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uy Debord 死後,法國文化部將他的手稿聲稱為「國家寶藏」;生前,他唯獨不願與當時代的知識份子共處,沒有固定工作,也不想工作,選擇一種充實而快樂的貧困生活,是二十世紀少見的遊蕩式「有機知識份子」。
他崇尚皮拉內西式(Piranesian)的迷宮城市,喜愛隱藏黃昏的角落與間隙,接納偶然相遇的寂靜廣場,擦肩行走的擁擠社區,以及坐在公園長椅上帶著貝雷帽的老派人等等。
他認為走向整合齊一的秩序所帶來的舒適感是虛假的,因此十足地反對柯比意的機械美學,甚至痛恨他所代表的一切。
目前分類:美學劄記 (18)
- Dec 22 Sun 2013 02:33
居伊德波&柯比意:生前,他唯獨不願與當時代的知識份子共處,沒有固定工作,也不想工作,選擇一種充實而快樂的貧困生活,是二十世紀少見的遊蕩式「有機知識份子」。
- Dec 22 Sun 2013 01:48
人是為活著而生,不是為準備活著而生。
- Jun 25 Tue 2013 16:11
川端康成題下的深奧幽玄四字,正是"棋靈王"裡多次出現於塔史名人對弈棋室的書法。在我體會裡,這四字說的就是德勒茲晚歲捻提的"內在性",就是余師所云"神佛環繞的深泉"
川端康成題下的深奧幽玄四字,正是"棋靈王"裡多次出現於塔史名人對弈棋室的書法。在我體會裡,這四字說的就是德勒茲晚歲捻提的"內在性",就是余師所云"神佛環繞的深泉"。
志學2013.6.25心影殘箋
●深奧幽玄
這是川端康成的親筆墨跡,我第一眼看見時,被這四個字的涵義及充滿氣勢的書法震撼到了。
川端康成外型清癯瘦弱,其書法卻呈現出如此深厚壯闊的氣勢。
深奧幽玄指的是:
非常深奧的道理或事物,通常指學問。
深不可測,窮經皓首也探究不完的東西。
值得花一輩子時間去深究,不過至死都不見得能真正了解的事物。
這四個字常被懸掛在日本的圍棋社、練習場,或是比賽場所。
在你生命中有哪件事是深奧幽玄,一輩子都無法真正了解的?
- May 16 Wed 2012 23:16
前不久,我才將自己對茶最深的心情都寄託在一篇影評裡頭了! 大約的意思是:在事茶中,我們如何觸動了域外的力量,而啓動了深沈的內在轉化........
【茶 影像 品讀】
琴館琴友 愛茶的資深攝影人 蔡永和
繼台中國美館秋山堂兩場精采講座後
再次透過其專擅的影像閱讀
如細品一支茶的調性
分享茶間多向度的探索與美感經驗
循著靜謐清芬
初夏涼夜 邀您以感官行旅
悠遊這茶心構築的幽微世界
等閑琴館 敬邀
【茶 影像 品讀】
琴館琴友 愛茶的資深攝影人 蔡永和
繼台中國美館秋山堂兩場精采講座後
再次透過其專擅的影像閱讀
⋯⋯更多
讚 · · 分享
浮草另帖、 Siyul Lu 和其他 6 人都說讚。
蔡永和 謝謝志學熱誠推薦講座!
你我與茶總有許多靈感
應該請您來分享才是!
5月10日16:33 · 收回 · 3
朱志學 永和兄客氣^^
真希望網路上有機會看到現場的影像紀錄。
就在前不久,我才將自己對茶最深的心情都寄託在一篇影評裡頭了!
大約的意思是:在事茶中,我們如何觸動了域外的力量,而啓動了深沈的內在轉化.........
永和兄若不嫌棄,不妨抽空看看~
https://www.facebook.com/notes/朱志學/茶涼了我再去給你續上吧愛有來生課堂觀影餘絮從俞飛鴻愛有來生凝探茶道深蘊的現象學思考/10150707290189811
茶涼了,我再去給你續上吧!(“愛有來生”課堂觀影餘絮~從俞飛鴻“愛有來生”凝探茶道深蘊的現象學思考)
“茶涼了,我再去給你續上吧!” 看似不經意的一句話,余師卻視之為人文諮商的“起手式”。這洞見讓我一剎時渾身震顫,如遭電擊! 依我看,這話還不單⋯⋯更多
作者: 朱志學
5月10日19:07 · 讚 · 3 ·
蔡永和 拜讀志學兄這篇精彩論見感到驚喜
一句因茶續起人我內在深沉情誼精闢論述
感覺您心思的流動與參透
將一個看似平凡的奉茶行為背後契機
另有洞見的視為一種茶道精神
此刻將事茶意義置於更深邃的精神內涵
這觀念的點引,實體證中國茶道實踐融合儒道佛諸家精神主體
而顯然別於當今社會所謂茶道意念
寬大於主要接續中國禪宗的日本茶道精神思想定義
或這也給予吾等愛茶人一個回到真正實踐與人接物生活
在精神意涵的一個
充滿人情溫度,又深具內涵意義的事茶生活美學
或是我隨性解讀的粗淺心得
有機會還得向志學兄請益其中微妙
再次感謝您的分享
5月10日20:49 · 收回 · 3
朱志學 文章千古事,得失寸心知.........
這篇文章(茶涼了,我再去給你續上吧),看似簡潔凝斂,只不過是我無數哲思隨筆中的其中一篇。
可是,這世上恐怕不超過兩人看得真切:
我是如何通過這篇文章渾涵吞吐了藴藉兩年才得噴薄而出的學思感悟。
就某個意義而言,當我寫下這篇文章,我才真正明白了我十六年前作為碩士論文題目、卻未及透徹了悟的天台宗判教精諦。
這分遲來的領悟,我自己都倍感驚奇!
原本不相干的線索,此刻在我眼中,卻都“俱似大道,妙契同塵”。
難為永和兄別具靈犀之眼,非但未等閒看過,還隱然嗅出:
我如何將“事茶”這看似平淡無奇的動作,給安置在別闢蹊徑的理解進路。
我凝視的落點,確實刻意凌越了主流語境所謂的茶道意念,而試圖從更深微的基礎(缺口裡的動力)予以重置的可能。
這分迴環縈繞於文字中的邃密心思,要相應得上,是得費番氣力的!而您,則是這篇文章第一位用心深致的回應者。
得兄一言,勝千夫諾諾^^
感念您凝斂於文字中的心意!
謹致上我最深摯的謝忱。
志學 2012.5.11 哲思續筆
5月11日2:54 · 讚 · 4
- May 16 Wed 2012 22:30
在“事茶”中,觸動域外力量........
在“事茶”中,觸動域外力量........
把乐带回家_在线视频观看_土豆网视频 把乐带回家
www.tudou.com
把乐带回家 把乐带回家 把乐带回家 热点频道
讚 · · 分享
黃彥慈、浮草另帖和其他 3 人都說讚。
朱志學 古天樂扮演的“陌生他者”,無非是象徵:
域外奧祕在“世界”的現身。
悄然埋下“延異”紋跡的陌生他者,對冷漠的世界,現身為不期而遇的“擾動”。
可正是這從域外激射而來並瞬間鑽心而入的“擾動”,為“解疆域化”埋下了深微莫測的可能。
“解疆域化”就是“轉化”的動力點。
是因為觸動“缺口裡的動力”,鏡像自我,開始攪動、解構,終至砉然崩解。
就主體所對法界而言,“域內”與“域外”自此疊影為一。此則天台所云“十界互具”。
就法界所對主體而言,鏡像自我,則在延異的紋跡中,返皈“身外之身”而頓現為“一念三千”的中道實相主體。
- Apr 24 Tue 2012 22:59
真正的藝術不會陳舊,只是被遺忘;而真正的藝術若是出現,也常是為了喚醒這遺忘。
真正的藝術不會陳舊,只是被遺忘;而真正的藝術若是出現,也常是為了喚醒這遺忘。
~張大春
讚 · · 4月18日11:02 ·
浮草另帖、吳昕容、蘇靜茹以及其他 5 人都說讚。
朱志學 所以,當很多生機勃發的藝術家願意站出來宣稱他們心目中的“真理性”,我倒不覺百花齊放有啥不好?
這世界本就該允許不同可能性的真理型態交相疊影似展現自己的獨異姿態。
前提是:
只要不以自己的“獨異”為“絕對”,而妄圖框限天下人盡同於己。
我個人最討厭自命定於一尊的真理性格。
這等真理才是偽幣!
4月18日11:20 · 讚 · 1
朱志學 我剛誤刪了一段回你的文字!
耿兄可以從email找出,幫我貼回來?
4月18日11:24 · 讚
朱志學 不,我自己想留。
4月18日11:28 · 讚
朱志學 我只是想把兩段謄在一起才誤刪。
4月18日11:29 · 讚
有一隻 email 中沒有,抱歉,我的設定不收FB回應,FB在我email 被例入病毒
4月18日11:33 · 讚
朱志學 OK!沒關係。
那就重新寫過。
4月18日11:35 · 讚
朱志學 張大春這番話,跟米蘭昆德拉“被遺忘的遺囑”,其實是一路相沿而來。
只不過,我沒注意米蘭昆德拉是否也會用上“真正的”三字?
但依我看,這三字還不致霸道到自命“定於一尊”的絕對性。
他只不過在宣稱自己相信的主觀真理,而且,以張大春長年靈動自如的文筆展現的過人眼界,我不相信他會愚蠢到不識真理的脈絡性與獨異性,而一廂認定此“獨異性”可以概括通用於平均的多數?
他只談對他個人成立的真理。
所以,當很多生機勃發的藝術家願意站出來宣稱他們心目中的“真理性”,我倒不覺百花齊放有啥不好?
這世界本就該允許不同可能性的真理型態交相疊影地展現自己的獨異姿態。
前提是:
只要不以自己的“獨異”為“絕對”,而妄圖框限天下人盡同於己。
我個人最討厭自命定於一尊的真理性格。
這等真理才是偽幣!
4月18日11:49 · 讚
朱志學 耿兄若覺得我的貼文礙眼,從今而後,我會讓我一切貼文在您看不見的背後,悄然流逝而過...........
4月18日11:51 · 讚
朱志學 我很清楚我個人文風的“小眾性格”。
凡所為文,本就不是為取悅別人而寫的。
最近,只要有零碎時間,我就盡量把已加入朋友改設為“點頭之交”。
此後發文,就可限縮於“朋友,但不限點頭之交”的對象。
這可免除對氣類不相應的陌生網友造成打擾的可能。
- Jul 13 Tue 2010 01:19
茶人雅興/水與茶的美味關係
茶人雅興/水與茶的美味關係
2010/07/10
【聯合報/文、攝影/池宗憲】
好水,讓茶露光華
名泉鮮清發茶香。
用來品茗的話題,不用刪改地直述流瀉在茶席,同座談茶的作家李昂,提起曾喝過60年高齡老茶,帶給她氣韻生動、流轉周天的初體驗。
原本就屬於夜貓族的群體聚集,當然就不致有喝茶會睡不著覺的疑慮,擔憂卻落在茶與水的一次親密關係——她們是否和諧?是否交融?
