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分類:電影評論 (35)

瀏覽方式: 標題列表 簡短摘要
“世間所有的相遇,都是久別重逢!”

擘開眼界,時間維度隨之拉開。

“有涯之身”不復拘限於一時一地,而入於“無涯之域”。

凝視點的轉移:沿著可見的視線,掠過一切被規定的存在者而抵達隱蔽中的“身外之身”~不在場的在場

2013.1.24 哲思零縑
讚 · · 推廣 · 分享
鍾丞宗、 Richard Ski 和其他 2 人都說讚。

貝森朵夫莊主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 人氣()

蔣鵬:

剛去看了「悲慘世界」,
不論歌聲與劇情都令人為之深深動容...

I Dreamed A Dream

There was a time when men were kind,
And their voices were soft,
And their words inviting.
There was a time when love was blind,
And the world was a song,
And the song was exciting.
There was a time when it all went wrong...

I dreamed a dream in time gone by,
When hope was high and life, worth living.
I dreamed that love would never die,
I dreamed that God would be forgiving.
Then I was young and unafraid,
And dreams were made and used and wasted.
There was no ransom to be paid,
No song unsung, no wine, untasted.

But the tigers come at night,
With their voices soft as thunder,
As they tear your hope apart,
And they turn your dream to shame.

He slept a summer by my side,
He filled my days with endless wonder...
He took my childhood in his stride,
But he was gone when autumn came!

And still I dream he'll come to me,
That we will live the years together,
But there are dreams that cannot be,
And there are storms we cannot weather!

I had a dream my life would be
So different from this hell I'm living,
So different now from what it seemed...
Now life has killed the dream I dreamed...

朱志學 你竟拖到現在才看
20分鐘前 · 讚

蔣鵬 這禮拜開學超忙,妳們何時去看的?
19分鐘前 · 讚

朱志學 情人節隔天早場。
算是情人節禮物之一。
看完才回來忙著接待工作。
17分鐘前 · 已編輯 · 讚

蔣鵬 喔~很有意義
17分鐘前 · 收回讚 · 1

蔣鵬 但這部片愛情的部份反而讓我覺得較弱
16分鐘前 · 讚

朱志學 這片重點本就不在愛情。
16分鐘前 · 讚

蔣鵬 是的
16分鐘前 · 讚

朱志學 是悲願。
15分鐘前 · 讚 · 1

蔣鵬 動人的是他們的那種情操
15分鐘前 · 讚

朱志學 新約福音書最高貴的質素,就具現在這部片裡。
13分鐘前 · 讚

蔣鵬 但世人往往錯認這種質素,賈維就是最好的例子
12分鐘前 · 讚

朱志學 這質素在主流宗教裡反而找不到。
余老師課堂早借海德格說及:

“宗教的神聖,是所有正面性宗教的殘餘。”

這意味:你在正面性宗教論述看不見的東西,就是残餘。
殘餘的東西,無法被提起,也無法被看見。它卻總是隱藏在正面性的陰影裡頭。
把正面性的東西拿掉,剩下的就是真正的宗教性。

底下這段福音書就是正面性宗教的“殘餘” ~ 殘餘只存在於“邊界”,一種不可能從正面論述去尋找到的“療癒”:

王要對在他右邊的人說:『蒙我父親賜福的人哪,你們來吧!來承受從創世以來就為你們預備的國度。因為我餓了,你們給我吃,渴了,你們給我喝;我流落異鄉,你們接待我到你們家裡;我赤著身子,你們給我穿;我害病,你們照顧我;我坐牢,你們來探望我。』

那時候,那些義人要回答:『主啊,我們甚麼時候看見你餓了,給你吃?渴了,給你喝?甚麼時候看見你流落異鄉而接待你到我們家裡?看見你赤著身子而給你穿?我們甚麼時候看見你害病或坐牢而去探望你呢?』王要回答:『我鄭重地告你們,無論甚麼時候,你們在我弟兄中一個最微不足道的人的身上做了這些事,就是為我作的!』
5分鐘前 · 已編輯 · 讚 · 1

蔣鵬 說的好!
5分鐘前 · 讚

朱志學 賈維代表的就是偽善的“正面”,尚萬強則是隱藏在正面性陰影底下的“殘餘”。
2分鐘前 · 已編輯 · 讚

貝森朵夫莊主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志學:

花蓮在下雨嗎?每天這時我就孤獨地創作,但也經常空乏地一無作為。現在聽著“悲傷草原”的曲子,卻也沒有悲傷只有空洞。近來好嗎?祝福!

~from 孤隱南莊的盛正德老師





Dear 盛老師:

醒來後,看見您凌晨時分傳來的簡訊,倍感驚喜^^
這表示我5/7同樣透過手機回傳您的簡訊,您當是收到了!
僅憑這份穿梭於茫茫虛空中的繫念,我心裡就安定不少。
至少,您的回音,證實我倆偶然交會而過的心靈紋跡並未互相落空.....

您來訊寫道:“每天這時我就孤獨地創作,但也經常空乏地一無作為。現在聽著“悲傷草原”的曲子,卻也沒有悲傷只有空洞。”

為了切近體察“悲傷草原”在您孤獨創作的時分,可能引您進入什麼樣的存在氛圍?
此刻,我一邊回信給您,一邊正聆聽著“悲傷草原”哀婉曲深的電影配樂,可隨著樂思流轉而過,縈繞腦海的影像,卻是安哲羅普洛斯“永遠的一天”裡,那位始終逃逸於人間溫情的懸念,而執意在荒寒寂涼的旅程中尋找“字詞”的詩人,亞歷山大。

我儼然從那霧中迷離的身影上窺見:對亞歷山大這類“以放逐作為生命常態”的尋索者,以其“少負道氣,終與俗違”,他們所尋找的感動,注定不是這世界所能給予的 。

可是,一如米蘭昆德拉談及“小說的藝術”時所拋出的叩問:

“生活是一個陷阱,我們並沒有要求出生就被生下來,被囚禁在我們從未選擇的肉體裡,並注定要死亡。......
結果,我們就越來越為外部條件,為無人能夠倖免和使我們彼此越來越相像的境況所決定。"

這是典型海德格式的問題意識與世界感受:

既然“寓形宇內”,作為“向死而生”的“在世存有”~

“在外部的決定性已經變得如此不可抗拒,而內部的推動力再也無濟於事時,人在這樣一個世界中還剩下什麼可能性?”

事實上,這是一切被拋擲於世的“放逐者”無所逃於天地之間的根本問題。只不過,這裡當作為存在根本大計的問題意識,在瑣碎的俗情操煩中,卻大抵是被隱蔽的!

對海德格而言,這正是一種生命的”墮陷“,人們活得好像可見的一切,就窮盡了存有的全部可能性?

真正的詩人則不同!夙性靈彗的詩人,嗅出隱蔽一切可見下的深淵伏流.......
於是,他們透過“詩的語言”所結晶而成的靈魂密碼,穿透世界的裂隙,以敲開域外的深淵。

此亦無它!
真正的詩人,自會冥然有感:
不可見的“域外”,正是被遺忘的存有.....

於是,尋找“字詞”,遂成詩人的命運!
他命定必須透過“從寂靜中尋回失落或遺忘的話語“,才能讓自己踟躇“國境”(象徵域內&域外的邊界)的腳步,再度迴盪“家中”?

可是,“回家”豈是容易的嗎?真正的“家”,從來只在“域外”。可是,得是什麼樣的“字詞”,才足以敲開世界的裂隙?

當您說:“每天這時我就孤獨地創作,但也經常空乏地一無作為。現在聽著“悲傷草原”的曲子,卻也沒有悲傷只有空洞。”

我隱約在亞歷山大身上,也看見了相同的無力感。

他說:

“安娜,我唯一的遺憾………
是唯一嗎?
就是我一事無成
續詩計劃毫無進展 只有零碎的字句..... ”

於是,回不了家的詩人,只能沿著與域外深淵只一線之隔的“國境邊界”繼續其永無止境的旅程.........

同樣,每一次您在夜深時分展開的創作,都是一次嘗試跨越“邊界”的努力........

這正相應安哲羅普洛斯影像中“尋找字詞”透出的理解線索:

“今晚我將前往另一方
再次為妳帶回字句
而妳在這裡 ”

這句話,初看平淡,十多年後,重睹斯言,卻聳然而驚。
彷彿我過去從來就不曾理解過這句話的深蘊!
現在,我卻訝然驚見過去所未及對我示現的奧義:

原來,
永遠“生活在他方”的詩人,其凝視的落點,總是凌越可見的視線而落在不可見的“域外”.........
他永遠不斷試著前往孤絕於世的“另一方”,火中取蓮,為猶自封鎖在“人間場域”的守候者(安娜所象徵的域內世界),帶回那被世間遺忘卻確飽蘊域外靈思的存有紋跡..........可歎的是!拘限域內的眼睛,無法理解邊緣的眼睛所見。
這是最嚙齒腐心的孤獨!
命定不知所蹤的放逐者,在歷經存在深淵的洗禮後,再無法回到就是界的懷抱。

"而,妳在這裡.......... "

這句話,凝蓄著無涯的孤獨..............

相愛者,無法“同一化”於俗情世間的鏡像連結,卻又無法一道粉碎世間邏輯而共融於“域外”的大化流行。

於是,等待者禁錮於域內,放逐者飄遙卻於域外.....比翼翱翔的絕美可能,遂成永遠無法企及的遙想。


所以,就某一個隱微的意義看來。
海德格的洞見是極具深刻性的。他說: 「詩之道就是對現實閉上雙眼,詩人不行動,而是作夢,詩之所制,想像而已」~海德格〈人,詩意地棲息〉

對現實閉上雙眼,而走入隱蔽於域外深淵的夢境。

只因,氤氳域外的夢境裡,才有深刻的相遇與魂命交感的冥合。詩人試著自“文字”切割而成的鏡像世界之外,帶回遺落的“語詞”,正是為了彌合“世界”與“非世界”的永恆斷裂。

他所有的努力,無非是為著讓自己從域外靈思釀就的“語詞”,能成為從“世界”通往“非世界”的空隙。

所有精深的藝術,都不自覺地試著在世界的邊緣摸索出這通往“神祕他者”的空隙。

空隙,才是詩人唯一的歸家之路。

以此觀之, 詩人尋找的字詞,無非是解構世間表象後所凝煉出之“靈魂密碼”。
這意義下之“詩的語言”,具現為裂解世界後所擘開的“逃逸線”...........

依我看,這一縷“曲徑通幽”的逃逸線,正是一切深於藝術三昧的詩人所趨近的奇特位置:

他們總是蟄伏於世界的缺口,總是在亙古的蒼涼中遯入一種“前不見古人,後不見來者”的孤絕凝望........

以其自放若是,與世多忤,遂成其為“永恆的放逐者”........




志學2012.6.1 頃閱盛老來訊問候有感

貝森朵夫莊主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志學:

花蓮在下雨嗎?
每天這時我就孤獨地創作,但也經常空乏地一無作為。
現在聽著“悲傷草原”的曲子.....
卻也沒有悲傷只有空洞。
近來好嗎?
祝福!

~from 孤隱南莊的盛正德老師




Dear 盛老師:

醒來後,看見您凌晨時分傳來的簡訊,倍感驚喜^^
這表示我5/7同樣透過手機回傳您的簡訊,您當是收到了!
僅憑這份穿梭於茫茫虛空中的繫念,我心裡就安定不少。
至少,您的回音,證實我倆偶然交會而過的心靈紋跡並未互相落空.....

您來訊寫道:
“每天這時我就孤獨地創作,但也經常空乏地一無作為。現在聽著“悲傷草原”的曲子,卻也沒有悲傷只有空洞。”

為了切近體察“悲傷草原”在您孤獨創作的時分,可能引您進入什麼樣的存在氛圍?此刻,我一邊回信給您,一邊正聆聽著“悲傷草原”哀婉曲深的電影配樂,可隨著樂思流轉而過,縈繞腦海的影像,卻是安哲羅普洛斯“永遠的一天”裡,那位始終逃逸於人間溫情的懸念,而執意在荒寒寂涼的旅程中尋找“字詞”的詩人,亞歷山大。

我儼然從那霧中迷離的身影上窺見:
對亞歷山大這類“以放逐作為生命常態”的尋索者,以其“少負道氣,終與俗違”,他們所尋找的感動,注定不是這世界所能給予的 。

可是,一如米蘭昆德拉談及“小說的藝術”時所拋出的叩問:

“生活是一個陷阱,我們並沒有要求出生就被生下來,被囚禁在我們從未選擇的肉體裡,並注定要死亡。......結果,我們就越來越為外部條件,為無人能夠倖免和使我們彼此越來越相像的境況所決定。"

這是典型海德格式的問題意識與世界感受:

既然“寓形宇內”,作為“向死而生”的“在世存有”~

“在外部的決定性已經變得如此不可抗拒,而內部的推動力再也無濟於事時,人在這樣一個世界中還剩下什麼可能性?”

事實上,這是一切被拋擲於世的“放逐者”無所逃於天地之間的根本問題。只不過,這裡當作為存在根本大計的問題意識,在瑣碎的俗情操煩中,卻大抵是被隱蔽的!

對海德格而言,這正是一種生命的”墮陷“,人們活得好像可見的一切,就窮盡了存有的全部可能性?

真正的詩人則不同!
夙性靈彗的詩人,嗅出隱蔽一切可見下的深淵伏流.......
於是,他們透過“詩的語言”所結晶而成的靈魂密碼,穿透世界的裂隙,以敲開域外的深淵。

此亦無它!
真正的詩人,自會冥然有感:
不可見的“域外”,正是被遺忘的存有.....
於是,尋找“字詞”,遂成詩人的命運!
他命定必須透過“從寂靜中尋回失落或遺忘的話語“,才能讓自己踟躇“國境”(象徵域內&域外的邊界)的腳步,再度迴盪“家中”?

可是,“回家”豈是容易的嗎?
真正的“家”,從來只在“域外”。
可是,得是什麼樣的“字詞”,才足以敲開世界的裂隙?

當您說:“每天這時我就孤獨地創作,但也經常空乏地一無作為。現在聽著“悲傷草原”的曲子,卻也沒有悲傷只有空洞。”

我隱約在亞歷山大身上,也看見了相同的無力感。

他說:

“安娜,我唯一的遺憾………
是唯一嗎?
就是我一事無成
續詩計劃毫無進展
只有零碎的字句..... ”

於是,回不了家的詩人,只能沿著與域外深淵只一線之隔的“國境邊界”繼續其永無止境的旅程.........

同樣,每一次您在夜深時分展開的創作,都是一次嘗試跨越“邊界”的努力........

這正相應安哲羅普洛斯影像中“尋找字詞”透出的理解線索:

“今晚我將前往另一方
再次為妳帶回字句
而妳在這裡 ”

詩人尋找的字詞,自屬解構世間表象後方得凝煉而出之“詩的語言”。這意義下之“詩的語言”,則是裂解世界後所擘開的“逃逸線”...........

