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分類:師友風義 (181)

瀏覽方式: 標題列表 簡短摘要

W老師:

昨午,已正式完成博士班入學驗證報到手續。走出人社院一館,深深呼吸了一口氣,只覺走起路來,格外神朗氣清。懸擱多年的夢想,一夕成真,湖畔閒坐,竟是別有一番滋味在心頭。從動念參加博班考試至今,我等這一天快兩個月了!12/14日放榜,總算不負所望,我如願考上中文博士班,還是生平大考第一次考得榜首。曲折多年後,終而回歸學術生涯。欣悅而外,不無一臥滄江驚歲晚的浩嘆。我只期許自己,閱盡千帆後做研究,那可得真是生命的學問,才不枉負這一路曲折跌宕的心跡。雖說,現實重擔依舊,我依然得挨著生存底線討生活,可存在的勇氣(the courage to be),卻也因著這場考試打開的嶄新局面,頓時浩氣泉湧了起來! 

走筆至此,不由感慨,自我初讀蔣年豐《地藏王手記》迄今,悠悠廿載流光,夢影似轉眼而過。二十餘年來,甚可感念的師友多矣!不論是昭旭師、鎮華師、正治師、蔣年豐、老孟、安梧師、余老師,以至相識多年卻直到近日投考中文博班才與我發生關鍵交涉的您,都相繼匯流為我個人生命史中的"重要他者"。我不由深自畏嘆,這不受死生幽明限隔的綿遠因緣,是如何交光互映於我靈命深淵並引領我從中體得一分慧命相續的莊嚴。

謹此向W老師表達我深致的謝忱。沒有您破格認可,重回學界,在我只怕仍是遙不可及的夢。
 

志學 寫於2015.12.23 欣赴東華中文博士班驗證報到之日



感念W老師贈言相勉:

志學,你的才情與博雅,冠首群倫,期待你加入這一塊學術夢土,以<地藏王手記>綰合諸多因緣,所勾勒的藍圖,令人滿懷興奮,亦願景可期,猶記十多年前在東華附近東苑住處,小斗室裡我們暢談交心,匆匆一晃眼,尤喜你不減初衷,所見所識卻更豐盈可觀,爾後我們可以多交流,在文哲的康莊大道上
 

貝森朵夫莊主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細雨霏霏中,陪同佩妍完成東華中文博士班入學報到手續。
中午,兩人首次到湖畔餐廳用餐,這才發現:
就這麼幾道簡單的自助餐菜色,在湖光山色的圍繞下,竟也透著難言的幸福感。

2016.6.13



志學:
這也是東華始終令人我難以離開的地方,即使台北的學校多次招手,即使合併傷害了原東華中文的陣容與宏規。
畢竟在寧靜的校園裡,總是可以傾聽自我內心的聲音,找到自我安身立命的祕訣。
很高興你們夫妻能與東華結了更深的緣,在此當足以激盪更多的生命能量與人生智慧,這真是難得的福分,也值得享受珍惜。


W上


全然理解W老師終未輕易求去的深層原因。

仔細想來,還真不尋常。
同一所大學校園,一任教就超過二十年。在我認識的師長中,除您而外,還真是生平僅見。何況,您不是別無選擇,而是自覺地放棄任何驛動的機會。這顯示,在高教體制難以抵禦的市場化洪流中,您仍是為自己保有了不受體系侵擾的“詩學空間”。
以此觀之,您跟東華大學綿密深遠的因緣,才真讓我欣羨與讚嘆。
二十年來,這校園裡一定隱蔽著無數私密角落,支撐了您在重重幻滅中,仍選擇不負初衷,不失所愛。
別所大學,或許人才濟濟,無待幫襯者錦上添花;可東華大學少了您,中文系最後一盞燈,只怕也就滅了!
走筆至此,不由思及,王家衛《一代宗師》裡借宮師父所言:“憑一口氣,點一盞燈;要知道,念念不忘,必有迴響;有燈,就有人。 ”
這話,鏗鏘有力,直見性命!也正是在這意義上,我和佩妍私下聊及,每不勝欣幸:還好,您還在這兒。
雖然,從很多角度看來,我們是來遲了!
可只要點燈的人還在;只要東華校園青山依舊,蓊鬱如昔;我相信,巴舍拉曾為我倆開啟的眼睛(佩妍與我都深愛《空間詩學》一書),總會讓我們從這所絕美大氣的校園,不斷發掘出獨屬自己的“天涯一角”。
 
謹此代佩妍一併謝過W老師的贈言
 
 
志學再拜

貝森朵夫莊主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重讀老孟與梨山阿寶舊文怵然有感

Docliu Liu 許久前自網路上認識這位奇女子,她的書是少數幾乎一口氣讀完之一.然而我只敢幫她推銷水果,卻遲遲不敢上山見她一面.深怕我那顆蠢蠢欲動的心,會因此潰堤到無法收拾,我所創造的天地因之崩毀.雖然我真的想推翻自己.只能一讀再讀,在字裡行間尋找慰藉.悲哀啊!奢望卻不敢天翻地覆的為俗世所綑鎖的行將垂垂老矣的一個人.(讀朱兄所引此文,感慨系之,借題發揮,幸勿見責)

朱志學 沒想劉兄感慨如是之深?這正見您的磊落之處。
至少您有勇氣承認:俗情世間所共許的實相,根本不是實相。
是的!相對這位奇女子(她六年前隨老孟到過我家一次,正是我第一架貝森朵夫初抵花蓮舊家那天),平日浸淫在精緻藝術之追求並恃此以對抗庸俗化的我們,益顯得俗不可耐!
精緻藝術,有時只是掩蓋生命殘破的遮羞布罷了!
真探其底藴,裡頭每不見堅實的主體性,而不覺流於虛矯的姿態賣弄
事實上,主體性真至於:“大用外悱,真體內充”,一切“自矜”、“自是”、“自炫”都去得乾乾淨淨!
此則梨山阿寶所以為不可及......
這等人無待追求藝術,她的生命本身就是藝術。

志學 2012.5.21 重讀老孟與梨山阿寶舊文怵然有感.......

阿寶
深邃的行走

身體的行走,心靈的旅程 
要問安住生活的源頭活水,於我,是一段形體並不安定的行腳;要說一趟生命中最遙遠的旅程,於今生,是肉身居留一隅山田的耕耘歲月

三十五歲之前,我學著用生活的心情旅行;因為這段旅行,讓我在三十五歲之後學會用旅行的心情生活。

人從演化搖籃的非洲開始往外行走,足跡遍佈所有的陸地,旅行的基因必定曾是演化的優勢之一,這股原始的動力,至今依然在我們的體內蠢蠢欲動,當它被滿足時,就是一道生命的天窗開啟──從生存領域的拓展,到精神世界的探索──行走,不只是在有形的空間中移動,也是在一條通往心靈的路徑上前進。

是的,我說的是「行走」,而不是旅遊。因為,拜文明之賜,長途旅行已不再困難,但隨著難度降低,它的深度也被彌平,旅行很容易成為一種消費方式,另一種無饜足的攫奪與獵奇:因為快速的狼吞虎嚥而消化不良;因為迅即來去的匆忙,帶出一股霸氣;因為不必為所過之地負責的輕鬆,而給相遇的土地與人罩上一層灰泥而不自知。

行走卻不同。行走放下速度的野心,要求自己的體能適應環境,而不要求環境的安適來便利自己的旅行。因為一步步的踩踏,地域的遼闊在性靈中延伸,相遇的人事也因細緻的接觸而更加深刻。由於沒有快速的交通工具隨時可以讓人離開異域、重回熟悉的環境,旅人必須不斷改變自己,適應眼前的景況;長遠行走的人配備有限,不得不用在地的方式解決問題;隻身旅行時,習慣與成見都要面臨嚴苛的考驗,沒有自己所屬的族群為後盾,更容易以新的視角看待異文化,因而學會尊重與謙卑。這種謙卑內斂、自我調適的學習,非常需要時間,不幸的是,那讓人以為可以賺取時間的快速工具,卻謀殺了時間對旅行者真正的意義,並吊詭地讓人相信,它為人們爭取了時間。

我因此慶幸,世上還有些地方,交通並不是那麼發達──還有什麼比一個沒有車輛的世界,更容易讓人遇見世界──遇見山川遇見人,遇見陽光遇見風雨,遇見生命,遇見自己!

行走的啟蒙
我的高中時代,體內開始翻湧著一股向外探索的欲望,世界是什麼?其實一片模糊,當文明的載具第一次帶我離開故鄉蘭陽,心如晨風中的青芽,輕輕顫悸,有假裝勇敢的必要,但更多的是期待和欣喜;那時以為,里程等同勳章,遠行就是履歷,收集更多的地名和風景就是富裕……我十八歲單人單騎的環島就這樣展開,傻氣地沿著一號省道一路從台北到高雄,一路在煙塵中被呼嘯的汽車凶暴無情地往後拋擲,卻仍對遠離開蘭陽清新熟悉的鄉間小徑一路無悔!恆春以南,天與海乾淨的藍才讓我如夢初醒,而轉過鵝鸞鼻,東海岸當時車輛罕見,踏騎的辛勞才真正換得美的撫慰、接受一種寧靜舒緩的催眠,不再在乎時間和路程──「慢行」的偉大啟蒙這才開始。

有了這個啟蒙,隔年,大一的暑假,我不再盲目穿越塵土飛揚、噪音喧嚷的公路、城鎮與風景區,獨自背起行囊走入山裡,一年一條橫貫公路,從此心中植入一塊臺灣的綠色版圖,一枚難以抹滅印記。

然而,只是在人車稀少的山區公路上徒步,終究不再能滿足我向更孤絕幽隱的區域探究的渴望。探究些什麼?還真說不上來,而我開始背起重裝,攀向只允許雙足踏臨的高山,傾聽島嶼綠色心脈沉渾的躍動。許多年後我依然慶幸自己,曾經如此認真地用雙腳來認識我們的島

自己與世界的關係
從遊賞與經歷,到走入人生行路的深遠課題,是一段長長的過程。

那是一只行囊、一股迎向世界的渴望和一顆不返的決心,從川藏高原經喜馬拉雅到印度,一年半的漂泊。

從沙塵呼嘯、有一段沒一段地輾轉的公車,接著一程程頻頻拋錨、亡命的東風大卡車,直到怒江狂流阻絕所有四輪行具,然後是單車、毛驢,最後是自己的雙腳。山環水複,我說不出確切的目的,只知道自己永遠想看路的下一個彎道是什麼?地平線上羅列的峰巒和水澤,都是我朝聖的對象,每一個在這裡活下來的生命都讓我驚嘆不止,每一種交通工具行到盡處,都讓我看見更壯盛的天地!

雪域聖城已經是幾小時飛航就可以到達的地方,我用五個月把路走遠,卻意外地用了也許是最短的時間,走到自己人生的極遠處。我於是知道,單車的速度對一個用旅行來摸索生命質感的人而言,實在太快

離開西藏,在尼泊爾的三個月我用雙腳丈量著喜馬拉雅。

那是一段多麼接近諸天眾神的日子!不是冒險犯難的攀登──只是行走,心無旁騖的行走,里程數字已經失去它的宏偉,行走的深邃超越了速度和距離,地圖上的名字,我用足印一一串起,卻又隨之忘記,只有一種既肅穆又清揚的力量將我帶進言語道斷、無邊靜默,卻又生機蓬勃的豐富世界!我在行腳中看見自己,看見自己與世界的真實關係。

旅程中慶幸自己沒有相機,許多地方我知道,終此一生不會再去,於是用眼用耳,用心用靈把瞬間活在那裡,專注地行走、忘我地寫生、或只是在瑜珈中靜觀自己,也不奢求將來留下完整的回憶。這樣日復一日、月復一月的行走,我終於看到:我在塵世也是個過客!一個極可能到訪一回就不再重臨的過客……

人生行路
到一個難得的地方,有人會盡情收羅,恣肆消費,因為「回去」後可以貯藏、展示、回味……而我卻選擇在相遇的片刻努力把自己留在那裡,然後不帶遺憾輕輕離去。因為行走的人,道路程程相續,既無歸處,又何處收藏、為誰記憶?當一個人心中盈滿收藏的意圖,又如何與世界清明相遇?於是我選擇讓經歷的一切深深內化,做為下一程人生的資糧。

──人生比任何旅程都難得、都不可重復,我如何可以放下沉沉負贅,深刻生活,讓與這世間交會的片刻,也是一個暫時的主人,不卑不亢的留在這裡?

──那是我長久行走之後最重要的思維:旅行是環境帶著主體不斷變換的過程,生活卻是個看似安定,但內在波瀾起伏的另一種探索。真正的探索者不願重複自己的過去,即使在同一地點行走,也會追尋不同的深廣度,由此不斷成長,不斷開闊……「定點旅行」就成為我另一個行走的課題……

我學著認真看待腳下的土地,用心思索每一個生活細節。而當我把心留在這裡,心路上的風景就再也不是名山大川可以比擬,生活的豐沛無處不珍奇,哪怕是一顆種籽發芽、朝陽下一滴晨露映出葉的翠綠!我甘於耕耘定居,平靜看待自己。

在行路中緩慢蛻變,是一種美妙的經驗,我噬飲其中甘甜已經成癮,回國之後,一種渴望竟成了病──渴望一個豪放的行走空間,渴望沒有公路的山、沒有車輒的曠野、沒有機動引擎的地平線──清晰的步徑蜿蜒過溪澗叢林,串接起大小鄉鎮,迴環於水湄山巔,可以健步可以徐行,可以舒懷也宜於沉吟……

然而我們的故鄉臺灣,卻與這個美景漸行漸遠,生命中最美好的窗口,在許多人的生活中竟是緊閉的,日常生活裡,行人的步行空間被車輛、攤販、住家侵霸,出門彷彿一場障礙超越賽,更遑論怡情悅性的周邊環境。寸步難行的後果是讓一般人放棄步行這件美事,將生活中重要的調劑寄託在假日出遊上,卻又因此造成郊遊地點人滿為患,車輛不擇手段地擠到車程的盡處,好讓穿越喧騰的過程減短;沒有沉靜行走的習慣,尋幽訪勝就難免成了幽靜勝地的殺手……我為此悵惘良深!

