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分類:藝術手記 (9)

瀏覽方式: 標題列表 簡短摘要
  • 空白澄明,枯老中的孤高
    歷經歲月滄桑的變遷
    不論是怎樣的蒼老,其中都有著無覺的靜默之美。

    沉穩、安靜、平和,面對日常中的“我”內省內悟,
    茶道的開始與完成,時常都是在一種無言的靜寂中展落。
    從茶人到茶客到茶具到掛軸到茶花,
    均以靜為旨,以求得悟淡中感知雅美,
    靜中品味動美。窗外的風聲雨聲鳥聲,
    室內的水沸滾動聲和茶人手中竹刷的輕動做聲,
    眾靜皆一動過程中的寂美,
    是紅塵俗人在日常中忘知忘覺的美感,
    這寂靜之美。


    文摘自 日本茶道文化的美
    圖/ 蔡永和 僧侶手與茶碗


     
     
     
     
     
    映妙丁 讚嘆!這張相片很能夠詮釋羅蘭巴特的一段話,把俳句改成茶道。
    巴特說俳句從來不描寫什麼…一切俳句的那個共同體,就是一張綴滿珍珠的網,在這張網上,每一顆珍珠都反射出所有其他珍珠的光芒…那裡並不存在著一個可以抓得住的中心…這個反射是一種無起源、無中心的活動。「自我」的無限反射=「自我」的無限意象=「自我」的消失。
  •  
    朱志學 羅蘭巴特評論得實在精彩:

    “那個共同體,就是一張綴滿珍珠的網,在這張網上,每一顆珍珠都反射出所有其他珍珠的光芒…”

    其實,華嚴宗“因陀羅網”一詞,早有此概念。

    可羅蘭巴特靈彗過人,竟能從因陀羅網的意象,延伸出更邃密的洞見~看似各具“中心”的主體,如何消融隱沒於交光暉映的因陀羅網中,而成其為重重無盡的“不在之在”:

    “那裡並不存在著一個可以抓得住的中心…這個反射是一種無起源、無中心的活動。「自我」的無限反射=「自我」的無限意象=「自我」的消失。”

貝森朵夫莊主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私密的浩瀚感~從汪峰的“春天裡”和黛青塔娜的“往日時光”談起
朱志學寫於 2011年7月20日 10:53
感謝葉兄謬許^^


汪峰的“春天裡”和黛青塔娜的“往日時光”都是回憶的上乘之作。


即令沈澱心底多年,兩首曲子藴藉深沈的強大迴盪力量,還是讓我每聽著就不由自主地擊節讚歎,而為之低迴不盡..........



好的曲子
總恍若被賦予一種魔法!
它在你不經意間
就循著記憶裡的深微的肌理
貼近那猶自頑強不肯被時光給熨平的皺摺..............


這深藏於記憶裡的皺摺性,正是巴舍拉空間詩學所云“私秘的浩瀚感”之所在..........


在我看來,這錐心入骨的感觸,注定是只隸屬老靈魂的命運感受。
非深於中年哀樂者,固無足以語此。


古詩所云:


“誰知卉木無情物,牽動長江萬古愁”..................
“此情可待成追憶,只是當時已網然"................
"細雨夢迴雞塞遠,小樓吹徹玉笙寒“................
“悠揚歸夢惟燈見,濩落生涯獨酒知”...............
“桃李春風一杯酒,江湖夜雨十年燈“................
“誰份蒼涼歸棹後,萬千哀樂在今朝”..............................


差可比擬
那積澱記憶裡的皺摺
是如何牽動出生命裡綿延無盡的私秘浩瀚感..........


每當我腦海浮光掠影地閃過這些千年古詩留下的永恆意象.....
我就益發確信:


不論往日時光遁去後的人生殘餘,是如何地血淚斑駁,如何地“風刀霜劍嚴相逼”........


舊日時光偶然臨在於自己的神祕恩寵........
以及自此沈埋於記憶裡的惦念與悸動,
將在此
發揮了抵抗命運催迫的力量!


