close
因果輪迴與詩意瞬間的生死激情........(觀影札記:俞飛鴻“愛有來生”&”The Girl on the Bridge“(Patrice Leconte))
朱志學寫於 2011年6月8日 14:04
“每一隻蝴蝶都是花的鬼魂,回來尋找它的前身......”~張愛玲
前言:
我剛看了一部好片子~“愛有來生”。
暗歎:這真是“空間詩學“的極致表現。
在我看來,這片合該只流傳於少數知音之間,不該輕易介紹給人,免得糟蹋了此片!
只是,縱遇靈彗獨具的解人,倘命途順遂,未經大起大落的折騰,容易領會這部片子的深蘊所在嗎?
總之,看完此片,終於明白縈繞余師心頭的強大迴盪力量,何以哀婉沈烈若是.............
全片終了,只覺得女主角阿九短短一句~
"茶涼了,我再去給你續上吧..........“
竟彷若貫穿了生生世世的等待,魂兮飄渺,卻依然縈繞在耳,如相晤對.................
可嘆是:
茶涼猶可續,緣斷何以繼?
那彷若高峰夜雨,蓄積了千年壓抑之力的沈哀與憾恨,只覺一時搖曳而來,撩起了內心千絲裊裊的迴盪餘緒.......
我自己太了解此中憾恨。
此所以每讀龔定庵鬱怒清深之詞,輒有不能自已之慨:
定庵晚年流落,一蕭一劍平生意,盡寄託於三百餘首“己亥雜詩”。
“未濟終焉心縹緲,百事翻從闕陷好,吟到夕陽山外山,古今誰免餘情繞。”
“欲求縹緲反幽深,悔殺前番拂袖心,難學冥鴻不回首,長天飛過又遺音。”
餘情者,傷心人別有懷抱之情...........
這裡面蟄隱了多少深藏未發的餘韻?
我因此略贅數語,發為短文,兼及另一部同樣以愛情為主題的法語片,以對顯此中餘情不盡的況味...........
先說第一個故事:
”今生今世,我們所走的路都錯了,時間不對,地點也不對.........."
"來生我們再會。來生,我會等你........“
他要等她,他一直在等她,在那棵千年銀杏樹下,他一等就是五十年,直到她真的出現,只是,那前塵中的往事已然在輪迴中掩藏。她又有了一個深深愛著她的另一個他。而他,卻只能在飲茶時,讓她成為一個局外人,將她與他的過往,當做一段故事,講述給她聽~~他不曾想過喚起她的記憶,因為他真的愛他。他說:「我從來都沒有問過自己,我為什麼要等她?我們前世都身不由己,我以為今生碰到她,我們可以從頭再來,我可以讓她幸福,可是我沒有想過的是,也許今生的她正生活的非常幸福,就像妳一樣,我想給她的一切,她都已經有了,其實我想要的不就是給她幸福嗎?所以只要她是快樂的,這快樂是不是我給的,能不能等到她,都不重要了。」
五十年世間變幻,他必須去投胎了,他依然滿足,因為她是幸福的。臨走時,她說:“茶涼了,我再給你續上吧!“
我想他聽到這句話會走的更快吧,他是那麼地愛她,他不希望,她記得前世相約的臨終遺言:“來生,你若不認得我,我就說:你的茶涼了,我再去給妳續上!你便知,那人是我。“從而讓她恢復了記憶而失去現在寧靜的幸福。
只是,他不知,真的相愛,能讓與嗎?