直到知道「千里步道」的計畫,不禁欣欣喝采!這絕對是一項值得努力的世紀工程,期待行走的深邃終究能普及斯土斯民……

(本文作者曾一個人獨自自助旅行,從四川經西藏、印度到尼泊爾,共花了一年半的時間,途中能步行就步行,也買過驢子及腳踏車代步。民國八十九年,阿寶選擇上梨山,為了實踐自己的理想,她向農民租地,搭帳棚住了一年,過著沒有電的生活,白天辛勤做農,晚上就點油燈照明,閱讀農業專書,想在實做中學習這個領域的專業,用善待土地的方法耕作至今。)

女農討山誌序 ─ 「生命可以短暫,美麗卻要永恆」 / 作家、簡樸生活者 孟東籬

  寶蓮,是一個常常讓我驚嘆卻不可企及的人。

  朋友間,叫她阿寶。她到梨山「討山」之後,就稱她為梨山「阿寶」,以別於其他也叫阿寶的人。

  第一次聽說阿寶,是在陽明山平等里紀淑玲家。聽說她曾一個人騎單車住帳篷在歐洲漫遊好幾個月,以賣自己沿途寫生的畫作維生;聽說她曾冬天在北極圈內的小木屋裡獨居好幾個星期;聽說她曾獨自一人,從四川到拉薩再到尼泊爾、再到印度,不搭飛機,卻搭長途公車,又捨公車,步行,買驢,騎驢,失驢,又買二手單車,騎車,推車,夜間睡人廊下,用了好幾個月的時間才到拉薩,再從拉薩以此方式翻山越嶺到尼泊爾,轉往印度……於今,住在橫貫公路支線外的竹村工寮。

  這些事情,聽聽,好像不似真的,好像只看到了一個霧中心的身影,只是驚嘆:怎麼會有這樣的人!

  及至淑玲拿出阿寶在旅途中寄來的寫生畫,又驚嘆她怎麼畫得這麼好。雖是寫生,卻有一種扣人心弦的東西在,那東西不止是出自被寫生的景物,而是出自寫生的那個人,出自她的心,出自她的眼,出自她的手。

  我開始對這個人很好奇。

  大約五年前,我跟幾位朋友從橫貫公路的迴頭彎步行約四個小時,到竹村。一方面是好玩,一方面也是想去看看阿寶其人和她的生活狀況。那時她還沒有到梨山「討山」,而是借住在竹村榮民水泥工寮中(如她書上所說,那時每個月用不到五百元,有時接連好多天只吃地瓜和地瓜葉與野菜)。她附近方圓幾里之內,只有一位年近九十的老榮民畢伯伯。畢伯伯說,阿寶不在,大概到梨山打工去了。我們從窗外向內窺看她的房子,房子除了一張硬板床、一個小桌子和兩三把鋤頭之外,可以說什麼都沒有,比「寒窯」還寒吧。看到了她在門外種的菜和她在附近一棵高大的樹上用樹枝搭的台子。台子大概曾是阿寶「棲息」的地方吧,但那時已經爛了。

  又隔了一段時間,才在淑玲家第一次見到阿寶。她身高中等,皮膚黑黑的,應該是細緻的,但沒什麼「油水」。不大說話,抿著嘴的時間多。像果仁一樣,包在不甚引人注目的殼中。

  後來,她清唱了一段崑曲(?),聲音清麗醇靜,讓人為之動容。我問那是什麼,她說是「山鬼」。

  又隔了一段時間之後,聽說她在梨山租了一片果園,想用漸進的方式,把梨山還給大自然……

  對這種「愚公」還「山」的心願和方式,我其實沒有設身處地去了解過,只是讚佩這阿寶又在做一件絕大部分人不會做也做不到的事。讚佩她就是那種身體力行的人,而不是徒托空言的人。

  然後是有時看到她騎「野狼」機車到平等里來──從梨山騎到宜蘭,再從宜蘭騎到台北!而她是一個不粗不壯的女子!後來,看到她開一輛舊舊的「瑞獅」貨車,車上有甜美多汁的梨。

  我跟一個朋友曾到她梨山的果園紮營過一夜。那時她的竹屋剛剛搭好骨架。我們不但沒有幫忙做工,她還休了一天假,陪我們到木蘭溪上方看野生的肖楠幼苗──就是她想移植到她的果園,想把果園還給它們的樹種之一。

  我一直不知道她吃了多少苦,受了多少委屈。她的理想,我聽了雖然點頭稱是,但也總如耳邊風,過了即忘。

  她,雖然如她母親所說,是「敢死第一勇」,那走在我前面,讓我不可企及的身影,卻總如在霧中。

  她來平等里時,有兩三次說話讓我驚動。

  我喜歡她的畫,也知道她畫了不少。問她畫稿放在哪裡。她說,有很多都丟了,另一些放在一個潮濕的破屋子裡。我說,那不是會壞掉嗎?她說,壞掉就算了。

  又有一次,談到男女之情(你總覺得她這個人「不」浪漫,沒有濃情蜜意,有點「太上無情」),她說,如果你所喜歡的人去喜歡另一個人或被另一個人喜歡,那不是很好嗎?因為,你喜歡一個人,就是希望他幸福、快樂。如果他喜歡別人或被別人喜歡,他因此得到幸福快樂,那不正是你所祈求的嗎?

  又有一次,我跟她走在平等國小後門的台階上,提到她因勞動和寒冷而僵硬了的手,我說我之所以不肯去做粗工,原因之一是還想學鋼琴。她則說,她已越過了精緻藝術……我聽了,汗顏良久。

  大概是那天,我發現她的頭髮好黑好長好濃,只是她雖弄扁舟,卻不披髮。她總是紮成一條長長的辮子。

  農曆年前幾天的一個傍晚,我在淑玲家又見到她。她從梨山開貨車下來,準備在士林跟媽媽和姊姊過年。晚飯後她拿出這本書的清樣,說要做「功課」──校稿。書中的插畫大多是她自己畫的(只少數幾幅出自馬丁),畫得那麼好(此時我還未看她的文稿),又是讓我驚嘆。我一方面是讚嘆,一方面是疼惜的去握她的手。黑黑的,有點瘦,但相當柔軟,沒有粗糙生繭的感覺。她說是因為最近沒有做工。大概是多半時間都在寫書吧!她寫起書來一定也是六親不認的,聽說她寫書的這一年,既不見朋友也不見情人。

  她的指甲沒剪,不大整齊,裡面還藏了些泥垢。她略略縮回一些,說,是從梨山匆匆下來,來不及剪。

  這雙手,真是「物盡其用」的手。刺繡,騎單車,攀山越嶺,用割草機割草,開搬運車,騎重型機車,吹直笛,搭房子,種菜,剪枝,套袋……現在,是寫書!

  過年前後,我都在看她的校稿,我覺得發現了寶藏,她真是一個多麼有心的人啊!

  (她是一個「爬山沒有心臟」卻從小就非常有心的人)。

  她真是如她自己所說,是一個「才華洋溢」的人!她從小就傑出,從小就有別於常人,從小就心思細密而專注,做起事來都捨命以赴,對事物的思考深入而踏實,但她的心又是多麼柔軟,多麼敏銳,多麼容易受傷!而她自癒的能力又是多麼強!

  這本書,不但記述了她討山的緣起與經歷,還回顧了她成長過程的梗要,使我原先所看到的霧中身影漸漸明晰起來。我看到一個優秀心靈的成長過程與自我錘煉,我看到這樣一個人在靜靜看著世界,在走進這個世界,做她願意為世界做的事而成敗無悔。

  這個世界有幸有這樣的人,我為有這樣的人而感謝。

  我沒有看過阿寶中學時代為日本和服做的刺繡。我相信一定繡得很好。我看過她的畫,她的畫有很好的品質。我看過她竹屋的基本架構,我喜歡。我聽過她唱歌,聲音醇靜。

  現在,我看到她寫的書──是一本散文傑作。她那因勞動而僵硬的手,可能無法拉小提琴,卻無礙於她投入另一項「精緻藝術」──寫作。

  敏銳的感受,精準的捕捉,化為簡潔、優美而雋永的文字!我們有幸增加了這麼一本山林田園文學,不論就反省的深度還是就人跟自然的呼應,都不亞於梭羅的《湖濱散記》。

  這麼豐富而美好(也令人痛心)的內涵,不需我多說,就待讀者去細細品嚐吧!

  能為這本書寫序,是我的榮幸。

女農討山誌書序

貝森朵夫莊主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信箱裡,靜悄悄地躺著一葉暈染著古寺楓紅的明信片?
我細看郵戳,竟是來自日本?
驚喜之餘,我不禁會心一笑^_^
如是浪漫的行止,不是來自日本的友人,只可能是來自近日甫到東京一遊的香港友人Ben。
Ben是我莊園接待過的香港客人,總是擎著一具單眼相機捕捉瞬間詩意的他,在我眼中,秉具著深致過人的美學質地。不消說,這又是他旅途中的一念靈思。

感謝Ben的祝福^^
您說的對:如果莊園能夠多多的收到曾經入住莊園客人的明信片,那麼,是否又是另一番回憶而更有趣味呢?
沒錯!此刻,我和妍姐就為著這張遠隔重洋自日本迢遞而來的明信片而浸沐在難言的幸福感裡。
她忍不住隨口吟誦了盛唐詩人王維的“海內存知己,天涯若比鄰”.....
還說到:等我們的星空玻璃屋蓋好,希望還有機會盼到您來喝咖啡^^
再次感謝Ben的細膩用心。
我希望還能蒐集到更多海外友人自世界各地捎來的明信片,假以時日,或將逐步貼滿一面牆。
我相信,您這一葉寄自日本、暈染著滿山古寺楓紅的淡雅書箋,就是最美的歷史起點^^

朱大哥 2013.11.21 寫於花蓮貝森朵夫莊園

貝森朵夫莊主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Dear Bonnie:

不好意思^^
連著幾日接待客人,一直找不到適合的回信時間。
其實同一段時間,我很快速地回了幾封給陌生客人的覆信,但您都說了:“看到師丈竟然有《花月痕》就覺得好像找到知音似的”,這讓我不能不另眼相看您這麼一位素昧平生卻儼若夙契於心的晚輩。
為著這分鄭重的心意,我自然得特別挪出一段獨立的時間給您寫信;
這就像跟好朋友說說話,總要挑個可以靜下心來茶敘的時間。
於是,等著、等著........
我不覺就擱筆到現在才給妳覆信。

就先聊聊鋼琴吧!
妳說對一樓的直立式鋼琴很有興趣。
怎麼沒當場告訴我呢?
我不輕易借琴給人,但我會很開心借給妳的!
教我驚喜的是:原來,就這麼一個偶然的觸因,竟讓妳回家後重拾放棄已久的鋼琴。
在我而言,再沒比重新找回一段遺落許久的熱情更偉大的禮物!
此亦無它,我自己深深經歷到:那隱蔽深微卻憤悱遒勁的內在動力,足可開啓一個人的“第二人生”;而少了這具有高度自我淨化意義的“第二人生”,生活,只不過是個窒息靈魂的“硬繭”。

妳還說到:“我會想讀中文系有很大一部份是想要變成跟老師一樣是漂亮的國文老師”
這話牽動我很深的歎息!
倒不是為了妳賭氣放棄了這個夢想,而是我見了妳這段話,不免耿耿於懷:
妳打從荳蔻年華所凝眸仰望的佩妍老師,卻是我無緣親眼得見的。
這是“時機”的殘酷!
而所謂“命運”,無非是“時機”決定下的產物。
若時光能倒流,我願不計一切代價,只為了能重新尋回我那教我懸念多年卻未得近身親炙的年輕身影。
可能的話,妳只消瀏覽一過陶潛的“閑情賦”,就知道我長年背負的遺憾有多深!!!
於今回看,淵明賦裡每一個深情的願望,在我被迫與內心的摯愛暌違天涯的日子裡,除了落空,還是落空...........
在這意義下,妳的幸運,原來映照了我內心深埋多年的空缺。
同一段時間,同一個人影,卻各自在不同的人心中收疊為不同的心緒
細細尋繹,人生的遇合,實有難可已於言者。
我衷心祝福Bonnie一輩子能長保一種單純的幸福,不必如師丈非得遍歷人生的艱難與哀樂相生,才終得結束無始以來流落無歸的滄桑與浩嘆!

暫且擱筆!
我衷心期待下回的見面^^

順祝

秋安

ps.沒想到妳母親跟我和佩妍老師也算有同門之誼呢!

