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分類:學生手札 (9)

瀏覽方式: 標題列表 簡短摘要

打從江陳會開放大陸觀光客來台以來,馬政府最被綠營冷言奚落的莫過來客量遠遠不符期待;總算開春後,陸客來台量急遽衝決每天七千人。丟臉的是,陸客來了,台灣卻窘態畢露。我們只看到旅遊業者,前線拼命招兵買馬,後勤卻補給不上。敗壞觀光形象的放鴿子事件暫且不表,單以旅館房間數在尖峰時段遠遠不敷所需,便是迫在眉睫的隱憂。
論者有云,顯然台灣還沒準備好,應該重新檢討開放陸客每天來台人數上限。然而這真是問題癥結所在嗎?接待品質低落,準備不充分固不待言,但溯果推因,台灣所以準備不充分,是因為“壟斷“龐大陸客商機的特定業者,扛不住承載此商機必然衍伸出的龐大接待壓力。然則,何以扛不住?那是因為荷載此商機的基礎,只限於法令許可參與接待的特定業者,而未充分整合全體台灣服務業共同參與這歷史機運的轉折。
然則,孰令致之?馬政府在兩岸政策開放幅度上過度顧慮綠營掣肘而瞻前顧後、進退維谷,不敢大刀闊斧比照香港標準遽予開放"自由行",才是問題癥結所在。

這又何怪乎淺碟子般容納量窄淺的法令特許業者,在壟斷了龐大陸客商機後,吃撐了消化不良;而被
法令給排擠在外以致無法參與接待的廣大民間業者,則繼續隱忍在大街小巷裡苦撐待變。

這意味, 馬政府政策的開放幅度只肥了少數人。偏偏這少數業者眼見消化不了這龐大商機,只好任令待客品質一路低落到國格淪喪的地步。

其實,台灣不是沒準備好。重點是,馬政府不肯尊重自由市場的供需機制,讓陸客在沒有團進團出的束縛下,依照各自的意願與消費實力自行接洽與決定他們為自己量身打造的台灣體驗。現在的情況是,被視爲肥羊狠削的陸客團所看到的台灣,只是滿腦子商業考慮與成本算計的旅遊業者所設定的框套下呈現的台灣。但這方式看得見真正的台灣之美嗎?又能夠讓陸客龐大的消費力雨露均沾地深入台灣大街小巷嗎?顯然,視域嚴重受到商業氣息拘限的走馬看花之旅,其實是對陸客最大的羞辱,不但無法引導他們體驗到更多元面向的台灣,也讓無數可以為陸客創造美好台灣體驗的特色商家只能晾在一旁,掛搭不上 。這樣的馬政府根本無力開創新局,只是創造了一個雙輸的局面。

所以,台灣到底要做什麼準備?

我們必須指出,台灣早就準備好了!是馬政府不肯果決地將陸客商機交到準備好的業者手裡。

貝森朵夫莊主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用iPod進大學課堂

‧知識通訊評論 2008/01/07
蘋果公司把頂尖學術機構的數百種講課錄音檔案放上網路,使那些距離學術很遙遠的人也有機會得到心智上的刺激。


【文/知識通訊評論】

越來越多美國大學借助科技,把象牙塔的知識,傳遞給天涯海角的學習者,讓他們有機會隨時隨地收聽「存在主義」與「理論物理」課程。最近美國一些重要媒體都有探討網路科技在校園之外傳遞知識的發展。


柏克萊加州大學哲學教授德萊弗斯(Hubert Dreyfus)的研究興趣是現象學、存在主義、心理學哲學,以及人工智慧的哲學意涵。


伍德(Baxter Wood)是最專心聽德萊弗斯講課的學生。德萊弗司提到存在主義的時候,伍德小心咀嚼他的每一個字,當這位七十八歲的教授停下來回答學生問題時,伍德也非常投入。


不過,伍德並沒有坐在柏克萊校園的教室裡,他這輩子還沒見過德萊弗斯。


伍德坐在十八輪貨櫃拖車的駕駛座上,經常把大批狗食從俄亥俄州送到美國西岸,或是把平板電視從洛杉磯送到美國東部城市。來自德州帕索市、六十一歲的伍德,從蘋果公司iTunes網站下載了許多教授講課的錄音檔案,把這些檔案存進他的數位影音播放器,再透過車內喇叭放出來。


快要進城的時候,伍德按下暫停鈕,先把注意力集中在路上交通,等一下再思考德國哲學家尼采為什麼說上帝已死。他說,聽演講,讓他可以同時在兩個地方,「粉筆摩擦黑板的聲音非常清晰」。


蘋果公司把頂尖學術機構的數百種講課錄音檔案放上網路,使那些距離學術很遙遠的人也有機會得到心智上的刺激。


這幾年來,已有許多美國大學把教師授課錄音放上校內網站,讓學生能複習獎課內容,補足上課進度。


不過,現在麻省理工學院、史丹福與耶魯等廿八所大學,都把一些課程錄音檔放在iTunes網站,提供校外人士免費下載。


這些大學把講課錄音公開,是為了讓家長與未來的學生更瞭解學校,同時也加強學校與校友之間的關係。有些大學認為,這是將學術機構「宗廟之美」讓所有人分享的重要任務。


柏克萊加州大學發言人莫格洛夫( Dan Mogulof)說:「數位時代來臨之前,這種計畫很難實現。」


授課教師看不到這些透過網路聽講的校外學生,這些學生也無法取得學位。許多教授甚至從來不會回應這些校外人士寄來的信件。但是從這些講課錄音獲益的人,都樂見免費課程爆增。


加州的退休銀髮族、阿拉斯加專捕比目魚的漁夫、倫敦的資料處理職員、紐約的電影選角經紀人,不分老幼,不拘地點,都可聆聽世界一流學者的講課內容。


柏克萊大學教授慕勒(Richard Muller)開設的「給未來總統的物理學」課程(請參看《知識通訊評論》六十二期「總統的物理測驗」),也放在iTunes網站上。慕勒說,全世界有許多人渴望接受更多教育,他們急於掌握知識。慕勒曾經收過一封電子郵件,標題是「滿懷感激的伊拉克水手向你致謝」。


二○○四年年尾,蘋果公司開始和杜克大學合作,用iTunes軟體播送課程錄音,這個計畫也逐漸擴及其他學校。


有些大學把Podcast型式的講課內容擺在iTunes網站上,包含上課的錄影與錄音,任何人都可以把這些檔案下載到自己的電腦或iPod播放器中。


今年五月,蘋果在iTunes首頁提供名為「iTunes大學」(iTunes U)的服務,網友下載流量隨即大幅增加。舉例來說,柏克萊大學提供的八十六種課程,每週被網友下載多達五萬次。


網路趨勢觀察家說,蘋果負責支付儲存與分類課程錄音檔案的費用,旨在與各個大學建立友好關係,因為大學是蘋果麥金塔電腦的重要買主。此外,推廣Podcast,等於是促銷iPod影音播放器。


目前多所大學也在進行各種嘗試。莫格洛夫說,柏克萊大學提供這些課程內容,並不打算收費,但是這樣免費的網上錄音課程,對學校究竟有何實質好處,仍待觀察。


「iTunes大學」的課程也有熱門排行榜,有些課程的點擊下載率之高,出人意料。最近比較熱門的課程包括:史丹福大學的「現代理論物理」、聖路易協同神學院的「希臘文入門」與麻省理工學院的「生物學導論」。


要說那些名校教授巴不得自己的課程錄音在iTunes網站上成為熱門下載檔案,有點言過其實,但是許多教授都想知道究竟有多少人透過網路收聽他們的講課內容,學校是否能從中得益。


柏克萊大學哲學家德萊弗斯的講課內容擠進熱門排行榜前廿名,從下載次數看來,其受歡迎之程度,與獨立唱片公司搖滾歌手差不多。


德萊弗斯的「聽友」曾跑到他在柏克萊校園裡的辦公室找他。也有許多人為了表達謝意,直接匯款給柏克萊大學,金額從五塊到五百塊美元不等。


去年春天蘋果公司開始積極推廣網路影音課程之前,德萊弗斯開設的哲學與文學課程「從眾神到神再返回眾神」(From Gods to God and Back),已在iTunes的Podcast 排行榜排第五十八名,網友下載次數甚至超過一些知名廣播節目。


為了改善講課錄音的品質,德萊弗斯選了一間裝置麥克風與特殊錄音器材的講堂授課,他認為,把講課錄音放在網路上有利有弊,因為現在有百分之二十五的選課同學經常蹺課。


柏克萊哲學系二年級學生迪亞茲(Alexander Diaz)說,他大概會蹺掉三分之一的課,回自己房間透過iPod耳機收聽錯過的講課內容,並在德國哲學家海德格《存在與時間》書頁空白處作筆記。迪亞茲認為,在大講堂裡跟一堆學生一起聽德萊弗斯教授講課,感覺很疏離,感覺教授離他很遠。


德萊弗斯早從一九六八年就在柏克萊展開教學生涯。他對遠距教學是否真有實效,一直保持懷疑態度。他在二○○一年出版的散文集《論網際網路》(On the Internet)中形容遠距教學是「脫離現實的遠端電訊參與活動」(disembodied telepresence),他擔憂遠距教學會使某些學生不願冒險與老師對話,探索更深的知識。


不過德萊弗斯強調,網路能夠散播知識的特點,還有他收到那些遙遠網友的致謝電郵,讓他對遠距教學有了比較正面的觀感。


家住北加州威瓦維爾(Weaverville )的麥瑟夫婦(Joe and Diane Mercier)習慣在早上邊喝咖啡邊聽德萊弗斯的講課錄音。他們也愛聽柏克萊大學慕勒教授的物理課,以及史丹福大學的地理與世界文化課程。


在郡立警長辦公室擔任蒐證官的喬麥瑟不喜歡那些講課剛開始與結束前的陳言套語,他也討厭聽到教室學生的手機鈴聲與教授對早退學生的斥責聲,但是德萊弗斯若開始闡述哲學思辨的過程,他就極其著迷。


喬麥瑟說,他們夫妻倆聽演講錄音檔,

是為了脫離主流電視的轄制。他偶爾會寫寫德萊弗斯指定的專題報告,但是他擔心德萊弗斯不會看他寫的文字,所以從未將自己寫的報告寄給德萊弗斯。


其他貨櫃車司機喜歡用無線電與同行閒聊,但是伍德最愛藉由網路下載的講課錄音,享受五花八門的學術大餐。他聽過俄亥俄州立大學的天文學、柏克萊大學的地理學、約翰霍普金斯大學的行為內分泌學課程。


伍德自認是個求知慾旺盛的人。他來自一個教會牧師家庭,曾在一九六○年代就讀阿拉斯加大學,不過,他只記得當年在哲學課上聽過一個名字「康德」。伍德也曾當過木材與石材車工,二○○二年才成為貨車司機。他說,今年春天他發現iTunes上有講課錄音,心情就像返老還童一樣愉快。


伍德說,包含太多數學、太多抽象概念的課程,很難理解,但是德萊弗斯的哲學課實在振奮人心。


他記得今年四月的時候,他把貨車開至堪薩斯州西部某地,剛好透過喇叭聽到德萊弗斯準備把存在主義的課程做個總結。德萊弗斯趁機要求同學舉手選出心中最愛的哲學思想。


德萊弗斯舉了一些例子,諸如:神造萬物的傳統基督教思想、丹麥哲學家齊克果對某人或某個目標無條件的投入、俄國小說家杜斯妥也夫斯基對全人類無條件的奉獻、尼采對不同身份的信念(他似乎把人的一生看作短篇故事集,而非一本小說)。


伍德很早就脫離了父母親的基督教信仰,他內心把票投給尼采。喇叭又傳來德萊弗斯的聲音:「好了,就說到這裡。我要停下來發課程評鑑表。」那些教室裡的學生,頓時歡呼鼓掌,還有人吹口哨。


其實,這是一年前的錄音,然而身處另一個時空的伍德,還是忍不住股掌叫好。伍德說,這不要緊,因為大貨車有很大的慣性,幾乎不靠駕駛就能自己前進。

【知識通訊評論月刊六十三期,訂閱知識通訊評論電子版】


貝森朵夫莊主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馬英九該道歉嗎?我覺得他該據理力爭,把道理說清楚。



論者所云「失言風波」,若非刻意的政治操弄,或是耍嘴皮式的言語機鋒,而純就語意進行嚴格的邏輯檢證,馬英九所云:「我把你當人看」,何足以據此推論出──「所以你不是人」的結論?這頂多只能推論出──潛在多面向詮釋可能的「你」,是有待定義的存在;而我選擇以人性該有的高度來定義「你」。



這算是羞辱嗎?



再者,人性該有的高度,是有待實現的潛力,並非「不教而能」;若說有人為給予協助而願意教導我們便是羞辱,那所有當老師的都該被揪出來痛批,因為他們窮盡畢生所有的努力無非就是在羞辱學生。


站在馬英九的立場,在這個觸目可見盡是「不把人當人看」的台灣社會,我選擇逆世獨行,忠於「人之所以為人」的本質,把你們當「人」看,是錯在哪?



