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分類:荒人手記 (36)

瀏覽方式: 標題列表 簡短摘要

下午,剛完成博士班入學驗證報到手續。走出人社院一館,深深呼吸了一口氣,只覺走起路來,格外神朗氣清。懸擱多年的夢想,一夕成真,湖畔閒坐,竟是別有一番滋味在心頭。從動念參加博班考試至今,我等這一天快兩個月了!東華大學博士班14日放榜。總算不負所望,我如願考上中文博士班,還是生平大考第一次考得榜首。曲折多年後,終而回歸學術生涯。欣悅而外,不無一臥滄江驚歲晚的浩嘆。我只期許自己,閱盡千帆後做研究,那可得真是生命的學問,才不枉負這一路曲折跌宕的心跡。雖說,現實重擔依舊,我依然得挨著生存底線討生活,可存在的勇氣(the courage to be),卻也因著這場考試打開的嶄新局面,頓時浩氣泉湧了起來! 

志學 寫於2015.12.23 欣赴東華中文博士班驗證報到之日

國立東華大學105 學年度研究所博士班甄試招生考試錄取名單

錄取生(含正、備取生)均須於104年12月21日(一)上午9時起至104年12月24日(四)下午4時止,至本校招生訊息網頁

( 網址:http://www.exam.ndhu.edu.tw)

填寫報到意願調查表;逾期未上網填寫者,視同自願放棄錄取資格,其缺額由系所依 序通知備取生遞補。

中國語文學系博士班不分組 一般生 正取生:2 名 
653010003 朱志學 
653010004 徐鴻模

中國語文學系博士班不分組 一般生 備取生:2 名 
653010005 謝少強(備 1) 653010001 陳鵬文(備 2)

http://www.exam.ndhu.edu.tw/…/1096/img/1848/105int_doc__pa0…

 
顯示更多心情
留言
45則留言
留言
李建寧 恭喜
 
林樹豪 可喜可賀,預祝學問路上一切順利
 
黃士瑋 恭喜老師
 
吳大同 恭喜
 
Marjorie Chen 恭喜朱大哥!
 
June Ku 恭喜&加油
 
朱志學 謝謝顧老師^_^
 
朱志學
回覆······
 
蔡榮宗 恭賀老師!
 
蔣鵬 恭喜夢想成真!!
 
余靜慧 恭喜
 
Sharon Tang 恭賀"才高八斗"
 
陳杏萍 恭喜恭喜!為你開心!
 
Beelan Lin We are amazed with your determination and guess that you are not be active with your Facebook anymore. Doing and learning something you love is wonderful. Good Luck to your study! Hope that we can stay at your place by next summer if we go back to visit our families.
 
朱志學 這篇回帖對我意義重大。
好懷念您們一家人,是我接待過無數的客人裏令我印象特別深刻的。
我衷心期待暑假有見面暢敘的機會^_^
 
朱志學
回覆······
 
張幸真 恭喜!
 
John Tsai 恭喜
 
Jing Ping Chang 😊👍開心
 
鄭慧妹 恭喜!
 
徐宥湘 恭喜
 
Helen Wang 恭喜老師
 
Artemis Fox 恭喜 :)
 
宋慈愛 恭喜您⋯夢想成真!
 
Bruce Win Congrats!
 
Albert Hsu 恭喜!
 
許素秋 恭喜貝森朵夫莊主!
 
Candy Yuen 恭喜! 恭喜!
 
魏孝丞 太酷了!
 
陳雅芬 厲害!
 
Ben Wong 恭喜!
 
范欽慧 恭喜志學,話說您早已經像是中文系的教授了,現在只是去補個學歷証明吧!
 
朱志學 呵呵^_^
謝謝欽慧美言^_^
 
朱志學
回覆······
 
張育銓 衝就對了!
 
朱志學 正是!
誰怕?一簑煙雨任平生!
 
朱志學 烈士暮年,壯心不已。
我還真準備大衝特衝呢^_^
 
朱志學
回覆······
 
Richard Wong 恭喜志學,下次什麼時候來學校?
 
朱志學 士恆:我前幾天才細讀了您寫及自己與余老師的問學因緣,很有感觸,也特開心花蓮原來早就存在一位可以就近討教的列維納斯專家!下回到您研究室煮咖啡。
 
朱志學
回覆······
 
Chung Constance 恭喜朱大哥,金榜題名,現代狀元!
 
朱志學 這話可捧過頭。我這榜首只不過限於東華中文博士班。還是謝謝翠雲。
 
朱志學
回覆······
 
張永森 恭喜
 
李其澔 朱大哥真用功~~ 加油XD
 
吳宗樺 恭喜貝哥哥,追求目標是人生非常美好的事
 
涂震寰 恭喜!恭喜!
 
