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分類:學術論文 (29)

瀏覽方式: 標題列表 簡短摘要
冥視裡的呵護 余德慧

我近年來一直在探索「冥視空間」,這是指人的意識邊緣有一種恍惚、模糊的狀態,但有種真實感。我還沒能抵達「靈魂」這個肯定論述,所以,我是用我的冥視空間的觀點來讀這本書。

就我所知,冥視的發展來自我們的虛擬能力,但虛擬並不代表虛假不實,相反的,許多人的生命是依賴「虛擬的真實」才活得下來。虛擬不是想像,而是當人耗盡他的現實,也無法解除一生的桎梏,抹除他生命的苦難,虛擬的真實卻可以幫他取得看不見的補助線,反過來解決他在現實裡的束縛。

我研究一些宗教靈修者或台灣乩童,他們與他們的虛擬真實活得相當和諧,使我相信把自己虛擬到宇宙中心,讓眾靈照顧的生活氛圍,並非是自我感覺良好的迷信,而是上蒼賜給人類的深度力量。

做為宗教研究者,我一直警惕自己,不要被學術理性所縛,但我也不喜歡粗糙的靈魂論述,如果我們內心的虔誠、心胸的慈悲能使我們在冥視空間感受天使,那麼我們可以得到祝福。

記得讀文學名家哈羅卜倫在他得憂鬱症時,發現了靈知傳統,也發現他的憂鬱根源,他的一句話,至今我還記得很清楚:「天使永不消失」,他的意思,只要人類望盡現實,抬眼現實之外,一定會出現人的心思裡的天使。

貝森朵夫莊主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心靈史的救濟(余德彗老師2003.12)

“科學不斷往前推展,更新的文明創造了世界的秩序,
同時,也遠離了野地的力量和奧祕。
活在工具理性中的我們,能不能解除功利心態,
重返生命最原初的意趣?”

坐在山裡,看著清澈的河水潺潺地流著,水面的紋路不斷地變幻著,枯葉在水面上打轉,薄霧在林間,如雲氣飄在樹葉上。

如此地把自己放在一片嵐氣之間,望著溪水,作為後工業時代的子民,我們感到「世界的失去」,與自然之間的對話,似乎在工業的技術興起之後,戛然停止。我們在電腦上與遠方的朋友通訊,我們的都市充滿了貨品,工廠不斷地製造電器與化學製品,而使我們遠離耕種的生活。這當然不是濫情的喟嘆,而是「世界的失去」。

如果我們翻一翻幾百年前的文字,會發現中國的文字歷史裡有許多詩歌吟唱,對於現代的人們來說,這詩人的快樂似乎令人費解,為什麼傳統的文字營造者願意創作這些詩歌,而我們又醉心於什麼?某種疏離似乎逐漸擴大,就像極地的臭氧層破了洞,我們心靈的趣味逐漸失去了興味,而電動玩具取代了人們之間的嬉戲,年節變得日復一日的無聊。

所謂「後現代」的處境正意味著某種人類對自己命運的決定:使用汽車來擠壓時空,使用電視節目代替人們之間的取樂,使用人工製品代替菜園的作物,使用圖片代替文字的閱讀,使用電子通訊代替見面──人類注定要活在人為的環境裡,人們用自己的手為自己舖路。

挑戰啟蒙,探求神話心靈

然而,這種後工業處境無法回頭。人為自己設下如此的處境並非一無所得,也不是有回頭路可以走,但是,人是可以反省的動物,他必須為自己所設下的處境負責,而且必須重新把自己的處境做個較好的反省,而構成後現代人文社會科學界所謂的「歷史的救濟」(historical redemption)。「歷史的救濟」其基本涵義來自於人文社會科學界對人類歷史觀點的轉向,認為人類用自己的努力想完成的目標,不僅不必然是良善進步的,甚至是片面、不足為取的,人必須回頭把當初設想的生產目標、生活方式做徹底的反省,看看我們到底在歷史的哪一個環節出錯了,而謀思在出錯的地方重新設想,以扭轉人類的未來。

在這個世紀末,歷史救濟成為人文精神領域的「籌謀」,試圖在這精神日益異化的狀態裡,探尋人類人文精神領域的「重新活絡起來」。然而,這個工程極其龐雜,從生物界的基因危機到文學界的「解釋文學」,乃至環保運動、女性的人文革命,都在這股歷史救濟的運動裡頭。

在心靈史的歷史救濟方面,人重新發現了神話的心靈。神話的心靈重新被發現,有賴於各層面的學者。

學者努力往「原始文明」探求神話的心靈是一件很令人費解的事:人類好不容易從原始文明的愚昧掙脫出來,如何又返回原始心靈呢?那些原始社會流傳下來的神話充滿怪力亂神的傳說,荒誕不經的故事,又如何能夠開啟人類的智慧?而這些學者都是傳世的大師,到底他們心裡在想什麼東西,而我們卻懵懵懂懂呢?

這一切都必須從我們有文字與科技文明的歷史說起。在當今的社會,我們都把語言與科技視為歷史進步的動力,以為自從文字的歷史以來,人類才有文明;有了科技以後,人類社會有了更大的進步;這個觀點令我們深信,只有致力於文明的進步,人類的心靈才能獲得更完滿的睿智。

這種歷史文明進步觀卻備受挑戰。早在第二次世界大戰以來,人類的啟蒙世代遭受社會批判學者的質疑。德國法蘭克福學派的精神分析大師佛洛姆、人文政治學者漢娜?鄂蘭,都在人文心靈方面對啟蒙產生懷疑。法蘭克福學派的創始者麥克斯?霍克海默與特奧多?阿多諾在《啟蒙辯證法》中指出,啟蒙使人相信得到救贖,然而啟蒙思潮以理性、科學的推展,卻使人感受到更巨大的不幸。這個觀點,首先把人類歡唱的歷史理性打下了一個大問號。

這個疑問在五○年代提出,卻像滾雪球般地引發更多的迴響,姑且不論批判學派的後來發展,它卻為心靈革命開啟了一個里程碑。

解除文字魔咒,重返語言初始地

心靈歷史的救濟來自對語言的反省。過去,文字被視為心靈的指引者,但是,卻又是心靈的遮蔽者。

語言出現了的思維其實並不全然取代生命,但是人類用語言遮蔽了非語言的生命。如果用比較嚴重的話來說,語言是人類的另一種存有,而這種語言的存有性卻逐漸地褪去其與生命交合的中介處,而放逸到語言的疏離──人類將語言編織成一片自我欺騙的意識,使得語言不再與生命息息相關,語言成了被操縱之物:廣告、政治口號、訓話以及囈語。

語言與生命的交會處,正如本文一開頭所描述的山中流水。人坐在山中注視著流水,並不需要語言,但是,沒有語言的注視總是盼著語言將之說出;在沒有語言的注視,生命與奧祕同時存在,也隨著生命消逝;於是,注視的眼睛開始咿呀學語,語言不能代替注視,而是一種相依偎,與任何身體的感受在一起,而不是互相取代。

同樣地,人是在生死難處的身體處境,召喚了語言作為安慰:有了語言相伴的肉體,彷彿有了依靠;此時的語言並不需要是整段的文字,只需要一些咿呀之詞。這個語言初始的狀態,正是心靈史要重返的地方,而不是歷史的文字。

神話思維正是語言的初始狀態:這種思維是以「感同身受」的方式出現,而不是理性與邏輯。它沒有文字的魔咒,卻有著生命的蘊味;神話思維總是在概念形成之前活著,而在概念形成之後死亡;文明是由理性文字所豢養著,並且驅逐概念之前的神話思維。

因此,重返神話思維的歷史救濟並不是從神話尋求意義結構,而是返回神話曾經居停之處:當我們坐在黑夜星光底下,注視著黑色的山巒,在沒有文字指引之前,我會用眼睛看盡所有的星空與山巒,它們有幾百種不同的黑藍色;可是,在我學會語言之後,我可以用天文學的知識把天空瞄一下,我就把眼前的星空「解釋光了」(explain away);我只消用幾個字,就把眼前的山巒說完了。我學習的文字,讓我對世界失去了興趣,也失去了眼光。

何況,這只是談眼睛的看,若進一步把人與人的面對面接觸當作生命的光景,那番景象當然變得更複雜;人間的生離死別、親情與倫理、政治與經濟,在現代的工商世代經歷數千年的文明歷練,有著非常繁複的系統在運作著,從歷史救濟的觀點來看,如何創造性地對待這些制式的文明,正是所有的知識所欲探求的。若單就心靈史的觀點來看,我們正面臨著制式精神的折磨:一方面我們承受著既成的文字與制度的養育,另一方面又被隔離在生命旨趣之外。

以迷惑為起點,領會「巫」的世界

以語言的制式發展來說,詩意原本是語言與生命交感的處所,但是,制式的語言不斷地朝向工具性或指示語發展,人們只能把語言當作工具,而把語言的生命感掏空了。人們對語言之前的經驗遺忘了,而以語言的器用以及由理性錘鍊的語言反過來詆毀詩意及神話思維。

其中最受殘害的則是有關「巫」的現象。「巫」原本是人類在受苦經驗裡企求解脫的一種基本現象;從文明建立以來,巫被制度化成為祭師或巫祝,從而被取消了巫的根本生命現象;但是,全世界依舊有巫的原始風味存在,只是它的意義被解釋為落伍過時的迷信,或者是人類精神狂妄的非理性殘餘──這是個相當錯誤的觀念,但是二十世紀的人文社會學界逐漸領悟到,人類對自己的生命已經化約成「運動保健與醫療」,對於生命自身的精神豐腴已經逐漸遠離。

把巫現象當作心靈史的歷史救濟,具體言之,就是把我們眼前所理解世界的方式加以質疑,並學習另外一種(或多種)理解世界的方式,使我們領會到我們如何受制於眼前的世界,而深深地感覺到某種缺乏;同時也因此而解開眼前世界所提供的限制,進入一個更豐富的世界。

為了闡明這點,我們把卡斯塔尼達所著的《巫士唐望的世界》當作解說的實例。閱讀卡氏的唐望書必須有個閱讀的起點:我們不可以把卡氏的書當作指引,以為他所說的唐望世界有什麼行為的圭臬可供奉行;相反地,我們必須把自己放在領會的中心,將我們的迷惑當作起點:我到底如何被眼前的世界捕獲而無法解放?

我們的迷惑也許與卡斯塔尼達不完全相同,但是我們之間依稀有著相連之處;我們活在一個「工具理性」的世代,我們為了使生活過得順利,必須把世界看成一個工具性的世界,就像卡氏為了完成他的人類學博士論文,他要有個「資料提供者」當作完成這個目的的人。

他找到印第安巫士唐望,告訴他:「我付你錢,你告訴我有關印第安人藥草的知識。」唐望不吃這一套「工具理性」,他要教導卡氏一個重見世界的方法。唐望行事的方式激怒了卡氏,這不是他要的,他要的是「工具理性」,而這正是唐望教誨的起點,因此,唐望告訴卡氏:「我們之間,總有一個人要改變。」

我們總是以為,被改變的人是下等人,改變別人的人是佔優勢的;然而,從另外的一個世界來看,改變別人對自己並不能蒙受恩惠,願意改變他人並不是為了自己的利益,而是施行「大慈悲法」,而受改變的是「蒙受慈悲」。當然,在俗世的利益來看,改變他人是為了得益自身,顯然是自私的;但是,若是改變並非得益自身,則是施行慈悲。這兩個觀點都可能存在,唐望則要卡氏看到,他們之間的施受是在「大慈悲」世界的脈絡,而不是卡氏的「爭勝」世界。

然而,卡氏「爭勝世界」的習氣一直使他對唐望有著怒不可遏的生氣,他懷疑唐望是個狡猾奸詐的人。在卡氏原本的世界裡,他所有的懷疑可能都是事實;在俗世裡,我們會碰到偽善的君子、詐財的宗教家,因為我們活在同一個世界。問題是,唐望不在我們俗世的現實,唐望活著的「處所」與「時間」都不在我們這裡,他的處所是我們看不見的:「與植物說話,與動物共存」,他的時間是自然的時間:星光、沙漠、樹叢──這些並不是物質的,而是精神的。

我們與唐望同樣擁有星光、植物與動物,但是卻採取不同的方式:動物是超市裡的畜肉或寵物店的可愛動物,植物是「菜餚」與「觀賞物」,時間是「工作」與「休閒」……。換句話說,我們的文明創造了世界的秩序,但卻也遮蔽了唐望知道的世界。

做野地的獵人,而非有知識的瞎子

心靈的歷史救濟就是在於重新挖開被我們掩蓋的東西──或許我們的祖先曾經活在那裡,並得到某種真理,但是我們因為某種緣故,將之忽視了,以致當歷史文明往前走了之後,這些真理被隱藏起來,直到我們發現有人依舊在那裡活著。

這樣的重新回頭,對人類的精神發展史有莫大的激勵。以「與植物說話」為例,我們與卡氏一樣,認為這是很荒謬的事,頂多是用「開玩笑」的方式來做,即使有人發現,「與植物說話」可以讓植物長得更好,這也是功利式的,與唐望的心靈世界完全沒有關係。

我們並不需要把唐望視為什麼偉大的人,他只是站在我們曾經失落的世界說話;他是我們世界的提醒者,提醒我們曾經有過一種世界,這個世界不是滅絕,而是讓我們重新去接壤。但是,我們必須注意如何與「唐望書」接壤:它既不是提供有關能量?能源的理論,也不是提供某種比喻式的格言,更不是提供真理,而是提供一個位置──我們失去的位置。

這個位置就在「巫現象」裡頭。「巫現象」的真正意思就是「初始經驗」──第一次的經驗,也就是佛教所謂的「初心」:

你必須抹去周圍的一切事物,直到沒有一件事是理所當然的,沒有一件事是確定的……(卡氏一九六○年十二月二十四日的紀錄)

與文明或文化相較,「巫現象」沒有精確的語言,沒有制式的習氣,更沒有一成不變的規律。「巫現象」不是巫術,也不是儀式,而是擺脫被文明或文化豢養的束縛,直接把自己置身於「野地」。「野地」是精神的,意味著人必須在生死之間搏鬥,它是行動的處所,人必須小心翼翼地求生存,機敏地保護自己,並且尋求活下去的力量,但也必須與萬物俱亡。與之相較,文明或文化的生活是一個被養在豬欄裡的生活,照著習性的制約,每天三餐,把身體交給醫療保健機構,把生活策略交給專家,依照書本的教條行事,只憑報紙及電視「增長知識」,也就是把整個生命交給文化來殖民。

當唐望把卡氏帶到野處,卡氏是個「有知識的瞎子」,他看不見野處的一切,聽不懂野處的語言(如「好地」、「壞地」、精靈、風、石頭),他軟弱無力,不認識「力量」,不會「正確的」走路,而「野地」需要的是「成為獵人」──這並不是寓喻,而是一種解開被文明或文化豢養的行動。

在野地的實景就是我們的「生死場」,我們的左邊是出其不意的死亡,我們的右邊是眼前的世界;我們的前面是難以到達的遠景,我們的後邊是個人歷史的習性;在整個唐望的教誨裡,我們必須以身陷野地的膽識,往左看一看死亡,往右偵伺我們的世界;眼前迷茫的一片是我們必須小心翼翼的探索之地,而背後的個人歷史就必須擺脫,以免難以移動。

如果返回現代世界來看,事情是獵物,現代的獵人是行事機敏的人;被現代豢養的人是那些被工作、電視、電腦與餐館包圍起來的人,時間被分割成週一到週六,朝八晚五,但是驚覺的人懂得人的精神裡有「野地」,他懂得進入名利場,也同時把名利擺開,有一種依賴自身的求生能力,但也懂得接受死亡。

心靈的歷史救濟,解放日常生活殖民化

談「巫」,必須認識到人類在受苦的經驗所進入的世界:一種解脫狀態的迷離,一種人類生命造景的力量;所有的「巫」現象,在還沒有進入制式化之前,都把人的苦難與生死的感受以各種舞蹈、虛擬實境的方式,為人類的精神領域指明一條生路。卡斯塔尼達的唐望書,乃至赫塞的《流浪者之歌》都以同樣的方式,向人類的肉體受難處境,指出一片景象。
然而,「巫」現象永遠只是「指出景象」,而不是累積的知識──一旦「巫現象」成為知識,或為巫醫,或為巫官,或為巫術,都變成虛假的知識。「巫」現象自身是生命的處境,本質上是人類命運劫數的無明。它總是透過一些受苦的人把生命景象的光透露出來,因而讓人明白生命的暗處;對於「巫」現象,也不是信或不信的問題,而是人如何解除文明的遮蔽,(而)願意自我揭露生命奧祕的問題。

對於理性,巫現象的存在是個令人尷尬又極力排斥的存有狀態,但是,對心靈史的歷史救濟而言,既是生命的存有狀態,我們必須回到現象自身。
同樣地,神話思維也不在於神話象徵的解讀,更不是神話的想像,而是對語言魔力回到生命的再度思維:人與大地的關係(如西雅圖酋長的話),人與植物、動物共依存的關係,人與方位、時間的關係,人的生殖、親情乃至情色的思維。神話思維必須擺脫文字理性的宰制,使得生命與語言之間的原初處境得以再次被揭露。在這一方面,文化現象學者卡西勒的《神話思維》、神話學者坎伯的系列著作,乃至保羅?呂格爾的《惡的象徵》,都致力於神話思維的歷史救濟工作。

前述心靈史的歷史救濟中,只稍微談到巫現象與神話思維,若從宏觀的歷史實踐觀點,不管是德國社會學者哈伯瑪斯的「日常生活殖民化」的解放,政治學者漢娜?鄂蘭的「失去世界」的復歸,哲學家海德格、尼采的生命哲學,都是朝著歷史救濟的觀點,對現代人文社會的異化(疏離)提出反抗。

貝森朵夫莊主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醫魅與情魅的雙重運動—陪病現場的缺口動力學

余德慧
慈濟大學宗教與人文研究所 教授
花蓮市介仁街67號
03-8572677-3212
yeeder@mail.tcu.edu.tw

蘇羿如
慈濟大學宗教與人文研究所 博士後研究
花蓮市介仁街67號
03-8572677-3164
sueantonia@hotmail.com

本文嘗試立基在多年的臨終陪伴與陪病經驗,還原陪病現場的生發運動(裂隙動力),從而使得陪病的處境性得以被感知。就此而言,陪病現場同時交涉著醫魅和情魅的雙重運動,前者以顯像的方式在日常生活中被認知,後者則以潛隱或各種片斷的方式流動在陪病過程之中。魅是一種在現場看不見的看見,不僅是因為惡病惡症的恐怖,也含有人性的陰暗變化,宛若德悉達的延異,表面上被看到的東西,暗底裡卻變化多端,使被看的含有令人猜疑的他者。本文透過缺口動力學,以陪病志工的遭遇來說明那種內心陰情不定的深度魅影。

關鍵字:缺口動力、魅、陪病現場、延異
為何病房裡看不見東西卻比看見令我心驚?SY師姐語錄

魅,如同幽靈,雖然未曾發生在志工的身體,但是由於目睹病人的情況而漫生在某種秘密深處,揮之不去而形成一種類似「祟」的心理狀態。惡病對醫院志工來說,自己既未罹患,可是無論看見或風聞某種惡病在某病人身上,憐憫與皺眉同時浮上。這種被美國心理學家標籤為「矛盾」、「曖昧」情緒(ambivalent emotion)的東西,其實只是一種表面詮釋,在心理深度,這是揮之不去、持續在心口發作的魅或幽靈,沒在十分坦誠的情況是說不出口的。

醫療的惡病情魅
在病房被病人發生的諸般情事驚嚇,幾乎是每個陪病志工經常發生的事。所有發生的事情都難以逆料。可是一旦發生,幾乎都是直面而來,連閃避都來不及。
有一陣子SY師姐一直說「她過不去」,因為無意間看到乳癌末期病人YN的傷口:「早上我去看YN(乳癌患者,41歲)的時候,正好遇到傷口護理師在替她換藥,… 結果她在換藥的時候,我一看到她的傷口就哭出來,我的反射動作嚇到YN了,因為我看到她原本的那一個大傷口,比我上一次看到她的時候又更大了,可怕的是,傷口已經被癌細胞吃到整個鏤空,吃出了一個很深的洞,我甚至還可以看到傷口裡面有東西在跳動。這一次住院已經夠久了,當初進來是因為人工血管感染發燒,馬上開刀拿掉之後,一直到現在她還是不斷的發燒打抗生素,也還在做化療,化療越做白血球越低,發燒就越來越嚴重。」YN這樣的傷口,SY今天不自主地說了好幾次。(AM病房記錄)
對資深志工來說,SY師姐並非沒有看過大傷口,但是這次她好似突然被什麼東西螫到。平時,志工與YN相處時,YN穿著衣服,雖有傷口,可是外表看不出來。由於YN病房進進出出,志工也會到YN家裡聚會,在她家的菜園拔菜拔玉米,在YN家的農家廣場煮玉米來吃,YN跟大家聊天,好似沒事。雖然有時YN會談她晚上輾轉南眠,但也沒有愁眉苦臉。
自從傷口瞥見事件發生之後,SY師姐開始小心避開YN清傷口的時候進病房。有時,YN師姐會不解地問醫生,難道沒有辦法防止傷口擴大,醫師說,能作得很有限,只能處理流膿的問題。師姐會這樣問,因為YN傷口像揮不去魅,影儘管沒有再次看到,可是只要往YN的胸部一望,那驚人的魅影就悄然浮現,而且十分強烈。魅影的可怕就在可見的實體的不可見部分

