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分類:文學評論 (25)

瀏覽方式: 標題列表 簡短摘要
五十之年,只欠一死。經此世變,義無再辱…

~王國維
王國維之女 王東明出回憶錄|生活萬象|中時樂活|中時電子報
life.chinatimes.com
 九十七歲開刀切除乳癌的王東明是清末國學大師王國維的長女。王國維五十歲時,在頤和園昆明湖投湖自盡,當時王東明才十四歲,如今她已活過一世紀,和父親的輕生形成極大反差。她計畫出回憶錄,記錄一世紀經歷和父親的歷史。
讚 · · 分享 · 星期一 10:40
林旻昌和 Siyul Lu 都說讚。

余德慧 王國維的愚忠論該平反了
星期一 11:03 · 收回 · 1

朱志學 或問觀堂先生所以死之故,應之曰:近人有東西文化之說,其區域分劃之當否固不必論,即所謂異同優劣亦姑不具言,然而可以得一假定之義焉。其義曰:

凡一種文化,值其衰落之時,為此文化所化之人,必感苦痛。其表現此文化之程量愈宏,則其所受之苦痛亦愈甚。迨既達極深之度,殆非出於自殺無以求一己之心安而義盡也。

吾中國文化之定義,具於《白虎通》三綱六紀之說,其意義為抽象理想最高之境,猶希臘柏拉圖所謂Eiaos者。

若以君臣之綱言之,君為李煜、亦期之以劉秀;
以朋友之紀言之,友為酈寄,亦待之鮑叔。

其所殉之道,所成之仁,均為抽象理想之通性,而非具體之一人一事。

夫綱紀本理想抽象之物,然不能不有所依託,以為具體表現之用。其所依託表現者,實為有形之社會制度,而經濟制度尤其最要者。故所依託者不變易,則依託者(抽象理境)亦得因以保存。

吾國古來亦嘗有悖三綱,違六紀,無父無君之說,如釋迦牟尼外來之教者矣。然佛教流傳播演盛昌於中土,而中土歷史遺留綱紀之說,曾不因之以動搖者,其說所依託之社會經濟制度,未嘗根本變遷,故猶能借之以為寄命之地也。

近數十年來,自道光之季迄乎今日,社會經濟之制度以外族之侵迫,致劇疾之變遷,綱紀之說,無所憑依,不待外來學說之掊擊,而已銷沈淪喪於不知覺之間。雖有人焉,強聒而力持,亦終歸於不可救療之局。

蓋今日之赤縣神州,值數千年未有之巨劫奇變;劫盡變窮,則經文化精神所凝聚之人,安得不與之共命運而同盡,此觀堂先生所以不得不死,遂為天下後世所極哀而深惜者也!

至於流俗恩怨榮辱委瑣齷齪之說,皆不足置辯,故亦不及云。

~陳寅恪
星期一 12:17 · 讚 · 1
朱志學 一、依陳寅恪先生之論,觀堂先生所以不得不死,乃因一心皈命之“形而上”理境,經此“世”變,已淪喪其“形而下”之立命之地。(由此觀之,觀堂先生在清華園堅持長袍馬褂、不減辮子,其寄意深沈,不言可喻)

二、然而,即令觀堂先生非殉於一時一地一人一事,而是殉於此人地時事背後烘托的文化理境。形下世間與形上理境,俱為“格序化”的產物。

三、觀堂先生乃為此文化所“化”(格序化)之人,其表現此文化之程量愈宏,浸潤格序化之遺毒亦愈深,所受之苦痛愈甚,遂成難挽之局。此所以寅恪先生有云:

“迨既達極深之度,殆非出於自殺無以求一己之心安而義盡也。”

四、這意味:世變後洶湧而至的深淵經驗,才是觀堂先生靈命深處倍感窒息而所以不得不死的深沈理由!

2012.2.13

貝森朵夫莊主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愛”這個字,是何其廉價而貧乏的字眼?
人們試圖用它來界定某種情感狀態。
可當他們一說出這字眼,卻碰觸不到任何深及底藴處境的力量........
於是,自也激不出任何迴盪.......
川端的高明就在:
不著一個“愛”字,卻摸到愛的存有性本身.........
那深埋於底藴處境的幽緲餘韻:

「這是不會把人淋濕,卻終究會把人肌膚沾濕的,霧一般的春雨。跑出前頭來的少女,看到少年的傘,這才恍然醒悟:

「哎呀,下雨了,是嗎?」

少年與其說是為了雨,倒不如說是為了遮掩走過少女坐著的店門口時的羞澀而撐開的雨傘。

不過少年卻還是默默地把傘挪移到少女這一邊讓他遮雨,少女也只讓一邊的肩膀遮在傘下。少年讓自己濕著,卻怯於向少女挪進一步,做為讓她靠過來的表示。少女心裡雖然也想用一隻手幫著撐傘,卻始終在傘內傘外之間猶疑不定……。

~川端康成《雨傘》~
讚 · · 分享 · 7 小時前在 Hualien 附近
Siyul Lu 和高平忠都說讚。
朱志學 余老師評論得高明:

經驗往往是我們苦苦尋覓而看不見的東西,可是就生命經驗自身來說,它再清楚不過。

川端康成沒有說一個「愛」字,卻把少男、少女的那種羞澀的愛意與無以言之的底蘊的默契全然托出。

這就是「說現場的故事」所能展現出底蘊處境的力量!透過了「說經驗自身的故事」,川端康成還給了愛情的存有性。
7 小時前 · 讚 · 1
林咪咪 bravo~
5 小時前 · 讚

貝森朵夫莊主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我們所見分明是同一段川端的小說、同一段余老師的評論。
有趣的是:同一段“語言”,卻帶來全然不同的理解經驗。
理由很簡單:那是因為我們各自介入了不同的觀看方式。
不同觀看方式之下, 即令面對的同一個理解對象,經驗的內涵仍是千差萬別。
所以,老是問:“這是什麼意思?”
是不懂現象學才會問出的錯誤問題。
因為根本沒標準答案。
所有的答案只是不同視域交融下的短暫“疊影”。
是建基於特定情境形成的解讀進路..........

