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分類:哲思手札 (204)

瀏覽方式: 標題列表 簡短摘要

今天“社會學理論專題”課堂,本擬透過底下短片作為康德道德哲學的參照與印證。其中,跟道德議題相關段落約從4:35開始,每一個字,都值得細細體察。我發現身邊受過社會學或人類學訓練的學生,多傾向相信道德純屬被建構的產物,毫無普世性可言。我因借康德“實踐理性”觀點提出質疑:

「人不能是國家、宗教、家族,甚至是經濟體制的工具!人決不能被任何人(甚至不能被上帝),只當作工具,而不同時作為目的本身。 」

「我說人就是目的, 所有理性動物亦然,不是此意志或彼意志可任意差遣的手段。」

「待人之道,不管對你自己還是對別人, 就是絕不可把人當作手段,永遠把人當作目的。」

人是目的,不是手段。
這就是康德眼中“道德的絕對律令”。
這意義下的絕對律令,會是受制特定社會條件的建構物嗎?
殊不知,“道德相對論者”所視為被建構物的道德,不可能涵蓋倫理關係的所有面向。真實的道德,一如真實的宗教,永遠是作為“殘餘”,隱蔽暗處。此則相應海德格所云: “宗教的神聖, 是所有正面性宗教的殘餘。”

這意味,受制特定社會條件的"意識型態"再怎麼覆蓋深重,總還是有作為“非建構物”的殘餘,自"建構物"的裂隙逃逸,就這一線靈光,已足讓人"如迷忽覺,如夢忽醒,如仆者之起,如病者之蘇"(參馬一浮語)。所謂“感而遂通”,“一機之微”間,真實道德的躍動,終不可掩。

惟事在性情之際,勞者自歌,聽者藐藐;課堂裡,砲聲轟隆,更有人嫌我談得太高,聽不入耳!但真是我談得太高嗎?不!問題在我們是否真尊重自己是個“人”?還是甘於只做個受制特定社會結構的傀儡?這純屬“自我要求”;也是“自律道德”與“他律道德”的根本份際。

志學 2016.6.15 “社會學理論專題”課堂側記

Ps.人心若無私係,直是活鱍鱍地,撥著便轉,觸著便行,所謂「感而遂通」,纔聞彼,即曉此,何等俊快,此便是興。若一有私係,便如隔十重障,聽人言語,木木然不能曉了,只是心地昧略,決不會興起,雖聖人亦無如之何。須是如迷忽覺,如夢忽醒,如仆者之起,如病者之蘇,方是興也。興便有仁的意思,是天理發動處,其機不容已。《詩》教從此流出,即仁心從此顯現。

~馬一浮

貝森朵夫莊主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捷運還有下一班車,而且只相隔五分鐘,但人生呢?常常這一錯過就是一輩子!也許我們的下一班車是下輩子,也許是十年後,誰知道?
突然想起阿保美代的漫畫,
每一輛列車都象徵一個人的一生,
有人在你人生的某一站上車了,但卻在某站下車了,
有人是開心的下車,有人卻是帶著惋惜地離開...。
然而那個能陪我們一直到終點站的是誰?
難道最後都只能剩自己?
我們是否都珍惜那每一站上車與下車之間有人陪伴的時光?”

蔣鵬這話教人看了大慟!
生活的殘酷性在:一旦錯過,就沒有回頭路!
真實的人生不同虛擬的線上遊戲。
輕易擦身而過的代價,就是~
從此
人各天涯.........

捷運只是“虛擬人生”,還回得了頭!
真實的人生,卻每殘酷得教人心驚!

晚唐詩人李賀,一生短命,不過二十七個年頭。
他就以“恨血千年土中碧”七字,勾畫出人間的殘酷性。

我一生皈命的愛情裡,何嘗不梗著股隱隱的憾恨?
乍看回頭了,其實殘酷性永遠都在,甚而更錐心刺骨。

也好!殘酷裡,每隱藏著最深的學習。
不然書唸再多,也不過“紙上談兵”,終究跳不出腦袋裡虛構的幻見人生。
這人生,無非是晃漾深淵上頭的浮光掠影。
深淵處,另有跌宕洶湧的底藴力量,隨時可能沖破並顛覆常規世界的虛假性。
在“少年PI的奇幻漂流”裡,這揭露一切的底藴力量,就寓意深微地具現為瞬間席捲天地並無情吞噬一切的狂風巨浪,以至那以孟加拉虎現身的惘惘威脅........

原來,真實的人生是“深淵伏流”與“浮光掠影”肌理交疊下的皺摺體。
越是歲月斑剝,越不掩時間刻痕帶來的強大揭示性。

我以此欣然悅納那遽然臨在、卻徹底屬己性的命運。
正是這般的命運,逼使我無可閃躲地迎向飽富皺摺性的真實人生。
它徹底撕碎我長年建構的未來想像 ;
它將我打落回更深的存在平面 ;
它也驅迫我必得將自己推向更邃密幽微的眼界,否則,無以消解心中至深的憾恨於雍容大度的胸懷,更無以極一生無可如何之遇而安之若命!

幸運的人生,遠離殘酷性,卻難掩其虛假性。
真實的人生,是甜蜜而憂傷的!看似悲欣交感,卻也讓人通過自“存有底線”焠鍊出的雍容大度,而徹底轉化出任缺憾還諸天地的恢弘器識。

我不由思及東坡晚年流放將盡,為自己一生坎坷命途作出的動人宣告:

參橫鬥轉欲三更,苦雨終風也解晴。
雲散月明誰點綴,天容海色本澄清。
空餘魯叟乘桴意,粗識軒轅奏樂聲。
九死南荒吾不恨,茲遊奇絕冠平生。

末聯結語,好一句“九死南荒吾不恨,茲遊奇絕冠平生”!
自非雍容大度者不能言。
詩人充分見證了命運的弔詭!
百死千難間煉就的火眼精睛,讓他深銳洞見那藴藉於力量與脆弱間的永恆悖論(The Paradox of Power and Weakness )

此真乃千古風流人物!
殘酷的命運,終而讓詩人在苦難的盡處,完全觸摸到那跌宕於存有底線的遒勁轉化力量。

無怪乎元好問《遺山文集》裡評論:『自東坡一出,情性之外,不知有文字。』

鄭文焯《手批東坡樂府》亦再三致意:『突兀雪山,卷地而來,真似錢塘江上看潮時,添得此老心中十萬甲兵,是何氣象雄且傑!妙在無一字豪宕,無一語險怪,又出以閒逸感喟之情,所謂骨重神寒,不食人間煙火氣者。詞境至此,觀止矣!』

稽首嘆服之餘,我暗自發願:
為不負摯愛者銜命相許之情,也為消解畢集我個人生命史的憾恨.......
有生之年,我終當證此汪洋縱肆、海天澄清的浩蕩襟懷。

志學 2013.6.17 心影残箋

貝森朵夫莊主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 人氣()

雍容大度,意味在可見的疏離中恢復那不可見的連結~
或者說,找回在“橫向勾連”的世界關係裡失落的親暱連結...