倫理的情魅
志工們聊起腦癌病人JM(女,45歲)最近正準備再住院,SY師姐和大家說起了上一次陪JM遇到的事情。「上一次住院我陪JM,陪得一直起雞皮疙瘩,你看看JM她們家兄弟姊妹有那麼多人在花蓮,不要說她先生不來看她,她的姊妹們也幾乎都不理她,你就可以知道她做人有多失敗了。最近這一次住院,JM要S主任跟她說實話,因為自己得的是膠質母細胞瘤,所以她想知道自己會怎麼樣,會不會像別人一樣死掉,結果S主任跟她說了實話,跟她說﹕『儘量去做你想做的事情。』JM聽到這句話竟然狠狠的對醫生發起脾氣,像一頭母獅一樣咬牙切齒,是她自己要主任說實話的,主任說了實話,她抓狂起來罵主任。後來主任出去了,JM需要打針,因為她的血管不好找,除了病房內的副護理長之外,大家都打不太到,結果副護理長來打針,JM還在氣頭上,一針下去弄痛的JM,這時候正好有一台直昇機飛過去,她竟然惡狠狠的指著那台直昇機大聲詛咒說﹕『那台直昇機要墜機了﹗』我馬上起雞皮雞皮疙瘩,和副護理長兩眼相對,一句話都說不出來。她太可怕了,自己活不下去也要抓著別人和她一起同歸於盡。」(AM病房記錄)
表面上這是陪病志工描述病人的情形,但是真正的悸動是經歷各種陪病過程的志工。理論上,志工所見中就是是返回自身,儘管他們的言語是朝向病人或他人,但是真正的傾聽者卻是秀給自己聽。在詮釋現象學的意涵,說某事是為了讓自己深挖所見的意涵,以便給自己一個置身的所在。如果這只是日常一般的情事,返回自身只是個慣常的運動,但是如果所見出現創傷,那傷口常會使人在不自主的情況之下,或者不敢去想,或者會反覆反芻他的所見。
追索情魅\醫魅的源頭
我們跟著志工一起陪伴病人,總會發生一些說不出口的創傷事件,使得心底魅影重重,追根究底,使我們不得不從缺口動力的理論來思考。
從第一個例子(一看到傷口就哭出來),這個時刻剛好就是列維納斯(E. Levinas)在〈壞良心與冷漠〉一文討論到好良心的起始:對所見深懷恐懼。列氏指出,我們對所見苦難有一種壞良心的取向,在這鏡像世界裡採取一種自我保護的面具,思及自身(「當你看到世界有多少人受苦,你當為自己感到幸運!」)。好良心則是打破鏡像,直面生懼:「一九八九年,在巴黎機場迎接在蘇丹遭到殺害的兩具醫師同仁的靈柩,以及兩名遭到火箭襲擊重傷的同仁,無國界醫生組織的同事們含著淚水,面對著死者親人痛楚的眼光」。這個深懼直接來自「缺口」的身心反應,就如同其他的直面情感:狂樂、迷醉、悲哀、驚嚇…,但是對無國界醫生來說,無數戰爭的受苦者就是這「無論怎麼作都不夠」的缺口猶如心底的深井,眼前同僚的死亡從不會使人要將缺口阻塞,人還是要繼續救。
第二個例子是倫理的缺口,志工目睹著病人自身人性倫常的乖違,病人在病苦裡的壞良心(以自己為主,照顧自身的個人興趣)所顯示出良善的困難,而使志工身陷兩難。壞良心常被稱作「人性必要之惡」,戰爭、工業化、塑膠、石化、核子、賭場等幾乎充塞人類社會,而家庭主義、個人主義則是壞良心的制度化。陪病志工無法陪下去,甚至因此產生許多兩難。一位陪病工陪著一位遺孀,一路走過悲哀歲月,卻在這位遺孀的營生準備好之後,傷了這志工的心,當遺孀為了能步入社會,就增加了許多盤算與計算,讓這志工難以忍受,覺得陪不下去。
這些現象造成志工許多心靈的魅影,直指深沈的志工缺口動力學,裡頭關鍵自是:對於弱者、無限靠近的不即(無論怎麼作都無法再靠近)、對於缺口(無論怎麼作都不夠)與無盡的給予(無論怎麼給都不夠),而卻不斷地對志工發出難以忍受的惡,而使得可憐與可惡同時給出。

從缺口動力學的觀點,我們可以重新將志工的哀傷依著縱深的垂直深度,深淺地展布成系譜,每層縱深都有其邏輯,從可說的到難以言說的,有同質化的症候學,有異質化的心頭叩嚮。研究者把陪病志工的深度哀傷以多層次、多重實在的方式,在理論上加以展演,以實徵資料加以包抄,一方面從存有者的位置敘說他們的觸目經驗,一方面透過現象學的還原,將這些經驗作深層回歸,而取得深度經驗的理論位置,一方面則是聽從深度經驗的混雜性,重新審視「乾淨理論」所知不多的抽象觀念:情緒皺褶、窮蹙、貧弱、惻隱之悲以及凝視等相關的概念。

從來沒有如此接近生命陪病志工
精神性裸裎的見與不見
人類對生命的強力宣稱充滿鏡像的誤識(mis-recognition),但這誤識卻成為社會正統、正面的肯定。由於人類對「強大」的肯定之牢不可破,所以生命一開始就被如此(但顛倒著)看,我們是透過生命的倒置獲得有關生命的認識。不僅如此,有關對倒置的複製、紀錄與活動栩栩如生,宛若蝙蝠的倒懸毫不妨礙世界的操作,直至死亡降臨。
誤識有三類,其一是將存有變為不可視見,例如人在時間性裡的(大寫)被動性(Passivity),無限的他者性以及赤裸的直接性被遮蔽;其二是將真實反面化,例如將「夢想」弄成虛,將「域外」轉弄成可預側,這是透過物像化完成的。其三,它甚至顛倒了在場與不在場的認識,使得延異無法被明白。誤識否認異質空間及異質動力學,而發展出自身的堅硬邏輯,對意識用其認識自身的方式而被守住自身。
列維納斯最基本的問題即在探求「無限他者」的到來,但因為我們的自我功能(self function)是聚斂式的,他者往往被聚斂為有限的他人,無限他者的面貌被聚斂成可以刻畫的臉孔或面具,因此,列維納斯在有限與無限之間探討轉化的哲論,談到鄰人的貧弱可以獲得「刺目」、「觸目」的驚心,而使得惻隱之心油然而生。問題即在:「刺目」或「觸目」的驚心如何獲得?有沒有更清楚的機制將「觸目」的驚心更清楚地揭露出來?研究志工的「觸目」經驗(精神性的裸裎)作為解開聚斂性自我的第一步。
病人的貧弱在逐漸進入死亡之際,在陪伴者的看見逐漸化成絕對的窮蹙,這是陪病者精神裸裎的時刻。但在這時刻尚未到來,日常性的遮蔽依舊作用著。換言之,病房現場本身既是開顯也是遮蔽。「遮」不是「赤裸」的對立面,兩者同時是辯證地、相互彌補的共同生產,只是「遮」是以某種形式的給出而參與到某種延異的生產,而赤裸則是缺乏某種形式,而其缺乏本身即可參與反延異的作用。「遮」不是「無法望盡」,而是「令看不見成為看見之機」的成魅,「望盡」則是「令看見成為不見之機」,「無法望盡」是指「使看見轉向看不見的不可能」,亦即「保持望見」的無視,但這不同於「令不見成為看見之機」。
現場獲得「遮」的資質乃是透過一種隱密的「藝術過程」,也就是「人在現場必須脫離知覺,以便恢復感覺的本原」的中間過程。在這中間過程,「遮」首先要解除的是對現場知覺的「霸佔」,也就是支解眼前的「已定的形式」的「預先佔領」,就如同畫家離開眼前實物而返回畫布與顏料,畫家必須阻擋眼前實物的佔領,因為那是「已定的形式」,並且當我們從外在知覺它時,被它的物質「它性」(It-ness)所覆蓋,其外在性通往我們內在的變形(modification)早已經規定,而早就是自我認知的宿習作用。[藝術過程]implicit 就是指人在現場的知覺脫離與感覺的再進入。
於是現場的「遮」只就是現場的知覺本身及是一種顯露的形式,這顯露的形式在現場覆蓋著以致於使我們「只看見某物」的對其餘的「不見」,這是取消他者,以自我的意向引導知覺佔領本體,因此必需離開此「遮」,但離開的方式又不能由自我意識主導,因為自我意識的謀思只能恢復虛構或重構,無法恢復感覺,更無法使感覺溢流,也就是說,主體必須克服自我的保護、超越自己眼下「default form」,若然這個離開必須示非意向性、非自主的,那麼有何條件致使這離開的可能發生?其中一個線索是「必須使不見的凝視點形成」。當凝視點在不見處成形,形成一種強迫性,使得眼前知覺被拖曳走,而到不見之處流露現身。
魅與凝視
你當如何獲得凝視?凝視是一種不在場的聚攏,一種「異質」的生產,當愛人離開我的現場,他的缺席聚攏了有關我對他的思念,所以「離」原本是「無法再看到你」的「看不見」,然而「看不見」的空無立刻凝聚「凝視」,收攏了所有心思的眼光,我反而在你不在場的現場有對你的看見。
在陪病者那邊,他們凝視-著病人的身影沈默,許多滋味雜陳,「不講」本身就充滿了很多可能性,那種病床沈默本身,不就是一種小斜角的看見嗎?這種小斜角完全不用正面相迎的方式現身,而是在一種「偷偷的」、「遠遠的」、「屏氣凝神的」、「拐彎抹角的」方式呈現出來,不呈現給對方知道,自己成為唯一的行為者。這是沈默特屬的一種品質,一種說不出來,卻一直流動著的...在志工的敘說與種種當中我們體悟到「凝視」,原來「凝視」很少是正面相待,「凝視」幾乎是與背影同時出現的,只有在面對不給回應(或者回應的是我們所不期待)的背影時,我們才被迫獲得更大的湧動,流下交錯不斷的的傷心淚水;如果是正面對待,其實就會回到相當刻意拘謹的交談關係中。每每聽到志工提到病人苦痛的片段時,心頭都會一緊,是心疼不到卻永遠心疼著的傷口,充滿沈默皺摺的深情。
從凝視的傷口來到現實,生命就回到在「延擱空間」進行生產,本來延擱空間是令人無法直接親炙的蹤跡,在那裡我們只是取得了替代物,但是在延擱空間的隔卻以「缺」或「不足」產生重返現場的強迫性,是那重返的現場賦予眾多異質的搖晃點,主體宛若臨淵縱看:關愛與不關愛的折疊交錯相間,知與不知的觀看交錯,近與隔的感覺交疊,亦即所有的主體位置都擺在無法一語道破的摺層裡,這不是「主觀的秩序」,因為這些摺層早就形成客體,一種令主體身陷其中、不由自主的客體,不容唯心論的主觀有任何置喙的餘地。
所有的延異都意味著深度的交錯關係,是這樣的摺層交錯使得凝視點在遠處聚焦,同時也因為凝視點的生產,使得感覺成為通往外物實體的障礙,甚至感覺的生產可以與實體它性無關,也使得它性的物理語言(如數學)與主體無關,與感覺無關。任何語詞若要與感覺的生產有所勾聯,是以語詞的意義做為感覺的物質性,使得語詞得以參與[藝術過程]implicit,但語詞只能參與[藝術過程]implicit 的前半部,亦即令主體脫離現場知覺,而搬運至意義的延擱空間,在那裡語詞就喪失了「恢復感覺原狀」的能力,語詞只能進駐摺層,成為摺層的一個元素,等待著「異質摺層之間的緊張」來參與生產,亦即,語詞不能取代凝視,否則只能產生建構式的「假性凝視」。切地說,語詞依舊是它性,雖然語詞給予感覺一種物質性,但是由於它性是再現的、指涉性的,一旦凝視形成,現象就進行還原,還原到感覺原狀那裡,指涉會被取消其效用,使得意義的物質性遭受抹除,凝視點在無語之中產生。
在此,我們終於抵達一種「怵目驚心」刺目。當凝視點歸反現場,是以一種非常異質的感覺闖入現場,而現場的知覺卻是另一種絕然不同景象,凝視點衝破其原來的感覺,以強烈反差的方式將悲切之情流露,這是超越自我的淌血,生命的兇刀此時立地成佛,不可抵擋的良善自然開顯。
自由地給予他人,我何以必須至死方休?列維納斯
缺口的意義
缺口就是遺憾的遭逢。缺口源自遺憾,遺憾來自於缺乏。從事實性的層面來看,缺口來自某種曾有的不在,並使主體視之為遺憾,也因此對遺憾有所迎納,而且須是無條件迎納,因為沒有可供決斷的選擇條件。然而這樣的事實性描述是偏分的,缺口變成需求者的缺口,而不是存在的缺口。
首先我們使用lacuna 或lacune 來說明「缺口」的英文意義,指涉的是在某種本體層面、已經鋪陳脈絡之後的一種脫落,一種殘缺,就好似斷簡殘篇裡的闕字,因為其他的本體存在物而愈顯出缺口的缺乏,而不是缺口本身有什麼魅惑的能力:缺口不是慾望,缺口本身只是空無,就是「簡單的沒有」,但是這「沒有」是可以被知道的,甚至不斷地提醒主體「沒有」的存在。但是,會不會是要「應該有」?也就是強迫式的「要有」?這不能只是個判準,缺口的「沒有」是無法被填滿,任何看似填滿的動作總是引向更大的缺乏,它必須一直被懸置著,空無的流蕩又必須清晰可見。
缺口不是創傷,後者是傷在存有者的本體層面,但缺口不是在存有者的內部,而是在外邊,是那讓我明白事物方式之外的際遇,因為不是由主體落實,所以總是無法用個體的性格來定位,也無法以客觀的際遇來刻畫,只能以流動的、主體際往復來騷動。當主體際的運動發生,缺口的空無似潮水般湧來,立刻強迫性的逼使人行動,無法以意志來調節。

志工所知覺的缺口
SY師姐一生以陪病志工為志,隻身由嘉義來到花蓮十年,照顧陪伴癌末的病人。何以如此?她自述道:「我是家裡的老么,從小就陪著兩個病人生活,一位是我父親,他在我二十三歲過世,一個是我母親,在我三十歲時過世。父母有病,而我幼小的心靈有一分深澈入骨的孤獨與淒涼。三歲時候,母親就開始生病,兄長外出工作養家,我就是陪著父母。那種孤獨可以孤獨到寧靜的程度,那種靜猶如大海海底的安靜,也因為此,我陪伴病人是因為我首先照見他的孤獨。那天我在病房看到KH的背影在輪椅上,我見到孤獨與淒涼。孤獨並不是我要逃避的,享受孤獨才是我真正的愉悅,看到孤獨者就如同磁鐵一般的吸引著我,有種身不由己的要過去孤獨那邊」。
從俗世的意義來說,孤獨意味著「對他人的閉門不納」,但是SY師姐的孤獨卻是一種精神的生活方式,孤獨本身即是滋養生命,因為裡頭含有令人振奮的奧秘因子。這奧秘是一條秘密通道,一條透過無人稱的內在性通往無限的他者。我們何以得知?
簡單的線索來自一個場景。有一天SY師姐突然搬一幅裱框的畫來病房討論室。通常那段時間是志工分享經驗的時間,平時SY師姐很少說話,只是靜靜地聽。但那天她卻宣稱「AM開畫展、SY開心展」,她準備把志工AM送給她的畫說出她的心底話。當初,半年以前SY師姐24小時陪伴KH(男,淋巴癌,37歲),直到往生。她無意間跟AM透露一種淒涼的畫面:每當下雨,SY就不自主地穿著日本木屐、手持黑傘在雨中漫步,彷彿自己是一個黑夜裡的陌生人。這種解離的意向所形成的畫面,立刻引起AM(女志工,30歲)的注意。在七年前AM的感情受到打擊,一個人搬出學校宿舍住在外面,原本不會作畫的她卻整日關在住處用蠟筆作畫,她從不構圖、也無論色調,只要拿到哪一支蠟筆就畫上去,畫了一百多張,藏在床底下六七年。AM曾經畫過一張SY師姐所描繪的暗夜雨中撐傘的情景,找到後就送給SY師姐。
SY師姐說:「AM送我的時候就感覺說,她是畫出來,我走出來,當我媽在我三十歲的時候往生,之後我就開始這樣,下著大雨的時候就撐著傘,漫無目標的走,我告訴自己我喜歡這種浪漫的感覺。每一件事情,每一句話發生,都是很好的」。
SY師姐說:「那天我就唏哩嘩啦的哭了,哭了好久,多久我不知道,那天下大雨,我就看著天空,看一看就看到,我第一眼看到,觸動就是那一把傘,那就是一種守護,原來我需要守護,我看到這個影像,那時我就很感動,因為我不知道為什麼我會一直在雨中走,更不知道我內心為什麼一直會有淒涼的感覺。內心的影像就一直倒帶,倒到我的童年…」(SY師姐哭)
這個可見的介質牽連起兩個不曾謀面的人。一個孤獨地撐傘在雨中行走,一個在無意向狀態畫出另一個人,他們彼此不曾謀面,所以誰是誰顯然無關宏旨,冥冥之間他們通往「無人稱的內在性」。
換個場景。一隻病奄奄的狗兒,在牠過世的前一天,鄰居的狗過來睡在牠的身邊,病狗兒把頭倚在鄰居狗的身上,兩條狗沈沈地睡去,度過一個陽光的午末。隔天病狗兒就過世了。我們不必賦予任何語言的意義,或者任何解釋都是多餘的,都是無端的猜想,這簡單的呈現就是以一個不必言語的畫面浸淫到我們的心底,延異的內在性。
這介質總是先於「再現」(re-presentation)給出固化性,但它還是保留在「呈現」presenting自身,當我們試圖詮釋那張畫,把雨當作生命的險阻、把傘當作生命的保護、打傘下的人視為孤獨主體,如此的說,都會把presenting轉換成再現,無法迴轉到呈現自身。再現很快地進入象徵界,進入物象化,而使得「為我性」更具掠奪的能力,但在此之前,「為我性」可以是呈現自身,不具有掠奪性,卻具有齊克果的「存有的反覆」或尼采的「永恆回歸」。
「為我性」只能是生命的必要性,並無附加條件的必要,也就是天之誡命(imperative)。這是透過現象學的觀照所開顯的生存美學,生存美學是佇留在生活世界的一個處所,一個現實的「他方」,不能被現實功能所掩蓋的處所,「為我性」尚未勾連到對象的伸張狀態,一種可以回歸的運動。
例如,在存有者那裡,我們的「指責他人」是明確的找某人的罪責,那是「為我性」找到了對象,發現了現實的錯處,但是如果退回到「不知是何人罪責」的「為我性」,那麼迎向我來的不是某人而是無法知悉的他者,既無功能可以執取,也無罪責可以歸咎,那麼「罪責」的運動就在「無人稱的領域」流轉,一種無盡的原罪,這不是基督宗教所界定的,而是生存美學所羅織的。
然而,在現實的眼下,無人稱的罪責只能如陰影般的存在,總是無法兜攏到現實裡來,因為現實已經取消了所有的內在時間,而賦予時間一種明確的客體化的時光,這種過度明確的時光對生命的「必逝」是個威脅,時間的易逝緊逼而來,人完全受到橫渡的宰制。相反的,無人稱的生命透過返回自身來消解「必逝」的威脅,無人稱的生命是「現在」的起落,生命如潮汐來去,而潮汐的流動構成時間的介質,此刻的「為我性」就是「眼前對著大海潮汐的凝視」,這凝視之眼就如SY師姐在三歲時對著床上母親的凝視,SY師姐說,那是無比的孤獨與哀傷,但是卻不是被拋棄之後的孤獨與哀傷,也不是無人可以照顧的孤獨,而是凝視著孤獨,所以孤獨才成為愉悅。
佇留在他處的孤獨正是凝視自身。我早就移位,早就被取代,我早就潛入時間的被動性裡頭,在被動中我早就承擔一切,所以無論你是我所識或是我所不識,無論如何描繪罪責的質地或性質,都無法抹除無盡原罪的本原,我滿身的罪惡不在於我的行惡與否,而在於我無法離開所有的被動承擔。因此,這是點滴在心頭的感受,隨時與時間同在,不能訴諸於計畫,也無法透過語言來操弄,語言只能給出瀕臨感,更無法理出原則,那只是一種亙古的記憶,自無始以來就在了,在時間的耐心裡。

讓時間有了瀕臨的情傷
如何更清楚地揭露『我早就潛入時間的被動性裡頭,在被動中我早就承擔一切』?主動的是亦我返回自我的循環圈裡,而被動的是從亦我--自我(ego-self)的循環圈逃走,使得呈現本身即為顯現,這種情況列維納斯稱之為「瀕臨」(promixity),即主體性是透過與他者的關係建立起來的,這關係不是被膠凝成宿緣性的結,而是「當面為你」的鄰近關係,一種超越的現場,世間赤裸的現場,因此,這是一種危險的關係,不再有保護的現場。
這關係卻是情(哀)傷。就如SY師姐所說,自小就要為兩位老父母熬藥,盼著哥哥回來,可是哥哥回家七天就必須離家,那種害怕哥哥走掉的孤單,後來變成一種「缺乏」,師姐稱之為「缺愛症」,是這份窮蹙形成「當面為你」的無盡感:
「我們(與KH)的童年,我們都是很孤單的一個人,所以我們才會聚在一起,看到他(KH)的孤單他的無助,相對的,也看到我的無助,因為我的童年也很苦。我七歲的時候我媽得了肝炎,因為兄長都在都外,只有我一個小孩陪我兩個老父母,我媽一直說「你要乖喔,才會得人疼」,後來長大一點,幾乎可以說,一個月有七天,要熬藥,兩個爐排在那邊熬藥。我哥他們回來,住了七天就又回去工作,讓我有一種他們很少回家的錯覺,我那時候一個人孤單的陪著兩個病人,沒人陪我一起撐過去,所以當哥哥回來,就好像有人可以依靠,當他們回去,我又要面對兩個老人,所以我覺得我很孤單。所以接觸KH,一剎那就碰到我的內心,志工師姐一直警告我不要去碰他,可是我回家一直想「怎麼辦?」我明天要去看他又怕傷害他,能力是有限的,就開始求菩薩,給我力量我要來陪KH」
SY師姐陪伴KH是世間的「高危險性」:根據「安全」的志工守則,師姐不能陪男病人、不能24小時相陪、不能只陪一個病人…,然而,SY師姐全犯了,即使作為陪著老父母的么子,由於父母年紀大,怕她無人疼,要她學乖,但是她也只能從心底浮上那冷颼颼的孤單,那是對自我的橫逆,對規範的違反,但不是義無反顧,而是被無負擔的愛所吸引。
「他(KH)多年受苦,他說那都是有條件的,他不會相信說有人願意靠近他,願意照顧他,我一直說要陪伴他,其實也被他陪伴,我都說我是癌症病人,得了心癌。原來我是「缺愛症」,缺少一種無條件沒有負擔的愛,其實在外面的種種,如果你接受到那種無條件無負擔的愛,也許是生命中每個人所追尋的,當你感受到那種無條件的愛,會非常…」
「上個月,我才發現,我喜歡在臨終者的旁邊,醫院志工很多種科別,我問自己為什麼這麼執著要走安寧?是我的心裡有需求,不只在KH身邊,臨終者有一股力量,安靜地處在那裡,心跟他同處在一個安靜裡,自然而然心就很安靜,難怪我會很喜歡在臨終者身邊,他會保護我,不會讓我們整個人…,因為像我們在這裡講話的意念很多,在那個時候都沒有,要說特別專注也沒有,就是很自然。」
這種瀕臨是瀕臨在他項(otherwise),亦即瀕臨不是朝著理性的現實面,而是不在現實的他項,如「臨終者會保護我」這樣的他項,因為現實裡臨終者是不可能保護他人。