師丈 2013.9.16 與佩妍新婚週年頃閱Bonnie來信有感
 ·  · 推廣 · 
  •  
    朱志學 主旨: 謝謝您的招待

    師丈您好:

    非常謝謝您這一次招待我們四個人,我們都玩得很高興。跟同行友人安綺約好下一次再一起來,打算深度旅遊(這一次有一點太趕,都走馬看花)。在花蓮我們都很放鬆,很悠閒,真的就是完全在度假,看著同行的妹妹跟友人都休息的很夠,我也很高興(我有點認床,所以出去玩都睡得很淺)。
    在民宿看書對我而言是非常快樂的時光,在那裡看書的樣子其實就跟我在家裡一模一樣,喜歡看到什麼很有感的句子就念一念講一講,上一次在家裡看張愛玲的〈關於笑聲淚痕〉中有一句:「原來兩個桑堅國面貌也相同──賈寶玉甄寶玉至少不同姓。」邊笑著邊念這句話,樂趣無窮呀!另外,看到法文是一定會念出來的,因為在臺灣說法文的機會實在是太少了,在臺灣學法文,資源真的少,我都上 對岸網站下載他們的法語學習資源,大陸那邊法語資料真的很豐富!!是說對我來說真的好難得,我在外頭很少這麼放鬆的,真的覺得很開心!!而且看到師丈竟然有《花月痕》就覺得好像找到知音似的XDD(雖然我覺得《花月痕》沒有很好看.......)
    我跟安綺兩個人都希望以後買一間房子,兩個房間的那種,一個房間要專門拿來放書,大概就像民宿那個樣子吧,擺的滿滿的那樣。另外,聽到師丈說我興趣很廣泛心情很好~~其實我自己覺得自己興趣不是很廣就是了,可能對自己很沒有信心吧XD
    總之很感謝師丈的招待,真的玩得很輕鬆愉快!!

    ps.我對一樓的直立式鋼琴其實很有興趣!!回臺北以後我又開始彈鋼琴了,從哈農開始練起,久沒彈真的有些生疏了。說真的學了這麼久放棄的確是很可惜的呢。
    ps2.我會想讀中文系有很大一部份是想要變成跟老師一樣是漂亮的國文老師!XD後來真的放棄中文系的原因很幼稚......大概年輕氣盛,就為了賭那麼一口氣。
    ps3.我的母親知道余老師,我有跟她說老師的消息。如果我沒記錯的話,母親是曾昭旭老師、王邦雄老師的學生。

    敬頌 時祺

    Bonnie 9/13

貝森朵夫莊主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W:


剛信中所言是老師最後一堂課。(2012.6.11)。
底下則是老師最後一場公開演講(2012.6.23)。
後者談的正是人文諮商,我很慚愧,那時我正陷於熱戀,竟渾然不知有此演講。
我不意外我會錯過。
因為這“課外之課”,是老師請“外人”來上的。除了少數兩場,因為講者住我民宿,由我接待,我有陪同聽講。
否則,我思恃不是老師主講,也就沒多理會。
沒想到,最後一堂課,是老師出來收尾。
看了聲傑一年後PO出此文,你很難想像我的懊惱:我錯過了老師最後一場公開演講,我也錯過帶佩妍(我內人)拜見老師的最後機會>_<
唉!往者已矣,益見時間的殘酷......
知道您正蒐集這方面資料,一併轉寄於您。



志學又及


余德慧老師的最後一場公開演講逐字稿
談論「人文諮商」
演講日期:2012/06/23
各位同學好,大家大概很少看到我,很少看到主要的原因是因為我生病,但 是最重要的原因是我不能在場,我在場的話,老師絕對很有壓力,畢竟我是前輩, 怕講師覺得你在監視我,那他們就不快樂,那我想,對我來講我卻是覺得無所謂, 因為我覺得這個 program(人文諮商概論課、實務課和深論課),它其實是把我, 做一個臨床心理學家曾經犯過的錯誤,都把它改過來。
到現在臨床諮商訓練,還充滿了錯誤。那最大的錯誤就是光說,很會說、結 論很多。所以如果你們上過輔導理論,諮商輔導入門的時候,你就會發現,他們 充滿了講我要怎麼幫助人家,我怎麼看人家的問題在哪裡,我一直覺得這是一個 非常錯誤的臨床現場。真正的問題在哪裡?真正的問題還是要回到,我們人沒有 辦法矯正別人,我們人幫助別人是一不小心的,人並不是因為他想要幫助別人就 可以幫助別人,也不是因為他談了一大堆我怎麼助人,我就可以幫助別人。
1
所以在這裡面,大家注意到我請王鎮華老師來,他是第一個跟大家講,他是 人文諮商的一個標竿的人物,大家注意到王鎮華老師,他基本上講什麼其實不重 要,重要的是他人在你前面的時候,他這個人本身,你看不到什麼叫做氣,什麼 叫做正直,什麼叫做光明,王鎮華老師是用他的人來顯示出這個東西來,所以他 在問你們的時候,他其實是在用他這個人在問你們,而不是用我這個人,知識有 哪些東西什麼什麼,那些東西我們都可以忘掉,我們唯獨不能忘掉的就是說,我 們中國的文人有像王老師這樣的嗎?那這樣的功夫,基本的訓練是什麼?
在這裡面其實就點中了現在台灣諮商輔導的錯誤,台灣的諮商輔導是一個虛 殼子,那個虛殼子就是說,他沒有「練心」,我記得我自己在比諸位還小的時候, 接受同理心訓練,然後大家都可能聽過同理心訓練,就像你們打電話到張老師或 救人機構,「我可以幫你嗎?」「你一定講得心理很難過對不對?」等等等;那個 東西其實是一個語言訓練,然後我們中國人,像王老師的這樣一個狀態,其實是 一個「內在修為」。
所以我人文諮商一開始,我就從來不讓你們去學怎麼樣去幫助人家,我一句 話也不講,不能講。我們要講的是什麼?我怎麼樣進入我自己?然後獲得我內在 的真實,然後我去把握它。這是我們真正,這是王鎮華老師他一生的修為裡頭, 所獲得的東西;所以王鎮華老師常常會說,今年是我的開悟元年,那後來有人問 他就是說,ㄟ,自從你的開悟元年之後,現在是開悟第幾年?他說現在還是元年, 因為他每一年都在開悟,問題不是在開悟這個問題,而是說一個人可以想到他自 己可以開悟,是因為人的內在開發,他在開發他自己,這個就是中國文人的修養, 所謂的「內修」。
所以「人文諮商」這個課,我就是要透過各種不同的面向,去「內修」。包 括說最簡單的「自由寫作」,其實「自由寫作」是一個很簡單的方法,可是它最 重要的是什麼?就是它擺開了我們習慣對文字上的裝飾、修飾,而直接咻到某個 真實點上,所以很多人對自己的真實很陌生,可是當他就像是彥宏講的,當學生 一碰到那個真實時就知道什麼是他最寶貴的,所以並不是說什麼孩子就可以獲得 什麼多少寫作的方法,或者獲得什麼?不是,而是「他嚐到他內在真實的滋味」, 那這其實就是我們講內修的最根本的東西。
2
所以在這裡面,我其實是有系統的把不同的人,不同的面向的內修講給大家。 譬如以盛老師(盛正德)來講,盛老師的憂鬱症,我其實是他不好意思講,我是讓 他把他的畫弄出來,那他的畫裡頭有一個是人,像個豬一樣倒掛,你們還記得嗎? 這是很恐怖的,那是不是真的有這個?不是,是一個憂鬱者他在看事情的時候, 他真的看到了這個感覺,就自己好像是肉沾(台語),那我為什麼知道這個東西? 因為我自己也曾經有一段時間是憂鬱症,那憂鬱症是一個什麼都沒有辦法的,我 在憂鬱症的時候,我任何電視都不能看,電影都不能看,但是只能看一種東西, 就是天線寶寶,只能看天線寶寶,為什麼?因為憂鬱症它本身會造成一個身心狀 態的顛倒,我是用腦的人,結果顛倒就變成小孩子,那這個很少人知道,憂鬱症 自己他知道,所以他有時候會哭。
所以你們可以想出說,很多人憂鬱的時候其實很多世界是不知道的,所以盛 老師是用他做為一個畫家的狀態,去把他內在的真實,把他顯出來,那對大家可 能還不夠,因為你不是他,你感受不到那個東西,但是至少讓你一窺原來用圖畫 的方式,用你的嗅覺、用你的眼睛、用你的體膚,用你的各種東西,它本身可能 是一個非常重要的抵達內在真實的一個途徑。
內在真實我們一開始就要大家,其實就一個很簡單,我們永遠要你「有感的 察覺」,我們從來不教你知識,現在學校裡面的臨床諮商訓練,就教你知識,我 們全不教你知識,我們認為「內修」最重要的是「你完全能夠感覺出來」,但你 說老師不行啊,你要講道理啊!我跟你講,受苦本身是情感的事情,不是道理的 事情,我想淑麗她孩子的情況,孩子亂的時候其實不是道理的問題,而是情感的 問題,那情感的問題你必須要用一種品質(quality)比較好的情感,去跟他陪伴。
譬如說一個人很怨或幹什麼,我們知道有些人聽得不耐煩就說,「啊......」 就有點這樣的方式,「你少講,你再講就」,那我們都知道這其實是以負向情感對 負向情感,它其實是不對的,你一個高品質的情感應該至少你讓他感覺到,你真 的很體諒他,你真的有一個寬諒的感覺,他的抱怨就會慢慢像找一個地方迴旋, 慢慢的你給他提供一個「迴旋空間」,所以王老師提供的一個「內修」,當作人文 諮商的核心。
3
而後來我們必須透過這個核心,去發展「察覺」,那這種察覺譬如說,一無 師兄,用各種方法經行,讓大家去察覺自己的身體,甚至你們在催眠的時候,你 透過別人的指示語,感覺到你自己在濛濛妙妙黑暗的情況之下的感覺是什麼?所 以在這樣的情況之下,而楊琳師姐的東西其實是真正正向的能量,她其實要教你 們是說你們身上其實是有能量的,可是我們知道很多人不知道,我們自己的身上 有能量,那你身體的能量,確實會影響到你旁邊受苦的人,所以通常一個很好的 有能量的人,只要陪伴受苦的人,不必給受苦的人做什麼東西,受苦的人自然會 覺得有種很強的感覺出來。
本來我不太懂這個東西,因為我們學術界對能量是不談的,那我在安寧病房 陪病人的時候,就看到上人到病房來,我每次看到上人來的時候,看到那個病人 眼睛發亮,也跟上人問候以後,拿著上人送的佛珠或什麼,好像人就變得很不一 樣,那我知道說這個問題並不是在於,上人講了什麼話,而是上人本身的一個磁 場或能量,因為她帶那麼多人做那麼多事,她本身產生了一種,她不是技術高超 的人,但是她是有偉大,而這個偉大其實就是能量的偉大,所以她這種東西是從 一個可以讓很多病人暫時中感覺到,所以類似像這個東西。
楊琳師姑的東西我會把她介紹進來,是她補足了一般學術界沒有把能量當一 回事的缺點。然後其他的我們看到,「文學療癒」跟「閱讀療癒」,這些基本上「文 學療癒」其實是讓大家多一個內在自我對談的空間,因為你每次在閱讀的時候, 都是自己在跟自己對談,那它其實是一個自我的神遊過程,那這神遊過程裡頭, 他自己就開始進行治療。我印象最深刻的是張愛玲,她跟父親的關係很糟,她家 族又是很顯赫的家族,所以她每天都會恨自己的爸爸,一方面又看舊世紀的繁華, 所以她後來寫東西是在寫,一舒自己的真實感,她的真實感不能寫得太明白,因 為寫出來人家都知道她在講誰,她祖父就是清朝鼎鼎有名的大臣,所以這種情況 她就隱晦的用別的東西來寫。
可是任何一個小說家要寫到像張愛玲這樣的東西的時候,張愛玲從來不寫虛 假的話,她從來不虛構太多,即使她在寫秧歌的時候,其實她裡面在談的就是人 在痛苦、饑荒的時候,什麼都有可能,人可能會變得自私、窄小,也可能會變成 很富有同情的人,張愛玲很清楚她自己在受苦的時候發生的這些事情,所以她單
4
憑著她內在的真實,她就可以寫像秧歌這種受苦的小說,所以在這種情況之下, 我也是因為讀張愛玲的東西才了解到就是說,閱讀本身其實是一個自由,另外一 個療癒的過程,它是一個「內在修為」。
我再強調一點,我們並不教你,用所有我們教的東西,放到別人身上,並不 是不能而是說「不要刻意」,就在剛好「碰到了」,那你就弄一弄無所謂,可是不 要刻意、把它當技術,這就是我們人文諮商的第二個重要概念,我們是「非技術 的」。我們不是教你技術,而是教你「心法」,所以你注意到我們想要教的東西裡 頭,大部分都是什麼?怎麼樣去感覺?如何從感覺下手,從感覺來,然後要講感 覺就要從身體來,你的身體要怎麼動,你的身體要發生什麼事情,從這裡來,也 就是說,你的感覺加上身體的體察、體覺、體驗,這個東西。
所以大家看出來「人文諮商」,可以說是我們希望台灣引進西方的助人專業 以後,走到今天亂七八糟,我覺得你們如果願意的話,你們可以透過這樣的東西, 毫無反顧,你也不必去偷看諮商輔導他們在講什麼東西,你就用這個東西來在你 四周裡面,你就做一個人就是了。只要你碰到有誰的時候你就有這個能力,但這 個能力不是因為你拿得出什麼東西,而是因為你人的存在本身就是一個高品質的 感覺的人,就是這個高品質的感覺,所以我們重視「內在修為」。
所以下學期我們會繼續找相似,完全不一樣的,來繼續朝這個東西走,但是 另外一個最重要的是,雖然它是「內在修為」,但是它需要到真實的世界裡面去 存在,不要只是放在「內在修為」。所以我非常鼓勵大家,願意接受下學期的課 的話,我們安排各種實習,那這種實習很多人說,不行啊我在台北我怎麼辦,我 們安排大概五個不同的實習地方,每一個實習地方都提供你不同的實習方式來符 合你自己,譬如說你可能因為時間關係,你就在暑假集中一個禮拜、兩個禮拜, 這樣你就可以,那你說,啊我就每個禮拜去一次,也可以。
或者說我不要就禮拜三,像楊琳師姑就每禮拜三,給大家開一個去也可以, 像今天晚上的家排也是,每個禮拜四晚上的家排也是去,就是去參加實習,真正 去體驗人,譬如說妳到家排去,你所有參與裡面去當爸爸媽媽當什麼,你其實去 看很多人在裡面受苦,很多人他可能發生了很多問題,但是記著我們的人文諮商
5
不是教你去解決問題,我們絕不解決,我們只是好的感覺,那你只要憑著你的好 的感覺,你想講什麼話就講什麼話,我們不規定你什麼一定要同裡心,或一定不 能罵人,如果你真的覺得那時候你非罵人不可,你就罵。
這是我們要矯正臨床諮商心理學的錯誤,臨床諮商心理學通常都不要罵人, 而且還不准去碰個案,因為這會牽涉到倫理,這是他們專業上的害怕,但是人文 諮商基本上一切在自然裡頭,像「人」的動作,它(人文諮商)不要求你說刻意, 要去抱人家也不用,尤其是晚上當你看到家排,如果非抱你就抱,那是沒辦法, 已經到某種情緒高張的狀態,你能不抱嗎?
所以基本上我們強調的是回到我們「人文的真實、人文的自然」。所以為什 麼說我認為諸位是很有潛能,來當作真正的助人者,然後我一直認為說,把助人 放在心理諮商的專業是不對的,我雖然是從那邊出來,但是因為從那邊出來,所 以才知道我錯了。因為全台灣只有一間大學開這門課,全台灣沒有別的地方有, 原因何在?因為全台灣都還沒有發現這套東西,那你說這套東西到底是什麼?其 實很簡單,凡是任何可以透過感覺來增加你的內在修為的任何資源、方法都 OK。
我只能怪我自己沒有辦法找到音樂的,或者找到一個畫家叫侯俊民,我本來 跟他還不錯,可是他後來已經封筆了,所以我去找他,他就是說 sorry,所以有 些沒辦法;身體工作很重要,可是身體工作的老師挪不出來,所以有些東西是受 限的,但是我們接下來就是一樣繼續用這個方式,但是節次會變少,因為重點會 放到是我們怎麼去討論我們去到臨床現場真實的地方去,我們透過那個來分享, 分享我們在實習的時候發生的事情,所以接下來我會認為,你已經知道你的內修 的過程,然後你開始要透過你的內修去投入這個現場去測試你,對你的幫助會很 大,我現在從來不談你幫助人家,但談某種情況你自己會受惠很多,所以等一下 我們助教會跟大家報告更詳細的,那我們就是粗略地跟大家講一下,謝謝諸位!
6
問與答:
何炳輝(主持人):
我知道時間有一點延,很難得看到余老師,所以說剛剛有什麼樣的感觸,不 是發表感想喔!是如果有問題想要再請老師做一個回應的人。
老師剛剛提到一點「內修」,就是我們在上人文諮商的時候,是比較沒有就 把這個問題點出來,但是我們在實作中都有感受到,實作中都在一點一點累積我 們的內修,甚至說我們平常除了做這些功課之外,日常生活中也會開始去思考我 之前做過什麼事?但是我覺得自己的內修是非常不足的,所以自己可能還會除了 課堂上的東西之外,生活中自己也會用自己習慣的經驗、方法,去強化自己的內 修,所以老師你剛剛提到只要是任何可以增強自己的內修的方法我們都可以試?
對,基本上這個就好像一無師兄的方法,一無師兄的方法可以拿來挑菜、吃 飯,除了拿來走路之外,也可以拿來讀書,大家也許不相信,我很小大概青少年 的時候,我就靠一無師兄這方法讀書的,而這讀書方法把我很多問題都處理掉, 因為有時候我們讀書一開始的時候我們都不懂,那會慌就不讀了,放著就開始靜 坐,靜坐到某種情況就開始把眼睛打開,一個字一個字慢慢看下來,其實就發現 有用,原來看不懂的現在看得懂了,所以在這種情況底下我才發現就是說,所謂 的內修,其實是沒有一定的形式,譬如說我們跟人家吵架,吵到中間一半你突然 發現我要轉圜,我應該可以轉圜,你當下轉圜,你當下說是我錯了,當下認錯, 那你有這個能力其實這就靠你平時有沒有意識到這個內修。
學生提問一(抱歉,這位學生的聲音我認不出來):
余德慧老師:
7
人都會衝動,可衝動以後接下來怎麼走,內修會幫助你。所以我們在下學期 會有周柔含老師教大家「懺悔道」,就是如何去懺悔,那這種懺悔絕不跟宗教有 關,就是基督教、佛教,它直接就是用一套作為,讓你去學習懺悔,而這套作為 裡面還包括寫作,所以你剛講這內修就是,它必須在生活裡頭,所以我常講它不 能變成技術,而只能變成一種心法,在內心的感覺裡頭,而且這心法在你心裡面, 我們希望慢慢能夠有延伸的力量,你自己可以慢慢發明,不需要人家教。
老師好,我是東華諮商組的同學,我現在碩二,其實我很認同老師剛剛講的, 就是你怎麼樣去修你這個人,然後讓你的相處的品質,是有一段好品質的相處時 光,那我碩二的時候有開始接觸兼職的諮商實習,那真的進現場的時候,我的確 有時候覺得人跟人的相處是很簡單的事情,可是為什麼在一個專業的框架下,它 變得很疏遠?或者是我覺得在學習之前,我其實是更自在能接觸人的,那我會覺 得所以老師剛才講的一些說,可能心理治療走偏了,或是移植過來用在台灣的場 域上的一些限制,我自己的感受是很深的。那今年之後我也會有駐地的全職實習, 那其實會想聽老師再多一點分享說,我怎麼樣從人文諮商的角度,也整合到我實 際的工作上?
其實你們所現在有一個老師很厲害,他叫翁士恆,好像還沒有教,剛進來。 助人諮商的專業之所以會出問題,是因為他們設定我們會幫助人家,我們有能力 解決人家的困難,我們可以矯正你的錯誤的行為,我們可以改變你的病態的東西 等等等,這個東西常常害死了專業,那我自己在國外跟那些,我在加州的時候, 其實我在 Carl Rogers 的中心也經歷過,我跟你講,那個地方從來不談我可以幫助 人,他們也不談同理心,你一定講說我們同理心要溫暖啊什麼,他們不談,可是 他們談的是什麼?How to behave naturally in your own society?在你的社會裡頭, 什麼東西是最自然的?什麼東西是順著情,順著理在流動的?
學生提問二(蔡佩珊):
余德慧老師:
8
那台灣的專業因為學西方,因為距離隔很遠,你不知道,你只能讀文字,就 這個文字讀出來的東西裡頭,你就會發現你很緊張,它的問題是什麼?我怎麼解 決它的問題?都不斷在思索這個問題,用這個問題再問的時候,個案已經快要受 不了,他已經覺得,你在幹什麼?你沒有把我當人看呀!所以基本上其實很多個 案看了台灣的諮商輔導以後很不高興、很不舒服,因為他覺得好像被偵查,被偵 查說我的錯在哪裡?我是對不起父母。
可是這東西是很違反自然的效果,最重要的效果是在自然中的感動,我覺得 有機會你跟你的病人在一起的時候,愈自然愈好,你問他有沒有吃飽飯,會比問 他問題在哪裡還好,「你中午有沒有吃飯?」等等等,會比一開始就好像要幹什 麼,但是問題是有別人在看的時候,你就要收斂一點,因為別人會墊你說不夠專 業,因為這是以訛傳訛,因為台灣的諮商很不成熟,你看美國,雖然他們一大堆 談理論,可是有很多五、六十歲還在做諮商,那個樣子你就可以感覺到跟王振華 老師很像,那你很羨慕這樣的諮商員,他就是這樣一個篤定、一個很有人文內涵 的人,所以我們不要被專業誤導,也不要中專業的毒。