在一聲聲“茶涼了,我再給你續上吧”不斷迴旋重復中,她,回憶起了一切,多少年來夢中沏好茶等待的那個身影也終於在那一刻出現。
而他,卻再次走了…
第二個故事的時空則發生在法國:
未滿二十二歲但似乎一直走霉運的艾蒂決定不要再活了,選擇一座鐵橋想一躍而下,卻遲遲下不了決定。此時來了一名叫蓋伯的男子,語帶諷刺地揶揄她,艾蒂竟然一躍而下,而蓋伯也跳下河中救了她。
此時蓋伯才表明他是一名失意的飛刀手,只因「人體刀靶」一個個離去,而使他陷入困境中。蓋伯認為艾蒂既然想尋死,不妨當他的刀靶,說不定兩人可以大撈一筆。
蓋伯花了所有的錢為艾蒂重新造型與治裝。趕往一家賭場旅館,節目主持人拒絕讓他排上節目。蓋伯竟然以「盲目」飛刀為賭注,這才獲得首肯。艾蒂被綁在刀靶木板上,然後蓋上一層白布。蓋伯調勻呼吸一連串的飛刀射在艾蒂的身體周遭,成功地獲得滿堂采。
可艾蒂不敵內心空虛,一見到男人就遏制不了投懷送抱的渴望。
終於在一次遊輪上的表演時,艾蒂與一名剛結婚的希臘人看對了眼,竟然毫不猶豫與希臘人搭小船離去。
失去「刀靶」的蓋伯為了表演,不得不說服正要跳海的希臘人太太成了刀靶,但因心情煩亂,最後一刀竟然射中她的大腿。受傷的希臘人太太在土耳其上岸後被送往醫院,而蓋伯也再度失去工作而浪跡在土耳其;沮喪落魄的蓋伯甚至淪為揹廣告牌的「三明治人」。
蓋伯在土耳其一籌莫展,突然想起那個晚上在橋上遇見欲跳水自殺的艾蒂,事實上他自己也是要從橋上跳水自殺。於是蓋伯找到了一座橋,慢慢爬過了欄桿,正欲往下跳時,艾蒂出現了。
這一回兩人的位置相反,蓋伯告訴艾蒂他搞砸了所有的事,而艾蒂溫柔地牽住他的手,深情地告訴蓋伯不管他到什麼地方,她將永遠是他的刀靶。
一如所有的愛情故事,總是免不了命運、背叛、流落、孤獨與死亡的主題.......
這兩部片子,卻各自採取了新穎的角度,對同樣主題做出了驚人的變奏。
底下,我想借此連結我正思索的兩種時間觀念:
詩意瞬間與因果輪迴。
前者反映的是“時間的斷裂觀”;後者反映的是“時間的綿延觀”。
二者各具勝義,而俱皆發人深省。
容我先捻提兩個命題:
恐懼屬於世界。
信任來自邊界。
世界的行動邏輯,總是要求安全與保證,於是仗恃世界真理作為依靠者,遂只能醉心須臾承歡的謊言與誓約,以抵禦無可倖免的孤單與交侵而至的背棄、失落與幻滅。
他們賴以抵禦孤單的愛,終不免在脆弱的人性下被證實為:
只是維護假面世界得以繼續運作下去的謊言。
與飛刀手的相遇,讓橋上的女孩隱然窺見某種不屬於世間的“連結”可能。
即令,不斷透過一夜情抵禦內心空虛的年輕女孩,還不能立時領會這“觸動之於她”的真實意涵.......
anyway,她期待“遭逢”的某種改變生命的契機,已然“發生”了!
雖然,
得歷經更多男女肉體交歡的厭倦後,她才終有能力“認出”那隱身命運轉折處的動力,將以如何驚人的方式喚醒了她蟄伏酣睡多時的靈魂..............
我們看見飛刀手的刀:
如何帶著驚人的準確與穩定,沿著生死邊界,激射而至........
事實上,就在這生死邊界,女孩經驗到的正是詩意瞬間的深烈迴盪:
當刀鋒貼著肉身凌風呼嘯過耳際的瞬間,世界砉然崩解!
她在確認自己還活著的片刻(一如俄羅斯輪盤的死亡遊戲),恍然凝探到了某種自我救贖的可能:
她隱然窺見~
從層層包裹纏繞如硬繭的世界裂隙
隱隱透出的一線光亮...........
那一線光亮,恢復了生命與生命間真實連結的可能~
而唯一真實的連結
就根植於此靈命深淵的迴盪~
一股向未知交付自身的純淨激情:
那是對未知命運的臣服
以及由臣服而逼生的意識轉換與存在蛻變。
這種臣服,完全不同於世俗的信任:
它不是信任終歸在時間之流終飄散成風的承諾,
而是信任詩意瞬間的靈魂撼動,即可以是死生不渝的永恆..........
這裡面隱含兩種時間意識的對舉:
服膺世界邏輯的時間是綿延性的。
飄搖邊界傲岸自立的時間意識卻是斷裂的!
時間對其而言,不是伸向綿延無盡的地平線,而只能發生在一瞬間。
是的!