自我的橫逆
為何深刻的陪病者會離開常人邏輯,走入他項?常人邏輯的亦我(ego)—自我(self)的迴路為何放著不走?一般的套套邏輯是「亦我—自我迴路」的不甚順利,一定是這迴路受到橫阻,一般所謂的「自我橫逆」,也就是等於「不縑於我心」。對常人來說,自我的橫逆是顯而易見的困頓,也就是缺乏的形成。無法稱心如意即是艱難,而從缺口動力學來說,艱難恰好是他項的啟蒙者:「我該怎麼辦?」的問話一直不斷地出現,亦我無法返回自我的不安、焦躁與無助。人可能採用自我的技術,使「亦我—自我迴路」被強力打通,這個取徑需要以強化的「亦我—自我迴路」功能行之,例如強化功能迴路的高選擇、高排斥的特化性能,使得一條清晰可辨的「亦我—自我迴路」強行開出,這可以從KY師兄(癌友兼志工,52歲)的例子看出。當KY師兄面對陷在親子關係的困擾無法自拔的MJ與YN師姐,顯露出特別的「情急」,他急切地要求她們應該做某種強力的自我介入,以掙脫這親子之間的糾纏,我們發現KY師兄的「情急」是可以這樣表達:KY以許添盛醫師所指導的「新時代精神勝利法」為依歸,透過該法的自我技術「不要玩倫理的遊戲」、「有心即可以創造新的實在」,而獲得一條「亦我—自我」的新迴路,並據以成為「道路」,使自我得以安心走下去,在這結構之下,他看到MJ與YN師姐依舊為兒女的問題牽腸掛肚,為丈夫的問題煩惱,自我的橫逆日日掛心,使得「亦我—自我迴路」散漫無步數,與其「高選擇、高排斥的特化因應措施」相較,顯示出彼此的不相容,使得師兄的「情急」立顯。所謂因應之道就是排除他者,消除他項,把自己陷入假性解題的處境。
然而,缺口動力學的動力原理指出,KY師兄的道路是有限制的,因為他採用「亦我—自我」的正面迴路,而此正面性會逐漸因為缺口被視為不見而失去動力。「高選擇、高排斥的特化迴路性能」能夠使不在迴路內部的設施消失不見,例如前一例子指出的狗兒相陪的景象是不會被特化的功能迴路認出其顯意,換言之,在「道路」的強行介入之下,「其餘」(the residuals)由於功能不彰而遭受排除,使之不受看見,然而MJ、YN師姐在遭受自我橫逆的陣陣掀波之下,自我無法安身,亦我也動盪著,看以來似乎是「有症狀」等待排除,事實上卻是導入他項的過程。
如果將自我橫逆發生的情況加以分析,可能性包括:(1)裂隙之滲,指亦我歸反自我之際有所接應不良,使得一些非領域的因子滲入:(2)常道之不可能性,即晴天霹靂之事件;(3)不可能自身的發生。無論如何,這都意味著異質的滲入,因此自我橫逆的另一個意義是「自我遭逢異質」,因為亦我--自我的循環運動即是自我的同質運動,符合自我理解的邏輯理路,但是當自我遭逢異質,則是在那針對點上是空無的,就如狗兒的相陪是無意義的、無目標性的、無功能的,因為異質之所以無可理解,正是取消外部功能,內在性成為所有的意義,但這類意義無法指認,只是當下點滴在心頭,隨著當下時間倏起旋滅,既無復記憶、亦復無法言說,保持在動作瞬間的Saying,此時的時間是無法建構整合的,它總是流逝,永遠的歷時性。對自我來說,這樣的時間性是對自我的摒棄,因為記憶所保留的無法用來榮耀自我,甚至不給自我留下一些痕跡;所有的經驗只能船過水無痕,這不是對自我最大的鄙視(despite)嗎?然而鄙視自我並非我做錯什麼,而是外邊性的光景,異質的空間流動,或確切地說,現實的時間流入異質,彷彿地上的時間流逝而卻在地底下聽到水聲潺潺。

與異質的互動
也許我們不必鄙視自我,而是透過對異質的說就足以顯現「船過水無痕」的結果。例如,伯伯與小猴妞妞的關係是人對寵物傾斜情感的一種陷溺?SY師姐對KH的照顧也是陷溺?這是一種現實評價式的看法,如果伯伯跟妞妞說話,那話語在妞妞那裡立刻不再有意義,但是伯伯的說並沒有被取消其’saying without the said’,那僅保留saying的情況很可能是夢囈之語、喃喃之語,對外行人、上帝、神明說話,或者與陌生人說話,但絕不會是與至親說話,但這樣的說話也不是「無甚差別」(indifference),而卻是至關要緊(non-indifference)。所緊要的是「異質之非」並非不存在,而是將the said 的遮蔽清除,使得不曾顯露的還原物得以顯露。
非領域的存在不是用自我意識去採掘的。非領域僅僅是顯露,就如同saying總是在「所說」發生之前的「瀕臨」:「我在你的面前,你容顏迎向我來」的前置性,在本體存在之前,那記憶不曾有時間,總是無始以來記憶早就發生了,所以無從主題化,也無法形成「所說」的情節。亦即無法以自我迴路的再現方式成顯自身,而使意義無法固定,但卻成為意義的泉源,可供自我的話語訴說不盡。這也指向缺口動力學的無盡:缺口不能在saying中被縫補起來,而是每次缺口總如破洞的封口,嗚嗚作響;正是缺口,我們對非領域有了敏銳的神經。

魅影重重
論述至此,我們將幾個核心論點作簡要的結語:
志工的驚聳不是一時性的,而是陷進人性陰暗的延擱空間,延異的作用使得魅影重重。簡言之。一般志工研究都把志工片面化,指出志工為他人的熱忱與奉獻,在這語詞之下,志工深度心理被淺薄化,我們多年的志工研究所收集到的資料,卻告訴我們,說的「謂詞」(如感心、奉獻)早就在服務的過程煙消雲散,有許多深藏的東西如魅隱現。
惡疾傷口或人性惡質會使志工發生刺目的驚心,接下來會引致內心的延異作用,亦即感覺潛入語言無法捕捉的變異狀態,被觸動的缺口形成誡命,而為我性也成了暗地的決策點,不能浮上台面,使得志工將之至於延擱空間,在無法直視之下,遂變成瞬間的一個凝視點,使得表面的話語無法撼動。
他者的異質性逐漸成為志工深度的觸點,但只能無語問蒼天,卻無法向他人表明。如同一個志工在送走年輕少女的終之後,只能徘徊田間,仰望星空,月光佈滿藍色心情,欲哭無淚。
Levinas, E.(1986/1998):’The Bad Conscience and the Inexoable’. In “ Of God who comes to mind”. P.176. Cal.: Standford University Press.
「無國界醫生」,茉莉撰,大紀元。
又稱「衍異」,指在場出現不在場的流動意義,不斷竄變。一般觀點是否認延異。
Levinas, Existant & Existence, p48.
延擱空間是提供延異生成的所在,是心思中隱晦卻真實的處境,如同華人習稱「他的臉色陰晴不定」的複雜心思。
SY師姐說「我是家裡最小的小孩,我爸媽四十幾歲才生我,等我八歲的時候我媽就經常生病,十幾歲時爸爸也常生病,一個人就陪兩個病人一直過來,我那天在抓那些片段時,我也想說,我小時候每次哥哥回來我就好高興,哥哥回去了我就哭好幾天,我媽就說,傻孩子,哥哥不轉前我們三個吃什麼,那天我才明白說,我從小就很孤單,爸爸媽媽常生病,沒有人跟我一起支持。原那種孤單從消一直存在的,我就一路這樣,我三十歲的時候我媽往生,因為我一直不會覺得自己孤單,因為我必須面對我的人生,我選擇孤獨,有人問我一個人都不會孤獨嗎,下班都不會孤單嗎?我說不會呀,因為我做的工作就是賣衣服,白天都是很多人來人往這樣,生存空間就很多人,所以下了班就自己一個人享受孤獨,後來我才明白當時的孤單是父母生病沒有人能跟我一起分擔的那種孤獨」
純時間是縱向的深度,而人間情事則屬於橫渡,一種橫向勾連的運動。所以,前者只能默存,或者則需處理。
亦我與自我的區別在於:前者是個體被拋擲於世之後所習於的社會性認定,我是某人、我做某事、我的角色與行事風格,後者為自己的立身,為呈獻自己而自我塑造的自我感。
曾經有媒體報導一位老伯與其飼養的小猴妞妞之間的情篤相伴。

我想在此我無須引哪篇論文,只要在美國的期刊資料庫打上「ambivalent emotion」,就會出現數百篇論文。

貝森朵夫莊主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用我體悟的現象學來說:

這位老師以自己的天使般的臉孔&甜美輕柔的聲音創造了縈繞性格外強大的冥視空間。

這意味:不可見的人文空間,經由一張清麗逼人的容顏,瞬間沿著凝視者的視線而撩撥了充滿媚惑力的想像。



有了神賜的金手指的國王,開心地將他王國裡的一切變成金光閃閃的存在,隨著他的手指所觸及,一切都變成了他的財產。國王如此渴盼將他的喜悅在擁抱中分享給他最鍾愛的女兒,但就在他觸碰到女兒的那一剎那間,他最愛的女兒也變成了他所擁有的存在(以某個“東西”的形式而在的對象物,此對象物以“財產”的形式被主體所擁有。)



林子畬

當我開放了身體的界線接受一個存在的進入,變動之後,發現進入者擁有一種逼迫的品質。面對逼迫,意識我卻沒有力量拒絕,因為身體已經給予了接納與進入。我想行動,試圖反抗的意識卻被身體的接納所壓制。藏不住的,身體的恐懼,湧現。我突然瞭解了家暴者的處境。

林子畬 我突然瞭解到家暴者的處境,一種想反抗卻無法反抗,想要阻擋卻無法阻擋。意識知道要阻擋、要反抗,但身體給予了生命的承諾,而承諾作為長遠的力道壓制了阻擋與反抗的力道。除非,改變身體的界線,否則,開放的身體,永遠會開放衝突的進入與生產。

朱志學 何謂:身體給予了生命的承諾?
如何“改變身體的界限?”

林子畬 母親給了小孩生命的承諾,當小孩哭泣的時候,母親心有靈犀的有所感受著。當小孩胡鬧時,母親無法拒絕的只能接受而包容。生命的承諾,並不在於書面或口頭,而是身體開放了邊界,接受對方的進入而不予拒絕。猶如飼主隨著寵物的叫聲起伏,即便寵物耍脾氣胡鬧,理智上在怎麼憤怒生氣,但開出的身體邊界,卻是長久的承諾。
約 1 小時前 · 讚

朱志學 依我看,這說法聚焦身體太過,以至簡化了生命現場肌理交疊的皺摺性。
所有讓身體有感應的對象,身體皆一併接受、開放嗎?
身體有感應的對象,不代表我們就會本能地去觸碰、擁抱或嘗試親密到足以構成犯忌界限的肢體交纏......
為什麼?
因為人還有社會化的頭腦。
人類的身體感,命定是被社會規訓下的身體感。
不可能無所纏縛、純任天真..........
否則,為何我們的身體都穿著衣服呢?
這衣服為什麼?它是頭腦的產物。
它也內化為身體感的一部份。
這樣的身體感是很複雜的。
它是人文化後的“場域”。
是伏貼在身體之上的一層看不見、卻依稀可感的人文空間。
在我的觀照裡,“身體開放了邊界”只是“果”。
身體無法自行決定承諾或開放到什麼地步。
人被拋擲於世的一刻,即已無可避免地逐步成為“社會性存在”。
社會性存在的身體感,跟服膺叢林法則的身體感,不可能是一樣的。
即令服膺叢林法則的身體感,也是受到生存條件制約的。
我不相信,被社會性或“世界意識”包覆的身體,有足夠的決定力去承諾或開放。
身體之外,當有更具決定性的運作條件支撐或限定了身體的開放。
此亦無它,誰教人是“在世存有”?
我們無法像野生動物一樣免於頭腦。

2012.4.14 論學手記之ㄧ


分享《關於那說不清楚的》2 ( 雜述於:04.14.2012 06:25am )

人真的該更直覺的相信那些與生俱來的東西

凌晨六點多,總在半夢半醒間想通很多很“現象學”的事情(不大確定跟現象學有無關連)。這次,讓人開始想要瞭解現象學確切是甚麼了,知道內在總有種非常奇怪的能力,對於那種說不準的,沒有邏輯的東西(基本上是社會覺得沒有用的),總是可以在某些狀況下講的很清楚,不知道這是不是現象學的一環但是相信“現象學”背後的那個動力其實並沒有辦法看書學來(認為跟先天條件有些關係:如獨生子等),這是一。二是,相信每個人一定與生俱來就會那個現象學背後的動力。總有個模糊地帶,說不清楚而總是跟著我們?
⋯⋯
繼續閱讀

https://www.facebook.com/groups/366997163310938/doc/415032965174024/


何炳輝 這幾堂課下來,頗有一種感覺是,我的存在是在非思之處。

朱志學 此所以猶太諺語有云:“人類一思考,上帝就發笑!”
可容我補充一點:
真純然進入“非思”狀態,就算“存在”,也未必就意識到自己的存在。叢林裡的生物就是如此!
就算死亡臨在同伴或自己身上,牠的眼神卻還是透著茫然。
海德格區分出“對象性之思”&“沒有對象性的思”是有其深義的。
後者也是“思”,卻能將存有給包覆在內。
它是海德格趨近存在的“林中路”。
現象學的“思”正是在這意義上發展出來的“拐彎抹角的觸及”。
此其所以顛覆傳統哲學,而更近於幽思杳渺的藝術。


何炳輝 沒有對象性的思,可"說"嗎?還是只能透過體驗呢?


朱志學 可說啊!
說得善不善巧罷了。
這比沈默更需”殺活自在“、”出入隨心“的功力。
事實上,余師每堂課不都在示現如何曲盡迴環地”說“?
也就是我前文所云:拐彎抹角的觸及。
文學裡、音樂裡、藝術裡、小說裡更觸目皆是。
川端康成就是老師多次言及的高手之一


朱志學 寬驊之思,近於水滸傳前序所云之”遇“。

所謂:”薄暮籬落之下,五更臥被之中,垂首撚帶,睇目觀物之際,皆有所遇.......“


朱志學 寬驊所感,
讓我聯想到浮士德“復活節”第二幕裡一段獨白:

一種純淨而不可描述的希祈
驅迫著我漂蕩過叢林和原野
而在盈眶熱淚所凝成的霧裡
我感覺到有一個世界~
為我而升起
為我而存在.........



何炳輝 你也是幽邈的說呢!


Eric Lan 上帝本身已經發“酵”了。猶記老師也曾用過 “療遇” 這個字眼,在轉化上的意義而言,與志學學長所說頗有呼應。 老師曾說過類似 “明明白白是人眼前的明白,明白些甚麼後,人是不太想講話的。”(出處跟文句的正確性有待確認) 一句話讓人內心很靜。

有時候覺得的 “志學” 一名取的真切,進宗教所到現在,感覺自己怎麼可以言之無物成這副德性,引不出什麼所以然,感歎。



朱志學 嗯!“療遇”這詞,我也有點印象。
但沒聽過老師在課堂多發揮。
“遇”字,下得很有意思^^
我可以體會其中蘊思的靈感所在。
即此一字,老師已將“療癒”背後的無限風光,畫龍點睛地給點染了出來。
這意味:支撐人文療癒的動力點(dynamic point),就在讓糾葛纏繞於“I-It relation”的對象性勾連得以朝“與祢相遇”的深秘交融轉化。

遇,是不可預測、難以促成也無法控制的“詩意瞬間”...........
它發生就是發生了!
不發生你也奈何不了!
它不存在於任何自命可以有效予以“趨近”的方法或路徑中。
此其所以為“遇”。
很難想像更好的詞。
這字比被newage講濫的“合一”或“愛”要傳神多了!


Eric Lan 的確很難在想到更有“歪打正著”的詞了。


朱志學 所以,遇,不是一種努力的結果。
它只是幸運罷了!
不可否認,眼界開闊的人,較能認出這無跡可尋的幸運!


Eric Lan (哈哈哈哈哈好爽快) 我覺得查克拉也快要沒有查克拉了...


2012.4.14 論學手記之二

貝森朵夫莊主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通過夢幻衝動進入“非世界”:依拓樸流形運動的內在性平面。

婚姻的第一天開始,延異,就以一種深隱內在性的運動,悄然蔓延開來........
直至浮在表層上的穩定性,砉然崩解。
讚 · · 2 小時前
朱志學 ilya : 一片黑茫茫........
純然母體的狀態:還沒有自我產生的狀態。

世界、自我與意識構成了我們的現實
無我、無意識,又是怎樣一種存在狀態?

裸處:尚未被意識覆蓋處。

在我們意識世界裡頭,真的有一個東西是無形無相的。

拉岡的 the Thing:真實層(無形、無相、看不見)
另有象徵層(ex圖騰)&語言層(ex文字)都在符號的鎖鏈裡頭,都是不真實的!
約 1 小時前 · 讚
朱志學 川端康成:神佛不在現實裡頭,祂總在一種朦朧的狀態中出現。

非世界:不是“這種世界”,而是另指一種不在現實裡的幻化生成空間。
約 1 小時前 · 讚
朱志學 傅柯:精神病是被文明整頓的對象

世界試圖給予來自文明的矯正

開悟者與瘋子都是進入裸覺的狀態。

通過幻化生成進入非世界

R.D.Liang與精神病生活在一起的現象學家。

只有對某些人,才會瞬間進入真實。

神經質症不同瘋癲,它才是是道地的文明病:日本人就是典型的例子!

裸覺的世界不見得盡然美好...
充滿了危險、不確定與失控
約 1 小時前 · 讚
朱志學 有一個裸覺的區域,隱蔽在世界暗處,很陌生,卻是宗教要探索的區域。

無緣大慈,同體大悲:不來自關係,不來自緣起性。

世界就是”緣起“?
還是,”緣起“的思路,為了解構單線邏輯的片面凝視點?
約 1 小時前 · 讚
朱志學 幻化生成:潛質狀態中的裸覺場域。

夢幻衝動:浮光掠影般晃漾真空中的妙有(隨流不滯)

生命在原初存有(母體)中存在。

世界意識鋪陳到哪,原初存有就被遮蔽到哪?
約 1 小時前 · 讚
朱志學 良寬為何能夠裸活?不知道。
約 1 小時前 · 讚
朱志學 德希達的延異:我們常用文字來表達差異。透過語言說明事物的差異,但這差異是虛假的。只是文字學上表明的差異。

延異則是:真正的差異,不在表面,而在看不見的地方蔓延。

男女的差異不同男女的延異。

真正的差異在看不見的地方蔓延。

世界意識在破掉之後,才可能在瞬間撞見那在看不見的地方蔓延的歧異。

意識無法自己解構自己。
59 分鐘前 · 讚
朱志學 表面的差異是假的。
更深的部份,一直保持在運動、幻化、生成。
所以兩個看似非常接近的人,也可能莫名分了!
57 分鐘前 · 讚
朱志學 三法門:只是趨近,不保證撞進去。

神愚:修行法門,大巧若拙。
神貧:自願貧窮,且以貧窮為樂。
裸活:

這就是海德格說的,努秘(numinous)是“純粹的神聖”。
就是經過現象學還原後的剩餘努秘。

“這樣的現象或意識屬於絕對內在的被給予性的領域。”
56 分鐘前 · 讚
朱志學 傾斜觀看:Looking Awry with 邊緣的眼睛

Looking Awry : An Introduction to Jacques Lacan through Popular Culture

傾斜觀看。正面看只看到面具~意識所見。

look awry : 脫窗、歪斜的眼神。
52 分鐘前 · 讚
朱志學 潛質的運動(夢幻衝動)在看不見的內在平面發生

德希達的延異概念就在德勒茲的虛擬時間運動裡頭,也在柏格森的綿延概念裡頭。
52 分鐘前 · 讚
朱志學 不是“不可說”,而是可以傾斜的說、曲折的說、拐彎抹角的觸及

宗教療癒無法操作,只能在真實的運動中被把握

真實的運動:內在平面的拓樸流線運動

後現代哲學一直在反對黑個爾的“總體”

黑格爾相信“總體”先於各個“部份”。
50 分鐘前 · 讚

朱志學 有一個區域,人所陌生的區域,那不能被容忍的區域,其實才是宗教裡頭要去理解的區域

原初存有的殘餘, 就殘留在世界意識網絡的隙縫裡! 因此原初存有是被隱藏在生命尚未被世界意識所鋪成之處。 3 分鐘前 · 讚

朱志學 延異與差異:

我們常用文字來表示差異,但這差異是虛假的。 延異指的是在看不見的地方蔓延... 真正的差異是在看不見的地方蔓延...

心感裸覺與世界意識互斥,當一方出現,另一方就退去。 2 分鐘前 · 讚

朱志學 延異:在看不見的動態中蔓延的差異 約於 1 分鐘前 · 讚

朱志學 幻化生成往往以被增或倍減的運動進行,或以加速或減速運動。 在幾秒鐘前 · 讚

朱志學 A=A,A也等於-A

這是摺疊的運動,是意識所不能接受的。 在幾秒鐘前 · 讚

貝森朵夫莊主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朱志學
‎2012.4.2

你不能用現實的刺激/反射 來解釋

被動性:來自域外的動力。ex 夢

宗教(神聖性)=所有可見的殘餘

奧圖:非理性(把理性/非理性對立起來,這談法不好)。

有一種東西,非常陌生,讓我們想像不到,出現一種“非想”(Wholly Other:全然的他者)
讚 · · 星期一 14:17
朱志學 這他者真的存在嗎?