所以

重點不是問:這是什麼意思?
而是探問:這“文字”背後還隱藏了什麼“理解可能”,是我拘限於目前的觀看方式下所無法逼近的“深度”~
那只要我試圖去界定“它是什麼”就一溜煙滑開的something else:X.................

2011.11.2志學補記

貝森朵夫莊主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朱志學
「這是不會把人淋濕,卻終究會把人肌膚沾濕的,霧一般的春雨。跑出前頭來的少女,看到少年的傘,這才恍然醒悟:

「哎呀,下雨了,是嗎?」

少年與其說是為了雨,倒不如說是為了遮掩走過少女坐著的店門口時的羞澀而撐開的雨傘。

不過少年卻還是默默地把傘挪移到少女這一邊讓他遮雨,少女也只讓一邊的肩膀遮在傘下。少年讓自己濕著,卻怯於向少女挪進一步,做為讓她靠過來的表示。少女心裡雖然也想用一隻手幫著撐傘,卻始終在傘內傘外之間猶疑不定……。

~川端康成《雨傘》~

經驗往往是我們苦苦尋覓而看不見的東西,可是就生命經驗自身來說,它再清楚不過。

川端康成沒有說一個「愛」字,卻把少男、少女的那種羞澀的愛意與無以言之的底蘊的默契全然托出。

這就是「說現場的故事」所能展現出底蘊處境的力量!透過了「說經驗自身的故事」,川端康成還給了愛情的存有性。
讚 · · 分享 · 4 分鐘前在 Hualien 附近
朱志學 Siyul Lu 這一篇寫的是說....我們的語言...從開始想的那個念頭起時就開始了...也就是說(想)就有了語言....?
10月28日 9:30 · 讚

蔣鵬 不是這意思,這意思是說,經驗自身就已經證明其存在,不須要透過語言才能去確認。語言已經是後來的事了,但我們經常會認賊作父,會認為要透過語言的說出,才能證明其存在,但在語言未給出之前,這些感受早在我們存有中流動了...。
約於 1 分鐘前 · 讚
朱志學 我另有看法:
趁回答我小妹順道一併寫下相關的見解~

我們的常識總誤以為先有經驗,而後有訴諸語言的表達。
卻不知一切經驗早在語言中被預先給定與模塑了!
更準確地說:
由於觀看方式全然具現於語言的使用方式,所以,一切的經驗早被內具語言中的觀看方式給塑型了!

以此而論,
作為經驗一環的美感經驗,也是在觀看者對語言的使用方式中被型構出來。

這意味,除非我們的經驗純屬本能的驅動而完全無涉於半點自覺,否則,根本不可能存在獨立於語言之外的“經驗”。

經驗是在語言內具的觀看方式中被型構的:

差別只在你用的是~

試圖“界定實在”的格式化語言;
還是恃之以“叩問存有”的詩意象語言。

若無法在受制觀看方式的經驗有所交疊,就不可能解開語言之謎。

所以,
經驗與語言根本不可分割。
它們在底藴上根本是同一件事。
事實上,經驗只能在語言中塑型方足以成其為經驗。
否則,將只是無關自覺意識的生物本能驅動...........

在我判別,
有兩種語言:

一種只是試圖再現實在的意義載體:只給與機械而冰冷無感的information

一種則展現衝決網羅 的 will to power:它才真予人以血氣動蕩的transformation。

前者只給予無涉靈命交感的工具性資訊;
後者才帶來深及魂命的內在轉化。

(依靠前者,你即可完成近代學制下的高等教育,並輕易取得博士學位;後者方近於古典文化所標榜的“覺者之路”、“成人之學”或“大學之道”,只能在百死千難中悟得。)

前者型構了我們的世界;
後者則是隱通於存有的召喚,感而遂通,遂興象超妙地湊泊為錦繡文章。

這意義下的文字,自然內斂著波光瀲灧的清新感。
以其清新沁脾,遂盈盈綻放出足能洗滌靈魂的芬芳.......

這種飽蘊淨化力量的文字,本質上是來自存有的紋跡.......

川端康成的文字,就是存有的紋跡...........
所以,一切表達,只是風行水上,自然成紋.....
它一樣是在語言中蘊生的經驗,
而非與語言打落兩蹶的空頭經驗。
所以,即令形諸表達,
仍如芙蓉出水般的出落得格外清新,
語言在此渾然與經驗同體。

這才是有生命力的語言:
也是唯一可能擺落鏡像世界拘役,而趨近零度影像的語言。

所以,別只見語言形成的障蔽。
障蔽所在,純繫屬於眼界。
眼界低者,入文字迷宮,自是觸處成滯;
眼界高者,卻如庖丁解牛,運斧成風~砉然響然,奏刀騞然,莫不中音,合於桑林之舞..........

當吟鞭所至,俱成文字般若;
森羅萬界,又何足為礙?

所以,川端康成這段文字所示現於我們的,不但不是要我們回到語言之前,或取消語言,以孤離出一個空頭而不落言詮的經驗自體。

正好相反,川端所示現於我們的是:
他如何不說一個「愛」字,卻憑藉其靈妙無方的文字般若,悄然欺近那難以言之的“愛”的存有底藴,並藉此風韻獨特的文字進路,展現出“底蘊處境的力量!”

這才是余老師所謂:

“「說現場的故事」所能展現出底蘊處境的力量!透過了「說經驗自身的故事」,川端康成還給了愛情的存有性。”

而以善巧的文字般若迴環趨近此“存有性”的文字進路,就是現象學的敘事策略。

這意味:

真正的現象學敘事,在本質上必然是“文學性”的。
此所以海德格不但不輕估語言,他視語言為“存有的居所”。
解開語言之謎,就是叩問存有的進路。

貝森朵夫莊主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村上春樹與音樂
2009-06-17 中國時報 【楊照】
 村上春樹的作品總是離不開音樂,台北愛樂管弦樂團結合文學作品,舉辦「村上春樹古典音樂會」,六月十九日在國家音樂廳登場。本文即是這場別緻音樂會的先聲。

 雖然明知是事實,還是很難想像村上春樹今年六十歲了,離他出版「聽風的歌」也剛剛好三十年。

 在我的閱讀印象中,村上春樹總也不老。面對他變成一個「花甲老翁」的時間顯像,我必須認真檢討一下,為什麼會那麼難以接受村上老了的現實?