是的!
只需一個片刻的回憶~
一個通過音符旋律的靈魂密碼而與私密的浩瀚感重新連結為ㄧ的詩意瞬間...............


一霎時鑽心入魂的甜美記憶,
就足以讓一個真實擁有過“往日時光”的追憶者,自生命底藴召喚出抵禦日後無涯荒寒的溫暖火光...............


殘酷的世界,
於是不再成為拘役生命的牢籠。


意象與音律的神奇蛻變力量,讓原本受限一時一地的肉身存在,一時如多了對翅膀一般輕盈了起來.........


時間與空間自此不復為羈役靈魂的拘索!
在詩意瞬間的提鍊下,
時間與空間一轉而昇華為私密浩瀚感所潤澤的精神聖域...........








余寶寶 7月20日 9:20 回覆 • 檢舉
來自於 朱志學老師的分享 一個我所崇拜的哲學思想渾厚文采精深的大哥 還彈的一手好鋼琴 ^^

貝森朵夫莊主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永和兄風格獨具的影像敘事手法,不時顯現出一種彷若古畫般的時間斑駁感..............
這令我不覺思及:
無論茶道或書道,在某種意義向度上,都藴藉了相近的價值追求:
它們都試圖去喚醒:
喚醒那在匆忙中來不及細膩去感知的一切..............
忙這個字,拆開就是【心】+【亡】。
這其中隱藏的洞見是:
粗暴的遺忘,肇因於心靈的死亡。
就這意義而言,它們都試圖去進行一種對抗遺忘的努力...............

底下,我試著就一個未被充分正視的面向,略敘在現代化的進程中逐日淹沒的書道奧義:


書道,具現於人類在時間中試圖銘鑄出的文字刻痕...........
刻痕本身的意義就是為了留存,為了記住,為了重溫,為了不朽。
簡單說:為了對抗遺忘..............
而刻痕最具體的象徵便是:“碑文“【Epigraph】

它代表著莫可名狀的復古情懷,代表著不能釋然的歷史滄桑,並匯流為生命基因裡難可扼抑的文化記憶..............
於是,不論人世如何代謝,生命如何流轉,我們無法釋然於這根植於生命基因裡的歷史鄉愁。
就這意義而言,歷史為誰而存在?
就成了一個無法被忽視的問題。
事實上
它只為無法背棄自己來歷的人而存在。
而文化記憶,就是那喚醒自己來歷的歷史鄉愁,石碑則象徵了巋然不動的文化之根。
它斑駁的面容,以一種更強大的型式,示現了自己的“不在之在“。
即令歷經百代風霜,它仍是頑強地矗立於天地之間,在時間的遺忘與淘洗中,期待著少數肯聆聽內心召喚的人的回歸.............
《法華經》有云︰“諸佛以一大事因緣,故出現於世。”
就某個意義而言,每一塊石碑,都是一尊古佛。
它的存在自身,就標幟著一種啓示。
可人心是善於遺忘的!
在媚俗之士競趨時變的潮流中,即令那鐫縷在時間中的刻痕,以一種不可思議的因緣,進入我們的視域,還有幾人可以沈澱在精神深處聆聽見那來自文化基因的聲聲呼喚?
也許,碑刻所要得到的並不是作為被保護和挽救的歷史遺產,相反地,真正需要得到保護和挽救的是在快速的現代化進程中被迫日漸疏遠自己文化源頭的枯涸靈魂,而碑刻作為時間刻痕的最高象徵意義或許正在於它以一種“不在之在“的現身方式把我們從遺忘狀態中喚醒。
它昭示不朽, 它指引回歸的方向,它以一種深蟄基因中的頑強鄉愁對抗著必然的遺忘!
而~遺忘,恰正是米蘭昆德拉力圖揭示那帶著強大遮蔽力量的陰影~生命中不能承受之“輕“?
輕如羽毛、輕如空氣、無味無嗅,卻自存在之根處,徹底摧垮了自己!
此則遙契了法國哲人傅柯所體察的深睿洞見︰