逐字稿整理者:彭聲傑2013.6.18

貝森朵夫莊主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 Jun 10 Mon 2013 11:33
  • 再願

傅孟麗發佈至朱志學
5月23日
●再願

前幾日讀到一位旅人的文章,他在四年後再去京都,哲學之道一路上引人的咖啡店很多,但是他執意要重返四年前去過的那家。當然,咖啡館老闆不會記得他,他獨自在心裡激動著,最後鼓起勇氣去跟嚴謹的老闆要求拍照留念。離開時,他回頭看那招牌,寫著:「SAGAN since 1962」。SAGAN中文漢字為「再願」之意。
去過貝森朵夫莊園後,我也有了再願心意。
謝謝你香醇濃郁的夏威夷Kona咖啡。。晚安。


2收回讚 · · 分享
你和傅孟麗都說讚。

朱志學 再願二字,經由傅姐提點,那內斂深微的意藴,竟似季節裡凝蓄多時的容顏,一夕盛放得教人心驚,也教人流連....
5月24日12:45 · 讚 · 1

傅孟麗 我曾去過很多地方旅行,曾住過奢華大飯店,也住過一些用心經營的民宿,但離去後就不再回味。
竟只有貝森朵夫莊園常縈繞在心。
小津安二郎曾說:電影的餘韻決勝負。
我想這就是了!
5月24日16:04來自手機 · 收回讚 · 1



朱志學分享了傅孟麗的相片。
5月17日
傅姐說:“世界就在這裡靜下來了....”
此語韻致清深,惟含藏深微的隱逸空間足以當之。
我視此為對莊園最美的品題^^


志學2013.5.17

貝森朵夫莊主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W:

W: 昨晚打開信箱,忽見您遠自法國捎來的書信,既驚且喜!
猶記上回大夥兒為您一家餞行,還是去年五月的事,當晚,我還忙著照應王鎮華老師的演講,沒能全程陪您多聊。此刻想來,實不無遺憾!
誰期,您才出國不數日,我生平曾遭逢最強大的“他者經驗”,竟迭出意料地接踵而來!
這裡頭,最教人震愕的當然是我們摯愛的余老師,遽爾謝世!
老師走了,我潛心追隨三年的聽課生涯,也毫無預警地倏然劃下句點。
如今回看,我等於是狠狠被老師又重敲了一記!他的離去,粉碎了我的常規世界可依我計劃,卻也逼使我對臨終啟悟的課題我原待持續聽課到老師二次退休的日子,才正式邁入我醞釀多時的揹包客生涯!
也許,這就是生命本質上必然含帶的不確定性!
一如您都已人在法國,卻毅然放下了醞釀多年的法國夢,決定收拾行囊,提前回國,我雖不解背後緣由,卻全然感同身受,這也是生命本質不確定性的一部份!
我呢?揹包客的生涯也只能長埋心底!因為,就在老師生前最後一堂課結束後的私人空檔,我滿溢狂喜地告訴他:“老師,我最近有一場奇遇,我應該快結婚了!”
我永遠記得,老師愣了幾秒,忽然哈!哈!哈!哈!連續大笑四聲,才笑意盈盈地轉身上樓!
我不無擔心地目送老師搖搖欲墜的上樓身影,可心裡還是毫無警覺,這一刻,就是最後一面了!
事實上,就在死別的氣息已悄悄包圍上來的一刻,我猶自沈浸在美好的想像。我確信,就在不遠的日子,就在我一手擘畫的創格婚禮上,那美好的筵席上最溫馨動人的畫面,定然是老師為我和新娘獻上祝福感言的 poetic moment。 可歎,生命就是生命!從來不按牌理出牌。
七月初,我開車帶著未婚妻走蘇花回花蓮,正擬約個時間一道拜見老師,誰期,車子才過清水斷崖,忽接獲阿邦老師來電,聲音前所未有的沈重。
原來,老師再度不適送院,這回,情況危急,不同以往。
這段日子的等待,格外煎熬人心,隨著婚期的接近,我心裡有數,我期盼中的奇跡,已漸行渺茫,直至備極哀戚的2012.9.7,所有的等待,在深淵裡淪為絕望。

可也就在最不知如何是好的一刻,巴塔耶的深銳洞見,卻不斷撞擊我的心坎:

“生命只存在於死亡的闖入中,甚至存在於與死亡的交換中;否則,生命必定是價值的斷裂,因此也就是絕對的污損。死亡脫離生命,生命就有缺陷。”

“獻祭結合生命與死亡。一方面賦予死亡生命的洋溢,一方面給予生者死亡的沈重、暈眩與開放。這是生與死的混和;但在其中,死亡同時也是生命的徵兆,通往無限之門。”

當我越能正視死亡的迫近,“為償多劫願,浩蕩赴前程”的悲願也越形堅定。
於是,我試著更敞開自己,讓這上揚至瀕死的兩極經驗同時穿心而過。
婚禮前夕,一方面頻繁出入頭七現場,一方面緊鑼密鼓地籌備婚事..........
命運的遽然轉折,讓我終而在難言的崩毀感中,完成了一場深摯可感又不失壯麗的婚禮。
不覺間,一年多過去了!
我還是不時通過文字書寫排遣老師的離去帶來的存在裂口。
就在昨天,我才剛寫就一篇回顧余師課堂的追思文字,一併隨信附上與您分享。
我也格外期待,等您十月回國,能擇空來我莊園暢敘巴黎遊學的點點滴滴.......
我一直暗自佩服您圓夢的動力,也讚歎您懸擱計畫、斷然回國的截絕。
我想,這背後定有我所不解、卻極致動人的心路歷程。


志學2013.6.8寫於貝森朵夫莊園





志學2013.6.8寫於貝森朵夫莊園


ps1.

我已仔細拜閱您與宗演師的書信,也明白您錄音檔蒐集的方向是聚焦於「臨床文化諮詢」和「人文諮商」。
我談談我的狀況。
首先,老師最後三年大抵每學期各兩堂課(最後一學期在家上課,甚至只開一門。)
課程內容不脫四個向度:現象學方法、宗教療癒、內在轉化、人文諮商&臨床文化...........
其中人文諮商&臨床文化,我印象所是開在“人發所”,所以,課程份量大概僅佔全部上課內容的1/4。
您蒐集到的錄音檔偏少,也就不足為奇!