依我看,這曲徑通幽的“逃逸線”,
正是一切深於藝術三昧的詩人所站立的奇特位置:

他們總是蟄伏於世界的缺口,
總是在亙古的蒼涼中遯入一種“前不見古人,後不見來者”的孤絕凝望........

以其自放若是,與世多忤,遂成其為“永恆的放逐者”........



志學2012.6.1 頃閱盛老來訊問候有感

貝森朵夫莊主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剛看了片子才驚覺:原來我的生日正是“結夏”的第一天。
巧合的是:我正是在同一天,因著結識梁寒衣老師的因緣,而首次知道了“結夏&解夏”這一組奇特的詞彙,並觀看了以這兩個互為疊影的存在性概念作為內在隱喻的日本電影~~“解夏”。
我喜愛這不可思議的巧合為我生日開啓的嶄新意義。
原來,每一次生日,都意味讓生命進入一次新的“結夏”;
而每一次“解夏”,則是再度破繭而出的重生之日。

2012.5.29 觀影隨筆



寺院的神祕老者:

“高野先生!你要經受一個考驗~打敗你對失明的恐懼。是一個很艱難的考驗呀!但是一旦你失明了,你也就自由了!這是一個殘忍而難受的考驗,而且不可避免。”

高野:“您是說:當我失明的那天,我的恐懼也會消失?”

老者:“是的!那天就是你的<解夏>。”

高野:“我的解夏?”

一陣短暫的沈默過後,兩人至此深深的躬身下腰,合十為禮,這意境深遠的拜別與祝福,正是“一期一會”的莊嚴所在..........
我儼然於此“詩瞬間”,深刻洞見日本文化的深沈肌理,這才真是日本文化最讓人畏嘆的精髓所在。

2012.5.28 觀影隨筆之二

你正在經歷一件很特別的事,好好利用它吧!
有些事並不是每個人都會遇上的!
讚 ·
Yuchun Chan 、動靜大妹和其他 5 人都說讚。

林麗紅 樂觀..
17 小時前 · 讚
朱志學 也是悲願!
17 小時前 · 讚
朱志學 "此人皆意有所鬱結,不得通其志,故述往事,思來者......."
16 小時前 · 讚
朱志學 存在深淵的焠煉出現之前,人都只是看得見的"瞎子"!





“你根本不是現在才開始瞎的,因為你從來看不到我!”

原來,從來不曾凝視,才是從頭瞎到尾!


日本电影『解夏』01(大泽隆夫/石田百合子/田边诚一)日曜论坛_在线视频观看_土豆网视频 日本电影 大泽隆夫 石田百合子 田边诚一 日曜论坛
www.tudou.com
解夏 (《给深爱的你》原著电影) 松村达雄|大泽泷夫|石田百合子|田边诚一 大澤瀧夫與石田百合子浪漫呈獻《解夏》。 電影改編自著名作曲家、歌手Sada Masashi 2002年12月出版的暢銷小說,大澤瀧夫演繹小學教師Takayuki一角,因染上怪病,引致雙目逐漸失明。他起初嘗試在 日本电影『解夏』01(大泽隆夫/石田百合子/田边诚一)日曜论坛 日本电影 大泽隆夫 石田百合子 田边诚一 日曜论坛 电影频道
讚 · · 分享
動靜大妹、 Jacky Lau 和其他 2 人都說讚。

浮草另帖 志學早。日片 "幸福的彼端" 也可以找來看看。
17 小時前 · 收回 · 1
朱志學 妳既特別推薦,我會抽空留意。
16 小時前 · 讚 · 1

浮草另帖 ‎"女僕的西洋棋"也很好。
16 小時前 · 讚

浮草另帖 韓片"生命之詩"也值得一看。 "情鍵四分鐘" 我想你說不一定也看過了。
16 小時前 · 讚
朱志學 琴鍵四分鐘我很喜歡
16 小時前 · 讚 · 1

浮草另帖 那是必然的。
16 小時前 · 讚
朱志學 女僕西洋棋找不到網路觀片平台
16 小時前 · 讚

浮草另帖 試試看,看到最後,她與那位教他下棋的男子,坐在沙發上的言語,很令我感動。一定要想辦法找來看。
16 小時前 · 收回 · 1

浮草另帖 他們跨越了曖昧與情欲甚或現實的低谷,有了真實而動人的語言。
16 小時前 · 收回 · 1

浮草另帖 回頭看"情鍵四分鐘" 片段,勾起許多的不捨與激情。對音樂,對愛,都是。
16 小時前 · 收回 · 1

浮草另帖 http://www.tudou.com/programs/view/DM5kosevi-4/

情键四分钟c_在线视频观看_土豆网视频 情键四分钟c
www.tudou.com
情键四分钟c 情键四分钟c 情键四分钟c 电影频道
16 小時前 · 收回 · 1 ·
朱志學 朱志學 我正是因為這部琴鍵四分鐘,才深愛上片頭莫札特的12號鋼琴奏鳴曲,特別是第二樂章!
於 2 秒前 · 讚
16 小時前 · 讚 · 1

浮草另帖 她那雙流滿鮮血的雙手,這樣的琴聲,這樣的流觸,不能再說了................
16 小時前 · 收回 · 1

浮草另帖 那是用血液彈釀的聲音。
16 小時前 · 收回 · 1

浮草另帖 她幾乎是把自己的身體,當作發聲器了。不斷地撞擊,不斷地征戰,不斷地蹂躪自己對音樂的熱情。渴望受傷與撫慰的心,慢慢在樂音中,一層一層剝落,也一片片次地綻開。
16 小時前 · 收回 · 1
朱志學 正是這雙流滿鮮血的雙手,才足以蛻變出從世界逃逸的一對翅膀!
16 小時前 · 讚 · 1
朱志學 那是手銬所銬不住的自由
16 小時前 · 讚 · 1

浮草另帖 感覺我們應該一起看這部片才是。太多話語。漫溢。
16 小時前 · 收回 · 1
朱志學 蛻化成"神聖他者"的自由!
16 小時前 · 讚 · 1

貝森朵夫莊主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你正在經歷一件很特別的事,好好利用它吧!
有些事並不是每個人都會遇上的!
讚 ·
Yuchun Chan 、動靜大妹和其他 5 人都說讚。

林麗紅 樂觀..
17 小時前 · 讚
朱志學 也是悲願!
17 小時前 · 讚
朱志學 "此人皆意有所鬱結,不得通其志,故述往事,思來者......."
16 小時前 · 讚
朱志學 存在深淵的焠煉出現之前,人都只是看得見的"瞎子"!
16 小時


“你根本不是現在才開始瞎的,因為你從來看不到我!”

原來,從來不曾凝視,才是從頭瞎到尾!

日本电影『解夏』01(大泽隆夫/石田百合子/田边诚一)日曜论坛_在线视频观看_土豆网视频 日本电影 大泽隆夫 石田百合子 田边诚一 日曜论坛
www.tudou.com
解夏 (《给深爱的你》原著电影) 松村达雄|大泽泷夫|石田百合子|田边诚一 大澤瀧夫與石田百合子浪漫呈獻《解夏》。 電影改編自著名作曲家、歌手Sada Masashi 2002年12月出版的暢銷小說,大澤瀧夫演繹小學教師Takayuki一角,因染上怪病,引致雙目逐漸失明。他起初嘗試在 日本电影『解夏』01(大泽隆夫/石田百合子/田边诚一)日曜论坛 日本电影 大泽隆夫 石田百合子 田边诚一 日曜论坛 电影频道
讚 · · 分享
動靜大妹、 Jacky Lau 和其他 2 人都說讚。

浮草另帖 志學早。日片 "幸福的彼端" 也可以找來看看。
17 小時前 · 收回 · 1
朱志學 妳既特別推薦,我會抽空留意。
16 小時前 · 讚 · 1

浮草另帖 ‎"女僕的西洋棋"也很好。
16 小時前 · 讚

浮草另帖 韓片"生命之詩"也值得一看。 "情鍵四分鐘" 我想你說不一定也看過了。
16 小時前 · 讚
朱志學 琴鍵四分鐘我很喜歡
16 小時前 · 讚 · 1

浮草另帖 那是必然的。
16 小時前 · 讚
朱志學 女僕西洋棋找不到網路觀片平台
16 小時前 · 讚

浮草另帖 試試看,看到最後,她與那位教他下棋的男子,坐在沙發上的言語,很令我感動。一定要想辦法找來看。
16 小時前 · 收回 · 1

浮草另帖 他們跨越了曖昧與情欲甚或現實的低谷,有了真實而動人的語言。
16 小時前 · 收回 · 1

浮草另帖 回頭看"情鍵四分鐘" 片段,勾起許多的不捨與激情。對音樂,對愛,都是。
16 小時前 · 收回 · 1

浮草另帖 http://www.tudou.com/programs/view/DM5kosevi-4/

情键四分钟c_在线视频观看_土豆网视频 情键四分钟c
www.tudou.com
情键四分钟c 情键四分钟c 情键四分钟c 电影频道
16 小時前 · 收回 · 1 ·
朱志學 朱志學 我正是因為這部琴鍵四分鐘,才深愛上片頭莫札特的12號鋼琴奏鳴曲,特別是第二樂章!
於 2 秒前 · 讚
16 小時前 · 讚 · 1

浮草另帖 她那雙流滿鮮血的雙手,這樣的琴聲,這樣的流觸,不能再說了................
16 小時前 · 收回 · 1

浮草另帖 那是用血液彈釀的聲音。
16 小時前 · 收回 · 1

浮草另帖 她幾乎是把自己的身體,當作發聲器了。不斷地撞擊,不斷地征戰,不斷地蹂躪自己對音樂的熱情。渴望受傷與撫慰的心,慢慢在樂音中,一層一層剝落,也一片片次地綻開。
16 小時前 · 收回 · 1
朱志學 正是這雙流滿鮮血的雙手,才足以蛻變出從世界逃逸的一對翅膀!
16 小時前 · 讚 · 1
朱志學 那是手銬所銬不住的自由
16 小時前 · 讚 · 1

浮草另帖 感覺我們應該一起看這部片才是。太多話語。漫溢。
16 小時前 · 收回 · 1
朱志學 蛻化成"神聖他者"的自由!
16 小時前 · 讚 · 1

貝森朵夫莊主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朱志學 沒想到這麼快又可和欽斌兄見面。
而且,“茶道、哲學、實踐”.........
正是最吸引我的講題之ㄧ。
同兩天,鎮華師接續前星期有兩場講座。
這意味:本週末總計三場講座。
密度之高,前未曾有。
令人期待^^
星期一22:41 · 讚 · 1
鄧美玲 志學:已經看了你推薦的「愛有來生」,感觸很深!有機會再去花蓮與你深夜暢談時分享!
昨天 9:29 · 收回 · 1
朱志學 美玲老師:

您願意分享“愛有來生”,真是再好不過。
很少看到余老師對一部片子如此念茲在茲。
您是深於死生幽冥之際的過來人,我完全不意外:只要您看了,定然立刻銜接上余師寄慨深遠的感觸:“百年恩怨全靠著砌茶一路婉轉直上。”

衷心期待下回的秉燭夜談.........

另日再敘^^

志學合十
昨天 12:02 · 讚
朱志學 美玲老師:

隨文附上我為“愛有來生”寫下的幾篇隨感。
這部片子,標誌了我學思生涯的重大轉折點。
正因感念獨深,我為它寫下了幾篇隨感。
一併附在於下,以作日後談資。

志學又及

https://www.facebook.com/notes/朱志學/茶涼了我再去給你續上吧愛有來生課堂觀影餘絮從俞飛鴻愛有來生凝探茶道深蘊的現象學思考/10150707290189811
茶涼了,我再去給你續上吧!(“愛有來生”課堂觀影餘絮~從俞飛鴻“愛有來生”凝探茶道深蘊的現象學思考)
“茶涼了,我再去給你續上吧!” 看似不經意的一句話,余師卻視之為人文諮商的“起手式”。這洞見讓我一剎時渾身震顫,如遭電擊! 依我看,這話還不單⋯⋯更多
作者: 朱志學
昨天 12:10 · 讚 ·
朱志學 https://www.facebook.com/notes/朱志學/2012514課堂隨感延異的氣味通過身體感的內運過程悄然漫漶於魂命的深淵/10150822318499811
2012.5.14課堂隨感:延異的氣味,通過身體感的內運過程,悄然漫漶於魂命的深淵....
身體感深植入無意識。不可見的延異就這麼不知不覺地發生........ 延異是透過無意識發生,最後顛覆了意識的決定。色戒裡,湯唯唯妙的心理變化即是一例 ; 戰地琴人裡,⋯⋯
作者: 朱志學
昨天 12:12 · 讚 ·
朱志學 https://www.facebook.com/note.php?note_id=10150823489744811
因果輪迴與詩意瞬間的生死激情........(觀影札記:俞飛鴻“愛有來生”&”The Girl on the Bridge“(Patrice Leconte))
2011.6.8 相關舊文重貼: 因果輪迴與詩意瞬間的生死激情........(觀影札記:俞飛鴻“愛有來生”&”The Girl on the Bridg⋯⋯更多
作者: 朱志學
昨天 12:27 · 讚 ·
朱志學 就在前不久,我才將自己對茶最深的心情都寄託在一篇影評裡頭了!

大約的意思是:在事茶中,我們如何觸動了域外的力量,而啓動了深沈的內在轉化.........

文章千古事,得失寸心知.........
這篇文章(茶涼了,我再去給你續上吧),看似簡潔凝斂,只不過是我無數哲思隨筆中的其中一篇。
可是,這世上恐怕不超過兩人看得真切:
我是如何通過這篇文章渾涵吞吐了藴藉兩年才得噴薄而出的學思感悟。
就某個意義而言,當我寫下這篇文章,我才真正明白了我十六年前作為碩士論文題目、卻未及透徹了悟的天台宗判教精諦。
這分遲來的領悟,我自己都倍感驚奇!
原本不相干的線索,此刻在我眼中,卻都“俱似大道,妙契同塵”。

難為永和兄別具靈犀之眼,非但未等閒看過,還隱然嗅出:
我如何將“事茶”這看似平淡無奇的動作,給安置在別闢蹊徑的理解進路。
我凝視的落點,確實刻意凌越了主流語境所謂的茶道意念,而試圖從更深微的基礎(缺口裡的動力)予以重置的可能。

這分迴環縈繞於文字中的邃密心思,要相應得上,是得費番氣力的!而您,則是這篇文章第一位用心深致的回應者。
得兄一言,勝千夫諾諾^^
感念您凝斂於文字中的心意!
謹致上我最深摯的謝忱。

志學 2012.5.11 哲思續筆
昨天 12:57 · 讚
朱志學 在“事茶”中,觸動域外力量........