古宅門前一座古井,牽繫著常民家居生活的水源要角,而今流逝的年華不再?卻因我這好水之徒,引來對這塊戰地上覽井之趣,由古宅裡拿出來的泡茶用水,我急著追問:這是古井水?
「非也!」金門古宅改造民宿的化妝師顏湘芬說:「這水已經過濾。」其實,品茗求好水,茶和水有著對應關係,是天經地義,卻常常因近水取得容易,而忽略了好茶湯要靠好水!
水的重要性,可讓茶湯美而得益,並讓茶顯露其光華。這時注意到古宅用水即便過濾以後,仍會現其本味——鹼。這引來同席的作家舒國治打開話匣談談茶趣,他幽默引人笑彈,我卻忘了:他品水鹼度可好?倒是隔日大早,他提著粉絲所贈精品茶要我「視茶」一番。
三個茶罐分裝約百克的紅茶、綠茶、白茶,我細看茶乾形制、條索、炒製…的規格,顯示這茶非等閒之輩;舒大方說找機會共賞。
品茗,古人有智慧
寫浯州四泉記的盧若騰故居。
好茶得真味,不同茶種,泡的用水也互見高下。水是茶湯的關鍵,古人品茗有智慧。
明代沈長卿在《沈氏日旦》中說:「茶為水骨,水為茶神。」明代張源在《茶錄》中說:「茶者,水之神,水者,茶之體。非真水莫顯其神,非精茶局窺其體。」明代羅廩《茶解》說:「名茶宜瀹以名泉。先令火熾,始置湯壺,急扇令湧沸,則湯嫩而茶色亦嫩。」
三位明代文人說的是「水為茶神」、「水為茶體」。這也說明有好水才能泡出好茶湯,這也是今人從中學得經驗的榜樣。
而今,我正身處金門古井前,想品好水在哪裡?憶起往昔我在金門當兵,每逢休假就找水去,可惜卻未注意此間有四大名泉。今再看明末進士盧若騰寫《浯州四泉記》時發現,浯州即金門,有著泉鮮清甘,茗飲者病焉。蓋茗之香味,不得佳泉不發。這話說明白,好茶靠好泉才「發」出真香。
如今,回想盧若騰說著:四大名泉,蟹眼泉、龍泉、將軍泉、華嚴泉…身藏何處?我再返金門必尋水寶地!
想要取泉瀹茗得好湯,知名泉、訪名泉,還是先學會分辨水的方法。
辨水,六字當標準
煮出活水泡好茶。
好水,質柔而氣剛,在自然環境的破壞下,我們已經不敢奢望從江河或是溪澗取得好水;在井泉取得的水成為今日泡茶人的夢幻逸水,這樣甜美的水有時又稱「醴泉」或「甘泉」。什麼才是甘泉好水?分辨好水,可用「清、輕、甘、冽、潔、活」作為判斷標準:
清,就是水質無沉澱物,透明無色。現代人所說的,經過濾的水沒有懸浮物。
輕,就是今日所說軟水與硬水之分。水中鈣鎂離子的含量高,就是硬水,反之就是軟水。軟水雜質含量低,鈣鎂離子含量較低。
甘,是指水的滋味,舌尖對甜的敏感度最高,立刻就有反應。明代羅廩《茶解》中說著水甘美的感覺:「梅雨如膏,萬物賴以滋養,其味獨甘。梅後便不堪飲。」水的甘甜度與節氣有關。現代人的味蕾,通常對於甘度的敏感度不高,烹煮好的水,可先用舌尖試其滋味。而水中鈣鎂離子與氯化物,對水的甘甜會造成影響。
冽,就是水要冷。冷冽是一種水質的特性。《紅樓夢》裡提到:「櫳翠庵茶品梅花雪」就是用雪水沏茶;然而,今天的環境已難用雪水煮茶,但取自山麓的泉水,具有冷冽的特性。我在台灣的汐止山區取得午時水,水從山區取出後,裝載到家,筒外凝結許多水珠,表示水的溫度低而冷冽,在室溫下表現得更為清楚。
潔,沒有污染。水沒有污染就能讓水的鮮爽度提升,茶湯更為明亮。
活,煮水要活。古人強調,活水需活火烹。更有人提出茶若沒有活水,難表現出其鮮馥。
煮水,也是門學問
泡茶了解水,那麼水又是如何引動茶的七情六欲?
先來看水質對茶葉浸出物的影響。水的硬度影響茶葉有效成分的溶解度,所以純淨度較高的水,對於茶多酚與胺基酸的浸出量就較高,而硬水含有較高的鎂鈣礦物質,對茶葉有效溶解度就偏低了。
純淨水對於綠茶的滋味與香氣,會產生更醇厚與鮮爽的效果;而自來水中的含氯成分較高,所泡出滋味較沒那麼鮮爽。
水,是泡茶的第一步。有好水,還必須懂得如何煮水。煮水,在古人的眼中,可是一件難事。陸羽《茶經‧六之炊》:「茶有九難…八曰煮」。蔡襄《茶錄》:「候湯最難」,候湯,是指火候與定湯兩方面。火候,是指煮水的火力;定湯,則是對泡茶用水溫度的定奪。
煮水,看起來是很科學的。古代的詩人更觀察到這一點,蘇東坡:「活水還須活火烹。」許次紓《茶疏》:「火必以堅木炭為上,然木性未盡,沿有餘煙,煙氣入湯,湯必無用,故先燒令紅,去其餘煙,兼取性力猛熾,水乃易沸。」
從陸羽、蔡襄、蘇東坡到許次紓,他們的共同看法是:火源,是煮水的關鍵。必須要用「活火」煮水,才不致將水煮老。這也就是所謂的「定湯」概念,這也是泡好茶的基本功。
好水引動茶韻。
美湯,活水是茶神
具備好茶、好水,卻將水煮壞、煮老了,前功盡棄。袁牧在《隨園食單‧茶酒單》有精彩的說明:「烹時用武火,用穿心罐一滾便泡,滾久則水味變矣,停滾再泡則葉浮矣。一泡便飲,用蓋掩之則味又變矣,此中消息,間不容發也。」
袁牧知道用活火煮水,更清楚水滾久了水味會變,影響茶湯滋味。因此,他招待嘉賓喝茶必定是親自煮水,這也讓我想起台灣許多泡茶者常用瓦斯爐,上置水壺,從第一泡茶泡到結束,水一直在滾煮著,這樣的水必被「煮老」,茶湯豈有有好滋味?
水煮過頭,稱「老水」,原因是水煮過久,水中含氧量降低,水的滋味與鮮味也降低。
煮水,如烹調,過老或不熟都不好,浸潤茶間,才讓茶顯光滑,湯美有益,我想李昂說品老普洱讓她行氣周身,至今懷念再三的品茗,想必用的是好水,更加上用心煮水!我想著舒國治三罐佳茗,哪日相逢應慎選三罐水來出美湯!
水為茶神,品茗時專注在茶質、茶器,反而輕忽牽動茶關鍵二分之一的水,不可不慎!
【小叮嚀】好水何處尋?
好水何處尋?1 取泉水。應注意四周山林是否栽種果樹,注意土壤滲透的肥料及農藥問題。2 取井水。井多年不用,或已臨乾涸,就得啟動辨水之法,而非自己「落井」下石,取錯水!3 家中的自來水可以變泉水?不實際。自來水入炭等天然材質可得好水,較為實際。4 市售礦泉水配茶,泡了才知道是否合宜。進口水或是價格高,並非品質保證。
【2010-07-10/聯合報】
- Apr 26 Mon 2010 17:20
朱志學:邊緣的眼睛~ 一個文學心靈的工作、承諾與背叛 【2010.4.14 中央大學中文系演講大綱原稿】
邊緣的眼睛:一個文學心靈的工作、承諾與背叛
~兼談我從上班族轉型為SOHO的心路歷程
案:演講當日,因時間限制,只倉促為學弟妹們剖析了當今中文系畢業生的出路問題。
可是,對作為講題核心概念之“邊緣的眼睛“與“文學心靈“等關鍵詞,反未能多所著墨。
為彌補未竟之憾,兹以文字書寫型式,另行表述於後。
作者:中央大學中文系系友 朱志學 附記
主講者:朱志學(系友,「貝森朵夫莊園」負責人)
講題:邊緣的眼睛── 一個文學心靈的工作、承諾與背叛
時間:2010年4月14日下午三點半至五點
地點:文學院大講堂C2-224
帖之ㄧ、文學心靈的本質:Seeing with new eyes
“你們這些不事記憶的子民
竟忘了從“另一個世界“走來的甬道
我要告訴你們,我會再次說出自己:
所有
孵自遺忘的事物都歸回我這裡
為了找尋一種聲音… “
~美國桂冠女詩人Louise Gluck 的〈野鳶尾〉(The Wild Iris)
猶記第一次讀到這詩,只覺靈魂內裡有一個很深的點被瞬間撞擊到!
跡近荒寒的氣息裡隱然透出彷彿來自神諭的靈光,讓我心弦爲之震顫而低迴不已~
我偏愛詩裡內斂的深沈哲思..........
當千萬“不事記憶的子民“仍安於對本真生命的“遺忘“而墜入無根的荒寂,
總還有少數的"追尋者",願意選擇“對抗遺忘“。
不同於作為“追隨者“而毫無能力深入自己內在性的盲目信徒,
真正的追尋者,情願傾耳諦聽那猶自對靈命深淵形成強大迴盪的內在召喚,也不肯聽憑生命凋萎於孵自"遺忘"的意義符碼裡...........
依我解讀,
詩中所云“另一個世界“,是一個只對“邊緣的眼睛“現身的世界。
這世界亙古以來就一直存在著,卻對失卻“凝視“能力的人保持隱藏。
可是,它仍不時以先知般的神諭召喚著還有聽見能力的人向它靠近..........
而所云文學心靈,正是仍擁有掙脫一切習見遮蔽能力的意義尋索者。
他們無法安於浮面意義符碼的乾枯操作,
只因他們窺見心中有一個無限遠的不被遮蔽的東西。
為了將自己內蘊深沈、卻尚未成型的事物表現出來。
他們必需借助“另一個世界“走來的“甬道“,以找尋一種靈命相契的聲音,而後再次說出自己.........
於是,在走出“遺忘“與深入自己的“內在性“之間.........