 不光只是因為他跑馬拉松,而且才剛出版一本談馬拉松的書,更關鍵的應該還在村上春樹寫作的風格,以及寫作的內容。從「聽風的歌」讀下來,三十年間村上春樹的小說作品,維持了驚人的一貫性,小說的主題,尤其是小說的人物角色,前後相啣,彼此呼應。

 三十年來,村上小說裡的主角,男主角,維持了清楚明確的特性。他們都和外面的世界保持一定的距離,弄不懂為什麼這個世界會這樣,然而同時卻又憊懶地不去弄清楚。他們都在追尋著些神祕的目標,偏偏那些他們無法停止追尋的東西,永遠模糊曖昧,更麻煩的,永遠說不明白,對自己說不明白,當然更不可能讓別人了解。他們只能在迷霧中帶著一個不能放棄的念頭持續走下去,懵懵懂懂地經歷所有奇怪的事。

 小說裡那些經歷的奇怪程度,與主角的憊懶懵懂形成最強烈的對比,卻也就產生了村上小說最迷人的風格。那些男主角一個個都是巨大的生命經驗吸收機,一次次吸收了各種風暴、各種折磨、各種感動與各種吸引,那些對別人而言應該是刻骨銘心永誌難忘並且必定會徹底改變個人生命的經驗,被他們「就這樣」吸收進去,幾乎絲毫沒有改變他們的迷茫與迷糊。村上小說裡不斷傳達出來,不斷讓讀者驚訝的,正是主角一次又一次以無奈卻不求甚解的態度看待身邊發生所有的事。

 那些事!有時是神祕的電話,有時是電視裡跑出來的小人,有時是具體動物形象的羊男或青蛙大哥,有時是女性主動獻身的性愛,有時是黑道般的人闖進來把房子徹底砸爛,有時是被搬運進完全陌生的時空,有時是世界即將毀滅的災難……村上筆下的主角碰到了,沒有太興奮、沒有太害怕、甚至沒有太疑惑,「就這樣」接受了。

 村上寫出了一個個黑洞般的生命。所有的經驗一碰到他們身上,就被吸進去了,吸收再多,黑洞般的生命本身幾乎沒有什麼變化。他們還是那樣無可無不可地過著。

 老實說,如果拿掉了這種憊懶態度的主角,村上春樹的小說看起來會很驚悚很誇張,甚至灑狗血到了荒唐的地步。看看性愛場面就好了,或真或幻,總是有女人一再主動樂意地跟村上小說男主角上床,那種頻率那種簡單的程度,幾乎可以媲美「○○七」通俗小說。然而,不同的地方就在,村上的主角絕對沒有龐德那種沾沾自喜,沒有男性征服的炫耀,他往往只是莫名其妙、被動地接受了。

 這樣的角色,跟我們身邊的人,都很不一樣。不過我們會在他們身上,讀到一種天真,甚至是一種拒絕長大的固執。無論發生什麼事,他們不願意認真去理解這個世界,如此他們才能繼續活在自己的世界裡。那份拒絕長大、拒絕去弄懂現實的堅持,應該是讓他們成為經驗黑洞的根本原因吧!

 那份拒絕長大、拒絕去弄懂現實的堅持,或許也正是村上小說最吸引我們的地方。在我們的潛意識中,一邊讀著村上小說,一邊有個自己聽不到的聲音訝異著:「什麼!碰到這樣的事,你都還可以不認清現實,被現實改變?」潛意識中,我們被這樣的天真,對於天真的終極固執保護深深感動了,因為我們內在,也曾經、或持續存在過這樣的天真。

 村上小說為什麼能直接對我們的潛意識說話,跳過了顯意識的防衛排斥?或者換個方式問:為什麼他的小說不會因為那樣虛幻荒誕的情結,引起我們閱讀上的反感,為什麼這麼多讀者不斷地耽讀他一本又一本的作品,無法抗拒?

 我的答案會是:因為他創造出來的角色,從頭到尾具備同樣的性格與習慣,村上賦予他們的生活描述,鋪排、暗示了他們的特殊夢幻感、夢幻態度。

 他們的現實那麼不現實。沒有辦法適應「正常」的上班環境,他們從一般人的軌道上游離出來,他們自己下廚做帶有強烈異國風味,卻又如此理所當然的三明治和義大利麵,然後喝啤酒和威士忌,最重要的,永遠都在聽著各種音樂。

 如果把這些元素,尤其把音樂從村上的小說裡拿掉,很簡單,村上的小說角色就不成立了,進而村上的小說就不成立了。(上)

村上春樹與音樂

2009-06-18 中國時報 【楊照】

 村上春樹的作品總是離不開音樂,台北愛樂管弦樂團結合文學作品,舉辦「村上春樹古典音樂會」,六月十九日在國家音樂廳登場。本文即是這場別緻音樂會的先聲。  不誇張的說,三十年來村上寫的,從頭到尾只有一個主題──煮義大利麵、喝酒、聽音樂、聽著音樂的男人,在世界上的奇幻旅程。

 村上有效地說服我們相信:這樣的人,煮義大利麵、喝酒、聽音樂、總是聽著音樂的男人,跟現實保持著一種距離,因為他們的日常生活中,就有著習慣性的脫節,他們擁有自己的步調,和自己的世界。