之所以要把你們當人看,不是因為我「預設」你們不是人,而是因為台灣社會有太多「不把人當人看」的人。可是,正因「人」是尊貴的,不應被貶抑為手段,所以我要設法恢復在生存或教育機會上被嚴重邊緣化的你們所錯失的權利與尊嚴。



這說法實則呼應了西方大哲康德對於道德定言律令的有關講法。康德原本的說法是:


「你應當這樣行動,即在每一情形中,你總得把『人之為人』之人,不管是你自己人格中的『人之為人』之人抑或是任何別人格中的『人之為人』之人,當作一目的來看待,決不可只當作工具來看待。」見康德著《道德底形上學之基本原則》,這裡引文出自牟宗三譯《康德的道德哲學》p.66(學生書局,1982年)。



所謂『人之為人』之人,當然並非意指被迫壓抑人格尊嚴以屈就權力關係的人,而是無視權力關係壓迫仍要守住自己人格尊嚴底線的人。這正是康德對道德之為物所堂堂評論的精嚴奧義──“人”,必須被「當作一目的來看待,決不可只當作工具來看待。」



放在康德理解脈絡下,把「人」當「人」看,無非是意指著──作為尚未被賦予意義而有待通過價值自覺加以定義的「人」,必須被當作一目的來尊重,而不是被貶抑為工具來利用。



人,本是有待定義的存在。「把人當人看」則是通過意義賦予而決定的價值決擇活動。



可嘆!一抹上政治陰影,原該尋求確當理解的邏輯推理,一夕間,就被扭曲成反映自身病態的心理解讀。恐怕這種高度同一性的解讀,正反映了論者自身的心態也脫不了漢人沙文主義的制約,而不覺將自己包裝潤飾過的族群優越感「將心比心」地揣測於馬英九身上。



其實,就純粹的道德哲學看待所謂「失言風波」事件,未必真是「失言」,毋寧是不擅長嚴謹思維推證而慣為簡化口號給制約的頭腦,被神棍般的政治人物給惡意操弄下的虛妄投射!

結果是,瞎子帶瞎子,聽來義正辭嚴,拆穿全是胡扯。

說實了,言者未必失言;聽者卻因為脆弱的自尊心作祟,與缺乏確當理解的能力,而給予了居心叵測的惡質政客曲意誤導的機會!



然而,誰實為之?孰令致之?

長期以來,台灣政治人物可以忝不知恥地假民主之名,以過度簡化的民粹口號肆意挑撥選民。



無可諱言,選民思維能力的薄弱,要負最大責任!

不然又如何選出這麼多裝神弄鬼的政治神棍?










格主2007.12.27 寫於花蓮

貝森朵夫莊主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 人氣()






女主角生活在婚姻的暴力之中,華麗的家對她來說有如一個衝不破的牢籠,直至她遇見男主角。

男主角的身分神秘、行蹤詭譎,每天騎著一輛BMW的機車遊走於城市的高級住宅區。只要那個房子的主人不在,他就會利用高明的開鎖技巧進入,但他這樣做不是為了闖空門當小偷,而只是想在空屋裡過生活。空屋就是他的家。

他把屋子當成自己的家,修理壞掉的物品,替盆栽澆水,清洗衣服並折好,在屋裡角落拍照後睡上一晚,第二天早上離開,繼續尋找下一個空屋。一天男主角進入了女主角的家,意外被看到打得楚楚可憐的她,他用高爾夫球狠狠教訓了那個的丈夫,然後帶著她離家出走,在一家接著一家的空屋之中,展開了奇妙的愛情之旅……。

兩人的旅程中,有被主人發現後的痛打或倉皇離開,最後因住進一間有著猝死老人的空屋而誤會被捕,女主角因無具體的犯罪證據而由丈夫帶回,但男主角卻因女主角丈夫的恨意而入獄。
在獄中,男主角一直利用各種方式讓警察無法發現他的存在,但最後他成功了。出獄後,他回到曾住過的空屋,卻沒有一個人發現他。最後,他回到女主角的家,與女主角和丈夫過著只有女主角才看得見他的生活。

導演想表達的是現代人對於家的疏離,情感的稀薄,與一間空屋無異。而藉由男主角明明是存在的實體卻可以不被發現的與女主角一起生活,也表達了如果你不能真正瞭解你身邊的人,即使他整天在你左右也與不存在無異。
在片中最後一幕是男女主角站在一個體重計上,但是體重計的指針卻為零,與電影最後一幕的字,頗有相互輝映的效果。

「沒有人知道我們身處的世界,是現實還是夢。」

































































<時間>
劇情描述世喜和智宇是一對交往兩年的戀人,可是世喜總是覺得自己不再有魅力,深怕智宇會愛上其他女人,於是她決定去整容並且毫無預警的消失。
當世喜以新的面貌和身份重新和智宇交往時,她卻發現智宇依然愛著整容前的她,所以她決定告訴宇一切的真相,卻在說出真相後,因為智宇的不諒解和衝突中,發生了不可挽回的悲劇。
這部片以整容這個聳動的議題為故事主旨,進一步帶出戀人之間的愛情因時間的關係產生的變化,片頭以特寫鏡頭呈現手術刀、 針、 線在臉上縫縫合合、劃線、填塞等等真實的整容手術過程,讓人體驗到女性為了愛情對抗時間所做出的勇氣和犧牲,但也不禁產生疑問,選擇這樣留住愛情真的有用嗎?
  片中男女主角,在整容後所營造出神秘懸疑的色彩氣氛和情節,以及設定許多場景在"雕刻公園"裡,細看公園裡外表殘缺不全但又具備美感與藝術價值的雕像佇立,彷彿和整容過後的女主角之間產生了強烈的對比,她就像是一座稍微觸碰就會碎裂的美麗雕像,外表看來更美麗迷人,但她的心中卻已經殘破不已,充滿著謊言和矛盾的愛情又怎會長久?
導演在這部電影的心靈層面,上給予觀眾和戀人最直接最殘酷的衝擊。片中女主角的行為,證明愛情真的足以令人發瘋發狂、喪失理智,但愛情不能像做整容手術一樣換張新的臉孔就能重頭來過,這種病態的想法,只會給愛情帶來毀滅和悲慘的代價。
不過在真實世界裡,我們大多時候也是受到對方的外表吸引才進而交往的,時間能證明一切,也許只是證明了人都會慢慢厭倦,而導演以整容的題材,拍出時間對愛情的殺傷力,但真正扼殺愛情的不是時間,而是變質的人性。愛情也有所謂的保存期限,隨著時間的流逝,愛情也悄悄地隨之遠去,起而代之的是心靈的契合,憑藉外表的改變並不能讓愛情通過考驗,想要抓緊愛情,對時間的考驗都沒信心,對於膚淺的美貌我想就更不用說了,更何況愛情若要靠著欺騙及不真實的外表才能維繫,那又怎能算得上真愛呢?


















與星星同在
與雲朵同在
你無法想像比這更美的宇宙了………..

寧靜乍現~~美麗的靜心村

佔地40英畝,蒼翠繁茂的園區是個熱帶性綠洲,無論裡外,自然的景致與21世紀現代化的優美建築彼此和諧地錯落。白色大理石築成的人行道、優美典雅的黑色建築、四處可見的豐碩綠葉以及奧林匹克級的游泳池,這是一個你能夠把時間拋在腦後的美好地方。

在這裡,你就只是放鬆下來,同時享受著與來自100多個國家、各種不同年齡層朋友的相逢。在此,你可以選擇做些麼活動,或者就只是休息、游泳、靜心,或是,乾脆什麼都不做,只是「在」。你也可以學習簡單的奧修動態式靜心,這是為現代人過度使用的頭腦,和承受各種壓力衝擊的身體所特別設計的技巧。

在社區的多元大學裡所提供的個案治療與團體活動更是滋養你的身心靈,在這裡有多種身體工作、按摩個案、為期數天到數週的工作坊、團體活動與訓練課程等等,而所有的活動設計都是為了幫助你更覺知你自己。

或者,藉著這個機會學習新的生活技巧,並將這些方法帶回日常生活之中,既使是在最繁忙的工作環境中,仍然可以幫助你保持放鬆。
放鬆的訣竅就是覺知,成為一個具有敏感度的觀照者,觀照著內在和外在所發生的一切 — 這份內在的寧靜,我們稱之為「靜心」。

儘管我們每一人都必須單獨地走入這條道路,但和其他人分享這個過程是更有支持性、更有樂趣的。不論是在白天或夜晚的各種活動 —嘗試一些新的靜心技巧或享受夜晚的舞會、廣場的咖啡、觀賞或參與生活化的戲劇演出,或者就是去看一場電影。
所有這些獨一無二的環境,是透過覺知、幽默感和慶祝所創造出來的,是在這裡的每一個人共同投入、參與所呈現的。

每年都有上千人造訪這個舒適、美麗的靜心勝地 … 這是一個你可以長期駐留的優勝美地,附近有價廉簡潔的旅館,社區內有素食的自助餐廳、靜心大廳的靜心活動是免費的。

這兒的氣氛就如神話一般。

在這個理想的環境裡,你會遇見你所需要的,不論是在情緒上的,身體的,以及精神上的的需要都在這天堂裡相遇、相融。建議每個人花幾天的時間造訪這個地方,在美麗的園間四處走走,這裡到處充滿了友善的人們。」


<靜心者的分享>
  找回失落的身體,不同於生活中的日子,憂慮、失敗及不真實感,總覺得活在邊緣的感覺,那是我從來沒有的經驗。
  讓思緒沈澱下來,那就是靜心,丟掉包圍著我們的壓力、緊張,幫助我們吹掉周圍的垃圾、身體裡的障礙,清洗掉這些東西。










「嬰兒潮世代」vs.「輸家潮世代」
  父母都希望孩子將來能過得比自己好,也相信隨著時代進步,下一代會有更幸福美好的生活。但讓很多人意外的是,一代不如一代,新世代年輕人的日子,過得比上一代更艱難。
  一向以來,我們目睹人類在科技、經濟、醫學不斷成長,因此把進步視為理所當然,順著「好還會更好」的假定,總認定下一代必然會過得更富裕更享受。可是現在國際間的趨勢顯示,年輕世代面臨的挑戰其實更加嚴酷,生活負擔也將會更沈重。
  最直接的因素是全球化,在產業條件可以全球流動的情況下,工作機會是以全球為競爭範圍。換句話說,要找工作,不只得打敗在台灣的競爭對手,還必須贏過印度、捷克或韓國的年輕人,算算人口比率,恐怕只有金字塔頂端那百分之幾的人才有這個本事。
  除了工作機會全球跑之外,全球化的另一個影響,是導致薪資向低處拉平。當企業主能以低薪在越南找到人力時,就不會願意付高薪聘差不多技術等級的人。因此,最近在工業國家的一個普遍現象是,企業獲利紛紛創下新高,CEO個個拿天價高薪,一般勞工的薪資卻始終原地踏步,望著愈來愈高的物價和房價唉聲嘆氣。
  於是乎,在歐洲、日本這種社會福利好的國家,出現一種依社會資源劃分的「代溝」。戰後嬰兒潮世代(Baby Boomers)享受了高度就業及經濟起飛後,現在已經步入退休潮,開開心心地享受優渥的老人年金,而且拜醫療進步之賜會活得很久,年金也會領很久,而產生的財務負擔,全壓在人口愈來愈少的下一代肩上。
  相反的,下一代的年輕人除非是頂尖菁英,否則要嘛很難找到工作,要嘛只能屈就於低薪或打工兼職,因此收入往往還比不上老爸老媽。德國勞工為了保住工作機會,以免工廠外移到東歐或其他地方,只好同意不加薪而延長工時,等於實質減薪。法國在1975年時,30歲的人賺的比50歲的人少15%,現在則要少40%。1975年時,大學畢業兩年了還在失業的才6%,現在是25%,四個年輕人裡面就有一個沒頭路!
  世界各國許多企業為了省錢,索性大量裁員,以兼職或派遺人員來取代,南韓和日本等國都有種情況,日本現在兼職人員比率已高達三分之一(1992年時只有20%)。這樣的工作缺乏足夠的保障,薪水也低,年輕人可能在一個個低薪的打工中,度過職場最重要的學習成長階段,將來年紀一大,會更難找到長久而有發展性的工作,以致於陷入難以掙脫的經濟弱勢泥沼。
  眼看著上一代的「嬰兒潮世代」(Baby Boomers)好處撈盡,自己卻錢少擔子重,自然一肚子怨氣,有人於是以「輸家潮世代」(Baby Loosers)來形容這個時運不濟的新世代,說他們是嬰兒潮製造出來的輸家,似乎也不為過。德國則有「Generation Intern」(實習世代)之稱,因為愈來愈多年輕人願意以無酬實習的方式工作,無非希望以實際的工作表現爭取受雇的機會,但往往只換來失望甚至絕望。
  因為年輕人的經濟能力萎縮,為了精打細算,許多只好一直窩在老家靠爹娘養。1976年時,英國首次購屋的年齡平均是26歲,如今是34歲。現在24歲的法國人有65%還和父母住,幾乎是1975年的一倍。而在義大利,30到34歲的人,也有45%還在老家承歡膝下。
  全球化的競爭會愈來愈激烈,所以,現在做父母的絕對要有憂患意識,不要光顧著讓孩子快樂學習,而疏忽了對下一代智能與意志的鍛煉。他們將來要打的仗可不輕鬆,如果不及早完成武裝,將來恐怕不是父母拖垮孩子,而是孩子拖垮父母呢。