“邊緣的眼睛“在此遂形成一關鍵的連結【key link】。
它就是那凌越一切習見遮蔽而落在無限遠的“凝視“。
也只有擁有這凝視能力的人,才看得見從“另一個世界“走來的甬道,是如何親切而具體地通向自己的內在深淵。
所以,當我使用“邊緣的眼睛“一詞,我借此隱喻著某種支撐我們跳脫主流框架的嶄新視域。
以其不受主流視域框架拘役,它命定是一雙帶有“解構“意味的眼睛~
不合時宜,動觸時忌,卻內斂著“洞若燭火“的寒光,熠熠凝視那彷若神諭般帶來甚深啓示的未知世界.......
這雙“邊緣的眼睛“,不正是一切逼臨成熟極峰的文學心靈,命定須發展出的凝視力量?
或者說,我們不正是通過超越習見框架制約的“凝視“,才得以洞見隱匿一切浮面意義符碼底層未予充分揭露的奧蘊?
龍應台在一篇對台大法學院學生的演講裡提到:
“為什麼需要文學?了解文學、接近文學,對我們形成價值判斷有什麼關係?如果說,文學有一百種所謂「功能」而我必須選擇一種最重要的,我的答案是:德文有一個很精確的說法,macht
sichtbar, 意思是「使看不見的東西被看見」。在我自己的體認中,這就是文學跟藝術最重要、 最實質、最核心的一個作用。
“
這話說得透闢!
事實上,龍應台的觀點顯然來自“現象學“的洞見~
它呼應著無限遠的凝視能力。
是這樣一種不受習見框架制約的能力,讓我們得以在迎向不斷湧現而來的網絡關係時,能自覺地懸置“單線邏輯“的思考“,而使那被舊有視域遮蔽的“隱藏關係“得以被重新地看見。
此則呼應法國文豪普魯斯特【Marcel Proust 】所云:
真正的發現之旅,不在尋覓新風景,而在能拓展新視野。
【The real voyage of discovery consists not in seeking new
landscapes, but in seeing with new eyes.】
這話出自普魯斯特這樣一個真正的文學心靈絕非偶然!
好的文學作品裡面,一定凝蓄一股足以搖撼存在根處的撞擊力量。
那不是局限單ㄧ點的“觸動“,卻是讓人恍若歷經“色授魂予“的極致“纏綿“後,終而消融於貫穿靈命的“迴盪“。
只有當這遍佈全身的深層“迴盪“經驗遽然發生,人乃能順當地顛覆舊有的視域框架,而跳脫智識層面貧血枯槁的意義浮碼操作,直接就“存在的具體遭逢上“迎向一種深層的“臨在“與“相遇“!
此所以好的文學,必然在靈命深淵處撞擊到我們心中一個無限遠的不被遮蔽的東西................
事實上,這也正是一切深於邃密幽微之境的文學,引領我們進入的精神旅程~
旅程是什麼?
它是一種過程、一種探索,
一種走向自我發現的過程。
旅程中我們無可閃躲地迴向自己。
旅程展現給我們的不只是可見的世界,
它更啟發了我們重新靠近世界的方式。
在這意義下,
不是我們創造了旅程,
而是旅程塑造了我們。
它引領我們進入一種帶來“迴盪“的內在性~
而那原就是最逼臨生活本質的存在方式。
可這足以引人興發強大內在迴盪的文學閱讀經驗,當然只能是千載而下,旦暮遇之的....
依我觀察,即令是那已在歷史暗夜化身爲永恆星芒的文學奇葩,似乎也只能在歷經某種促使“視域轉換“發生的深淵經驗後,方得通過齊克果筆下“絕望的一躍“而自此開創出那真正決定自己歷史地位的晚期風格。
我一向關注這“絕望的一躍“隱涵的精神動向之轉折。
是這精神動向的轉折所標幟的“跨界“意涵,決定了一個藝術生命得以凌越既有內在疆域而自此脫胎換骨,走向最終的自我完成。
這等文學心靈所凝煉的晚期風格,通常不會只是一逕馳騁才情的浪漫唯美。
那只不過是“為賦新詞強說愁“的甜膩夢囈罷了,其能不流於“江郎才盡“者幾希?
所以,我以晚期風格界定並區隔出真正的文學心靈~
在這意義下的文學心靈,是以文學作為一種"凝探存有"的神諭,而非只是“玩弄光影“的遊戲.......
杜甫筆下~
"庾信平生最蕭瑟,暮年詩賦動江關"
意在茲乎!
邊緣的眼睛:一個文學心靈的工作、承諾與背叛
~兼談我從上班族轉型為SOHO的心路歷程
帖之二、以“晚期風格“界定文學心靈的精神歸趨
長年以來,震動我最深的藝術,總讓我隱然窺見一種“暮年詩賦動江關“的強大迴盪力量...........
我現在方能指出:
那是因為它積鬱沈雄的穿透力,深深搖撼到我們存在的根處。
那是尋常意義符碼的精巧操弄所無法抵達的內在性。
我於是想及:以“晚期風格“四字,作為自身誓言的小說家朱天文。
她提及
薩依德有一部著作叫作:《論晚期風格:不合流俗的音樂和文學》(On Late Style:Music and Literature
Against the Grain)
這人是個奇才。
身爲舉世聞名的知識份子。
每篇文章一出手,都足以驚動舉世視聽不說,他還醉心鋼琴彈奏,而且琴藝精湛之程度,甚至受邀在卡內基演奏廳舉辦過獨奏會。
這樣特立獨行而跡近傳奇的知識份子,他談及:
“晚期的貝多芬始終與社會抗衡,拒絕讓音樂提升為辯證結果的統一性(如中期作品),他要音樂由重要的結論轉化成曖昧不明的自身。
阿多
諾認為這種轉變,是對抗中產階級秩序的合理化(啊,作家應該引起公共的忐忑不安)。
大江在《作家自語》裡則說:“人到晚年之後,無論
悲傷也好,憤怒也好,對於人生及世界的疑惑也好,能夠以猛烈的勢頭調整這一切、面對這一切,並推進自己工作的人,是藝術家。”【引自
朱天文“論晚期風格“】
朱天文慨然有感,寫下一段鏗鏘有力的評論:
“ 我真高興聽見,晚期工作不是遲暮哀感,不是滄桑興嘆。 晚期風格,也不是什麼成熟、透徹、圓融之類。
晚期風格是,不與時人彈同調。“
晚期風格,非關年歲,而是~“一種姿態,一種樣貌,一種存在方式。 是的,一種氣質。 “
在我看來,說實了就是一種不與時偕的遒勁骨力!所謂:“不與時人彈同調“是也。
“那氣質....若一言把它概括,就是,邊緣,邊緣,從邊緣到邊緣(或譯做:從邊緣出發,走向邊緣)。 邊緣是陌生化。 何謂陌生化?
那是對
於一切習以為常的,理所當然的,殷殷發出了否定之呼叫:不是那樣呀,而是這樣呀,為什麼是理所當然? 很不當然呀。
陌生化使一切習慣
成自然不被看見的,予以看見......是這觀看的眼睛,邊緣的眼睛,使萬物陌生起來,而自模糊無意識的無名狀態裡顯現,重新定義。
“
我喜愛朱天文意象十足的深邃譬喻:“邊緣的眼睛“..........
一切深於生命深味而能出入自在者,都稟俱了一雙讓他得以“活在世間,卻又不屬於它【Being in the world , but
not of it.】“的“邊緣的眼睛“...........
正是依憑這邊緣的眼睛,讓人得以凌越深植意識的一切習見遮蔽,而直接貼近那莫可名狀之存在所給予之陌生情境。
陌生,決定了嶄新的視域。
橫亙眼前的,只是一條不見盡頭,也不見指標的道路。
俯仰空闊,莽莽蒼蒼.......
前不見古人,後不見來者..........
人而至此,終於抵達了一種深邃的孤獨與自由............
這隱微的事實指出:
正是在四顧蒼茫,飄然無寄的荒寒寂涼中,人卻也身心脫落般地經驗到了一種忘世的痛快!
於是,一時悲欣交集,萬感哀迫,而不覺驟生"念天地之悠悠,獨悵然而涕下"的千古浩嘆【初唐 陳子昂
登幽州台歌】..........
貝多芬、薩依德、阿多諾、乃至朱天文所欽服並為之立下誓約的日本諾貝爾文學獎得主大江健三郎.............
這些天才,都稟俱了邊緣的眼睛,並聽從內在召喚而逼臨了存在與世界的邊緣............
他們當然是孤獨的!
可卻也因著他們敢於面對此孤獨而毫不退卻,我們這些隱身歷史暗處的聆聽者,仍可在百年而後,通過音符或文字搭起的橋梁,接上那如潮水般浩蕩
奔湧而來的撫慰力量..........
此所以阿多諾慨然有感:“我們不了解音樂──是音樂了解我們。我們自以為與它最親之時,它與我們說話,帶著傷心的眼神等我們回答。“
不意外!這縷直入心坎的了解,帶來的驚人撫慰力量,總是來自一個傲然屹立邊緣的“他者“。
他者,總是不被認同的,總是不合時宜地站立在與世界形成對峙的邊緣位置。
他的行動邏輯是:“那縮減生命的,就與之對峙!“【借張大春語】
這就是邊緣者的宿命!
他無法忍受媚俗語言所形成的鐵籠【Iron cage】。
於是只能義無反顧地選擇不斷出走,並保持在邊緣發聲!
可正是這來自邊緣的聲音,將歷史一次次推向前所未見的高度..........
我們由此辨識出:
什麼才是真能代表藝術的靈魂。
它不會只是一味瑰麗甜美的聲音,相反地,它可能是梗硬多骨、讓人難以親近的“晚期風格“........
墨西哥詩人帕茲在《孤獨的迷宮》扉頁上的引言說得好:
“認同等於現實性,簡直就如同說:歸根究底,所有的事物都必然、絕對而且必須服從於主流,只有主流惟一存在。然而,他者拒絕消失。他
者繼續存在,持續存在。這是難以被理性的牙齒動搖的硬骨頭……排他性總是為他者的存在而苦惱。”
這就是晚期風格與世多忤的骨力!
朱天文由此下了精彩的結論:
“是的,讓中心指向的、單一的現實認同十分苦惱,持續做一名不消失的他者,這不就是小說一向在幹的事?
邊緣既是差異,邊緣也是多樣
性。“
何獨小說如此?
一切力能探索存在的藝術,無不如此!
我雖不才,仍不惜以“寂寞立學,磅礡練琴“八字,作為盡瘁餘生的修行。
只因從“晚期風格“四字掘發的深度奧蘊,讓我彷若自煩囂的世塵中汲取了一股堅實的支撐力量,而得以坦然任隨急景凋年般倏忽而過的壯歲風華,
擲人而去.......
尋思至此,我不覺對“烈士暮年,壯心不已"背後隱伏的心路曲折,有了更深的體會與想像............
或許,它可以不是為了挽留那注定無法被挽留的,
而只是為了守住某種不隨時間以俱去的堅持~
堅持
永遠保有一雙來自邊緣的眼睛...........
而後,對世間投予冷然的凝視.........