把乐带回家(在线视频观看_土豆网视频 )

朱志學

古天樂扮演的“陌生他者”,無非是象徵:
域外奧祕在“世界”的現身。
悄然埋下“延異”紋跡的陌生他者,對冷漠的世界,現身為不期而遇的“擾動”。
可正是這從域外激射而來並瞬間鑽心而入的“擾動”,為“解疆域化”埋下了深微莫測的可能。
“解疆域化”就是“轉化”的動力點。
是因為觸動“缺口裡的動力”,鏡像自我,開始攪動、解構,終至砉然崩解。
就主體所對法界而言,“域內”與“域外”自此疊影為一。此則天台所云“十界互具”。
就法界所對主體而言,鏡像自我,則在延異的紋跡中,返皈“身外之身”而頓現為“一念三千”的中道實相主體。
在幾秒鐘前 · 讚


朱志學

俞飛鴻“愛有來生”裡背負血海深仇,卻在“茶涼了我再去給你續上”的寂感寂應中,莫名愛上仇家之子的“阿九”,更是極具代表性的ㄧ例!!!

他們都觸碰到“無人稱主體”的深邃的奧祕感........
而墜入了意識所無力掌控的強大迴盪力量.........
延異的氣味,通過身體感的內運過程,悄然漫漶於魂命的深淵......

貝森朵夫莊主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深情的惜別
托尼諾.蓋拉(編劇家、塔可夫斯基摯友)

塔可夫斯基經常思考時光流逝之道,而這正是他想要的:令時光停駐,即便是以這些快速拍下的拍立得影像。

如今我們得以在此欣賞他這方面的作品。這些影像有如一群群蝴蝶,環繞在深感生命短暫之人的眼前(這感受與未來的生老病死無關,卻使人意識到萬物皆由匆匆一瞥所構成),讓人在這趟時而艱辛的旅程上,得以就近檢視。

他當時所拍的一些照片,此時我在這本美麗的書上重新目睹:他妻兒的浮光掠影、露珠在蛛網上凝成一顆顆珍珠的白霧世界。遼闊的俄國景致,在你望著它時將一路裹住你的臉直到耳際,如今在這些影像裡縮小了,小到恰恰好擺在你眼前。

後來我們一起待在義大利好一段時間。在蒙特拉諾那破敗的女修道院中,我再度看見大理石拱門。如今那拱門僅能護住一株大樹,樹上覆滿時而落下的秋葉。當時他對著這棵樹許願:「在我說話的此刻,若有一片葉子落下,就是我太太與兒子安德烈將獲准到義大利與我相聚的徵兆。」然而葉子並未落下。

我記得當我們進入廣場旁的小教堂時,在積水的廣場上,霧氣從水面升起,那些古老屋宇的景致因此顯得遙遠。那個早晨,溫暖的光線射入塵埃滿布的窗戶,停留在牆面斑駁的裝飾上。他趁我不注意,用相機捕捉我坐在教堂長椅上的一幕,似乎若要凸顯牆上日光的撫觸,我昏暗的身軀便是最適合的影子。

這些影像留給我們一種神祕而詩意的感受,一種與事物永別的哀傷。彷彿是安德烈想要盡快將自身的愉悅傳遞給他人。它們是拿來分享的事物,而不只是使他那停住時光的心願成真的方法。那感覺像是,深情的惜別。
讚 · · 3月4日 11:55
Siyul Lu 、 Wan-Yu Luo 和吳昕容都說讚。


朱志學
什麼樣的人才會自內在深處湧現“停住時光”的渴望?
塔可夫斯基所以有這等心思,正因他是極少數有能力捕捉到母體的神祕與詩意而真正強烈活過的生命。
可歎,昂揚於詩意瞬間的存在,再怎麼出神入化地“雕刻時光”,卻終不可能“停住時光”。
於是,上揚至瀕死的神祕與詩意,遂沈澱為“一種與事物永別的哀傷”。
停住時光的熾烈渴求,遂只能在強大的自制與壓抑之力中,一轉而為“深情的惜別”............

龔定庵詩云:

浩蕩離愁白日斜,吟鞭東指即天涯。
落紅不是無情物,化作春泥更護花........

意在茲乎!

2012.3.4 哲思零箋

貝森朵夫莊主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鸛鳥踟躇”的冥想兼誌念希臘導演安哲羅普洛斯:

安哲羅普洛斯【Theo Angelopoulos】是我特別敬愛的希臘電影導演。

迷離如夢的影像敘事,每讓人在驚鴻一瞥中彷若失神似地墜入凝固的時間...........
這就是安哲羅普洛斯深深打動我的原因~
他總是能夠寓深邃的哲思於濃鬱的詩意影像............
正是在四無依傍的空茫中,人,在喑啞的窸窣聲中,悄然遇見了從來不曾真正凝視過的自己...............
在我看來,電影界除波蘭導演奇士勞斯基外,沒有人對隱伏人性底蘊的“存在深淵“曾經達到比他更深邃的表現力..................

可歎,他辭世得太突然!
作為他影癡多年的我,只覺一時觸緒多方,有難可已於言者。
底下,我想談談安哲羅普洛斯影片中格外縈繞深遠的“國境”意象。
對這意象的把握,關係到我對“存在深淵”的體會。

我心裡有數,連著兩年的哲思洗煉,深及魂命底蘊的內在時間感已然悄悄啟動。
我終於比過去任何時刻都更有能力“越世孤行”,而將自己收疊於一種浩蕩的私密感裡面。
這意味:
世人視之為冷酷異境而避之唯恐不及的“邊界”,我卻甘之如飴。

有趣的是:
邊界,這在希臘導演安哲普洛斯電影中謎一般的“國境”意象.............
對加拿大鋼琴天才顧爾德而言,可以是從容優游其中的北國雪地;
對世情眷戀猶深的“檻內人”,卻是可以把人給活活逼瘋的存在深淵.................
我由此領悟了真正的藝術家所站立的位置。
不論多少的掌聲包覆著他們,真正的藝術家命定只能忠於自己的孤獨。
他只能活在邊界,而無法屬於世界。

總之,
通過這兩年的潛心問學,某種幽藏生命底藴裡蟄伏深微的“可能性”,終於逼臨綻放的瞬間........
我終於有足夠眼力~
隨時認出
並自在召喚那遍在天地
卻始終須臾不離的poetic moment........

我不覺以一種極盡抽象的方式敘寫了這兩年的精神史...........
為了柔化這稍嫌冷硬的陳述方式,就讓我順勢借新近辭世的希臘導演安哲羅普洛斯給予的具體情境,說說一個長年深埋我內心的故事:“鸛鳥踟躇”。

我仍清晰記得,
貫串全片幾段極盡詩意迷離的呢喃:

人走了,他們為何而去?要到何處?
就如同那首古老的歌謠所唱的:
“別忘了出發的時刻已到,風已吹起,你眺望著遠方”

什麼是國境?
這就是希臘的終點,再踏一步的話,究竟是異國,還是死亡?

“夜鶯在歌唱,歌頌黎明的到來,你歸來的時刻到了,與我別離的時刻到了!”

異國甚至會產生神話一般的意義。
在這片延著國境的土地上,一切都有所不同了。孤獨和不安………緊纏不休的恐懼感,會讓人開始發瘋。……我還要告訴你,這裡的一切事物都不一樣,國境會把人搞瘋掉,逼到“界線”。
.............................
“我們家就像是你家,如果這算是個家,
雖然越過了國境,可是卻還待在這裡,
在到家之前,得經常越過國境。”
................
漫長的旅行持續著……………
他的臉在黑暗中屢次出現………..
人走了,他們為何而去?
................
聽聽河水的聲音,聽吧!在每個黑夜響起……響著….呼喚著…….
不必擔心我,我很幸福,很幸福的………
這天早上,一切回歸靜寂,
一如其他的日子,最初來的那天….和國境…….以及河流…….都是一片靜寂
踏出一步的話………踏出一步的話…………

他拎著靴子在河水上走著,走得越來越遠,越來越遠…………….到越過國境,再也看不到影子…….

多少年來,這些讓我惻然有感,卻隱晦莫名的的詩句.........
始終是深埋心頭的“謎”............
可現在我卻覺得心眼雪一般地清亮:

“在到家之前,得經常越過國境。”

這神諭般的洞見,說得太好了!
它全然切近我意識深處逐日結晶成型的理解。
就好似那長年覆蓋眼上的一層薄膜,終於徹底揭去,而讓我得以在深遠的凝視中,直接洞穿過去對我遮隱成謎的隱喻..........

為了傳達安哲羅普洛斯曲徑幽深的訊息,還是容我先略微鋪陳那烘托住整部片子的存在情境:

片頭起始,
名政治家的失蹤,再度成為熱門話題。他法國籍的夫人與警方,仍然在繼續搜尋。他失蹤的原因仍未確認,他以文筆家身份蜚聲國際,私生活也極為幸福,更是政壇舉足輕重的人物。

在軍事政變後擔任閣僚,對希臘政壇而言,可說是希望之星。1980年出版了《世紀末憂鬱》一書,風評甚佳,是一本令人省思近來國際狀況的預言式名著。另一方面,他提出的抨擊,也招致所有政壇的反彈。這裡是他首次失蹤之前,發表演說的地方,當晚議會座無虛席,據說數日之前就傳出他將發表重大演說的風聲,許多黨魁與黨員聚集一堂………

詩人於是在政壇的做了一席演說。
可沒人知道,這就是他的告別演說~
從此飄然遠引,不知所蹤.........
再沒人確知他的去處~
就好像他自此永遠自這庸俗到根本不值獻身的世界,徹底消失,一如隱沒於死亡的疆界..........:

他的演講震驚政壇。
因為,演講全文只有短短四句話:

“時光……
在雨聲的背後
為了聆聽音樂
人因此而沉默”

片中再帶入妻子事後的追憶:

“搭上巴士離開了城裡,然後一直從巴士窗口,朝著外頭望……
我看得出,他已經判若兩人了…
漸漸的……..漸漸的………..漸漸的………
他走進旅館房間,七號房,他走到房前,打開了門,同樣的光,同一天的同一個時刻,只有燈罩柔和的影子不同,那天晚上我們做愛了,非常激烈,但很沉默,就好像互不相識,像兩個頭一次見面的陌生人,像在漆黑的電影院相遇的男女。
等我早上醒來,他已經走了,再沒有回來過。
我跟著他的那時候,真得很痛苦。
我無法喘息,我很迷惘,他隱藏住自己的傷痕。
最讓我難過的是,他從來都不告訴我,我快要瘋了!我常夢到他死了!
再查也沒有用的。他死了!我不曉得在哪裡或是哪一天,但他死了。
他離開後幾個月之間,從希臘各地有許多不認識的人,打電話給我說見過他出現….
有人說在哪個車站看過他,或是在墓地前賣花,有人看到他在工地裡工作,有人看到他在普特瑞麥達當工人,有個女人說他坐在廣場前抽煙,又有人說在祈雨儀式的行列中看到他出現…………
有時在這兒,有時在那兒,但總是朝著北方走………… ”

第三條線索是詩人政治家留給妻子的告別信:

“我希望妳健康幸福,但我不能參與妳的旅程。
我只是個訪客,我所碰的東西都會受我傷害,甚至不能去擁有任何東西,
我總是沒辦法向別人說這是我的,我沒有屬於自己的東西。
我以前就說過了,我到現在才明白………
除了一無所有,還是一無所有。
甚至沒有名字,除了必要的借用外,名字別無用處。
給我值得一看的地方,將我遺忘在海中吧!
祝妳健康,願妳幸福………”

在我看來,
失蹤的政治家和結縭多年卻ㄧ夕間被莫名拋棄的妻子,無非分別隱喻了兩種永恆的生命原型:

告別政壇離家出走的丈夫,是“依屬邊界”而活的“檻外人”原型;
橫遭遺棄卻仍不解何由的妻子,則是“依屬世界”而活的“檻內人”原型。

“檻外人”一心皈命所在,總是朝向作為邊界象徵的“國境”。
可是,彷若北國雪地的國境,對猶自纏綿世情的“檻內人”,卻是高處不勝寒禁地。
那跡近是列維納斯筆下令人蒼茫失墜、望而生畏的"ilya"............
那美得無從理解,卻也美得讓人在內心裡引發大恐怖的 ilya,
正相應了安哲羅普洛斯遠鏡頭底下~
總是披滿華林的悲涼之霧..................

我忍不住再度想起生命旅程即將告終的流浪者伊底帕斯。
這是我所知道最美的流浪者之ㄧ。
此時的伊底帕斯,就像桑內特所說的:

「那些擺脫周遭環境束縛的人,過著失根的生活,最後才能成而為人。他們在世上流浪,他們改變自己。他們自由自在,不再盲目參與……」

好個“不再參與”!
不再參與,意味不再流連世途,不再被長年驚擾不安的世情網罟所困。
因為世界這時對已然通過內在“轉化”的伊底帕斯,只是一個已然從中醒過來的夢魘。
於是,出離世間,乃成命運的必然!

可歎他結縭多年的妻子,始終不明白:她自己就是世界的一部份。
夫妻情緣,自此而絕,同屬命運的必然!!
這裡面隱藏了作為世情底藴的根本悲愴:
真實的“在一起”所以不可能,在於世俗的命名上被兜攏為夫妻的兩人卻各自活在不同的空間。
而可憐的妻子,她無以看見,也無法進入失蹤的丈夫所託命其中之“冥視空間”............
她看不見枕邊人早穿越而過的“空隙”,而猶自在世界的藩籬內茫然追索那早已不存在的精魂............
這正是那謎一般的隱喻,早已悄然透露出的一絲靈光:

“時光……
在雨聲的背後
為了聆聽音樂
人因此而沉默”

妻子的時光,已然不同於丈夫的時光。
妻子猶停留在物理時間所框限的世界,丈夫卻已然被包攏在“深化的時間感”裡頭孤獨地經歷著對妻子“難可與言”亦“無與為言”的內在轉化。

事實上,這首詩正展露了意識轉化的紋跡~
那被深化的時間感,
被累劫纏綿的世情給遮隱在眾聲喧譁的“雨聲”背後,
所以,為了深入聆聽那因雨聲遮隱而被“遺忘的存有”之謎,

(語言與存有的隔膜在音樂中消解;事實上,音樂就是存有的直接顯現,語言頂多是曲折的顯現。)

一個真正有能力了知箇中玄奧的人,將選擇通過“沈默”所創造的“空隙”,而後乃能沿著“垂直向度”穿越嘈雜而行成遮蔽的“雨聲”.............

當雨聲消歇沈隱,流浪者託命為家的“冥視空間”,乃應“機”而生...........
機者,“詩意瞬間”所形成的真實連結(key-link of“I-Thou relation”)
所云“家”者,無非是那根於魂命底藴之真實連結所形成的縈繞空間。
換言之,縈繞空間正是經由深度的時間感綿延而生的"相遇”(encounter of "I -Thou relation")
這就是赫曼赫塞義下之“流浪者”尋覓的託命之所 : 一個在深度的時間感中所綻放的“縈繞空間”.................
對靈魂高貴卻流落無歸的伊底帕斯而言,這就是家了!