雍容大度,宗教性底藴之所在~
即令這底藴,只屬正面宗教的殘餘。

雍容大度,是因為那一度被遺忘的前置感(you are my another self),重新自心底甦活。

唯褪盡一切來自五濁惡世的遮蔽,前置感才可能由“不可見”現身為“可見”。

當一向保持昏睡的前置感驀然蘇醒,我與祢的親暱連結,遂置換了我與它的陌生疏離。至此,一切根柢於“我們”而湧生的迎納之情,遂沛然而發,莫之能禦。

自五濁惡世觀之難以理解的悖俗之舉,在此也不過是法爾自然、本當如是的清暢與自在。

這份從“拖泥帶水”昇華為“行雲流水”的“本來就是這樣“(法爾如是),就是雍容大度。

~志學 2013.6.7 哲思零縑
讚 · · 推廣 · 分享
Lanie Yang 、傅孟麗、陳春德以及其他 11 人都說讚。

朱志學 為何會有雍容大度?
在 2011年9月19日13:14 由余德慧(網誌)

例一 。今天是開學上課第一天,我的習慣是想把陌生同學變成熟悉。但我的預備態度卻必須把所有的陌生人看做熟悉的老友,我進入課堂如與老友們歡聚。這個前置態度是個關鍵。如果我要等到我跟那個人熟了才孕育出老友感,那是很難的事。
例二。前置態度指的是我還沒碰到你,我卻早就有你。談戀愛的真正感覺就是那恍若前世早在一起的前置感,否則只因眼前的美麗俊俏帥氣而被吸引,那種戀想想就好,若談下去會非常不堪。
例三。我早就活在這世界。會在這世界覺得難耐,因為那不是我要的。最近只看動物影片,特別是野生動物的覓食、找伴侶、交配、照顧小孩,用meta-eye觀之,只見牠們對如何找吃的、如何築巢都有一種「本來就這樣」的自然,不必上學、不必專家。看牠們的身體與那些岩石、森林、海洋、土地的相濡以沫,才學會牠們在大地的雍容大度,坦然。
例四。雍容大度=我從你那兒出生,只因分離而看不見你。一旦見到你,我啊的迎向前去,我的迎=雍容大度。
星期五0:38 · 讚 · 8

田宜歆 真有哲理
星期五0:39來自手機 · 收回讚 · 1

陳進益 余老師說的真好,是生命.
星期五8:58 · 收回讚 · 1

貝森朵夫莊主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從返虛入渾到雍容大度

返虛入渾,生命因得皈命於橫向勾連的“世界關係”所碰觸不到的深密連結,這深密連結只存在於縱深性的視域裡。即此“解疆域化“後的眼界而澈上澈下打開的迎納性,是依繫不可見的“前置感”而得蟬蛻寰宇之外的“救贖”。

即此而言,雍容大度,是一種深隱於世界裂隙中的“信仰”。
這飽蘊“power through the weakness”的信仰,對解疆域化前的眼睛,是完全不可理解的!

在橫向勾連的單線邏輯看來,力量是力量,軟弱是軟弱,兩者互為對峙,而不具同一性。
可在“返虛入渾”後的眼睛看來,至高就隱藏在至低裡。
於是,甘於“祂必興旺,我必衰微。”
於是,甘輸歷劫英雄氣,卻換一片兒女情..........

這函具高度容受力的“迎納”,甚而是悖逆甚或冒犯世俗邏輯的。
然而,真正的力量,卻也只蘊生於世俗邏輯所無能企及的“邊界”。

以雨果“悲慘世界”為例,故事裡那至誠可感的“主教”對假釋犯“尚萬強”所作的ㄧ切,正是“雍容大度”最動人的具體示現。

他所施之於尚萬強,乃至多年後尚萬強所施之於芳婷母女的,都充分具現了雍容大度所開啓的救贖之路。

原來,救贖的恩典就蘊生於The paradox of power and weakness。這恩典以不可思議的力量瓦解了世俗邏輯依於幻見所自鑄的囚牢。

即此而言,最神聖的就隱藏在最卑微的裡面,最卑微的卻成了通往最神聖的基礎。

此則福音書與舊約詩篇那儼若神諭的訊息所試圖傳達的奧蘊:

“無論甚麼時候,你們在我弟兄中一個最微不足道的人的身上做了這些事,就是為我作的!”

“我曾說:你們是神,都是至高者的兒子。 然而,你們要死,與世人一樣,要仆倒,像王子中的一位。”

原來,雍容大度是一種超然世情邏輯的“迎納性”。
世情邏輯高抬主體性,雍容大度卻深於主體性根底而予以徹底解構。
解構後的主體,不再崖岸自高,一切銷歸法界不可思議的神秘力量。
我以此而更能體貼余老師所說的:

“雍容大度=我從你那兒出生,只因分離而看不見你。一旦見到你,我啊的迎向前去,我的迎=雍容大度。”

是的!
只因看見彼此同屬法界無盡的汪洋,遂不復以潮起潮落相高,而真能無所住而生其心。

~志學 2013.6.7 哲思零縑之二

貝森朵夫莊主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一代舞者許芳宜有云:

“要有自由,你本身就要有非常深厚的底子,才能夠去享受這些自在跟自由!”

這話說得透闢。

自由不是被給出來的!
是自內裡窮盡生命幅度的結果。

以鋼琴為例!
琴鍵有限,琴藝無限...........

琴鍵上看似大風捲水、巨浪掀天的雙手,從來就不是被現成給予的禮物。
那無所不能,幾近上帝在世間示現紋跡的神奇之手,只能通過難以想像的養成過程而練就!

即此而言是自由是一種“奇跡”:
那是通過絕大的努力所錘鍊出的一雙輕盈翅膀。
這雙翅膀,就是“奇跡”!

奇跡這詞很難定義~

我喜愛鄔斯賓斯基的描述:

“在這層假像的薄紗之外,存在著另一個真相。為了某種原因,有某種東西將它和我們隔離開了。「奇跡」就是能穿透那未知之真相的東西。”

這意味:

祂只能相遇於存在深處..........
祂只可能發生在身、心、靈都全面朝向“解疆域化”的進趨過程.........
祂當然也隱函:當身、心、靈都近乎徹底解放,而終得全面迎向的奧祕自體(mistery in itself)。

只不過,為著某種業力深遠的糾結,這力能穿透未知存在向度的道路,宛如遠古之夢般地被遺忘了!

遺忘導致長年的自我囚禁。
於是,我們繼續拖命似地活在看不見的纏縛裡,終日蹭蹬垂羽,想念著可望而不可及的翱翔..........