使一切習慣成自然不被看見的,予以看見.....
邊緣的眼睛:一個文學心靈的工作、承諾與背叛
~兼談我從上班族轉型為SOHO的心路歷程
帖之三、文學心靈在工作場域的陷落:
“人而無它,不可生存;但僅有它,生存者不復為人。“ ~馬丁布伯
米蘭昆德拉(Milan Kundera)關於小說藝術有一段雋永的談話:
"生活是一個陷阱,我們並沒有要求出生就被生下來,被囚禁在我們從未選擇的肉體裡,並注定要死亡。......結果,我們就越來越為外部條件,為無人能夠倖免和使我們彼此越來越相像的境況所決定。...............在外部的決定性已經變得如此不可抗拒,而內部的推動力再也無濟於事時,人在這樣一個世界中還剩下什麼可能性?“
這段叩問充分展現了“卡夫卡式“的問題意識~
事實上,這是屬於每一個嚴格意義下的文學心靈必然要對自身存在展開的叩問~
一種典型的“存在主義式“的叩問。
這叩問來自於無法將自己同化於他者的陌生感。
正是這陌生感,構成了文學心靈置身俗情世間最基本的存在感受~
那是一種如鯁在喉卻扼抑難銷的荒謬感...........
特別是對卡陷於市場邏輯的牢籠下動彈不得的現代人,
這種找不到出路的窒息感,更牽涉了工作場域對心靈帶來的圈禁與反控。
事實上,莫說資本主義的羅網早已鋪天蓋地席卷而來的今日,早在北宋的蘇東坡就已對這千古如一的境遇發出了錐心的慨嘆:
“小人營餱糧,墮網不知羞 , 我亦戀薄祿,因循失歸休。
何必論賢愚,皆是為食謀 , 誰能暫縱遣,憫默愧前修。“
蘇東坡當然是最具典型性的文學心靈之一。
借紅樓夢第二回“冷子興演說榮國府“裡一段評論,便精要地點出這類正邪兩氣交蕩而成的人物特有的性情與命限:
“置之於萬萬人中,其聰俊靈秀之氣,則在萬萬人之上;其乖僻邪
謬、不近人情之態,又在萬萬人之下。若生於公侯富貴之家,則為情痴情
種;若生於詩書清貧之族,則為逸士高人;縱再偶生於薄祚寒門,斷不能
為走卒健僕,甘遭庸人驅制駕馭,必為奇優名倡......“
牟宗三對此秉具“名士型“人格型態的文學心靈亦別具彗解,
以“惟顯逸氣而無所成“一語,概括其命運的歸結。
這當然非意指在“藝術“高度上無所成,而是在世俗框套的標準下,他們命定是流落無歸,不得其所。
這問題在資本主義益發鋪張蹈厲的今日,是更形尖銳了!
在日趨庸俗化的市場邏輯逼仄下,越是純真的文學心靈,越難有立足的空間。
涂爾幹【社會分工論】對此早有一針見血之見:
「為什麼個人越變得自主,他就會越來越依賴社會?
為什麼在個人不斷膨脤的同時,他與社會的聯繫卻越加緊密?」
這正是病根之所在。
在成本效益的考量下,專業分工遂成無可避免之惡。
然而,狹窄專業導致的強大依附性,遂注定人類無法脫離群體共生性的悲慘命運~
它有如附骨之蛆,讓個體存在於日趨精細分工的時代狂流下,“癱瘓“爲喪失自主性的碎片。
此則法國大哲德勒茲所云:
“所有人類的行為都立即是社會性的,因此集體性的生活至
關重要。然而對現代世界的人民來說,問題在於並不存在一個有效、自
我決定的集體性。“
這就是現代人的悲哀,不論自願抑或被迫,每個人都被拋擲到一個無法有效自我決定的集體性中。
他無法依從自己本性,作為一個自足於內、無恃於外的“個體性存在“;
而被迫在離不開集體共生的顫慄中“異化“爲莊子筆下“相濡以沫、相昫以濕“的“社會性存在“!
於是,對現代人而言,所謂職場生涯,只是一場持續數十年的慢性凌遲。
每日的工作內容只如機器運轉般地重複著千篇一律的身心耗磨過程。
可真相是~
面對這佔據了每一“個體存在“絕大重心的職場生涯,
很少人在臨終前,會懊悔自己沒有多花些時間和辦公室相處。
這不意外!
當人只能被視為可以“秤金論兩“的“人力資源“加以“利用“,而非被視爲“無可替代“的“獨立人格“加以“尊重“。
他們蹉跎掉的大好時光,將只是畜生般的“拖命“,而不是靠近靈魂的“生活“。
對他們而言,工作簡直是“每日的屈辱“。
這種屈辱感並非來自手邊的工作,而是來自同事和上司的不尊重與不公平的對待。
而且,這種非人的處境,在市場邏輯的淘汰機制下,益發蹈厲而峻烈~
過去的工作者是過度工作,今日的工作者不止是過度工作,還被過度管理。
這正應了法國存在主義哲學家沙特那句名言:“別人就是地獄“。
當個人情感過度屈服於商業邏輯,我們遂只能一輩子生活在別人的劇本裡,以一種“非本真“的自欺狀態存活著。
卡爾維諾說得好:“生靈的地獄,不是一個即將來臨的地方,如果真有一個地獄,它已經在這兒存在了,那是我們每天生活其間的地獄,是我們聚在一起而形成的地獄。“
活在地獄的代價太大了!
我們遂要求別人為我們出賣的靈魂與勞力付出代價作為補償。
於是,在更深層的意義下,“薪水“成了失去自由的“補償金“。
因為,“出賣自由“等同於“出賣勞力“。
原來,在資本主義社會,自由,如同勞動力,是可以用來交易的東西。特別是當人急需一份工作,選擇又不多的時候,更是如此。
諷刺的是,在一些官僚組織中,某些人的權力來自於職位,而非他們工作上的技術和專業知識或交際手腕與性格特質。
然而,你敢在權力網絡的層層威逼下遂行自己的意志嗎?還是,只能“甘遭庸人驅制駕馭“以換得卑微的生存?
於是,保住自己飯碗或保住自己的尊嚴?遂成了現代人橫梗內心的夢魘。
他們切齒腐心地覺悟到近乎無可轉圜的時代現實:
組織人,都必需放棄一部份的靈魂。
也許,靈魂像碎片一樣飄散的現代人,假如還有自由可期的話,
那就是以失去“工作場所的自由“爲代價來換取“購物市場的自由“。
但這種建立在消費上的自由只是假象,它帶來的結果是~
當酒足飯飽,財盡囊空,縱放一時的消費者,只能再度像牲畜般地低頭回到豢養並圈禁它的職場牢籠,繼續扮演機器裡的一個齒輪。
這種屈辱發生在尋常人身上,尚且難堪忍受,何況是“聰靈俊秀之氣“與“不近人情之態“千萬倍於常人的文學心靈?
赫曼赫塞在【荒野之狼】裡揭露的正是文學心靈與商業邏輯對峙下,瞬間自存在深處漫湧而出的陌生感~
“我突然領悟到這整個狀況的荒謬絕倫。在這剎那間,我從這些毫無喜色、生病、被寵壞,以及昏庸遲鈍的人中【包括自己】,
看到了它所反映出來我們整個文明化的生命,一種沒有強烈衝動,強迫性地延著固定軌道行走,且跟上蒼毫無牽連的生命。“
可是,危機就是轉機!
就在他正視了商業邏輯對個體自由的腐蝕與侵吞後,那猶蟄伏意識深處窸窣作響的“細微聲音“卻瞬間衝抉了習見框架遮蔽下的“偽型生命“:
“先生,容我坦白以道:你是存在於紙張、金錢、貸款、道德、法律、智力與尊敬的世界,你並沒有那種令我信服的真實感,你並沒有讓我真正察覺到什麼,經驗到什麼,或讓我感覺到發生了什麼....你甚至不具有我從花草樹木、小鳥蟾蜍身上能發現的那種實在感。“
正是:
“提劍跨騎揮鬼雨, 白骨如山鳥驚飛。塵世如潮人如水, 只嘆江湖幾人回。“
邊緣的眼睛:一個文學心靈的工作、承諾與背叛
~兼談我從上班族轉型為SOHO的心路歷程
帖之四:文學心靈的自我救贖~通過反叛而遂行的更高承諾
“陳陣發現,小狼不是不會跟著牛車跑和走,不是學不會小狗的跟車步伐,但
是,牠寧可忍受與死亡絞索搏鬥的疼痛,就是不肯像狗那樣被牽著走。被牽與
拒牽,在性格上絕對是狼與狗、狼與獅虎熊象、狼與大部分人根本區別的一道
界限。草原上沒有一條狼會越出這道界限,向人投降。拒絕服從,拒絕被牽,
是作為一條真正的蒙古草原狼做狼的絕對準則,即便是這條從未受過狼群教導
的小狼也是如此。“ ~【狼圖騰】
長年以來,我就是一個對體制格格不入的人。我厭棄開會、不屑察言觀色的曲意迎合、痛恨沒思考力的廢話、不耐瑣碎的例行公事、更缺乏聽命行事的幕僚性格,這讓我職場生涯一再“政治不正確“地自陷險境,成為孤鳥性格的異議分子。偏偏越是大型的組織性團體,似乎注定就越對“創意“充滿“敵意。這絲毫不令人意外!組織性團體從來就不等於一羣各自獨立的個體。剛好相反,它是以個體性的取消作為整合的基礎。所以,在組織裡頭,他們總是敵視“特立獨行“,卻不恥高抬自己“夾著尾巴做人“的高度服從性與配合度來換取卑微的生存。於是,很少例外的,在大型組織裡頭,你總是看到平庸的多數壓倒創意的少數。而只要你繼續堅持自己的理念行事,那就意味捲鋪蓋走路的日子已經不遠。我太熟悉這等野蠻、蒙昧、虛偽、狡詐、卑屈、猥瑣、殘酷、冷漠...錯綜交纏的晦暗生態。在裡頭沒有純真靈魂立足的空間!你越堅持傾聽內在良知的召喚,你就越窒息於這圈子裡上下瀰漫的腐朽氣息。
於是,只要你對價值的追求,依然無可妥協地凌越利害關係的算計,你一定無法忘懷,那回蕩自意識深處的自我叩問,是如何在每一個焦灼難眠的漫漫長夜,折磨著漸驅疲憊的靈魂~
“工作應允了什麼?它到底能給我們什麼?當我們將經濟來源、自我肯定、身份認同、社羣庇護、甚至人生意義全部寄託於一份工作、一家企業,一旦遭到它們背叛,我們還會剩下什麼?“
偶從電影“鬥陣俱樂部“看見男主角布萊德比特一段即興演說。只覺字字扎心,令人驚艷。他顛覆性十足的質疑,為以上問題意識提供了更具根源性的反思:
"我在鬥陣俱樂部裡看到最強壯、最聰明的男人。
我看到浪費潛力,都被浪費了!