 音樂用這種方式進入村上的小說,而且形塑了村上筆下的角色。即使在最具體最現實的時光遭遇中,他們隨時可以隨著音樂,進入另一種狀態裡,他們不只聽音樂,而且對音樂有著強烈且自我的感受,音樂是他們抗拒現實最重要又最自然的武器,不管外面發生什麼,聽音樂、聽進音樂的霎那,他們就和現實隔離開了,透過音樂意義的篩節,用跟別人不一樣的眼光,看待對待現實裡發生的事。這樣他們才能一直保有天真,不被現實牽拉進去,不被現實改變。

 能寫出這樣的角色,力量必然來自村上本身和音樂的密切關係。在「給我搖擺,其餘免談」的「後記」裡,村上說:「我最初的職業並非文學,而是音樂。」他指的不只是寫出「聽風的歌」之前,好幾年以開爵士咖啡館維生的事,更重要的,應該是他對音樂的感應,來得比文學還早,還強烈吧!「大學畢業後沒打算上班,考量過該做什麼之後,我就開了一家爵士咖啡館。當時開這家店的動機很簡單,還不就是為了能從早到晚聽音樂。雖然以現在的眼光來看實在是傻得可以,但當年的我以為人生就是這麼單純。」村上如是說。

 從「聽風的歌」裡的敘述者我,到「挪威的森林」裡的渡邊,一直到「海邊的卡夫卡」裡的烏鴉少年,如果他們自己可以選擇,選的路應該也是不上班去開一家爵士咖啡館吧!經過這麼多年,村上骨子裡還是覺得「人生就是這麼單純」,不同的是,他知道了現實裡有諸多力量侵擾、考驗這樣單純的人生,於是他在小說裡裡一方面大張旗鼓地誇張展示那些討人厭的力量,另一方面又讓飽受侵擾、考驗的主角,總是維持著對於單純人生的信念。

 也就是維持著對於音樂高度的感應,享受藉由音樂感受超越現實的快樂。「只要是好音樂我就絕不錯過,碰到真正出色的傑作更是會為之感動。有時這種感動,甚至還為我的人生帶來了明顯的變化。」村上說。

 所以在「海邊的卡夫卡」裡,卡車司機星野先生在四國高知市的街上亂逛,進到了一家咖啡館聽見了貝多芬的「大公三重奏」,那是「真正的傑作」,音樂帶來的直接感動狀態下,他從咖啡館主人那裡知道了魯道夫大公與貝多芬的關係,突然間,他意識到在這個世界上,像大公這種人的價值,他們在天才、做大事的人身邊,幫助他們,讓他們省了許多困難許多掙扎。那一刻,星野先生的生命意義改變了,同時也就改變了搭他便車的中村先生,乃至少年田村卡夫卡的命運。

 音樂是現實中的夢幻,是帶領我們創造夢幻來重新看待現實的途徑,村上春樹真的如此相信,如此主張。因而,閱讀村上春樹的小說,不能不同時聆聽小說裡看似隨意提及的音樂,什麼樣的音樂,爵士、古典或搖滾,在什麼時候浮出,或許是偶然,但藉音樂開展的天真、夢幻力量,卻再具體、再堅實、再強大不過。

 一個一直如此信仰音樂、如此看待音樂的人,透過音樂用天真夢幻不斷和現實搏鬥的人,怎麼可能會老呢?(下)

貝森朵夫莊主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敗相畢露的國內棒壇



顯然不是巧合!體育即是整體國力在某個向度上的重要展現。
所謂「一葉知秋」!
經過經典(WBC)一役,台灣職棒的鎖國心態,竟與本土意識喊得震天價響的島內政經生態,如出一輒。

長年讓球迷們以棒球為傲的國內棒壇,到底出了什麼問題?近幾年,只要一走上國際檯面,就吃癟連連?這難道是國內棒壇的輝煌年代我們所認識的中華隊嗎?到底是這些年我們退步了?還是人家早大幅超前,把我們給遠遠拋在後邊了?


國內棒壇積弱不振有年矣!

缺乏恢弘的國際視野不說,鎮日沉醉在國內球迷的歡呼聲中,關起門來做老大喊爽給自己聽;這下上了國際檯面,可算是踢到鐵板了!每回透過電視畫面,看到全副彩妝的愛國球迷,心裡不能不感嘆,光憑國內死忠粉絲們聲嘶力竭的加油聲,就抵得過在國外技不如人的現實嗎?


表面上看,一來缺乏長期精進的有效訓練;二來,少數球員竟可以為了個人私利不惜賣身打假球,任憑賭場組頭與黑道勢力染指職棒。今日,歷經經典一役檢視,長期元氣大傷的國內棒壇,果然敗相畢露,無所遁形。

但這都只是表層的事實!

若深層地分析,背後的真相恐怕是國民的情操、素質與教養出了嚴重的問題。你能想像日本、韓國或美國的職棒,會被組頭或黑道給挾持嗎?
冰凍三尺,非一日之寒!
那不是激揚的愛國情緒可以粉飾得了的!
果不其然,即以首屆世棒經典賽所顯示的國際競爭力為例,從第一天的比賽,先是被南韓隊給甩在後邊;之後又被日本隊給狠狠賞了一巴掌,創下自1998年以來,在國際賽輸得最慘的一役;即令對大陸隊一役,總算保住了面子,但長此以往,若再繼續閉門造車地鎖國下去,不能透過球員的情操、素質與教養徹底改變國內棒壇的體質,而只迷信於仰仗國外鍍金回來的明星球員,或是以為只要臨時抱佛腳式地移地訓練幾天就算跟得上國際化的腳步了!只怕不出數年,連號稱國球的台灣棒運難保不被海峽對岸給追過。

病來如山倒,病去如抽絲。

國內棒壇,是該有一番釜底抽薪的變革了!