凝視:沿著可見的視線,看見不可見的

_____________(反轉)......................>
星期一 14:20 · 讚
朱志學 反轉後,原來現實的東西不見了!
原來看不見的顯現了!
星期一 14:21 · 讚
朱志學 negation暗得要死的東西
星期一 14:23 · 讚
朱志學 negation在形成的時候,你都不知道
星期一 14:25 · 讚
朱志學 疆域、界限,左腦的知覺區給的
星期一 14:26 · 讚
朱志學 浪子回頭?在反轉的臨界點,發生了啥?
星期一 14:29 · 讚
朱志學 不是透過訓練,而是透過negative的撞擊徒然迸生。
例如,撐腰者,突然過世。
自己的世界,瞬間轉變過來了!
星期一 14:31 · 讚
朱志學 反轉:透過負面/解構 發生 via negation(越是沒有,卻出來了)
星期一 14:34 · 讚
朱志學 輪廓不能被直接指出來。不能直接指出這股力量是啥?沛然莫之能禦。
星期一 14:34 · 讚
朱志學 黑暗的力量~力量在暗處。
星期一 14:34 · 讚
朱志學 真正宗教的力量就在這個地方
星期一 14:35 · 讚
朱志學 力量在暗處(潛質)
星期一 14:35 · 讚
朱志學 弱者,卻具有潛質的力量。力量在哪?
一切看見者,迸發了集體潛質的力量。
星期一 14:37 · 讚
朱志學 金錢收買不到。越沒錢,潛質力量越大。
星期一 14:37 · 讚
朱志學 立志上哈佛?反而上不了!
星期一 14:40 · 讚
朱志學 “我知道社會有一股力量會支持我”~哈佛女孩
星期一 14:43 · 讚
朱志學 白色的百合花:小徳蘭把自己轉變成一朵白色的百合花。
弱者中的弱者,卻是觸動潛質的力量。(天地之心)
星期一 14:45 · 讚
朱志學 柔能克剛,是庸俗化的思考。
這類思考觸碰不到潛質力量。
星期一 14:46 · 讚
朱志學 女人懷孩子的時候,是沒有抵抗力的,反而召喚了潛質的力量。
星期一 14:47 · 讚
朱志學 孝子,來自柔弱的母親。
星期一 14:48 · 讚
朱志學 弱者容易誘發潛質的力量,但也不一定如此。
星期一 14:59 · 讚
朱志學 思考宗教療癒時,要知道轉圜的關鍵。
只靠正面邏輯,是很遮蔽性的東西。
星期一 15:00 · 讚
朱志學 貧窮,更要施捨。why?自己都快活不下去。
是為了精神的飽滿。
星期一 15:01 · 讚
朱志學 越不想少賺,越顯露苛刻,越賺不到。
星期一 15:02 · 讚
朱志學 如何誘發精神性的dynamic
星期一 15:03 · 讚
朱志學 許多人做慈濟,靠的就是潛質的力量。
星期一 15:06 · 讚
朱志學 潛質的力量,才是真正宗教的力量。
不在建大寺廟,而在發心。
星期一 15:07 · 讚
朱志學 發心,來自潛質的力量。
最發心的人,都不是很有錢。
星期一 15:07 · 讚
朱志學 why?潛質力量推迫了“發心”。
星期一 15:08 · 讚
朱志學 我現在聽人講話,只看:”他能講進去嗎?“
星期一 15:14 · 讚
朱志學 ex:楊定一
星期一 15:14 · 讚
朱志學 抵達不到的地方,才是問題關鍵所在。
星期一 15:16 · 讚
朱志學 聽專家講話,發現大部份人都規避了真正的要害。
星期一 15:17 · 讚
朱志學 專家:只是給法國狼迂闊建議的貓頭鷹
星期一 15:25 · 讚
朱志學 現實。。。。。。。。。。。>潛質接管
星期一 15:26 · 讚
朱志學 潛質=虛擬
why?
星期一 15:26 · 讚
朱志學 虛擬:轉化過程裡頭,從意志來看,真正的核心是空的。不是真空,而是妙有。
星期一 15:28 · 讚
朱志學 宇宙充滿潛質的力量
星期一 15:28 · 讚
朱志學 黑暗的力量:暗物質,不斷轉變成物質。
星期一 15:29 · 讚
朱志學 dark matter
星期一 15:33 · 讚
朱志學 域外的力量
星期一 15:35 · 讚
朱志學 凝視:反轉機制~指向域外的暗能量
星期一 15:36 · 讚
朱志學 空:潛質~看不見的能量
星期一 15:37 · 讚
朱志學 人,存在,活著,看萬事萬物,如何讓所見者越來越飽滿?
星期一 15:38 · 讚
朱志學 純粹知覺世界的人,到成為尬進美國世界裡的人。
星期一 15:39 · 讚
朱志學 人需要ㄧ種厚度來支撐它的存在。
越明察秋毫,這厚度就越消失掉。
科學家最可憐,相小孩子容易被詐騙。
星期一 15:44 · 讚
朱志學 滄桑之眼,凝視遠方,即已是滿足。
瞬間裡頭,轉換了力量場。
星期一 15:44 · 讚
朱志學 力量場不能被預先設想,是瞬間碰撞出來的
星期一 15:45 · 讚
朱志學 完全無法預期而碰撞出的瞬間,才是產生感動的來源
星期一 15:47 · 讚
朱志學 歷史劇什麼都有,真正的歷史什麼都沒有。
什麼都沒有,才有真正的力量。
星期一 15:49 · 讚
朱志學 moment:潛質(幻化生成的虛擬:妙有)與實質的翻轉。
星期一 15:50 · 讚
朱志學 瞬間:虛擬的內平面構成真實。
星期一 15:50 · 讚
朱志學 瞬間:虛擬的內平面成為真實,而格序化的構成性平面消失
星期一 15:51 · 讚
朱志學 虛擬:幻化生成
星期一 15:53 · 讚
朱志學 誰在幻化生成?
潛質在幻化生成。
星期一 15:53 · 讚
朱志學 沒有凝視這個反轉機制,宗教療癒不可能完成....
所以所謂的「空」其實就是那個看不見的潛質,而非真的虛無。

人需要有種厚度來支撐他的存在,但人往往不知道這厚度在哪?
光是這瞬間的凝視所感受到的力量就很令人滿足!
星期一 15:55 · 讚
朱志學 Being>becoming>being>become
星期一 15:55 · 讚
朱志學 影像:兩者翻轉的界面
星期一 15:57 · 讚
朱志學 軸點就是虛擬的力量
星期一 16:01 · 讚
朱志學 夢裡面,每一樣東西都不可預測,每一樣東西都是他者。
星期一 16:02 · 讚
朱志學 當我們進入睡夢,不自主地遐想,其運動的幻化生成都非意志所能控制,這情況我們稱之為“域外”。後者的空間叫做拓樸空間。
星期一 16:13 · 讚
朱志學 The Adventures of the Klein Bottle
星期一 16:14 · 讚
朱志學 http://www.youtube.com/watch?v=sRTKSzAOBr4

The Adventures of the Klein Bottle
www.youtube.com
http://www.klein-bottle-film.com/ This Maya animated short film gives never seen before inside views into the Klein Bottle that fascinates mathematicians sinc...
星期一 16:15 · 讚 ·
朱志學 http://www.youtube.com/watch?feature=endscreen&NR=1&v=aTZBO8Ql6rc
星期一 16:16 · 讚
朱志學 免於格序化的箝制,然後,在無所依待的被動性中,靜候潛質的力量自動發生。
星期一 16:17 · 讚
朱志學 被馳逞空間:可以分割的時值空間
星期一 16:19 · 讚
朱志學 馳騁運動卻不可分化。
星期一 16:19 · 讚
朱志學 域外:解疆域化
星期一 16:22 · 讚
朱志學 解放暗物質的幻化生成。不在意識裡頭。
星期一 16:22 · 讚
朱志學 不是能去想、去思議、去準備的
星期一 16:23 · 讚
朱志學 內平面的拓樸空間運動:蹤跡、變形
星期一 16:23 · 讚
朱志學 不能用固定的切面來重組運動(運動在縱深性的蹤跡與變形)
星期一 16:24 · 讚
朱志學 我們或許在潛質裡有真實的運動,但它像暗物質一樣,你不會知道。
星期一 16:27 · 讚
朱志學 從格序化解放而出的真實運動/具體時延,就是幻化生成的運動。
星期一 16:28 · 讚
朱志學 真做夢,時延如行雲流水。
星期一 16:29 · 讚
朱志學 具體時延,跳脫格序化的刻度,依拓樸流線運行
星期一 16:30 · 讚
朱志學 從“固定切面+抽象時間”解放。

夢是唯一可以觸及存在暗底的力量

它是一種發生,不是一種創造。

雖然它會受到暗示。
星期一 16:33 · 讚
朱志學 宗教療癒的起點:有真正的東西在動,卻發現:一切的準備全是零。
星期一 16:35 · 讚
朱志學 父後四周,飄盪魂魄
2011/09/09 00:00:51瀏覽835|回應5|推薦41

父親過世28天。至今,自己部分的魂仍舊在外飄盪。

為了迎接父親這一天,我準備了十年以上。直到真的來臨時,才發現:全是零。所有的準備,都只是腦子裡姑且稱之為「理性、知識」那一塊。

我忘了,再怎樣的準備,父喪的情緒和僅此唯一的經驗,永遠無從練習起。

像沒了根的葉,風一吹,便四處亂飄。
像挖了一窟深深的洞,找了一堆東西,怎麼也填不滿。

悲傷嗎?
是,也不是。

想到老爹的黑色,我會笑,開心地笑。

想到他怎麼就這樣沒了?我滿腹疑惑。讀誦《佛說阿彌陀經》,那幅勾勒出來的美好淨土,總是讓我淚流不止。

那個美好的淨土是真的嗎?
老爹,你真的在那兒了嗎?
我知道你不可能回答我。

這疑惑,永遠不可能有人可以回答我。因為你們都死了,不可能把如何穿過死亡的過程,回頭來告訴我。

解答這個疑惑的唯一方式就是,當我自己也準備穿過時。

人,何其渺小。
這肉身,何其有限。
以為知道的,其實根本不知道。以為懂得,其實一點也不解。擺脫肉身後的世界,何其寬廣!

即使道理昭然,為何不長進者如我,仍耽溺在這有限的肉身意識與不捨之中?

有算命的說,心怡這名字取得不好,太多心,少了火點燃。
我笑了。

多心的心怡,這一生該有的磨練和功課,還多著。不管父後幾日,解答永遠只在自己走過才有。

�X�B: 父後四周,飄盪魂魄 - 女巫的苗圃 - udn部落格 http://blog.udn.com/witchirene/5623984#ixzz1qs4iyY00

父後四周,飄盪魂魄 - 女巫的苗圃 - udn部落格
blog.udn.com
為了迎接父親這一天,我準備了十年以上。直到真的來臨時,才發現:全是零。所有的準備,都只是腦子裡姑且稱之為「理性、知識」那一塊。
星期一 16:38 · 讚 ·
朱志學 No step is to step out
星期一 16:38 · 讚
朱志學 療癒:是內在的運動。
星期一 16:39 · 讚
朱志學 兩種零的運動:
A盧雲&亞當
B直接碰到深淵,然後跌落。
星期一 16:40 · 讚
朱志學 盧雲透過亞當,出現了趨近自己的運動。
星期一 16:41 · 讚
朱志學 自己的力量自己不知道,但這東西會透過negation翻轉。
星期一 16:41 · 讚
朱志學 是暗處的運動在轉
星期一 16:42 · 讚
朱志學 moment 是否出現?
不可預測。
星期一 16:43 · 讚
朱志學 為人本來就不是石頭
星期一 16:44 · 讚
朱志學 生命會自尋出路。
星期一 16:47 · 讚
朱志學 時延的運動不可遇側,因人而異。
星期一 16:48 · 讚
朱志學 他的內在運動是在運動,但這運動你沒辦法掌握它。
星期一 16:48 · 讚
朱志學 突然,砉然而解...........
星期一 16:48 · 讚
朱志學 暗處的運動,暗流........
星期一 16:49 · 讚
朱志學 裡面有幻化生成的變化,是可以確定的!
星期一 16:49 · 讚
朱志學 時延,有命運的意味。因緣的意味。
星期一 16:53 · 讚
朱志學 現象學就曆害在他的探索能力。
星期一 16:54 · 讚
朱志學 現象學也談概念,重點是概念怎麼出來?
星期一 16:54 · 讚
朱志學 現象學就在時延(內時間)&時間的接合點。
星期一 16:55 · 讚
朱志學 不得不談“蹤跡”。
星期一 16:56 · 讚
朱志學 回墜現象。~A也~B
星期一 16:58 · 讚
朱志學 倪梁康:縱向意象。
星期一 16:59 · 讚
朱志學 時間在A-B
星期一 16:59 · 讚
朱志學 時間在A-B之間的回贅
星期一 17:00 · 讚
朱志學 http://www.douban.com/group/topic/2933274/
星期一 17:08 · 讚
朱志學 pleroma:潛質。暗能量。
星期一 17:08 · 讚
朱志學 為何不可思索,不可擬議?因為:為了迎接父親這一天,我準備了十年以上。直到真的來臨時,才發現:全是零。所有的準備,都只是腦子裡姑且稱之為「理性、知識」那一塊。

�X�B: 父後四周,飄盪魂魄 - 女巫的苗圃 - udn部落格 http://blog.udn.com/witchirene/5623984#ixzz1qsCbPuEe

父後四周,飄盪魂魄 - 女巫的苗圃 - udn部落格
blog.udn.com
為了迎接父親這一天,我準備了十年以上。直到真的來臨時,才發現:全是零。所有的準備,都只是腦子裡姑且稱之為「理性、知識」那一塊。
星期一 17:09 · 讚 ·
朱志學 第一次布道:
  一群无生命的人从耶路撒冷归来,在那里他们的追求未能如愿以偿。他们恳求我让他们进来,倾听我的训示。于是,我开始向他们布道。
  各位听着:我从一开始就觉得世界是虚无的。虚无就是充满。在一个无穷的宇宙内,充满并非胜过虚无。虚无是空虚和充满。你可以就虚无再说些别的什么,比如,说它是白色的或黑色的,你也可再说一句,说它是或不是。无穷和永恒的事物是没有质料的,因为它包含了所有的质料。
  我们就把这种虚无性和充满性称之为普累若麻(Pleroma)。在那里,思索和存在均已停顿,因为永恒和无穷并不包含质料,其中并无存在。倘若有存在的话,他就会有别于普累若麻,并因此拥有了质料。正是这些质料,会使他与普累若麻相区别,而变成别的什么。
  在普累若麻中,空无一物又万物皆有。思索普累若麻终将一事无成,因为这是一种自我瓦解。
  受造之物(Creatura)不在普累若麻之内,它们存在于自身之中。普累若麻是受造世界的开始和终结。它透射着受造世界,就像阳光到处透射着空气一样。纵然普累若麻透射着万物,万物却未有丝毫的普累若麻,这正如光线通过一个完全透明的物体而不引起物体明暗变化一样。但我们人类则是普累若麻,因为我们是永恒和无穷的一部分。不过,当我们不断地脱离普累若麻时,我们就不再拥有普累若麻了,这种脱离不仅是精神上的和肉体上的,而且也是本质上的。作为生存在时间与空间之内的受造之物,我们在本质上有别于普累若麻。
  当然,因为我们是普累若麻的一部分,普累若麻仍在我们之内。即使在最微小的一点上,普累若麻仍呈现它的无尽、永恒和完整,因为小和大都是包含在内的质料。那就是虚无,完整地、连续地散布在每一个地方。只有在用形象表述时,我会说受造世界是普累若麻的一部分。普累若麻就是虚无,因此事实上它是一个无法分割的整体。我们也是一个完整的普累若麻,因为从形象上说,普累若麻是我们之内的一个微乎其微的点(仅仅假定,实际并不存在),而我们则居于苍天之下。那么既然普累若麻是天下万物又是空无一物,为什么我们还要讲到普累若麻呢?
  我要讲普累若麻是为了有一个开端,也为了使你们避免上当受骗,以为天底下某个地方一开始就有一些固定的东西或以一定方式缔造的东西。任何所谓固定的和确定的东西都是相对的,都有变动的可能性。
  那些具有变动性的东西就是受造之物。倘若世界上还有一成不变的东西,那就是因为它有质料,质料本身就是一成不变的。
  有人问受造之物是怎样来的?受造世界有存在是有时间性的,但受造之物并非如此。受造世界仅仅是普累若麻的一个特质。同样,非受造之物便是永恒的死亡。受造与死亡皆在乎时间、空间之内,区别性和非区别性皆包括在普累若麻之内。
  受造之物带有区别性,它是清晰可辨的,区别性是它的本质特性。所以人类也存在歧视,因为人类的天性就是区别。人类也区别那些非普累若麻的特性,他的天性带来他的歧视特性。他要说出那种非普累若麻的特性。
  你说:你讲那些东西有什么用处?这问题脱口而出,却并非发自你的内心。你说:想那些事情有什么利益呢?
  我告诉你,间接说来,那些关于普累若麻的事情可以让你赢得自由,可以打消你思维中的所有迷惑。当我们区分普累若麻的质料时,我们完全是基于我们自己的区别性,可是这等于完全没有谈及普累若麻。我们是应该谈我们自我的区别性,因为只有这样才能区分自我。我们的特性就是区分。倘若我们不能真诚对待我们的特性,我们就谈不上区分自我。因此,我们必须区分质料。
  你们会问,若不区分的话,又有什么害处呢?答曰:若不区分,我们的思考就会越过我们的本性,脱离受造万物。我们则会堕落到非区别性中,这种非区别性是普累若麻的一另一个特性。若不区分,我们的思考能力会在普累若麻中停滞,我们就变得不再是“人”,我们就会被瓦解而走虚无了。这就是“人”的死亡。当我们不区分时,我们的思索停滞了,我们死在一种判断状况中。因此,人的天然本性就是走向区分,反对退回原始时代危险单调的生活,并为此苦苦挣扎。这就是“个体化”的原则,这种原则是人的本质。由此观之,不区别性和非区别是人类面临的一大险境。因此,我们必须区别普累若麻的质料,这些质料是一双双对立的两极,如:
  有效的和无效的;
  充足的和空虚的;
  活的和死的;
  不同的和相同的;
  光明的和黑暗的;
  热的和冷的;
  力和质量;
  时间和空间;
  善和恶;
  美和丑;
  太一和多元;
  等等。

貝森朵夫莊主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朱志學
祈克果:在基督教的立場,死亡是小事,不是大事。
讚 · · 3月26日 16:51
朱志學 解疆域化怎麼發生?
3月26日 16:53 · 讚
朱志學 隨順而行
自降
臣服
3月26日 17:04 · 讚
朱志學 頑強求活:隨順而行最大的障礙。
3月26日 17:10 · 讚
朱志學 moment of transformation
3月26日 17:16 · 讚


朱志學
我們能否在世界中也能感受到那個被隱藏的世界

隱藏無所不在。

幾乎逃不了。

但有人還是逃了!

跌落的基礎,就是真正獲得的基礎。
讚 · · 3月26日 16:47

朱志學
I lost the ground again I regain the ground
讚 · · 3月26日 16:15
朱志學 缺口--深淵的顯露

我失去了基礎而獲得了基礎--海德格

只有失去生命的才能得到生命

~聖經福音書~
3月26日 16:16 · 讚
朱志學 動力學:零的動力學&缺口動力學
3月26日 16:16 · 讚
朱志學 「零」作為異己者\他者,無人稱的主題,其動力發展:

1.自我孤封--自我內在循環,黑夜的i li a
2.與世界接觸的爽、滋味
3.以世界之相建立更多的滋味
4.翻轉
5.Essential solitude

「翻轉」是從世界走向宗教的關鍵
3月26日 16:18 · 讚
朱志學 翻轉是個謎:基本上是透過“深淵的顯露”
3月26日 16:23 · 讚
朱志學 存有的焦慮(死亡的焦慮):佛陀出家的原因、海德格晚年躲在黑森林裡....... 都是同樣的原因。
3月26日 16:32 · 讚
朱志學 我們能否在世界中也能感受到那個被隱藏的世界
3月26日 16:37 · 讚


朱志學
世界民謠~~山谷裡的燈火

微風涼月光淡星光燦爛

原野間既無人又黑暗

在那遙遠的旅途前面

山谷中有燈火在爍閃

遙遠見燈影記起往事

別父母離家園斷消息

到如今我雙親是否無恙

禱上蒼願他們永健康

我永遠忘不了可愛山谷

更懷念我慈愛的母親

山谷間靜悄悄像在靜夜

When It's Lamp Lighting Time in the Valley
There's a lamp shining bright in the cabin
In the window it's shining for me.
I know Mother sits waiting and praying
For the boy that she's longing to see.

When it's lamp lighting time in the valley
Then in dreams I go back to my home.
I can see that old lamp in the window
It will guide me where ever I roam.

In the lamplight each night I can see her
As she rocks in her chair to and fro'
Tho' she prays that I'll come back to see her
Still I know that I never can go.
Now she lights up that lamp and sits waiting
She knows not the deeds I have done.
But I'll change all my ways and go see her
Up in Heaven when life's race is run.
When it's lamp lighting time in the valley
And the shadows of night gently fall
It is then that I long for the valley
And I miss you, Mother dear, most of all.
讚 · · 3月26日 15:51
涂 瑛蘭說讚。


朱志學
浮雲霞彩春光火
終日與子戲拍球
習習清風明月夜
通宵共舞惜殘年
並非逃遁厭此世
只因獨愛自逍遙

也與兒童鬥百草
鬥來鬥去轉風流
日暮寥寥人歸去
一輪明月凌素秋
讚 · · 3月26日 15:45
Siyul Lu 、涂 瑛蘭和其他 2 人都說讚。


朱志學
春日眺望,群鳥嬉戲,心最樂。
讚 · · 3月26日 15:17
Siyul Lu 、張淑玫和 Yi-fan Sung 都說讚。


朱志學
生涯懶立身,騰騰任天真。
囊中三升米,爐邊一束薪。
誰問迷悟跡,何知名利塵。
夜雨草庵裡,雙腳等閒伸。

~良寬和尚
讚 · · 3月26日 14:53
張淑玫、浮草另帖、楊暉以及其他 3 人都說讚。
朱志學 岳飛的滿江紅就是一種和現場掛勾很密切的存在方式 --

要莫等閒,免得白了少年頭 ...,要為靖康恥報仇雪恨...