鍾安淇 恭喜,路難走,但值得。
難的正要開始,加油~^_^
 
朱志學 感謝安淇。其實,看似游離學界多年,我並未荒疏學問。基於某些原因,入學考對我反而是最難的關卡;只要讓我過了入學考,寫論文對我而言,反倒容易得多。代我恭賀您先生通過博士學位考試。
 
朱志學
回覆······
 
杜娟 真是美事一樁,重新當學生應是幸福愉悅的
 
朱志學 正是我此刻的心情。
這一刻,我比過往任何時候都更了解自己要什麼。
 
朱志學
回覆······
 
許禮安 隨喜讚嘆--來日方長啊--深深祝福
 
朱志學 感謝禮安。我本是為了報答余老師而決心重回學界的。老師走後,這份綿遠不盡的心思,您一定明白^_^
 
許禮安 朱志學 是的--我一直舉辦[余德慧人文療遇生命]讀書會--我規定自己每年寫一篇論文--這是我紀念余老師的方式--每位自認是余老師門生的都可以用自己的方式紀念--所以我才說[來日方長啊]
 
朱志學 是!胸中有願深如海,我們各自找出自己默默為老師盡心的方式。
 
朱志學
回覆······
 
鍾絢暉 恭喜!賀喜!
 
張春美 恭喜志學考得博士榜首,並祝賀你夢想成真,重歸你的學術界生涯,大家都很為你開心,以後學業與事業兼顧 必定更加辛苦了,願你一切都心想事成,继續加油喔!
 
朱志學 感謝二姨^_^
 
朱志學
回覆······
 
Jessica Chen 恭喜呀!佩服佩服!
 
朱志學 感謝老同學^_^
 
朱志學
回覆······
 
喜江江 恭喜老師,賀喜老師。
 
鄭小諒 您太厲害了!!恭喜恭喜!!
 
簡琴南 聖誕快樂😄😄😄
 
朱志學
回覆······
 
陳俊成 恭喜
 

貝森朵夫莊主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自傳:

我個人臉書(Facebook)裡,有這麼一段自述:

貝森朵夫莊園負責人~
嗜琴成痴,醉心哲思。
不甘將有涯之生囿限校園象牙塔內,乃決然辭退學院教職。自此回歸靜默,在自家一方天地中,閱讀、練琴、冥想、寫作,棲心雲水蒼茫的山居幽隱之夢........

這段話,相當簡練地總結了我這些年來寓居其中的生活形態。
我想,一個人選擇的生活形態,相當程度呈現一個人的價值動向。
這具體的生活,正因不只是停留在欲念層次的嚮往,而是訴諸身體力行的存在性投入,它顯示一個人存在內藴的程度,甚至遠超過圍繞這個人的閱讀書目、休閒嗜好、空間營造、美學欣趣、社交活動、來往師友等等。
因此,容我由此切入,談談這一關鍵的生涯轉換,如何對我的學思歷程發生重大的影響。
打從我十六歲耽讀的第一本課外讀物<<徬徨少年時>>開始,就已命定我是一個「異質性」絕高的邊緣人物。這預示了我後來一路命途多舛、與世多忤的成長歷程。畢竟,人不是孤島,是無法長期自絕於人的「社會性」存在。可是,作為一個社會性存在,就意味你必須接受高度「同質化」的強大外迫要求,這是社會化的代價,一般人也大抵甘之如飴,這些順利被社會化過程逐步規訓的人,也大抵不會意識到長期屈己從人的過程裡,到底淪喪了什麼?事實上,更多人甚至以此為意義感的來源,而進ㄧ步讓自己在投入「同質化」他人的精神暴力、知識暴力、制度暴力甚而自命訴諸良知的暴力中,有所「貢獻」。我長年為此所苦,因為我完全感同身受陶淵明「飢凍雖切,違己交病」的屈辱。或許就是在這種長年與常規世界格格不入的成長過程中,我引為知交,視如同類,並以其生活形態作為典範的大抵也是像顆孤獨行星一般運行在自己軌道上的邊緣人物。例如,曾長年隱居花蓮鹽寮海濱而與我結為忘年知交的作家兼翻譯家孟東籬,就是我心目中敢於抉擇自己的「內在英雄」; 透過他,我又認識更多類似他這般野性難馴,不屑斂才就法的「生活家」。他們以自己獨具的韻律與風格生活著,卻像是僻隱於常規世界的「裂隙」。這類隱逸性格鮮明的痛快人物,不覺間早內化於我靈命深處,並形塑了我一心皈命的生活典範。於是,我學界師友因緣雖多,可是,他們的學問再怎麼可佩,作為大學教授的社會光環再怎麼教人心生嚮往,我心裡真覺得親切的,始終是那少數真正根著於大地、鄉野、山林、海洋的自然之子。當然,也有例外的時候,那就是偶逢「變種」學界人物,還是禁不住教我眼睛一亮。例如,我由衷感佩的一位王鎮華老師,竟不惜丟棄學者光環,離開大學教職的舒適圈,大隱台北巷弄,辦起了自己的私塾講堂以遙契綿亙千年的民間書院傳統。可說實了,這依然是以其獨具之風格吸引我的「異質化」人物。