綿延只是幻象;能字靈命深處興發強大迴盪力量的時間感,卻只依存於一瞬間。
只有通過時間的斷裂觀,我們才真正明白“流浪者之歌”作者赫塞所談論的生死意識:
“我們最感到好奇的就是--死。
那是生存到最後,最勇敢的體驗。
我認為,在所有認識和體驗中,只有能讓我們豁出生命的東西才值得追求,才能給予我們滿足。” -赫塞,關於旅情-
只有能讓我們豁出生命去追求的東西,才足以幫助我們從中找到對抗死亡的力量,而安然超離生死之外。
不能豁出生命去活,就會殘留懸念;而懸念,正是因果輪迴的根本。
沒有遺憾悔恨,不成因果輪迴。
可真實的生命存在狀態,只在須臾之間!
一墮輪迴,即已去道愈遠..............
這意味:
不能活在詩意瞬間,遂無以完成感動。
不能完成感動,乃墮生死輪迴,而本是剎那的永恆,遂裂解成“煎心日日復年年”的因果流轉..........
原來“相遇”(encounter)這事的殘酷性就在:
一旦錯過當下一機,就再不可能重新靠近了!
縱使再度聚首,也是空留遺恨,人事全非了!
這就是存在中不能承受之“輕”:
錯過生命遭逢的詩意瞬間,而欺矇於時間給予的綿延幻象...........
我們再也無法重新“臨在於”存在。
而只能在記憶與想像中去追溯並黯然承受一種存在的不可重複性.......
李白秋風詞有云:
“秋風清,秋月明...
落葉聚還散,寒鴉棲復驚。
相親相見知何日,此時此夜難為情............”
相思者,有懸念未能了卻於心者。
可萬頃相思而追躡無蹤,終不如須臾相親而盡一日之歡!
另一首宋朝詞人晏殊的“浣溪沙”~
內藴深沈的意象,也許可以給我們更好的儆醒與啓發:
"滿目山河空念遠,落花風雨更傷春:
不如惜取眼前人............"
志學 2011.6.8 觀影札記:俞飛鴻“愛有來生” vs ”The Girl on the Bridge“(Patrice Leconte)
朱志學寫於 2011年6月8日 14:04
“每一隻蝴蝶都是花的鬼魂,回來尋找它的前身......”~張愛玲
前言:
我剛看了一部好片子~“愛有來生”。
暗歎:這真是“空間詩學“的極致表現。
在我看來,這片合該只流傳於少數知音之間,不該輕易介紹給人,免得糟蹋了此片!
只是,縱遇靈彗獨具的解人,倘命途順遂,未經大起大落的折騰,容易領會這部片子的深蘊所在嗎?
總之,看完此片,終於明白縈繞余師心頭的強大迴盪力量,何以哀婉沈烈若是.............
全片終了,只覺得女主角阿九短短一句~
"茶涼了,我再去給你續上吧..........“
竟彷若貫穿了生生世世的等待,魂兮飄渺,卻依然縈繞在耳,如相晤對.................
可嘆是:
茶涼猶可續,緣斷何以繼?
那彷若高峰夜雨,蓄積了千年壓抑之力的沈哀與憾恨,只覺一時搖曳而來,撩起了內心千絲裊裊的迴盪餘緒.......
我自己太了解此中憾恨。
此所以每讀龔定庵鬱怒清深之詞,輒有不能自已之慨:
定庵晚年流落,一蕭一劍平生意,盡寄託於三百餘首“己亥雜詩”。
“未濟終焉心縹緲,百事翻從闕陷好,吟到夕陽山外山,古今誰免餘情繞。”
“欲求縹緲反幽深,悔殺前番拂袖心,難學冥鴻不回首,長天飛過又遺音。”
餘情者,傷心人別有懷抱之情...........
這裡面蟄隱了多少深藏未發的餘韻?
我因此略贅數語,發為短文,兼及另一部同樣以愛情為主題的法語片,以對顯此中餘情不盡的況味...........
先說第一個故事:
”今生今世,我們所走的路都錯了,時間不對,地點也不對.........."