“當語言的存在繼續在我們的地平線上放射出越來越強的光芒時,人正處於消亡過程中。”

雖經風剝雨蝕,日曝寒襲,在厚重的石碑面前,人總是單薄卑微的。
可歎是~
卑微者,卻總是傲然自恃,不自知其卑微。
可那使語言文字變成了堅固久長的石碑卻依然試圖喚醒著一代又一代漠然行經而過的人們。



志學2010.2.3於花蓮

貝森朵夫莊主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帖之一


人生寄一世,奄忽若飄塵。

浩浩陰陽移,年命如朝露 ...

對比“古詩十九首“細膩淡遠的時空感受,
永和兄一句~“茶是什麼?是生命歲月時光的微細刻度。“
格外啟人玄思...............

我雖非茶道中人,卻每從永和兄的影像記事裡,隱隱窺見一種“茶禪一味“的美學欣趣。
就以影像中的茶人爲例,
菩薩低眉的虔敬中緩緩延伸出的每一個手勢............
看似行禮如儀的動作,彷若只為了創造一個片刻~
一個在思慮懸絕中頓入虛寂的片刻..........
就在這心凝神釋的片刻,生命得以在全然的敞開中,悠然品察澹泊中的深沈況味................
前者即色皈空,後者即空入色,
色空兩忘,同歸於寂,乃能寄至味於澹泊。
澹泊者何?
千利休一語道盡。曰:

和、敬、清、寂。

寥寥四字,讓奄忽若飄塵的生命,當下頓脫遷滅流轉的命限而有所依止。
這分領悟,與永和兄晤面過後,體會得更深了!



帖之二



話說前晚茶敘,與永和兄傾談終夕,逾四個小時的對話過程,只覺一片天機暢肆的靈光流動,卻渾然不察時光推移...........

此際回味再三,內心仍湧動著“一拍一歌無限意“的歡暢與快意!

就從初抵門廊的第一印象說起:

那真是令人驚奇的“越界“經驗~

門外幾步路,就是繁華的台北東區,

可僅一門之隔,一步,就讓人瞬間跌入另一時空。

就某個深沈的意義而言,這一步,跨越的不是門廊,而是時光隧道的入口。

等在另一頭的,則是超然時光封印外的精神空間。

那兒,說著只有老靈魂才懂得的語言..............

...............



帖之三


只見永和兄一襲清矍灑落的身影,微笑相迎。
初次晤面,卻彷若早夙契於心的多年老友。
沒多餘門面話,座中凡有所言,渾然是直心而發的酣暢與飽滿。
於是,二十年上好包種的茶香餘蘊中,只見一個又一個話題如輪旋曲般流瀉而過。
談鋒所及,舉凡攝影、音樂、空間、哲學、禪偈、佛典、茶道、碑刻、劍道、兵法、武士道、朱天文、朱天心、黃宜君、千利休、以至宮本武藏與佐佐木小次郎巌流島的生死決鬥..............
機鋒處處,俱直見性命。
不止於茶,又無非是茶。

我於茶道,雖未嘗究心。
難為永和兄知無不言,大叩大鳴。
石破天驚之論,更是直入第一義諦,讓我頗有掃落筌蹄、直探驪珠的快意!
原來茶煙氤蘊,也可能只流於玩弄光影,【茶即一切】
洗盡鉛華,不滯於相,更見茶人本質。【一切即茶】
永和兄因慨然有感:
“真懂茶的人,是可能完全不喝茶的。“
我心下有悟,暗驚此論非深於茶中三昧者不能言,因撫掌大笑,盡歡而散!