該死的!整個世代的人去加油,等著用餐,當著白領奴隸。
廣告讓我們渴求著汽車與衣服,做著我們討厭的工作,好讓我們去買不需要的東西。
我們夾在歷史當中。 沒有目的,沒有地位,沒有大戰爭,沒有大蕭條。
我們的大戰爭是精神上的戰爭, 我們的大蕭條就是我們的生命。
我們從小看著電視,相信有一天,我們會成爲富翁、電影明星、搖滾巨星。 但我們不會的!
我們緩慢地領悟這個事實,而我們對此感到非常不滿......."
只消帶著細膩的專注穿透這段文字,你不得不承認,它確實點出了現代人的精神困境。
特別是對日復一日卡在工作崗位上動彈不得的上班族而言,
千篇一律的職場生涯,只是資本主義運作機制為他們設下的鐵籠【Iron Cage】。
諷刺的是,他們無法不顫兢維護那驅使自己在其中耗竭生命的鐵籠?
為何對圈禁靈魂的鐵籠上癮,而不肯直接丟開?
鬥陣俱樂部犀利地指出:原來,是無孔不入的廣告,提供了迷幻藥般的幸福幻見,佔據了我們的視聽,並催眠了我們的思考。
於是我們不惜自虐地忍受著漫長的精神鐵籠生涯,只為了在淘錢購買了更多廣告商品後,得以逐步趨近廣告承諾消費者的幸福圖象。
可真相卻是:這吊足胃口,卻始終渴望而不可即的幸福,說穿了只不過是以一種精神上的意淫來替代酣暢淋漓的生命自體。
他們窮極一生的努力所達成的結果,無非是透過投射在未來的幸福想像,讓這看來格外刺眼的鐵籠給妝點得舒服些罷了!
但鐵籠畢竟就是鐵籠。不是放任自己沈溺永遠往後推遲的幸福想像或永遠無法兌現的瑰麗承諾就可以視而不見的!
何況即令是那些在我們眼中看來完全融入幸福圖景的少數幸運者,他們果真幸福嗎?我很懷疑,一個試圖犧牲自由以交換幸福的人,是否真擁有人們所豔羨的“幸福“?
只要自由是構成幸福的必要條件,這種淪喪自由的幸福追求,就注定是一場幸福的自我否定。
至少,我這類人就無法這樣想。
當初所以會選擇離開職場,做起soho族來,正是因為自知無法忍受取消自由的虛妄幸福。
好在網路時代提供了一個喘息的出口。
它讓我在鋪天蓋地的資本主義網絡下,找到一個拒絕鐵籠生涯的嶄新立足點。
那就是從依附體制、受雇於人的上班族,變身爲網路創業的Soho族【Small office/home office】。
這得從三年多前做出的一個驚人決定說起:
我在花蓮某學院教書十一年,其中五年薪水我不惜重金典藏了一架購自維也納的世界頂級名琴。正是這孤注一擲的決定,把我推入了另一個難以想像的生命歷程........
一年前,為了有更多時間思考、寫作、練琴,或者說,為了更澈底地追尋一種貼近靈魂過活的工作與生活型態,我主動自請資遣,索性連教職都一併給辭了!
揮一揮衣袖,絕塵而去.......
自此棲心遠隱,過起跡近退休的半隱逸生涯.....
所以是半隱逸,我意指:為了維持生計之需,獲取立足這俗情世間必需的現金流量,即令告退驅使靈魂走向腐朽的上班族生涯,我終歸得轉型爲直接貼近市場脈動的
Soho 族。
現在,只要我願意,隨時往鋼琴前一坐,就可以在自己一手創立的音樂沙龍即興演奏這架號稱【鋼琴界勞斯來斯】的奧地利國寶名琴貝森朵夫【Bosendorfer】。
聽眾通常就是慕名而來的民宿訪客。
這樣的分享,早已不計其數!
當我坐在這架名琴之前,內心總立時滿溢著一陣難言的歡暢!
因為,就在與這架名琴相遇的片刻,我已自活在夢想裡頭 。
這就是我在網路時代找到的出口。
這出口既是現實性的,也是精神性的!
我依然保持工作,卻不再是背叛靈魂的工作。
事實上,更多的時間我在休息。什麼都不做,只是徜徉在午後的陽光與濃純的咖啡餘香中,細細品味著存在的靜謐與美好,或者,練琴空檔,就隨順靈思流逸,安靜地劄記下思考的軌跡........
正是這麼一個平衡了現實與夢想的立足點,全面撐起了我日後不受體制拘役的新生活。
旁人不解,譏為不識時務,我卻甘之如貽。
這讓我想起一位主攻尼采哲學的鋼琴博士(洪雯倩)寫下的《傾聽~維也納人文記事》,我正因看了裡頭論及卡內提【諾貝爾文學獎得主,本業卻是國立維也納大學化學博士】的一段文字,心有所感,悵然慷慨,乃決然辭職。自是ㄧ去不歸,揮別長年依附體制的鐵籠生涯...
“維也納精神的養分,不是瑰麗的金黃,而是深沉的黑色。............
文人,於維也納的傳統是~不務正業。所指的,並不是作家平日所為“不事生產“式的清談冥想;而是,這些文采斐然的謬思之子,在年富力強、弱冠之時,於此音樂之都所受的精英教育,放眼觀之,幾乎皆與“文學“這一行無關;更有甚者,此等垂史文壇的思想巨擘,往往一輩子與自己所學的本行,從未劃上“學以致用“的等號,亦即,放著好好的錦繡前程與博士頭銜不顧,卻天天泡在咖啡廳發呆。
我們來檢視一下,維也納孕育了哪些不務正業的作家:............
這些人,未曾以本身專業上的知識技術來餬過口,而是一輩子走在一條沒有指標的崎嶇道上,專門從事「不務正業」的事情。
因為,維也納的精神,要體現的是:唯恐無能擁有像貴族般超然的審美品味,及體驗藝術意境的優雅內涵;而最鄙視的毋寧是:那種處心積慮想盡辦法,投機押寶式地選擇未來可能大發利市,看好又叫座的職業,然後再從手上〔或別人身上〕所擁有的資源,榨出更多營生利益的媚俗〔Kisch〕態度。”
好一句耐人尋味的“不務正業“!
這四字石破天驚地打開了我看待人生的嶄新視野!顯然,這一幕幕啟人深思的人文風景絕非偶然!它離不開歐洲積澱深厚的文化養分。一如卡內提【Elias
Canetti】1981年榮膺諾貝爾文學獎時,當他站在斯德哥爾摩皇室大廳,致謝辭的第一句話是:我所有的文學養分,全部都是維也納給我的。【卡內提少了他年輕時曾講的一句話,即:這養分,是由維也納最晦暗的部分所孕育迸流出來的。】同樣的文化景象就很難想像會孕育自台灣這麼一個極度缺乏生存安全感的島國。
我於此心下有悟~
正是“不務正業“讓人得以從瑣碎紛繁的例行生活中掙脫出來,這就為生命創造了“心無旁騖“的條件,而“心無旁騖“則讓人得以凝聚並提撕住更具靈性向度的追求。
我於此形成了自己的工作哲學:
真正的工作,終不離性情 ..........
唯有"不務正業",乃能"心無旁騖"。唯有“心無旁騖“,乃能“一心皈命“。
可歎!
此意幽微,未嘗不欲人解,世人多忙,終未得善解之人。
走筆至此,腦海裡不覺迴盪起搖滾歌手崔健的粗獷嗓音.............
簡淨利落的詞鋒,牽動的卻是深埋每一個人心底最深摯的自由嚮往:
.......
錢在空中飄蕩,我們沒有理想,
雖然空氣新鮮,可看不見更遠地方
雖然機會到了,可膽量還是太小,
我們的個性都是圓的,像紅旗下的蛋
頭突然出來,是多年的期待.....................
突然一個念頭,不再跟著別人亂走
雖然身體還軟,雖然只會叫喊
看那八九點鐘的太陽,像紅旗下的蛋 ..........
我們不再是棋子兒,走著別人劃的印兒
自己想試著站站,走起來四處看看
現實像個石頭,精神像個蛋
石頭雖然堅硬,可蛋才是生命 ......... <崔健>
全文完 2010.5.22 定稿
- Jun 15 Mon 2009 12:57
【龍君兒的家】<龎銚敲敲門>專訪~穿透靈魂的美學撞擊
Discovery旅遊生活頻道 龍君兒的家專訪,終於要在明天晚上(6/14)9:00首播囉!
分類:未分類資料夾
2009/06/13 23:33
給所有關心我們家的朋友!
Discovery旅遊生活頻道龍君兒的家為期數天的專訪,終於要在明天晚上(6/14)9:00首播囉!也許您已來過我們的家,或是聽說過我們的家,都誠摯邀請您一起準時收看!
Discovery 旅遊生活頻道推出另一全新自製系列節目《龐銚敲敲門》,是一個關於空間美學的節目,而主持人是風格獨具的藝術創作者-龐銚。藝術世家出身的龐銚,自小便浸染於美學環境中,目前擁有畫家、金工藝術家與大學老師等多重身份,將以她專業的藝術背景與豐沛的人文涵養,深入台灣生活空間和建築,無論是日本和室的簡約舒適、歐洲城堡的古典浪漫、部落建築的原始獨特、農漁村的顛覆趣味、創意建的無限想像...等,龐銚用自己最敏銳的美學神經與善於觀察的眼睛,帶著大家細細品味各式各樣的小空間、大空間、私人空間、公共空間,的裡外細節,體驗其中不同的生活美學態度與背後的動人故事!
全球首播 六月14日 星期日 晚上9點 要看喔!
重播時段:
6/15(一) AM 2:00 & AM 10:00
6/16(二) PM 10:00
6/17(三) AM 1:00 & AM 11:00
6/21(日)凌晨12:00
蓓森朵芙格主於2009/06/15 12:55 回應
我很幸運看了首播。
太精彩了!
我自己也在花蓮經營一家以【名琴體驗】為主題的【古典音樂沙龍民宿】。
看了昨晚首播影片之後,只能自嘆弗如,心服口服.................
那遍及每一個角落的細膩功夫,若非對【美】有過人偏執的藝術工作狂,是不可能做得出來的!
民宿主人洗盡鉛華、不慍不火的優雅談吐,也令人嘆服。
【我自己接受過TVBS採訪,深知鏡頭對著您時,還要保持如此從容自在,是極不容易的!】
看完影片,我全然明白~
以如是價位換得一次穿透靈魂的美學撞擊..................
再高價也沒話說^^
因為那深層的美學體驗,根本是無價的!
我在此為民宿主人驚人的用心
致上最高的敬意^^
也希望自己有機會親臨體驗一宿^^
對了!
不知昨晚的《龐銚敲敲門》採訪影片,有沒有作成一個網頁,讓錯過電視轉播的網友可以隨時連線欣賞?