舉例言之:

“最高級的凝視是,看到那看不見的東西。每次碰到那個東西就會很傷心,很悲哀,那就是凋零。「牛鈴之聲」這個片子的凝視點投得遠遠的,當你在看的時候,你會感覺到凝視點不斷地包圍著你,不管片中呈現的是下雨,還是泥濘的一條路上;很多事情都讓你感覺到生活就是搖搖欲墜,這不是誰讓牠(老牛)倒下,這幾乎可以說是天意。「牛鈴之聲」不斷放出某種無限遠的凝視點...遙遠的凝視點是每個人看了都會顫抖的部份。這部電影是在見證破敗與衰落的過程,而這個過程是很自然的東西。有些片子不深刻,因為它把最遠的凝視點給遮住了,譬如說不讓悲劇發生,這就是遮蔽凝視點.....臨床文化的深度理解的訓練,多少跟你有沒有發展出遠處的凝視點有關係。” ~余德慧老師

這堂課,應該就是“人發所”的課,所以老師自己定位為“臨床文化的深度理解訓練”。

這部份內容,我留下的資料不是“錄音檔”,因為我一向只帶著macbook筆電上課,從來沒使用過錄音筆。
可是,我又沒佳儀的本事,可以憑其驚人的速記功力,讓課堂現場能以文字版本原音重現。
再加我的筆記,記得是老師談話自我內裡源源不絕牽動出的靈感。所以,個人感悟&老師洞見每交融為一,難以區別哪個部份屬於老師的原始談話,哪個部份是經過我著意“加工”的結果。

後來,我有了ipad才開始下載app代替錄音筆。
從此,我也有了課堂錄音的紀錄。
但由於是app錄下,只能直皆在ipad上收聽,無法轉成一般電腦可以播放的mp3。
而且,老師後期的課,有明顯重新聚焦於“臨終安頓”的傾向。
似乎少有談及臨床文化&人文諮商的課題。

所以,只怕您這方面能著墨的材料不多,建議,就朝老師開在“人發所”的課程,尋求錄音檔案。
我記得,有一整個學期,“人發所”的課程(希望沒記錯),甚至派一位小妹妹全學期做了錄影紀錄。連在老師在家上課時,也不曾中斷!
應該想法把影像資料調出來。


ps2 .底下連結是去年五月為您餞行的畫面,一併留作紀念。




https://www.facebook.com/media/set/?set=a.364275206969275.86735.110468525683279&type=3



ps3.

“最高級的凝視是,看到那看不見的東西。每次碰到那個東西就會很傷心,很悲哀,那就是凋零。「牛鈴之聲」這個片子的凝視點投得遠遠的,當你在看的時候,你會感覺到凝視點不斷地包圍著你,不管片中呈現的是下雨,還是泥濘的一條路上;很多事情都讓你感覺到生活就是搖搖欲墜,這不是誰讓牠(老牛)倒下,這幾乎可以說是天意。「牛鈴之聲」不斷放出某種無限遠的凝視點...遙遠的凝視點是每個人看了都會顫抖的部份。這部電影是在見證破敗與衰落的過程,而這個過程是很自然的東西。有些片子不深刻,因為它把最遠的凝視點給遮住了,譬如說不讓悲劇發生,這就是遮蔽凝視點.....臨床文化的深度理解的訓練,多少跟你有沒有發展出遠處的凝視點有關係。” ~余德慧老師

最美的文字,每引人發展出深遠的凝視。
那依稀是舊約聖經或紀伯倫筆下先知般洞察幽隱的紹諭,是直通奧祕祂者的蹤跡。所有深切領受過這等文字烈焰洗禮的人,再無法維持是他原先的自己,從此,只能千山獨行,走向一條永不回頭的道路。

老師講這段話時,我就在課堂現場(2011.3.10)。
還記得那天,我追蹤著老師思路,一路振筆疾書,留下了飽滿的課堂筆記。
而今,遽睹此文,斯人已邈,甯能不觸緒多感?
我以此備極珍視余老師的課堂結集文字,反覆玩味之餘,不免掩卷長嘆:
曾經,那予我以無盡靈命滋養的聽課時光,果真已一去不返。
如今,也只能在深沈的憶念裡,幽幽撫觸那宛若遠古碑刻般以無涯悲願度越死生幽冥的心靈紋跡。

雖說哲人日已遠......
寄寓文字裡的精神意態,通過我的反覆聆聽,卻悄然蛻形為飽蘊啓示深蘊的祂者蹤跡。

我不由思及,去年此時,猶沈浸在戀愛狂喜中的我,載欣載奔之餘,竟完全沒意識到:原來,我正趕赴老師鞠躬盡瘁前的最後一堂課。只記得課後短暫的陪伴時分,我帶著滿盈的喜悅來尋求老師的祝福。老師聽了我的奇遇後, 縱情大笑數聲,即莞爾上樓。我目送老師拖著病體拾階而上的蹣跚身影,一陣揪心的痛,瞬間刺穿心扉!

老師說得深刻:很多事情都讓你感覺到生活就是搖搖欲墜........

好一個“生活就是搖搖欲墜!”
這是入於不可見的凝視,方可能保持的清明。
我是後知後覺者,合該含淚拜別的一刻,終沒能憬悟:再沒見到老師的一天了!

生命與死亡原來可以如是靠近,我卻兀自茫然
已無聲無息掩脅而至的別離.....

志學 2013.6.7 余師課堂追憶零縑
讚 · · 推廣 · 分享
Woma Wu 、蔡衣騏、傅孟麗以及其他 3 人都說讚。

朱志學 朱志學 導演連續拍了兩年。
卻只用了全部膠卷不到十分之一。
2011年3月10日15:18 · 讚 · 1

朱志學 所謂深度,一定要接觸很多面向。
這片子幾乎沒“廣度”可言,除了賣牛 買牛 到醫院......
幾乎沒有與世界接觸的面向.........
牽涉不廣,但他的深度卻含有很多面向...........
一種深度的豐富性............
2011年3月10日15:20 · 讚 · 1

朱志學 疼也有,勞碌命也有,
不是愛就無限上綱,也不是恨就無限上綱...........
像鑽石的碎片,一個小小的平面鑲嵌到另一個地方.....
2011年3月10日15:21 · 讚 · 1

朱志學 說不盡的感覺
一種不完全性(not enough) ..........
透過不完全性,跟其他東西勾連在一起...........

例如 一方面being together 一方面又去市場賣牛

最遭的“田野”,在頭腦裡“唯心論地”濫情.........
不敢正視人性的歧義與矛盾性..........
2011年3月10日15:24 · 讚

朱志學 物質的條件,指的是“現實條件”,而非東西。

中國有太多唯心論......

中國人兌現實條件抓得最緊,它不是單一的面向。

像鑽石一樣,互相映照,彼此閃爍.............

不要用一個單一概念去定義“它”..........

不須把事情給推到某一個地步.................
2011年3月10日15:29 · 讚

朱志學 例如“恩”,不是單方面的“恩”,是同命共在的“恩”.....
不要陷落在語意學之抽象概念的恩
2011年3月10日15:31 · 讚

朱志學 一流於“歌頌”,把事情給推到某一個地步,就流於虛假。
例如,歌頌毛主席............
無限上綱是愚蠢的!
不能脫離“田野”的實際情境。
2011年3月10日15:32 · 讚 · 1

朱志學 心理內涵不同於語言內涵。
語言內涵全是狗屁!
2011年3月10日15:34 · 讚

朱志學 今天心理學過度“概念化”。
唯一的好處就是容易拿來“殖民化”別的國家。
2011年3月10日15:35 · 讚

朱志學 連德國這麼強盛的國家都被“美國心理學”給殖民。
你們有誰聽過經過心理治療或心裡諮商後,變成非常健康的?
2011年3月10日15:36 · 讚 · 1

朱志學 why?
缺乏現實條件(material conditions)!
2011年3月10日15:38 · 讚

朱志學 所以要回到田野的深度~
如何透過互相勾連的脈絡來挖掘深度?
2011年3月10日15:39 · 讚

王桂花 現場轉播?好想在現場。
2011年3月10日15:43 · 收回讚 · 1

朱志學 你要找到一個主題:

從田野裡頭提鍊出一個“症候群”~綜合狀態裡的“現象”ex感冒

不是局部的現象,而是綜合的現象,然後才成為一個主題。

不要“抬高”個別的概念

注意“動態”: 任何現象都在流逝中 ...........事情還不斷在發生變化...........
2011年3月10日15:45 · 讚 · 1

朱志學 呵呵^^
桂花姐好 ^^
是在現場沒錯。
2011年3月10日15:45 · 讚

朱志學 話不是話,話不能全聽。
要小心語言和事實的差距。
語言不能等同事實的。
不能像“記者”一向隨意引用語言。
2011年3月10日15:47 · 讚 · 1

王桂花 以後要跟小余商量,跟台北連線現,視訊課程。
好了,不打擾你,好好上課吧。
2011年3月10日15:50 · 讚

朱志學 人心容易捏造。
從事田野工作者,不能預設立場,不能有功利之心。
例如,慈濟人不能刻意將自己的田野經驗那來服合自己預設的立場。

好像只是為了提獻給某人,以博得稱讚。

這是媚俗。

媚了別人,不管那人聲望多崇高,都是媚俗。
2011年3月10日15:50 · 讚

朱志學 呵呵^^
待會為您轉達 ^^
2011年3月10日15:50 · 讚

朱志學 學術界的清高,是唯心論的清高。
真碰到錢,不下貪官污吏。
2011年3月10日15:53 · 讚

朱志學 “鑽石”的每一個切面,都是見證的過程...........
2011年3月10日15:55 · 讚

朱志學 流逝~~~動態(觀察幻化生成的過程觀察脈絡境的變化)

而不是憑你的想法去界定它

不要輕易推論

同理心的推論最危險(例如,那小孩子穿著破衣服,~推論~好可憐哦><)
2011年3月10日16:02 · 讚 · 1

朱志學 最深度的凝視是什麼?
2011年3月10日16:06 · 讚

朱志學 流動的凝視~應無所住而生其心的凝視.................
掃落一切框架的他者的凝視.........
2011年3月10日16:08 · 讚

朱志學 所有的觀念都是有限的,它無法拉得太遠..............
2011年3月10日16:11 · 讚

朱志學 最深的凝視:看見那看不見的東西...............

存在的虛無。

破敗、老病、凋零.....................

這個凝視點從來沒有消失過
每一個細微的畫面都顯現這個凝視點

他一直包圍著你

就算子女成群 承歡膝下 的畫面,也救不了的破敗...........

這也是包圍紅樓夢的凝視點

真正的深:放出無限遠的凝視................

遙遠的凝視點:

每個人看得都心下不忍、觸目驚心、無可逆轉的衰亡過程........

現場的深度最深的地方,就在那最遠的凝視點。

失敗的電影,遮蔽注這凝視點。

例如花好月圓、不能允許悲劇發生.........

香港電影 遮蔽性最高 因為都是快樂大結局 膚淺的瞎熱鬧
2011年3月10日16:18 · 讚 · 1

朱志學 現場深度:紋路(frame)、見證、witness、隱藏性、框架
2011年3月10日16:19 · 讚

2011年3月10日16:20 · 收回讚 · 1

朱志學 發展出遠處的凝視。
最重要的訓練。
2011年3月10日16:21 · 讚

朱志學 不要只是短視近利計算。
卻缺乏落在“遠處的凝視”作為生命的核心。
2011年3月10日16:22 · 讚

朱志學 從“牛鈴之聲”看田野的“現場深度”之所在。
2011年3月10日16:22 · 讚

朱志學 也許,那來自背後的凝視,所帶來的支撐力量.......
才足作為你生命的重心。
2011年3月10日18:06 · 讚 · 1
昨天 14:07 · 讚 · 3



dear志學:

好久不見了,近日可好?
民宿還經營得平順嗎?

有一件事情,想要向你請教:
我最近跟心靈工坊接洽,打算把余老師的一些課程謄稿、出書,
現階段在蒐集和評估「上課錄音檔案」的資料量和類型,
以利後續的出書規劃作業。

目前是一開始,大抵是「什麼都收」的階段,只要有錄音檔我就蒐集,
因為必須先確定資料範圍有多大,也作為後人若還想出書的一個資料庫。
到時focus時,我可能會朝著「臨床文化諮詢」和「人文諮商」的方向去做,
「宗教療癒」和「宗教與自我轉化」則暫不處理。

但讓我傷腦筋的是,「文化諮詢」或「人文諮商」部份的錄音檔很少,
我在想志學跟老師的課可能跟得齊,可能會有這部份的資料。
若有其他資料,只要是余老師的講話,也麻煩你提供了
(以下是給宗演師寫的信,裡頭比較清楚地交代,也轉寄給你,你看看便明白)

余老師過世轉眼間九個月了。日子還是這樣悠悠地走下去,不知道這前前後後是否對志學帶來什麼影響?
我這邊,計畫改變,10月打算回台灣,留法的計畫不再繼續了。至於理由,就回台灣後我們細談吧。
歐洲的夏天真是恩賜,在漫長難熬的嚴冬之後。

敬祝 安好







宗演師父好

最近好嗎?
現在人在南投的道場嗎?

我人還是在法國,一切都好。我猜你可能有透過慧蘭的fb,看到寧寧最近的照片了。我們目前計畫有點更動,預計十月全家回國,留法的計畫不再繼續。詳情沒法細說,只先說結論讓你知道一下。到時候我們再見面了。

想要請問師父一件事情:最近我在跟心靈工坊接洽,我們在談余老師上課錄音的出版的事。這事有獲得顧老師的授權。桂花姊請我做整理的工作,我也接下來了。現在的工作,是尋找盡可能多的上課錄音檔案,篩選出值得出成「余老師講堂」這本書的主體和課堂。

感謝師父先前寄來的很完整的錄音檔案,等於給我做這個工作一個基礎。還想請問師父的是:師父寄來的檔案主要是民國98年的課,請問一下之後的(99年、100年、101年)課堂是否有錄音?或是師父知道誰有比較完整的檔案?我寄信去請求幫忙?