一夕傾談,而得深契至此,此非因緣殊勝者何?
因略事記敘,以爲誌念。



志學2010.2.3於花蓮

貝森朵夫莊主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7) 人氣()

﹝冥想札記之七﹞


我個人不傾向把寫作當成職業。正因看重這事,我不願被現實生計或職場壓力扭曲了我在文字世界裡的展現姿態。不管是投稿、徵文比賽、出書、出版市場趨向...太多的遷就,會讓原本該是逼近靈魂核心的神聖志業,淪落為曲學阿世、侮食自衿的文字賣淫!然而,一旦文字工夫,只是成了趨附世俗尺度的成名手段,這等以作家身份販賣靈魂,實則媚俗到骨子裡的假藝術,本身就是對生命的背叛;而真正的藝術,是不能沒有生命感的!它命定是離靈魂最近的工作...
歐陽修《六一詩話》論及一代文宗韓愈:

退之筆力,無施不可,而嘗以詩為文章末事,故其詩曰: 「 多情懷酒伴,餘事作詩人 」 也。然其資談笑 , 助諧謔 , 敘人情,狀物態,一寓於詩,而曲盡其妙。此在雄文大手,固不足論…..

我也深自嘆賞其“餘事作詩人”的從容氣度!

寫作,對其而言,只是以餘心、餘情、餘力優遊為之罷了!隱藏在從容的背後,其實是豐沛生命的自然流溢..……
這種創作表現,只可能來自一種整全的人格,一種全方位的修行;以其蓄積甚厚,隨手發而為文,亦自成險峻而難以企及的高度.....

所以,真正的寫作功力,其鍛鍊工夫的法門,其實是在寫作本身之外的.....

我高山仰止的弘一法師,在致許晦廬的一封信中曾說:

朽人剃染已來二十餘年,於文藝不復措意。世典亦云:“士先器識而後文藝”,況乎出家離俗之侶;朽人昔嘗誡人云,“應使文藝以人傳,不可人以文藝傳”,即此義也。

葉聖陶在談弘一晚年書法時也有一段耐人尋味的評論:

“弘一法師近幾年的書法,有人說近於晉人。但是,摹仿的哪一家實在說不出。我不懂書法,然而極喜歡他的字。若問他的字爲什麽使我喜歡,我只能直覺地回答,因爲它蘊藉有味。就全幅看,好比一位溫良謙恭的君子,不亢不卑,和顔悅色,在那裏從容論道。毫不矜才使氣,功夫在筆墨之外,所以越看越有味。”

好個蘊藉有味,工夫在筆墨之外!

真有志於寫作,還請細細體會,寫作靠的絕不是一種少年的銳氣與狂飆的天才,

而是倚仗著一種從容中道卻自成高度的格局與見識。前者,靠的是一種原始生命的強度,然而,飄風不終朝,驟雨不終夕,待江郎才盡,靈思耗竭,也就油盡燈枯了;後者卻提煉自一種豐沛的生命歷練與深度的人文省思,越是經歷苦難的淬煉,越是磅礡沉烈,邃密入神。

這番意思,再沒比晚清詩人龔定庵更透徹的了!

我每掩卷長嘆,曾經有那麼一個年代,知識份子震鑠千古的文采是緊扣整全的人格修行噴薄鼓蕩而出的!

流溢於文字裡的熠熠寒光,盡是波瀾浩蕩的生命感慨與直逼靈魂底蘊的冷澈觀照。

那絕不是以陰柔幽邃風格見長的文字巧思與精明算計所能想像的境界...

看看龔定庵《己亥雜詩》跋尾一篇警煉的題詞吧!我永遠記得第一次目擊這篇文字時所經歷的精神撼動…...

“天下震矜定庵之詩,徒以其行間璀璨,吐屬瑰麗。夫人讀萬卷書供驅使,璀璨瑰麗何待言!要之有形者也。若其聲情沉烈,惻悱遒上,如萬玉哀鳴,世鮮知之。抑人抱不世之奇材與不世之奇情,及其為詩,情赴乎詞,而聲自異,要亦可言者也。
至於變化從心,倏忽萬匠,光景在目,欲捉已逝,無所不有,所過如掃,物之至也無方,而與之為無方。此其妙明在心,世烏從知之?”