~志學 2013.6.10 心影残箋

貝森朵夫莊主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我不再是我,我是我們,我與世界的秘密締結,織成牢不可破的聯盟,我不再孤單,因為我就是你,在靈
魂的呼喚聲裡,我們同眠、共生死。 ”

── 余德慧老師

老師這段話,重重敲擊了心坎!
死亡,隔不斷老師曾經在每一個聆聽者心中悄然織就的私密連結。
這樣的人,從來沒有真正成為過去..........
他只是化身為另一種幽微的存在形式,繼續在世間晃漾著動人的靈光。
這就是死而不亡者為自身完成的神祕引渡:它讓自己通過死亡的洗練而繼續存活於後死者的憶念裡........
於是,瞬間穿心而入的靈光,儼如莫札特兩百多年前灑下的音符,可以不受時空阻隔,而依然川流於每一
個愛慕者的魂命深淵.......

志學2013.4.30 憶念余師有感

貝森朵夫莊主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朱志學 相信余老師的洞見已化為永和兄茶隱講題的養分之一:"疊影是把眼前的景物用往日的思念去應對,使得眼前的事物交疊在過去曾經有過的悲歡歲月,於是豐富的心緒源源而生,人突然處在怔忡的世界裡。"
9小時前 · 讚 · 1

蔡永和

余老師這句足以指點證明,在我直覺裡
無以哲學思考的原初,
會著迷這疊影形式(儀式)呈現的不斷重複
原是擺盪機械與情感間,隨著生命情感自然而來的道理
可惜我無法遇到余老師,當面請教任何



朱志學

永和兄説得扎心!

疊影,在你手上已逐日釀就為一門極為獨特的書寫語法。
在我看來,你是通過疊影的形式以捕捉那沈澱於時光中的靈韻。
這是為什麼你的影像總引人墜入一種難可名狀的時間感。這時間感流淌著過去曾有過的悲歡歲月,遂讓擁有相近記憶的閱聽人,在失神的凝睇中,一時百感泉湧、性靈搖蕩而瞬間跌入某種恍忽攸移的怔忡狀態。

我所體會的"茶隱",就是經由那漫渙著時間的刻痕並拓在心上的疊影而棲隱於這種怔忡狀態,而後,一生懸命於此,更無回頭路!

至於,那難可言傳的侘寂,無非就是在怔忡狀態裡經驗到的"空隙",這"空隙"讓我們得以暫時切斷那教人窒息的世界(五濁惡世),而與被世界隱蔽的深淵恢復失去的親暱連結。

這親暱連結,隱藏著巨大的解放,所以也具有"宗教療癒"的意義。
這又是"茶隱"命題涵賅的另一面向。

志學2013.5.28茶隱續筆之七



讚 · · 推廣 · 分享
陳俊成、張德銓、傅孟麗以及其他 8 人都說讚。

蔡永和 很高興見到志學兄以茶隱命題的系列文作
我也因此拜讀這些,關於創作內裡的剝繭
提供影像閱讀思索的新契機
7小時前 · 收回讚 · 2

貝森朵夫莊主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意義是纏縛生命的幻境;這幻境每黏附於視覺所成就的影像而相與俱生。
看穿影像(以至依繫影像所織造的幻境),而了知一切本無意義~
乃能愛這流轉多變、起落不常且完全不受意義框限、宰制、拘役、遮蔽的生命自體。

2013.5.18 哲思零縑

貝森朵夫莊主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德里達說:“我們所有的愛都是不可能的。”

他深銳洞見了一個似非而是的“弔詭”:生活,從不容許我們渴望的那種“受縛於意義宰制卻自命神聖的愛”,始終得到貫徹。

真愛,必然超然一切幻見的拘役,而不受任何人為規定物所遮蔽。
真愛,自會讓一切黏附於生命自體的意義框架徹底砉然崩解.........

全然交付於生命自體的愛,於焉得下身落命而蟬蛻塵囂之外!

這樣的愛,立基於齊克果“絕望的一躍”,而徹底跳脫慾望與幻想的輪迴.....
以其全然臣服於生命本身,人乃能坦然容受永恒的分離、如影隨形的失去、無所不在的飄零,以至血肉形軀必然函具的残老病死.......

生活,於焉而無法不是甜蜜而憂傷的。
學會接受生活本身,意味著,學會放棄渴望絕對之物。

(一切絕對之物,無非只是意義所建構的幻象。)

2013.5.18 哲思零縑之二

貝森朵夫莊主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朱志學
10小時前在Hualien附近
疊影是把眼前的景物用往日的思念去應對,使得眼前的事物交疊在過去曾經有過的悲歡歲月,於是豐富的心緒源源而生,人突然處在怔忡的世界裡。

~余德慧老師
讚 · · 推廣 · 分享
Yenching Hsieh 、陳進益、周牧柔以及其他 6 人都說讚。

蔡永和 對於疊影深刻有感
9小時前 · 收回讚 · 1

朱志學 沒想到老師原來早用了"疊影"兩字!真是心有靈犀一點通!我在看到這段文字之前,早在多篇著述裡使用完全相同的兩字,來傳達我醞釀久遠的想法,而且用法恰相應余老師用這兩字的意義脈絡。其中,多篇為呼應永和兄"茶隱"理念所寫下的"茶隱續筆",可説篇篇都建立在相近的體會上。相信永和兄一看便知!只不過,我不能不嘆服:余老師只用寥寥幾句話,就說盡我用十篇文章還未必闡釋得透切的深義!正是,滴滴在心頭,愧而弗能言。 〜志學稽首
9小時前 · 讚 · 2

朱志學 附帶一提:我因緣殊勝,眼下峰迴路轉的愛情,恰是立足於余師所云"怔忡"的世界裡!我越深入這段因緣深遠而飽富記憶皺摺的戀情,就越從中體得一分命運的莊嚴感。沒錯!正是基於對"疊影"的深致體會,才支撐我得以懷抱更寬廣的人生態度,以涵納命途裡的多方曲折,與終歸無可如何的坎坷與缺憾。 〜志學合十
7小時前 · 已編輯 · 讚 · 2

朱志學 以胸中海嶽,涵納病裡亁坤。這當是深於"茶隱"至味者,該有的襟懷與氣度!
8小時前 · 讚 · 3

周麗雪 如此的愛就像你莊園旁邊的佐倉步道!那日我未竟全程!卻可以感受到為何會是蔣勳最愛?那要一步步往上~~也許小陡坡~也許小石塊但不會難倒你們~你已得到最初的憧憬並造成了佳緣!無憾也!兩人同心共負一軛!也是上帝所賜最美的禮物!老姊永遠為你們祝福~~~~~
5小時前 · 收回讚 · 1