"來生我們再會。來生,我會等你........“
他要等她,他一直在等她,在那棵千年銀杏樹下,他一等就是五十年,直到她真的出現,只是,那前塵中的往事已然在輪迴中掩藏。她又有了一個深深愛著她的另一個他。而他,卻只能在飲茶時,讓她成為一個局外人,將她與他的過往,當做一段故事,講述給她聽~~他不曾想過喚起她的記憶,因為他真的愛他。他說:「我從來都沒有問過自己,我為什麼要等她?我們前世都身不由己,我以為今生碰到她,我們可以從頭再來,我可以讓她幸福,可是我沒有想過的是,也許今生的她正生活的非常幸福,就像妳一樣,我想給她的一切,她都已經有了,其實我想要的不就是給她幸福嗎?所以只要她是快樂的,這快樂是不是我給的,能不能等到她,都不重要了。」
五十年世間變幻,他必須去投胎了,他依然滿足,因為她是幸福的。臨走時,她說:“茶涼了,我再給你續上吧!“
我想他聽到這句話會走的更快吧,他是那麼地愛她,他不希望,她記得前世相約的臨終遺言:“來生,你若不認得我,我就說:你的茶涼了,我再去給妳續上!你便知,那人是我。“從而讓她恢復了記憶而失去現在寧靜的幸福。
只是,他不知,真的相愛,能讓與嗎?
在一聲聲“茶涼了,我再給你續上吧”不斷迴旋重復中,她,回憶起了一切,多少年來夢中沏好茶等待的那個身影也終於在那一刻出現。
而他,卻再次走了…
第二個故事的時空則發生在法國:
未滿二十二歲但似乎一直走霉運的艾蒂決定不要再活了,選擇一座鐵橋想一躍而下,卻遲遲下不了決定。此時來了一名叫蓋伯的男子,語帶諷刺地揶揄她,艾蒂竟然一躍而下,而蓋伯也跳下河中救了她。
此時蓋伯才表明他是一名失意的飛刀手,只因「人體刀靶」一個個離去,而使他陷入困境中。蓋伯認為艾蒂既然想尋死,不妨當他的刀靶,說不定兩人可以大撈一筆。
蓋伯花了所有的錢為艾蒂重新造型與治裝。趕往一家賭場旅館,節目主持人拒絕讓他排上節目。蓋伯竟然以「盲目」飛刀為賭注,這才獲得首肯。艾蒂被綁在刀靶木板上,然後蓋上一層白布。蓋伯調勻呼吸一連串的飛刀射在艾蒂的身體周遭,成功地獲得滿堂采。
可艾蒂不敵內心空虛,一見到男人就遏制不了投懷送抱的渴望。
終於在一次遊輪上的表演時,艾蒂與一名剛結婚的希臘人看對了眼,竟然毫不猶豫與希臘人搭小船離去。
失去「刀靶」的蓋伯為了表演,不得不說服正要跳海的希臘人太太成了刀靶,但因心情煩亂,最後一刀竟然射中她的大腿。受傷的希臘人太太在土耳其上岸後被送往醫院,而蓋伯也再度失去工作而浪跡在土耳其;沮喪落魄的蓋伯甚至淪為揹廣告牌的「三明治人」。
蓋伯在土耳其一籌莫展,突然想起那個晚上在橋上遇見欲跳水自殺的艾蒂,事實上他自己也是要從橋上跳水自殺。於是蓋伯找到了一座橋,慢慢爬過了欄桿,正欲往下跳時,艾蒂出現了。
這一回兩人的位置相反,蓋伯告訴艾蒂他搞砸了所有的事,而艾蒂溫柔地牽住他的手,深情地告訴蓋伯不管他到什麼地方,她將永遠是他的刀靶。
一如所有的愛情故事,總是免不了命運、背叛、流落、孤獨與死亡的主題.......
這兩部片子,卻各自採取了新穎的角度,對同樣主題做出了驚人的變奏。
底下,我想借此連結我正思索的兩種時間觀念:
詩意瞬間與因果輪迴。
前者反映的是“時間的斷裂觀”;後者反映的是“時間的綿延觀”。
二者各具勝義,而俱皆發人深省。
容我先捻提兩個命題:
恐懼屬於世界。
信任來自邊界。
世界的行動邏輯,總是要求安全與保證,於是仗恃世界真理作為依靠者,遂只能醉心須臾承歡的謊言與誓約,以抵禦無可倖免的孤單與交侵而至的背棄、失落與幻滅。
他們賴以抵禦孤單的愛,終不免在脆弱的人性下被證實為:
只是維護假面世界得以繼續運作下去的謊言。
與飛刀手的相遇,讓橋上的女孩隱然窺見某種不屬於世間的“連結”可能。
即令,不斷透過一夜情抵禦內心空虛的年輕女孩,還不能立時領會這“觸動之於她”的真實意涵.......
anyway,她期待“遭逢”的某種改變生命的契機,已然“發生”了!