﹝完﹞

貝森朵夫莊主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 人氣()

﹝止,而后能觀──在追求智慧的旅程,永遠是山外有山………﹞

心空一劍!
宮本武藏劍道修習歷程最後的悟境。

即冥入跡,即空入色;
修行至極,
刻刻當下,一心一境;
不滯懸念,不落業習。
在每一個片刻,毫無保留地將自己丟入現前的因緣,全然地觀照,全然地經歷,全然地專注、全然地反應,而後,全然地放下,全然地進入下一個片刻…….
這就是心空一劍的諦義。
每一劍都是在空冥無念、了無罣礙的全然專注下劈出的伏魔之劍。
劍不出鞘,則端居含藏,淵渟嶽峙;劍光乍現,則一擊必殺,例不虛發。
劍劍都刺入存在的核心………………

這遙契了《尚書‧大禹謨》傳下的心法:“人心惟危,道心惟微,惟精惟一,允執厥中。”
精微專一、邃密入神的是“不落因果”的“道心”;
行險僥倖、不知凶危的是“纏縛因果”的“人心”。
覺悟者清醒地看到:因果業力的糾纏,只能發生在邊緣,它無法發生在深不可測的核心。


相對於道心深微的大修行人,常人總自陷為悖離核心的虛妄存在,他們被無始以來的業力與習氣綁架在存在的邊緣,而始終無法了無懸念地活在當下!不能活在當下,就只能從生命的本質狀態滑開,而繼續保持錯過 that always“Is”!

這意味著,人的起心動念因為被業習所牽扯纏繞而總是從核心歧出,而只能在存在本質的邊緣攪擾不休。不是在不知何去何從的茫然中,猶豫不決,消磨時日;便是在渴求成為別人的幻覺中,勞而無功,徒增悔恨。不論是猶豫或悔恨,都是一種讓人從當下歧出的懸念;
然而,捨離當下,別無真實的存在。

便是這無謂的懸念,讓人只能停留在真實存在的邊緣,而始終無法融入直契生命本質的真實存在狀態。所以,唯一的靈魂救贖之路,便是從邊緣回歸核心,讓異化的生命從“生命之離其自己”還原回“生命之在其自己”。
箇中的關鍵,便在修行一種傾全力活在眼前一瞬的存在態度。
不繫念過去,也不相信明天。
每一個片刻,全神貫注地予以經歷後,便毫不殘留地全然放下,不再回顧!
這便是心空一劍的修行之路,一條永不回頭的覺者之路。

﹝完﹞

貝森朵夫莊主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冥想手記之一:藝術之深層實義﹞

一個思考的起點──業力:

業力:黏附生命自體上並對生命自體形成反控的強大慣性驅力…………

一個昏睡的人,不具備自主地行動能力。
他只能是被盲目的業力驅使的一部“機器”。
他做一切事,並自認為是他在“做”;
但事實上,對一個靈魂被抽空的人,並不存在一個“自己”在主導自身的意念或行動,又如何有主動去“做”的能力?
真相是,一切意念與行動皆只是中心空洞的軀殼在“業力”的推動下,不自覺發生的產物。

人最根深柢固的業力是,從自己本性中疏離出去以依附外界認同的盲驅本能….
換言之──異化,正是人最強大的本能……….遺忘本性後的扭曲本能。

昏睡靈魂的本能是把自己從自體的本性中丟出去的衝動………
清醒靈魂的本能是把自己凝聚在本性中,或提嘶自己以免於陷落並回歸自體的努力……..亦即,一心皈命。

藝術,以其巨大的美,安撫騷動的靈魂得以安靜地凝聚在自身裡面。不外逐,不依附,不透過任何逃離內在黑暗的途徑﹝ex.愛情、婚姻、權力、財富、地位…﹞以避開自己。



藝術,是一種對抗強悍業力的悲願。在一心皈命的強大願力中,從自體本性中疏離出去的靈魂,被重新丟回自己……..趨附世界的盲驅力,一轉而為至誠無息的禪定力………….