第二個問題,是想請師父幫我想,因為師父比較知道老師晚期的學術發展。我比較想要把余老師介紹給台灣的部份,是關乎「人情義理」的部份,或說「在關注現實物質條件下,所發展出的心理學理解」。因此,我想要從比較人文諮商、文化諮詢的方向去找,而不是「宗教療癒」、「自我轉化」的方向,因為後者,就是台灣社會認識的余德慧,大家把他看成「心靈大師」,但我更認同林耀盛老師說的,余老師其實是一個「民俗學家」,這不是說他精 通各類民俗典故,而是他摸得到不同場域的人情義理、行事邏輯,是在這個基礎上,發展他對人的理解和照顧、陪伴、療癒的思想,這個部份很難得,可以脫離學院論述的羈絆、可以貼近常民生活世界(譬如寡母的處境啊、部落的形式邏輯、中國人的悲怨、活著的各種曲曲折折風景...),可以在生活的日常操演出。所以,我想找的錄音檔,也比較是這種性質的。

麻煩師父指點了

祝 平安喜樂

貝森朵夫莊主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 人氣()

我們敬愛的彭文林教授

~轉貼自政大哲學系某學生November 17, 2006的課堂實錄:

這是我在大一板上看到的

據說他今天上課講了這樣經典的話

彭文林:

有人跟我說他看不懂這本黑格爾哲學史
坦白跟你們說我也看不懂,但是我能比你們看得懂更多地方
如果你們懂, 現在就可以出去了,不用留在這個地方
如果這黑板是哲學,你們就是站在門口外面,而我比你們前進一步而已
大概就是最靠近門口的那根柱子吧!
這也是我之所以能在這裡教你們解釋這本書的原因,
所以我很清楚你們的報告能寫出什麼東西來
我只是評斷你們誰離黑板比較近給你們分數高低罷了
根據我教書這麼多年的經驗~

幫你們改期中考卷只不過是在做垃圾分類罷了!
讚 · · 推廣 · 分享
Jasminaae Chiang 、蔡永和和 Ewan Huang 都說讚。

林麗紅 老師有需要這麼嗆嗎?
3小時前 · 收回讚 · 1



朱志學 麗紅:

這段話其實很有啓發性的!
看似傲氣凌人,其實更多的是謙卑。
別的老師我不敢說,這位為了深入哲學堂奧,不惜下苦功掌握十多國外語的留德哲學博士,選擇這種姿態,那可得是絕高根器的學生才受得住。根器差的學生早就打退堂鼓了!
所以,我的凝視點不同。
我看到的是一位學者對黑格爾的謙卑、對哲學的謙卑。
在學問之前,他是把自己壓得很低的。
看得懂門道的學生,就會體得老師用心之深致。
假以時日,他們會越來越明白,這老師教會了他們對學問的敬畏之情。

所以,在我看來,這種“嗆”只適用在程度好且有自覺能力的學生身上。
器識高遠者,自感受得到老師背後的謙卑和期許;
眼界狹陋者,則只會感到挑釁的不快!
我個人就很能欣賞這種老師,知道他既不屑曲學阿世,自也不屑迎合學生。
即此而言,這等身教就是對學生最大的敬重,因為他信任他台下的學生受得住,他傳達了遠比知識、技能、考題、禮貌更深的“敬畏”。
在我體會,離開對學問的敬畏之心,就不可能涵泳出真正的“教養”。
也許,這位po文學生,終非對此無感,所以,雖連續被彭文林當了兩學期,可他下的標題卻是:“我們敬愛的彭文林教授。”
可見,被當得服氣,並未失了敬意!

可惜,這位酷教授,在學生這篇課堂紀實文字發表後六年,竟戲劇性地一夕崩跌,從此臥病不起,空負精通十多國外語的本事,卻再也不能言語。

這麼酷的老師,我現在只遺憾,去年到政大哲博班聽課時,卻沒注意到他的存在。那時真有眼不識泰山,直到回花蓮聽安梧老師聊及此人,才知我錯過了一位天才。

還好,我總算運氣不錯。與恩師余德彗雖相遇也晚,卻還是及時把握了最後三年的聽課時光。若連這都錯過了,我人生要崩掉一大半。
在幾秒鐘前 · 已編輯 · 讚 · 4

林麗紅 了,!但也可惜了彭教授,這幾年聽聞好一些文史老師離開人世,或者臥病在床,除了好讀書,也要好運動....

貝森朵夫莊主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 May 29 Wed 2013 02:14
  • 再願

再願二字,經由傅姐提點,那內斂深微的意藴,竟似季節裡凝蓄多時的容顏,一夕盛放得教人心驚,也教人流連....



傅孟麗
●再願

前幾日讀到一位旅人的文章,他在四年後再去京都,哲學之道一路上引人的咖啡店很多,但是他執意要重
返四年前去過的那家。當然,咖啡館老闆不會記得他,他獨自在心裡激動著,最後鼓起勇氣去跟嚴謹的老
闆要求拍照留念。離開時,他回頭看那招牌,寫著:「SAGAN since 1962」。SAGAN中文漢字為「再願」
之意。
去過貝森朵夫莊園後,我也有了再願心意。
謝謝你香醇濃郁的夏威夷Kona咖啡。。晚安




傅孟麗 我曾去過很多地方旅行,曾住過奢華大飯店,也住過一些用心經營的民宿,但離去後就不再回味。
竟只有貝森朵夫莊園常縈繞在心。
小津安二郎曾說:電影的餘韻決勝負。
我想這就是了!
jjs0035 於 May 28, 2013 09:58 AM 回應 | 來源:220.134.190.25 | 刪除 | 設為隱藏 | 回覆 | 檢舉

2樓
周麗雪 至學的琴韻的確繞梁不絕於耳言語用字更是學者之態~~~我的再願是!她下次還會要我跟她去玩!秋
天一定更美吧!虛無飄渺~~~~~~~~~~~!
5月24日23:01 · 收回讚 · 1

傅孟麗 現在想要跟著我去的人多到要排隊了.....麗雪可以自行帶女兒去啊!
5月24日23:59 · 收回讚 · 1

周麗雪 哈!被呼聲打敗吧!SORRY!
星期六0:01 · 讚

傅孟麗 不,我的意思是:麗雪兩位優秀的女兒應該去見識一下莊園,親炙莊園主人的學養內涵。打呼聲不
足掛齒...

貝森朵夫莊主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永和兄:
台北上網極度不便,只能在經過捷運站的間隙藉免費wifi匆忙瀏覽您的最新po文。
這侷促窘迫的日子挨了整整七天,今早,總算又回到可以從容為文的花蓮。
可能是心境已屆中年,朝向遠方的嚮往,竟遠不若我對特定空間眷戀日深的強大根性。看來,現在的我,已不真如我年輕的想像裡那麼渴望來自遠方的一切。旅途必然涵帶的頻繁“位移”,教我疲憊,而益發渴望一方可以隱蔽自身,也可以自在優遊的精神空間。
可台北七日來,最滋味深長的記憶,終歸是那茶香氤氳沁脾的片刻寧謐所賜予我的巨大釋放。
與永和兄晤面機緣絕少,可偶然的茶敘,卻總讓我在片刻優游的“間隙”裡,暫得蟬蛻塵囂之外,而當下親歷一種內在世界的自足與圓滿。

我個人因緣殊勝,蒙永和兄盛情款待,得以凌越過文字,而直接通過幽香沁脾的茶湯,體會那盈之又盈的深味,如何沿著唇齒、味蕾、咽喉汨汨直下,讓每一個毛細孔,因著這周浹遍潤的力量,霎時自怫鬱多時的記憶皺摺裡獲得舒展....

說來,我正是於此親切體會到~
什麼是瞬間侘寂裡暈染成詩的靈韻!

我因此無法不醉心於這豐盛的茶席經驗。
不只是為著那唇齒間縈繞深遠的綿長餘韻,更為著那看似淡泊至極卻盈盈不溢的靈韻如何喚醒了我沈埋久遠的身體記憶。於是,我得以在靈命接壤處迎納那湧動於深淵的紋跡。

我於焉憬然有省:

原來,茶席一入於邃密深微,直可通天地、通人我、通於血肉形軀、通於物外幽玄,以至古琴、詩詞、攝像、光影、空間、甚而一切沈澱時光中的靈韻,於永和兄,皆無不可入於茶。這或是“茶隱”外的另一意蘊。

以其底藴沈厚,茶席間看似從容閒適的互動,卻自透著教人不得不斂衽以對的敬畏之情。於是,儘可優游自適,卻不失從容有度。

永和兄茶席層疊無盡的底藴,或可從中略窺一二.........

志學2013.5.27 茶隱續筆之五





蔡永和
志學兄日安
感謝你的至誠與文字回饋
這也深深教永和感動的細膩心思內在
與兄認識以來,相遇言談
每每越發強烈感受真摯
有你為友,更是殊勝因緣
感謝與珍惜
有北上,得空想喝杯茶聊幾句,就來
我們一切自在
也祝福生活
其實我不用這淺寫,兄都能明白
這也是你我自在之一
就包容我的淺知!

志學兄言詞裡讚美,永和愧不當受
謹當善意的期待與鼓勵
正是我努力的遠方....

朱志學
再次謝過永和兄^^
文字在我,實音聲之餘,影像之餘!
它頂多是瀲灧的波光,而不是萬頃汪洋的本體。
所以,我更珍重當下流淌而過的直接經驗,也格外珍重真能將生命扎根於此直接經驗的“生活者”。此亦無它,這種人才真能深於“不在之在”,而在存在幽隱處,冥契那只能寓身於物外幽玄的“侘寂”........
即此而言,永和兄恁地過謙!
事實上,很少有學者或文人教我發自心底畏嘆有加(余老師是極少數的例外!)可凡我視為畏友者,大抵都是在飽蘊生活感的直接體驗中歷練出來!
志學又及

蔡永和
見識了你對生命真理認真追求
這態度就深深影響我,也教我感動
世間沒有別人
都是你的投射,我只是你其中一面鏡而已
再次感謝你的回饋

貝森朵夫莊主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2) 人氣()

這是東華大學[宗教與文化]楊惠宇老師最後一堂課
因為學校無聊的政策讓教師解雇.
用我一生的音樂燃燒在台灣為老師這樣的人才送行....
沒有人真正在乎過你的感受,⋯⋯更多
因為地下道讓我跟過去的緣分重新連結在一起  我們都互不認識因為音樂拉近彼此的距離
發佈者: 呂帥鋒
昨天 13:16 · 收回讚 · 2 · 移除預覽

朱志學 帥鋒:
夠仗義呀!
按你說,昨天是楊老師最後一堂課。
同一時間,我正孤身一人躺在初英步道涼亭座椅,就這麼閉目聆聽水車輪轉,忘神地聽了一下午,才悠然離去.........
早知,昨天是最後一堂課,我很樂於陪著送行!
我特喜愛這種有俠骨情調撐場的送行氣氛,雖說壯士一去兮不復返,卻不見小家子氣的悲戚,這才是與悲劇英雄相配稱的祝福!
我享受這意義下的歡送!
只因在我切身經驗裡,首先,得敢於斬斷一切雇傭關係,人才可能真正擴大自身孤獨的存在......

貝森朵夫莊主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彥儀:

好懷念這篇酒意微醺的雪夜裡釀就的文字!
三年前,那邃密沈潛中不掩逸興飛動的哲思,讓我初見已驚;
三年後重睹斯文,記憶裡清深動人的筆觸,依然綿密遒勁,教人震動依舊......