If you couldn’t turn,

How far would you go?
人生永遠都要記住一件事,只有自己才是自己生命的原點。






來不及感覺-忙
來不及珍惜-盲
來不及後悔-茫
錯到無可挽回,即使後悔也回不了頭,進退維谷只帶來不知何去何從的憂傷。






滿目山河空念遠
不如惜取眼前人
活在空幻的明天,不如活在當下,珍惜眼前的人、事、物。









--教育的未來~DO YOU KNOW

你知道嗎?
量變有時真的會造成質變
在中國,如果你是百萬中取一的菁英
你至少有1,300個勢均力敵的競爭者
在印度,你則會有1,100個競爭者
在中國,智商排名前四分之一的人
比北美洲的總人口還要多
在印度,這則是智商排名前28%的人數
對全世界老師的意義:他們的優秀學生比我們所有的學生還要多
你知道嗎?
全世界最多人說英語的國家
不久之後將會變成中國
如果今天的美國把每一個工作都外包到中國去…
中國還是會有勞工過剩的問題
在我們播放這個影片的同時…
美國會有60個嬰兒誕生
中國會有244個嬰兒呱呱墜地
印度則有351個嬰兒出生
美國勞工部估計,現在學生,未來在換第14個工作時,大約在38歲
根據美國勞工部的調查…
四分之一的工作者,在目前的單位工作不超過一年
二分之一的工作者,在目前的單位工作不超過五年
美國前教育部長 Richard Riley 認為…
2010年最迫切需要的十種工作,在2004年時根本不存在
我們必須教導現在的學生畢業後投入目前還不存在的工作
使用根本還沒發明的科技
解決我們從未想像過的問題
猜猜看這是哪個國家
•全世界最富有
•軍力最強大
•世界商業金融中心
•最好的教育系統
•世界的創意與發明中心
•貨幣是世界的標準金融規範
•最高的生活水準
是美國嗎?
不,在西元1900是英國(不到五十年,世界最強的頭銜已經更替)

你知道嗎?

以網際網路覆蓋率來說
美國是全世界第20名
盧森堡剛超越美國…
任天堂光在2002年就投資一億四千萬美金進行研發
美國聯邦政府花在教育研發上的經費還不到一半
美國2006年結婚的新人中有八分之一是在網路上認識的
交友網站 MySpace 在2006年9月時,有一億六千萬個註冊使用者
如果 MySpace 是個國家,那麼它將是全世界第十一大的國家(介於日本和墨西哥之間)
MySpace 的每個網頁平均一天被點閱30次

你知道嗎?
我們生在一個十倍速爆炸成長的時代
每個月 Google 必須處理27億次搜尋…
在「B.G.」(Google誕生前)的年代,人們到底向誰問這些問題?
我們每天傳輸的手機簡訊數量已經超越了全世界的人口總數
今天,英文字彙數量大約有五十四萬個…
是沙士比亞誕生時的五倍
3000本?
這是美國一天出版的新書數量
根據估計《紐約時報》一週所包含的資訊量…
比十八世紀一個人一生可能接觸到的資訊量還要多
根據估計,今年全世界會製造出1.5X1018byte的全新資訊
這大約比人類在過去五千年所製造出來的資訊還要多
新的科技知識大約每兩年就會成長一倍
對正要就讀大學的學生來說…
他們前兩年所學的知識,在三年級就全部過時了
根據估計,這些資訊在2010年時…
每72小時就會增加一倍
NEC 和 Alcatel 不久前剛測試成功第三代光纖…
這些光纖每一條每秒傳輸量是10兆位元
也就是說每秒傳輸1900張光碟
一億五千萬通電話
這個傳輸容量目前每六個月就成長為三倍
估計未來的二十年會以同樣的速度持續成長
這些光纖都已經鋪設好了
提升速度只需要修改端點間的轉接器
換句話說,成本接近於零
未來的電子紙將會比真的紙還要便宜
2006年全世界賣出四千七百萬台筆記型電腦
一百美金電腦計畫準備每年製造五千萬到一億台筆記型電腦
給低度開發的國家的孩子們使用
科學家們預測2013年建造的超級電腦將會超過人類大腦的運算能力
到了2023年
現在的小學一年級學生正好23歲
當他們準備投入職場時…
那時,售價1,000美金的電腦就可以超越人腦的運算能力
雖然,超過十五年以上的科技發展很難精確推估…
科學家認為,西元2049年時
售價1,000美金電腦的運算能力
就會超越全人類的大腦運算能力總和
這代表了什麼?
轉變  正在發生
既然你已經知道了…
然後呢?

因為這世界演變的快速已經遠超過我們的想像,我們本來應該要引導、協助新的世代面對這個劇烈變動的世局。但我們武器配備落後、訓練薄弱,更有各種各樣的強大的敵人虎視眈眈……我們和這些新的世代真的做好準備了嗎?

確實,驚天動地,以十倍速爆炸成長的事件正在發生。傳統的學習與教育系統都面對了最嚴苛的挑戰,對企業的忠誠度降低、對科技的依賴度增加,科技的進步又讓不會使用科技的人更加弱勢和絕望。

唯有跳躍性思考的創意才能夠迎接十倍速變化的世界。孩子們擁有結合包容和遠見的創意,才能看穿下一個世代的循環。線性按部就班的思考模式已經趕不上整個世界局勢的變化,唯有跳躍、不受傳統規則束縛、激烈變革,直接得出結論的創意訓練才能夠及時提出解決方案。


30歲,你最在意什麼?
是臉上多了幾條皺紋?是身材胖了幾圈?

外表,不能決定你在M型社會裡的競爭力!

你該在乎的,
是怎麼掌握成功關鍵,晉身富裕階層,
成為薪資超越同儕百倍的菁英!

松下幸之助、比爾蓋茲、本田宗一郎…
這些世界級經營者,
都是30歲時抓住潮流,開創事業基礎的企業家。

30歲,他們邁向成功大道了!
你呢?

日本首席管理大師大前研一說:

真正的職場菁英,
都能在30歲時展露才華,
佔有業界一席之地。
如果30歲不能出頭,
磨練再久也無法成為優秀經理人!

不滿30歲,怎麼做才能領先同儕?
過了30歲,又該如何迎頭趕上別人?

不想當M型社會裡消失的中產階級,關鍵是……

新時代的生存法則=即戰力

擁有技術的專家和擅長管理的通才碰到環境改變時,
往往失去應變能力。

具備即戰力的專業者正好相反,即使在陌生的新環境裡,
也能發揮超強的判斷力和洞察力,找出正確的方向。

能存活的不是專家(specialist),
也不是通才(generalist),
而是具備即戰力的專業者(professional)!

即戰力的關鍵
──語言力、財務力、問題解決力

◎語言力
 一口流利外語,
 輕鬆立足無國界經濟圈

◎財務力
 培養金錢概念,
 積極投資晉身經營高手

◎問題解決力
 訓練邏輯思考,
 成為企業最需要的人才

快速培養即戰力的方法:
用自己的頭腦思考

大前研一的學習方法,是每年訂定一個主題,
集中火力研究相關資料,提出各種假設,
接著再前往當地訪察政治人物、企業經營者,
並且在街上觀察來來往往的行人,
重覆驗證假設是否正確。

時時刻刻動腦學習,
別被直覺、經驗牽著鼻子走!

隨時擠出時間,汲取即戰力

老是覺得沒空學習嗎?現在開始,你可以這樣做:

◎減少到餐廳享用美食,加快用餐速度。
◎少坐在酒吧和同事說上司的壞話。
◎假日不睡懶覺,早些起床學習新事物。
◎買同款式不同顏色的衣服、鞋子,避免浪費考慮
 如何搭配的猶疑時間。

總之,別做、別想無聊的事!

從現在起,放棄讓子女、國家保障退休的念頭,
每天磨拳擦掌練就實質的即戰力,
決定自己的人生吧!
              ──大前研一

<課堂補充>

適應網路時代的資訊能力--善用網路,結合商機。
美感能力—創造無可替代的風格,提升生存能力。



貝森朵夫莊主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國文課專題製作


 指導老師 朱志學老師


















報告人    進修部 觀一甲 何美貞9582111
001
至高無上的功夫必精簡
思考能力的重要性:貫通所有能力的關鍵在思考組織能力。
「思」是最基礎的功夫,捉住重點來表達。



002
一個人學了無用東西是浪費,
整個社會都學就更是極大的浪費。
所有會被遺忘的,或是在生活中不再有用的,都是一種浪費。



003
我們在學校所學的有十之八九是浪費的。
在學校中學習用來考試的課程,考試完畢後便不再有用,這是一種浪費。



004
成功的教育能有效地提供人生的裝備,同時令人在學習的過程中享受人生,
生敗的教育不能有效地提供人生的裝備,同時令人在學習的過程中浪費人生。
成功的教育,在學習的過程中,學習到真正有用的知識,是一種心甘情願的快樂;失敗的教育,沒有學習的熱情,沒有熱情就沒有動力,在學習中忍受痛苦,這是無效的學習,且浪費人生。






005
決定人生是否成功、是否幸福,
箇中可由自己掌握的最基要關鍵,
簡言之就是-言、思、品。
文字高手的背後是思考力的高手,一個有思考力的人可以做到不為人惑,也是孟子所說的不動心-富貴不能淫、貧賤不能移、威武不能屈,可以選擇自我,這就是尊嚴。


006
美是一種看不見的競爭力。
美是一種感覺,不一定要有錢才買得到,美也沒有絕對的標準,每個人都能找到屬於自己美的特徵,也能有實踐美的方式,活得有質感,美得有品味。


007
衣帶漸寬終不悔,為伊消得人憔悴。
投入你身邊真正想做的事,去愛你身邊真正想愛的人,就是幸福。


008
一切真實的關係,只能發生於靈魂與靈魂在深處的相遇。
真實與虛假的關係,判別的關鍵在於真心。


009
You make me want to be a batter man。
你使我想要成為更好的人-因為愛一個人,使自己為了他而努力,成為一個更好的人。



010
You touch my soul。
你觸動到我的靈魂,真正能相知相守的人,是可以觸碰到彼此的靈魂,有時不需要言語,只要一個笑、一個眼神,便能懂得,這是一種美好幸福的感覺。



011
人與人的關係不脫二種,一個是我與它,一個是我與你。
我與它,是一種利用的關係,不放任何感情的。我與你,是一種相互信任、真心對待的關係。



012
蘇格拉底說:沒有經過覺察的人生,是不值得活的。
不仔細的看待人生的每一段時光、每一件事情,這樣的人生是盲目沒有意義的。



013
我絕對不讚成你的意見,但我誓死擁護你喋喋不休的權利。
每個人都擁有屬於自己的看法和想法的權利,儘管意見不盡相同,對於
不同的意見和聲音,給予相對的尊重。







014
名成利就的因素當中,只有個人的努力可由自己掌握,
先天的條件和後天的運遇都不由自己掌握。
一旦以名成利就為人生成功的標準,
絕大多數都注定了是人生的失敗者。
另一方面,任何正常人原則上都能夠掌握智慧逍遙的法門,
問題只在於自己肯不肯認真實踐,
只要以智慧逍遙為人生成功的標準,
沒有正常人注定了是人生的失敗者。
先天條件和後天的運遇都不是我們可以掌握,有人幸運、有人不幸,個人努力可以由自己掌握之外,選擇自己走什麼樣的路、過哪一種人生也是由自己決定的,端看你要的是什麼,不要把遠不可觸及的目標當成自己人生的標準,而對於自己的生活常懷知足的心,每個人都能在自己的生活裡成為一個掌握自己人生的成功者。

015
在每天的生活當中,我們都會面臨抉擇,並應對其負責。
同時,我們並沒有察覺到這些抉擇會將我們導入某些方向,
對此我們可說一無所知,只有在日後回顧一生,我們才能明瞭,當時作下的某些抉擇,具有的決定性。
偶然總叫我驚歎不已,我們的行動常與偶然相連繫,
從許多情況下我觀察到這點,在我個人生命經驗裡,
我知道它所扮演的角色,當你思索著一個人為何有某種命運時,應探究其根源,於是發現了偶然的重要,過去所生的事,
對現在具非比尋常的涵意。
我們的生命中有許多的偶然連結而成,偶然的看到一本書,牽引著你進入某個領域;偶然的認識一個人,帶你進入一個全新的生活;偶然的一個念頭,重新檢視自己的人生,而有了不同的態度….,許多改變,在當下是沒有感覺的,當時間一點一點累積,回顧之際,才能發現,這些選擇,很多時候是因為一個偶然所產生的影響。