家,在於打從知道真相而宣告了悲劇的開始..............
可就在那失明和絕望的一刻, 他瞭解到,唯一和他形成深摯連結的卻是一個女孩冰涼的小手。那就是始終不離不棄而寧肯攙扶著老父親餐風露宿、相依為命的女兒:安蒂岡妮。
是這分湧入心窩的暖意,讓伊底帕斯在荒謬的極境,卻弔詭地經驗到了不曾有過的幸福。
他在安蒂岡妮冰冷的小手中觸摸到了自己靈魂的熱度。
於是,他發表了一個驚人的宣言:“縱使經歷如許磨難”,我遲暮之年與崇高的靈魂使我得到一個結論:一切都很好。”

“Despite so many ordeals, my advanced age and the nobility of my soul make me conclude that all is well.”

原來,幸福與荒謬是如影隨形,相與並生的!
伊底帕斯把帶來詛咒和無謂苦難的命運之神逐出人世。
他以雍容大度的胸懷,行經死蔭幽谷,而超越了荒謬的“局戲”..........

“我的結論是一切都很好!”伊底帕斯如是說。

他是在向命運之神傲然宣告:
命運帶來的“苦難”,必須交由人類自己來解決。
這是悲劇英雄以雍容大度,賦予苦難以淨化與昇華;
而雍容大度之所以可能,又蘊生自冥視空間中之“私密的浩蕩感”所給予的周浹遍潤與魂命澆灌。
二者合而為一,便是荒謬的超越之道。

這意味:
“在到家之前,得經常越過國境................”

謹以此文,向意外車禍身亡的希臘導演安哲羅普洛斯致上最高的敬意^^

2012.1.30 志學 哲思手札

貝森朵夫莊主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看完“山楂樹之戀”,我扎扎實實為那不雜染纖毫私情的愛情給深深撼動了!
只覺那鑽心入骨的迴盪力量,自內裡翻攪得如此徹底!
每一幕畫面,每一張表情,以至眉宇間一顰一笑流動的深遠情意,都讓我為之流連歎息.........
是什麼樣的愛情,竟可以飄然臨在於如是纖塵不染的精神王國?
滿溢的感動之餘,我不禁為自己終究無可救藥地淪為一個徹底的虛無者而隱隱勾動一絲喑啞的憂傷:
知道原來有人是這樣去愛的,我還算曾經真實活過嗎?

看完這片,我才驚覺:
原來,對我而言,在愛情的信仰國度裡:上帝已死!
我根本不相信,撥開寄託於戀人身上的自我幻影外,還能剩下些什麼神聖性。

看得越透,心底就越荒涼......
曾幾何時,我早成了愛情信仰裡的無神論者。
我想,這就是典型浮士德靈魂的虛無吧!

任憑你如何飽讀詩書、博涉群籍;
任憑你跋涉過如何迢遙曲折的知識之路..........
任憑你多年問學煉就的眼力,如何讓你免於表象世界的欺誘與遮蔽.......

形而上的超越,終歸越不過森嚴的緣限、氣限與命限所形成的天塹。
到頭來,還是只能皈命於獨屬自己的深淵,卻始終無以抵達任何一個人的真實存在.......

尋索者,於是在無人可以碰觸的孤獨中,被封鎖在“存在的不可抵達性”裡邊,咀嚼著“相遇之不可能性”所帶來的空茫。

米蘭昆德拉以“The unbearable lightness of being”稱之。

如是清狂,在歲月推移下,終而漫漶成氤氳心底的無邊疏離感,而衍成生命中惘惘不甘的“空缺”.........

也許,在荒寒入骨的虛無裡,唯一能把握到的只是:
對那熠熠斂藏於“空缺”裡的深秘暈眩,進行一種永恆的凝視。

可凝視能對抗存在的縮減嗎?
如飛而逝的時間,從來不以個人主觀意志為轉移。
踏著堅定而迫人的步伐,它仍是以一種無可抗逆的力量,快速地掏空“可見”的一切。

於是
不可見卻恍惚可感的冥視空間,在這一刻成了生命僅存的支撐力量:

那氤氳於浮光掠影中的存在旋流,雖吞噬了一切可見的表象世界,卻也以一種更溫柔的包覆,讓僥倖從表象世界逃逸的生命,得以悄然將自己收疊在某種不被無情劫悔給碰觸的深秘暈眩裡。

緣限乖違的“孤獨者”,以此而臨在於救贖的恩寵;
瞬間從天堂般的幸福高度橫空跌落而倍受“愛別離苦”煎熬的失群者,更是如此。

~2011.12.19 “山楂樹之戀”觀後餘緒

貝森朵夫莊主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時間摧毀想像,距離產生美感..........

人生若只如初見,剎那中泛影存有旋流上的冥視空間乃不墮生滅!

可真相的殘酷性卻是:

生緣何在?
所云永恆,只是孤獨靈魂在無情造化的推移中
偶然遭逢的一瞬之光。

擦身而過、熱淚盈眶的瞬間,卻也同時漩入了生滅流轉的輪迴...........

納蘭容若千古詩筆,將這分外蒼涼的感慨刻劃得細膩入微:

人生若只如初見,何事秋風悲畫扇。等閒變卻故人心,卻道故人心易變。   
驪山語罷清宵半,淚雨霖鈴終不怨。何如薄倖錦衣郎,比翼連枝當日願。

好一句:“等閒變卻故人心,卻道故人心易變 .....”

即令一往情深者,在驪山語罷的清宵夜半,橫遭狠戾的棄絕.......
“淚雨霖鈴終不怨”的隱忍,映襯“比翼連枝當日願”的初見時刻,
也只能在秋風畫扇的追憶中,不勝依依地憑弔
那猶自縈繞在心、悠悠不盡的蒼涼....................

原來唯一能被“信任”的終局,
從來不是承諾的兌現,而是變心的必然...........

即令形影猶存,可身邊人還是當年初見時刻的同一個人嗎?
很難!
景物依舊,心事不同。

愛情中一度現身為“爐邊人似月,皓腕凝霜雪”的虛擬客體,終不敵時間的消磨而長此封印於記憶的某個角落............

更可驚駭的是:
這變心是雙向的。
很少人是單純的被棄絕者............

原來,
不但對象的變心是必然,連自己的變心都是必然。

即令嘴上不怨,隱忍不發.......
曾經交疊的冥視空間,早又互相錯過..........
天涯咫尺的親暱瞬間,早埋下日後咫尺天涯的陌生岐離...........
就看肯不肯誠實面對罷了!

在我看來,毀棄承諾,固然可恥;
承認變心的必然,卻可能自此走入更高的覺知。

所以,即令就人格破裂而見其可鄙者;
假若,他拒絕將人生繼續浪擲在拼死維護一個斑剝中瀕於碎裂的謊言,他很可能遠比困限局中恆言其所不能、卻猶自我感覺良好的偽善者更接近真理的召喚....

情人的愛,何曾抵達對方真實的“存在”?
所云愛戀,只是迎向自己投射的想像。
這意味:鼓蕩我們血氣激揚的,從來不是客體自身,而是那短暫通過客體展現的想像空間。

對方何嘗不然?
當我們不再能支撐對方殷切戀慕的想像............
承諾,遂漂蕩如風中的謊言.......
一度溫柔包覆的激情,自此頓失憑依,轉為狠戾..........

這就是愛情在神魔交侵中累劫積習,卻至死不悟的“局”。
局中人,自無所謂不變者。

可人外有人,天外有天.........
自有超然局外、冷眼觀世而寂然不動者:
亦即,那不再投射想像而如實接納生命流轉的覺者。

禪宗六祖惠能大師有云:

“不是風動,不是幡動,仁者心動”

寥寥十二字,朗然透徹,足令見性者當下身心脫落。

當然,這種人少之又少.........

他們的眼界,已從想像的包覆中蟬蛻而出;
重獲結晶的人格,於焉不復被來去如風的承諾給支解得四分五裂..........

這就是隱身幻化流轉中的不動者。

我永遠難忘~
在波蘭導演奇士勞斯基電影“十誡”裡頭,
那冷然洞穿一切的眼神,
是如何經由薄暮氤氳中神祕“他者“的凝視,而召喚出令人尋味不盡的縈繞空間。

2011.12.1 哲思手記二稿
讚 · · 7 小時前
Siyul Lu 說讚。




朱志學 回朱兄"“不但對象的變心是必然,連自己的變心都是必然。”

這個世界(包括物質界與非物質界,甚至可能包括李嗣涔所謂的信息界)以變為常.不變者未曾存在.差異只在於有些變是人樂於接受的,有些則賦與汙名.春天長出嫩綠樂之生,秋天落下老葉悲之死.此即六祖惠能之意乎!

“這意味:鼓蕩我們血氣激揚的,從來不是客體自身,而是那短暫通過客體展現的想像空間。”

藉由客體,我創造了一個根基於我的意識與非意識交織變化成的情緒.有些情緒你希望它快快離去,有些則希望它永恆.之於電光石火之間教人血脈僨張的愛情正是後者.
可是我依然在變,客體依然在變,那無實體存在的愛情當然也在變.即便此時我或客體忽然逝去,那愛情依然存在並且繼續變化.
一經創造就永遠存在,只是不斷變化.
"變”無可阻擋,人只能觀察接受,因為影響”變”的條件太多,無一可以控制.
只有通過”變”才能孕育無限可能,”變”才是永恆.
“不變”從未存在.
如果承諾是建立在”不變”上,在所承諾的當下即歸於無有,是毫無意義的舉動.人若囿於平常所見所思所感,不解此理,傷春悲秋自所難免.
所謂覺者,覺此理也.
有覺於此,則風幡動依舊,唯心不動;或亦心動,而知其心動.

“假若,他拒絕將人生繼續浪擲在拼死維護一個斑剝中瀕於碎裂的謊言,他很可能遠比困限局中恆言其所不能、卻猶自我感覺良好的偽善者更接近真理的召喚....”

此言有如一記重捶,所有"強順人情,勉就世故”可以休已.

讀朱兄大作,深有所感,不揣淺陋,敘述如上,還請不吝指正。
2 小時前 · 讚





朱志學 劉兄回應,足見用心深契,令人激賞^^

轉貼問題跟字數無關。
我常寫長文,深知臉書回應欄允許的字數甚為慷慨。
區區幾千字是絕對沒問題的。
我珍重劉兄每一篇回應,謹容我代為轉貼^^

貝森朵夫莊主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看了“Chopin : desire for love”才領悟:
蕭邦的縈繞空間.................
盡在這段母親教她的歌 ~_~
難怪對喬治桑會有此戀母情結。


片中兩次出現這段旋律:
一次在病重昏沈之際,
一次在瀕死彌留之際........
那鑽心而入的童年旋律,所以迴盪至深,正在其扣緊了缺憾的力量。
蕭邦病重之際,霎時在喬治桑的悉心呵護中窺見了母親留下的空缺。
喬治桑舒緩了蕭邦的鄉愁。
純是出於歷史的偶然,她適時填補了蕭邦存在中無法承受的空缺.......
可這唯一的支撐力量,終究不敵人事摧折與病痛侵尋........
傳染性極高的肺癆病,殘酷地阻斷蕭邦尋求身體膚慰的可能!

於是,命運將蕭邦重新丟回他自己。
此後,蕭邦旋律更加美得令人心碎..........

聲音裡的縈繞空間........
其入人之深,有如此者.............

貝森朵夫莊主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再論:「缺席是現身最強大的方式」,兼及“因果輪迴與詩意瞬間的生死激情”.............
朱志學寫於 2011年9月15日 20:25
此文係三個月前舊稿。

余師開學首堂課論及:

“遺憾就是力量;缺乏就是力量;禁忌就是力量;缺席就是力量..........”

此語寄慨深遠,寓意良深.........
我心裡浮現的影像卻是俞飛鴻“愛有來生”裡那悽愴天地的幽咽低語:“茶涼了,我再去給你續上吧..........”

茶涼猶可續,緣斷何以繼?

每個人一生的成長,多少伴隨著深蟄於心的缺憾所帶來的疼痛。
這種痛,雖無涉肉身;
錐心入骨的撕裂感,卻是“無可解於心”的............
以其無可解於心,遂在心頭凝結為一股淵深鬱怒的“迴盪”之情.......
一旦噴薄而發,就是理性所無法羈勒並掌控的“力量”!

海德格料應有感於此,而給出驚人的洞察:

「缺席是現身最強大的方式」(Absence is a strong mode of presence)。

這話語所揭露者~
正是與缺席的力量、遺憾的力量、缺乏的力量........
相蕩相激以入於邃密幽微的“餘情”。

我這輩子最深的學習,就某個隱藏的意義而言,無非正聚焦於對此“綿邈餘情”的叩問過程...........


龔定庵詩云:

“未濟終焉心縹緲,百事翻從闕陷好,吟到夕陽山外山,古今誰免餘情繞。”
“欲求縹緲反幽深,悔殺前番拂袖心,難學冥鴻不回首,長天飛過又遺音。”

拂袖之悔,未可小覷;
此中有現象學之奧蘊存焉!

茲捻提舊文如後,以茲對照~










因果輪迴與詩意瞬間的生死激情........

(觀影札記:俞飛鴻“愛有來生”&”The Girl on the Bridge“(Patrice Leconte))

朱志學寫於 2011年6月8日 14:04

“每一隻蝴蝶都是花的鬼魂,回來尋找它的前身......”~張愛玲


前言:


我剛看了一部好片子~“愛有來生”。
暗歎:這真是“空間詩學“的極致表現。
在我看來,這片合該只流傳於少數知音之間,不該輕易介紹給人,免得糟蹋了此片!
只是,縱遇靈彗獨具的解人,倘命途順遂,未經大起大落的折騰,容易領會這部片子的深蘊所在嗎?
總之,看完此片,終於明白縈繞余師心頭的強大迴盪力量,何以哀婉沈烈若是.............
全片終了,只覺‎得女主角阿九短短一句~


"茶涼了,我再去給你續上吧..........“


竟彷若貫穿了生生世世的等待,魂兮飄渺,卻依然縈繞在耳,如相晤對.................

可嘆是:
茶涼猶可續,緣斷何以繼?


那彷若高峰夜雨,蓄積了千年壓抑之力的沈哀與憾恨,只覺一時搖曳而來,撩起了內心千絲裊裊的迴盪餘緒.......


我自己太了解此中憾恨。
此所以每讀龔定庵鬱怒清深之詞,輒有不能自已之慨:
定庵晚年流落,一蕭一劍平生意,盡寄託於三百餘首“己亥雜詩”。


“未濟終焉心縹緲,百事翻從闕陷好,吟到夕陽山外山,古今誰免餘情繞。”
“欲求縹緲反幽深,悔殺前番拂袖心,難學冥鴻不回首,長天飛過又遺音。”


餘情者,傷心人別有懷抱之情...........
這裡面蟄隱了多少深藏未發的餘韻?


我因此略贅數語,發為短文,兼及另一部同樣以愛情為主題的法語片,以對顯此中餘情不盡的況味...........