貝森朵夫莊主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林懷民先生近日與媒體界有一番精闢的對談,他一針見血地指出:「對台灣,我看不出希望。大家都在講,是因為兩岸的問題,其實不是;兩岸的問題之所以未解,是因為老百姓的情操、教養出了問題:只要錢跟東西,只要日子能過,誰來管都不大要緊。上面的人還煞有其事吵了半天...」



這話看似平常,裡頭的洞見,卻看得教人直搔到心窩子裡去。

確實如此!若不是老百姓的情操、教養出了問題,這社會能夠允許檯面上的政治人物,鎮日聲嘶力竭地操弄義和團似的民粹餘緒嗎?若不是老百姓的情操、教養出了問題,這社會能夠允許檯面上的政治人物,無視民生問題,而只圖利用每一次的選舉遂行自己的權力佈局嗎?



不過是幾天前的二二八,台上的人,慷慨陳詞,不知所云;台下的人,如痴如醉,甘効驅馳。「終統」、「制憲」、「建國」......一片片政治符咒似的名詞,在巧妙的文字包裝下,淪為操弄民粹意識與欺矇國際視聽的工具!滿口人民做主,背地機關算盡。國計民生的迫切問題放著不顧,卻只一味糾纏在假問題裡招搖撞騙!



也難怪林懷民先生要感慨:「從阿扁扮超人開始,大家開始在做包裝,全是姿勢,看不出真正的關心。」



貝森朵夫莊主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在生命裂傷處揀拾靈魂碎片﹞


您喜愛夏宇的詩集,這顯示了妳對文字天生的敏感度....然而,請小心,一如無數頹廢的天才,夏宇才華橫溢的文字世界,是建立在靈魂撕裂後的廢墟之上!越深入其中,越感覺深淵似的情感泥淖,只是讓人更跳脫不開那信任感徹底抽逸後的精神廢墟......

這碎片似的靈魂圖像,就好似孟克那幅驚人的鉅作──“吶喊”....


面對生命根柢處不能承受的虛無...........
文字高手的極至表現,竟也只能是以一副玩世不恭的姿態,強自抵禦著內心的荒涼.........

一種典型的“後現代”文字藝術.....

在生命裂傷處揀拾靈魂碎片的藝術........

天才橫溢....
但終不知所歸...............


貝森朵夫莊主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文藝獎評論一則﹞


魔幻而不失寫實的隱喻手法,歷歷刻劃下一樁不絕如縷、生死相隨的跨世戀情。作者通過生滅流轉的生命歷程,凌越身相的浮沉起落,逐步抽繹出在時間與記憶的陰影裡糾結的兩個靈魂,如何各自渡越永世的遺忘與黐魅附身似的前世情殤,在驀然回首的清晰片刻,剎時打落過去世的殘留記憶所帶來的生命負累,直下認取眼前,在旦暮遇之的當下,終結輪迴千載的尋索......

可惜,這扣緊糾結的靈魂如何在滄桑歷劫的曲折後逐步走向獨立的主題意識,卻因著作者使用隱喻與象徵手法的生澀,而缺乏周延與精確的相應性。是以,主題意識雖頗富創意,表現手法的生澀,卻讓建立在意象呼應關係上的整體意義結構,因此顯得貧弱蒼白而美中不足!

貝森朵夫莊主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靈魂密碼﹞


陽光從松樹間
穿過
突然一陣美妙與奇特的
痛 刺穿了心
像天堂的記憶 自從
那天之後……..
我們
成了
追尋者
---------------Peter Matthiessen

多具有穿透力的文字…………..
謎一般的隱喻,凝蓄了深不可測的奧義……….
我每透過這類詩意的沉思,更深地照見了那從來不曾真正看見過的自己……….
您敘述了自己在文字書寫歷程所經歷的蛻變與沉澱,並拈出一個“境”字,勾勒出那激揚著您往上躍升的巨大動力…………
藉此,我更確認了初始的直覺──您的文字魅力早超越了文字意象表面所呈現的綺艷繽紛,那股直逼性靈核心的精神突破,方是您文字背後的靈魂所在。
我想起龔定庵《己亥雜詩》跋尾一篇警煉的題詞:


“天下震矜定庵之詩,徒以其行間璀璨,吐屬瑰麗。夫人讀萬卷書供驅使,璀璨瑰麗何待言!要之有形者也。若其聲情沉烈,惻悱遒上,如萬玉哀鳴,世鮮知之。抑人抱不世之奇材與不世之奇情,及其為詩,情赴乎詞,而聲自異,要亦可言者也。至於變化從心,倏忽萬匠,光景在目,欲捉已逝,無所不有,所過如掃,物之至也無方,而與之為無方。此其妙明在心,世烏從知之?”

這豈不正是司空圖二十四詩品所點出的:“大用外腓,真體內充;返虛入渾,積健為雄.....”?
我想,正是這內蘊於文字,又鼓蕩於文字之外的神秘力量,讓您的文字披上了一層華美的光彩......
於是,文字不再只是文字,它被昇華到更敻然絕塵的高度,姿態獨具地焠煉為探問形上世界的靈魂密碼..................
請準確理解我的意思,我所謂“靈魂密碼”在此非關故弄玄虛、不知所云的晦澀與艱深,而是寄託遙深,直通性命玄微的隱喻與象徵。
這不就是呼應著中國傳統美學的“比興”概念,亦即,透過感物起情、借物喻志的凝斂手法所開出的意象天地嗎?


2003/09/30

您一路飄搖行來,那終極的追尋,無非是指向一個可以精確定位並深刻展現自己生命底蘊的文學式“隱喻”,由是發而為文,您的文字遂亦渾涵著迴溯心跡的內在旅程所一路構築成的象徵世界…………
人生到處知何似,應似飛鴻踏雪泥………….
這雪泥鴻爪似地印痕,便是那遙契內在深度並令一個真正的追尋者得以據此展現自己的靈魂密碼………
我想,您華美的文采裡熠熠逼人的靈光,只有放在這一意義脈絡下,方能得到一相應的理解。
“萬一禪關砉然破,美人如玉劍如虹…………………”
謹以此文,為您文學生命歷程的某一道歷史轉彎處,作一小小的見證……………

貝森朵夫莊主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關於文藝腔﹞



你提及網友來函:

「你的文字文藝腔太重了,感覺有點矯柔造作,這對一位想要長久從事文藝創作的人來說,是一項很大的致命傷,而且也會和讀者產生隔閡。你應該要改正你的文藝腔,學習用比較自然的方式來寫。」

隨興說說我的看法:
我是在中國古典文化的薰習裡養成的人物.........
以“比興”為底蘊的美學傳統,自是其中最重要的精神養分。
所以,在美學的價值傾向上,我當然是接近您的品味....
質而無文,終嫌枯槁;文而無質,底氣不足......
文質彬彬,才算盡得風流............^^

至於,文筆華美,不代表就是矯柔造作,對一個文字高手而言,那只是最起碼的用字精嚴;一味遷就讀者,反將流於媚俗.......