016
看那從來不曾被真正看見的-第一流作品。
第一流的作品需要用心感受,大多時候人們會隨波逐流,而忽略了用心 
去發現和欣賞真正的一流作品。



017
唯女子與子人為難養也。近之則不遜,遠之則怨。
 論語裡頭的女子與小人是指婢妾與僕隸,太親近了,他們就不知謙恭,太疏離了,又會引來他們的不悅和怨恨;而人與人之間的關係,不也是這樣嗎?太親近的人,就會忘了應有的禮節,而太過疏離的關係,冷淡得談不上交集,洽到好處的份際,是很難拿揑的。



018
任憑弱水三千,我只取一瓢飲
賈寶玉的這句話講的是男女關係,推及人生的各層面,一樣是有著人生智慧的,以物質生活來說,把這充滿誘惑的世界當成弱水三千,而我們只求溫飽的一瓢飲,便可以拋卻許多煩惱;對一份感情、一件事、只求專一的精神,便可產生無可取代的巨大力量。



019
布衣菜飯,可樂終身
 沈復和陳芸夫妻不被貧窮的生活擊倒,卻能知足而自得其樂,享受生活的情趣,這樣不在乎物質生活的貧乏,是來自堅貞飽滿的感情,所謂貧賤夫妻百事哀的說法,是不適用在感情深厚的夫妻身上的。



020
生命會自尋出路
生命的奧妙於生命會自尋出路,不論生命在如何的困頓環境中,只要經得起考驗,生命會自尋出路,找出延續的方式,那種絕處尋求生機的卓絕,也同時印證了生命的可貴。





021
試上高峯窺皓月
偶開天眼覷紅塵
可憐身是眼中人
努力的攀到了高峰,希望能一窺明月,但卻看到了人間萬丈紅塵的真相,也看到自己身為經塵中勞苦的一員,即使已經爬到了高處,仍然無法向更高的境界攀升,無法跳出紅塵的無奈。





022
長恨此身非我有,何時忘卻營營。
大多數的人都有這樣的感歎,在汲汲營營的人生裡,我們只能為五斗米折腰,不知何時能停,何時能真正的為自己好好的生活,在這個講求現實與物質的社會裡,金錢和慾望似乎比理想和道德更能主宰人心。






023
小人營餱糧,墮網不知羞
我亦戀薄祿,因循失歸休
何必論賢愚,皆是為食謀
誰能暫縱遣,憫默愧前羞
  這是一個功利及現實掛帥的社會,大多數人窮盡氣力為求物質生活的享受,忘卻心靈的充實及道德的修養,蘇軾以這首詩來諷刺並自省,我們的社會中一樣充斥著為了富貴而作奸犯科仍大言不慚的人,這樣的社會這樣的人心,也該好好的反省和淨化。























一種純淨而不可描述的希祈
驅迫著我飄蕩過叢林和原野
而在盈眶熱淚所凝成的霧裡
我感覺到
有一個世界
為我而升起
為我而存在        <歌徳>

 在巨大的精神世界中,內心有一股激情,不摻雜任何利益及複雜考量,只是一份純淨的熱情,放聲高歌心中天堂。























◎三分鐘,台下十年功◎
             

               殘疾人藝術團編舞老師 張繼綱
絕不要讓觀眾因為同情你們的殘疾、憐憫你們的殘疾,
流下了眼淚,就忽略了你們對美的追求。不管你是殘疾
人藝術、特殘藝術,畢竟你是藝術,一定要靠藝術自身
的光芒,贏得觀眾的喝采和鼓掌。
 
中國殘疾人藝術團呈現在大眾眼前的是非比尋常的演出,這樣的演出即使是正常的演員都需要投入大量心力才能完成,而這些盲、聾、肢殘和弱智的演員,相當然需要耗費正常人之十百倍心力才能有這樣驚人的成績,所展現出來的藝術魅力與價值,絕不是因為他們是殘疾人而獲得的,而他們挑戰藝術的精神,令每一個觀眾感動及陶醉。




















陳凱歌在《和你在一起》一劇,要說的是愛和感恩。
  一開始,我們看到有主人翁劉小春,三歲開始學小提琴,五歲開始參加比賽,成績總是數一數二,雖然他爸爸只是一個叫劉成的鄉下廚師。
  劉成為了孩子,從北方鄉下到大都會生活;為了孩子,不斷參加比賽;為了孩子,放棄步上軌道的事業;為了孩子,辭工帶著全副家當上北京。劉小春幾乎是劉成生命的全部。
  劉小春第一次上北京就拿了個第五名,他爸爸高興得什麼似地,卻偷聽到一個落魄音樂老師說,劉小春應該拿第一的,於是劉成趕緊拉小春拜師,趕緊在北京找房子、找工作,直到他認為江老師又無法幫助小春擠上世界音樂舞台,他才快快辭退江老師,轉去求劉教授。
  這爸爸這麼緊張孩子的成就,真覺得他的勢利及不瞭觧自己的兒子,但知道小春的身世後,又不免驚歎劉成的偉大,結果劉小春在我們的不捨和不解中放棄比賽,再上氣不接下氣趕到火車站,只為了要讓父親明白,和你在一起,我的音樂才有生命,和你在一起,我的生命才有義意,和你在一起,我才是真正的小春,那一刻,我們也看到了父親眼中的瞭解。
而江老師出現時就開始誤解,誤解江老師是個懷才不遇又脾氣很壞的老師,不好好教琴叫小春替他照顧流浪貓和擦拭舊樂譜,誤解莉莉利用小春來拉琴打發寂寞的時間,但我們是否因為自己已像余教授那樣對世界已無感情可給,所以才誤解,才懷疑?
誤解愛,懷疑人的愛,懷疑世上還有感恩的人,是今天世界的寫照,結果孩子常常誤解父母的保護是約束,父母懷疑孩子不願聽話是叛逆。我們越誤解就越懷疑,越懷疑就越不敢接受愛和回應愛,即使這愛來自我們身邊最親的人,陳凱歌的戲就讓我們看見,世上還有良善,只要有人真誠地選擇和“你”在一起,一起面對生命起落,一起承擔生活遭遇,這就是愛,就像這部電影的標題一樣…...

縱使揚名天下,也不如和你在一起

024
在精神世界經歷既久
物質世界豪華威嚴,實在無足驚異
凡為物質世界的豪華威嚴的震懾者
必是精神世界的陌路人        <熟道陌路>

人想要活得有價值、有活力,就得勇於面對現實,今天的改變,是明天要承受的生活,你想過什麼生活,就得做怎樣的抉擇和改變。
每個人都應該具備生活的基本信念,形成自己的價值系統,並做為個人生命意義的基礎,信念將在不知不覺中引導你的行事風格和品質。
人類的一切罪惡和苦難,都是因欲望而形成,因此調整自己的欲求,建立正確的生活目標和生命價值,成為精神生活的主要訴求,人為了活得有目的、有意義,在基本生活的需求之外,必須去實現人生價值,只有在精神世界裡,存才有價值,生活才能飽滿。














025
突然的開放,實際並不突然,
現在機會到了,可誰知道該幹什麼
紅旗還在飄揚,沒有固定方向,
革命還在繼續,老頭兒更有力量
錢在空中飄蕩,我們沒有理想,
雖然空氣新鮮,可看不見更遠地方
雖然機會到了,可膽量還是太小,
我們的個性都是圓的,像紅旗下的蛋
頭突然出來,是多年的期待,
挺胸抬頭叫喊,是天生的遺傳
心裡當然明白,我們是誰的後代,
無論行為好壞,內心還是清白
權力在空中飄蕩,經常打在肩上
突然一個念頭,不再跟著別人亂走
雖然身體還軟,雖然只會叫喊
看那八九點鐘的太陽,像紅旗下的蛋
肚子已經吃飽了,腦子也想開了
別說這是恩情,永遠報答不盡
我們不再是棋子兒,走著別人劃的印兒
自己想試著站站,走起來四處看看
現實像個石頭,精神像個蛋
石頭雖然堅硬,可蛋才是生命
媽媽仍然活著,爸爸是個旗桿子
若問我們是什麼,紅旗下的蛋      <崔健>
沉悶中的吶喊,控訴著紅色執政戕害人性的罪惡。共產風潮、階級鬥爭,到庸俗唯物主義,紅旗的幽靈產下種種蛋卵,帶給人民深重的災難,一整個世代的歷史與現實、壓抑與幻滅,無力和掙扎,全在歌中有深刻的批判。
026
要飄落的花瓣
是連一天都不會等待的

縱使盡一切的努力
也無法阻止一朵花的凋謝       <元曉大師>

大自然的定律,是明明白白的,人力所不能為的,就算是世間最有勢力的人、最強靱的植物,也都無法免去因緣的興謝,花是如此,情感是如此,生命中的一切過程也是如此。
  與其為情感的生滅而哭泣追悔,還不如把握當下,無悔的生活。
 


027
問世間,情為何物?直教生死相許。天南地北雙飛客,老翅幾回寒暑。歡樂趣,離別苦,就中更有癡兒女。
君應有語,渺萬里層雲,千山暮雪,隻影向誰去?
橫汾路,寂寞當年簫鼓,荒煙依舊平楚?招魂楚些何嗟及,山鬼暗啼風雨。天也妒,鶯兒燕子俱黃土。千秋萬古,為留待騷人,狂歌痛飲,來訪雁丘處。