志學2013.5.9 思舊錄






在 2013年5月9日1:18 由 Yen-yi Lee(網誌)




今晚的氛圍,讓我想起那個靜謐的雪夜,卻是以酒代茶,是威士忌替換了普洱……


_________________



雪夜札記


此刻電腦螢幕上顯示的室外溫度是零下三度,風不時從我房間微開的窗戶吹進。或許是因為身處室內,這樣的風吹來雖冷卻讓我感到一種乾淨,故而神智更覺清爽。今晚,我也難得拉開即便是在白晝裡我藉以區隔內外的窗紗,好讓我伏案之餘、抬頭之際便可直接望見窗外的世界──它在雪夜裡顯得格外靜謐。


為了完成回台灣度假之前的論文進度,這一連數日幾乎用於摘記維根斯坦的晚期的各式著作,考慮時限,也顧不得對他所討論的問題是否真有理解,我只是把我的筆記存成一份一份電子檔,然後把書歸還,再試著到圖書館找些資料來閱讀摘抄。另外,就是趕著林老師著作的英文譯稿,我也心知在回台灣之前自己大概無法真的全數譯完並校對一次,但這樣的理想結果是我在去年秋天告訴老師的打算。


追趕進度之餘,我的心思仍不免在閃神時漫遊於網路世界,且往往一旦栽入便是一段時光的流去。

今晚我本打算繼續我的工作,但在讀了志學平日在網路上所累積的各式轉載文章以及他自己的學思筆記之後,我已決定放棄這個打算,也暫時不理會即將到來的論文繳交期限,為的是好好感受這份難得的因著閱讀「課外讀物」而生的心靈平和與喜悅。

「雪夜、維根斯坦、爵士樂與酒」原是我先前本要寫下的一篇札記的標題,而今晚的整體氛圍已遠超過這些要素早先所構成的觸發。讓我沉浸的題材早已不限於哲學思辨,瀏覽的網頁內容也已隨著各種鍊結而蔓衍,房裡流瀉的音樂更從爵士樂轉而成了巴哈的大提琴,而此刻我彷若置身湖中,同時想設法把捉那靜靜蕩開的陣陣漣漪,只是動念之際又已讓自身隔離了這靜謐,甚且擾亂了這份靜謐……

這幾日隨著維根斯坦的思索前行之際,我彷彿再次體會了真正的思想家與一般的學術研究者的差異。思想家常是踽踽獨行,也許不被世人所真正了解,甚至為世人或者已被規訓的學者們所鄙視,因為他是真正用生命在思考,他的生命就是思考,思考就是他的生命,但已被規訓的學界中人卻可能已然習慣了一套套論文製作流程,討論他們所認為的真議題,卻對於生命沒有感受沒有領會,於是文字枯槁乾涸得很。而我讀那些思想家自己的著作時,儘管可能艱澀,但你可以漸漸感受到隱藏在粗糲文字背後的生命力,且或許也是因為用生命思索,文字自然粗糲,因為他要讀者不要輕易滑過。而一旦豁然開朗,生命是因著他的思索牽引而生發出一種欣會的喜悅的。起碼,我從以前讀西方哲學裡的康德、後來接觸點黑格爾、海德格、高達美,乃至於現在的維根斯坦,多半有著類似的體會。比如,我迄今仍忘不了因為反覆閱讀黑格爾的《精神現象學》的導論部分而被引動的生命狀態,那是一種一直被他的思想不斷推動繼續前行的美妙感受。中國哲學裡的討論,那更是一種與生命直接相關連的學問,你可以在河岸湖邊看見水鳥爭食時突然體會「上善若水,水善利萬物而不爭」的意趣,你可以在每次每次的聚散離合裡慢慢去體會「一期一會」的禪機,你可以在四時遷化之際領受萬有盈虛消長的義理......只是當這些活潑潑的文字成了一篇篇體制內的學術論文,撰文之人的生命恐怕也要為之枯槁……而有生命有創造力的真正思想家可能常常不是社會地位崇高的大學教授或赫赫有名的學術研究員,但後者卻往往到頭來不知識自我催眠或者為時俗所惑竟認為自己是真正的思想家或大師了!更進而認為自己所說者才是真理、才是諍言。

我亦由此想到一位大陸朋友關於「天才」的一篇札記,他在文中論說天才往往不為世所識,其行徑甚至為世所笑所厭惡--這是個可能你我盡知的看法。我本想回覆他的是:若今天真的有個天才出現在我們眼前,其行為舉止卻可能相當怪異,其思考可能完全超乎我們理解,我們遇到這樣的情況,究竟是要把他當成天才還是瘋癲?我想這麼回覆卻終究沒有這麼回覆,而是留在心中寫在這裡,因為我自己也不知道如何判斷,因為我自己是個俗人!

今晚沖了一壺普洱茶,它雖不如上周幾個夜晚裡摘抄維根斯坦時所飲的啤酒來得對味,但在這樣的雪夜裡,還算合味……

23:22/ 01092010
Harborne, Birmingham

貝森朵夫莊主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朱志學
13分鐘前
沒想“念音”二字,儼若華嚴交光互映的因陀羅網,重重無盡地收疊了如許層蘊豐富的義涵。命名而得用心深致至此,父母的願力,由此可見一斑。

我不由敏感到,這涵蘊深遠而以大乘菩薩道核心精神作為主心骨的名字,冥冥中,似已安置孩子的命運於十方因緣的神秘護持中。

相信,再沒比這更大的平安!

祝福念音!

因著妳父親這篇文字,我會永遠記住這美麗的名字^^

ps.

“我必須說,我還是為我之「升格」為爸爸而歡欣,這樣的歡欣,遠勝於學術或工作上「升等」的歡欣,因為它具有真實生命的實存內涵,縱然它背後的代價可能是辛苦的。”

建德這話俱見性情^^

志學 2013.4.30 有感“念音”之命名用心而作





讚 · · 推廣 · 分享

朱志學 https://www.facebook.com/kent.lin.319/posts/645179322164141?comment_id=7641869&offset=0&total_comments=7¬if_t=feed_comment_reply

Kent Lin
2013/4/29
今天小菩薩一直沈睡著,雖然身上的管線都未移除,但表情神態安靜平和,我向主治醫生張宇勳醫師說道小菩薩應是穩定了;張醫師並未同意我的看法,表示只要在加護病房一天,任何突發狀況都是可能的。我收起稍懈之心,依然審慎以待。

如同大多數的父母,滿心歡喜期朌著新生命的到來;而今新生命是到了,只是到來的過程和方式並不是我們預想的,心情為之驟變。而不知情的人恭喜我當了爸爸,我心理雖高興,但多半是擔憂,坦白地告知小孩有些狀況,正持續處理中。

當了爸爸,乃是既定事實;雖然小孩此時只是「有」而不及於「好」,但這個「有」本身就應該開心了。「有」(being)是重要的哲學概念之一,通常亦以「存在」表達,而「存在」的本身就是意義、就是價值,特別對「生命」而言。

因此,我必須說,我還是為我之「升格」為爸爸而歡欣,這樣的歡欣,遠勝於學術或工作上「升等」的歡欣,因為它具有真實生命的實存內涵,縱然它背後的代價可能是辛苦的。

感恩何日生師兄捎來證嚴上人慰問祝福之意!上人一生看盡世間無數災厄,也傾畢生之力利益人群,拔濟眾生倒懸之苦。雖然相較於諸多水深火熱的受苦者,我們所承受的微不足道,但上人善業功德廣漠無邊,她老人家祝福加持之能量自是氣力萬鈞,強化增益了我們的信心。在此也向上人表達崇高的謝意和敬意!

另外,慈濟醫院醫療團隊的辛勞付出,救命之恩重如山,作為父母的只有道不盡的感激和感恩!還有來自面八方,所有關心念音狀況的親朋好友、同事同學和網友們,您們或而誦經祝禱,或而經驗提供,或而善念祝福…相信這正向業力的循環共振,念音終化險為夷、平安無事…

*  *  *
林念音 / Sofia Lin  (2013年4月25日~)

小女取名為「念音」,依文解義為「憶念觀音」,這是來自誦讀《法華經.觀世音菩薩普門品》的啟發,其中偈頌屢屢出現「念彼觀音力」,因此「念音」可說是觀世音菩薩給的靈感,或者直接說是觀音菩薩命名的。而觀音菩薩以「慈悲」著稱,也盼此因緣,願小女常為菩薩所護念關愛。此外,「念住」是佛教核心的修行法門,因此也以「念住之音」之憶持為期。再者,「念音」二字,分別由「今心」及「立日」組成,衍生出「當下(今)的心立於太陽之上」的意義,願小孩心思永保陽光、樂觀的正向態度。

「念音」的英文名字是媽媽取的,叫Sofia(蘇菲雅)。這原是西班牙文,英文應作Sophia,法文作Sophie,代表「智慧」的意思,「哲學」(philosophy)一詞即用此作字尾。而之所以用西班牙文,因為小孩的媽媽在西班牙語系國家(阿根廷)長大,讓小孩知道她有此原生背景。

如此,中文名字象徵「慈悲」、英文名字代表「智慧」。「悲智雙運」──就以此大乘菩薩道的核心精神作為我們夫妻對小孩的共同祝福!

貝森朵夫莊主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5小時前
生死無盡,陪伴亦無盡.......
深淵遽臨,惟悲願凝神,以應天命。

2013.4.28 中宵惻然有感

案:

不是我出事,是我的好友驟逢嚴厲的考驗。
他期待已久的女兒,一出生就遽陷與死神拔河的危亡之境。
無此深淵經驗,而空談什麼~“樂觀一點、一切都是頭腦作祟、本性是自在無罣礙的......”
在我看來都是屁話!
教門宗徒,盲信上師,每多作此沒心肝的閒言語,卻獨不見自身之膚淺狂妄。
可悲亦復可厭!
我昨晚不客氣,這等白目至極的臉友,一律列入封鎖名單。

志學又及
讚 · · 推廣 · 分享
吳莉娜、 Philia Nagarjuna 、陳子龍以及其他 9 人都說讚。

朱志學 K:

你的鎮定自持,令人不忍,也教人感佩。
默默為您一家祝禱。
趕抵花蓮後,需不需要我開車去接你?

志學合十2013.4.26

"志學! 我已回到花蓮, 一切順利...現諸事紛陳,百感交集...待空閑再去你那走走..."

嗯!
你遽遭此事,必當萬感交迫。
我昨天起就一直掛心著,到你臉書版面也不知看了多少回,可一直不見你最新po文。
有空,隨時過來!

志學2013.4.27

PS

今天看到幾句,觸緒良深:

“平日斷裂處,歷史呈現!” ~捷克哲學家柯西克

“在存在變成孤島的時候,她和大多數人能夠表現出的不同:
沒有把活著作為最終訴求,而是從容冷靜地退後一步,面對降臨在自己身上的歷史,她要問為什麼?”

~袁筱一
5小時前 · 已編輯 · 讚 · 2

朱志學 昔日戲言身後事,今朝都到眼前來...........
沒想你這麼快就面臨如是艱難的“陪伴”功課!
作為朋友,就連慰勉或祝福之辭,也每流於不解箇中艱難的空話。
想及余老師的叮嚀,我在此格外敬慎。
大悲無言,我警惕自己切莫作出任何不相應的閒言語。
腦海驀映現您學術會議曾多方闡述的阿含經語:「諸佛世尊,皆出人間,終不在天上成佛也。」
您的功課非比尋常。
我以是慨然有言:

“生死無盡,陪伴亦無盡.......
深淵遽臨,惟悲願凝神,以應天命。”

2013.4.28 志學合十
4小時前 · 已編輯 · 讚 · 5

貝森朵夫莊主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蔡永和
志學兄
得您友誼終身無憾
先謝謝你,身邊有事先離開
晚點再細細拜讀
再次感謝!我很感動!

22:23
朱志學
星期三

01:34
朱志學
誤字校訂:
這至味,不獨封限於身體感官的嗅覺或味覺,而是貼著身體的嗅覺與味覺、卻又能不止於嗅覺與味覺的“人文空間”。
星期五

00:11
蔡永和
志學兄用心之深實教永和感動
只近日事情多,或需時間沉澱
方能進入議題思辨,加上永和才學疏淺
不擅文字論述,無法以相對精要文字回應內容
望志學諒解愚兄短處
或另日當面求教內容,從自己生活體會交換心得
茶相關思想是我終身學習功課
期間要向兄請教的甚多
蒙志學不嫌愚鈍,永和鞠躬深深致意
晚安!
永和 敬筆

01:18
朱志學

永和兄客氣^^
最美的文字,總是從影像中蛻化而來。
影像,正是您獨出眾流的語言。
我格外珍重這一系列環繞“茶隱”二字留下的哲思零縑......
沒有您用心深致的影像
實踐與茶道體證,就不會自我內裡牽動出這些思維軌跡。
一切盡在不言中...........

志學再拜



推薦另一首王菲新歌:
他不羈的臉 像天色將晚
她洗過的髮 像心中火焰
短暫的狂歡 以為一生綿延
漫長的告別 是青春盛宴
我冬夜的手 像滾燙的誓言
你閃爍的眼 像脆弱的信念
貪戀的歲月 被無情償還
驕縱的心性 已煙消雲散
瘋了 累了 痛了 人間喜劇
笑了 叫了 走了 青春離奇
良辰美景奈何天 為誰辛苦為誰甜
這年華青澀逝去 卻別有洞天
良辰美景奈何天 為誰辛苦為誰甜
這年華青澀逝去 明白了時間
瘋了 累了 痛了 人間喜劇
笑了 叫了 走了 青春離奇
引用來源 http://www.littleoslo.com/lyc/home/王菲-致青春-歌詞-mv
http://www.littleoslo.com/lyc/home/王菲-致青春-歌詞-mv
www.littleoslo.com
星期五

18:32
蔡永和
謝謝志學兄善解善導護念
這般謙和包容無所求....
感謝對待。

貝森朵夫莊主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一如陳丹青在紐約之得遇“木心”..........
默念平生,平凡如我,竟也有緣自余老師身上親炙什麼叫“長者風範”,這毫無疑問是我“一生一遇”的大事因緣,也絕對是我這輩子最幸福的際遇之一。

老師寫到:

“如果人生在世能夠親炙佛菩薩或聖徒,那麼他的一世就不會太不幸福。如果我們的心中有個永難遺忘的仁者長輩,那麼我們永遠不會太悲觀。”

此言扎心!
不論日後還有多少坎坷的命途等著我,只要想到這輩子曾有幸得遇余德彗老師,我都可以坦然受之..........
衷心感念那段拓影深微的聽課歲月。
我確信,僅憑此因緣,我已然比無數人都幸福得多^^

2013.4.23 憶念余師有感



【浮世,余聲】

閱讀余老師追憶其長輩為人胸懷的文章時,
我感覺到一代代長者的寬厚待人風範,
就這樣傳承了下來。

我也像許多人一樣,
曾領受過余老師的寬厚以待,
至今,溫情仍潤澤我的心胸,
我願謹記分享他人。

余老師寫道:「我經常感念像宋公這樣的長輩們。我總覺得台灣是個很容易培養胸襟狹隘的海島社會,不同派系不斷鬥爭,總是難以超越,即使在學界,也經常有門戶之爭。或許這是人間常情,但畢竟是個難堪的現象,但以總是有些長輩的胸懷,打破這些小鼻子小眼睛的短見,給了我們精神的力量。他們讓我們看得懂什麼是王道,如何捨霸道走正道。每當想起這些長輩們,我心裡充滿感恩,只是哲人其萎,古道顏色,懷璧其心。宋公,好想念您。」