我見多了沒本錢自負,指教起人,卻生就一副狂妄口氣的人...........

狂妄也不是不可以,只要他能向歷史證明自己果真是不世出的天才.........

那我們自然還是心悅誠服的..............^^

貝森朵夫莊主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早凋的靈魂伴侶﹞

p:

看來,我過去低估了這小妮子的文字才華。
這兩篇文字所展現的洞察力,確有深銳動人之處。
可惜,她被自己薄刃似纖細危顫的心思和狂躁焦渴的強大原慾給撕裂了,否則,她很可以成為你的靈魂伴侶的!

一嘆!



f:

所附期末報告已細讀一過。
這兩篇文字所展現的洞察力,確有深銳動人之處。
整個閱讀過程,我暗自訝異自己過去可低估了妳的文字才華。
據我看來,妳的文字表述潛力其實不下於蔣鵬──the man who has been the important initiator for you ……
你們兩人都頗富文學生命特有的纖細感性。我不意外,在某個逼臨生命底蘊的精神向度,你們曾有過深度的靈魂碰觸。
現在,我更確定妳是該轉中文系的。
請善自珍重,堅定地凝守自己命運該完成的轉折與定向……

塵泠大哥


Ps.吳明益批改學生報告所展現的驚人用心,我由衷讚佩。東華大學能有此等老師,可真是學生的福氣!

貝森朵夫莊主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唯有孤獨,才能有機會靠近孤獨──講評老師:塵泠﹞

融細膩的存在感悟於詩意的沉思。
作者在這篇文字裡展現了同輩學生少見的哲思深度。
ㄧ如詩裡顯隱交疊、迴環而出的主題意識──
“唯有孤獨,才能有機會靠近孤獨……”
頗具穿透力的點題,ㄧ語道破:
ㄧ切真實的連結,從來只存在於靈魂與靈魂在深處的相遇…
於是,呼之欲出的是──
是誰?因為你的出現,封鎖於意識冰峰的深沉孤獨,因此被接近了……
或許,對少數逼臨於人類意識邊緣的自我流放者而言,若這世上還有殘存的幸福可言,這就是幸福的唯一定義了──Two hearts pulsating in the same rhythm……
靈魂因默契而悸動的軌跡,召喚了蟄伏的鄉愁,卻也在千年冰封的意識雪原,埋下了冷焰迷離的沉烈渴望………………
整體而言,作者文字意象的精練度雖還有待琢磨;
然而,能夠以獨具的文字風格,凝斂尋繹不盡的深層哲思,不失為一篇令人激賞的作品。

ps.﹝唯有孤獨,才能有機會靠近孤獨──新詩組參賽作品:作者/無庸﹞

在共振的大頻率之下,
我們會是相同振幅的小振波嗎?

不一定,或許是相似的振波,
正經歷著大頻率的振盪擺幅,而交叉著...

重疊也好、交叉也罷,
可我的孤獨卻被接近了,這代表著什麼呢?

記憶畢竟不真實,
時間是其變動的要素,
進而牽引起默契,
是靈魂間的互相吸引。

回憶是種依賴,
然而揮不去的影子所帶來的,往往是空虛。

可默契雖然不如那記憶般悠長,
卻能在偶然巧合間悸動著彼此。

無論妳在天涯何方,
只要我能看見靈魂因默契而悸動的痕跡,
就能與妳以相同的軌跡,
在這茫茫宇宙中相互追逐著。

咱若有自主能力,
任憑記憶擺弄著因果
又何懼靈魂之間的默契會淪為記憶?
而縱使記憶讓魂與魂再次接上,
默契依存?
消失了那股深層的認同感,
靈魂是否衝突?

只要莫契於心的感覺仍存,
魂便不失、記憶也永存。
臨走前不多言不祝福,一如往常般。

只需妳魂魄的痕跡留下,我便尋得著妳蹤跡。

貝森朵夫莊主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背叛的曾經──講評老師:塵泠﹞

相對散文與新詩,小說原就屬於高難度的文類。

特別是對技職院校體系的“非文科”學生而言,本就不易期待能經由他們看見對小說語言的圓熟掌握能力。

本屆文藝獎小說組,並未出現形式內容俱臻上乘的成熟之作。

經評審委員集體決議,首獎與第二名從缺。

唯一例外的是,經評審委員幾番討論折衝之後,最終確認──不論在小說形式的結構性、文脈首尾的呼應性、終篇收尾的完整性、主題意識的清晰性、用字遣詞的流暢性、行文風格的創造性、意蘊內涵的深刻性…….,相對其他列入佳作的參賽作品,﹝背叛的曾經﹞ㄧ文可說是缺點最少的一篇作品,所以,最後裁定為本屆文藝獎小說組第三名。