情為何物?在二十一世紀的今天,世俗給了負面的回答,因情生恨、因愛結怨比比皆是,大多數人不相信愛情,婚姻也不若以往堅定不移。
情是何物?感動多少世間兒女,大凡在現實生活中失去的,人們往往從文學藝術創作中去尋找慰藉,以雁來比擬人情愛堅貞不移,自死不渝,每一句,都令人嘆息,那始終如一,堅貞不移,自死不渝,無怨無悔的情感,如今看來,也只能說:易求無價寶,難得有情人啊!
全民當業主 打造美感城市
世界宗教博物館館長漢寶德、台大城鄉所所長夏鑄九、哈佛校友會會長崔湧,師徒三代在《商業周刊》與哈佛大學校友會共同舉辦的「哈佛公益論壇」,就「台灣建築之美?」同台精彩對談,為台灣市容把脈。
一開場,夏鑄九教授以一個問號畫龍點睛,帶出「台灣建築之醜」以及「何以致醜?」的問題,漢寶德教授則是痛批「美盲!」要如何改變?夏鑄九談到知醜、保存才是改變的希望所在;漢寶德則希望從全民的美育教育開始做起。主持人崔湧也強調要靠市民自己,用投票、投資、參與來重塑我們的生活空間,讓醜小鴨有變天鵝的一天。以下是這場論壇的精采紀要。
夏:外國人、或離鄉很久的人經常會對台灣提出問題:「為什麼這麼混亂?」「為什麼這麼醜?」一位在哈佛做研究的朋友,他離開台灣幾十年沒有回來,結果他回來待了一、兩個星期,臨走的時候,跟我講了一句狠話,然後再也沒有回過台灣。他說:「台灣人的悲哀是住在台灣卻不知道台灣這麼醜!」
原罪:專業不足、炒地皮 造就不友善空間
今天談「台灣建築之美?」,各位一定要注意,這後面有個問號,這到底是什麼樣的美?或者是你說他醜,那他到底是什麼樣的醜?
這是台北市政府的官方出版物(編按:指Taipei then and now),顯然是要給老外看的,台北兩個字不醒目,英文寫出來,然後他標題就告訴你,台北,喔,我們要蓄勢待發。台北市政府要給外國人看的官方出版物,而他完全沒有警覺到台北這麼醜!他這條市民大道,一條路要拉也拉不直,然後經過以後才發現,唉呀,都是各家後面,醜得不得了!發展局才開始動腦,這就是典型的台灣首善之區。
而中、永和大概是全世界人口密度最高的城市,比香港還高,公共設施都不見了,因為都在城市發展的時候,炒地皮,上下其手幹掉了,那中、永和的綠地在哪裡呢?在這個馬路中間,用花籃吊起來的,還設計了一種澆水車,很高的,可以到馬路中間澆花,這真的是世界少見。
何以致此?這是一九六○年代之後,台灣特殊的經濟模型造成的結果——國家引領的快速經濟發展。
漢先生的文章說國外(發展歷程)要三百年、搞不好五百年,我們台灣五十年走完這個路,那怎麼會懂得美感為何物呢?可是現在我們又沾沾自喜,我們走了五十年,中國大陸走了二十五年,比我們還要快。
公共工程品質粗糙,對市民(的需求)沒有反應,我們的城市不是友善的都市空間。台北市到處都是(高架橋),黃大洲先生當市長的時候,自己也覺得不好看,把這些高架塗點顏色好了,塗點粉紫色、淺綠色,我看沒希望了,塗顏色沒辦法改善,塗蜜絲佛陀都沒用,基本上我著眼的是對市民不友善,壓力非常大,全世界少見。
規畫是官僚作業,秘密作業、炒地皮,結果不該知道的人都知道了,該知道的人都不知道,這就是台灣過去的都市計畫。然後,形式化,卻無能面對地方勢力的干預,所以很長時間,台灣的都市計畫就等同於炒地皮。
戰後,台灣由美國引入的現代建築與都市計畫,對台灣而言,是沒有反身性的移植。反身性其實就是沒有深刻反省能力的,沒有機會看到自己是怎麼長的。
建築師自詡為個人主義式的文化英雄,但是呢,他又完全無能應付本來就複雜的現實。專業者能力不足,又偏偏缺乏人文主義。因此,整個人文學問就是讓人知道自己是什麼,具有反省的能力,所以我們才知道我們是從哪裡來,我們是什麼東西。我們技術訓練就是沒這個東西,技術人員就具備人文素養,這真是要人命。
出路:重美育、保存歷史 掌握自己的參與權
漢:台灣大部分建築是台灣的建築師設計的,大部分的業主也是本地人。所以我們一些美感不太高的建築師,跟一些完全沒有美感的業主,去設計出來的東西,產生剛剛夏先生說的那種情況,我們走到我們的環境裡頭,我們不覺得有問題,原因是我們完全對美感沒有反應,外國人看我們覺得很悲哀。
我現在年紀大了,唉唷,算了,大家對美感沒有反應也好,這樣以後也就不會這麼痛苦,我已經心死了,不管了,我心裡想,這樣也好,乾脆大家都不要管。
可是,如果是要找點希望,就必須從全民教育開始。所以這幾年我就不談建築,我根本就是談美育。現在要是有人找我演講,我就講美育的問題。過去我們常常講美育,但是現在我們的孩子在學校裡面念書,我相信已經聽不到美育這個字眼,現在的藝術教育已經不包含美育在裡頭了。
夏:一九八○年代的流行歌曲「愛拚才會贏」真像是城市的象徵表現。這裡,創造與破壞,是一體兩面;能量與醜陋,也是一體兩面。我們有錢,可是我們不要這個,我想台灣沒有人願意走回頭路,可是你怎麼辦呢?我們必須面對現實。
我覺得,表面來看,好像是政府該負最大的責任,我覺得也是,因為他們有最多的權力,集中最多的資源,他當然該負最多的責任。
但是更深的想,其實是我們自己要負責,他們也是我們選出來的,是我們投票、我們投資選出來的,只有當我們自己知道我們環境很醜,我們才有希望。假如我們還覺得沾沾自喜,那我覺得就像我們一開始所說的:「那真是最大的悲哀」。這個悲哀是你在這個地方,你活在裡頭,你還不知道,還沾沾自喜,以為自己很好。
國家要如何回應浮現中的台灣市民社會的市民期望呢?這些市民都是一般的小市民,他們只希望日子過好一點,生活環境品質要好,因為台灣是長居久留之地。
歷史過程是需要被保存的,甚至,這個保存還得是包容性的城市歷史,以及包容性的底層記憶的保存。
以新莊的樂生療養院為例好了,我相信這是一個非常好的指標。你看看,這些都是痲瘋病患者和全台灣各地來的學生,在文建會前面拉白布條,因為,新莊線捷運在這裡打架了(編按:指樂生療養院與捷運新莊機廠用地爭議),痲瘋病患者當年被關在這裡一輩子,現在他們為了保護家園,竟然組成一個團體來爭取他們自己的權利,這是我看過最動人的選舉。
天母的社區媽媽們,聽到陽明山上面非常好的礦泉(水流聲),她們覺得是天籟。當年日本總督把這個水引下來,經由中山北路七段,然後從明潭那裡一直送到今天凱達格蘭大道前面的總督府。現在,這整個自來水系統被台北市政府文化局指定為古蹟(即天母水管道),這就是這些媽媽們的努力。
這些才是希望之所在。不是像我們專家,也不是靠建築師,或是都市規畫,而是要靠他們,我們才有用武之地。
崔湧:誰應該為這件事情負責?其實,我們現在是一個非常民主化的過程,大家都在用選票和投資來塑造我們今天的城市,這也是漢先生文章很重要的一個延伸。如果我們自己都沒有美感,自己都不在意,或者說,我們沒有辦法評估多花一些錢來保留一些古蹟,或是改善我們營造的品質,或是多提供一些公共空間,會帶給我們什麼東西的時候,當然你不願意投資嘛,所以也就不願意去保留古蹟,或保留這些我們歷史中間的一部分。
這是我們自己在投票——不論是用投資或是用選票——來決定我們的城市是長什麼樣子。尤其是在二○○○年之後,市民城市的雛形越來越出來,我們就有機會,更直接、更有效的去塑造我們的城市。我們都應該是業主,我們是掌握最後決定的人,我們的參與到底在哪裡?我們是不是早就已經放棄我們的參與權?
典範:在舊金山蓋新房 得經過公聽會同意
漢:我覺得一個成熟的社會,像舊金山,蓋房子是最困難的。你在自己的土地蓋住宅,都需要鄰居附近多少戶同意,如果公聽會不同意,房子非常難蓋。不是靠送個紅包進去給市政府的官員就可以過關的,這非常困難,需要市民都有一定的水準。
這個在台灣是不可能實現的。以中國人的文化背景來看,這個新房子根本沒辦法蓋,我並不是說我們很差,不是這樣,這是一個文化傳統的問題。
今天夏先生他講了這麼多,台灣要達到這個建築都市美感,是非常困難的。背景資料告訴你,那麼多原因,不光是國民美感素養的問題,還有很多其他的問題。我們的文化裡頭有太多太多的問題,這些問題都會造成都市環境的混亂,有一個基本的問題,就是跟民族性有關係,怎麼樣改變,真是非常的困難。
當然,我希望政府能夠推行美育,這樣的話,我們每個人都能變成非常有美感的市民。















028
Longuage has created the word loneliness to express the pain of being alone , and the word solitude to express the glary of being alone.
語言創造了寂寞這個字,用來表達因為一個人而感到的痛苦,又創造了孤獨這個字,用來表達因為一個人而感到的光榮。

一直以來,都以為寂寞和孤獨沒有什麼不同,原來孤獨是有
強度的,這樣一來,就算是一個人也可以是完整的。
孤獨產生的力量,使人不再害怕一個人的寂寞。


029
深情者,即使獨行,仍是同行
對深情者來說,即使與他在這茫茫宇宙中相依為命的人不再相伴,他也認為他不是孤獨前行,在精神上仍然與他同在同行。



030
有的人你以為他一旦離去,你會悲傷欲絕,痛悔終生,結果並沒有什麼
有的人你以為他一旦離去,你會沒有什麼,結果卻悲傷欲絕,痛悔終生
許多人對感情的誤判,讓自己也令對方迷失方向,看不清感情的全貌,面對分離,才發現原以為恐懼失去,並沒有想像中的難以承受,而原以為不在乎的,卻在心上劃下永遠無法撫平的傷痛,而感情,在離得最遠的時候,看得愈真切。
031
人生而自由,但無時不活在枷索當中
人的一生不停的追求自由,然而又有太多的規律要遵守,對時時刻刻想追求自由的人來說,這些枷索或許很難掙脫,人生在世雖有許多限制,但人的意志無時無刻都可以是自由的,只要能學著超越外在枷索,做自心靈真正的主人,人生一定是自由自在的。



032
在這個世界,你就愛一種東西
你就在你愛的這個東西裡
把自己練到完美,練到無懈可擊
這樣,你學會簡單而嚴肅,你形成一種風格
唯你,獨有              <劉大任>
最能超越自己方法,就是不沉溺自我,塑造積極的態度,忠於一件事的完美,練就強韌能量,成就一種他人無可替代的風格,這就是成功。



033
Happiness = Setpoint + Condition + Voluntary activities
快樂 = 快樂起始點 + 生活條件 + 自發性活動
惹人煩惱的事一件一件地從心中清除掉,把令人快樂的事一件一件地找出來,把生活的重壓變得輕鬆一些,把生活的複雜變得簡單一些,找到自己想要快樂的、輕鬆的方式去享受屬於自己的生活。


034
世人都曉神仙好,惟有功名忘不了!
古今將相在何方:荒塚一堆草沒了。
世人都曉神仙好,只有金銀忘不了!
終朝只恨聚無多,及到多時眼閉了。
世人都曉神仙好,只有嬌妻忘不了!
君生日日說恩情,君死又隨人去了。
世人都曉神仙好,只有兒孫忘不了!
癡心父母古來多,孝順子孫誰見了?
人們往往太痴迷、太執著,名、利、情怎麼也放不掉。然而人生短暫、無常,執著又有什麼用呢?勸導人們要看破紅塵,放棄一切執著,喚醒更多痴迷的人們。

























035
我決定再度回到巴黎。只因為,想念這個城市。當然,當初並沒有想到,一個近似衝動的決定,會在我的生命裡,帶來如此珍貴且美妙的一個夏天。六星期的時間,我用一種輕鬆的姿態,動新認識巴黎。不再張開地圖,也不再有特殊目的地---只是讓自己沉浸在這個城市的懷抱,靜靜地讓故事自然發生。
郭正佩說:奧黛麗赫本在電影「龍鳳配(Sabrina)」裡從巴黎寫信給遠在美國的父親時,曾說了幾句動人的台詞: 
「玫瑰人生(La Vie en Rose ),是形容自已彷彿正透過玫瑰色的玻璃看世界」-的法文說法。而這正道盡了所有我的感受。我在巴黎學習到好多事,包括一個更重要的人生密方。我學會了如何生活,如何親身參與這個世界,而不只是站在一旁觀看。也許你應該去巴黎。電影裡,迷人的奧黛麗赫本張大眼睛認真地說:「巴黎可不是為了換飛機,是為了換掉你自己,那就像推開窗戶,引進來……玫瑰人生。」
花了六個星期的時間,到了一個自己一直想去的地方,可以得到了什麼?
那不僅僅是目的,也是過程。不僅僅是風景和名勝,也是心靈的成長,旅遊中最大的驚奇莫過在於歷史的巨浪中跟古人使用同樣的空間,走過歷史的長河,感受自己也是其中的一分子,在回憶中是甜美、是永生難忘的珍貴和美妙,美和成長之旅,充實人生。
不必替旅行編織太多理由,重視悠閒價值的人,會迷上深度旅行,讓人放下掛念,重新找回存在的動機,並且累積智慧經驗,一輩子裡,能放下煩憂,優雅從容的去旅行,是一件幸福的事。




我的夢
                <姜馨田.手語>

哪怕是一顆受傷的樹 也要獻出一片綠陰
哪怕是一朵殘缺的花 也想吐出全部芬芳.

姜馨田是中國殘疾人藝術團的當家主持,人們讚美她是「用手和微笑說話的美麗姑娘」。姜馨田剛進藝術團的時候就被作為主持人培養,經過長時間刻苦努力,2004年5月在韓國首次主持成功,她用舞蹈般的手語展現出聾人主持的特有風采。
每次中國殘疾人藝術團的表演,心中都有許多感動,他們呈現在大家眼前的是那一股生命力的堅韌,那樣的力量是讓人震撼的,用盡了所有的力量,努力的讓藝術更加完美,我甚至覺得,和一般社會上許多不求上進、自怨自艾、醉生夢死的所謂正常人,也許他們才是最健全的人吧。










楊麗萍情感語錄

☆除了舞蹈,我很平凡


☆我從來沒有擔心自己變老
我從來沒有擔心自己會離開舞蹈
我可以在任何地方起舞


☆舞蹈可以伴隨我一生
即使今後不在舞台上跳
我也可以在田野、小溪邊自己一個人跳


☆舞蹈是我一生的事
老了可以回到我的家鄉去,在河邊跳舞
我的舞蹈是為我自己跳的
所以舞蹈就我而言,永遠不會老


☆別人都以為孔雀舞就是模仿孔雀,姿勢好看就行
但我跳孔雀舞是一種信仰,是一種純粹的精神
那是模仿所不能達到的境界
別人替不了我跳孔雀舞
因為,他們唯獨缺少我對他的感情
就像信仰那樣,很神聖



楊麗萍在舞蹈的世界裏感受著快樂、迸發著激情。跳舞對於楊麗萍而言完全是自然賦予的。
楊麗萍自編自演獨舞《雀之靈》,她輕盈的身影和纖細修長的手指將孔雀婀娜多姿的藝術形象和靈慧氣質表現得淋漓盡致。楊麗萍的舞蹈風格,最大膽和成功之處在於她的舞蹈大多源於自然和真實的生活。在楊麗萍的意識中,大自然是最美、最真實、最深刻的體現,通過感悟,她力爭用自己樸實的肢體語言去表現人類最美好的夢想。她的舞給人以超然、空靈、抒情而又自我意識強烈的印象,會讓觀眾進入到一個如詩如畫的意境中,更重要的是,她從不擔心沒有舞台,她的自信和為自己而跳舞的信念,深深打動每一個人。  