雖然,
得歷經更多男女肉體交歡的厭倦後,她才終有能力“認出”那隱身命運轉折處的動力,將以如何驚人的方式喚醒了她蟄伏酣睡多時的靈魂..............
我們看見飛刀手的刀:
如何帶著驚人的準確與穩定,沿著生死邊界,激射而至........
事實上,就在這生死邊界,女孩經驗到的正是詩意瞬間的深烈迴盪:
當刀鋒貼著肉身凌風呼嘯過耳際的瞬間,世界砉然崩解!
她在確認自己還活著的片刻(一如俄羅斯輪盤的死亡遊戲),恍然凝探到了某種自我救贖的可能:
她隱然窺見~
從層層包裹纏繞如硬繭的世界裂隙
隱隱透出的一線光亮...........
那一線光亮,恢復了生命與生命間真實連結的可能~
而唯一真實的連結
就根植於此靈命深淵的迴盪~
一股向未知交付自身的純淨激情:
那是對未知命運的臣服
以及由臣服而逼生的意識轉換與存在蛻變。
這種臣服,完全不同於世俗的信任:
它不是信任終歸在時間之流終飄散成風的承諾,
而是信任詩意瞬間的靈魂撼動,即可以是死生不渝的永恆..........
這裡面隱含兩種時間意識的對舉:
服膺世界邏輯的時間是綿延性的。
飄搖邊界傲岸自立的時間意識卻是斷裂的!
時間對其而言,不是伸向綿延無盡的地平線,而只能發生在一瞬間。
是的!
綿延只是幻象;能字靈命深處興發強大迴盪力量的時間感,卻只依存於一瞬間。
只有通過時間的斷裂觀,我們才真正明白“流浪者之歌”作者赫塞所談論的生死意識:
“我們最感到好奇的就是--死。
那是生存到最後,最勇敢的體驗。
我認為,在所有認識和體驗中,只有能讓我們豁出生命的東西才值得追求,才能給予我們滿足。” -赫塞,關於旅情-
只有能讓我們豁出生命去追求的東西,才足以幫助我們從中找到對抗死亡的力量,而安然超離生死之外。
不能豁出生命去活,就會殘留懸念;而懸念,正是因果輪迴的根本。
沒有遺憾悔恨,不成因果輪迴。
可真實的生命存在狀態,只在須臾之間!
一墮輪迴,即已去道愈遠..............
這意味:
不能活在詩意瞬間,遂無以完成感動。
不能完成感動,乃墮生死輪迴,而本是剎那的永恆,遂裂解成“煎心日日復年年”的因果流轉..........
原來“相遇”(encounter)這事的殘酷性就在:
一旦錯過當下一機,就再不可能重新靠近了!
縱使再度聚首,也是空留遺恨,人事全非了!
這就是存在中不能承受之“輕”:
錯過生命遭逢的詩意瞬間,而欺矇於時間給予的綿延幻象...........
我們再也無法重新“臨在於”存在。
而只能在記憶與想像中去追溯並黯然承受一種存在的不可重複性.......
李白秋風詞有云:
“秋風清,秋月明...
落葉聚還散,寒鴉棲復驚。
相親相見知何日,此時此夜難為情............”
相思者,有懸念未能了卻於心者。
可萬頃相思而追躡無蹤,終不如須臾相親而盡一日之歡!
另一首宋朝詞人晏殊的“浣溪沙”~
內藴深沈的意象,也許可以給我們更好的儆醒與啓發:
"滿目山河空念遠,落花風雨更傷春:
不如惜取眼前人............"
志學 2011.6.8 觀影札記:俞飛鴻“愛有來生” vs ”The Girl on the Bridge“(Patrice Leconte)
全站熱搜
留言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