貝森朵夫莊主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余老師說:“宗教在某一種層面上,是中產階級的資產,是種龐然的力量。但是如 果你去看,一個浸泡在那樣底層世界的孩子,對他而言,什麼是上帝?什麼是自然?在生存的邊緣上,沒有一種東西比生存還要迫切。這個世界表面上不斷在改變進步,但是底層的世界還是一樣沒變。”

這話讓我我感觸極深!
沒錯,人是處境的產物。
處境若紋風不動,期待“轉念”發生,根本是緣木求魚。
可是,當老師以“底層世界”形容某種看似畸形的“處境條件”(或說使“轉念”可以發生的“基礎關係”。)
不覺引發我另一層思考:

底層世界四字,在我而言,或許不單只是由社會條件所決定。
它牽涉更深微的因果網絡。
我意指:每個人背後都潛藏著一個黏稠陰溼、難見天日的底層世界,讓”轉
念”無法輕易發生。
不單弱勢族群如此!在我看來,無人不如此。
甚至就連出身豪門、大宅、宮廷、權貴的幸運人士,看似身處“順境”,亦自有其看不見的底層世界,拖著他們往深淵墜落!為何連他們也難免墜落?因為對這些幸運者,當美貌、青春、健康、聰明、財富、權力...等一切外在支撐力來得太輕易、也太理所當然,他們最大的欠缺或許就是根本“沒有欠缺”,所以也激不出任何高貴的精神動向。

余老師所言,對缺乏通觀全局而只能被牽著鼻子走的盲趨者,自屬鞭辟入裡之見!
可我還是覺得,眾多善因緣裡,人所可能依侍之最強大的“處境”,就是內具於自己魂命深處的自覺意識!
這就像身體的免疫系統一樣,是否擁有強悍的防衛機制,本身就是人所以能夠對抗病毒感染的關鍵處境之一。
這意味:唯有超曠的眼界,可以對抗無所不在的墮落!
自覺度不夠,支撐力再強的“順境”,也大可成為通往地獄之路。

可話說回來,若缺乏強大的自覺意識,又身處絕對弱勢的社會底層,那這些亡命生存邊緣的沈淪者,除了被深淵吞噬外,還真是難有“轉念”的可能。

志學 2013.5.27 哲思零縑

貝森朵夫莊主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蔡永和 這是我慣常影像風格
透過兩影像重疊得來的
一張公寓玻璃推窗樓與樓自然疊影
一張是斑駁的水泥牆


蔡永和 「相機雖然能夠記錄,但沒有記憶」。
提及這個「記憶」,
想到自己作形式的重疊影像
兩個時間圖像如何像「記憶」型態下相遇,
其間以直覺情感牽引一條隨「記憶」連結的無形線
所以我圖像非機械繕寫
而將我要的影像壓縮儲存「記憶」檔案裡


朱志學 “兩個時間圖像如何像「記憶」型態下相遇,
其間以直覺情感牽引一條隨「記憶」連結的無形線....”
此論高明^^
佩服^^


蔡永和 志學兄
「相機雖然能夠記錄,但沒有記憶」
此句出自杉本博司
讀其影像看法情感很相應


朱志學 我一向敏感於看不見的無形線所形成的隱秘連結。
永和兄高論,我亦一見就說不出的相應^^
細味之,這說法跟我同您提及的味外之味、身外之身,亦若合符節,互為響應。
因為,背後的問題意識,同樣是為了捕捉那沈澱於“時間”裡的靈韻....
而“時間”,究其底藴,無非是歲月斑駁中“一條隨「記憶」連結的無形線...”


蔡永和 志學兄何時你我當面細聊
長久來對時間影像質疑與課題感受
我不善書寫,亦無法透過精簡文字表達

“時間”,究其底藴,無非是歲月斑駁中“一條隨「記憶」連結的無形線...”正是精闢之見


朱志學 以此而論,我想,不獨永和兄的攝影美學,您幾番捻提“茶隱”二字,揆其用心所在,量亦不離此封印時間中的靈韻..........


朱志學 嗯!感謝永和兄邀請^^
志學定當擇期拜訪^^


蔡永和 唉!志學呀!
論無形的線,記憶在現實的真實
此刻您提及茶隱真是神來一筆...
49分鐘前 · 收回讚 · 2

蔡永和 志學兄何時北上,小茶一敘


朱志學 嗯!永和兄的好茶總喚起我份外美好的回憶^^
希望五月即能偕佩妍成行。


蔡永和 太好了!
能迎得您伉儷前來,開心萬千!


朱志學 而茶隱的玄奧命題,一路探索至此.......
我越來越體認到:封印時光中的深遠靈韻,就是那不可見、卻深致可感的皈命之所。
“隱”字在此,除“繁華落盡”的“隱去”之意,已就另一意義面向透出“詩意棲居”的延伸義涵......


蔡永和 這句“詩意棲居”的延伸意涵
隱 從天地自然裡尋得之哲思內涵
中國山水畫裡的文本妙處
隱 幻化現實的諸多型態耐人索引

跳開諸多文字的捕捉
隱 從其心性初衷觀正是要點




王人立 兩位高人,隔空對談,像山崖上回音,盪到山中一位求學亦求道的書生旁邊的小書僮耳孔裡。偶來一遇一得,勝過我這二個把月的玩物(平板電腦)所得!許多人,說這玩意兒不好,但如遇見這班需人思考的妙解見地,就真的三生有幸。這機子何來不好!
3小時前來自手機 · 收回讚 · 3

王人立 且發見,蔡大師此張創作,隨意"格"放,都非常質感。正所謂人生記憶之重量!
3小時前來自手機 · 收回讚 · 3

蔡永和 王人立:說笑了!
接續您劇情發展,通常變成
那個不言者才是深藏不露之真正高人
小弟之前隨興淺見,望請包涵
約 1 小時前 · 讚

王人立 好愉悅的下午。
深藏不露之真正高人應是那位書生!
約 1 小時前來自手機 · 讚 · 1

蔡永和 那可否是一人分飾兩角的真正無敵高人爾
約 1 小時前 · 讚

王人立 也許是噢。寫成武俠小說了。
不過,您的影像,是有異於其他創作者。深厚人文,哲學思考,生命本源等等,質量不同。所以,耐讀耐賞。
約 1 小時前來自手機 · 收回讚 · 2

王人立 再讚美下去,會不會引
約 1 小時前來自手機 · 讚 · 1

王人立 起不同愛好者不同的想法?
約 1 小時前來自手機 · 讚 · 1

王人立 名片式的風景照片,下載好多。看賞過,即可忘可拋。當然,隨客喜愛!
約 1 小時前來自手機 · 讚 · 1

蔡永和 你是指數位影像製作方式的歧見嗎!?
其實紀實攝影當不適合成重疊
但美術性影像則自由寬闊
語法形式選擇亦是當代藝術重要的內涵
閱讀能力很重要!
約 1 小時前 · 收回讚 · 1

蔡永和 因由於我們習慣將相機作為寫實紀錄
攝影限制在紀實一途
排除了其豐富自由的運用及想像性
看當代的自由媒材表現
上個世紀繪畫早就經歷觀念過程......查看更多
約 1 小時前 · 已編輯 · 收回讚 · 1

蔣鵬 這才是藝術啊!
約 1 小時前 · 收回讚 · 2

蔡永和 謝謝蔣兄,藝術形式內容本就廣大
各類型相互欣賞,視野豐富多元才好
約 1 小時前 · 已編輯 · 收回讚 · 2

王人立 您之所言,都得讓我好好辯想一下~那就是學理了噢。
21分鐘前來自手機 · 讚

王人立 特別澄清,沒有"辯"字。
新手打字慢,打著打著,寫到一半,字飄了出去;有時候,錯字也會按錯。請包涵!