國文課專題製作


  指導老師 朱志學老師


















報告人    進修部 觀一甲 何美貞9582111



         失憶的城市
         愛情是唯一的出路………



劇情介紹 阿宏與小瑾是一對典型的台北市上班族,交往已經七年了。阿宏在房屋仲介公司上班,每天穿著廉價西服、騎著二手機車在台北街頭張貼售屋廣告看板;小瑾是服飾精品店店員,每天步出髒亂破舊的違章建築,搭捷運到東區優雅華麗的精品店上班。
阿宏白天上班,晚上在日式酒店兼差,藉機學習日文,並努力想要賺錢買好車、住好房,然後結婚、生子。但是他與小瑾連一起同居的房子都租不起,結婚生子的夢想如此遙遠,面對彼此生活中的矛盾,兩人經常吵架。
小瑾的家庭人口眾多又負債累累。老爸個性大而化之,整日遊手好閒。老媽靠債主昆爸介紹到醫院當看護工,生活與情感都依賴昆爸。大哥因案被通緝很少回家,卻把嗑藥的女友妮可和女兒柔柔丟在家裡。
阿宏二十七歲生日當天,小瑾偷偷替兩人訂了一間小套房,阿宏卻不領情,以兩人經濟狀況不好為理由否決了小瑾的提議,讓滿懷浪漫憧憬的小瑾,從沈睡七年的感情中突然驚醒。於是,她覺得應該分手了。接下來七天,就是他們分手的故事,也是每一段陷入絕境的感情,又重拾希望的過程。

導演的話【台北二一】源起於台北街頭一對坐在麵攤裡的情侶,他們是衣著光鮮的都會白領族,和周遭雜亂環境格格不入的兩人,沉默得看似在解決一頓午餐,實則在挽回一段感情。他們就是後來的阿宏和小瑾。  
  這是一個關於分手的故事,不是驚天地泣鬼神的情愛糾葛,而是純屬於市井小民的普通愛情,這樣的故事背景很簡單甚至隨處可見,卻不是每個人都能心領神會,主角長相平凡的就像剛與你擦身而過的路人,甚至這部電影不去談論愛情美好的開始,卻從它如何凋零講起,把我們愛情幻夢裡帶回現實。

正因為如此,反而更深刻感受到一種都會生存焦慮。在大城市裡穿著套裝打著領帶的上班族,比起勞力階級無時無刻都汗流浹背的模樣來的令人稱羨,光鮮亮麗的背後,拖著一身疲倦回到狹小陰暗的雜亂住宅,所謂的「家」可能無法帶給他一點溫暖、可能存有家庭失和的問題、可能有積欠三個月沒繳納的房租。既要維持表面的美好、又必須承受檯面下的失序不堪,生活在都會裡就必須同時背負這種美麗跟不美麗。

 【台北二一】究竟為什麼要是台北二一?導演沒有說,這個問題找不到一個絕對解答,只能憑個人感受。二一,可以代表都會風貌的一體兩面,同時有著華麗和敗壞;可以是人生方向的選擇權,一如小瑾的家庭環境和問題複雜難解,讓她極欲逃脫現狀,對她而言可以選擇離開或留下,同時影響著愛情的持續或結束;也如同阿宏是選擇離開小瑾或者就此各自天涯,如同王姐選擇最愛的舞蹈捨棄婚姻家庭,每個人一生中都要面對許多二選一的局面。

很特別的是,故事的最終反而是所有人都離開了,只剩小瑾留在那個令她厭惡至極的家,而出現在鏡頭裡總是雜亂不堪如貧民窟的房子,竟被小瑾改造成純白與湛藍的地中海風格,置身其中的小瑾不再侷促不安,反而像希臘遊客般沐浴著慵懶的陽光,靜靜等待著愛情到來,許多時候,不一定非得離開才是成功的脫逃。








































「我的父親母親」的故事,由從縣城開車回鄉下三合屯奔父喪的兒子駱玉生的自述展開。
玉生獨生子,村子裡的唯一大學生,師範大學畢業後並未選擇教書。他的父親駱長余是村子裡唯一的老師,四十多年前從縣城到村子裡來後,就留下來為村子教出無數的學生,過世前還辛苦地募款要改建學校。
我們從兒子的回憶裡,看到當年他的母親招娣如何對父親一見鍾情,對他在學校帶學生朗誦的聲音著迷,四十餘年來百聽不厭。當時駱長余因為政治問題突然被召回縣城後,母親純情又勇敢地痴心等著他回來,甚至險些因在雪地中等待過久而送命。
兒子初回家時,對母親堅持以傳統的方式親自與村人將父親的棺木從縣城抬回三合屯,堅持要用早已過時的織布機親手縫製擋棺布,完全無法理解。然而隨著回憶母親與母親的戀情,以及在抬棺當日眾多父親過去的學生都從各地趕回來參加抬棺,村人也堅持不收受工資,他再次深深感受父親的奉獻的偉大。在影片結束時,他選擇在老家多留一天,重拾父親當年親自編著的教本,在學校裡帶學生再次朗誦父親所寫的課文,而聞聲趕到學校的老母親,彷彿又回到了當年。
父親去世,母親執意把遺體抬回三合屯,原因是他想陪父親最後一次走過那條道路。父親過世帶給母親的遺憾令人心酸。兒子回憶父母的愛情故事,同樣引人入勝。農村姑娘招娣,戀上新來的教書老師,她暗暗的為他做很多事情,繞遠路去前井打水、青花瓷碗盛的公飯、在他必經之地走來走去、那碗吃不了的餃子、雪中呆等,是一個痴情傻女孩的行為。整個故事沒有哀怨、沒有鬼哭神嚎,只用細微的地方就足夠感動。導演表達「過去」的生活才是令母親添上色彩的美麗人生,而「現在」父親過世後,母親的生活發生巨變,原本充滿色彩的生活漸漸褪色,於是變成黑白。
故事看似簡單,卻隱藏了對於「愛」的一種解析,愛不僅僅是掛在嘴上,更是要身體力行,為對方著想,但不一定要表露給對方知道。愛是一種付出,就像片中招娣費心的為駱老師做飯,為的只是希望他能吃上一口。愛是細心,在駱老師來的第一天,駱老師就注意到招娣穿的紅棉襖,並且特地買了一隻紅髮夾與紅棉襖相配。愛是體貼,招娣怕駱老師會餓著,即使是一路的奔跑,也希望駱老師可以吃到她做的蒸餃。
這部電影告訴了我們愛的真諦,也讓我們深思真愛的意義。但現在許多人的戀愛是速食愛情,不懂得付出、諒解、珍惜,以致於情人一個換一個,甚至結婚離婚次數頻繁。在片中,我們可以看到招娣和駱老師如何的看待他倆的感情,最可貴的東西還是人與人之間真切的情感。
由一見鍾情、互生情愫,到承諾一定回來,然後從此不再分開,四十年來一起生活,直到丈夫病逝,那份愛意依舊長存,那份執著信念仍然未老化,那段永遠不會忘懷的戀愛回憶仍然牢牢的在腦海。
那條來往三合屯的路有悲有喜,有盼望也有失望,是這一對情人愛的見証。所以招娣堅持要和已故的丈夫一起走過這一條路,也是最後一次和心愛的人走上人生最後的一程。















































在那一座座山中、在每個人的心中、在陪伴了老郵差許久的那隻狗兒身上,心靈洪流沖過,信念傳遞、仕職交棒、與精神的傳承。

中國湖南某處的深山裏,幽靜、霧氣圍繞著的美麗仙境,雖然偏僻,人們送信的郵差也是不可少的。而就在這樸實、平淡的山野之間,感動人心的故事展開了。
  
「那山、那人、那狗」這部電影呢,主要是描述一位即將退休的老郵差,在徒步送了一輩子的信後,將由他的兒子接下他的重擔。面對兒子第一次的送信之旅,老郵差實在放心不下,因此帶著長年陪他送信的忠狗陪兒子走最後一次郵路。在這一趟漫長的路程裡,原本對父親很懼怕、陌生的兒子,逐漸瞭解了父親這一輩子所執著、堅持的郵差工作的意義,而從鄉民對父親的敬重,以及旅途中許多的交流及小故事,兒子更加認識了父親的個性,而父親也從兒子口中瞭解了20多年來妻子等待的無奈以及兒子的心路歷程。

而兒子在自己不意間長成,被兒子背著過溪的老父親暗自流淚。自己是錯過多少兒子的成長過程?又哪個時候兒子已經足以負擔一個成人的責任了?自己花在工作的時間過多,為了這條郵路上的人們努力著,或許是對自己所遺忘太過重要的事情而流下數滴男人淚吧,他哭,但是不哭給兒子看,遮掩著。雖然不能送郵、為這條郵路上的人們盡一份心意,但是從今天起為了家人、為了以往沒有做到的事情送出補償也是相當重要的事。

郵路交給了兒子,也是要讓自己安心。這條路交給誰人都沒辦法,非得體認這條郵路是家的人才有法子接手。所謂的郵差,傳的不只是信封、包裹,更要傳遞人與人之間的情意、那份接手到心坎裡的感動,才是郵差真正要做的事情。老郵差與兒子走的這一趟路,各是一個人的最後一趟與最初一趟。就在無形棒子的交接中,人心成長,真正的心靈交流。

正式接下父親的工作。跟隨父親走了大半生的狗兒,也跟上兒子的腳步離去送郵。父親在後頭看著,微笑揮手目送。『那山、那人、那狗』這篇故事,仍會繼續下去。繼續替這條郵路上的人們傳遞著人與人之間最重要的心情…

故事的主角不是英雄美女,而是純樸鄉間的一對父子。但片中探討的主題,卻是你我可能曾共享的生命經驗。這也是此片令人感動的地方。
沒有太多灑狗血的橋段,只是簡單地呈現父子兩人心靈的交流。像電影中一開始兒子的獨白便說:「我對我父親的情感,往往陌生、恐懼大過熟悉,因為他長年在外,久久才回來一次,對我而言,有時他就像一個陌生人」。

  而片中旖旎的湖南山林農村,幽雅翠綠的景色,彷彿一幅幅動人的山水畫,是近年難得一見的清新小品,值得大家細細品味。















































<鋼琴師>

大衛在一個鄉村音樂節的音樂比賽中,展現了他自幼過人的音樂天份。縱然沒能贏得獎項,卻受到評審的青睞,決心挖掘這樣一位天生的鋼琴家。他悉心指導大衛,並不收任何費用。不但拓展了大衛的彈奏領域,也琢磨了他的彈奏技巧。大衛接著參加更多的比賽。整個音樂界都相信,他會是一個閃亮的明日之星!
  
大衛出國深造的機會到了,大衛的父親不甘心讓他出國而拆散一家人,父親放棄兒子的心態,使大衛的內心也受到陰鬱的影響。
對大衛而言,在倫敦皇家音樂學院的那段日子,是他生命領域迅速拓展的時期。他所擁有的特殊天賦,使他很快地贏得了欣賞。大衛最重要的一場演出,是在皇家音樂學院完美地呈現了「拉赫曼尼諾夫第三號鋼琴協奏曲」,這也使他獲得了滿堂的喝采。但在大衛彈奏完之後,一切都陷入混亂之中,他情感上的疼痛開始擴張,之後一連串的不如意,使他瘋狂了。

一位憑著直覺和宿命論的占星家──吉莉安,進入了大衛的生命,無視於大衛成天咕噥,瘋狂的怪異行徑,以及一切旁人無法忍受的壞習慣。她以無盡的毅力和包容為大衛戒除一些在樂壇上發展的障礙,並細心地為他安排生活瑣事,吉莉安給了大衛復出的契機和勇氣。終於,不負眾望,大衛成功地復出,再度站上睽違甚久的舞台,重拾樂譜的記憶和對音樂天生的熱愛,再創生命中的一個高潮。使他撥雲見日重新找到真愛所抉擇的伴侶,和堅定的人生旅程。

觀畢《鋼琴師》一片,我們要探索的是因著什麼緣故,造就了可怕的命運和異樣的榮耀,強而有力的追求、澎湃的熱情、激烈的藝術表現、失衡的精神狀態,如何在之中求得平衡和重生,是本片扣人心弦之處。

大衛父親小的時候為了擁有一把小提琴,偷偷地做工存錢。但當他把小提琴買回家時,卻被他的父親摔成碎片。兒時充滿了對音樂的期望,無奈自己無法如願登上,因此將所有期望寄託在大衛身上,決心將他培養成世界級的鋼琴家。然而,既是要培育他,卻又處處綁著他。三番兩次的武斷和束縛,造成了大衛精神上極大的折磨,是他終其一生無法揮去的陰影。   

在電影中,大衛彈完了拉赫第三號,戲劇性地崩潰了,那是意味著他光彩的過去將要轉入一個未知的迷惘,太多悲痛的記憶反覆在大衛的精神上作祟,導致他一再陷入痛苦,終致讓大衛一頭栽進錯綜複雜的精神狀態,即使曾是受人稱羨的天才神童,也是不堪一擊的脆弱。

然而大衛遇到了吉莉安,愛,幫助大衛克服種種生活上的困難,如︰不在演奏時哼唱、戒菸、戒酒......等等。吉莉安努力撫平大衛過去所受的創傷與打擊,讓他一步步重返世界的舞台。然後,他找到一條路,用自己特殊的天賦,可以從幻想的世界回到現實生活中,他找到音樂這條路,將他從失意轉回現實。

大衛的故事更印證了許多藝術者的一生,他們將自己投入一個專才的領域中,勇往直前,不被外物所擾,但這也造成他們和社會脫序,使得他們與人們格格不入,以致後來成   為在精神上、行為上分裂或偏差的導因。

有位作家曾說「過度的期待總帶來傷害,尋愛和尋夢同等艱辛」。 這部片揭露了人性根源深藏不露的悲哀,看看大衛的前半生,更是一條漫長艱辛的路程,在喝采的背後,是否會問自己到底自己追求的是什麼呢?