但良寬和尚的「....夜雨草庵裡,雙腳等閑伸」,卻是另一種存在方式
3月26日 14:54 · 讚 · 1
朱志學 閒散:解疆域化
3月26日 15:16 · 讚
朱志學 對閒散核心的無限趨近:更抵安閒處.......
3月26日 15:16 · 讚
朱志學 不是獲得對象之樂,而是存有狀態本身就是樂。
非對象性的樂。
不是建立在:I do something
3月26日 15:20 · 讚 · 1
朱志學 而是:happy without any cause
3月26日 15:20 · 讚
朱志學 這就是零的動力學
3月26日 15:20 · 讚 · 1
朱志學 存在的爽,不同與世界接觸的爽。
3月26日 15:21 · 讚
朱志學 以世界之相建立更多的滋味~疆域化。
3月26日 15:26 · 讚
朱志學 翻轉:岳飛沒有走翻轉之路。
3月26日 15:26 · 讚
朱志學 但在i ly a裡頭是一種自我黑夜的孤封,常人無法忍受此狀態

而與世界接觸是爽的(jouisane)的,是充滿滋味的

界線之內就是人間

界線之外才是宗教
3月27日 21:04 · 讚 · 1


朱志學
一切可見皆為存有之蔽障。
讚 · · 3月26日 14:13
Siyul Lu 、張淑玫和其他 2 人都說讚。
朱志學 一切有為法,如夢幻泡影,如露亦如電,應作如是觀。
3月26日 14:20 · 讚 · 1
朱志學 宗教性的深刻正是心理學抵達不到的地方,
3月26日 14:48 · 讚 · 1
朱志學 重點不是無常不無常,重點是存在的方式。
3月26日 14:50 · 讚 · 2
朱志學 宗教界的真理性,是心理學抵達不到的地方。
3月26日 14:54 · 讚 · 2
朱志學 自我孤封:自我的內在循環,黑夜的ilya(有、僅有“有”|沒有勾連關係、沒有世界包覆、沒有歸屬而陷入永無休止之窒息感的有。)
3月26日 15:08 · 讚
朱志學 孤獨 ---一般指的是在世孤獨

i ly a--有、僅有

但是一個沒有對象、沒有格序化、沒有關係的有

但在i li a裡頭是一種自我黑夜的孤封,常人無法忍受此狀態

而與世界接觸是爽的(jouisane)的,是充滿滋味的
3月26日 15:09 · 讚 · 1
朱志學 與世界陷入“疏離”的有:令人瘋狂的國境、邊界
3月26日 15:10 · 讚
朱志學 我們在實相存在的時候,對著實存說話。
一旦越過那條界限之外,就陷入失語!
界限之內,就是人間。
越過界限就是宗教:產生不在這個界限內所能產生的治療~宗教療癒。
3月26日 15:13 · 讚 · 1
朱志學 與世界接觸的“爽”:Jouisane
3月26日 15:15 · 讚
朱志學 但在i li a裡頭是一種自我黑夜的孤封,常人無法忍受此狀態

而與世界接觸是爽的(jouisane)的,是充滿滋味的

界線之內就是人間

界線之外才是宗教
3月26日 15:27 · 讚
朱志學 Without a cause:無待
3月26日 15:31 · 讚
朱志學 煩惱在世界裡頭,苦則是沒得解的。
3月26日 15:33 · 讚
朱志學 苦without a cause
3月26日 15:34 · 讚
朱志學 苦寂滅到的苦,不是“煩惱”。而是沒有原因的苦。
3月26日 15:35 · 讚 · 1
朱志學 蔽障何來?世界之相。
為了發展更多的滋味:藝術、文學、 IPHONE
3月26日 15:36 · 讚
朱志學 存有是沒辦法問“是什麼”的東西。
3月26日 15:38 · 讚
朱志學 存有是我們無法問什麼的東西--

但卻可以顯示某種感覺:心最樂---存有的樂趣
3月26日 15:39 · 讚 · 1
朱志學 about what只是沒事說事
3月26日 15:40 · 讚
朱志學 零,是無法捕捉的。
捕捉意味主動
3月26日 15:45 · 讚 · 1
朱志學 被動之眼VS捕捉之眼。
3月26日 15:46 · 讚
朱志學 不提起:figure out
3月26日 15:46 · 讚
朱志學 存有裡的閒散中心
3月26日 15:47 · 讚
朱志學 不能捕捉的狀態:讓存有趣散發祂的dynamic
3月26日 15:48 · 讚 · 1


朱志學
宗教療癒(2012.3.26)
零的動力學 缺口動力學(Dynamics)
ㄧ、現場性的/不在場
二、互涉的
三、產生效用

零=存在or存有(不在現場,卻存在。有沒有可能性?)
讚 · · 3月26日 14:12
朱志學 How could it possible?
3月26日 14:15 · 讚
朱志學 有沒有可能「零」才是我們的存有或存在?
也就是那個「不在」,是否才更接近存在?
3月26日 14:23 · 讚
朱志學 雖要有現場,但其發生最重要的力量卻「不在現場」。

評:與其說不在現場,不如說它始終須臾不離,但我們受限特定先見的凝視點卻對它保持漠視、保持視而不見。
3月26日 14:26 · 讚
朱志學 F(X)=A
F是意識的顯像能力。
3月26日 14:27 · 讚
朱志學 如果個我們相信「一切可見皆為存有的弊障」
那麼是不是其實「零」才是我們的存有或存在?
也就是那個「不在」,是否才更接近存在?

「不在」隱藏在「在」之中,但往往在現場時並不顯現

捕捉不到的是否不在場?還是其實明明在,但我們看不到
3月26日 14:35 · 讚
朱志學 F(X)=A常數 以捕捉成就自身
F(Y)=X無常 以存有呈現自身
3月26日 14:40 · 讚
朱志學 「不在」隱藏在「在」之中,但往往在現場時並不顯現

捕捉不到的是否不在場?還是其實明明在,但我們看不到

夏蟲不足以語冰,冬天本存在,但夏蟲看不見

宗教界的深刻正是心理學抵達不到的地方,

f(x)=常數--以捕捉成就自身

無常--以存有呈現自身
3月26日 14:45 · 讚
朱志學 存有自體是不可抵達的,但允許無限地逼近。

dynamics正是對零的無限趨近運動。
3月26日 14:55 · 讚
朱志學 沒人陪:在世孤獨
3月26日 15:01 · 讚
朱志學 essential solitude:ilya
3月26日 15:05 · 讚
朱志學 在世孤獨或本質孤獨?
3月26日 15:06 · 讚
朱志學 自我孤封:自我的內在循環,黑夜的ilya(有、僅有“有”|沒有勾連關係、沒有世界包覆、沒有歸屬而陷入永無休止之窒息感的有。)
3月26日 15:08 · 讚

貝森朵夫莊主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裸活與裸存:
比較兩種況:A對神祈求護佑 B在絕望中

耶 和 華 是 我 的 牧 者(保護者) . 我 必 不 至 缺 乏 (充滿)。
他 使 我 躺 臥 在 青 草 地 上 、 領 我 在 可 安 歇 的 水 邊 。
他 使 我 的 靈 魂 甦 醒 、 為 自 己 的 名 引 導 我 走 義 路 。
我 雖 然 行 過 死 蔭 的 幽 谷 、 也 不 怕 遭 害 . 因 為 你 與 我 同 在 . 你 的 杖 、 你 的 竿 、 都 安 慰 我 。
在 我 敵 人 面 前 、 你 為 我 擺 設 筵 席 . 你 用 油 膏 了 我 的 頭 、 使 我 的 福 杯 滿 溢 。
我 一 生 一 世 必 有 恩 惠 慈 愛 隨 著 我 . 我 且 要 住 在 耶 和 華 的 殿 中 、 直 到 永 遠 。
讚 · · 昨天 14:03
朱志學 祈克果在“致死的病”說到:絕望有三種~
A連自已都不知道的絕望(字典裡不知有絕望)
B我知道自己有些絕望,但是我把這絕望寄託給神。
C我知道自己的絕望,但這絕望除了我自己沒有人能夠救我。
昨天 14:13 · 讚
朱志學 真正知道絕望的人是誰呢?
奧茲維辛集中營裡的猶太人。

我知道自己有絕望,但讓絕望寄託給神,一切交給神決定。
昨天 14:15 · 讚
朱志學 第二種,依然不是徹底的絕望。猶有所待~依待於不可知的超越性力量。
昨天 14:16 · 讚
朱志學 第三種絕望:知道自己只能靠著自己的存在狀態自身。
昨天 14:17 · 讚
朱志學 你除了有He,有我,有神之外,你必須找到你自己的“零”~岡田靜坐法
昨天 14:20 · 讚
朱志學 靜坐:就是要在我的努力、社會的支持、超越性的嚮往之間,找到一個什麼都不是的“零”。然後把“零”呼吸出來。
昨天 14:25 · 讚
朱志學 零點就是最穩重的地方:“無可無不可”的絕望,就是不依附任何對象的平衡點。
昨天 14:28 · 讚
朱志學 密勒日巴尊者終身不建廟宇,不集僧眾,做了一個裸活的遊方行者。
昨天 14:33 · 讚
朱志學 https://shop.campus.org.tw/writer/nouwen/nouwen.html

P8-11 作家視窗●夏饗06
shop.campus.org.tw
盧雲:作家、天主教神父、「方舟團體」於加拿大多倫多「黎明之家」的司鐸。一九三二年6月24日生於荷蘭 Nijkerk;一九九六年9月21日因心臟病發,卒於荷蘭Hilversum,享年六十四歲。
昨天 14:34 · 讚 ·
朱志學 盧雲看到亞當的“零點”開始在作用。
昨天 14:40 · 讚
朱志學 他人--社會關係,'做善事...
我--養身,'健康
神--信仰

但真正的靜坐是,在丹田中形成一個空間,那空間既無世界、也無自我、更沒有神,那是歸零的重力場。
是瞬間的歸零
昨天 14:46 · 讚
朱志學 盧雲看到這個無法表達、沒有思想的亞當的零點。
「他靜靜與我們在一起時,總能帶領我們進入自己內心的寧靜處,並使家裡充滿愛...」
昨天 14:46 · 讚
朱志學 來自零點的力量:良寬和尚如何在靜默中行“不言之教”。

去除間中塞滿的怪異情緒:算計、比較、競爭............
昨天 14:48 · 讚
朱志學 「他靜靜與我們在一起時,總能帶領我們進入自己內心的寧靜處,並使家裡充滿愛...」一如臥佛一般的貓咪,你不會期待牠扮演任何社會角色,肩負任何社會功能,只是全然接納“祂”的存在。

“我與祂”跳脫任何“我/它”框架形成的社會關係。

凌越世界的臨界點。
昨天 14:51 · 讚
朱志學 良寬和尚被帶去要去教誨一個年輕人,但良寬只是在他面前不停流淚,一句話也不說...。良寬和尚離開後,那人據說便改變了。

這是良寬和尚的零點

天主召喚亞當,要透過他的殘缺來見證天主的愛....

亞當他不需要進行任何靈性操練,就能給空他自己...
昨天 14:53 · 讚
朱志學 日復一日,夜復一夜,他都孤獨、耐心、柔軟地等待一個“家”
昨天 14:55 · 讚
朱志學 像是福音書裡的人子耶穌一般
23 小時前 · 讚
朱志學 the power of weakness:零的力量
23 小時前 · 讚
朱志學 http://tw.myblog.yahoo.com/jw!Oq6erraTHB4n3HxUg9REhvA-/article?mid=741&prev=742&l=f&fid=23

亞當,神的愛子(1)亞當的隱藏時期----盧雲著 - Alicia的Yahoo!奇摩部落格
tw.myblog.yahoo.com
[金句] *在他的隱藏歲月中,亞當以自己獨特的方式與人溝通,但人們並不是常常都能明白他。 *當我問雷克斯(註:亞當的父親)有關亞當的事時,他說:"亞當為我們帶來和平。他靜靜地 ...
23 小時前 · 讚 ·
朱志學 http://tw.myblog.yahoo.com/jw!Oq6erraTHB4n3HxUg9REhvA-/article?mid=742&prev=743&next=741&l=f&fid=23

亞當,神的愛子(2)亞當的曠野時期----盧雲著 - Alicia的Yahoo!奇摩部落格
tw.myblog.yahoo.com
[金句] *福音書告訴我們,耶穌在剛受洗後,被聖靈引到曠野,受魔鬼試探四十天。在屬靈生命中,曠野是受試探、受考驗、給淨化的地方。 *亞當在醫院的日子無疑是他的曠野時期。...在一 ...
23 小時前 · 讚 ·
朱志學 http://tw.myblog.yahoo.com/jw!Oq6erraTHB4n3HxUg9REhvA-/article?mid=743&prev=744&next=742&l=f&fid=23

亞當,神的愛子(3)亞當的公開生活----盧雲著 - Alicia的Yahoo!奇摩部落格
tw.myblog.yahoo.com
[金句] *漸漸地、很緩慢地,事情開始起了變化。由於我變得更自信、更從容,我的頭腦及心靈開始真正與這個與我一起走人生旅途的人相遇。 *我發覺亞當是懂得與人溝通的!他令我知道我 ...
23 小時前 · 讚 ·
朱志學 http://tw.myblog.yahoo.com/jw!Oq6erraTHB4n3HxUg9REhvA-/article?mid=744&prev=745&next=743&l=f&fid=23

亞當,神的愛子(4)亞當的道路----盧雲著 - Alicia的Yahoo!奇摩部落格
tw.myblog.yahoo.com
[金句] *與亞當及其他成員過著親密的生活使我更清楚自己的軟弱。最初,誰是弱者、誰是健全是清楚不過的,但隨著日子的過去,那界線卻愈來愈模糊。是的,亞當、露絲和米高都不會說話, ...
23 小時前 · 讚 ·
朱志學 http://tw.myblog.yahoo.com/jw!Oq6erraTHB4n3HxUg9REhvA-/article?mid=745&prev=746&next=744&l=f&fid=23

亞當,神的愛子(5)亞當的受苦----盧雲著 - Alicia的Yahoo!奇摩部落格
tw.myblog.yahoo.com
[金句] *"Passion"這字源自拉丁patior,意思是"經受",與"被動"這詞有關。 *耶穌的被動是繼很多行動之後發生的。三年之久,祂走過一條又一條鄉村,一個又一個城市,向人們傳道 ...
23 小時前 · 讚 ·
朱志學 http://tw.myblog.yahoo.com/jw!Oq6erraTHB4n3HxUg9REhvA-/article?mid=746&prev=747&next=745&l=f&fid=23

亞當,神的愛子(6)亞當的復活(The End)----盧雲著 - Alicia的Yahoo!奇摩部落格
tw.myblog.yahoo.com
[金句] *亞當的復活始於愛他的人的哀傷,這哀傷是真實而深刻的。 *我一直在想,耶穌被埋葬後,他的朋友有何感受。是麻木、迷惑、憤怒、還是苦毒?他們存在根基已消失了!他們生命的 ...
23 小時前 · 讚 ·
朱志學 不要讓你的言語與你的肉體分離,你的言語必須變得有血有肉,並保持有血有肉。
23 小時前 · 讚
朱志學 他不能思想愛。他就在愛裡面。他就是零:給定的零。
23 小時前 · 讚
朱志學 專業人,追求一百分。視零如無物!
23 小時前 · 讚
朱志學 當零出現,就顯現了世界的顛倒。
23 小時前 · 讚
朱志學 裸活,把蓋在你身上的東西(遮蔽物)一一去掉。
23 小時前 · 讚
朱志學 上帝是軟弱的!
23 小時前 · 讚
朱志學 我們是在上帝的軟弱中發現上帝,不是在上地的救贖中發現上帝
23 小時前 · 讚
朱志學 奧祕在零裡面 療癒在零裡面 不在世界追求的一百分裡面
23 小時前 · 讚
朱志學 第三種絕望才是療癒的起點
23 小時前 · 讚
朱志學 比死還糟糕:連絕望都不知道
23 小時前 · 讚
朱志學 http://tieba.baidu.com/f?kz=359878249

祈求与上帝的应答——奥斯维辛后的祈求实践的神学反思_peace喜乐吧_百度贴吧
tieba.baidu.com
2007-10-16 22:41:38   来自: present   祈求与上帝的应答——奥斯维辛后的祈求实践的神学反思   刘小枫   谨以此文纪念⋯⋯
更多
23 小時前 · 讚 ·
朱志學 關係:

自我與自我的關係(對象化的自我):mapping(寫像)決定的關係
23 小時前 · 讚
朱志學 亞當把寫像關係cut掉了
23 小時前 · 讚
朱志學 世人卻把遮蔽當作是成就之所在
23 小時前 · 讚
朱志學 遮蔽到不知絕望為何物
23 小時前 · 讚
朱志學 我們的自我如何寫像出來?
慾望也是透過各種形式被寫像出來,這是欲望寫像
所以我們的慾望與身分、角色無關,
是我們自己去分類,將某些人的慾望抹除,
例如神父、高官、知識分子 ....等

但亞當正因為無寫像能力,也去了遮蔽,反而可以歸零
23 小時前 · 讚
朱志學 自我只是特定的關係連結型態
23 小時前 · 讚
朱志學 它在關係中被塑型
23 小時前 · 讚
朱志學 The self is a relation that relates itself to itself
23 小時前 · 讚
朱志學 via negation:negative mapping
23 小時前 · 讚
朱志學 f(x)=A
23 小時前 · 讚
朱志學 關於自由、永恆與無限...為何我們總是無法獲得?

因為這些東西恰恰好是一個零
23 小時前 · 讚
朱志學 f(x)=A(常數)是不存在的。生命是不斷在變動的!
23 小時前 · 讚
朱志學 年壽有時而盡:由基因與世界決定。
23 小時前 · 讚
朱志學 A:正面性、可見性、飽滿性、永恆性

於是,無視negative mapping

邊界衝出的他者經驗
23 小時前 · 讚
朱志學 永遠無法touch到的、無法取得的趨近
22 小時前 · 讚
朱志學 再怎麼靠近都無法取得(negation),它是一個不斷的運動
我們曾真正的得到過愛情?還是正以為得到時,旋即失去...?
22 小時前 · 讚
朱志學 一無所有,世人視為反面的東西,卻讓人獲得療癒。
22 小時前 · 讚
朱志學 海德格:宗教的神聖,是所有正面性宗教的殘餘。
22 小時前 · 讚
朱志學 你在正面性宗教論述看不見的東西,卻附在上面,拿不起來,無法除近的餘數。就是残餘。
22 小時前 · 讚
朱志學 若是殘餘的東西,無法被提起,也無法被看見。
它卻總是隱藏在正面性的負面陰影裡頭。
22 小時前 · 讚
朱志學 把正面性的東西拿掉,剩下的就是真正的宗教。
22 小時前 · 讚
朱志學 不可能從正面論述去尋找到療癒。因為沒有動力!
22 小時前 · 讚
朱志學 動力:魂命交感的連結。
22 小時前 · 讚
朱志學 dynamic
22 小時前 · 讚
朱志學 現象學是從胡塞爾的dynamic發展出來的。
22 小時前 · 讚
朱志學 興:dynamic
22 小時前 · 讚
朱志學 胡塞爾是dynamic特別強的學者。
22 小時前 · 讚
朱志學 興:現象學的內核
22 小時前 · 讚
朱志學 興的認識,而非來自“先見”的認識
22 小時前 · 讚
朱志學 何謂殘餘

1.它無法被提起,無法被說出來,也無法被看見...
2.它卻必須隱藏或附在正面性的負面裡頭...

所以我們無法從正面性的地方去尋找宗教療癒
那是一個沒有動力的地方

胡塞爾的厲害在於他講得出那個殘餘,但別人讀不懂....
22 小時前 · 讚
朱志學 真正的戀愛是當場的dynamic
22 小時前 · 讚
朱志學 興:感而遂通,大火燎原,深淵與深淵的響應。
22 小時前 · 讚
朱志學 意識除不掉的殘餘,在我們身上還很多很多....
22 小時前 · 讚
朱志學 但我們被整包的預設、先見,扣得很緊。
22 小時前 · 讚
朱志學 大顛倒:本來,dynamic才算數的東西,在對象化的標準,卻被刪除。
22 小時前 · 讚
朱志學 negation:療癒的線索~是正面宗教遍尋不到的東西。
22 小時前 · 讚
朱志學 the curve of healing
22 小時前 · 讚
朱志學 動力本身是恩典。
哪時候跑出來我們不知道。
超乎腦袋的預測!
22 小時前 · 讚
朱志學 零:掃除所有遮蔽而讓dynamic露出端倪的點
22 小時前 · 讚
朱志學 正面性就是遮蔽
22 小時前 · 讚
朱志學 修行裡很多不會被看見的東西:不是靈異,而是看不見的殘餘。
22 小時前 · 讚
朱志學 dynamic~從對象化的依附所形成的證面性遮蔽中解放出來的自發性動力
22 小時前 · 讚
朱志學 正面宗教就是最大的遮蔽
22 小時前 · 讚
朱志學 從世界裂隙游離出來的動力:興。
22 小時前 · 讚
朱志學 歸零?100分?
22 小時前 · 讚
朱志學 讓出空間
22 小時前 · 讚
朱志學 仰賴,卻沒減少作為一個讓你心理不斷發出dynamic的人。讓你有感絕的人:安靜、平衡。
22 小時前 · 讚
朱志學 對象化:生命現場的簡化。
22 小時前 · 讚
朱志學 對象化的劊子手。以對象化壓迫學生。
21 小時前 · 讚
朱志學 現象學:從對象化解放出來找到動力
21 小時前 · 讚
朱志學 胡塞爾的厲害在於他講得出那個殘餘,但別人讀不懂....

我們不斷被社會教導用預先的先見來做所有事情,
所以我們困難重重
做什麼都困難重重.....

真正的戀愛都不是透過技巧談出來的,
--而是當下的觸動
12 小時前 · 讚
朱志學 我們能接受上帝也是懦弱或軟弱的嗎?

只有在這之中,我們才能發現上帝啊

被世界隱蔽的上帝是需要被人拯救的!
12 小時前 · 讚

貝森朵夫莊主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朱志學
主體雖是多層次的,面對死亡時,林芳如選擇“裸活”!