貝森朵夫莊主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茶隱~哲思二帖



茶煙輕揚的片刻閑靜裡,慢心者,偶得漩入時光封印的詩意瞬間,並循此身體進路找回失落的親暱連結:連結於那以天地生意作為存在根柢的"身外之身"。

茶香氤氳間,一時萬慮都盡,而瞬間接通的“人文空間”,奧祕幽玄,不落名相,正是貼著身體又不止於身體的"身外之身"。

身外之身,超然一切概念網罟的補捉。不可見,冥漠中卻具體可感。以其不可見卻幽微可感,我們權且將自“身外之身”變現出的人文空間,稱為“冥視空間”。

這飄搖"域外"卻對智思活動保持隱匿的“身外之身”或“冥視空間”,正是道體與身體湊泊為一的接合點。

隱於茶者,以味覺、嗅覺、觸覺、視覺甚或聽覺為媒介,讓自身存在“寓居”於“冥視空間”,並以此為託命之所。

當愛茶人,一心皈命以此,詩意棲居以此!
茶於焉不復局限於素樸的感官體驗,而進一步被提煉為能夠引發綿遠情意想像的“人文空間”。

是人文空間的厚度帶出的昇華力量~
讓茶“成其為茶”;
讓茶“不只是茶”;
讓茶“技進於道”。

~志學 2012.11.29 頃閱永和兄隨筆有感

茶人的主體,因之不復是敻然孤絕的超越意識,而是將血肉形軀與感官靈竅匯流為一的主體。

從超越界"下身落命"後的主體,必然是"身心不二"的主體。

唯"身心不二"的主體,能函三千世界於一念,而開顯潛抑於概念世界底層的"未定域"。

正是對未定域永無止境的開顯,讓身體不至墮陷於只能以禁忌和規訓手段壓抑身體的“文明空間”,而是讓身體的觸鬚深深植根於那與天地生機暢流為一並予身體感以更高成全的“人文空間”。

前者是禁錮身體的桎梏,後者是解放身體的缺口。

未定域,現象學試圖全幅打開的場域。
惟非能無所住而生其心者,於此“色外之空”,固置若罔聞,視若無睹。

志學2012.11.29 頃閱永和兄隨筆有感之二

讚 · · 推廣
陳子龍和蔡永和都說讚。

朱志學 茶是什麼 !?就是生活的微細刻度

茶香,就在時光凍結的閒靜裏

攝影真實魅力或就在瞬間的詩意!

~永和兄
2小時前 · 讚 · 1

蔡永和 讀志學兄這段文
實難想像
在我小品書寫裡的茶旅記事
竟讓兄有此深刻的體悟,尤是在茶的精神意旨裡
這非我平凡之身可理解
實敬服志學兄哲思深度,謝謝您的回饋
我可要慢慢細讀才能窺探一二
2小時前 · 已編輯 · 收回讚 · 1

朱志學 永和兄恁地客氣!
永和兄茶旅記事的一閃靈光,讓我忍不住將思緒連結於昔日從余師課堂吸收到的吉光片羽,又匯流於近日在政大聽課迸生的多方啟悟..........

這逐日滲透意識深隱處裡的點滴學思,在在讓我無法等閒看過您“一閃靈光”裡隱函的思維突破點。

我於是把三方線索匯流為一,並試著從中提煉出更周浹深闢的眼界,以重新看待“茶隱”二字未盡之深蘊。
約 1 小時前 · 已編輯 · 讚 · 1

蔡永和 原是接續茶隱舊題的延展
這時間靈感蓄積的行程令人驚異!
約 1 小時前 · 收回讚 · 1

朱志學 細細尋思,還真是如此!
對某些人來說,他們的一生說穿了無非就是~
對那貫穿自己存在核心的幾個課題,遒勁綿延地展開長達數十年的叩問與回應..........
而且終其一生,念茲在茲,至死方休!
約 1 小時前 · 讚 · 1

蔡永和 啊!
約 1 小時前 · 收回讚 · 1

朱志學 這沒什麼呀^^
永和兄不也是這樣的人?
約 1 小時前 · 讚 · 1

蔡永和 或如您所言
但我總少了那堅毅企圖
學習著
志學兄總是認真的人
約 1 小時前 · 收回讚 · 1

貝森朵夫莊主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朱志學
2012年7月14日
月隱玄音,其意深微.........

永和兄2012攝影個展以此四字定調,此語寄意悠遠,蘊思之深,直可澈入物外幽玄之境。

一切徘徊影像前流連不去的觀看者,遂得在寂然有感、若有所遇的佇思片刻,神為之凝,思為之深...........

這就看出永和兄影像的獨特之處。
那風格早凝成一鮮明的生命印記

他別出心裁的攝影手法,徹底解構了影像呈現在本質上難以迴避的“聚焦性”,這就跳脫了單一凝視點的箝制與束縛,而令觀看者的視域得以經由可見的視線而入於不可見的凝視...........
正是這引導凝視線凌越可見物而落在無限遠的凝視,令人神為之凝,思為之深.........
聚焦特定可見物的觀物方式與強大慣性,遂得通過那瞬間漩入心底的影像運動, 而後自隱蔽影像背後的深淵,召喚出那不受單一時空拘役的深廣意識...........
是的!正是因為凝視於不可見,遂使得那飽蘊時光皺摺與歲月肌理的深沈影像,得以如夢相似地自“深廣意識”的大地悄然蔓生。
於是,可見物對視線的簡化、佔領與壟斷,遂得減弱而逐漸褪去其強制性。
此所以永和兄的影像,那牽動無盡想像可能的“背景”總是比聚焦於可見物的色相,更具縈繞性。
正是這底藴深沈的縈繞性,讓凝視點的“轉化”獲得了更厚實的基礎。
它逼使一切靈彗過人、獨具隻眼的佇思者,重新省察:

那無人能夠倖免和使我們彼此越來越相像的境況所決定的生活背後,是否,另有不可見的深淵?