貝森朵夫莊主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生活美學 (Aesthetics in Life)


教 學 目 標

美學,作為一種最貼近靈魂的方法及動力,揭露了人類諸多差異的存在方式所潛藏的深層理想。就中,貼近食衣住行之生活細節而展開的生活美學,至少有兩項潛藏的基本事實尚未得到充分的正視:

首先,就美學的人文面向而言,生活除了奔走營生、超持居贏外,應更能豁顯某種意義追尋與美感經營的精神動向。這就讓“美學”一事,不只是文明重壓的苦悶下所形成的消極逃避,而是更積極地通過生活的藝術化,促使人脫離粗俗朴鄙的蒙昧與野蠻,而體現一種進退有度的文化涵養。原來人文之美,即體現在日常行止的食衣住行、生老病死各方面。一端繫於世俗生活的層面,另一端則繫在形上意義的超越層,以美與價值為終極追求。這意味著,若只沉湎於物慾消費與感官淫縱的馳逐與享樂,將逐物而蕩,漸趨下流;相對地,若只孤懸美與價值的絕對性,生命亦將無所掛搭,無法“即世而超脫”,體現生活之美與人格之美於視聽言動之間。

再者,就美學的經濟面向而言,頃刻正舖天蓋地而來的全球化浪潮的基本動向之ㄧ是──經濟已經是建構在美學的基礎上。
經由internet的快速發展,造就出全球化的完整供應鏈,能夠立於不敗之地的不再是過去大型工廠製造出來的標準化產物,而是融細膩美學品味於設計細節裡的服務心態。或許這正解釋出ipod之所以興起,之所以能夠貼進消費者的心,而不漏痕跡的吸引消費者加入他們的族群。這頗具象徵性的事實已然清楚顯示,這世界經由網路的推平,已經與教科書的理論不一樣了!美學創意所挾帶的巨大經濟效益,將促使財富重分配的洗牌效應,加速改變這個世界。

總之,本課程即透過以上“人文省思”與“美學經濟”兩個角度作為切入點,就理論與實例的諸多面向,探討生活美學豐厚的蘊蓄。除培養同學通過對日常生活之批判思考,開發自身之美學品味外;更進而引領同學經由美學經濟的近身觀察,對籠罩自身之全球化浪潮所推動的時代變遷,作更多層次之人文觀照。


教 材 課 本

蔣勳《天地有大美》遠流出版社


主要參考書籍

1.多媒體教學輔助教材──公視出版《城市的遠見》
2.詹偉雄《美學的經濟:台灣社會變遷的60個微型觀察》──風格者出版社
3.龔鵬程《飲食男女生活美學》──立緒出版社
4.坎伯《坎伯生活美學》──立緒出版社
5.尤瑟夫‧畢柏《閒暇:文化的基礎》──立緒出版社


授 課 內 容 與 進 度

一、
1.課程介紹:上課方式、教學大綱、教學理念、教學方法、教材、作業與評分標準說明。
2.開放討論,多方採納學生對課程安排的建議。
3.約法三章──師生共同制定課程進行過程的行為規章與準則。

二、
看得見的競爭力VS看不見的競爭力:
「美學」和「風格」的經濟價值?
重新正視藝術的身影、美學的召喚及其彰顯出的經濟效益。

三、
掌握持續變遷的世界脈動──面對經濟舞台已被網路科技剷平的全球化時代。

四、
全球化時代的新思潮:美,作為一種看不見的競爭力!

五、
如何由「製造業經濟」,進化到「知識經濟」或「創意經濟」?如何由「專精代工」,過渡到附加價值更高的「品牌」或「設計」?

六、
如何由「紀律的個人」,變身成「美感的個人」;由「勤奮生產者」,轉化成「自由消費者」?

七、
「設計」為何是21世紀國家的「國力指標」?一個觀察點:MBA的漸行過氣,與設計碩士的快速崛起──在這個年代裡,你有高IQ、好EQ,可能還比不上你有吸引人的AQ(Aesthetics Quotient,審美指數)重要。

八、
期中總檢討:請同學踴躍暢所欲言,自我檢視半學期來的學習成果。

九、
學科-期 中 考

十、
食之美﹝一﹞:認識美的重要開始──吃。

十ㄧ、
食之美﹝二﹞:快感不等於美感

十二、
衣之美:1.身體與服裝2.創出獨特的服裝美學3.珍惜美好物質

十三、
住之美﹝一﹞:把“房子”變成“家”

十四、
住之美﹝二﹞:居住美學與人文品味

十五、
行之美﹝一﹞:合乎美學規則的移動

十六、
行之美﹝二﹞:快與慢平衡的生命

十七、
期末總檢討:情往似贈,興來如答──請同學踴躍暢所欲言,自我評量一學期來的學習成果。

十八、期末考

貝森朵夫莊主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壹、教師教育理念──

一、引言:

“人而無它,不可生存;但只有它,生存者不復為人”……….
節引自猶太存在主義哲人──馬丁布伯《I and Thou》

“專家只不過是訓練有素的狗”──愛因斯坦

二、延伸論述:

1.我與祢﹝主體──主體﹞:不落時空、當下即是、必然、命運的召喚、相遇、臨在﹝感而遂通:側悱興發中自然孕生的創造性──這種建立在“主體際性”之上的深層互動是平等而雙向的。亦即,在我迎向祢的同時也被祢所轉化──相互敞開並傾倒彼此的存在。﹞
2.我與它﹝主體──客體﹞:時空形式、前瞻後顧、偶然、因果的算計、利用、宰制﹝名以定形:業習推動下被迫反射的機械性──在機械性的盲驅力威逼掩脅之下,人徒勞地在“物化”的“功用性關係”裡尋找自己,對他而言,唯一合乎理性的行為邏輯,是將所有的關係,以“我”為中心來選擇或拒絕,視其為滿足欲求、提供需要或達到目的的“手段”。﹞
3.由﹝I-It relation﹞的利用、宰制,轉為﹝I-Thou relation﹞的相遇、臨在﹝presence﹞,我們才恢復成真正的人。﹝永遠的局外人→永恆的祢﹞

結論:教育,無非是引導學生如何強化自己的思想裝備,好讓自己得以看清、跳脫,乃至摧毀一切由“利用、宰制”的﹝I-It relation﹞關係所形成的“鐵籠”,然後在更高的層面重新發現、認識並找回久遠以來在社會強加的“偽座標”裏迷失的自己。

三:教育核心理念七則──

1. 以生命帶領生命,用靈魂點燃靈魂。
2. 做人的格局決定專業的高度。
3. 教育是孕育靈魂的文化創造工程,不是拘役靈魂的機械堆砌工程。
4. 堅拒一切假藉教育之名浪費學生生命的保守派勢力。
5. 切忌以自己有限的視野,壟斷年輕學子無限的潛力。
6. 對峙一切縮減生命向度的“偽專業”或“偽教育”。
7. 教師要啟發學生的主要是一種建立在批判思考之上的反對精神(a spirit in opposition ),而不是卑屈的調適(accommodation)。


貳、教 學 理 念


1. 注重“如何學習”、“如何問問題”。
2. 面對新觀念採取開放而評估的態度。
3. 尊重學生。允許坦率、異議與質疑。
4. 尊重歧異的思考方式是創造過程的一部分。
5. 追求“全人”的教育。為理性的左腦增加整體的、非線性的、直覺的方法。注重這兩種過程的交流與融合。
6. 在尊重隱私的前提下鼓勵互動、參與的氣氛。
7. 不貼標籤。莫以自己有限的經驗見識壟斷學生無限發展的可能性。
8. 雙向學習。解構單向性的權威灌輸方式:老師也是學生,向學生學習。
9. 彈性課程結構。相信一個學科可以有各種傳授方式。
10. 文字功夫以思考力為基礎──文字書寫或語言表述,依賴於對論述脈絡的分析、組織與解讀能力,而這三項能力的立足點正是清晰靈銳思考力。所以思考方法的訓練,是閱讀與寫作的必經門檻。萎頓孱弱的思考力,不可能憑空誕生出精確周延的表達。

叁、教 學 目 標

落實全人教育:培養出有情、有義、有禮、有品、有學、有器、有識的學生﹝Total Man﹞,而非只是自我封限於狹隘之“單向度”專業技能的“競爭機器”或“賺錢機器”。

肆、教 材 課 本

1.閱讀指導:文字脈絡的語理分析、詮釋與解讀訓練──自編講義﹝取材範圍:古今文選、報章雜誌、學測試題、思方學講義、多媒體教材、中國哲學原典﹞
2.文筆功夫:實務範例與演練──企劃書、廣告文案、網頁文案、多媒體教材個人網站與部落格製作、自傳、履歷、書信、簽呈、生涯規劃──課堂筆記
3.品味昇華:藝術電影、紀錄片等多媒體教材﹝ex.公視出版《城市的遠見》﹞。
4.人格教育:從《四書》、《老子》、《莊子》、《人譜》、《人物志》、《世說新語》談人生哲學、人物典型與歷史掌故。

伍、主要參考書籍

蔣勳《天地有大美》遠流出版社

陸、教 學 方 法

1.寓教於樂──善用網路平台與視聽教學,誘發學生內在學習“動力”。

2.採蘇格拉底對話式教學,通過“提問/破惘”、“挑戰/回應”的因果邏輯,激發學生批判思考與創意思維能力。

3.落實思考三式:釐清、辨理、探索可能性。
a.釐清:X是什麼意思?
b.辨理:X有什麼理據?
c.創意思維:關於X還有什麼值得考慮的可能性?

4.區化思維模態:
a.目的與途徑
b.自足價值與工具價值

5.建構思想地圖:第一、憑著這種地圖,我們可將思想網絡中的全部或絕大部分的判斷加以定性──如此可免死想混淆等常見的思維弊病。第二、憑著這種地圖,我們可將思想網絡中的全部或絕大部分的問題加以定位──從而通過與問題相應的途徑去著手解決問題,以免“大腦走冤枉路”
a.問題三分法:概念問題、事實問題、價值問題
b.判斷三分法:概念判斷、事實判斷、價值判斷

柒、講 授 方 式

◈課堂講授 ◈分組討論 ◈寫作示範 ◈口頭報告演練◈其他(網路平台互動與多媒體視聽教學)

捌、成績考核方式

◈平時成績﹝出席紀錄、課堂發言表現與隨堂小考﹞: 30 % ◈期中成績﹝學科測試﹞: 30 % ◈期末成績﹝學科測試﹞: 40 %
◇其他:補考或加分題﹝書面專題製作﹞

玖、授 課 內 容 與 進 度

一、
1.課程介紹:上課方式、教學大綱、教學理念、教學方法、教材、作業與評分標準說明。
2.開放討論,多方採納學生對課程安排的建議。
3.約法三章──師生共同制定課程進行過程的行為規章與準則。

二、開宗明義:闡明為學之道──做人的格局,決定專業的高度。

三、看得見的競爭力VS.看不見的競爭力──專業與通識的辨證。
專業:你的唯一生存之道。但專業的內涵是什麼?只是精於一技一藝?還是該讓目光如豆的扁平專業,調適上遂於更切乎時代需求與良知呼聲的全人格局?國際知名趨勢大師大前研一提供了一個更高標準的全新定義:他認為能控制感情,以理性行動;擁有比以往更高超的專業知識、技能和道德觀念;秉持顧客第一的信念;好奇心和向上心永不匱乏,加上嚴格的紀律,這樣的人才可稱為專業。
  這是因為,未來世界的重點不是程度也不是規模,而是「方向」;需要的是受過嚴格訓練,擁有克服眼前困難的創意和勇氣、能夠在無路可走之處嗅出一絲可能性的專業人才。

四、閱讀迷思的破解:文字做為一種隱喻的密碼,如何有效解讀?