“如果我們要面對死亡,讓我們選擇裸活吧!”
讚 · · 3月5日 13:58
Siyul Lu 、林旻昌和其他 2 人都說讚。
朱志學 要不要,我們一起加入共產黨吧(夏宇):

why ? 我們需要異國情調,以對抗“在世勾連”
3月5日 14:06 · 讚
朱志學 裸活,不是橫向的在世勾連,而是深及內在性的縱深勾連。
3月5日 14:06 · 讚 · 1
朱志學 「要不要就一起加入共產黨」by詩人夏宇
3月5日 14:07 · 讚
朱志學 詩意棲居:真正的詩人活在”內心的幻化生成“中~裸活之屋。
3月5日 14:14 · 讚 · 1
朱志學 自性的本質:原是不斷在”幻化生成“的母體。
3月5日 14:14 · 讚 · 1
朱志學 視”內心的幻化生成:為“妄”。佛家判得太快!
3月5日 14:16 · 讚
朱志學 自性VS鏡像(不是你的你,卻讓你誤以為是你)
3月5日 14:19 · 讚 · 1
朱志學 鏡像,卻成了我們拼死維護的謊言。
3月5日 14:20 · 讚 · 1
朱志學 誤鏡像為真實:第一個錯誤。
3月5日 14:21 · 讚 · 1
朱志學 鏡像無非是一些可以拿來貼標簽、可以拿來引為說辭的東西
3月5日 14:22 · 讚 · 1
朱志學 電視:一切的隱埋~林林總總的可見物。
3月5日 14:23 · 讚 · 1
朱志學 心理危機,源自:窮盡力氣想維持住將自己包攏其中的可見物。
3月5日 14:26 · 讚 · 1
朱志學 無所經營,無虞於維持可見物,ㄧ切無可無不可,自無所謂“危機”。
3月5日 14:27 · 讚 · 1
朱志學 林芳如是透過“裸活”來挽回“自性”。
3月5日 14:31 · 讚 · 1
朱志學 自我,本不存在同一性。
不同情境,湧現不同自我面向。
3月5日 14:38 · 讚 · 1
朱志學 identitiy
3月5日 14:38 · 讚
朱志學 某種情境,瞬間展現。
某種情境,又自然消亡。
3月5日 14:38 · 讚 · 1
朱志學 自我是靠鏡像發展而來
3月5日 14:39 · 讚 · 1
朱志學 沒有鏡像提供林林總總的可見物,就無從發展自我。
3月5日 14:40 · 讚 · 1
朱志學 自性在鏡像之前:這時打開的是“無人稱”的匿名狀態:impersonal。 then you can link the heaven & the earth
3月5日 14:42 · 讚 · 1
朱志學 接應陽光、水聲、微風.............
母體之流漫過自身
3月5日 14:43 · 讚 · 1
朱志學 浩然之氣,充塞天地
3月5日 14:43 · 讚 · 1
朱志學 這狀況就是“無人稱”。他就在你的自性裡頭。無法透過鏡像來認識。
3月5日 14:44 · 讚 · 1
朱志學 倚賴相機捕捉,咖嚓聲裡,自性全無。
太過鏡像.........
g
3月5日 14:46 · 讚 · 1
朱志學 日本人觀櫻花而看生死。
依靠相機,不如在櫻花林下品點小酒。
3月5日 14:47 · 讚 · 2
朱志學 日本人觀櫻花而看生死。
依靠相機,不如在櫻花林下品點小酒。
3月5日 14:47 ·
朱志學 同一性不等於統整性。
3月5日 15:12 · 讚
朱志學 活在無人稱的自性裡。
這狀態就是裸活。
就是宗教療癒的ABC
3月5日 15:13 · 讚 · 1
朱志學 宗教療癒:讓身苦與心苦脫鉤。
3月5日 15:13 · 讚 · 1
朱志學 超越界:就是冥視
3月5日 15:18 · 讚 · 1
朱志學 物質的菩薩,透過凝視點變成媽媽。
尋著可見的視線,看見不可見的“內在的妳”
3月5日 15:24 · 讚 · 1
朱志學 透過凝視點的轉化,而與超越界(神佛)接頭。
3月5日 15:26 · 讚 · 1
朱志學 不要譴責“自我”:一種“徹底”羽檄慣性的現實決裂。
3月5日 15:29 · 讚 · 1
朱志學 誰沒自我?誰不依靠“鏡像”?
絕對的徹底是不可能也不必要的。
只能徐圖發展另一種無人稱的狀態。
3月5日 15:31 · 讚 · 1
朱志學 我知道的你,從來不是你。因為你只是以你設定好的面目向我“現身”。我看不見隱蔽的你。
3月5日 15:33 · 讚 · 1
朱志學 看得見的是物質的菩薩
看不見的是形成母情勾連的媽媽意象
3月5日 15:33 · 讚 · 1
朱志學 吃一塊蘿蔔都像是山珍海味,這是最大的幸福。
3月5日 15:38 · 讚 · 1
朱志學 出家後的弘一法師,就是“裸活”。
3月5日 15:39 · 讚 · 1
朱志學 一晚熱騰騰的飯,媽媽淋下幾滴豬油,在拌上幾滴醬油。
人間有味是清歡呀!
3月5日 15:41 · 讚 · 1
朱志學 夢:原初的主體型態。
3月5日 15:47 · 讚 · 1
朱志學 夢:意識所不及呈現的隱蔽面向。
3月5日 15:48 · 讚 · 1
朱志學 大腦:影像處理器~色生香味觸等各種影像
3月5日 15:49 · 讚 · 1
朱志學 夢:原初的主體型態+動力系統(夢幻衝動)~在別人看不見的世界裡,姬坦雅莉怯透過凝視點的無限曲線進行超越。
3月5日 16:17 · 讚
朱志學 我已經不存在於我的世界中,我已經是在“非世界”的“陌生”裡游離著了!
3月5日 16:22 · 讚 · 1
朱志學 神聖的震撼,在我心底不停“迴盪”著!
3月5日 16:23 · 讚 · 1
朱志學 宗教療癒的“湯底”。
3月5日 16:24 · 讚
朱志學 自我“叢集”:統整性。我群,依然在鏡像中。無關自性。同一性則是單一自我面向。
3月5日 16:27 · 讚
朱志學 夢幻衝動&幻化生成都在“自性”的領域。
都是母體的示現。
3月5日 17:28 · 讚 · 1
朱志學 從鏡像觀點來看:裸活,是很難堪的。
7 小時前 · 讚
朱志學 為什麼是鏡像?所謂的“鏡像”指的是不是現實?
7 小時前 · 讚
朱志學 大腦的影像功能型構了鏡像。
你看倒事物,就是你拿相機所“攝取”的事物。
7 小時前 · 讚
朱志學 鏡像比諸風火水雲是不真實的,人卻大量地仰賴鏡像。
7 小時前 · 讚
朱志學 人類能看見的,例如電視,都是鏡像。
鏡像卻是生命現場的隱蔽。
7 小時前 · 讚
朱志學 整個大腦就是攝影機,它就是用鏡像的觀點在看。
鏡像不是倒影,而是大腦的格式化。
7 小時前 · 讚
朱志學 零度影像=內在的真實,型構(還沒進入“陳腔濫調”的習常影象:格序化的產物)你的存在,“幻化生成”是它的基本原則(非格序化狀態)。
7 小時前 · 讚
朱志學 幽冥空間:就在零度影像裡。等於影像的曖昧化、陌生化。
糊掉了:一團的莫名。
抓不住那個東西是什麼東西。
7 小時前 · 讚
朱志學 something else.......
7 小時前 · 讚
朱志學 鏡像,不是外在的現實。宇宙的存在,有其自為性(thing in itself)。
7 小時前 · 讚
朱志學 自為性/物自身,還未涉及影像。
6 小時前 · 讚
朱志學 影像猶處身邊界,格序化則已將影像推入鏡像型構的世界。
6 小時前 · 讚
朱志學 鏡像=make in order = 傅柯 order of thing
6 小時前 · 讚
朱志學 波赫士:小說中寫中國,明明不曾去過中國,卻靠“影像“ 書寫。
6 小時前 · 讚
朱志學 何謂(嘗百草的)神農氏?一組人類的祖先,能區變質物的性質,透過簡單的實驗,免病人於不死。是人類演化中的秀逸份子。
6 小時前 · 讚
朱志學 鏡像為何而存在?延續你的”活著“。
人依靠鏡像而活。
6 小時前 · 讚
朱志學 阿凡達、哈利波特已退流形。WHY?鏡像生成語言出現變化。
6 小時前 · 讚
朱志學 鏡像被塞滿了,需要更新鮮的。
6 小時前 · 讚
朱志學 為了延續生活,被迫對鏡像進行必要的經營。
可是,這不是虛擬的經營嗎?
6 小時前 · 讚
朱志學 零度影像不知道在哪裡?
一旦化為鏡像冒出來,大家就趨之若騖。
可熱頭一過,沒多久又立刻退燒。(EX林書豪)
6 小時前 · 讚
朱志學 初相識的意趣橫生,抵不過格式化太厲害的厭倦感。
6 小時前 · 讚
朱志學 裸活:停止心智的遊戲。
6 小時前 · 讚
朱志學 格序化:陷落心智的遊戲。
裸活:停止心智遊戲的狀態。
6 小時前 · 讚
朱志學 什麼時候開始停止心智遊戲?快要死亡的時候。
6 小時前 · 讚
朱志學 no step is to step out:

不進就是進!
6 小時前 · 讚
朱志學 格序化:to step is to step out

不如此,就很焦慮。
出現阻塞,就很焦慮。
6 小時前 · 讚
朱志學 如果你的祈禱不在絕望當中,你的祈禱就是假的。
6 小時前 · 讚
朱志學 非至於絕望,就還有企求。
6 小時前 · 讚
朱志學 還有“非如此不可”的框架
6 小時前 · 讚
朱志學 真至於絕望:無可無不可。
一切可見物,無虞於維持。
6 小時前 · 讚
朱志學 wish for.........的祈禱,只是製造虛假的事物。
只有絕望的時候,禱詞完會講得比較對。
但不至於絕境,總是講不出來。
6 小時前 · 讚
朱志學 不踏出、不問..........
接近本真狀態的東西,對格式化太嚴重的心智,反形成焦慮。
6 小時前 · 讚
朱志學 不問“怎麼辦”?才真免於試圖有以診治的控制與方法型構的框架。
6 小時前 · 讚
朱志學 鏡像自我說的話:How to deal with death?
6 小時前 · 讚
朱志學 當祢瞭解往生咒無意義,卻還做著無意義的事,門也會開。
除非祢認為它有意義。
6 小時前 · 讚
朱志學 一旦祢問:你就動用你的語言,動用你的人工習慣,而這些東西恰好都不是對治的工具。
5 小時前 · 讚
朱志學 不踏出,才是真理性之所在。
5 小時前 · 讚
朱志學 不問生死,才是真理性。
越問,越踩進格序。
5 小時前 · 讚
keep hit around the bush
讚 · · 5 小時前
Wan-Yu Luo 說讚。
朱志學 祈克果最強的地方:他的知識,是絕望後的知識。
5 小時前 · 讚 · 1
朱志學 進入裸活後,寫作進入自然的狀態。
5 小時前 · 讚 · 1
朱志學 他的書沒人出。都是筆名,都是自己出版。一百年後才被人仔細蒐集。
5 小時前 · 讚
朱志學 鏡像人讀不進非鏡像人的凝視點所寫的東西
5 小時前 · 讚 · 2
朱志學 鏡像的神是“無望”的嗎?
5 小時前 · 讚
朱志學 文天祥的死,不是死的有望的嗎?
5 小時前 · 讚 · 1
朱志學 人的意識應該被譴責嗎?
5 小時前 · 讚 · 1
朱志學 幻化生成是虛幻的嗎?
5 小時前 · 讚
朱志學 執取或不執取?
5 小時前 · 讚
朱志學 要極樂世界,要阿彌陀佛來接他,要善終..........

字字都是執取。
5 小時前 · 讚 · 1
朱志學 文天祥於此反無所執取。
5 小時前 · 讚
朱志學 文天祥的主心骨依然在鏡像世界。
5 小時前 · 讚
朱志學 赴死的那一刻,什麼都不要了!
都是裸活。
但赴死之前的“基礎”,各有不同的內涵!
5 小時前 · 讚 · 2
朱志學 問本身即是錯誤的modality
執取也執取錯的東西。
5 小時前 · 讚 · 1
朱志學 不踏出、不執取,即為入門。
4 小時前 · 讚 · 1
朱志學 百說即不中
4 小時前 · 讚
朱志學 不問生死怎麼辦=即為入門。
4 小時前 · 讚
朱志學 內在性的型構:constitution
4 小時前 · 讚
朱志學 執取的文字只是“指示性”的:謂詞。
4 小時前 · 讚
朱志學 構成性的文字:前謂詞(回到謂詞之前)
4 小時前 · 讚
朱志學 構成性的經典,通常是少數人才契接得住的經典。
4 小時前 · 讚 · 1
朱志學 指示性的經典,則容易成為大眾性的經典。
4 小時前 · 讚 · 1
朱志學 構成性經典才是內在性文本。(例如胡塞爾“內時間現象學”)
關鍵在凝視點不同。
4 小時前 · 讚 · 1
朱志學 “型構”這詞,在現象學裡是肯定意涵。
4 小時前 · 讚
朱志學 余師要求細讀:胡塞爾~內時間意識現象學
4 小時前 · 讚
朱志學 現象學:保持拐彎抹角的“擊中”!
4 小時前 · 讚 · 1
朱志學 宗教療癒:一種徹底與習慣性的現實決裂。
4 小時前 · 讚
朱志學 文天祥的正氣就是其皇朝的夢幻衝動。
什麼會是我們這年代的夢幻衝動呢?
4 小時前 · 讚
朱志學 每個人路徑不一樣,得靠自己摸索、型構。
4 小時前 · 讚 · 1

貝森朵夫莊主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學術代工 何來原創
2011-05-16 中國時報 【施正鋒、吳珮瑛】
 日前貴報報導了教育部第一期五年五百億只多了兩篇「自然」與「科學」的文章,而其他整體文章發表的數量雖有增加,但文章的原創性大減,此一話題至今未歇。諸多評論集中於獨尊SCI及SSCI指標的不恰當,我們則想探索缺乏原創性之根源?


 戰後,台灣在全球性的製造業扮演代工角色,學術界也不免充當知識生產過程的買辦,毫不靦腆地進行移植。既然知識是昂貴的舶來品,為了獲得國際級大師的核可、背書或是加持,台灣學者必須百般討好、極力巴結,甚至不惜委身擔任助理,終究目標是搭上國際學術網絡的線、或是取得理論模型的獨家代理人。學術殖民於焉產生。


 所謂的學術殖民主義,是指在全球的學術分工下,由於知識生產、傳遞以及排序的不平等地位,處於中心的國家,如何透過學科的標準化、制度化以及社會化,強制邊陲國家的學者,集體接受在思想上的支配關係。過去,帝國是靠殖民的力量來進行直接控制;現在,即使殖民地紛紛獨立,前者依然可以藉著後者知識分子的學術倚賴,來遂行間接控制。此時,殖民者/前殖民者不必再仰賴鞭子或是繩子來操控,因為,這些學者已經習於彼此的羈糜關係、甚至於樂此不疲。


 在學術殖民主義的關係下,位於知識中心國家的學者,譬如美、英、法等,往往生產大量的研究成果;進而透過這些媒介,將想法以及資訊傳遞全球。相對之下,在知識上倚賴他人的國家,不論是在研究議程的設定、問題的界定、方法的援引、還是科學指標的訂定,本土學者都必須祈求外來和尚的背書。在心理層面上,這些學者除了被動、消極以外,更深層的因素是在學術上的自卑感,讓他們不敢有自主的想法。對於比較積極的人來說,最佳的策略,就是如何在這知識的軸幅當中挪身,盡量往同心圓般的網路貼近。


 因而,我們投在國內研究期刊上的成果,如果方法未曾見於文獻上,最常被問的審查意見就是「國外有人這樣做嗎?」彷彿只要引國外的阿貓阿狗文章就沒事,意思是我們不能有創見,且還投在國內期刊上,此也隱含,如果這是原創,怎不投到國外期刊?因此,最近大家討論熱烈的SCI與SSCI,量多質不精此為其問題之一。因大家只是不斷以不同的資料複製殖民者所研發出來的模型、方法,因此每篇看起來都千遍一律,差別只在於你做台灣、他做美國,而英、美是這些方法、模型的宗祖國,所以沒有人會(敢)去懷疑。


 此種現象就是一種垂直分工的學術倚賴,也就是中心國家透過想法的框架、出版的掌控、學位的授與、研究的挹注、教育的投資以及技術的轉移,進行研究地盤的圈地式行為,以確立「理論VS.實證」、「他國VS.本國」、以及「跨國比較VS.個案研究」的知識生產模式,來達到知識壟斷、以及邊陲國家倚賴的目標。


 所謂想法的控制是不可少的馴化機制,也就是說,必須確保原始的想法來自中心國家。首先,在思想上畫了一個實質的大圈圈之後,為了要使鴃舌南蠻之地的學者只會東施效顰,接下來,還要透過制度的建構,以滴水不漏的方式來從事結構性的節制,也就是挖了一圈又一圈的壕溝,恩威並重、習慣成自然,只要有學術上的酒池肉林,就能讓這些身陷知識銅牆鐵壁學者不加思索、照單全收,註定一輩子唯唯諾諾、癱瘓而不自知。


 我們真的毫無自信到國外什麼都是好的嗎?社會科學者的一些努力不過純然只是想造福國內的學子與解決國內的政經問題,卻經常被視如敝屣。國內學界的迷思是:大家永遠都認為,你如果這麼行,讓國外的人先認識你,沒有國際觀的人才會美其名說是在做本土的紮根工作。


 (施正鋒為東華大學民族發展與社會工作學系教授、吳珮瑛為台灣大學農業經濟學系教授)








志學評論:



這現象,Max Weber筆下的“Iron Cage”概念,早有深刻預言。
後馬克思主義的法蘭克福學派以及解構天才輩出的“後現代思潮”也反它幾十年了!
不但未見根基動搖,
這數年間反而益發猖狂蹈厲。
不意外!
拜網路科技成熟推迫而生的全球化年代,讓“現代化”思潮藉精細分工與繁密科層體制遂行效率掌控的歷史動向,自此噴薄而發,如虎添翼,並獲得前所未見的執行力。
這高科技促成的“同ㄧ化”趨勢是一把銳不可擋的利刃,一旦操在自居學術主流核心的西方強權手裡..........
不善用這天賜的絕佳歷史形勢,以強化其作為“世界中心”的傲慢姿態,豈非錦衣而夜行,枉費擴張地盤的千載良機?
於是,殖民主義的精魂遂被更精細地操作,無待船堅炮利,即可攻城略地,裂土封疆。
它以一種殺人不見血的方式,輕易入室操戈而殲滅一切“拒絕同一化”的聲音...........
這就是為何俯拾可見:
一切在主流論述籠罩下頓陷喑啞而“失語”的邊陲學子,為取得發聲的權力,遂只能仰仗學術主流強權頒予學位、衣錦榮歸,而後回到出身的母國,搖身ㄧ變而為自居西方代言人的學術買辦。


這美妙又可兌現豐厚名祿權位的新身份,授權他們可以名正言順地扮演西方主流論述長驅直入、甚而直接兵臨城下的“馬前卒”。我們不得不讚嘆,這等手法, 何其奸巧,何其高明?只需提供些獎學金,即可在相對邊緣的“被殖民國家”培植學術掮客以遂行其挾帶“西方觀點”的文化攻勢,於是整個世界都“同一化”為提供資本與人力以供其驅馳的“市場”。此之謂入室操戈,此其所以為細膩。
可以想見,隨著一代又一代的年輕朝拜者,也逐步入此牢籠,並以自己能符合殖民國家設定的量化指標而驕人。
學術殖民的全球化態勢,於焉日益坐大,反讓學術自墮於封閉性迴圈,而益發悖離學術當嚴苛質疑自身以維持批判活力的本質。


我上回問一位來訪學者,香港、大陸、新加坡等華人學術界也都深陷跟台灣同樣的評鑑牢籠嗎?
他說:都一樣!但台灣由於媚外情結特重,又多了“五年五百億”政策,所以因量化評鑑機制而掏空學術自主性的“病兆”,比其他華人學術界都更嚴重。


有朋友說不出五年這現象必將翻轉,因為:物極必反。
依我看:“物極必反“若有可能,關鍵恐怕還在網路。
水能載舟,亦能覆舟。
它可以是羅織天下“英才”以入於“學術殖民”鐵籠的利器,它又何嘗不能支持天下“棄才”於體制外自闢蹊徑以找到對抗諸多”殖民設定“的生存縫隙?

從來沒上過一天班的村上春樹在成名前所選擇的生活方式,就是一例!
他自己經營的一家以爵士音樂作為主題的咖啡館,作為他對抗世界滔滔洪流的藏身處。
這就是為何我總特別留心,台灣所有隱身小巷弄間的獨立書店或自家烘培的精品咖啡館所表徵的時代意義。
他們或許是是一座座孤島,卻是擁有無際生命汪洋而不為世界所羈的孤島............
我拿個人"以身試法"的體驗,就從這生存縫隙,深入窺見另一種存在的可能:
在存有與世界的邊界,找尋一個允許進行“邊緣戰鬥“的位置,以對抗Max Weber義下“Iron cage”的阿基米德基點。
雖然,在主流的眼睛看來,這些孤島,根本不成氣候,也不屑置評。
但在這遠離世界核心的邊緣場域,我們還是可以看見一雙雙雪亮的眼睛,醉心於他們自己開掘的靈魂風景,說出學術掮客如梗在喉卻難以下咽的邊緣論述.........

墨西哥詩人帕茲在《孤獨的迷宮》扉頁上的引言說得好:

“認同等於現實性,簡直就如同說:歸根究底,所有的事物都必然、絕對而且必須服從於主流,只有主流惟一存在。然而,他者拒絕消失。他者繼續存在,持續存在。這是難以被理性的牙齒動搖的硬骨頭……排他性總是為他者的存在而苦惱。”

是的!
邊緣就是差異,邊緣意味著多樣性,邊緣是讓一切張牙舞爪的同一化勢難以吞嚥的“硬骨頭”。
這硬骨頭讓中心指向的、單一的現實認同十分苦惱,

村上春樹是明白這點的!
所以,他以數十年如一日的頑強堅持:
選擇持續做一名不消失的“異己者”。

這不就是他的小說人物反覆出現的意象?
海邊的卡夫卡、挪威的森林、世界末日與冷酷異境............
你可以在他文字裡嗅出一襲不與時偕的遒勁骨力!
他以他的小說人物向世界宣告:

他者拒絕消失。
他者繼續存在,持續存在......................

這些異己者是可愛的!
他們細膩而危脆,纖弱而每瀕於毀滅。
但至少,他們不曲學以阿世,不侮食而自矜~

這就是孤島的豐富性...........
只有在孤島裡,悄然孕生著與自己內在召喚的親密靠近...........

孤島的沈默,於是純屬形勢,而無關本質............
不是因為自喪主體性而無力宣說自己的“失語”與“喑啞”!
而是出於對抗被主流宰制給設定為機器的自覺。

是的!只有當我們意識到那內植意識深微處的設定,如何頑強第把我們馴服為只能依著程式設定的迴路進行千篇一律的運轉,我們才終於觸及了某種飽蘊血氣的人性可能。
那是:一種姿態,一種樣貌,一種氣質,一種存在方式.............

所謂:“不與時人彈同調“是也。

“那氣質....若一言把它概括,就是,邊緣,邊緣,從邊緣到邊緣(或譯做:從邊緣出發,走向邊緣)。 邊緣是陌生化。 何謂陌生化? 那是對於一切習以為常的,理所當然的,殷殷發出了否定之呼叫:不是那樣呀,而是這樣呀,為什麼是理所當然? 很不當然呀。 陌生化使一切習慣成自然不被看見的,予以看見......是這觀看的眼睛,邊緣的眼睛,使萬物陌生起來,而自模糊無意識的無名狀態裡顯現,重新定義。 “(朱天文)


可不是嗎?以電腦做為比喻,現代人的大腦像是被植入許多外來的程式,於是運作的模式是外來的程式所設定。但人到底不是電腦。輕易作為學術殖民主義的幫兇或打手,甚而以此自命國際化而驕人,乃至據此扶植(或荼毒)前仆後繼、代代不息的進貢朝拜者,這就是大學的使命嗎?