余老師,我也好想念您 : )

老師的全文是這樣的:

「宦海仁心」

撰文:余德慧(慈濟大學宗教所教授)  
2010-06-28

「宋時選」曾是戒嚴時期熟悉的名字,一個立足政治高點,卻彎下最柔軟的身姿,做政府與民間最佳的媒介;他更創設「張老師基金會」,四十多年來照護許多人的心靈。四月,宋公以九十高齡辭世;哲人日遠,除了追憶,或許也可效法學習他的行誼。

如果人生在世能夠親炙佛菩薩或聖徒,那麼他的一世就不會太不幸福。如果我們的心中有個永難遺忘的仁者長輩,那麼我們永遠不會太悲觀。宋公的宿命使他久居宦海,但是作為仁者,他的存在就是行菩薩道;所以,表面上是居於政界,卻是道地的宗教悲懷的人道主義者。

第一次到宋公在羅斯福路二段的辦公室,那時我是個學生,陪著備受國民黨迫害的學者去見宋公。那時候宋公是省黨部主委,雖說權力不小,其實他是個魯仲連,替許多台灣社會的紛爭、苦難做一些轉圜的工作。在他辦公室的外邊是個很大的會客室,每到周三就擠滿了人。我在那裡看到各地方的議員、農漁會總幹事、混在政界的大學教授,以及一大堆心思重重的沉默者。這個景象彷彿是個張老師諮詢中心,只是受服務的,不再是青少年或憂心的父母。

也許宋公不見得能解決很多問題,可是這些沉浮於人事糾葛、利益紛爭的成人們,卻得到心理的安慰。我看著這些「牛鬼蛇神」,突然有個領悟,人在功名場、名利場,不過是圖個生活罷了,有時因為一時的迷戀,難免看起來俗不可耐、面貌可憎,但是與迷途的青少年又有何差別。宋公能做他們的張老師,即使無法將他們脫離私心計算,也可以緩解多少熱中的急躁。

有時我寫信給宋公,抱怨人事傾軋,他總是淡然置之。想他經歷過多少政界醜陋事,早就超越這些人間糾葛,平淡視之。但是,他的仁心卻宛如一盞亮燈,隨時照亮人心。宋公入院,我與內子瑜君陪他說話,談到醫院伙食,宋公笑笑說,大醫院要幫一千多人準備伙食不容易,要真能顧到病人的需要很難。內子跟我說,一般人只會抱怨醫院伙食難以下嚥,宋公卻懂得體恤,光是聽到宋公的無意一句話,心中突然有了亮光。

十幾年前宋公身體還好,來到花蓮,一夥人陪他吃牛肉麵。大家一上桌,宋公第一句話就說,不知道我們會不會吵到其他客人。這種關懷的心思如此自然,我們如果不細心,會被其他的光暈遮蔽過去。

我經常感念像宋公這樣的長輩們。我總覺得台灣是個很容易培養胸襟狹隘的海島社會,不同派系不斷鬥爭,總是難以超越,即使在學界,也經常有門戶之爭。或許這是人間常情,但畢竟是個難堪的現象,但以總是有些長輩的胸懷,打破這些小鼻子小眼睛的短見,給了我們精神的力量。他們讓我們看得懂什麼是王道,如何捨霸道走正道。每當想起這些長輩們,我心裡充滿感恩,只是哲人其萎,古道顏色,懷璧其心。

宋公,好想念您。

貝森朵夫莊主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這應該就是老師最後一次與學生們的公開聚餐了!是嗎?難怪追思會當晚聚餐結束前,我隱約記得你們也合唱了這首歌。原來背後有如是因緣.........
anyway,感謝聲傑寫下這段回憶!
從此,這首“城裡的月光”以一種難言的力量悄然進駐心頭,不只為了那飽富意象的動人旋律,更為了它連結了我對老師的深沈憶念........

志學 2013.4.16 緬懷余師有感







彭聲傑~

這天,老師自己開車來與我們會合,
我們給宗演師父的論文完成慶功!

餐後,我們用手機連上Youtube,
不管身旁其他桌人,大聲合唱「城裡的月光」。

每顆心上某一個地方 總有個記憶揮不散
每個深夜某一個地方 總有著最深的思量

這個世間萬千的變化 愛把有情的人分兩端
心若知道靈犀的方向 那怕不能夠朝夕相伴

城裡的月光把夢照亮 請溫暖他心房
看透了人間聚散 能不能多點快樂片段
城裡的月光把夢照亮 請守候它身旁
若有一天能重逢 讓幸福撒滿整個夜晚

那夜,我們是幸福的。
7小時前 · 收回讚 · 1

貝森朵夫莊主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Dear趙先生您好:

此刻,想必您已重回工作崗位。
我今天早上,才送走了最後一房來自上海的客人,年節繁重的接待工作也總算告一段落。
此刻,人去樓空,莊園重回靜寂,我記憶裡卻湧動著一個輪廓鮮明的影像,那就是趙先生您!
莊園訪客來去如風,趙先生卻在我心版刻下了深遠的印象。
特別是早餐短短一席話,恍若醍醐灌頂般,聽得我眼睛發亮,逸興飛動。
我強烈預感:這番晤談對我的事業生涯終將證明是舉足輕重的!
十年後回看今日,我或將跟我的莊園客人分享:
"曾有一位遠從哈爾濱與我結緣的趙先生,正是我得以打通陸客自由行市場的關鍵契機。
這人曾以其器宇非凡的眼界和格外豁醒人心的話語力量,一席話擘劃了我日後的事業遠景;甚而鼓其臨門一腳之力,助我掙脫內需市場的格局而迅速完成客源全球化的轉型。"
雖然,目前為止,"轉型"猶只是醞釀中的可能性,但誰又知道不會有迅猛爆發的一天?
即此而言,我祈請趙先生助我一臂之力,先為我在全球旅客每月流量達六千萬人次的tripadvisor網站留下一些衷心感言,再轉貼大陸最給力的旅遊版。倘蒙先生力挺,我起步雖晚,後勢當大有可為。

最後,我太太要我一定轉達她對嫂夫人的讚嘆。
她驚訝這麼小的兩個孩子竟能被帶得這麼乖巧、這麼懂事!
這顯示了背後驚人的家庭教養。
對此我同樣感到歡喜,也強化了我對自由行市場的期待與信任。
這證明透過自由行而來訪的大陸客人,在人格素質上,是連很多台灣客人都未必及得上的^_^

謹至上由衷的敬意

並代我問候哈爾濱的大爺與大娘^^

貝森朵夫莊園負責人朱先生敬上
星期五21:50 · 已編輯 · 讚

花蓮~貝森朵夫莊園 志学兄:

你好!
请原谅我冒昧称呼你为“志学兄”,而不是“朱先生”,因为我觉得我们已经成为朋友!

我们已经返回越南,我也已经投入工作。但是这几天晚上我和我太太在处理台湾之行的照片时也常常回味花莲之行。赞叹花莲山上空气的新鲜,陶醉花东纵谷每个景点的惬意,感叹太平洋的辽阔,最回味的是贝森朵夫庄园的宁静和温馨!特别感动您一大早去为我们排队买烧饼,为我们静心手工制作的咖啡,还有您弹奏的曲子!

我很羡慕你有那么多书,你能在21岁开始学习钢琴,你能摆脱繁务静心做自己喜欢做的事情!

我这几天整理完照片后就会更新tripadvisor和大陆“色影无忌”等有名的旅游网站,我希望大陆热爱旅游的朋友都能够知道“花莲的贝森朵夫”,都能够品尝到志学兄的咖啡,听到您的曲子!

我上次跟您建议的是我一些切身感受,因为我做销售的原因,比较在意客户的感受和深知营销的重要。“酒香也怕巷子深”!真心希望您能够结合现有的几大特色,让更多懂音乐,懂生活,爱好文学,喜爱大自然的朋友去庄园!“钢琴/音乐,书/文学,咖啡/情调,清晨山上的呼吸-傍晚海边的小坐/思考”这些现成的资源希望志学兄能够闲来包装一下。

希望多跟您交流,也让我能够做下来思考。

谢谢!

Regards,

Zhao weijun
2月20日17:14 · 收回讚 · 1

花蓮~貝森朵夫莊園 衛軍兄:

這兩天忙於搬家(將太太台北退租房屋的東西給老遠搬回花蓮),奔波之餘,我抽空將您回信轉給太太過目。
她看了也倍感窩心,立刻回我:

“文筆很流暢
又誠懇
真令人感動”

“很優質的人”

沒錯!我也同樣深受感動~
一種無關身份地位,而直接來自人格素質的感動!
我由衷感佩:
衛軍兄眼界超邁流俗,莊園稍事瀏覽,即見人所未見!
筆鋒所至,亦跟您現場晤談飽富的強大感染力一般,幾句話就敲入心坎!
高階執行長的過人風範,即此可見一斑。
anyway,
得君一言,勝千夫諾諾!
承蒙衛軍兄看得起,我能交上您這朋友,不勝快慰之至^^

志學2013.2.22寫於 花蓮 貝森朵夫莊園
星期五13:39 · 讚

貝森朵夫莊主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朱志學


老杜不愧是老杜!
二十年前的性情,對照二十年來的蹤跡。
暌違益遠,我越從老友身上窺見一股教人畏嘆的實踐力量。
那充實盛大的光輝,只能是通過篤實的踐履,才可能散發出的生命氣象。




桂花樹長出的美麗禮物∕林生祥

  十五年前,我退伍後搬到淡水瓦窯坑,歌手朋友王昭華告訴我,附近的水源國小有一位叫杜守正的老師,叫我一定要認識,我寫了字條託三合院裡的小孩帶給杜老師,就這樣認識了他們──老杜與淑文。

  我們曾當過鄰居,在瓦窯坑三號,在喝茶喝酒的夜裡,每當聊起教育,他們總是綻放生命最美麗的眼神,真的是閃閃發亮!那時我想如果我有孩子,能夠讓他們教到,應該是孩子的福分與緣分。我們就這樣當了十二年的鄰居,看著他們的小孩出生、成長……,老杜持續做教育先鋒者的角色,而淑文則轉換跑道成為專業文字創作者。

  淑文的創作題材一直都跟媽媽、小孩、學生有關,她以淡水桂花樹(註一)的老平房為基地,自我審視從童年一路成長的過程,跟小孩、學生的對話,寫下一篇篇誠實感人的紀錄與反省,那是真實的生命礪鍊過程。淑文三十五歲辭去教職成為全職媽媽,也成為優秀的作家,我覺得她依然在做教育的工作,只是轉換了方式與影響範圍。現在我也有了孩子,太太跟我一起在美濃帶小孩,一起讀著淑文的創作,想像力因和孩子相處而拓展,我想淑文的創作就是從淡水桂花樹長出來,帶給讀者們的美麗禮物。

讚 · · 推廣 · 分享
張永森和葉珊吟都說讚。





家,一幅純真美麗的心靈地圖∕陳木城

  認識守正老師的一家人,是12年前小紅豆剛剛出生、守正老師父代母職,請育嬰假一年在家照顧小孩,這應該是第一個請育嬰假的男老師吧!後來,聽守正說,太太淑文老師輪在第二年請育嬰假;接著,傳出淑文老師決定請辭了,還寫了一本書叫做《最長的辭職信》,可見她的辭意多麼堅定!

  後來,守正老師借調到建安國小擔任主任,常常看到帶兩個孩子來學校念書的淑文媽媽,他們住在一間山中的農舍,那是一個四月間螢火蟲滿天飛舞的地方。後來,他們又搬回淡水,我們同事去看他們的時候,新租的農舍還沒安置好,聽著他說要怎麼設計書架、佈置書房。我則關心風水:瓦屋左邊一條小河流過,可以引水進來洗衣澆水,旁邊有幾棵芬芳的柚子樹,右側後方有一棵很大的台灣朴樹,屋子後面就是一片開闊的山谷。

  守正老師是一個瘋狂的超級教師,我一直希望他的故事,讓更多人知道,曾經幫他找出版社出書,可是出版社不是很在意,守正老師也不是很在乎,一副好像「忙著享受日子,哪管他出不出書?」

  後來,倒是淑文老師一直出書,這本《媽媽做自己,孩子就能做自己》已經是第五本著作了。終於,我們慢慢知道守正、淑文他們家裡的故事,或許出版社把它當作「親職教育」的書,我讀起來倒是覺得這是一本「家庭文學」。讀著讀著,我就會想起林良老師的經典之作「小太陽」,歌頌生活的美好、純真的雅趣,幫我們發現家庭原來有這麼美好的東西。

  很高興淑文家裡的故事,可以以這樣的形式被看見!守正爸爸、淑文媽媽、元椿和小紅豆,都誠誠實實的、本本分分的做他們自己。十幾年來,看著他們在一幅家的心靈地圖裡,把這個家當作最堅強的城堡和基地,爸爸享受他的教學,媽媽享受她的寫作,孩子享受他們的成長和學習,在這幅地圖裡,他們一家人都知道他們正在做什麼,感情交織,互不衝突。

  感謝淑文用寫作分享他們的家,用她的筆,像敏感脆弱而堅強的根鬚,深入心靈的泥土之中,探索神秘而隱晦的自我,萃取我們生命裡最貧乏的養分:對事物保有一份美好的感覺,對生命擁有一份熱愛的力量。
讚 · · 推廣 · 分享
張永森和葉珊吟都說讚。

貝森朵夫莊主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Close

您尚未登入,將以訪客身份留言。亦可以上方服務帳號登入留言

請輸入暱稱 ( 最多顯示 6 個中文字元 )

請輸入標題 ( 最多顯示 9 個中文字元 )

請輸入內容 ( 最多 140 個中文字元 )

reload

請輸入左方認證碼:

看不懂,換張圖

請輸入驗證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