先說第一個故事:


”今生今世,我們所走的路都錯了,時間不對,地點也不對.........."
"來生我們再會。來生,我會等你........“


他要等她,他一直在等她,在那棵千年銀杏樹下,他一等就是五十年,直到她真的出現,只是,那前塵中的往事已然在輪迴中掩藏。她又有了一個深深愛著她的另一個他。而他,卻只能在飲茶時,讓她成為一個局外人,將她與他的過往,當做一段故事,講述給她聽~~他不曾想過喚起她的記憶,因為他真的愛他。他說:「我從來都沒有問過自己,我為什麼要等她?我們前世都身不由己,我以為今生碰到她,我們可以從頭再來,我可以讓她幸福,可是我沒有想過的是,也許今生的她正生活的非常幸福,就像妳一樣,我想給她的一切,她都已經有了,其實我想要的不就是給她幸福嗎?所以只要她是快樂的,這快樂是不是我給的,能不能等到她,都不重要了。」

五十年世間變幻,他必須去投胎了,他依然滿足,因為她是幸福的。臨走時,她說:“茶涼了,我再給你續上吧!“

我想他聽到這句話會走的更快吧,他是那麼地愛她,他不希望,她記得前世相約的臨終遺言:“來生,你若不認得我,我就說:你的茶涼了,我再去給妳續上!你便知,那人是我。“從而讓她恢復了記憶而失去現在寧靜的幸福。

只是,他不知,真的相愛,能讓與嗎?

在一聲聲“茶涼了,我再給你續上吧”不斷迴旋重復中,她,回憶起了一切,多少年來夢中沏好茶等待的那個身影也終於在那一刻出現。

而他,卻再次走了…


第二個故事的時空則發生在法國:


未滿二十二歲但似乎一直走霉運的艾蒂決定不要再活了,選擇一座鐵橋想一躍而下,卻遲遲下不了決定。此時來了一名叫蓋伯的男子,語帶諷刺地揶揄她,艾蒂竟然一躍而下,而蓋伯也跳下河中救了她。

此時蓋伯才表明他是一名失意的飛刀手,只因「人體刀靶」一個個離去,而使他陷入困境中。蓋伯認為艾蒂既然想尋死,不妨當他的刀靶,說不定兩人可以大撈一筆。

蓋伯花了所有的錢為艾蒂重新造型與治裝。趕往一家賭場旅館,節目主持人拒絕讓他排上節目。蓋伯竟然以「盲目」飛刀為賭注,這才獲得首肯。艾蒂被綁在刀靶木板上,然後蓋上一層白布。蓋伯調勻呼吸一連串的飛刀射在艾蒂的身體周遭,成功地獲得滿堂采。

可艾蒂不敵內心空虛,一見到男人就遏制不了投懷送抱的渴望。
終於在一次遊輪上的表演時,艾蒂與一名剛結婚的希臘人看對了眼,竟然毫不猶豫與希臘人搭小船離去。

失去「刀靶」的蓋伯為了表演,不得不說服正要跳海的希臘人太太成了刀靶,但因心情煩亂,最後一刀竟然射中她的大腿。受傷的希臘人太太在土耳其上岸後被送往醫院,而蓋伯也再度失去工作而浪跡在土耳其;沮喪落魄的蓋伯甚至淪為揹廣告牌的「三明治人」。

蓋伯在土耳其一籌莫展,突然想起那個晚上在橋上遇見欲跳水自殺的艾蒂,事實上他自己也是要從橋上跳水自殺。於是蓋伯找到了一座橋,慢慢爬過了欄桿,正欲往下跳時,艾蒂出現了。

這一回兩人的位置相反,蓋伯告訴艾蒂他搞砸了所有的事,而艾蒂溫柔地牽住他的手,深情地告訴蓋伯不管他到什麼地方,她將永遠是他的刀靶。



一如所有的愛情故事,總是免不了命運、背叛、流落、孤獨與死亡的主題.......
這兩部片子,卻各自採取了新穎的角度,對同樣主題做出了驚人的變奏。
底下,我想借此連結我正思索的兩種時間觀念:
詩意瞬間與因果輪迴。
前者反映的是“時間的斷裂觀”;後者反映的是“時間的綿延觀”。
二者各具勝義,而俱皆發人深省。

容我先捻提兩個命題:


恐懼屬於世界。
信任來自邊界。


世界的行動邏輯,總是要求安全與保證,於是仗恃世界真理作為依靠者,遂只能醉心須臾承歡的謊言與誓約,以抵禦無可倖免的孤單與交侵而至的背棄、失落與幻滅。


他們賴以抵禦孤單的愛,終不免在脆弱的人性下被證實為:
只是維護假面世界得以繼續運作下去的謊言。


與飛刀手的相遇,讓橋上的女孩隱然窺見某種不屬於世間的“連結”可能。
即令,不斷透過一夜情抵禦內心空虛的年輕女孩,還不能立時領會這“觸動之於她”的真實意涵.......
anyway,她期待“遭逢”的某種改變生命的契機,已然“發生”了!
雖然,
得歷經更多男女肉體交歡的厭倦後,她才終有能力“認出”那隱身命運轉折處的動力,將以如何驚人的方式喚醒了她蟄伏酣睡多時的靈魂..............


我們看見飛刀手的刀:
如何帶著驚人的準確與穩定,沿著生死邊界,激射而至........
事實上,就在這生死邊界,女孩經驗到的正是詩意瞬間的深烈迴盪:
當刀鋒貼著肉身凌風呼嘯過耳際的瞬間,世界砉然崩解!
她在確認自己還活著的片刻(一如俄羅斯輪盤的死亡遊戲),恍然凝探到了某種自我救贖的可能:
她隱然窺見~
從層層包裹纏繞如硬繭的世界裂隙
隱隱透出的一線光亮...........

那一線光亮,恢復了生命與生命間真實連結的可能~
而唯一真實的連結
就根植於此靈命深淵的迴盪~
一股向未知交付自身的純淨激情:

那是對未知命運的臣服
以及由臣服而逼生的意識轉換與存在蛻變。


這種臣服,完全不同於世俗的信任:


它不是信任終歸在時間之流終飄散成風的承諾,
而是信任詩意瞬間的靈魂撼動,即可以是死生不渝的永恆..........


這裡面隱含兩種時間意識的對舉:
服膺世界邏輯的時間是綿延性的。
飄搖邊界傲岸自立的時間意識卻是斷裂的!
時間對其而言,不是伸向綿延無盡的地平線,而只能發生在一瞬間。


是的!
綿延只是幻象;能字靈命深處興發強大迴盪力量的時間感,卻只依存於一瞬間。


只有通過時間的斷裂觀,我們才真正明白“流浪者之歌”作者赫塞所談論的生死意識:


“我們最感到好奇的就是--死。
那是生存到最後,最勇敢的體驗。
我認為,在所有認識和體驗中,只有能讓我們豁出生命的東西才值得追求,才能給予我們滿足。” -赫塞,關於旅情-


只有能讓我們豁出生命去追求的東西,才足以幫助我們從中找到對抗死亡的力量,而安然超離生死之外。


不能豁出生命去活,就會殘留懸念;而懸念,正是因果輪迴的根本。


沒有遺憾悔恨,不成因果輪迴。
可真實的生命存在狀態,只在須臾之間!
一墮輪迴,即已去道愈遠..............


這意味:


不能活在詩意瞬間,遂無以完成感動。
不能完成感動,乃墮生死輪迴,而本是剎那的永恆,遂裂解成“煎心日日復年年”的因果流轉..........


原來“相遇”(encounter)這事的殘酷性就在:
一旦錯過當下一機,就再不可能重新靠近了!
縱使再度聚首,也是空留遺恨,人事全非了!


這就是存在中不能承受之“輕”:
錯過生命遭逢的詩意瞬間,而欺矇於時間給予的綿延幻象...........
我們再也無法重新“臨在於”存在。
而只能在記憶與想像中去追溯並黯然承受一種存在的不可重複性.......


李白秋風詞有云:


“秋風清,秋月明...
落葉聚還散,寒鴉棲復驚。
相親相見知何日,此時此夜難為情............”


相思者,有懸念未能了卻於心者。
可萬頃相思而追躡無蹤,終不如須臾相親而盡一日之歡!


另一首宋朝詞人晏殊的“浣溪沙”~
內藴深沈的意象,也許可以給我們更好的儆醒與啓發:


"滿目山河空念遠,落花風雨更傷春:
不如惜取眼前人............"


志學 2011.6.8 觀影札記:俞飛鴻“愛有來生” vs ”The Girl on the Bridge“(Patrice Leconte)

貝森朵夫莊主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嫁到雞窩的鳳凰
朱志學寫於 2011年9月12日 17:37
http://www.youtube.com/watch?v=QXf-JTLkYlM&feature=player_embedded


都說,大陸一切向錢看。

可就在北京天橋下ㄧ個不起眼的角落
一對形影相隨的尋常夫妻
卻見證了不尋常的感情.........

一個是出身師範音樂系的高材生;一個是家境清苦的農民子弟。
可正是從這隻“嫁到雞窩的鳳凰”身上~
我看見ㄧ雙令我震顫的眼睛。

這雙眼睛讓我明白:
是什麼樣的女人,才真值得你為她受苦、為她而自甘寂寞、為她而放棄自由、更休説為她而放棄這個本就庸俗到不值得
為之獻身的“世界”........

於是,我著迷於這麼一雙眼睛:
這雙眼睛,儼然凌越世間,而定睛於無限遠的凝視...........
於是,
她珍重你:
非關出身、非關學位、非關才情、非關可預期的榮華富貴,或一切矯情女子競相趨附的物質條件...........
她選擇你只有一個提件:
就是愛上那乾淨無染、毫不虛矯作態的生命本身。
除此,再無別的企求!

我以此驚歎:
正是這麼一雙眼睛........
解放了你千年深鎖的寂寞~
就某ㄧ個仍對俗情知見者保持隱藏的意義而言:
它以不可思議的淨化力量,打開了存在的全幅深度,而讓你不復為形同幻象的世界所拘役!

於是,我再度深深地看進斂藏這雙眼睛裡的純淨睇視...........
並從中獲得ㄧ種確信:
即令,迎向靈光飄逝的年代,一切堅固的東西都消散了..........
愛情,卻還是存在的!
祂聖潔的清輝就倒影在泛著淚光的深情凝眸中......

相對於偽幣充斥、物慾橫流的愛情人肉市場..........
真實愛情隱隱透出的光輝,卻從不曾真正絕跡。
它安靜而不張揚........
可淵深的靜默中................
一道寒光,威音劫外...........
它以自身的強大臨在,現身為裂解"物質世界"之豪華威嚴以朝向血氣動蕩之“精神領域”過渡的力量.........

此則木心所堂堂評論的真知灼見:

“凡為物質世界之豪華威嚴所震懾者,必是精神世界之陌路人。”

於是
我們深刻地窺見:
一個為了討生活、為了陪伴摯愛、為了回報知遇之恩
而勤勤懇懇、實實在在
下身落地、掙錢過活的窮苦人家,卻扎實地觸摸到真正的幸福!

從世俗標準觀之,
他看似蹭蹬垂羽地蜷縮於主流世界的裂隙...........
可也只有這等人才真正擁有了豪門巨賈所買不到的精神財富.....................

貝森朵夫莊主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當夢想者容易,當夢行者難!
朱志學寫於 2011年9月10日 11:35
http://www.youtube.com/watch?feature=player_embedded&v=qTMVqdG3UEs


我知道很多人早看過這片廣告。
還是將它放了上來。
無他,很久沒看過這麼動人的廣告了!
也許是魏導親自現身說法的旁白,滲入了些江湖夜雨的蒼涼感.......
短短一分半鐘的影片,竟好似作為全片襯底的Johnnie Walker......
層疊遒勁而上的小提琴旋律,伴著入喉醇烈的燒刀子~
入口甘醇,後勁卻沈烈得驚人^^
即令上片已有幾星期,連我這對走進電影院向來缺乏熱情的人,每回看了還是血氣動蕩,未曾因為重播頻繁而稍有不耐^^


回頭細想,距上次進電影院,竟然就是三年前為了看魏導的“海角七號”。
那時身邊還有佳人相伴..........
斯情斯景,不可復得。
回憶的撞擊,戮心之烈,依然殘酷!


我不禁聯想及大陸詩人北島的夢~


六四天安門後,詩人在年復一年的美學流亡中顛簸......


他令人動容地寫道:


“有時深夜難眠,兀自茫然:父母風燭殘年,兒女隨我漂泊,社稷變遷,美人色衰,而我卻一意孤行。”


“那時我們有夢, 關於文學,關於愛情, 關於穿越世界的旅行。
如今我們深夜飲酒, 杯子碰到一起,都是夢破碎的聲音。”


酒冷詩残,夢中人遠.............
我的夢,近於北島的冷冽蒼涼,卻與魏導的血氣動蕩倍覺隔膜.........
看著“賽德克巴萊”這等悖逆市場口味的冷調主題,竟也寖然有上追當年“海角七號”全島延燒的態勢..........


這奇蹟是偶然倖至的嗎?


不!魏導底下這段話,早透出端倪:


「會輕易放棄的人,一定是還沒有動的人,就像長跑,跑到後來是腳帶著你跑,不是你帶著腳跑。」 ~魏德聖


我慚愧:
面對自己心頭深埋的夢想,
從來就不曾有過如是綿延不絕的堅持力與續航力。


我當然也築夢!
可我心底清楚:
我的夢從來不曾有過“打死不退”的強悍堅持!
事實上,我總是輕於做最壞打算而提前退場。


不意外的,我的夢,早碎得無聲無息............
可魏導藴藉二十年的夢,卻已大火燎原般地熾烈延燒!
這對比,令人羞慚,也令人鼓舞^^

http://tw.nextmedia.com/applenews/article/art_id/33648538/IssueID/20110906


是什麼樣“野蠻的驕傲”,讓他挺住了強悍而美麗的堅持..........


影片中他嚴酷地審視自己:“要為一個愚笨的夢想,貧窮一輩子嗎?”


眼下的事實證明:


正是仗恃著“即使如此 在所不惜”的氣魄,
魏導還當真以常人眼中的“愚笨夢想”
為台灣的文化版圖打開了全新的視野。


「當夢想者容易,當夢行者難!」~魏德聖


一字之轉,境界殊異!


謹以此文,向這位真敢於一意孤行到底的“夢行者”致敬^^

貝森朵夫莊主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世間五顏六色的夢中聲音,會有一個最柔美的音符,傳到那暗中聆聽者的耳裡.........
朱志學寫於 2011年9月4日 11:23
Dear 朱大哥,

看到您如此文氣充沛,哲思泉湧的一篇回覆,
我感佩萬分!
同時也深覺自己還有許多空間仍待發掘,努力,以培養出如朱大哥一般
纖細敏感,睿智通達的氣魄~!

先前看見網路上的評論,我也曾一度感到失望!
這麼意境深遠的一部佳作,為何苦無伯樂共賞.