讓我們回到一個歷史現場:

一九四九年,傅斯年初來乍到,台大校務猶百廢待舉,隨即發生了史稱「四六事件」的學潮風波。

學潮過後,當年十一月,傅斯年首次主持台大校慶,在致詞時他表示,「日本時代這個大學的辦法,有他的特殊目的,就是和他的殖民政策配合的,又是他南進政策的工具。我們接收以後,是純粹的辦大學,是純粹的為辦大學而辦大學,沒有他的那個政策,也不許把大學做為任何學術外的目的與工具。」

最後他以荷蘭哲學家史賓諾沙認為「宇宙的精神」在於追求真理的概念──「我們貢獻這所大學于宇宙的精神」與師生共勉。


好一條鐵錚錚的漢子傅斯年!躍然紙上的歷史紀錄,時隔一甲子聽來,依然盪氣迴腸而振聾發聵:


“不許把大學做為任何學術外的目的與工具”、


“我們貢獻這所大學於宇宙的精神”...........


這話置諸後殖民海嘯席捲台灣學界的今日,真讓人感慨萬千,而不能不浩歎:


枝條始欲茂,忽值山河改。柯葉自摧折,根株浮滄海...............






2011.5.17 觀施正鋒/吳珮瑛“學術代工 何來原創”一文有感

貝森朵夫莊主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2011.4.21 余德彗師 人文臨床與諮商 上課筆記
朱志學寫於 2011年4月21日 18:13

朱志學

概念與實事(現場)相互充實。
而不是灌漿式地硬套與羅織。
概念本身有待充實。
概念是為了提撕對現場的了解。
現場裡的東西,等待某些意義來完成它。等待意義的充實。
人文的事實,非科學的事實。不是一就是一,二就是二。它可以函具多到不可勝數的意義。3 小時前 · · 讚 ·


讚炭工房、鍾丞宗和 Chuah Sakura 都說讚。

朱志學 現場,所示現的從來不是everything 而是一小塊的殘片。
2 小時前 · 讚

朱志學 殘片造成某種刺目。而牽動許多綿延到現場背後脈絡的聯想。
2 小時前 · 讚

朱志學 殘片:我們面對現場無可閃躲之隱藏的痛。
2 小時前 · 讚

朱志學 碰觸到邊緣
2 小時前 · 讚

朱志學 碎片一定有邊緣。
2 小時前 · 讚

朱志學 邊緣發生在“他者經驗”發生的錯愕瞬間
2 小時前 · 讚

朱志學 你理所當然以為該被共同信守的尺度,被撞擊並粉碎的瞬間.....
2 小時前 · 讚

朱志學 讓現場跟概念輕輕地接觸...........
2 小時前 · 讚

朱志學 符號被拔掉 定義被抽空 進入黏稠平面
2 小時前 · 讚

朱志學 黏稠:身體感受裡面非符號部份的存在狀態
2 小時前 · 讚

朱志學 深入進入人的內在性是一回事。可是一旦必須有所描述,你不可能迴避概念。
2 小時前 · 讚

朱志學 受苦者在痛苦。觀看者也在痛苦。但觀看者的痛苦不是受苦者的痛苦。
約 1 小時前 · 讚

朱志學 手錶不見了?平面化走向的觀念論:貼標簽以遂行語言暴力~小偷>報警。具體化走向的觀念論:存而不論,接受背後各種可能性,收斂並克制住反射式衝口而出的觀念框架。
約 1 小時前 · 讚

朱志學 本能的平面化走向:簡化現場,跳過現場。
約 1 小時前 · 讚

朱志學 對照懷海德所云:Misplaced Concrete
約 1 小時前 · 讚

朱志學 與實事相互充實的“活概念”?還是定點濃縮、片面遮蔽、縮減存在、跳過現場之無法與實事相互充實的“死概念”。
約 1 小時前 · 讚

朱志學 不要停留純內在經驗的絮語。巴塔耶的inner experience就是如此。只有經驗的碎片。
約 1 小時前 · 讚

朱志學 從平台與內在經驗出離,而後互相充實。互相交疊,才是練家子。
約 1 小時前 · 讚

朱志學 既不能不出離,注定讓哲學成為“欺師滅祖”之學。張良維背叛師門就是一例!
約 1 小時前 · 讚

朱志學 受苦者的群聚現象從來沒有被當作正當的現象對待。反而被輕易地以照顧者的“平台”概念操作給壓抑下去。
約 1 小時前 · 讚

朱志學 助人意識是最危險的意識,是最錯誤的意識。
約 1 小時前 · 讚

朱志學 位置的傾斜決定理解的傾斜。知識上的優越、權位上的優越、生產關係的優越..........造成理解的嚴重傾斜。
約 1 小時前 · 讚

朱志學 別急著找原因、給策略、補破洞
約 1 小時前 · 讚

朱志學 免得出現越位的迷思。
約 1 小時前 · 讚

朱志學 人文的世界、真實的世界,真相是個託辭。你無法鎖定一個真相來遷就自己的的線性邏輯
59 分鐘前 · 讚

朱志學 真像是摺疊性的:是歷史經驗的重疊。真相是被創造來作託辭用的。
58 分鐘前 · 讚

朱志學 人文世界裡頭,重視真相、重視緣由。說實了只是另有企圖要作某事。
58 分鐘前 · 讚

朱志學 真像是深藏著的:隨不同觀察位置而交疊為不同的理解面向。
57 分鐘前 · 讚

朱志學 人文是從情事發展而來,在人文的世界裡,所謂的原因、真相所佔有的情事發展力量並不如物理世界那麼大,也沒有那麼重要。
50 分鐘前 · 讚

貝森朵夫莊主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學術神鬼戰士的精神賠償金
朱志學寫於 2011年4月14日 11:46
「這個時代只重價格,沒有價格的事很少人想做。」充分印證韋伯(Max Weber)先知般的凝視早預見的“現代化”終局。

現代大學,再培養不出那個年代的知識分子。

那是一種文化的精緻,一種價值的講究。
可價值是“閑”出來的,不同於價格是“忙”出來的。

發達資本主義基於利潤與效率的運轉邏輯,將評鑑機制發展到極致,早是大勢所趨,吃這行飯的人又豈能無所覺悟?

等著他們的學術生涯:就是“價值”的飄散與“自由”的淪喪。

於是所云學術價值的創造,在這學術評比標準儼然定於一尊的SCI年代,早貶值為升等框套中的評比“點數”。

明知一個願打,一個願挨。身陷此“局戲”中而無力另謀他途以求自食其力的“學術神鬼戰士”,也只好繼續扮演幫兇,以強烈的捍衛姿態,捍衛讓他淪喪自由的“結構”,捍衛他的“價格”:不論是學位、薪水、升等、名望、資歷、退休金...........就某個深微的意義而言,你很難自命清高的放棄爭取,因為這些都是你完成最後升等以前,拿命換錢、出賣靈魂、淪喪自由的精神賠償金..........




PS



菜教授為升等 力拚學術戰場
2010-10-24 22:42 作者:呂苡榕
2064
加入書籤:

【記者呂苡榕專題報導】大學校園內,年輕教師是一批批剛出校門的學術新鮮人,等待著他們的不是繽紛彩紙與熱情期許,剛脫離學生身分,從台下到台上,他們馬上變身成為「學術神鬼戰士」,被繁重的教學與研究壓得喘不過氣,為了幾年後的「續聘」而拚命。
台灣高等教育規定教師升等的考核機制,制度內出現了不少瑕疵,許多剛踏入教職的年輕助理教授因此背負了沉重的壓力。翻開各校的升等規定,一位教師準備升等前,必須在教學、研究與服務上達到某種水平。
升等負荷重 公私有別
以國立中正大學為例,教學依據過去幾年的教學評量表、授課時數是否達到標準,以及是否獲頒教學類獎項來評分。服務方面則是教師參與學校各級會議的狀況、擔任在職專班教育推廣職務、其他招生相關職務。
最後一項的研究評量,除了比重高達75%的專書著作審核之外,其他25%則由教師執行的研究計畫及研究獎助次數來評分,例如獲得國科會甲類研究計畫一次可得5分,而研究則佔了總評分的60%。
一位助理教授每學期最低必須負擔8至9學分的教學工作,私校與公立學校又有差別。中正大學傳播系助理教授管中祥指出,中正的助理教授雖然要負擔9學分教學,但只要手上有研究計畫或指導研究生,可免一學分。私校教師的工作卻相對繁重,雖然也是差不多的學分數,但一門學科只有2學分,也就是說,一個有10學分的老師,得上5門課。

▲2009年4月28日,台灣大學學生組成的「百大維新」工作團隊,抬著「百大大神」神轎,諷刺校方打著「前進百大」旗號,忙著追求評鑑、論文數等形式主義,卻忽視學生基本權益。(圖文/郭晉瑋)
管中祥表示,5門課各不相同,備課時間、做研究、指導學生其實已佔據一個教師大半的生活。雖然某些私校對面臨升等的老師提供不少優惠,以世新大學為例,就讓即將升等的教師有半年免授課的福利,專心準備升等。但也有不少學校壓迫老師同時提供教學與研究,卻不管老師是否能夠負荷。
教研不分類 老師好累
其實,升等評鑑並非一直都存在,早期的教師升等只重年資,缺乏客觀評鑑學術著作的機制,為了提升高等教育研究水準,逐漸發展出升等評鑑,增加「助理教授」這個分級。
1980年代,師範大學教育心理系教授黃厚堅曾研究教師升等評鑑辦法,提出各級教師的個別任務,報告中指出,「大學教師固宜在教學、研究、服務三方面皆有良好績效,但三者對於不同級職教師有不同重要性。教授級者偏重研究功能;講師級教學更較具重要性。」
反觀目前的升等制度,卻「重研輕教」教師無法投注更多時間到學生身上,師生關係逐漸疏離。國科會的研究計畫必須在12月提出申請,許多老師得在8、9月準備。管中祥說,這期間正好是學校開學,老師得教學、研究蠟燭兩頭燒,如果為了升等,勢必得放棄部分教學品質,犧牲學生受教權侵害是必然結果。
重研輕教 扼殺知識分子
制度問題讓教師與學生成為最直接的受害者。政治大學勞工所教授劉梅君表示,年輕教師被迫關在研究室,失去與學生互動的機會,缺乏機會參與公共事務,這種重研輕教的制度,嚴重扼殺了這一代的知識分子。

▲模仿傳統廟會的「百大花車」在台大校園遶境,吸引不少學生注意。(圖文/郭晉瑋)
政治大學社會系副教授王增勇認為,要求教師拚研究與投稿量,以其做為評量教師的單一標準,害慘了教師與學生,更戕害公民社會,偷走了知識分子的社會參與機會。
管中祥也認為,政府投注許多資源培養這一代的知識分子,但當他們成為教師後,卻因為制度把他們綁死在校園內,導致他們對社會沒有回饋,阻礙社會進步。
教授參與社會議題不會被列入「服務」項目評分,因此多數教師轉向接研究計畫,或替企業、政府背書。劉梅君感嘆:「因為價值與價格是不同的,雖然參與社會議題有其價值,但這個時代只重價格,沒有價格的事很少人想做。」
當校園內越來越寂靜無聲,研究成果越堆越高時,台灣的高等教育,會造就出什麼樣的下一代知識分子?劉梅君語重心長表示,知識分子發現社會問題,介入、討論,甚至透過各種方式推動改變,是令人興奮的事,但現在的大學教師卻沒時間做這些真正重要的事了。

貝森朵夫莊主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2011.1.6 慈濟大學通識中心演講綱要
朱志學寫於 2011年1月6日 22:38
主旨:教育部99學年度第一學期通識教育課程計畫專題演講
(計畫執行課程名稱:哲學思考與美好人生)

講題:生活的哲學與哲學的生活

主講者:朱志學 先生
貝森朵夫莊園負責人、前台灣觀光學院通識中心教師

演講時間:民國100年1月6日(星期四) 下午3時40分至5時30分

演講地點:慈濟大學校本部 福田樓H210教室

備註:
本演講活動採公開方式進行,歡迎各界蒞臨聽講。

聯絡方式:
(03)8565301轉5505曹巧君小姐
或e-mail:bhadanta@gmail.com林建德老師

主講者個人簡歷:

http://web.mac.com/jjs0035/貝森朵夫莊園/自敘帖.html

主辦單位:慈濟大學通識教育中心
補助單位:教育部顧問室









哲學生活的起點~拒絕屈從於速度


囚 or 人:

人:慢心 閒情 (解放已然窒息的)空間 悸動 得位(它世界~你世界) 曾經滄海 轉向內在性 凌越世界而落在無限遠的凝視 向未知敞開 引渡自身走向更高的視域融合 找回失去的親密連結~我與祢

囚:速度 忙碌 擁塞 窒息 裂解(深淵經驗) 震驚 返位(它世界~你世界) 下身落命 轉向內在性 凌越世界而落在無限遠的凝視 向未知敞開 引渡自身走向更高的視域融合 找回失去的親密連結~我與祢

人生是一個陷阱:看似有位(安身),實則不得其位(立命)。

感動之所在,即所以立命之所在!


開場白


A:

那些提倡所謂美好生活的人,根本就還沒有追問何謂“生命”?~ 德里達



Everything that I know
I know only because I love..........(托爾斯泰 戰爭與和平)





「不試圖從咖啡杯底的沈澱中獲取預言並將其解開者,就不是真正的哲學。」班雅明在他的隨筆中寫下了這段意義深遠卻又令人費解的格言。

“不要相信不是你在散步時想出的哲學”~尼采




哲學的生活(存在) 或者 生活的哲學(設定:~外在於人 而足以作為行為指標的價值規範)?

流動的建築(道:天機流行~Becoming 生命 藝術) 或者 凝固的音樂(理:Become 化石 樂譜)?

“哲學的生活” 是 “生活的哲學” 所以蘊生的基礎(身體安適 氣血活絡 天地交感 品味涵泳 風格凝煉 經典浸潤 人格塑型 美學經濟 價值創造.............)

哲學的生活= 青春(時間:死亡~感動...... .興發)+
叛逆(意志:命運~風格........皈命)+
流浪(自由:安心~信任........逍遙)




殘雪是一個真正進入文學狀態的孤獨者,在城市的喧囂中默默走進經典並與歷代大師相遇的奇才,也是在浮華的同時代裡平實地生活和扎實地寫作,而保持文學尊嚴與靈魂活力的“稀有動物”。

一杯咖啡的意義:拒絕作為時間的奴隸



青春

A:


Dying before you die.

die of something or die for something?


蒙田說:「生命的用處,不在於壽命的長短,而在於時間的運用;一個人可能有漫長的一生,卻只真正活了一點點。」

兩刃之間:上揚至瀕死的生命

社會性與宗教性的消長起落~世界感越強 生命感越弱

瀕死 削弱世界性對生命的壓制 因此而縮減社會期(人與社會勾連最深的階段) 加速 意識轉化期 的推進

宮本武藏VS佐佐木小次郎


築室松下,脫帽看詩,但知旦暮,不辨何時。倘然適意,豈必有爲,若其天放,如是得之。



懷念粟耘:【幸福就是在暖陽下,腳翹
在樹幹上,看一本應心的書。
幸福就是和我相知的妻,
在林間閒聊默坐。】



余光中先生有一句話說,這個世界所有的事情都是忙出来的,只有文化是閑出来的。


時間限制了我們,習慣限制了我們,謠言般的輿論讓我們陷於實際,讓我們在白晝的魔法中閉目塞聽不敢妄為。白晝是一種魔法,一種符咒,讓僵死的規則暢行無阻,讓實際消磨掉神奇。所有的人都在白晝的魔法之下扮演著緊張、呆板的角色,一切言談舉止一切思緒與夢想,都彷彿被預設的程式所圈定。

喚醒那在匆忙中來不及細膩去感知的一切..............
忙這個字,拆開就是【心】+【亡】。
這其中隱藏的洞見是:
粗暴的遺忘,肇因於心靈的死亡。
就這意義而言,它們都試圖去進行一種對抗遺忘的努力...............

閒下來,才能讓出感動得以蘊生的精神空間....................

細細品啜生命的深味




B:


不管這個世界上發生什麼,有多少遊戲、厭倦和绝望,都有那麼一種音樂,温暖得持久而真實,與人不離不棄。



這個世界有它的秩序,就像音樂裡宿命的“必然”。在音樂綻放的傷口裡放進心悸,放進驕傲,於是音樂吸取血氣變得動蕩,動蕩得能撕毀。




聽音樂是需要勇氣的,你把自己的情感交出去,任它给餵養得茁壯而陌生,這中間會有多少孤独和挣扎。



巴赫的音樂對演奏者和聽眾來说都是讓人“绝望”的世界。决定自囚其中的人,内心必有塊神秘而生生不息的樂土,不然如何在這森林般的翁鬱幽深之中開懷,找到被表面的平板枯燥深藏的生命之歌?





好多好多次,我看著譜子,注視著旋律在左右手間怎樣穿梭,迅速砌起一座精巧剔透的建築,瞬間融化在風裡,然後出現新的一座。變幻的節奏、繁華的雕飾和鬼斧神工般的對位,令聽者都一籌莫展。





当《赋格的艺术》 在顧爾德指下響起時,那镶着銀邊的管風琴聲像溪水一樣在五線譜裡蜿蜒..........

我有个听巴赫的朋友,没什么深交,更多的是神交。他不弹钢琴,CD也不多,常常是开车过山的时候听巴赫的钢琴音乐。他就是给我租的公寓修理设施的工人罗伯特。











一副“老大哥”的健壮身坯,脑后一条粗辫子的爱尔兰后裔罗伯特经常开车旅行,一定得听电台里的古典音乐。他粗声大嗓地说:“我每次开车过山时都听巴赫!”

老天,那是什么感觉?我在城里普普通通的街道中开车有时也听音乐。用“道路”去感觉音乐,简直就是把音乐“种”在自己的记忆和生活里哪。音乐铺路,那路就是发着柔辉的爱之路,而有了路,乐境好象突然宽阔深远起来,沿途吸收着人间烟火的温暖。而在山里开,还有白云,还有积雪呢.....

罗伯特拿过地质学位,也曾是办公室里的白领,后来嫌不够自由,干脆当了上班时间不固定的工人。他常在遥远寒冷的阿拉斯加住,跟当地人一道猎鹿。

“最冷的时候就在家安安静静地读书。我收藏了好多书!”

这样的怪人我当然喜欢了^^







顧爾德的視線~那是一種無視於世界的繁華喧囂,而直接凌越過世界的深遠凝視----視線的盡頭,就落在那些執著于自己的生活方式,在海天冰谷裡以孤獨和堅韌體驗著寧靜和遼闊的人,那種遙望而非占有世界的人。


巴赫好多不朽的作品直到他死后才有人知赏,然而世间的冰冷从不能冻僵他心里温暖的信念。而古尔德呢,安于在录音室里独自跟麦克风亲昵,再也不肯过在舞台上等人喝彩的日子。

顧爾德就是喜欢那些居住在寒冷和孤独之中的北方人,也许是因为寂寥的北方如同他心爱的,“子宫般宁静”的录音室。









“我给你们讲个有趣的故事。我认识兄弟俩,住的地方相距100码远。看起来他们从不来往。不,他们彼此没有敌意,只是什么都自己做,从不请求帮助。他们都有自己的船。修船其实需要帮忙,可他们还自己干。你猜后来发生了什么?他俩同一天死去,我亲手埋葬了他们,这一个在这边,那一个在那边,象他们生前一样。”

这些孤傲,倔强的北方人!也许是北方塑造了他们。






“我总是想起那些长长的夏夜。雪化了,野鹅和野鸭成群往北方飞。太阳升起的时候,空中还有最后一丝微光在闪。我喜欢坐在湖边,看那些鹅和鸭子安安静静地绕着湖飞,我觉得自己仿佛是那平和的四周的一部分,我希望这样的时光永远不要结束......” ~ 顧爾德60年代采访加拿大北部居民的录音片段。



叛逆:

A:





叛逆的起點:
邊緣的眼睛~與世難偕不合時宜的一雙眼睛
通過這雙眼睛發動
對一切中心化的總體化攻擊....





甩掉規則 才有最精彩的顏色

我們認為的客觀真實世界是基于錯覺.我們無法如實認識世界,世界不是我們所以為的那樣。世界的二元對立性、三次元性、時空等概念,是由我們的認識工具之局限而得的幻想,並非世界本來的屬性。就如我們看著屏幕上的影像把它當作現實一樣,我們没有覺察到自己背後有光源存在。為了解世界,無論怎样分析屏幕的幻影,還是得不到结果。必须调查生出幻影的光源,也就是生成屏幕幻影的光——我們的意識。


由低次元觀點來看,相互找不到任何關係的事物間的關連性,在高次元的觀點裡是明確無疑的!



凌厲剛猛,無堅不摧,弱冠前以之與河朔群雄爭鋒。
紫薇軟劍,三十歲前所用,誤傷義士不祥,悔恨無已,乃棄之深谷。
重劍無鋒,大巧不工。四十歲前恃之橫行天下。
四十歲後,不滯於物,草木竹石均可為劍。自此精修,漸進於無劍勝有劍之境。






空間與時間不是世界如實呈現的特性,而是人類的知覺條件。
這意味:沒有客觀實在的空間跟時間,只有內在感受相呼應的空間感與時間感。







人是深藏著的!
世界也是深藏著的!!
回到康德的洞見作為探索的起點:把世界與我們的知覺合起來認識。
僵硬而貌似確定不移的客觀“世界”一轉而為流動而層出不窮的多元“視野”。
棋道的對決,是“視野的對決”,而非技術的對決。
終身役役而不見其道的視野狹陋者,終不敵“觀於滄海難為水”的眼界寬廣者。




棋道如同劍道。
拘役於勝負之爭,哪能入於棋道三昧?
視野決定策略,策略勝於苦練。
閉門造車的埋頭苦練,敵不過電光石火間“一擊必殺”的創意!




空有武器在身,卻缺乏對戰場的認知與了解。




能心安嗎?該心安嗎?





宮本武藏與佐佐木小次郎在巖流島的決鬥~
就哲學上的意義來說,是“一切即劍”VS“劍即一切”的決鬥!
是“解放想像”與“僵硬思維”的決鬥。
結局是:
小次郎在宮本武藏面前倒下一刻,他還不明白自己是怎麼死的?