假如沒有,我只好首著深夜重播時段另外用電腦側錄下來作個紀念。
因為太值得細看多遍。
- Feb 20 Mon 2006 18:32
艷冠群芳
“落花無言,人淡如菊……………….忽逢幽人,如見道心………….”
唐.司空圖.二十四詩品.〈典雅〉〈實境〉
唉!驚人的美………………………….
一如邱妙津《鱷魚手記》卷首那段怵目驚心的刻劃:
“….一個「原型」的女人,如高峰冰寒地凍瀕死之際升起最美的幻覺般,潛進我的現實又逸出。我相信這就是人生絕美的「原型」………..”
美得令人屏息,美得令人不敢逼視……..
冷艷的氣質,不由得我聯想到紅樓夢裡對薛寶釵的判詞:“艷冠群芳──恁是無情也動人……..”
不可思議的是,如是清麗逼人的容顏,竟還內孕著逆世獨行的稀有靈魂…..
這兩者的結合,從來是很稀少的現象………
小說的世界,容或有之;現實的世界,則曠世難遇……..
我不禁想到金庸筆下的小龍女,自小於古墓派避世幽居,江湖歷劫數載,復歸隱絕情谷,不過問人間是非………..似此不屬人間的絕美存在,本不該流連人間煙火,更不需透過積極的入世行動來定義自己。她什麼都不做,只是安靜地流動在自己的本性裡,深不可測的靜定風姿,已自成不可企及的高度…………..
魏晉人物阮籍、稽康如此,陶淵明如此,《後漢書》逸民列傳的曠代高士盡是如此………….
然而,此種“惟顯逸氣而無所成”的人格,卻也是最孤獨,最不易為人所理解的…………………
宋儒程明道對此慨然有感:“以此思之,天壤間可謂孤立,又將誰告耶?”
似此名士型人格,無論出於被迫或自願,他們宿命似地只能兀立於世界的邊緣,蕭索地咀嚼著生命本質四無掛搭的蒼涼……
氣類相感,同氣相求……..
我早有所覺悟,自己是為了理解這類比我更孤獨的天才而存在的………………
- Jan 25 Wed 2006 23:24
蝴蝶是花的鬼魂,回來尋找前世的自己…
.....已自拜讀過您所有的心情手札。
很意外網路文字泡沫充斥的今日,還能看到古典文學底蘊如此深厚的文字。
自然天成的心情記事,筆觸所及,更處處驚見生命的流動………..
我印象最深刻的,便是您曾寫道:
“每當春到人間
一園子的紛紅駭綠
常使得蝴蝶徘徊流連
不忍離去
果真蝴蝶與花有著前世不可解的因緣..
故而今生前來相認的嗎? ”
寫得實在太美了…………
許是巧合,炎櫻語錄第一條便寫著:“每一個蝴蝶都是從前的一朵花的鬼魂,回來尋找它自己”
您的文字,正做了最好的註解…….
您還提及:
“一杯茶.一本好書.即是淨土………….”
有時候,我在雨天裡彈琴,柔和的旋律
流溢而出,應和著淅瀝的雨聲,心境變得清明而安詳。在琤琮的音符裡,領會了生之華美,琴聲是彈給雨來聽、給自己的心來聽...
這話真說到我心坎裡………
多沁人心脾的話。
東坡論詩有云:寄至味於淡泊…….
此中大有樂處,正是哀樂中年該有之皈依地…………..
俗情世間之幸福,危脆無憑……..
我現在是欣然知命地歸此淡泊之境了…………
- Jan 25 Wed 2006 23:23
心熱如火,眼冷似灰
好個「心熱如火,眼冷似灰」!
這禪門話頭當真是直見性命………..
好似亙古穹蒼中,劃破黑暗天際的一束星芒…………….
我喜愛妳的文字,乾淨的質地,不染一絲人間煙火氣…………..
沒想到這年頭原來還真有妳這般的女子……….
活脫是古書裡走出的人物…………
初見妳文字,便有若夙契於心的驚喜…………
我傾向透過一個人對文字的細膩運用來認識一個人,
我不太相信容貌,過於美麗的容顏,正因太吸引人,反而會阻礙我認識對方的靈魂………….
相對於美貌造成的遮蔽,我由衷相信,一個人靈魂的品質在文字裡是表露無疑的……….對於真正有眼力的人,文字顯示了那不曾被真正看見的一切………….
我說的倒不是字裡行間縱橫馳騁的“才氣”,而是隱身文字背後的那個人的“本質”………….
近日重讀陶淵明詩,這份感覺,益發堅定而強烈…………….
留意到妳改動了自我介紹的前一部分,寫得真好,好似一帖清涼散,熨貼了我近日同樣因為歲月流逝而略顯焦灼的自我認同危機……………
妳說:
有一天
當歲月流逝
我也將無可避免的跟著老去
但願那時
我仍有健康的雙眸
可以閱盡天下好書
可以識盡世上好人
更可以賞盡人間好山水
如果真能做到這樣
生命豐盈
已全然沒有遺憾了………….
是啊!本該如此………這不也是我一向懷抱的夙願嗎?
怎地在時間的壓力下,竟自不安起來………..
衣沾不足惜,但使願無違……………
質本潔來還潔去,已自無憾;
何況倘有幸──
可以閱盡天下好書
可以識盡世上好人
更可以賞盡人間好山水 ………………
縱寂寞一世,此生夫復何求…………
很高興認識一位能在淅瀝的雨聲中彈奏蕭邦的朋友…………
心有靈犀處,天涯咫呎,會心不遠…………………..
- Jan 25 Wed 2006 23:22
如是機緣如是法,此時歇息此時心……
不同於時下藝文界的才女,在文字的操弄遊戲之外,您似乎別有寄託,我想,那是一種凌越文學感性之上的哲學性終極關懷吧!從文字牢籠裡解放,而後於文字世界出入自在,這可比走火入魔的文字偏執狂高明多了!逸離終極關懷的氾濫感性所隱含的精神危機,您顯然早有警惕…………..於是,浪跡文林苑囿之外,又不忘調適上遂,棲心佛道,以求取身心靈的平衡,也就不足為奇了………..
您說:
人在念頭與欲望之間也難得能找一合身的地方休憩。
有沒有能讓自己澄澈透明的快飲
入了自己設的沈牢
才仰望陽光,它就變成月亮了……
我想起蔣勳的一次演講,他偶然提及,在深山古寺裡見過的一副對聯,當他緩緩吟道:
山靜雲閑,如是機緣如是法;
鳥啼花放,此時歇息此時心。
我霎時,心眼大開……..
只覺情境湊泊,禪機無限…………
無上甚深實義,照得心裡清清亮亮的…………
要粉碎自己設的沉牢,捨修行外,我想,別無救贖之路……….
只不知,妳可是此路中人?
若是,我算遇著同類了……………
來花蓮教書,物換星移,倏忽六個寒暑疾飛而去………
老師的角色扮演久了,反常懷念起坐在講台底下聽課的日子…….
特別是那代表我靈魂型塑歷程中最重要的大學時期,我是別有一番滋味在心頭的!
那如夢相似的少年心境,那一去不返的大學歲月…………..一如遠年的回音,只能在記憶裡輕撩起陣陣漣漪…………去歲農曆年前夕,與兩位大學好友同返中大校園尋訪舊夢行跡,看著自己曾比鄰墳墓田埂路旁幽居五年的磚瓦小屋,竟已成斷垣殘壁,廢墟一片,心中不覺“啊”的一聲…….. 大受撞擊!歲月如流,富貴冷灰…..要多強韌的心志,才挺得住時間滔洗生命的力量啊………
- Jan 25 Wed 2006 23:19
所 謂 伊 人 . 在 水 一 方 ........................
在夢裡經常都有一片水澤,輕輕淺淺的水裡,有著綠油油的藻荇。沿著水來水去的地方,便跋涉出一片寧靜的世界………”
這是我很喜歡的一段文字……………..
韻致清雅,沁人心扉……..
雖以散體行文,字裡行間卻輕漾著無盡的詩意…….
寥寥數語,所勾勒出的夢境,彷彿不僅是一片寒煙迷離的世外仙鄉…….
仙鄉盡處,更隱隱透著一襲孤鴻似飄邈的身影…………..
妳當然熟悉詩經秦風裡那闕千古的絕唱:
蒹 葭 蒼 蒼 . 白 露 為 霜 . 所 謂 伊 人 . 在 水 一 方 .
溯 洄 從 之 . 道 阻 且 長 . 溯 游 從 之 . 宛 在 水 中 央 .
多美呀!
所謂伊人,在水一方..………..
我遙想著滿汀晴雪的江南水鄉,依稀看見青石橋畔一襲靈素的身影,步屜尋幽,若有所思……………..
一種孤絕的美,襯得彷彿整個天地都在飄零………
我一直喜愛著這種遺世獨立的意象,我想,我大概只能愛上這種人……….
對我而言,也只有這種人能接近美的“原型”…………….
美麗的生命,在熙攘囂鬧的世間原是沒有根的;小小的美,或許還可暫佇世間;若真是絕美的存在,那就注定了一生的飄泊………………
這種人是宿命的流浪者,既無法在這個看來庸俗到根本不值得獻身的世間覓得歸宿,他只有藉著一次又一次的出走,在另一個精神向度尋找寄託,並在這寄託裡尋求從一個更高的層面把自己重新找回的可能性…………
於是,飄零的身世,就此成了這類人共有的精神印記………
蟬蛻囂埃之中,自致寰區之外,則是這類人共同服膺的意義動向………..
我對古典詩詞的世界,寄情獨深……….
為著“驚知己於千古”的快意……
更為著以美麗抵抗寂寞………..
人物典型,所閱既多…..
這才發現,天地絕美,固不可及;人情之美,則更有殊勝之境…………….
繁華世塵,於山川靈氣,固每追躡無蹤;
書林隱處,卻猶可在歷史殘箋悄然掩映的夙昔典型身上,驚見天地的流動……………..
正是:忽逢幽人,如見道心………….
對我而言,這就是最偉大的奇蹟………….
因為你竟有幸──
通過一個人直見天地的流動………
就彷若整個天地都透過這個人的存在而顯示自身似的……….
一般而言,天地是絕美的;人呢?卻在“以人害天”的狂妄心態中,自陷污濁,日漸敗壞…...
然而,有很稀少的一種人,他謙卑地選擇與山川同步,或者說,他通過主觀的修養,讓自己在本質上根本是同山川以相同的韻律一起流動而共入化境……..
我不由想到老莊“以人和天”以至“天人兩忘”的哲思慧境……………
深不可測的奧義,教人低迴不盡……….