很喜歡與您通信,閱讀您的文字~!一場無以言喻的心靈饗宴~
希望您不嫌棄,多多開導愚智未開的晚輩,容我在週末時細思品嘗,再與您分享心得!


敬佩您的Audrey




Dear Audrey:



浪漫派音樂家舒曼的文學才華,同代音樂天才中,無有出其右者。
他在一篇題寫為“廢墟”的樂譜上,寄意深遠地加上這麼一段文字”:

“世間五顏六色的夢中聲音,會有一個最柔美的音符,傳到那暗中聆聽者的耳裡.................”

緣何為“最柔美的音符”?

那是幽藏於文本中的隱喻,
是凝蓄待發卻紋跡深隱的靈魂密碼。
是創作者欲有所言、卻若隱若現的私密心事.........
李商隱無題詩庶幾近之。

緣何為“廢墟”?

深於存在深蘊者,不與時人彈同調。

凡有所見,其凝視之落點,每非囿限俗情知見者所能想像於萬一..................
凡有所作,知音渺渺,心事之幽婉曲折處,終不免有一方角落,悄然蟄隱,淵深荒寒如廢墟般的蒼涼!

“周漁的火車”這部電影創作在網路上吸引的一些評論,也讓我嗅出了廢墟的蒼涼。
論述之浮淺粗糙,令人駭異!(例如:有一篇批判其為“男性導演對女性意識的強姦”。)
我看不到一篇詮釋,真能相應其深遠的意境!
分明是女性主義作家,卻完全沒能力聆聽見女性內心深處“最柔美的音符”........
這顯示:
女權意識高張,於此反成巨大的遮蔽!
我心有所感,鼓蕩而發,因有妳所謂“文氣充沛、哲思泉湧”的回覆.........


https://www.facebook.com/note.php?saved&¬e_id=10150278080369811


賞音直待千秋士...............
Audrey能窺知我筆意所在,而知其相孚此片之所以意境深遠...........

有此眼力,令人激賞^^


朱大哥

貝森朵夫莊主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別有根芽,不是人間富貴花:Re Audrey ~ 兼評電影版“周漁的火車”
朱志學寫於 2011年8月31日 14:33
變更已儲存。





Dear Audrey:

欣見妳來信^^
也由衷感念妳的惦記。
我是敏於文字的人,也一向只打從心底接納極少數真有能力通過文字予我以心靈撞擊的人!
我相信,一如顯露於字跡的性格,一個人運用文字的細膩度,也充分映照出靈魂的潛質:

拘泥俗情知見者,文字大抵亦觸處成滯;
眼界開闊、思緒靈活、逸興飛動者,揮灑起文字,卻是運斧成風,而入於殺活自在之境;鑽心入骨處,輒令人血氣動蕩有不能自已者........
即此而論,我格外驚喜地發現:
妳的文字,頗富於感染力^^
我初次見妳題寫留言,便直覺:這是很靠近靈魂的文字!
好的文字,總是帶著詩的韻致;
惻悱遒勁的內藴,每層疊而出,而令人尋味不盡.............
這種感染力,是出自天賦?是緣於性情?是文字功夫?是學問根底?
抑或是激於一時的情境湊泊而瞬間催迫出的驚人勃發?
我不得而知!
可我確定的是:
這會是可以觸碰到內心的文字。
不論是與妳有過的兩回深摯對話,以及連著兩篇扎心的文字........
我心裡留下了些綿密深遠的迴盪..............
好ㄧ似流經味蕾而殘留不散的咖啡餘韻...........
杳渺悠長,久久不絕.......

妳說:

“回到現實生活的自己 才發現,認識朱大哥 真是很奇妙 且珍貴的緣分!
像是潛藏在身體裡某一處 一股莫名的能量被騷動
又像是澄靜的水面 起了一波波的漣漪”

“過去 有好多感動 是太過年
輕的靈魂所拙於用言語詮釋的
從您纖細敏感的文字裡
我彷彿看見 那些情感 重新被賦予意義的舞動了起來
莫名 潸然淚下 .....”


這話令人動容^^

人之相知,貴相知心。

我鍾愛的哲學家馬丁布伯將所有的關係歸攝於兩種範疇之下:
一是“我與祢”;
一是“我與它”。

前者意味一切真實的連結,只發生於靈魂與靈魂在深處的相遇。
後者則是以主體與客體間之宰制關係為基底的虛假連結。

剛好妳問及“周漁的火車”這部電影。
我為此特別將小說版和重新改編過的電影版都找出來仔細看了!
這一刻,卻驀然有感:
從妳文字,隱然可窺見~
那同樣在茫茫人海中驅策著周漁,並讓她跟周遭世界顯得格格不入的“觸動”。

對比於世界的冰冷、瑣碎、乏味與功利,這“觸動”卻顯露出某種格外柔軟的生命質地。
我不禁聯想及清初詞人納蘭容若。
他有一闕“采桑子”的詞牌,寫得殊為動人。
寥寥四十四字,刻劃出純真心靈坎陷五濁惡世的命運圖像~
那種難逃於天地之間的荒謬感,那種永遠不合時宜的陌生感,讓遭逢同樣存在感受的邊緣心靈,都從中看見相近的身世之感。

詩人別出心裁地歌詠一種很特殊的花朵。
它品類殊異,身世出奇。
尋常花朵,毫無例外地植根於大地,這花卻偏偏別有根芽:
它輕盈如羽片紛飛的模樣,只出現於天寒地凍之際;
而且,它的根疏離於大地,而是“謎”一般地來自天上.........
這會是什麼花呢?
在此之前,從來不曾有詩人有這般慧黠的創意。
原來納蘭容若歌詠的是自無垠天際飄零而下的“雪花”。

雪花在地上是沒根的;
一如一切絕美的生命,在現實世界也大抵是沒根的!
可這種生命卻是天地靈韻之所獨鍾,它自僻幽獨,卻在世界所無法觸及的存在深處,悄然地自開自落,綻放著獨屬自己的寂靜與奧祕.......

為了感念妳的相知相惜,容我借納蘭這首《塞上詠雪花》轉送予妳。全詞如下:

非關癖愛輕模樣,冷處偏佳,別有根芽,不是人間富貴花。
謝娘別後誰能惜?飄泊天涯,寒月悲茄,萬里西風瀚海沙。

只要妳能透入藴藉詞中的深蘊,自會明白我在另一篇文章中述及的感慨:

https://www.facebook.com/note.php?note_id=10150273246549811
http://www.wretch.cc/blog/jjs0035/17262312

“為什麼極致的美,總是使人悲傷?
感情豐沛的人,總渴望可以在這殘酷的世界裡尋索到一點接近永恆的
質素…………..
但為何越是絕美的經驗,越是飄忽易逝…………
難道美和消逝、和幻滅,是同一本質的不同呈現?”

原來,不論是妳或是周漁這樣的女人,內心裡其實都深藏著一列“停不下來”的列車.......
沒錯!停不下來.......
這四字就是貫穿全片的“key link”.......

如妳所見:那“停不下來”的列車意象,不斷在片中交疊反覆地出現。
以我之見:這意象以非凡的隱喻通貫了全片的意義結構。

停不下來的列車,其實是遙遙指向那相對“俗情世界”且為其煩囂之世塵所遮隱的“聖性世界”。
這聖性的世界,具體的象徵就是“陳清”筆下的“仙湖”。

電影裡,讓周漁情有獨鍾的男主角陳清為自己心愛的女子神情專注地朗誦著:

“為了讓你聽見我的話,
有時候變得纖細......
微風吹起鱔魚的冰裂,
仙湖,陶醉的青瓷,在我手中柔軟得如同你的皮膚。
她溢出了我的仙湖,由你完全充滿,完全充滿……”

所云“她溢出了我的仙湖”,實則是來自精神聖域的召喚,而這召喚由你所鍾情的另一個神祕而獨異的“他者”所完全充滿.....

在我看來,這正是海德格論及藝術所賦予的深銳洞見:詩意的棲居。
原來
周漁尋索的並不真是某一個叫做重陽的小鎮,以至小鎮裡某一處具體的小瓦房。
不!周漁尋索的是另一種空間:

它指向一種精神過渡~
從“可見的”(visable)世界,通過世界的“裂隙”,走向“不可見的”(invisable)邊界。
邊界不是一個可以被確定的“位置”。
它飄搖於世界之外、之上、之內、之深隱處...........
列車長不解:非關工作、非關生計,誰能如周漁長期承受每週來回四趟的漫長旅程?
列車長代表著世界的邏輯。
他不懂:對周漁而言,她享受著這讓她得以“逃離世界”以“暫時擺脫世界掌控”的過程。
於是常人“視為畏途”的長程火車,對周漁卻是隱喻著“世界的裂隙”:
在世界中徬徨歧途而找不到出路的窒息感,在此裂隙,找到解放的可能...........
所以,旅途是必要的!
火車,是必要的!!
距離,是必要的!!!

那是她據以掙脫世界的一雙翅膀.....................

於是,我們終於可以明白:
周漁追尋的空間,不是地理意義或物質型態的空間。
它其實是一種精神的託命之所~
託命於“靈魂與靈魂在深處的相遇”所凝成的寓居之所。
這寓居之所純然是精神性的。
它無非是一種馬丁布伯義下之“我與祢”的連結。

小說原著中,有這麼一段文字,正好勾勒出這意義下的連結(ps.這一段描寫,與電影版無異,可小說版另有深刻的意義內核,卻是電影版完全不層觸及的!兩個版本,各擅勝場。我個人更偏愛小說版,深值佳倩對照參看。):

“陳清惟一的辦法是給她又長又溫暖的吻。周漁陶醉了,她不願從這樣的吻中抽出,她不願從這樣的溫柔鄉中走出來,回到冰冷的世界上,那裡的離別是真實的,那裡的思念使這個花花世界變得索然寡味。周漁害怕從中醒來。”

讓我們試著“諦觀”這一方對比於冰冷世界的“溫柔鄉”:
廣義而言,
它可以是私密的孤獨、是棲心玄遠的藝術修行、是曲水流觴的茶人雅聚、是鬢絲禪榻的山居幽隱........

以其非“世界性”之棲居,海德格借賀爾德林詩作標舉其為一種“詩意的棲居”。
唐司空圖二十四詩品有ㄧ絕美的意象差可比擬~
“絕佇靈素”.........
為何只能是“絕佇靈素”?
因為,這是在世界的“裂隙”或“邊界”,才可能找到的安身立命之所。


周漁的託命型態,則更貼近女性的本能。
她的“溫柔鄉”就是“愛情”。
周漁為之心醉神馳而不可自拔的愛情裡,總恍然予我一股難言的黏稠濕濡氣息.........
春閨裡的香汗淋漓、依偎枕畔的詩歌朗吟、纏綿床第以至上揚至瀕死的靈命交纏..........
原來,色授魂予以入於欲仙欲死之境的“詩意瞬間”,正是周漁的託命之所。
她一心皈命以此。
而且,至死無悔。

顯然,世俗意識特強而全然為俗情知見所盤據者,內心深處是不可能有一列“停不下來”的火車的。
因為,這類人整個存在的重心就建立在“世界”之上。
他的行動邏輯是單向的,講究的是攀援富貴或門當戶對的世俗連結,而非呼應靈魂深沈召喚的精神連結(納蘭詞所喻:“別有根芽,不是人間富貴花。”)
他相信世界的power,而抗拒來自精神聖域的召喚;
他服膺形勢強於人的現實,而輕蔑壓抑心底的夢想。

這就是我試圖透過“周漁的火車”回答妳的基本想法。
可還記得我上回跟妳提及法國哲學家巴塔耶以“消盡”概念傳達的存在奧義:“神聖的浪費”?
這概念正好可以作為我解析這部片子的另一個切入點:

我們看見:
周漁心中停不下來的列車,總是雙向來去於兩個極端之間~

“世界”與“邊界”............


所云“世界”,正是建立在“交換的算計”所型構的關係網絡;
此則張獸醫所戲謔:過日子那又是另一碼事;

所云邊界,則指向“神聖的浪費”所回應並以之為皈命所在的“精神聖域”;
亦即陳清詩中的“仙湖”兩字所隱喻者。


前者遵循生產與交換的行動邏輯;
後者服膺巴塔耶所云“非關交換”的“消盡”(expenditure)。


這就是“消盡”一詞的莊嚴、崇高與悲劇性之所在!它近乎宗教獻身般的純淨激情。
對比精於算計的機巧與理性,那是一種“即使如此、在所不惜”的血氣與浪漫........
事實上,這才真是血氣與浪漫的精義所在:
它立基於一種“無法不掏空自己”以皈命精神聖域的“神聖的浪費”!

原來
看似浪漫的行動背後,卻是梗在心頭、遲遲無法卸下的懸念。

最具代表性的話面是:
當陳清遠赴西藏,重陽舊居早人去樓空,可周漁還是被內心“停不下的火車”給驅趕著、煎熬著......
不論代表“現實意識”之張獸醫如何苦心慰留,周漁留給張獸醫的最後印象,卻只是一襲蒼涼揮別的手勢......
這蒼涼裡,幽幽藴藉著忠誠與背叛的煎熬。
帶著抱憾在心的內疚,周漁還是淒婉地向送行的張獸醫揮手道別:“我要趕火車了!”...........
她還是停不下內心的火車...........
即令景物依舊,人事全非.........
她還是堅持去見一個已然從她的私密世界中徹底告退的人.....................
更準確地說:
去尋索一個已然血氣殞落,只能凝結於記憶中的影子........

這就是周漁的悲劇!
她只能託命於看不見的“精神聖域”,直至與世界徹底斷了根........
直至
以身相殉........

於是,這悲劇就無可阻止地延伸到張獸醫身上:
即令床第交歡猶自喘息未歇,周漁的眼神卻總是空茫地飄向遠處............
她的身體跟情思斷裂了:
張獸醫可以觸碰到周漁的身體,卻只能窩囊地歆羨陳清:為著另一個男人能夠以“詩的語言”直抵周漁內心的“仙湖”.........


走筆至此,顯見,我刻意選擇的詮釋進路,徹底跳脫了“愛情與麵包”之陳腔濫調。
網路對此部片子的評論,特別是來自女人觀點的評論,大抵不脫此窠臼。
對我而言,這類建立在安全感的匱乏而輕責陳清未能對周漁負責的詮釋觀點,根本無涉深度,也悖離創作者的深睿用心。

這類缺乏哲學省察的世俗觀點,根本無力對周漁這種“不能全然為世俗所化”以至必須在遠方的愛情裡另尋“託命之所”的靈魂型態有所深刻地揭露。


我的結論是:周漁的悲劇,不在她停不下“心中的列車”;而在,她據以幽藏自身的託命之所只能限定在“愛情”一事,卻不知靈魂與靈魂的深度連結何限於“愛情”?