在我看來,這正是永和兄的影像作品,何以令觀者遙吟俯暢之餘,別具一股令人逸興遄飛的深秘力量。
因為,影像在永和兄的手裡,早不再框限於對可見物的捕捉與紀實,而是透過影像創造:使“不可見”(invisible)成為“可見“(visible)的“詩意瞬間”(moment of poetic)。
這詩意瞬間,便是讓影像霎時漩如心底的力量,得以衝抉俗情知見的網羅,而成為通往深廣意識的“空隙”。
於是,影像在此,幻化為引領“深淵”自不可見處現身的召喚。

(待續)

志學 2012.7.14 哲思零縑之ㄧ
110讚 · · 推廣 · 分享
余寶寶、 Hsuanyu Lin 、蔣鵬以及其他 7 人都說讚。

蔡永和 真驚異!

志學兄對抽象事物務的美感解析
及洞察性靈深處的哲思內涵
大大超越了圖像閱讀的深度企圖
猶讓我驚豔的
乃是這觀看聚焦對攝影影像作為
創作文本的主要閱讀內容
這一特別的閱讀途徑
大大的鼓舞了影像創作者
解構攝影在作為短暫時間紀實工具
通往一個靈光精神趨近詩性定影的美感完成裡

這是一份極為珍貴
十足份量的
對我影象創作裡重要的解讀與分享的文字記錄

衷心感謝志學兄在這最為忙碌的人生大事裡
以此等精神抽離繁瑣佇足觀賞這"月隱玄音"

待續
這是一句多麼豐沛的創作與分享熱誠啊!

永和深深敬服
2012年7月14日10:44 · 收回讚 · 6

貝森朵夫莊主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羅蘭‧巴特﹙Roland Barthes﹚《米什萊》:

「觀念的名字是智慧,可是這種智慧不過是一幅智慧的漫畫……本能、民間智慧和直覺都是雌性環境的原初形態;我們知道,跟觀念的不結果實的震撼力相比,雌性環境保持著真正的能產性…眼淚是另一種孵化環境……因為淚水是善意的擴張的液體環境」

案:

理性所傲慢自恃者,每表現在強把一切存有納入“概念”以型構理性主體所要求的客觀秩序。這飄散著“宰制”氣味的秩序,在另一隱微的面向,卻是建立在對“雌性環境”的遺忘。遺忘,意味著與“能產性”的源頭(being in itself)發生了“疏離”。

所以,當羅蘭巴特寫下:

“雌性環境保持著真正的能產性…眼淚是另一種孵化環境……因為淚水是善意的擴張的液體環境。”

我不得不擊節讚歎:
關於眼淚的哲學性主題,德希達之外,羅蘭巴特也獨具隻眼地洞見~淚水孕生的孵化環境,提供了疏離者與母體恢復直接連結的救贖可能。

作為與萊維納斯、德希達、傅柯、德勒茲同ㄧ年代的法語系思想家,羅蘭巴特,果然也毫不意外地對那川流彼此間的相近體悟,以其深致獨到的語彙,給出了充滿原創力的表達。細味之,每一個字,都以其風格獨具的文體,巧妙切開理性織錦繁複的硬繭,而後讓隱蔽於理性幻象的眼睛,得以在淚水的洗滌下,沿著全新的感知進路,直抵域外(otherwise than being)的深淵。

2013.1.14 哲思零縑之三

貝森朵夫莊主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 人氣()

茶煙輕揚的片刻閑靜裡,慢心者,偶得漩入時光封印的詩意瞬間,並循此身體進路找回失落的親暱連結:連結於那以天地生意作為存在根柢的"身外之身"。

茶香氤氳間,一時萬慮都盡,而瞬間接通的“人文空間”,奧祕幽玄,不落名相,正是貼著身體又不止於身體的"身外之身"。

身外之身,超然一切概念網罟的補捉。不可見,冥漠中卻具體可感。以其不可見卻幽微可感,我們權且將自“身外之身”變現出的人文空間,稱為“冥視空間”。

這飄搖"域外"卻對智思活動保持隱匿的“身外之身”或“冥視空間”,正是道體與身體湊泊為一的接合點。

隱於茶者,以味覺、嗅覺、觸覺、視覺甚或聽覺為媒介,讓自身存在“寓居”於“冥視空間”,並以此為託命之所。

當愛茶人,一心皈命以此,詩意棲居以此!
茶於焉不復局限於素樸的感官體驗,而進一步被提煉為能夠引發綿遠情意想像的“人文空間”。

是人文空間的厚度帶出的昇華力量~
讓茶“成其為茶”;
讓茶“不只是茶”;
讓茶“技進於道”。

~志學 2012.11.29 頃閱永和兄隨筆有感




茶人的主體,因之不復是敻然孤絕的超越意識,而是將血肉形軀與感官靈竅匯流為一的主體。

從超越界"下身落命"後的主體,必然是"身心不二"的主體。

唯"身心不二"的主體,能函三千世界於一念,而開顯潛抑於概念世界底層的"未定域"。

正是對未定域永無止境的開顯,讓身體不至墮陷於只能以禁忌和規訓手段壓抑身體的“文明空間”,而是讓身體的觸鬚深深植根於那與天地生機暢流為一並予身體感以更高成全的“人文空間”。

前者是禁錮身體的桎梏,後者是解放身體的缺口。

未定域,現象學試圖全幅打開的場域。
惟非能無所住而生其心者,於此“色外之空”,固置若罔聞,視若無睹。


志學2012.11.29 頃閱永和兄隨筆有感之二


讚 · · 推廣
陳子龍和蔡永和都說讚。

朱志學 茶是什麼 !?就是生活的微細刻度

茶香,就在時光凍結的閒靜裏

攝影真實魅力或就在瞬間的詩意!

~永和兄
2小時前 · 讚 · 1

蔡永和 讀志學兄這段文
實難想像
在我小品書寫裡的茶旅記事
竟讓兄有此深刻的體悟,尤是在茶的精神意旨裡
這非我平凡之身可理解
實敬服志學兄哲思深度,謝謝您的回饋
我可要慢慢細讀才能窺探一二
2小時前 · 已編輯 · 收回讚 · 1

朱志學 永和兄恁地客氣!
永和兄茶旅記事的一閃靈光,讓我忍不住將思緒連結於昔日從余師課堂吸收到的吉光片羽,又匯流於近日在政大聽課迸生的多方啟悟..........