總之,我所視為親切者,大抵是自外學界主流的邊緣人物,這多少養成了我疏遠學界的性格,於是,中文研究所畢業以來,我幾乎斷了考博士班之念,此亦無它,我自恃通不過中文博士班入學考高度的「同質化」要求,不是我不用功,也不是我不愛念書,剛好相反,我藏書破萬,部落格嚴肅創作的哲思札記亦破千篇,而且視域所及、欣趣所涉都是學術性格濃鬱到少有人能親近的文哲類經典 ; 可是,我高度的「異質化」性格,讓我從學問中提煉出的「問題意識」就是迥異常人 ; 以我標準看來,允為學界主流的知識建構方式,大抵還是在既定預設下透過概念化活動的化約過程建構出的知識,可我的問題意識卻很自然會聚焦在既定預設在知識建構過程中所造成的遮蔽,而試圖回到設定之前,對此設定的「理所當然性」予以解構,好讓被壓抑的「異質性」或「差異化」得以被釋放出來。可這種思路,是顛覆重「概括」的對象化活動,可偏偏以「概括化」縮減生命現場豐富底藴的方法操作,卻是傳統學界建構知識的主流途徑。這點讓我很鬱悶!這意味,即令我有心學術,以我稟負的頑強「異質性」,我連側重概括思維與記憶力的筆試都通不過,遑論進入複試?久之,遂放棄學界立身的打算,一路曲折地過起近乎隱逸的閒散日子。偶爾,讀及班雅明自敘有云:「我的星宿是土星,一顆演化最緩慢的星球,總是因繞路而遲到。」感慨係之矣!我隱然從中窺見自己的命運,我何嘗不是一顆演化遲緩的星球?只因意識到自己稟負的異質性格難以「同化」於常規世界遂一路自放若是 ; 繞路迄今,惟顯逸氣,卻終無所成。雖說,人生如棋,落子無悔。可好一陣時日,我確實倍感有志難伸的抑鬱,看似過著人人稱羨的隱逸生活,可中宵夢醒之際,腦海卻不免突然頓生對自己產生的疑問:我是在自己應該在的位置上嗎?

就在這時,一個「重要他者」的出現,改變了我整個想法。這人是名動四方的學界人物,更讓我大開眼界的是,他學術晚期的大轉向,就飽蘊著驚人的「獨異性」(德勒茲義下的 singularity),而且照舊吸引了無數忠實的追隨者 ; 即令學界同行頗有不以為然者,卻也無人敢攖其鋒、挫其銳。這人就是在學界極少數真能獨辟蹊徑、終而豁然開朗,走出自己獨特道路的余德彗教授。他讓我看見完全不同的學界典範,更透過德勒茲的深銳洞見讓我明白:真正的singularity是極其可貴的!它是詩意的迸放,本就不該掩藏。且看看葉啟政教授在一篇悼文中如何追念這位才情驚人的台大學弟:

35年來,我一直保持著在旁邊認真觀察著這位可愛學弟的「成長」。眼看著的是他由「正道」慢慢地變成為「歪道」,而且,愈來愈歪,但我卻始終認為,他「歪」得有道理,也「歪」得有膽識,因為,他「歪」得愈來愈有人味,也愈來愈有感性,更是愈來愈具有挑戰性。

  他不但挑戰著心理學(尤其臨床心理學)的建制,而且,也一直挑戰自己的心智與情感極限,充滿展現著正負情愫交融的狀況。這樣的雙重挑戰是煎熬的,更多的應當是不停而來的焦慮感。但是,這樣情感上的煎熬與焦慮,是創造的動力,我看到的是,德慧似乎是愈玩愈帶勁,也愈富有想像力與感應力,儘管他愈玩愈詭異,不只使用的語言拗口詭譎,意圖表達的觀念也愈來愈艱澀難懂。