事實上,這也是絕大多數女人的命限。
她們無法自甘寂寞,
無法不以愛情作為存在的重心。
可待情隨事遷,人去樓空.........
一旦面對“物是人非事事休”的終局,也只能“嘆人間美中不足今方信,縱然是齊眉舉案,到底意難平......”
生命於斯,遂陷落於“存在中不能承受之輕”而進退維谷.........

對此,我個人獨鍾情於山林、琴書、哲思與藝術,以取代愛情的追求。

何則?
冰雪盈懷,中心有主....
以是而能
不趨時變,追慕風雅。

如此寄託情思,
如此安頓性命,
如此求得安慰,
如此擺脫孤寂。
卻也一步步寫下了越世孤行的荒山絕世之姿

這是我的孤獨,卻也是我的幸運!

惟此意幽微,難有可與言者。

馬丁布伯在“我與祢”一書的卷首題辭,庶為知音之論:


“人而無它,不可生存 ; 但惟有它,生存者不復為人!”








ps.

Dear Audrey:

此信甚長,顯然已不限一般的覆信。
理由很簡單:
因為妳問了一個好問題。
偏偏,這部電影也確實讓我瞧出端倪,看出興味^^
憋著滿腹想法不寫,反而不痛快!
為了完整表達我的哲思,當揮筆而就,已不覺逶迤成一篇深入的影評。
深知妳靈彗過人,就請妳做我第一個讀者。
由於
初稿草就時,誤植之處甚多。
今早醒來復閱一過,頗後悔昨夜發信太快!
為免前過,
我剛剛已大幅改寫一遍。
茲重新為您寄上。
前封舊稿,就請刪除作廢。
留下這篇即可。


朱大哥 2011.8.31 凌晨二時三十分 完筆於花蓮貝森朵夫莊園
2011.8.31 午後二時 重新改寫一過






引文參閱附記如後:


註一、劉小楓論“血氣”:就是人對何謂正確、何種東西帶來尊嚴與榮譽的精神感受。


註二、打破“習慣性的屈服中型構的生存邏輯”以免於被“世界”給吞吃。

註三、消盡的深蘊所在近於Paul Tillich所云“神聖的浪費”。神聖的浪費,是為了解放因為屈從生存而備受壓抑的異質性因素,以獲取存在的自主權。

註四、巴塔耶認為:相對於以生產為基礎建立起來的世俗社會的同質性因素 ,存在着一个“聖性的世界”,它是以非生產性的“耗費”、“消盡 ”(Expenditure)為基礎的,與其有關的一切事物共同 構成了異質性的要素。這意味:消盡(expenditure)是對抗以同質性與集體化之慣性規律為基底而型構之“世俗世界”的吞噬,以歸趨真能萌生異質性與個體化之獨異風格的“精神聖域”(聖性的世界)。後者,正是極少數血氣動蕩的天才靈魂必然的託命之所。消盡( expenditure)則是天才必然的命運:從世界向邊界移動:一個朝向詩意瞬間的移動...........

註五、“藝術不是某種更高理性形式的範式,而是幫 助我們沖破理性理解界 限的手段;藝術在此代表的並不是一種更好的理解的整體,而是代表 了拓寬主體、交往和經驗界限的可能性。“~~~藝術之為物者,衝決受制單線邏輯之“理性”框架遮蔽住的理解界限,以抵達邊界外之更豐饒多姿的嶄新理解可能。主體之經驗界限,因之而拓寬,而解放更具獨異性的觀物方式。藝術之創生性者在此。遠離此藴藉豐富之創生性,只是風格萎頓、血氣衰竭的偽藝術。


註六、這種解放“同ㄧ性”以回歸“異己性”的藝術所展現的精神動向,其歸趨所在,端在“建立主體—客體間的非宰制性的交往自由”,以救贖“結構化中的主體”:亦即,通過血氣動蕩的“藝術實踐”,以解放那已然發展成為在龐大的社會體系下虛弱無力的客體化主體。這才是藝術的終極關懷所在!

貝森朵夫莊主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2) 人氣()

海上钢琴师最后一段对白 中英双文 电影的一切都在最后
朱志學寫於 2011年4月25日 15:22
海上钢琴师最后一段对白 中英双文 电影的一切都在最后


2010-05-19 22:55:30   来自: [已注销]
La leggenda del pianista sull'oceano / 海上钢琴师



从Max在船上刚刚找到1900,1900对Max说的第一句话开始(我认为应该是这样,这样就比较全面了)。这一大场景分为两段,1900与Max的对话和话后的离别。
1900:嘿,康,什么事?晕船吗?你在哪儿找到了这张唱片?
Max:这么多年来你在干什么?
1900:弹琴
Max:即使战争时?
1900:即使没有人跳舞、即使炸弹掉下来,我一直在弹,弹到船驶到这里来……
Max:这艘船还算是船?是个随时会爆炸的炸弹,你不感觉很危险吗?
1900:Max,你最近过得如何?你的喇叭哪儿去了?
Max:我也放很久没吹了,但现在又兴致勃勃打算要东山复山呢,灵感也源源不绝。你我可以搞个二重奏或组一支乐队,名字就叫丹尼勃曼TD林蒙一九零零,怎么样?想到这儿就兴奋。我们会大红大紫。跟我走吧1900,下船去,我们在码头看炸船,然后重新做起。人生有时就应该这样重头做起。“只要你有好故事可以讲,有人肯听,你就不算完蛋”,记得吗?这还是你说的呢。
你现在有一堆堆的精彩故事,全世界都会为你的谈吐而着迷、为你的音乐而疯狂,相信我。
1900:城市那么大,看不到尽头,尽头在哪儿?可以给我看看尽头吗?
当年,我踏上跳板,不觉得困难。我穿上大衣也很神气,自认为一表人才,有决心、有把握,没有任何问题。我停下来,不是因为所见到的,而是因为我所见不到的,你明白吗?是因为看不见的东西。这连绵不绝的城市什么都有,就是没有尽头,我看不见城市的尽头。我需要看得见世界的尽头。
拿钢琴来说,键盘有始有终,有88个键,错不了,并不是无限的,但音乐是无限的。在琴键上能奏出无限的音乐,我很喜欢也应付得来。走过跳板,前面的键盘有无数的琴键,事实就是这样,无穷无尽,这键盘无限大。无限大的键盘怎么弹奏得出音乐?不是给凡人弹奏是给上帝弹奏的。
只是街道就已经有好几千条,上了崖又何去何从呢?
爱一个女人,住一所房子,买一块地,望一处风景,走一条死路。太多选择,我真的无所适从、漫无止境、茫茫无际、思前想后,你不怕精神崩溃吗?那样的日子怎么过?
我生于船,长于船,世界千变万化,这艘船每次只载客二千,既载人,也载梦想,但范围却离不开船头与船尾之间。但在有限的钢琴上,我自得其乐,我已经过惯那样的日子了。
陆地?对我来说,陆地是艘太大的船,是位太美的女人,是一条太长的航程,是一瓶太浓的香水,是一篇无从弹奏的乐章。我无法舍弃这艘船,我宁可舍弃我自己的生命。反正世间也不会有人记得我,除了你,Max,只有你知道我在这里,你属于少数,你最好习惯一下。原谅我吧朋友,我不下船了。
1900:Max,如果我站在天国大门外,圣人查生死册查不到我的名字,“你叫什么?再说一遍”。
“1900”
“名单上只有易久龄、裘玲、伊灵岭”。
“圣人先生,我在船上出生”。
“什么?”
“生于船,长于船,死于船,也许因此册上无名。”
“噢,沉船而死”。
“不是的,是炸死,六吨半的炸药,砰!”
“现在痛不痛?”
“还可以,只是掉一条手臂”
“手臂?”
“对,炸掉的”
“士多房应该有,找找看”
“炸掉的是哪一条?”
“左臂”
“哦,实在抱歉,士多房只有两条右臂”
“两条右臂?”
“是的,真不巧。你肯不肯将就一下”
“怎样?”
“在左边装上一条右臂”
“既然如此,两条右臂总好过独臂”
“太对了”
(Max笑)
1900:我就笑不出来
认真懊恼,永远两条右臂,怎样在胸前划十字?
(Max正往出走)
1900:Max,两条右臂能弹出什么音乐?希望天堂也有钢琴。


Max.

I can picture the scene up there.

Some poor guy searching a list for my name and not finding it.

- What did you say your name was? - Nineteen Hundred.

Niemann, Nightingale,

Ninestock, Nittledeen.

- You see, sir, I was born on a ship. - I beg your pardon?

Born, raised and died on a ship, maybe I'm registered there.

- Shipwreck? - No, six and a half tons of dynamite.

Are you feeling better now?

Yeah, fine except that I lost an arm.

- An arm? - Yes, in the explosion.

You should be able to find one up there.

- Which one do you say is missing? - The left, sir.

I'm so sorry!

We only seem to have two rights.

- Two right arms? - Yes.

I'm afraid so.

Would you mind awfully taking...

- Taking what? - A right arm instead of a left?

Well, all things considered, better a right arm than nothing at all.

I couldn't agree more.

By the way, we have one black arm and one white arm.

Oh, matching arms, please.

I have nothing against negroes, it's just a question of aesthetics.

It's no laughing matter, Max.

What a cock-up, spending eternity with two right arms!

How would you make the sign of the cross?

Max.

Imagine the music I could play with two right arms.

I only hope I can find a piano up there!

Okay, that's fine like that.

- Slowly. - Get hold of it there.

What would you have done in my place?

I don't know.

I would probably have felt quite useless.

Sooner or later all stories end, and there's nothing else to add.

Anyhow, thanks.

Conn, there's something I don't understand.

Who hid the broken record inside the piano?

- You're looking at him. - So, you weren't useless after all.

Conn.

Wait.

Here, take it. I think you'll need it.

- But l... - Fuck the money!

A good story is worth more than an old trumpet.

Okay, Pops.



All that city. You just couldn’t see the end to it. The end? Please? You please just show me where it ends? It was all very fine on that gangway. And I was grand too, in my overcoat. I cut quite a figure. And I was getting off. Guaranteed. There was no problem. It wasn’t what I saw that stopped me, Max. It was what I didn’t see. You understand that? What I didn’t see. In all that sprawling city there was everything except an end. There was no end. What I did not see was where the whole thing came to an end. The end of the world...

Take a piano. The keys begin, the keys end. You know there are eighty-eight of them, nobody can tell you any different. They are not infinite. You are infinite. And on these keys the music that you can make is infinite. I like that. That I can live by.

You get me up on that gangway and you’re rolling out in front of me a keyboard of millions of keys, millions and billions of keys that never end, and that’s the truth, Max. That they never end. That keyboard is infinite. And if that keyboard is infinite, then on that keyboard there is no music you can play. You’re sitting on the wrong bench. That’s God’s piano.

Christ! Did, did you see the streets? Just the streets… There were thousands of them! And how do you do it down there? How do you choose just one? One woman, one house, one piece of land to call your own, one landscape to look at, one way to die...

All that world is weighing down on me, you don’t even know where it comes to an end, and aren’t you ever just scared of breaking apart at the thought of it? The enormity of living it?

I was born on this ship, and the world passed me by, but two thousand people at a time. And there were wishes here, but never more than fit between prow and stern. You played out your happiness, but on a piano that was not infinite. I learned to live that way. .

Land? Land is a ship too big for me. It’s a woman too beautiful; it’s a voyage too long, a perfume too strong. It’s a music I don’t know how to make. I could never get off this ship. At best, I can step off my life. After all, I don’t exist for anyone. You’re an exception, Max, you’re the only one who knows I’m here. You’re a minority, and you better get used to it. Forgive me, my friend, but I’m not getting off.

貝森朵夫莊主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評:文字的力量 朱志學寫於 2011年4月9日 15:10 評:文字的力量~why "change your words", then "change your world" being possible? ...........



http://www.facebook.com/video/video.php?v=212553008771222&oid=123021407765953&comments


評:文字的力量~why  "change your words", then "change your world" being possible? ...........
 
http://www.youtube.com/watch?v=Hzgzim5m7oU&feature=share

 
 
 
當片中偶然行經而過的神祕女子,俯身翻轉乞丐的紙板,而後將“I am blind ,please help”改寫為“It's a beautiful day and I can't see it.”
 
這真是個奇蹟的瞬間^^
事實上,這正是巴修拉空間詩學所說的moment of poetic.
霎時讓人眼光一亮的詩意瞬間,在極短的時間內,大火燎原般的力量延燒並點燃了每一個適逢其會者的“詩意瞬間”........
我隱然看到一股火焰的傳遞~
川流於每一顆被那直入人性深處的“洞見”給照亮的心靈。
於是,這神奇的角落,彷若瞬間漩起一股強大的臨在力量。
就某一個隱微而不可見的奧義而言:這個角落,在這奇蹟的片刻,形成一道與天堂的“連結”(connection)。
銅板與紙鈔,霎時繽紛如雨!
有一股難以抗拒的深沈動力,自人性幽微處被瞬間啓動。
這就是詩的語言所挾帶的強大穿透力:叩問存在,而直入天地之心(touch the core of  Being)............................
 
當那位神祕女子,重新回到這奇蹟發生的角落。
眼眶噙滿淚水的乞丐,困惑地問道:“What did you do to my sign?”
 
這位酷斃了的女子只是淡然笑道:“I wrote the same ,but in different words.”
 
我忍不住想及William Bernbach絕美的洞見:
 
"Nothing is so powerful as an insight into human nature... what compulsions drive a man, what instincts dominate his action... if you know these things about a man you can touch him at the core of his being."
 
他顯然也握有那把啓動人性存在核心動力的鑰匙,才能有這番深刻見地。
 
讓我們再度回到那奇蹟似的轉折發生的瞬間。
試著更深層地抉發~
是什麼樣意義下的“文字”,啟動了意識轉換的“邊界經驗”(experience of boundary)?
why  "change your words",
then "change your world" being possible?
 
 
當片中偶然行經而過的神秘女子,俯身翻轉乞丐的紙板,而後將“I am blind ,please help”改寫為“It's a beautiful day and I can't see it.”
 
 
前者只冰冷地說出所見 ;
後者則更深地以文字引導人窺見那隱藏可見(visable)背後之不可見(invisable)的遺憾,而強烈喚醒了倖存者的悲憫與罪咎意識。
這一刻!俗情知見所制約的“世界”,砉然崩解。
我無法不特別注意到片中行乞角落:
行乞的社會邊緣者,與周遭的年輕笑靨,形成了強烈的反差。
這不就是“世界”的縮影!
海德格所云的世界,就具現在片中一派天真爛漫中流露著事無關己微笑之年輕人的嘴角;
就具現在街頭一張張冷漠、呆滯、麻木、無情、瑣碎、操煩、苦悶、憂傷、殘酷、野心與戲謔的面孔...........
可當詩意瞬間,猝然臨在!
世界砉然崩解。
浮光掠影般潛流意識深層的良知召喚,一時浩然泉湧,洋洋如在!
 