五、文字功夫的基礎與鍛鍊途徑之ㄧ:文字脈絡背後的分析力、組織力、詮釋力。

六、文字功夫的基礎與鍛鍊途徑之二:
1.分析力、組織力與詮釋力奠基於思考方法。
2.精確的思考力是靈活表達力的根基。

七、文字功夫的基礎與鍛鍊途徑之三:
破惘之道:如何析解文字脈絡,看見那不曾被真正看見的隱喻。

八、期中總檢討:情往似贈,興來如答──請同學踴躍暢所欲言,自我檢視半學期來的學習成果。

九、學科-期 中 考

十、期中試卷討論

十一、實務印證之一
文學導讀﹝一﹞:文字脈絡的語理分析、詮釋與解讀訓練──﹝取材範圍:古今文選、報章雜誌、學測試題、思方學講義、多媒體教材﹞

十二、實務印證之一
文學導讀﹝二﹞:文字脈絡的語理分析、詮釋與解讀訓練──﹝取材範圍:古今文選、報章雜誌、學測試題、思方學講義、多媒體教材﹞

十三、實務印證之二
文筆功夫實務範例與演練﹝一﹞:企劃書與專題製作格式

十四、實務印證之二
文筆功夫實務範例與演練﹝二﹞:廣告文案、網頁文案、寫作指導、多媒體教材

十五、實務印證之二
文筆功夫實務範例與演練﹝三﹞:個人網站與部落格製作﹝含個人與商業用部落格﹞

十六、實務印證之二
文筆功夫實務範例與演練﹝四﹞:自傳、履歷、書信、簽呈、生涯規劃

十七、期末總檢討:情往似贈,興來如答──請同學踴躍暢所欲言,自我評量一學期來的學習成果。

十八、期末考

貝森朵夫莊主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邊緣戰鬥的意義


又是歲末年終,與往年不同的是,一向在六月底發聘期間才可能引爆的肅殺之氣,現在竟提前在學年中途,即已飽蓄著山雨欲來的強大壓抑之力。不論是併班問題所引發之連鎖裁員效應,或是脅迫各科老師訂定自相殘殺規則﹝招生不足,須有老師成為祭品時之排課優先順位名單﹞所逼出之生存張力,看到不少同事在學校殺氣森嚴的籠罩下,嚇得眼露驚懼,噤若寒蟬,雖說風骨嶙洵的諤諤之士,正自怒劍競出、不可遏抑,但面對猶自在觀望心態中伏乞明哲保身的同事,我不能不痛感:人可以活得窮,卻絕不可活得醜陋,否則餘生何足復論?它將斑剝成一種死魚眼目似的“殘餘”,在逐漸枯萎的過程中,浮漾著陣陣屍臭。

被權力腐化之既得利益階層,固然可鄙;但權力威逼之下便被澈底抽空靈魂的人,更是可悲。拖著一副斷了脊梁的行屍走肉,曲學阿世,侮食賣笑,縱保住飯碗,益增屈辱而已。

然則,為保住飯碗遂任令本校鎮日抬著博士頭銜招搖的行政打手,貓拿耗子似地玩弄著同樣為人師表者的人性;請問,我們還有何顏面站在講台上面對自己的學生?我們不能以身作則地改寫學校歷史,難道,反倒成了學生眼中鄙夷的負面教材?

然而教育的意義到底是什麼?是授業者將自身歇斯底里之恐懼意識漫延到年輕生命的傳染性病毒嗎?假如通過老師的身教所顯示的教育內涵不但未能引導學生走出恐懼,反而成了折損學生道德脊梁的慢性摧殘過程;那麼,這種有系統性地癱瘓學生創造力的教育過程所遂行的根本就是拘役靈魂的工程;換言之,我們所教導給學生的原來是以幻覺為磚瓦在自身生命週遭自砌監獄牢牆的自囚工程。

於是,教師成了打著教育的旗幟“反教育”的荒謬角色。
正所謂:說到心酸處,荒唐益可悲。
我們看到,整個台灣教育界,特別是勢力龐大的私校教育界,教師們因為飯碗掐在董事會與校方共生之“一體化結構”裡,遂任令自己扭曲人格與職位的主從關係,而不恥自身之淪為“教改”的最大阻力。
這種為保住職位而不惜效忠官僚體系之奴隸行徑,正是典型的“異化”──你只做別人命令你“必須做”的事,而不敢做你“願意做”的事。
因為唯利是圖,所以唯命是從──難道,這就是老師們的身教所傳達給學生的唯一訊息嗎?
誰實為之?孰令致之?我們在課堂上的所有努力,竟然只是變相地教導學生們出賣自己的靈魂。
然則,越是因為當今私校教育界仍是肆虐著野蠻的蒙昧勢力,我更是確信:教育的天職,宿命地只能由最強悍的靈魂來承傳;這意味著,他不能是“一般人”,而必須是一個“戰士”,因為他所面對的將是窮極頑強而盤根錯節的保守勢力,是無涯的蠻荒,是鬼影幢幢、專吞噬靈魂的黑暗大陸。有詩為證:

提劍跨騎揮鬼雨
白骨如山鳥驚飛
塵世如潮人如水
只嘆江湖幾人回


多少人一涉足此權力場域,轉眼間,已被吸乾了靈魂,到頭來,落得個屍骨無存,有去無回。有幸破此魔業而倖存者,寧能不浩嘆:塵世如潮人如水,只嘆江湖幾人回……………………

若於此中艱難,無所覺悟,只把教育界當作不景氣時代的避難聖地,以逃避面對“自由市場”的激烈生存競爭,那這種老師真注定要辜負教育的神聖天職了!事實上,恐怕正是因為懷此“偏安”心態而急於在教育界“卡位”的人太多,這些不堪生存競爭的孱弱靈魂在權力威逼時所凝結的巨大沉默,正好坐大了盤據校園的黑暗勢力。

待在這所學校越久,這顯而易見的事實便日益尖銳地逼你正視:校方高層敢於這樣肆無忌憚、為所欲為,教師們薄弱的法律意識與道德意識其實要負最大的責任。所謂“一個願打,一個願挨”,教師們集體性的怯懦所蔓延出的寒蟬效應,正提供了不公義的權力壓迫得以遂行的溫床。

事實上,校方正是吃定了大多數老師們的精神強度,終不敵生物性本能的生存疑懼,所以,膽敢毫無顧忌地一再抬出“解聘”的懲罰來逼你就範。果然,一碰上這張“王牌老A”,絕大多老師馬上就棄牌投降。校方之行政官僚既屢試不爽,更是樂得一再叫出這張牌,以各各擊破每位老師的心防。

然則,憑什麼我們要乖乖地交出自我,並將此自我封限在校方主觀訂出之遊戲規則裡呢?只要具備起碼洞察力的人都可以看清:在這個遊戲規則裡,我們注定是輸家。理由很簡單,因為四張“王牌老A”都在校方手裡。所以,不論我們在這場遊戲裡玩得再如何煞有介事,玩得再怎麼如癡如醉,在校方眼裡看來,這早已是一場注定勝負的遊戲,誰教我們一開始就接受這場不公平的遊戲呢?我們竟然愚蠢到去接受一場對方可以在發牌前即已事先抽掉四張“王牌老A”的遊戲。這就讓這場遊戲的荒謬性遠超過悲哀的成分,何則?遊戲的結局注定是輸家已自可悲;是遊戲在玩人,而非人在玩遊戲,則讓我們在遊戲裡所承受的驚懼顯得荒謬無比。

這場遊戲,讓每一位老師背負了賭徒式的宿命──在驚疑不定的遊戲過程中,因入戲太深而深受其苦;而後,當靈魂被澈底吸乾,即使你想賴著賭桌不肯走人,抱歉!對一個已被糟蹋殆盡,了無剩餘價值的賭徒,賭場是不會客氣的,你只會被一腳踢出這個遊戲!然則,拖到那一刻才悔不當初,不覺太遲了嗎?

依我之見,面對這場必輸的遊戲,每位老師之生路完全凝聚在幾項根本的覺悟,那就是清晰地洞見:
1. 一旦掉入這場對方設定的遊戲,你便已被迫面對一場“王牌老A”掌握在對方手裡的殘局。
2. 在一場必輸的遊戲裡“期待”成為贏家。這只是一廂情願的幻覺。
3. 走出幻覺,拒絕繼續投入這場必輸的遊戲。
4. 另闢戰場──逼校方面對一場它無法任意抽掉“王牌老A”的遊戲。更厲害的是,這必須是一場“王牌老A”握在我們手裡,而校方又無法拒絕的遊戲。如此,我們操回遊戲的主導權,已自立於不敗之地;而後,只需誘敵深入禁區,靜待其深陷其中,不可自拔就是了!
5. 那麼,這戰場的轉移,意味著什麼呢?簡單說:是由董事會與校方之“一體化共生結構”所主導之“權力場域”,轉向以輿論監督與法律保障之客觀制衡力量所建構之“輿論\法律場域”。
6. 至於,在這場校方之權力階層所無法拒絕的遊戲裡,我們的四張“王牌老A”到底又是什麼呢?顯而易見,第一張\我們手中所握有的校方弊案證據;第二張\教師法保障之合法權利;第三張\以筆代劍,爭取輿論支持;第四張\老師自身的團結──一向被權力階層分化的老師之所以可能凝聚為一,端在乎是否能洞見“在校方主導的權力場域裡討生路”根本只是一種似是而非的幻覺;而後,在決然走出此幻覺的共識下,盡棄前嫌,團結為一。
7. 一個強悍的教師會,是整合以上四張王牌,並將其落實為具體實踐力量的必要組織。否則,以一人之力,要同時掌握並運用以上四張王牌是幾近不可能的。
8. 若您認同以上七點分析,請將您的覺悟化為具體的行動力。是挺直脊梁,站出來的時候了!教師會竭誠歡迎您共襄盛舉。

最後,容我藉龍應台一段文字,總結以上心得:

有的人在放逐中步履踉蹌的退到孤獨的邊緣,起先沉默,而後失語,最後失憶,忘了自己,也被世界遺忘,有的人卻因為抵抗失憶而找到新的中心,或者,給予邊緣新的詮釋,使邊緣本身成為一種目的。不管是升起或墮落,放逐,迫使一個人赤裸裸地、毫無退縮地面對他的生命本質。它加重了靈魂的重量,使你深沉──如果你沒先被那個重量壓倒的話。

不,我說錯了;放逐可以將你的靈魂徹底抽空,使你輕得找不到自己,那才是生命裡不能承受之輕。

──龍應台

放逐﹝ex解聘、失業、失戀……﹞,作為一種懲罰的手段,我們有理由相信它是最摧折人性的有效懲罰之一,因為,它喚起了人性底層最深的驚懼──一種在疏離權力核心的邊緣化過程中所逼生的孤危之感。

幾近於是一種不可抗拒的生物性本能,人們盲目地在象徵安全感的權力場域中,拼命競逐、卡位,彷彿只有確定自己是在趨近權力核心的進程中,才可以稍稍安撫那潛藏在生命底層的孤危之感。

然而,權力場域之所以為權力場域,正在於它本質上就是──權力階層為維護自身之既得利益而創造出來的一場不公平的遊戲。代表生殺大權的“王牌老A”既操在權力階層的手裡,你又如何能有真正的安全感?

於是,你覺悟:與其在權力場域裡尋找著根本就不存在的安全感,倒不如,徹底退出這場必輸的遊戲,另闢蹊徑,在悖離權力核心的邊緣之外,以自己的“王牌老A”為新的立足點,而後進行邊緣戰鬥。

這種邊緣戰鬥的意義,在於它打著一場自己主導的戰爭,而不是被迫在別人設定的遊戲裡,隨人起舞。事實上,只有這樣的戰爭才能使人茁壯,因為你不必再為了討好權力階層而被迫“取消自我”。相反地,你歡迎被邊緣化,你享受著因為遠離權力核心而保住的生命本質。事實上,得不到權力階層的寵愛又怎樣?你樂得更自在!因為在邊緣的戰鬥位置,你不但為自己創造了一種不由別人施捨的安全感,也更親切地靠近了自己的本性。

於是,我們自此得到一項驚人的結論:

放逐一旦不被逃避,它便成了自願地邊緣化過程;
而邊緣化,原來竟是唯一的出路。
它指引著走出幻覺後的無涯空間──
在這空間中,你決定自己的秩序;你第一次被允許做你自己………


塵泠2001.1.2

貝森朵夫莊主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 人氣()

夏維 財一丁 882442



我漸漸地在學習如何看清我內在的主體.慢慢地在體會社會化的那個人生.

我像秋蟬.努力的從泥土裡爬出來.一步一步.慢慢地.找尋我的棲身處.深黃色的硬殼裡.隱藏了另一個生命.我花了好大的力氣.學會如何去緊捉樹幹.只為了不讓自由掉離這最有安全感的地方.一日過一日.等待著重生.當我從殼內....剝...的一聲.蛻去那深黃色的硬殼時.我學會了飛.展開那透明的翅.享受風的感覺.發出我的聲音.

我用新的姿態再度來到這個人間.秋在蟬蛻的空殼裡翻覆著四季.時間雖短.但已足夠.我以一個秋天的理由.從地層黑暗之處.回到真正屬於我的地面上.至少....我有理由!

如果真的要問.我從這學期的課中學到了什麼.倒不如換個方式說.我在這門課程得到了多大的解脫.是一個億年嗎?還是一個兆年?或是無限的空間...........

釋放我內心的靈魂.有點像...抒情搖滾的一首歌.欲奔若狂.
長久來.我自己背負著自己.走過無數的長路.迂迴又曲折.
汙濁的雙眼.看不清現實.走不出自己.可悲!
待在這個小教室的空間中.交談彷彿落葉......
每一言一語都觸及深思的言語哲學.是人們對上帝祈求的聲音嗎?還是人們想要自由的呼喚呢?還是人們在寂寞時的聲音呢?

自由是無根的.只有順著...依著祂的律動.
你才能明白.原來這樣的律動.是幸福.......另一種愛自己的
幸 福





貝森朵夫莊主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Close

您尚未登入,將以訪客身份留言。亦可以上方服務帳號登入留言

請輸入暱稱 ( 最多顯示 6 個中文字元 )

請輸入標題 ( 最多顯示 9 個中文字元 )

請輸入內容 ( 最多 140 個中文字元 )

reload

請輸入左方認證碼:

看不懂,換張圖

請輸入驗證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