可巧了!就在此刻給妳寫信時,東森新聞台的“走進兩岸”節目正介紹著四川九寨溝的清奇世界,天啊!真不愧是“黃山歸來不看山,九寨歸來不看水”……那清瑩鑑影、湛藍裡透著青綠的高山雪水,還有那悠游潭底的無鱗魚…………若能飛身徜徉其中,豈非遁入那片水盈盈的靜謐夢境…………
幾星期前,我更兩次在大陸尋奇的節目一窺香格里拉的神秘面紗……..
原來在西藏,有一處人煙罕至的祕境………
終年不化的冰山所融成的雪水,匯成了澄澈如鏡的高山湖泊……..
一群當地尊稱為“龍女”的藏族少女,默默恪遵世代相傳的祖訓,守護著這處聖地……..………
當那美得令人屏息的景象映入眼簾,我無法不拋開手邊正忙著的一切瑣事,斂衽危坐,睇視螢幕,帶著朝拜似的敬虔之心,為著那明鏡一般倒映著天光雲影的雪水,還有水草綠意間悠游來去的“聖魚”而悵觸良深…….……
美的極至,總叫人無言以對…………
於是,只能安處沉默,在神秘的敬畏感中,暗自輕喟與嘆息…………
我不禁冥神遙想著我魂夢繫之的西藏、九寨溝、還有雲南麗江的玉龍雪山…………
此生所願不多,但能偕一共懷雲山之志的佳人,天涯相依,一探中國西南祕境,自是夙願已了,雖死無憾……
另有一事,值得一說……..
我看到節目外景隊遇到的一位日本攝影師,這位可敬的人物,只為著偶然邂逅的“四姑娘山”,一見傾心,念茲在茲,竟決然捨去日本的一切事務,帶著一架攝影機,便隻身遠走心目中的聖山,在四川“四姑娘山”覓地僻居,一住十年,至今猶流連此處,視之為心靈的故鄉……….看著他清矍舒朗的面龐和靜定自如的眼神,我心下讚嘆,那是已真正地活過的人,才可能有的恬靜神情…………
在這種人面前,我實在不能無愧,不能無憾呀…………
這強烈的對照,讓我對自己選擇的人生型態有了更深的檢視……………….
每日,彷若進行一道固定的神秘儀式……..
我在鋼琴前坐下,輕撫琴鍵,以巴哈的巴蒂卡組曲作為一天的起點,然後,起身,出門,發動引擎,朝著離家兩百公尺的太平洋緩緩前進…………..一分鐘後,當灑落湛藍海面的陽光從石雕公園的轉角處射進我眼簾,我臉上總洋溢著一股說不出的快意……………於是,安然帶著某種只有我自己才知道的私密幸福,延著太平洋海濱,一路直線開往通向上班地點的花東縱谷………….當我飛快凌越東華大橋,滿足地看著海岸山脈與中央山脈在我視野兩側展開如平行的雙翼,看著縱谷平野一片蒼茫的雲氣……假如是冬日時,還要看到滿山遍野的芒草,襯著山脈盡處冰雪覆蓋的奇萊……..這時,我總不免要透出一絲冷寂的微笑…………
我心下明白,我當然是幸福的;但我更騙不了自己,這幸福的底層,有一縷輕如空氣般的虛無氣息,如影相隨…………………
花蓮的美,雖可稍止我流浪的渴望……….但偕佳人壯遊天下的心願,卻還一直在心裡騷動著………….
非無江海志,瀟灑送日月……………..
誰會是那高山流水的知音……………………
- Jan 25 Wed 2006 23:18
人生絕美的「原型」………
“落花無言,人淡如菊……………….忽逢幽人,如見道心………….”
唐.司空圖.二十四詩品.〈典雅〉〈實境〉
好美………………………….
一如邱妙津《鱷魚手記》卷首那段怵目驚心的刻劃:
“….一個「原型」的女人,如高峰冰寒地凍瀕死之際升起最美的幻覺般,潛進我的現實又逸出。我相信這就是人生絕美的「原型」………..”
美得令人屏息,美得令人不敢逼視……..
冷艷的氣質,不由得我聯想到紅樓夢裡對薛寶釵的判詞:“艷冠群芳──恁是無情也動人……..”
不可思議的是,如是清麗逼人的容顏,竟還內孕著逆世獨行的稀有靈魂…..
這兩者的結合,從來是很稀少的現象………
小說的世界,容或有之;現實的世界,則曠世難遇……..
我不禁想到金庸筆下的小龍女,自小於古墓派避世幽居,江湖歷劫數載,復歸隱絕情谷,不過問人間是非………..似此不屬人間的絕美存在,本不該流連人間煙火,更不需透過積極的入世行動來定義自己。她什麼都不做,只是安靜地流動在自己的本性裡,深不可測的靜定風姿,已自成不可企及的高度…………..
魏晉人物阮籍、稽康如此,陶淵明如此,《後漢書》逸民列傳的曠代高士盡是如此………….
然而,此種“惟顯逸氣而無所成”的人格,卻也是最孤獨,最不易為人所理解的…………………
宋儒程明道對此慨然有感:“以此思之,天壤間可謂孤立,又將誰告耶?”
似此名士型人格,無論出於被迫或自願,他們宿命似地只能兀立於世界的邊緣,蕭索地咀嚼著生命本質四無掛搭的蒼涼……
氣類相感,同氣相求……..
我早有所覺悟,自己是為了理解這類比我更孤獨的天才而存在的………………
- Jan 25 Wed 2006 19:46
上邪! 我欲與君相知............
歷史的本質是否真是永劫輪迴?
我不由得想起克勞德雷路許的《戰火浮生錄》,片子開頭,便是怵目驚心的幾句話:
“人生只有兩三個故事,但卻不斷地被重演,尤其每一次,都像第一次發生時那麼殘酷………為什麼每次的命運,都有相同的外表呢?”
不知怎地,此刻我心裡竟有一絲淡淡的悲傷襲來……..
為什麼極致的美,總是使人悲傷?
我渴望可以在這殘酷的世界裡尋索到一點接近永恆的質素…………..
但為何越是絕美的經驗,越是飄忽易逝…………
難道美和消逝、和幻滅,是同一本質的不同呈現………
我是感情豐沛的人……….
但不也正因為感情豐沛,對生命驚人的美有不可妥協的堅持,所以不容易在當世覓得解人,而在一意孤行的寂寞中墬入荒寒的虛無意緒裡嗎?
這意味著,即令不是生性孤僻,後天際遇的寥落,也要讓人消磨掉大半的熱情的…..
這消失的部分,可是一個人最美、最纖細柔軟、也最接近靈魂的本質呀…………..
十七歲那年,我就愛上了古樂府裡一首動人的歌謠──
“上邪! 我欲與君相知,長命無絕衰。山無陵,江水為竭,冬雷震震,夏雨雪,天地合,乃敢與君絕。” 〈上邪〉
我愛上詩裡蘊藉的一股沉烈的激情……….
愛上它逼近我愛情信仰原點的神聖渴望………………………
回頭細想,當時我只感覺到一股瑰麗悱惻的神秘力量,已悄然搖憾到我存在的核心………….卻不知,這股沉烈的激情已在我懵懂的覺醒意識中埋下了日後寂寞一世的種子……………
是的!青澀的十七歲,只為這痴心的絕美所感動,卻不會明白這巨大美感的背後所隱藏的巨大寂寞………….
走過靈光飄逝的年代,我不變的鍾情仍是中國古樂府歌詞裡那淒美堅貞的愛情信仰,並為此期待和追索……...雖然,我似乎也命定為此流落不遇,自致孤絕..……….
即令如此,我偏就只能鍾情於那不屬世間的泠然希音………………….
紅樓夢第五回的〈終身誤〉唱得好:
“都道是金玉良姻,俺只念木石前盟。空對著,山中高士晶瑩雪;終不忘,世外仙姝寂寞林………”
金玉良姻只是世俗價值的門當戶對;木石前盟卻是生命本質的深層連結……..
然而最深的連結,卻也隱藏著最深的失落………….
為了世外喜逢青眼的相知與會心,一個孤行靜寄的人,走出了寂寞………
然而,那全世界唯一能令你不再覺得寂寞的人,最終也走了呢?
看著一度被輕撩起的夢想,又再度摔得粉碎…………
你將被拋到心骨俱寒的虛無裡…………….
我為這潛在的深淵,感到一股巨大的暈眩…………………
那就是奧修一再提及在愛的強烈經驗裡面所隱藏的死亡恐懼吧……………
這令我想起了沈從文《邊城》這部小說裡,那曾經令我靈魂為之震顫的驚人結尾………..
“………..可是到了冬天,那倒圮坍了的白塔,又重新修好了,那個在月下唱歌,使翠翠在睡夢裡為歌聲把靈魂輕輕浮起的青年人還不曾回到茶峒來。
…………………………………………………………………………
這個人也許永遠不回來了,也許「明天」回來!”
- Jan 25 Wed 2006 19:45
最美的語音像最美的花瓣,夢中落我一身衣裳…
一看到你的文字,我便驚覺這是很貼近自己靈魂的文字………
是誰說的?
“最美的語音像最美的花瓣,夢中落我一身衣裳………”
我彷彿經由您的文字,依稀辨認出自己年輕時的身影……….
我想,這又是一種歷史的永劫輪迴………….
永憶江湖歸白髮,欲迴天地入扁舟…………
我們都不是第一次來到世上……………..
都曾是在歷史的長河裡放歌的舟子………………..
您當然熟悉魏晉的千古人物…………
可記得那醉態佯狂、散髮箕踞的阮籍………..
在那“天下多故,名士少有全者”的嚴酷時代,他一生沒論過誰的是非…….
他只用醉茫茫的眼神睇視來客………..
晉書卷四十九記載:
“籍容貌瑰傑,志氣宏放,傲然獨得,任性不羈,而喜怒不形於色。或避戶視書,累月不出;或登臨山水,經日忘歸。博覽群籍,尤好老莊。嗜酒、能嘯、善彈琴。當其得意,忽忘形骸。時人多謂之痴…….籍又能為青白眼。見禮俗之士,以白眼對之,…..﹝稽康﹞齎酒挾琴造焉。大悅,乃見青眼。……….”
深不可測的阮籍,沒多餘的囉唆與夾纏,他只用他的眼睛來說明一切……………
對您,如阮籍之初見稽康,我格外有世外喜逢青眼的快意……..
我很欣賞你對“美”和“知己”所興發的思維…………..
更驚嘆以您的年紀,便能直探美的底蘊,於幽邃逼人的靈魂深處,一眼洞穿:
“……人生道路中苦苦的前往美的終點,往往是要用生命大半的青春與熱情去忘身追趕的。然而,瞬間的璀璨襯托的是永恆的黯淡。人的一生大多以缺憾為主軸,在我們通往美的終點時,它早已搶先一步在前頭等我們了。是的,美和消逝、和幻滅,是同一本質的不同呈現,其本質就是黯淡與遺憾。”
好個“瞬間的璀璨襯托的是永恆的黯淡……….”
這可是我長年刻骨在心,卻不忍道出的心事……………..