 
這就是標註性語言和詩意語言的不同。
前者創造斷裂(crack);後者則創造了連結(connection)。
不同的陳述,說出的只是同一個“事實“嗎?
不!
在現象學看來:沒有客觀的事實,只有繫屬於觀看者“觀物方式”而萬象紛呈之多元面向。
所云“事實”,每決定於觀看者的觀看位置。
這意味:真相是深藏著的!
根本不存在孤調而定於一尊的事實。
或者說,離開了“觀看的方式”與“觀看位置”,就沒有所謂“事實”。
 
語言,不只是作為達意工具的語言。
語言,在更深的意義上,它顯露了觀看者的“觀看位置”與“觀物方式”。
是把對象隔絕在外而作為認知對象的“知識性觀看”呢?
還是把對象與自己包含在內而作為同命共在之融然流動整體的“存有性觀看”?
前者透過標注與切割行為來界定對象。(迷色遺空,而不見色中之空)
後者不落對象化的界定而接受經驗本質必然函帶的“皺摺性”:那多重“觀看位置”與“歷史記憶”交相摺疊而包攏為一之多元紛呈的流動視域。(即色見空,而見其為真空妙有)
 
標注性語言用來界定對象,甚至連自己也成為被界定的對象,在這種觀物方式所形成的局戲裡,對象還是對象,你還是你,沒有同情共感的移情作用川流彼此的視野。
詩意語言則不然,它是叩問存在的語言,而非建立知識的語言。深度挖掘並將驚人的情境變異,串聯整合於一系列遙相呼應又充滿深度的隱喻意象,在悖離常軌的反差經驗下,營造了讓人眼睛一亮的瞬間,並在這moment of poetic 帶入一種跳脫俗情知見框架卻又直抵靈魂深處的“凝視”!這凝視瞬間粉碎了標注性觀物方式平板無感、隔靴搔癢與置身事外的冰冷定義,而直接自你內在引發出一種把自己和眼下對象都包攏摺疊在內的深遠迴盪之情。
這就是深於存有自體而不受遮蔽的詩意文字,它不是隔絕所觀物的文字碎片,而是在寂然有感中飽蘊萌生性與綻放性的文字烈焰~
這,才是真正的“詩”:
非關詩學格律制約下華麗的詞藻堆砌........
真正能自意識深處激起綿密深遠迴盪力量的“詩”,只能根植於存有的感應:直叩天地之心................
那大風捲水般席捲而來的強大力量,足以摧枯拉朽地瞬間粉碎一切籠罩局戲中的觀物方式,
並霎時照亮遮隱世界暗處的意識深淵,熠熠含光............
 
 
 
 
 
 
影片故事參閱出處:
 
 
版本ㄧ:
 
 
'Today is a beautiful day and I cannot see it.'
 
 
 
A blind boy sat on the steps of a building with a hat by his feet. He held up a sign which said: 'I am blind, please help.' There were only a few coins in the hat.
A man walked by. He took a few coins from his pocket and dropped them into the hat. He then took the sign, turned it around, and wrote some words. He put the sign back so that everyone who walked by would see the new words.
 
Soon the hat began to fill up. A lot more people were giving money to the blind boy. That afternoon the man who had changed the sign came to see how things were. The boy recognized his footsteps and asked, 'Were you the one who changed my sign this morning ? What did you write?'
The man said, 'I only wrote the truth. I said what you said but in a different way..'
What he had written was: 'Today is a beautiful day and I cannot see it.'
Do you think the first sign and the second sign were saying the same thing?
Of course both signs told people the boy was blind. But the first sign simply said the boy was blind. The second sign told people they were so lucky that they were not blind. Should we be surprised that the second sign was more effective?
 
 
 
版本二:
 
It's a beautiful day but I can't see it
 
 
There was a blind person on a bench for asking some money for his needs.
He was saying "Please help me. I am a blind person". Unfortunately he was not able to collect enough money for his food.
 
One Intelligent person gave a little board with some texts to the blind person and said "Do not say anything but keep this board safely with you".
 
On that very day the blind person could collect more money than he ever thought. 
Then What's on the board? It says  "It's a beautiful day but I can't see it "
 
:)
See how it changed the results by expressing the same idea in two different ways. I think we should practice that and apply it to our daily life too.
 
It's a good attitude a person should have.

貝森朵夫莊主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維多利亞一號”觀後感



“飲食之樂成為香港市民暫時的逃避樂園,每天三頓飯,滿足肚子的短樂可供對抗身體的無法有房安頓的長期之苦,這樣的社會挺畸形的,但許多香港人也只能一天過一天,每天吃點好吃的,這種集體的渴望也造就了香港各種小食的獨門手藝。”~韓良露



剛看完還未正式上映的港片“維多利亞一號”!
全片血腥味橫濺四溢!
打算看這部片子的朋友,要做好失眠的心理準備。




導演以頗具後現代意味的時空跳接手法,控訴香港的生存境況!
片中,原本純真靈彗的小女孩,被社會一步步塑型為一個雙手染滿血腥的殺手。
你很難不震驚:
這悲劇已然不是個體性的!
事實上,它充分映照時代精神的荒寒...........
所以,這不是一般義下的悲劇!
它不是戰火年代命運播弄下的生離死別,不是癌症病軀的形銷骨殞,不是車禍意外的街頭橫死,而是每日點滴滲透到職場與家庭生活裡的殘酷 絕望 呆滯 頹廢與滿腔無奈卻無可宣泄的忿怨與控訴...........
這種悲劇才真透到骨子裡!
它毀掉的不是你的身體,而是在遠離靈魂的日常作息中,把你一步步帶入無聲無息的心靈消亡.............
而且,除非你是特別聰明 特別幸運 特別美麗 特別有貴人提拔的少數...........
你根本無法逃離那肉眼看不見的的監禁....................
這就是資本主義 中國崛起 與全球化浪潮 共同創造出的驚人世道!
腐蝕人性的因子,躲藏在每一個被掩蓋的生活角落,一吋吋滲出毒素.............
片中的香港,我看不到任何尼采義下“”自我人格塑型“的精神動向...........
我看到的是瘋狂的集體業力,如何在尋常的營生過程裡,悄悄置換了每一個人的主體意志。
於是,在你裡面活著的不再是你主動選擇成為的自己,而是被社會“架空”而不得伸張的自己。
這樣的自己,像個被綁架的人質,像頭被圈禁的牲口,像隻在電極棒下默默受辱而被迫遠離草原的馬戲團動物.......
這意味,你異化為淪喪主體的“群眾”,你不再是以一個“個人”而活著,而被迫媚俗地淪為“平均的多數”,以換得卑微的生存.........
這種存在樣態,顯然是扭曲的!
野性不見了!
天地被拿掉了!!
精神世界被抽空了!!!
可悲的是,在這樣狹仄而擁塞的社會集體關係中,除非特別強悍的人,很少人能有自我決定的意志。
迫人的生存壓力,如影隨形地滲透並改變了“局中人”的意識狀態。
人於是不再是“人”,而淪為在生產關係下不由自主運轉的一部機器...........

很難想像,這就是號稱“東方之珠”的美麗香港?
在這裡,盛世的光華,掩蓋了碎了一地的夢想。
每一個破碎的夢想背後,埋葬了一顆曾經純真卻終而斷翼的靈魂?
人性,在此一點也不人性,而成了幢幢鬼影。
我隱隱嗅得一絲悽厲而忿烈的怨怒,漂蕩在香港璀璨繁華的夜空中............
那隱伏在盛世表面下的荒涼之氣,令人毛骨悚然,不寒而慄......

也許是受傷得靈魂太多了吧!
我不意外這麼小的地方,卻染有那麼多的血腥和殺戮.........
沒辦法!
這裡的空間,太小,太擁擠了!
人很難與世無爭過你閒雲野鶴的日子 ...........
為了生存,你很難不陪著這個瘋狂的社會一塊兒起舞.........


底下
先說說我進入這部片的閱讀障礙~

原頗困惑於女主角不惜濫殺無辜的動機何在?
覺得劇情的推進缺乏說服力~
沒道理無冤無仇的對象,都成了被殺害的目標?

後來才恍然:
一個被瘋狂的世界給逼瘋的女子,跟一般人的行動邏輯原不可一概而論。

串聯劇情的心理線索所以不易索解,是因為我們跳不出以常情去推測犯案動機的思維框架~

原來片中那位對舊時住家有莫名偏執的女主角,在高攀不上房價的絕望下動了驚人的念想:

首先 逼死病危的父親,以詐領保險的死亡理賠。
其次 把欲待購買房子所在的大樓變成凶宅(釀成11屍12命),以逼賣主壓低售價。

前者,在台灣已屢見不鮮。
後者,還真是瘋狂的創意.......


片頭說是真人真事改編。
令人驚疑:
這真就是香港嗎?
看完後,我暗自慶幸還好不是生於香港,否則除了往國外逃離,對我這種懷抱強大自由渴求的人,還真別無選擇!
比較起來,台灣還是有其可愛之處。
在台灣,就算你缺乏競爭力 ....
所謂:一枝草一點露。
對自己想要的生活方式,還不至於完全毫無選擇。
我從不少親近的朋友身上看見:
只要看得破,捨得下,在台灣,你多少還保有從主流退隱邊緣的餘地。
我自己目前的生活就是一例。
可在香港,我懷疑人有多少“人格自我塑型”的空間?
在社會集體塑型的業力狂流中,要何等清明的自覺與定力,才能不被衝抉得不成人形?
大約六年前曾接待過一組香港客人,那時我還住在美崙舊家。
據她說,我一間客房大小就相當她香港ㄧ家五口全部的使用空間。
那時我還瞪大了眼睛><
時隔多年,看完“維多利亞一號”後,終於明白她何出此言?
我此刻更加確信:
那些在香港生存而能長保健康的身心狀態的人,不是特別聰明 特別幸運 要不就是內具非常之修為!
畢竟,在那樣一個慘烈的世道裡,就如電影片頭所說:

“一個瘋狂的城市,要生存,就必須變得比它更瘋狂..........”


香港自九七回歸中國後,如今平均房價已超過台北三倍。
地狹人綢至此,不意外會孕生出“維多利亞一號”這等驚聳又變態的故事。
我很慶幸:
台灣再小,還有台北以外的迴旋空間。
這讓我這等與世多忤的邊緣人,還勉強能自僻花東一隅,過著莊子筆下“相忘於江湖”的半隱生活...........



~電影 “維多利亞一號”觀後雜感




志學






PS

轉PO劇情簡介:

女主角是一位普通的女性。

有爸爸、媽媽、弟弟、當一份普通的文職,有個男友,於一個平凡的家庭長大,沒太大理想......唯一,她想給家人一個理想的家。

所以她放棄了學業,早早投身社會工作努力賺錢、儲錢,下班還得上兼職,賺錢、儲錢。

希望能實現小時候的夢想,一個簡單的夢 --- 為家人買一所溫暖的家。

然而,工作她控制不到,樓市她控制不到,想買一所房子給媽媽,結果媽媽的生命她也控制不到。只能想著自己答應媽媽的,看著最終只能燒一所紙紮房子的情景。

爸爸因工作積勞成疾,但因為保險問題,拿不到錢醫病。

問男友借,他卻只懂「卸」。

一件又一件平常得來又令人意想不到的「意外」,一步一步將女主角推至牛角尖的尖端。

她「沒有」選擇下,只能以一己之力「控制」樓價。

將理想的家變成凶宅,殺掉把關的保安、殺掉鄰居、順道殺掉樓上嘈吵的住客、再順道殺掉礙事的警察。

十一屍十二命為她減輕了百多萬的樓價負擔...........


約 1 小時前 · 讚




最新 | 發燒 | 哇新聞

韓良露:美食是香港社會的救贖

【聯合報╱韓良露】
2010.12.14 03:19 am

前不久我到香港光華中心去演講,在比較台港兩地的生活文化時,談到台灣的多元生活價值,與香港日趨單一商業掛帥的生活方式。

例如香港的發展越來越購物商場化,連歷史建築也拿來賣精品服飾;尖沙咀的小店面不斷被吞噬,生果舖、雜貨舖消失,增加的都是越來越大間的名牌服飾、皮包、鞋店等等。房價連年狂飆、租金高漲,小市民要不然買不起樓、要不然成為房奴,都市中的綠地不斷地減少,都市更新只成為建商拆樓蓋越來越高的大樓的藉口。像我的朋友是老灣仔人,他說他童年時住的十二層高樓,是當時灣仔的高樓,如今不要說平房,四五層七八層樓都早就拆光了,連十二層樓在灣仔都不容易見到了。

香港人對後九七的社會發展既憤怒又無奈,連商業港片《維多利亞壹號》都用連續殺人犯的類型電影在控訴房價。香港住是大問題,但相對於基本民生衣食住行四大項,香港民間社會處理不了住宅價格的合理,因為政府不斷賣地,土地都控制在少數大建商手中而形成壟斷;但其他的民生,尤其是衣,卻因為可以仰賴中國大陸的工廠與不斷湧入香港社會的廉價勞力,反而使香港成為低廉成衣的大宗供應中心。

再談到食,我在演講中提到美食是香港社會的救贖。香港這區區彈丸之地,竟然有五萬多家食肆,其中當然有富人俱樂部,如才剛獲二○一一年出版的米其林指南三星的新同樂,與被從兩星摘成一星的福臨門。福臨門被摘星大快我心,一個多月前我去那裡吃飯,就大歎福臨門水準下降,可見米其林評判員的公正。但我對香港餐飲界最大的肯定,並非這些米其林二三星級的餐館,而是那些一星甚至無星但得到米其林舔舌頭肯定的餐館,這些眾多的餐館的餐飲、裝潢、服務水準之佳,真是世界少見,更難得的是,在高漲的租金壓力下,這些餐館的價格還挺合理的。

除了米其林列舉的精挑餐館外,香港街頭和租金作戰的小食店也頗多佳店,香港朋友說這些店不得不好好經營,是因為競爭太激烈,東西若不夠好吃,生意就不好,也就付不起租金了,而這些小店從早開到晚,工作時間超長,連賣雲吞麵的、粥品的,都有賣到半夜四五點的。

飲食之樂成為香港市民暫時的逃避樂園,每天三頓飯,滿足肚子的短樂可供對抗身體的無法有房安頓的長期之苦,這樣的社會挺畸形的,但許多香港人也只能一天過一天,每天吃點好吃的,這種集體的渴望也造就了香港各種小食的獨門手藝。

我曾開玩笑說,香港政府應頒發對社會最佳貢獻獎給香港餐飲界,因為只有靠著他們的努力,香港社會才得以安定。但對社會最佳破壞獎座頒給誰呢?當然就是那些炒地炒房的大建商!

(作者為南村落總監、生活美食家)

【2010/12/14 聯合報】

貝森朵夫莊主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1 2
Close

您尚未登入,將以訪客身份留言。亦可以上方服務帳號登入留言

請輸入暱稱 ( 最多顯示 6 個中文字元 )

請輸入標題 ( 最多顯示 9 個中文字元 )

請輸入內容 ( 最多 140 個中文字元 )

reload

請輸入左方認證碼:

看不懂,換張圖

請輸入驗證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