以上評析猶屬消極的篩選。
就作品正面觀之,仍頗有可觀者。

首先,作者以極簡練之手法,展現了精嚴之文字運用能力,僅此ㄧ點,就超出其他冗詞繁雜的作品甚多。

其次,除了流暢嚴整的文字書寫能力,顯而易見之外;作者在超乎文字的暢達之上,更遊刃有餘地展現了頗具風格化的文字風采。

事實上,任何深於文字深蘊者都明白──用語流暢,可輕易優為者,不計其數;風格的凝鑄,不論是否已臻於成熟,卻不會是件簡單的事。

其三,“背叛”二字點出的主題意識,在篇末以頗具戲劇張力的高潮做了完整的收尾──在難違的因果鎖鏈牽引下,“背叛者”為了自以為明智的錯誤選擇,終致在故事終局不可置信地也淪為“被背叛者”。更甚於此的是,故事中的少年,面對不可預期的因果捉弄,他只能驚愕地注視,是自己的手,ㄧ劍誤殺了倒臥血泊中的摯愛者。人生至此,更能何為?面對這“天問”式的人生困繭,少年以愚痴到驚人的悲願,安然承擔下這危危矗立在脆弱人性之上的殘破愛情幻象──他選擇了以身相殉。雖說,“亦余心之所善兮,雖九死其猶未悔”….但不論動機可問與否,在神秘的因果業力輪轉之下,背叛者與被背叛者,終只能同命而共盡。這就讓觀者慨嘆,在這殘酷的人性遊戲之下,沒有人可以宣稱自己是自由的靈魂──忘恩負義者,以自毀來毀人,固是不自由;ㄧ廂情願死生相守的摯情者背後不可自拔的愚痴,又何嘗有自由可言?

這隱然欲現的苦澀答案所透出的蒼涼意味,在故事劃下句點之後,因果的荒謬所操控下的殘破人生,似仍裊裊不絕地迴蕩於殘餘倖存者的深沉感喟中!

貝森朵夫莊主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p:

看來,我過去低估了這小妮子的文字才華。
這兩篇文字所展現的洞察力,確有深銳動人之處。
可惜,她被自己薄刃似纖細危顫的心思和狂躁焦渴的強大原慾給撕裂了,否則,她很可以成為你的靈魂伴侶的!

一嘆!



f:

所附期末報告已細讀一過。
這兩篇文字所展現的洞察力,確有深銳動人之處。
整個閱讀過程,我暗自訝異自己過去可低估了妳的文字才華。
據我看來,妳的文字表述潛力其實不下於蔣鵬──the man who has been the important initiator for you ……
你們兩人都頗富文學生命特有的纖細感性。我不意外,在某個逼臨生命底蘊的精神向度,你們曾有過深度的靈魂碰觸。
現在,我更確定妳是該轉中文系的。
請善自珍重,堅定地凝守自己命運該完成的轉折與定向……

塵泠大哥


Ps.吳明益批改學生報告所展現的驚人用心,我由衷讚佩。東華大學能有此等老師,可真是學生的福氣!

貝森朵夫莊主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您喜愛夏宇的詩集,這顯示了妳對文字天生的敏感度....然而,請小心,一如無數頹廢的天才,夏宇才華橫溢的文字世界,是建立在靈魂撕裂後的廢墟之上!越深入其中,越感覺深淵似的情感泥淖,只是讓人更跳脫不開那信任感徹底抽逸後的精神廢墟......

這碎片似的靈魂圖像,就好似孟克那幅驚人的鉅作──“吶喊”....


面對生命根柢處不能承受的虛無...........
文字高手的極至表現,竟也只能是以一副玩世不恭的姿態,強自抵禦著內心的荒涼.........

一種典型的“後現代”文字藝術.....

在生命裂傷處揀拾靈魂碎片的藝術........

天才橫溢....
但終不知所歸...............

貝森朵夫莊主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唯有孤獨,才能靠近孤獨──講評老師:塵泠﹞

融細膩的存在感悟於詩意的沉思。
作者在這篇文字裡展現了同輩學生少見的哲思深度。
ㄧ如詩裡顯隱交疊、迴環而出的主題意識──
“唯有孤獨,才能有機會靠近孤獨……”
頗具穿透力的點題,ㄧ語道破:
ㄧ切真實的連結,從來只存在於靈魂與靈魂在深處的相遇…
於是,呼之欲出的是──
是誰?因為你的出現,封鎖於意識冰峰的深沉孤獨,因此被接近了……
或許,對少數逼臨於人類意識邊緣的自我流放者而言,若這世上還有殘存的幸福可言,這就是幸福的唯一定義了──Two hearts pulsating in the same rhythm……
靈魂因默契而悸動的軌跡,召喚了蟄伏的鄉愁,卻也在千年冰封的意識雪原,埋下了冷焰迷離的沉烈渴望………………
整體而言,作者文字意象的精練度雖還有待琢磨;
然而,能夠以獨具的文字風格,凝斂尋繹不盡的深層哲思,不失為一篇令人激賞的作品。

ps.﹝唯有孤獨,才能靠近孤獨──新詩組參賽作品:作者/無庸﹞

在共振的大頻率之下,
我們會是相同振幅的小振波嗎?
不一定,或許是相似的振波,
正經歷著大頻率的振盪擺幅,而交叉著...

重疊也好、交叉也罷,
可我的孤獨卻被接近了,這代表著什麼呢?

記憶畢竟不真實,
時間是其變動的要素,
進而牽引起默契,
是靈魂間的互相吸引。

回憶是種依賴,
然而揮不去的影子所帶來的,往往是空虛。

可默契雖然不如那記憶般悠長,
卻能在偶然巧合間悸動著彼此。

無論妳在天涯何方,
只要我能看見靈魂因默契而悸動的痕跡,
就能與妳以相同的軌跡,
在這茫茫宇宙中相互追逐著。

咱若有自主能力,
任憑記憶擺弄著因果
又何懼靈魂之間的默契會淪為記憶?
而縱使記憶讓魂與魂再次接上,
默契依存?
消失了那股深層的認同感,
靈魂是否衝突?

只要莫契於心的感覺仍存,
魂便不失、記憶也永存。
臨走前不多言不祝福,一如往常般。

只需妳魂魄的痕跡留下,我便尋得著妳蹤跡。

貝森朵夫莊主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謝謝妳!我珍惜這封簡短的來信。

雖不認識妳,但知道妳是為傷心咖啡店而來,倒也不難想像,妳和“傷心”頻道的其他朋友,應是具有相近的氣質和頻率。所以,在此誠摯地歡迎您的加入!