這逐日滲透意識深隱處裡的點滴學思,在在讓我無法等閒看過您“一閃靈光”裡隱函的思維突破點。

我於是把三方線索匯流為一,並試著從中提煉出更周浹深闢的眼界,以重新看待“茶隱”二字未盡之深蘊。
約 1 小時前 · 已編輯 · 讚 · 1

蔡永和 原是接續茶隱舊題的延展
這時間靈感蓄積的行程令人驚異!
約 1 小時前 · 收回讚 · 1

朱志學 細細尋思,還真是如此!
對某些人來說,他們的一生說穿了無非就是~
對那貫穿自己存在核心的幾個課題,遒勁綿延地展開長達數十年的叩問與回應..........
而且終其一生,念茲在茲,至死方休!
約 1 小時前 · 讚 · 1

蔡永和 啊!
約 1 小時前 · 收回讚 · 1

朱志學 這沒什麼呀^^
永和兄不也是這樣的人?
約 1 小時前 · 讚 · 1

蔡永和 或如您所言
但我總少了那堅毅企圖
學習著
志學兄總是認真的人
約 1 小時前 · 收回讚 · 1

貝森朵夫莊主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雍容大度:不被任何觀念給滲透並形成纏縛的直接關係。

觀念:在關係裡糾結成魑魅魍魎般的因果鏈。
以其深陷因果,遂有千般計較而無法在關係裡直截俐落地抵達彼此,以形成直透存在深處的深密連結。

宗教療癒:在雍容大度中,恢復失落的親密連結。

內在轉化:卸除因果鏈的宰制。

2012.11.13哲思零縑



ps.奧修的洞見總是那麼一擊必殺!


“當你將任何觀念帶進一個關係裏,
你就將毒素帶進了它裏面。

關心是很美的,
但是當那個關心帶有某種觀念,那麼它就是狡猾,
那麼它就是一種交易,那麼它就是有條件的。
你所有的愛都是狡猾的,因此世界上才會有這麼多的不幸...”

貝森朵夫莊主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文學作為蛻化成他者(becoming-other)的逃逸路徑....
朱志學寫於 2012年5月21日13:33 ·


語言中是如何誕生了另一種新的語言,致使整個語言向其極限或自身的“外邊”傾斜?
夢的影像運動,是如何介入這一過程的?
“語言”活動的“外邊”是如何由“非語言”的視覺和聽覺構成?
為什麼通過詞語,作家從寫作這一刻起都成為著色專家和音樂家?

如何讓文學與生活之間產生新的可能?

德勒茲指出兩條路線(line):「蛻化成他者」(becoming-other)或是「通過其間」(passes between) 不論是“逃逸”於語言之內部或外部,以將語言推向一種極限.....

或是逼出內藴語言深處之踟躇依違、迷離難辨的邊界地帶,以開掘出“蛻變成他者”的過程.......

或是創造某種「景象與聲響」(visions and auditions),讓語言晃漾其中孵育、萌生、綻放,以誘導出某種作為語言的支撐基底,卻不受語言所限的“非語言的元素”....... 於是,即令那原先并非語言元素,卻因為「語言本身」而使之成為可能。

德勒茲以此將文學作為語言推向“外邊世界”(域外)的志業:藉著文學,藉著字辭面向一種未知世界的敞開。亦即~通過抉發語言裡的“非語言質素”,以釋放那湔伏深微卻箝制了語言過程的“同一性宰制”。這就是文學作為蛻化成他者(becoming-other)的逃逸路徑..........

2012.5.21 哲思零縑之二
從德勒茲觀點凝探文學作為療癒路徑的可能:


真正讓人眼睛發亮的文學,在能透過不同的路線(line),逃逸於語言之內部或外部,以將語言未予盡致釋放的深蘊推向一種極限。


亦即,試著允許語言本身在支吾其詞的曖昧性中,沿著語言的邊界前進(passes between),以創造某種呼應內在幽冥空間的鮮活景象與聲響(visions and auditions),而讓語言得以窮盡其“蛻變成他者”(becoming-other)的過程。


就這意義而言:文學是作為“通過語言朝向他者世界的志業”。或說,是通過語言叩問存有的志業。


這意味:經由“語言本身”,真正的文學靈魂,讓某種蟄伏於語言底藴的“非語言元素”得以被觸碰並揭露出來。


他藉著文學,讓自己得以從型構文字習常用法的先見(pre-understanding)中徹底解放出來,而直接臨在於一種面向深淵的敞開性中。


這意義下的文學,就直接在面向深淵的敞開性中,開啟了“文學療癒”的可能進路:藉著揭露語言內斂深伏的“他者性”,讓文學從根深柢固的格序化框架逃逸出來而與生命現場之間產生新的連結可能。

貝森朵夫莊主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令人懷念的神祕女子............
The Power of Words
www.youtube.com
This short film illustrates the power of words to radically change your message and your effect upon the world. Discover the power of your own words in Andre...
讚 · · 分享
黃彥慈、 Antonia Su 和其他 2 人都說讚。
朱志學 ‎2011.4.10評:文字的力量~why "change your words", then "change your world" being possible? ...........

http://www.facebook.com/video/video.php?v=212553008771222&oid=123021407765953&comments

當片中偶然行經而過的神祕女子,俯身翻轉乞丐的紙板,而後將“I am blind ,please help”改寫為“It's a beautiful day and I can't see it.”

這真是個奇蹟的瞬間^^
事實上,這正是巴修拉空間詩學所說的moment of poetic.
霎時讓人眼光一亮的詩意瞬間,在極短的時間內,大火燎原般的力量延燒並點燃了每一個適逢其會者的“詩意瞬間”........
我隱然看到一股火焰的傳遞~
川流於每一顆被那直入人性深處的“洞見”給照亮的心靈。
於是,這神奇的角落,彷若瞬間漩起一股強大的臨在力量。
就某一個隱微而不可見的奧義而言:這個角落,在這奇蹟的片刻,形成一道與天堂的“連結”(connection)。
銅板與紙鈔,霎時繽紛如雨!
有一股難以抗拒的深沈動力,自人性幽微處被瞬間啓動。
這就是詩的語言所挾帶的強大穿透力:叩問存在,而直入天地之心(touch the core of Being)............................

當那位神祕女子,重新回到這奇蹟發生的角落。
眼眶噙滿淚水的乞丐,困惑地問道:“What did you do to my sign?”

這位酷斃了的女子只是淡然笑道:“I wrote the same ,but in different words.”

我忍不住想及William Bernbach絕美的洞見:

"Nothing is so powerful as an insight into human nature... what compulsions drive a man, what instincts dominate his action... if you know these things about a man you can touch him at the core of his being."

他顯然也握有那把啓動人性存在核心動力的鑰匙,才能有這番深刻見地。

讓我們再度回到那奇蹟似的轉折發生的瞬間。
試著更深層地抉發~
是什麼樣意義下的“文字”,啟動了意識轉換的“邊界經驗”(experience of boundary)?
why "change your words",
then "change your world" being possible?