我並不甘心承認這便是最終的事實………….
所以仍不免在茫茫人海裡召喚著最後一絲希冀…………….
但事實終歸是事實,並不以個人主觀的意志為轉移………
那逼人而來的無常感,仍是以寂靜而堅定的步伐,迫近而來。
我無限崇敬的德國哲人史賓格勒對此亦有驚人的洞見………
“…………故而我們的方向,無論自願抑或強迫,其限度都已十分狹小,而捨此之外,生命又不值得活著。我們沒有自己選擇道路的自由,而只有在「必然」與「虛無」之間,任擇其一的自由。而由歷史的必然,所定出的工作,無論個人是參與其中,抑或力持反對,都終竟會宣告完成的。”
這份濃鬱的悲觀覺知,像是一個沉埋而不可告人的秘密,釘死了我的存在………….
於是,學生眼中,我看似親切的氣質,卻總像是罩上了一層淡淡的霜寒之意………..
瑰麗的文字,亦難掩清冷的寂涼…………
自是,我不再輕易透漏深層的心事………….
只怕被朋友和學生們窺知我憂鬱到骨子裡的靈魂…………….
所以,在一般人眼裡,我總是一個很溫文客氣,甚至不時戲謔談笑的朋友…….
在學生眼裡,我更稱職地扮演著一位給人希望、給人歡喜的老師……..
說來可笑,一如在這交友網站所顯示的………
我就像您所引訴唐人傳奇中的霍小玉,
以生命為餌,去釣取一段自己護持的美麗愛情。
但真相是………
“永遠不朽的,只有風聲、水聲,與無涯的寂寞而已……….”
稟賦著這蒼涼的生命基調,也難怪我愛極了曹雪芹筆下那“悲涼之霧,被滿華林”的唯美氣息……..
我何嘗不知,我根本是在從事一項不可能的努力…………..
面對茫茫網海,每益增石沉大海,氣力拋空之感…………….
回覆了無數的文字,又豈真是基於一種“樂莫樂兮新相知”的喜悅?
不!就深層的意義而言,我所有的文字紀錄,都只是一種獨白;對話則只是表面的形式罷了……………
我不過是借助任何人的問題,更深地叩問自己,並順帶回答所有的人……….
天曉得,我追求幸福,卻打從骨子裡不相信幸福…………
不是不相信我可以遇到“知己”,而是不相信誰會成為我的“命運”………
曾和一位網友聊到:
除非是知己,誰能在同一個高度理解另一個人的寂寞呢.........
但就算知己又如何呢?
才剛看過張藝謀取材自莫言小說《師父越來越幽默》一書所拍成的電影──《幸福時光》...............
一時,心下的感動,難可言喻.........
我想說的是............
主演片中盲眼少女的董潔一出現的時候.............
那潔淨得令人不可逼視的美,好似一道強大的閃光,突然照得我整個人一下明白了過來............
我終於清晰的了解──
比知己更接近靈魂的強大悸動是...............
“命運”兩個字!
我在此意指一種幾近奇蹟似的經驗──
億萬人之中,你竟遇到了召喚出你內心最深烈“渴望”的人………………..
“知己”,猶可只是存放在心裡秘密珍藏的心事...............
然而,一旦出現一個人,讓你無可抗拒地願意視之為自己的“命運”.......
你將無法只是把熱情沉埋在心裡......................
你會付諸行動.......
你會義無反顧地交出從不輕易交出的自己………………..
而後,生死以之,天涯相隨.............
將自己投向那茫昧不可測知的未來──不論那個代價是什麼……………………..
即令悲劇性的收場,注定了命限難違的終局……………
誰怕?一簑煙雨任平生………..
你也只是還它一個安然承當.........
微笑以對,絕無怨言...........
這就是命運的莊嚴!
它是一道強大到足以佔有你整個人,以致於你別無選擇的道路…………
一道──
一旦踏上,就欣然直前,沒有回頭路的道路.................
我喜歡這個意象……………
一個只全然活在當下,而從不回顧的人………
這幾近於是佛的境界了………….
佛者,覺也………….
覺者之路,正是一條──
每一刻都完整地活過,完整地放下,所以,也就了無懸念牽掛,不需頻頻回顧、抱憾咨嗟的道路………
嗯!我心目中的佛,正是這麼一個從容中道,從不回頭的人…………….
王國維引證柳永詞所揭櫫的人生第二境界──
“衣帶漸寬終不悔,為伊消得人憔悴”.................
當亦有感於此吧..................
對我而言,所謂幸福者無它…………
能走上這條命定之路,便是最大的幸福………..
但這太難了!
如何遇到一個人,與你欣然互許為對方的命運………….
而且,以“亦余心之所善兮,雖九死其猶未悔”的承當…….
天涯相依,不離不棄……….
這種神話式地愛情………….
千載而上,亦只能旦暮遇之…………
何況是靈光褪盡的今日………….
前不見古人,後不見來者………
誰期空谷跫音,飄袂而來………………
老弟驚才絕艷,世所罕見……..
除了書中人物,您是生平所遇難得一位
離我靈魂很近的生命.......…..
世路坎坷,願與您相期莫逆於寥天闊地之間………..
致上誠摯的祝福……….
- Jan 25 Wed 2006 19:43
飄搖蒼茫絕域..........
“世間五顏六色的夢中聲音,會有一個最柔美的音符,傳到暗中聆聽者的耳裡……….”
這是瀕臨瘋狂、幾度投水尋死的浪漫派作曲家舒曼……….
臨死前,為一首名為《廢墟》的曲子所作的題詞………………….
當漫無止境的等待,終於被殘酷地證實,在強烈壓抑的渴望背後,事實上並不存在任何暗中聆聽的知音………..
心境不淪為“廢墟”似的蒼涼,可乎?
我想著,千載以來,所有超邁流俗的秀逸之士,
在他們越世獨行的寂涼意緒裡,何曾便自甘塵隱,沒世以終?
不論是古詩十九首裡的“不惜歌者苦,但傷知音稀”………
抑或老杜筆下的的“百年歌者苦,未見有知音”……..
俯仰天地,對影無人的曠古寂寞,仍是宿命似不可解的天刑…………
或許,主導每個人的本能需求,各各不同………
庶人殉利,烈士殉名,夸夫死權,士大夫殉於道義……………..
我獨獨確認,有一種生來就稟賦著不與世相偕的名士型人格…….
少負道氣,終與俗違………..
進不能執戩掄刀,成驚天動地之絕代事功;退不能沉潛自甘,成繼往開來之聖學宗師………..
於是,只能在寂天寞地的荒寒中,飄搖蒼茫絕域,獨自咀嚼著生命本質四無掛搭的寂涼………
豪傑、聖人、名士,鼎足而三,構成中國幾千年文化史的三大人格典型……
我對豪傑與聖人稽首嘆服,自愧弗能;卻獨對“惟顯逸氣而無所成”的名士型人格,氣類相感,倍覺親切…………..
所以對此型人格寄慨獨深,興感無限………
大概是因為我每從這類形影相似的命運,看到自己深藏的寂寞……….
“悵望千秋一灑淚,蕭條異代不同時”的身世之感,遂亦如長江大河似地千里流淌,不可遏抑……………
事實上,這也是我寄情詩書的用心所在…………..
張愛玲的好友炎櫻,有一段沁人心扉的語錄:“每一個蝴蝶都是從前的一朵花的鬼魂,回來尋找它自己………..”
我便是那回來尋找自己前世的鬼魂………..
一卷在手,幽幽品啜著驚知己於千古的快意…………
走筆至此,忽念及我最讚嘆的晚清詩人龔定庵………
此人亦典型的名士型人格,蘊藉劍氣、簫心、佛骨、詩情於一身………..
聲情沉烈,鬱怒清深,千載奇情,一人而已………..
我亦是知命而未能安命的邊界性人格………..
悲願濟世,固非夙願;磅礡立學,愧有未能………..
偶生清冷狷退之思,慨然動出塵想,亦終未能避世幽居、決然捨去……….
遂乃飄搖浮沉於世間世外,萍蹤寄跡,隨緣安住,冷眼應世之餘,終不免蕭索之態。
雖說愧負聖學,惟根性如此,不能相違。孤行靜寄之餘,終不契簫心劍氣之外,更有何境?棲心玄冥,自視不難;真要落實為縱浪大化之實踐,卻每有追躡無蹤之嘆!
似此生命根柢與身俱來之荒寒感,實乃“惟顯逸氣而無所成”之邊界性人格特有之尷尬。
豪傑之士,意氣颯爽,豁達不拘;聖人則應幾無方,淡然自若……….
這兩類人於名士型人格意態之破綻,雖可洞察無隱,卻終未能有存在之感應。
至於我,也不知前世是何因緣,見此人物,輒覺若夙契於心,而不能無歌哭無端之感。惟此意幽微,難為言也,牟宗三筆力老到精嚴,差可盡此不盡之意──
「.........此種“惟顯逸氣而無所成”之名士人格,言之極難,而令人感慨萬端。此是天地之逸氣,亦是天地之棄才。曹雪芹著紅樓夢,著意要鑄造此種人格型態。其贊賈寶玉曰:“汙拙不通庶務,冥頑怕讀文章,富貴不知樂業,貧賤難耐淒涼。”此種四不著邊,任何處掛搭不上之生命即為典型之名士人格。曹雪芹可謂能通生命情性之玄微矣。...........曹雪芹甚能意識及此種生命之本質的意義,故能於文學上開闢一獨特之境界,而成就一偉大之作品。此境界亦即為魏晉名士人格所開闢所代表。
此境界是逸氣與棄才之境界,故令人有無可奈何之慨,有無限之淒涼。所謂感慨萬端者是也。........因為它本是逸氣棄才,而無掛搭處,即有之,他亦不能接受之。此其所以為可悲。它不能己立而立人,安己以安人,因為只是逸氣之一點聲光之寡頭揮洒,四無掛搭,本是不能安住任何事的。此其所以為虛無主義。由此觀之,完全是消極的、病態的。然由其玄思玄智方面說,他亦有積極的作用,它能開出哲學境界,特定地說,它可以作為消融佛教之媒介。總之,其涵義甚複雜,未可拘於一面說。...........」
噫!三覆斯言,宜乎為知言之談。牟宗三橫放桀出之才也!以名士清狂之資,縱論聖賢學問,箇中之尷尬與無奈,我別有契會。謹錄定庵詩四首,以狀此不盡之餘情:
少年哀樂過於人,歌泣無端字字真,既壯周旋雜痴黠,童心來復夢中身。
少年擊劍更吹簫,劍氣簫心一例消,誰分蒼涼歸櫂後,萬千哀樂集今朝。
未濟終焉心縹緲,百事翻從闕陷好,吟到夕陽山外山,古今誰免餘情繞。
欲求縹緲反幽深,悔殺前番拂袖心,難學冥鴻不回首,長天飛過又遺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