願力與業力;回歸與疏離;自然與人為;天真與雕鑿;自力與依附;凝聚與流蕩;面對與逃避…………..
在雙重驅力的漩渦中,人尋找著精神出路………….
藝術,作為一種在美感經驗中凝聚自身的修行,將是唯一的救贖………

這種指向道藝合一的藝術,不為掌聲,不為功名,只為享受在原生本性的自然韻律中舒展流動的痛快!

藝術的終極歸趨正是一種忘世的痛快…………………….

忘世,不是離開世界………..而是,離開構成世界的集體業力糾葛………….
換言之,不是離開世間,而是放下俗情,並不昧於俗情……………
亦即金剛經所開示:應無所住而生其心……而後乃能來去自如、殺活自在…....

貝森朵夫莊主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陽光從松樹間
穿過
突然一陣美妙與奇特的
痛 刺穿了心
像天堂的記憶 自從
那天之後...........
我們
成了
追尋者

..........Peter matthiessen









以上這段文字,閃爍著真理耀眼的光芒...........
恍若從中見到
一切真正藝術的追尋
都像是一種頓悟之後終生不悔的宗教性行為.........

貝森朵夫莊主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一個思考的起點──業力:

業力:黏附生命自體上並對生命自體形成反控的強大慣性驅力……………

一個昏睡的人,不具備自主地行動能力。
他只能是被盲目的業力驅使的一部“機器”。
他做一切事,並自認為是他在“做”;
但事實上,對一個靈魂被抽空的人,並不存在一個“自己”在主導自身的意念或行動,又如何有主動去“做”的能力?
真相是,一切意念與行動皆只是中心空洞的軀殼在“業力”的推動下,不自覺發生的產物。

人最根深柢固的業力是,從自己本性中疏離出去以依附外界認同的盲驅本能….
換言之──異化,正是人最強大的本能……….遺忘本性後的扭曲本能。

昏睡靈魂的本能是把自己從自體的本性中丟出去的衝動………
清醒靈魂的本能是把自己凝聚在本性中,或提嘶自己以免於陷落並回歸自體的努力……..亦即──一心皈命。

藝術,以其巨大的美,安撫騷動的靈魂得以安靜地凝聚在自身裡面。不外逐,不依附,不透過任何逃離內在黑暗的途徑﹝ex.愛情、婚姻、權力、財富、地位…..﹞以避開自己。

藝術,是一種對抗強悍業力的悲願。在一心皈命的強大願力中,從自體本性中疏離出去的靈魂,被重新丟回自己……..趨附世界的盲驅力,一轉而為至誠無息的禪定力………….

願力與業力;回歸與疏離;自然與人為;天真與雕鑿;自力與依附;凝聚與流蕩;面對與逃避…………..
在雙重驅力的漩渦中,人尋找著精神出路………….
藝術,作為一種在美感經驗中凝聚自身的修行,將是唯一的救贖………

這種指向道藝合一的藝術,不為掌聲,不為功名,只為享受在原生本性的自然韻律中舒展流動的痛快!

藝術的終極歸趨正是一種忘世的痛快…………………….

忘世,不是離開世界………..而是,離開構成世界的集體業力糾葛………….
換言之,不是離開世間,而是放下俗情,並不昧於俗情……………
亦即金剛經所開示:應無所住而生其心……而後乃能來去自如、殺活自在….

貝森朵夫莊主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Close

您尚未登入,將以訪客身份留言。亦可以上方服務帳號登入留言

請輸入暱稱 ( 最多顯示 6 個中文字元 )

請輸入標題 ( 最多顯示 9 個中文字元 )

請輸入內容 ( 最多 140 個中文字元 )

reload

請輸入左方認證碼:

看不懂,換張圖

請輸入驗證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