當片中偶然行經而過的神秘女子,俯身翻轉乞丐的紙板,而後將“I am blind ,please help”改寫為“It's a beautiful day and I can't see it.”

前者只冰冷地說出所見 ;
後者則更深地以文字引導人窺見那隱藏可見(visable)背後之不可見(invisable)的遺憾,而強烈喚醒了倖存者的悲憫與罪咎意識。
這一刻!俗情知見所制約的“世界”,砉然崩解。
我無法不特別注意到片中行乞角落:
行乞的社會邊緣者,與周遭的年輕笑靨,形成了強烈的反差。
這不就是“世界”的縮影!
海德格所云的世界,就具現在片中一派天真爛漫中流露著事無關己微笑之年輕人的嘴角;
就具現在街頭一張張冷漠、呆滯、麻木、無情、瑣碎、操煩、苦悶、憂傷、殘酷、野心與戲謔的面孔...........
可當詩意瞬間,猝然臨在!
世界砉然崩解。
浮光掠影般潛流意識深層的良知召喚,一時浩然泉湧,洋洋如在!

這就是標註性語言和詩意語言的不同。
前者創造斷裂(crack);後者則創造了連結(connection)。
不同的陳述,說出的只是同一個“事實“嗎?
不!
在現象學看來:沒有客觀的事實,只有繫屬於觀看者“觀物方式”而萬象紛呈之多元面向。
所云“事實”,每決定於觀看者的觀看位置。
這意味:真相是深藏著的!
根本不存在孤調而定於一尊的事實。
或者說,離開了“觀看的方式”與“觀看位置”,就沒有所謂“事實”。

語言,不只是作為達意工具的語言。
語言,在更深的意義上,它顯露了觀看者的“觀看位置”與“觀物方式”。
是把對象隔絕在外而作為認知對象的“知識性觀看”呢?
還是把對象與自己包含在內而作為同命共在之融然流動整體的“存有性觀看”?
前者透過標注與切割行為來界定對象。(迷色遺空,而不見色中之空)
後者不落對象化的界定而接受經驗本質必然函帶的“皺摺性”:那多重“觀看位置”與“歷史記憶”交相摺疊而包攏為一之多元紛呈的流動視域。(即色見空,而見其為真空妙有)

標注性語言用來界定對象,甚至連自己也成為被界定的對象,在這種觀物方式所形成的局戲裡,對象還是對象,你還是你,沒有同情共感的移情作用川流彼此的視野。
詩意語言則不然,它是叩問存在的語言,而非建立知識的語言。深度挖掘並將驚人的情境變異,串聯整合於一系列遙相呼應又充滿深度的隱喻意象,在悖離常軌的反差經驗下,營造了讓人眼睛一亮的瞬間,並在這moment of poetic 帶入一種跳脫俗情知見框架卻又直抵靈魂深處的“凝視”!這凝視瞬間粉碎了標注性觀物方式平板無感、隔靴搔癢與置身事外的冰冷定義,而直接自你內在引發出一種把自己和眼下對象都包攏摺疊在內的深遠迴盪之情。
這就是深於存有自體而不受遮蔽的詩意文字,它不是隔絕所觀物的文字碎片,而是在寂然有感中飽蘊萌生性與綻放性的文字烈焰~
這,才是真正的“詩”:
非關詩學格律制約下華麗的詞藻堆砌........
真正能自意識深處激起綿密深遠迴盪力量的“詩”,只能根植於存有的感應:直叩天地之心................
那大風捲水般席捲而來的強大力量,足以摧枯拉朽地瞬間粉碎一切籠罩局戲中的觀物方式,
並霎時照亮遮隱世界暗處的意識深淵,熠熠含光............

文字的力量
哇...短短的影片 看完有點感觸 及 感動, 好像瞬間體悟到很多東西 但又不知如何形容那感覺。
片長: ‎1:47

貝森朵夫莊主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從“愛有來生”「茶涼了,我給你砌上」一語,凝探“茶道”的域外幽玄之思....

(2012.4.25 哲思零縑)

事茶者,在安靜、淵默、敬畏、內斂的雍容大度中,唯一能讓那曲折幽深而無可言說的奧祕自世界現身的方式,也只能凝斂為一句:“茶涼了,我再去給你續上吧..........”

這話,是來自域外深淵的遙響!

可一生懸命者以此;
生死相許者以此;
天涯相依者以此;
薄暮籬落之下,五更臥被之中,垂首撚帶,睇目觀物之際,皆有所“遇”者以此...

它是合域外與域內世界為一的靈魂符碼......
是“解疆域化”後的夢幻衝動所迴環縈繞而得邃密入神的唯一線索....
是來生晤面相對,相看儼然,猶若夙契於心、如夢相似的印心語.........

同一句話,在缺口的動力中,每一次出現,就帶出不同的幻化生成.....
如夢般的影像運動,層層昇轉,迴旋而上,這是延異力量在不可見處的蔓延....

我正是在這意義上,對余師所言,別有感會。余師說:

“人文諮商的起手式就藏在【愛有來生】這部影片裡。阿九給阿明的唯一一句話「茶涼了,我給你砌上」,百年後和尚給女子說故事,女子說的還是「茶涼了,我給你砌上」,百年恩怨全靠著砌茶一路婉轉直上。陪個朋友掉眼淚,我們也會「茶涼了,我給你砌上」,給受苦者泡茶是人文諮商與心理諮商不一樣的地方。泡茶不是社交,而是獻上心意。(參看俞飛鴻導演的「愛有來生」)”


好一句~

“陪個朋友掉眼淚,我們也會「茶涼了,我給你砌上」,給受苦者泡茶......泡茶不是社交,而是獻上心意。"


這話透見:可見的世界,不再是“事茶者”唯一的存在根底。

“非世界”對“世界”跡近暴力的擾動,在幻化生成的拓樸流線中,以一種逐日剝蝕卻終而直抵內在平面的細微延異力量,漫漶於存在深處。

穿梭來去於雙重世界的凝視之眼,以其妙觀逸相,空有不二,遂從中承接了更豐厚的底藴力量以收疊世界的破敗與憂傷................

這柔韌靜定的“收疊”帶出的強大膚慰力量,就悄然寄託於一句看似平淡卻滋味雋永的“靈魂密碼”:

“茶涼了,我再去給你續上吧............”

這是心意,不是社交。

2012.4.25 俞飛鴻“愛有來生”觀影絮筆之三

貝森朵夫莊主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2) 人氣()

Close

您尚未登入,將以訪客身份留言。亦可以上方服務帳號登入留言

請輸入暱稱 ( 最多顯示 6 個中文字元 )

請輸入標題 ( 最多顯示 9 個中文字元 )

請輸入內容 ( 最多 140 個中文字元 )

reload

請輸入左方認證碼:

看不懂,換張圖

請輸入驗證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