越來越多朋友在心裡烙下了“傷心咖啡店”這一神秘的印記!這幾個字,就像一巨大的磁場,連結了無數美麗的因緣。

很多朋友同我一樣,在朱少麟的文字裡隱然牽動了一種說不出的異樣情愫,事實上,當代新近作家,沒有一人的文字如她一般深刻地打進了我的心坎。我想,我是從她的文字凝探到一種來自內在生命的神秘召喚。在那召喚裡,在那無可比擬的穿透力中,你恍然見到:一個貼近生命底蘊的世界,正為自己而昇起,為自己而存在。

一直深喜朱少麟藉阿芳道出的一段心事,就趁著回您這封信,一道分享給頻道的朋友──

“......人需要彼此澆灌。.....我們都是帶著缺陷的人,我們相遇在不同的迷惘裡,又在那麼驚聲喧嘩中互補遺缺,只是為了完整,完整我們的路途。.......”﹝《燕子》p273﹞

很美的一段文字!

彷彿,你雖置身無邊冷寂的靈魂暗夜中,回首茫茫,卻也霎時驚見那在未知中牽引自身命運的星芒!

貝森朵夫莊主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背叛的曾經──講評老師:塵泠﹞

相對散文與新詩,小說原就屬於高難度的文類。

特別是對技職院校體系的“非文科”學生而言,本就不易期待能經由他們看見對小說語言的圓熟掌握能力。

本屆文藝獎小說組,並未出現形式內容俱臻上乘的成熟之作。

經評審委員集體決議,首獎與第二名從缺。

唯一例外的是,經評審委員幾番討論折衝之後,最終確認──不論在小說形式的結構性、文脈首尾的呼應性、終篇收尾的完整性、主題意識的清晰性、用字遣詞的流暢性、行文風格的創造性、意蘊內涵的深刻性…….,相對其他列入佳作的參賽作品,﹝背叛的曾經﹞ㄧ文可說是缺點最少的一篇作品,所以,最後裁定為本屆文藝獎小說組第三名。

以上評析猶屬消極的篩選。
就作品正面觀之,仍頗有可觀者。

首先,作者以極簡練之手法,展現了精嚴之文字運用能力,僅此ㄧ點,就超出其他冗詞繁雜的作品甚多。

其次,除了流暢嚴整的文字書寫能力,顯而易見之外;作者在超乎文字的暢達之上,更遊刃有餘地展現了頗具風格化的文字風采。

事實上,任何深於文字深蘊者都明白──用語流暢,可輕易優為者,不計其數;風格的凝鑄,不論是否已臻於成熟,卻不會是件簡單的事。

其三,“背叛”二字點出的主題意識,在篇末以頗具戲劇張力的高潮做了完整的收尾──在難違的因果鎖鏈牽引下,“背叛者”為了自以為明智的錯誤選擇,終致在故事終局不可置信地也淪為“被背叛者”。更甚於此的是,故事中的少年,面對不可預期的因果捉弄,他只能驚愕地注視,是自己的手,ㄧ劍誤殺了倒臥血泊中的摯愛者。人生至此,更能何為?面對這“天問”式的人生困繭,少年以愚痴到驚人的悲願,安然承擔下這危危矗立在脆弱人性之上的殘破愛情幻象──他選擇了以身相殉。雖說,“亦余心之所善兮,雖九死其猶未悔”….但不論動機可問與否,在神秘的因果業力輪轉之下,背叛者與被背叛者,終只能同命而共盡。這就讓觀者慨嘆,在這殘酷的人性遊戲之下,沒有人可以宣稱自己是自由的靈魂──忘恩負義者,以自毀來毀人,固是不自由;ㄧ廂情願死生相守的摯情者背後不可自拔的愚痴,又何嘗有自由可言?

這隱然欲現的苦澀答案所透出的蒼涼意味,在故事劃下句點之後,因果的荒謬所操控下的殘破人生,似仍裊裊不絕地迴蕩於殘餘倖存者的深沉感喟中!

貝森朵夫莊主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這個時代不缺憂傷,缺的是對付憂傷的藝術。” ──《 傷心咖啡店之歌》作者.



走過“後現代”華麗的飄零氛圍,朱少麟 的《傷心咖啡店之歌》所標誌的時代現象,仍鮮烈地散逸著難以逼視的光采。它可是近年難得一部“離靈魂很近”的小說,時至今日,仍難忘第一次閱讀此書時,由內在牽引出的巨大震動............廿世紀末的台灣,這本深刻紀錄時代精神處境的長篇小說,在文壇、校園、網路上,都曾激起了波濤洶湧的迴盪,有人喻它為“現代版的流浪者之歌”。就某一個深層的意義而言,凡是曾被這本小說深深感動過的讀者,那由心頭湧現之悲歡莫名的顫慄與悸動,很大的因素,在於他們通過小說中每一個角色的思考與命運,無可迴避地逼視了自己:自已的沉淪、自己的茫然、自己的憂傷和失落............然而,猶不僅此,這本書豐厚的哲學蘊蓄,更讓所有深思善感的年輕心靈,從中體悟到了在世紀末之荒寒中完成自身精神引渡的可能性。

朱少麟筆下的傷心咖啡店,正是一群飄搖於台北繁華綺艷之疏離氛圍中,猶自堅持逆世獨尋的年輕生命,為自己所闢建的精神家園。或許,他們將因此發現自己的世界不再那麼的冰冷,因為在獨對無邊缺憾的寂天寞地中,他們在曦微淚光所凝成的霧裡,見到了另一個用了解和信任所照亮的世界…………….. “因為冷,因為風, 人才會靠近,又靠攏。”

貝森朵夫莊主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1 2
Close

您尚未登入,將以訪客身份留言。亦可以上方服務帳號登入留言

請輸入暱稱 ( 最多顯示 6 個中文字元 )

請輸入標題 ( 最多顯示 9 個中文字元 )

請輸入內容 ( 最多 140 個中文字元 )

reload

請輸入左方認證碼:

看不懂,換張圖

請輸入驗證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