樓龜龜 我曾一度認為,武術的對決是價值觀的對決。^^"
昨天 11:49 · 讚



朱志學

這說法太“儒家”味了。
也太流於常識性的觀點。
只要是“常識”,說得再冠冕堂皇,都是落在“世界性”的
語言。
無涉真正的修行試圖叩問的“內在性”。
我關心的是“修行”的奧義,而非老想著在世間建構秩序的
“道德觀“。
道貌儼然的“君子”,畢竟不同修行精深的高手。
一如做個服膺價值規範或遵循良知召喚的”好人“,不等於開悟,更不等於成佛。


德勒茲通過形上學意義上的「流動」(flux)拒絕了經典認識論,他認為,真實的思維是一種“對現實的暴力對抗”,是一種“對有序性的無意識破裂”。


從一頭小狼的死談起~

陳陣發現,小狼不是不會跟著牛車跑和走,不是學不會小狗的跟車步伐,但是,牠寧可忍受與死亡絞索搏鬥的疼痛,就是不肯像狗那樣被牽著走。被牽與拒牽,在性格上絕對是狼與狗、狼與獅虎熊象、狼與大部分人根本區別的一道界限。草原上沒有一條狼會越出這道界限,向人投降。拒絕服從,拒絕被牽,是作為一條真正的蒙古草原狼做狼的絕對準則,即便是這條從未受過狼群教導的小狼也是如此。
真理因人而異。


哲學為誰而存在?拒絕服從,拒絕被牽!

但光憑哲學不足以解放人。

我們需要的是以第一手的直接經驗躍入哲學的“生活ing”.................



哲學生活的起點:它世界與你世界的遭逢所產生的暈眩。




一種震驚於“陌生世界”與“既成世界”的巨大差異,而自內在激起的強大“迴盪”............


何以走向超越?

其一、純淨的激情:眼界的開拓所激揚的熱情

曾經滄海難為水............
把自己拋向未知,總是伴隨著與過去的斷裂...................

其二、懸崖撒手的深淵經驗 (從 它世界 遽然被拋回 你世界):苦難中的自我救贖~撕開了世界的假象 幸福的幻見 業力的遮蔽



人生是一場騙局!

生命只有一次,人生只有一回。

我們卻為了這場騙局,親手埋葬了我們自己~把美好的時光埋葬在我們並不真想要的人生。

米蘭昆德拉(Milan Kundera)在其關於小說藝術的談話裡,即對人類之存在情狀作出了驚人的揭示:


生活是一個陷阱,我們並沒有要求出生就被生下來,被囚禁在我們從未選擇的肉體裡,並注定要死亡。......結果,我們就越來越為外部條件,為無人能夠倖免和使我們彼此越來越相像的境況所決定。


在外部的決定性已經變得如此不可抗拒,而內部的推動力再也無濟於事時,人在這樣一個世界中還剩下什麼可能性?


致死的疾病:

一場漫無止境的“醒著的昏睡”

命運為誰而存在?

上帝已死

靠什麼走向超越?視野的揚升與開拓





神無所謂命運。他們渾然是無限性。不受命限拘役。
平凡人,也無所謂命運。他們只是如野草般的生生死死............
只有介於人神之間的英雄,命運只為這種人存在。


每個革命個體都以相同的方式找到了一條適合自己的道路,並為之付出一切。


個人在時代生活中的黑暗:只有“重塑生活”,才可能走出瘟疫般的絕望,走向一個能夠由個體內心的自由和力量來展拓未來的新世界。

扎根於存在之深淵,而有以返觀概念被給定前的生成脈絡,乃能讓一切人為設定的幻見世界被打回原形,而不受框框套套的語言迷障所愚弄。




現象學的氣味:
凌越人為設定&語言建構所幻生的概念世界,直接回歸概念被給定前的存在自體(經驗自身/物自身)。




經驗先於概念;存在先於設定;脈絡先於語言;觀照先於思維。


經驗的蘊生性使其超越概念,而這富有細膩差異性的經驗能夠支持我們在創造概念的同時,得以不被受制二分性思路的分類法所桎梏,讓我們不受限制地思考。

德勒茲認為,我們必須抓住存在的真實所是,而分類法意義上的概念無法達至內在的差異,「如果哲學要確實直接關乎物,就必須是『關於抓住物本身,達至物之所是,達至物之同他物差異所在,達至物的內在差異性』的哲學」

德勒茲呼應和反轉了斯賓諾莎的論點:「所有存在之物都是『一』的變形」。德勒茲認為,沒有「一」,只有永遠差異的流動過程。




堅持就是一種用時間證明的香醇.............


B:

何謂感動?


某天,我讀了一本書,我的一生從此轉變。即使我才展開第一頁,它的強烈衝擊,仍深深打動了我。書本擱在書桌上,而我就坐在桌前讀它,但我察覺自己的軀殼脫離了,從坐椅上被抽離開來。儘管我感覺到自個已經分裂,但我整個人,卻還是完好如常,這本書不單單對我的靈魂起了作用,對我的各方面也都產生影響力。這股強大的力量,從書頁中衝出一道強光,照亮了我的臉龐。那炙熱的白光,不僅迷惑了我的思維,但卻也令我的心智豁然開朗。身處此等亮光中,我也許得以重鑄自我,也可能迷失方向;在這道光線中,我已然領受到以往不曾察知的影子,並伸開雙臂擁抱它。我坐在桌旁翻著書頁,我並不太明白,自己所讀為何,但隨著書本一頁翻過一頁,讀著書上的文字,我的人生也隨之改變。對於降臨在眼前的每一樁事物,我可以說是毫無心理準備,覺得徬徨無助,因此,過了半晌,我轉開臉,彷彿是想要保護自己,免得受到書中澎湃而出的力量波及。我驚懼地發現,自己開始意識到,週遭的世界正經歷著徹頭徹尾的轉變,一種從來不曾體會過的孤寂突然降臨,彷彿我被困在一處人生地不熟、對當地風土民情語言也都一無所知的鄉村。

音樂之所以如此佔據我,是因為它是寂靜的延伸,這個在音樂響起之前、而且迴盪在音樂之中的寂靜?音樂可以到達語言到不了的另一個地方,語言無法傳達,反而是寂靜無聲勝有聲。沒有寂靜的音樂,該會是什麼,噪音吧?

音樂穿透靈魂,並以最強而有力的方式佔據靈魂,柏拉圖如是說。爲什麼音樂如此強烈地佔據我呢?因為音樂這個最純粹、最神祕的文化表現方式,能讓我立刻投射到這個世界經過音樂改變的真實?因為音樂到了最高點,就化為無形,留下我們面對絕對?

這位技藝高超的歌者,並不以鞭子馴服怪獸,而是以琴聲令牠們屈服。奧菲斯以和諧的曲調、優美的藝術,爲無人性的賦予人性。藉著音樂,他讓人性昇華為純粹。

我呢,音樂改變了我,拯救了我。


“我要去歐洲,雖然我明知我只是去到一所墓地,但我也知道這墓地於我,非常的親切。可愛的死者,葬在那裡,覆蓋在他們身上的石頭,每一塊都在告訴世人:這曾是無比熱情地生活過的生命,這曾是無比狂熱的一位信仰者~信仰於自己的成就 自己的真理 自己的戰鬥 自己的知識 ,故而我知道,我也確信,我會跪下來,親吻這些石塊,為死者哭泣...”




流浪

A:

與祢相遇


應無所住而生其心

相忘於江湖/相濡以沫

一心皈命(素質)~如魚得水

有一心皈命之“安”,乃有一意孤行之“信”.............

信“任”



信仰的真正的生存意義便是︰信仰=再生。
我們被召喚著為這種經驗探出一條路,並將它闢為一條通向至今仍無路的地方去的路。~海德格

信仰:赤裸裸地把自己全然交付給未知
yes to the river ………….

“Only those who dare to go too far can possibly find out how far one can go” –
T S Eliot


B:



兩種墓誌銘:兩種人生的選擇~
“他原本可以作一些很酷的事,但他的老闆不讓他如願><”
"任何時候,他都是一個參與者!"





不是“他很富有”
不是“他出了名”
也不是“他作對了”
而是~
“他是個參與者”。





結論:

以永生的氣魄構築夢想,用末日的心情活在當下!
唯一確定的事就是~什麼都無法確定!


後現代的文化轉變:我們正置身於沒有規則的狂歡派對中..........

沈重、笨拙又遲緩的“完美結構”,抵不過靈動不羈的一雙“邊緣的眼睛”.........



我並不相信照章行事的計畫或平淡無色的提案!


我相信~色彩繽紛的龐大機會.........
展開全面的猛烈攻擊!




“計畫”是給軟腳蝦的!


他們離開“命題作文”的規矩,就無所適從。

鮮艷亮麗的後現代,需要鮮艷亮麗的文字、鮮艷亮麗的想法與鮮艷亮麗的行動........




給自己一個機會~窮盡生命的幅度!



德勒茲宣稱價值標準是內在的:
好的生活就是完滿表達自身力量、達至潛力極限,而不是基於非經驗性的超驗標準。



現代社會仍然壓制差異,限制人們所為。如要達至流動不止、變化、差異的真實,我們必須越過固化的標準,成為一切我們可能成為的——即使我們不知道我們可能是什麼








補充資料:



西藏阿里的荒原上,氧氣濃度只有海平面的45%,
人生已習慣用百分之一百廿的速度衝刺,卻在45%的氧氣裡,
碰觸到生命中最深的感動,目睹了天堂的樣貌。
他們是高科技產業的專業經理人,上市公司的發言人。前途大好,人生正向顛峰中攀爬,但是,他們卻選擇卸下工作,放空一切,深入零下20度、5000公尺以上的西藏阿里無人區歷險。
揹著背包,兩人在空氣濃度只有平地45﹪的險惡環境,住一床十元的旅館,晚上靠著燒?牛糞取暖。途中,被藏獒攻擊、出現高原反應、爆胎三次,任何一次險境未過,他們就可能失去一切。
在這冰凍的荒原上,發言人走下了舞台,記者告別了新聞戰場,心放開之後,卻激盪出許多更精彩的故事,為生命填充了再出發的能量。


作者簡介
劉在武

曾任:
宏達國際電子股份有限公司公司發言人
總經理特別助理
工商時報主筆
中國時報撰述委員
現為華晶科技投資長兼發言人
李君偉

曾任:
威盛電子股份有限公司公司發言人
行銷暨公共事務部經理
工商時報科技組記者
PC home Online 財經新聞記者




【序】 給自己,一個機會
我們不是為了這趟旅行而遞出辭呈。但是,在暫別了工作之後,兩個人都想起了同一個地方。
十二月下旬,我們自台北出發,從四川成都到西藏拉薩,再從拉薩往西,踏進世界最高的無人區阿里,全程一萬二千公里、四十七天,行走在平均海拔四千公尺以上,平均氣溫0度。
放下在台北的一切,辭掉人人稱羡的「股王」工作,兩個沒有太多自助旅行經驗的中年男人,深入零下20度,海拔5000公尺以上西藏的阿里無人區歷險。背著背包,住一床十元的旅館,晚上靠著燒?牛糞取暖。途中,被藏獒攻擊、出現高原反應、爆胎三次,任何一次險境未過,就可能失去一切。
我們並沒有什麼複雜的動機。對於自己未來的人生軌道,或許已經了然於心,卻不想「從眾」地,循著社會的框架一路走下去。追逐從小被教導的、不背離主流的那條對的道路。
是累了嗎?是的,是累了!沒有一定要不平凡,平凡或不平凡不是重點,但生命,只是這樣嗎?就這樣了嗎?有一種聲音,在心底……在動!生命,是否有更多的可能性?
許多朋友問我,為什麼選西藏?。我說,想找一個地方,坐下來,不用思考,看著天地,就能讓我流淚的地方。
我們選在最不該旅行的嚴冬裡,進入青藏、進入阿里。二個人拖著鼻水、鼻血、氣喘不停地走完全程。至今回想起來,才驚覺,這一路,實在危險重重,還來不及真的害怕,但早已回不了頭。然而,到了那裡,才知道,天、地,可以如此接近,我們的心,載滿著天界的畫面。
一路上,在許多地方,二個大男人,摒住呼吸、眼淚忍不住流下,只能偷偷地撇過頭去,摸去淚水。
試著用筆,去整理當時的感受,自己卻一直很難釐得清楚。很難,因為太滿、太多,一路上的感動,相對於過去的人生經驗,實在太過陌生。想要我們用一個有限的小我,表達一個天地的大我,實在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只能說,我們做了一個嘗試。一層一層的抽絲剝繭,嘗試慢慢了解,當時的感動,所為何來?
至今,還沒有辦法捉摸清楚。為什麼,淚,就會這麼流下來?
文字,有相當深的侷限性,但透過文字的整理,幫助自己了解這一趟旅行,更了解自己。
到今天為止,這趟旅行還在我們的生命裡發酵。心,還是無法沈澱下來。一幕一幕的場景,歷歷在目。我們寫下了一些東西,並不是想告訴別人,我們比較勇敢,或者這趟路有什麼了不起。我們不想說,我是對的,其他人該放下一切,向我們看齊。
我們真正想說的是,生命,沒有顛撲不破、放諸眾生皆準的價值;人生,沒有什麼是「絕對應該」要走的方向。給自己一個機會,誠實檢視自己的內心,或許,生命就會開啟新的一扇窗。
天堂裡,一半的氧氣就已足夠
旅遊書已經非常的多了,在書店的書架上,西藏旅遊書汗牛充棟。這個開發過度的地球,已經沒有到不了的險境,沒有太多文明觸碰不到的地方,對於閱聽人而言,Discovery或 National Geography Channel的精美的影像,絕對比照片、比文字,更有臨場感。
我們不是專業的旅行人,也不想寫旅遊遊記。幾個月的文字,寫的不是行程,不是怎麼去西藏玩。只希望把曾經出現的想法,分享出來。
我們曾經想過,什麼樣的讀者,會到書架上,為我們的書駐足?
同樣是面對人生的難題時,我們的書,能夠產生什麼共鳴?
或許,共鳴,來自於這一趟旅程,我們替讀者做到了。或許,我們有著足以放下的奢侈,願意捨棄,但讀者卻因為責任,不得不受牽絆。
或許,共鳴,來自於許許多多,正在追求百分之一百廿人生的人,在思索未來的時候,看到,或聽到了潛藏自己心底的另一種聲音。
生命,可能還有其他的選擇。
在那兩個月裡,我們活在「氧氣」嚴重不足的環境。西藏阿里無人區、這個世界屋脊的高原荒野上,面積是台灣的八倍大,人口不到六萬人,氧氣濃度只有海平面「45%」左右。沒有想到,這可能是最適合生命的天地氛圍。
在45%的氧氣濃度裡,連呼吸都顯得困難。我們卻碰觸到自己生命中更多的可能性,也目睹了夢裡的天堂。
十幾年前,就夢想有這樣的旅行,從來沒有想過,夢想,可以這麼容易實現,只要你願意「放手」。或許,整本書的重點根本不是西藏,而是做出選擇。勇敢放下,破除社會主流價值框架的意志。那個意念,形於外可以是一趟旅行,也可以是任何一個夢想已久,卻未曾付諸實現的嘗試。
可以很遙遠,也可以伸手可及。台北與青藏高原,說起來,只是一個轉念之間的距離。
對於生命、未知,永遠值得嘗試,但願此後,我們隨時都能有,為生命再出發的勇氣。

讚 · 留言 · 分享 · 刪除
趙至爵、周燉文、 Eric Tsai 以及其他 4 人都說讚。
Chia-ning Yang 關於今天演講所說的"信任",我還是不懂,如果說情人間的背叛不是打破我們對他的信任,那麼這又算什麼,而且"信任"又是指什麼??
1月6日 22:54 · 讚
朱志學 很好的問題^^
試著不帶情緒地看清以下事實:

當我們覺得被“背叛”,
那是因為對方“冒犯”了內植我們意識深處的“框架”。
這框架反映了我們無意識中承受的制約,不管這制約來自語言、習俗、文化、社會、傳統、時尚流行........
...
我們越缺乏安全感,對這些框架的依附就越深。
就越在乎對方生命的流動性,是否踰越了我們恃以強化自我
認同的框架..........
這顯示:
這轄制我們視域的“框架”,正是我們據以建立自我認同的
基礎。
冒犯它,形同削弱我們的自我感。
我執深重者,很難不陷落憤怒的漩渦..........

假如我們不幸淪為這種人,那就只好隨時準備受傷。
因為沒有生命是不流動的!
不接受它的流動,就是逼它窒息,逼它虛偽。

只要一個人還洋溢豐盛的生命感,
他必然依循自己的流動韻律,在不斷嘗試與修正的摸索歷程中逐步靠近讓他可以安然自適的“位置”~即令這個位置可能意味著與你遠離。

所以,當我說到“信任”,它意指全然不同的品質。
在這種信任裡,不包含任何人為設定的框架。
它意指:信任生命的“流動”本身~
信任那曾經一度“與你相遇”的生命,有權利、也有全然的自由在與你“擦身而過”之後,繼續選擇流浪,繼續向未知叩問,直到他終於在“如魚得水”的身心安然中找回那真能自內在引發強大迴盪的深密連結.................

妳所謂的信任,是落在“相濡以沫”的層次。它本質上是“依附”與由此延伸出之恐懼與控制;這等“相互取暖”的信任,好似一雙緊握的拳頭。(觸處成滯的迷情)
我試圖揭示的信任,則落在“相忘於江湖”的層次。它本質上是“無待”,與由此延伸出之靈動與自信。這等“自足於內,無恃於外”的信任,形同一雙徹底鬆開的手掌。(出入自在的閒情)
這樣的信任,是永遠不會受傷的信任。
它穩穩安住在身心安適的平衡中,微笑面對緣份的離合聚散
起落無常..................
它找到獨屬自己的親密連結,也祝福一切與己無緣的“他者”找回自己失落的親密連結。

迴盪之所在,就是感動之所在,就是身心安然之所在。
自己心安了!就不需要誰來迎合自己狹仄的框架。
在這樣的信任裡,沒有框架,也沒有背叛。
只有開闊的生命感汩汩流動在兩個身心安適的獨立個體之間。

這才是真正的信任~
"相信"生命會自尋出路,所以"任隨"生命的流動..........
1月7日 2:22 · 讚
朱志學 Ask:

只是我覺得你的信任與情人間所講求的不一樣ㄟ 若是情人間的相處是像你所說的信任 那我想根本就不用在一起阿 因為雙方都不知道對方是不是我安然的位置 這樣在一起有甚麼意義?! 不過你對信任的解釋我認為是有恰當的 只是用在這個有關愛情的問題 或許就不能這麼解釋了

Reply:

在一起不是為了確保開花結果,而是為了在受苦中達成更高的學習,以徹底淨化自己的幼稚!
顯然,
開闊的信任,原不屬愛情所有。
前者“相忘於江湖”;後者“相濡以沫”。
它們各自在不同的層面運行。
“未經昇華”的愛情,其本質原建立在對謊言的維護~維護那游談無根卻足以強化“自我幻見“的美麗謊言。
謊言終歸幻滅。
夢境終歸破碎!
承諾終歸落空.......
但夢碎的經驗是好的,它原是成長必經的學習。
入其非以成其是..........
生命在"成其所是"前,還能有別的道路嗎?
1月7日 2:51 · 讚
Chia-ning Yang 謝謝老師的回應,但我想這對我以前的價值觀念不同,需要好好的想想,思考一下><
1月7日 6:53 · 收回讚 · 1 人
朱志學 價值觀念是死的!
不要輕率盲從。
該追溯的是~
那外在於你的價值觀念
是經由如何的過程
逐步內化到你的意識深處,
並進而轄制了你的情緒、反應與行動。
才算為自己找到了一個“不受人惑”的立足點。
1月7日 17:32 · 讚 · 1 人
Vais He 我覺得"信任"是很單方面的
所以沒有所謂的''背叛信任''這件事
因為只要只要相信生命的流動並任隨他
那麼就不會發生背叛信任這件事
然而在愛情中 我們因為愛一個人
而設定一個框架是屬於自己和所愛的人
要求雙方都要緊守住框架內的一切 將我們的"信任"給縮小了~
1月8日 0:06 · 收回讚 · 1 人

貝森朵夫莊主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曹小妹冤死事件,媒體評論幾乎口徑一致地把矛頭都指向社工,社工又把反彈情緒遷怒於東海社工系畢業生。
假如,整樁悲劇,真要追究背後複雜的因果,我個人以為真正罪無可逭的兇手,當然不是社工、不是直言批評的東海社工系主任彭懷真、不是被流彈波及的東海社工系學生、甚至也不是隱身背後的負心漢,而是沒有能力在整樁事件裡看清自己的責任、卻老要求別人為她負責的曹小妹生母!

這牽涉到她對責任兩字的體會!
顯然,對曹小妹生母而言,她的眼界所允許自己能理解的責任,就是別人必須為她的幸福負責。換言之,她把責任視為別人對她的虧欠。這是典型缺乏人格獨立性的棄婦心態。只要她能洞見,除了自己,沒有别人該為自己的命運負起全責,就不會允許自己淪為一顆俯仰由人的棋子,而輕易把幸福建立在如何嵌入別人世界版圖的一部份。

可是,為何要把定義自己世界的權力,交由別人決定呢?
她先以女兒作爲交換幸福的籌碼,談判不成又視女兒爲可以生殺予奪的財產。
她有尊重女兒是獨立自主的個體嗎?
我們看見的事實是:
一個“物化“自己的母親,果然也只能以“物化“的心態看待自己女兒。
心態一開始就不純正,事後見棄於人又能怪誰呢?

事實上,只要自己決心活得幸福,就算只母女二人,也儘可以是完整自足的世界。
這關係是缺陷抑或完整?純然決定於自己的成熟度,而非交由背後的負心漢來定義。
這意味:除非自己願意,沒有誰可以讓妳活在他的陰影之下。

貝森朵夫莊主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每次看著學術論壇那些血色蒼白的文字垃圾,我就暗自歎息這些人真擅於虛耗生命。

鎮日囚禁在文字堆裡,絞盡腦汁,榨出這些論文發表紀錄,歷史就會記住他們嗎?

我實在受夠這些蛋頭學者們玩得煞有介事的無聊把戲。

滿腦子兢兢於學術評比紀錄的精明算計,卻絲毫不以淪喪浩蕩的生命感為恥.......

俗諺有云:武大郎玩夜猫子—什麼人玩什麼鳥!

矮人看場,卻還這麼自我感覺良好。唬誰呢?



塵泠

貝森朵夫莊主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 人氣()

  • 這是一篇加密文章,請輸入密碼
  • 密碼提示:
  • 請輸入密碼:
  • 這是一篇加密文章,請輸入密碼
  • 密碼提示:
  • 請輸入密碼:
  • 這是一篇加密文章,請輸入密碼
  • 密碼提示:
  • 請輸入密碼:
  • 這是一篇加密文章,請輸入密碼
  • 密碼提示:
  • 請輸入密碼:
  • 這是一篇加密文章,請輸入密碼
  • 密碼提示:
  • 請輸入密碼:
1 2
Close

您尚未登入,將以訪客身份留言。亦可以上方服務帳號登入留言

請輸入暱稱 ( 最多顯示 6 個中文字元 )

請輸入標題 ( 最多顯示 9 個中文字元 )

請輸入內容 ( 最多 140 個中文字元 )

reload

請輸入左方認證碼:

看不懂,換張圖

請輸入驗證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