  有人說,他寫的是天書。站在扛著主流心理學(特別是台大心理學系)的知識建制,尤其,持實證主義強調經驗實徵數據之所謂「客觀科學」的思維心態立場來說,這樣的評論或許不公允,但是,至少說出了許多人的心聲。一點都沒錯,因為使用著既艱澀詭譎、又刁鑽的語彙,更因為讓概念一再地溢出了心理學界習慣的概念系統,德慧成為台灣心理學界裡的一個「異數」,許多人是對他不滿,但總不願意行諸於表,只因為他使用怪異的語言表達著怪異的想法彷彿帶有著魔咒的力道一般。正因為這遠遠超出他們的理解範圍,一不慎,任何的批評都可能招致詛咒,這不划算。況且,這又將顯得自己少見多怪,何必呢?還是讓他自己一個人去玩吧!不去理會原本就是最好的懲罰。尤其,他自己自願地由中心發放到邊陲,就已經是一種最好的自我懲罰了。

這刻畫太生動了!每句話都熨貼了我親歷目擊的觀察。
是的,是親歷目擊,這就得從另一段真實的故事說起:

老孟罹癌過世後,我內裡留下難以彌合的精神空缺。我心下暗恃,恐怕再無可能從一個人身上得見如此絢麗的純粹性。兩個半月後,另一大事因緣無聲無息地與我發生交會。我偶然走入了余德彗老師的現象學課堂,幾句話間,我已雙眼晶亮 ; 嘆服之餘,心下已隱然有感:這堂課會是我生命中另一個石破天驚的起點!後來,我扎扎實實在余師座下當了三年旁聽生。三年期間,除了一次回中央大學中文系為學弟妹演講,一次是家母遽然病危,我從沒缺過一堂課。事後回看,這是我這一生中進學最猛的三年,也是我來不及跟老孟分享的故事。多希望還來得及親口告訴老孟,自他而後,我再度驚見另一個不可思議的人物。事後我才得知,老孟早就深惜于余老師,臨終前,也不知是何機緣,還曾經寫信跟余老師致意。以我對老孟的理解,他從不寫應酬文章,一旦寫信,都是親筆信,而非藉助電腦打字。我相信,若非對余老師這位台大學弟格外激賞,不可能有這番翰墨因緣。

許是,一切虔誠,終當相遇。死生相續之間,緣份的軌跡,繼續綿延而行。這兩位師友,都當得上我一生中的大事因緣。很慶幸,在不同的時間點,我各自遇上了!雖說,兩人都屬於我熱愛的世界,可就學問路數與生活型態上,兩人是完全不同的典型:
一個是打從根底就不向“常規世界”妥協,無待“解域”過程,已終身浸沐於 “Pure Immanence”的隱士與晃遊者 ; 一個在學問領域極深研機、出入無礙,終而通過漸行消亡的血肉形軀,逼出臨終啟悟最深邃的內藴。借莊子為喻:
老孟質性疏野,始終保有不受「常規世界」規訓的獨異性,他就像莊子筆下逍遙北溟的巨鯤,自始就未曾離開那作為源頭的海洋 ; 余老師則不然,不論是格序化密如網罟的學界生涯,以至血肉之軀纏縛多年的病痛,在在都注定他得遍歷「相昫以濕、相濡以沫」的歧出生涯,才終得皈返江湖。即此而論,兩人命途雖異,底氣相通。老孟無待皈返,他一直就野性難馴,從不「斂才就法」 ; 余老師則通過重重的“解域”過程,才得狂心歇息,重證天機。老孟像個自始就未曾為「常規世界」所規訓的渾樸生命 ; 余老師則曲折地通過對「常規世界」的深邃睇視,而後,殊途同歸地回返「域外」的impersonallife。
我永遠記得,余老師最後的講課歲月,對法國當代哲人德勒茲著墨頗多,他生前發表的最後ㄧ篇談「臨終啟悟」的論文,亦是自德勒茲自殺前最後遺作揭露的「純然的內在性」(Pure Immanence)作為切入點。我必須說:余老師為我打開的全新凝視點,大幅深化了我理解老孟的視野。事實上,追隨余老師潛心聽課的三年期間,對我而言,也是個療癒的過程:療癒老孟遽逝在我心裡留下的惘惘遺缺,療癒老孟走後始終盤桓不去的陰影。可嘆好景不長,三年未滿,余師繼以謝世。三年間,生命中兩位最重要的師友相繼殞落。對此茫茫,誰能無感?之後,我再沒聽課,友朋間聚會,也顯得意興闌珊。連續三年噴薄高張的創作能量,亦漸行消歇。我心裡明白真正的理由:那真能自靈命深淵處聆聽你的對話對象,已然不在了!此情此境,龔定庵己亥雜詩終篇,每讓我窺見相近的寂寞:

吟罷江山氣不靈,萬千種話一燈青,忽然擱筆無言說,重禮天台七卷經。

當逝者,無可為言 ; 當生者,無足與言。人除了在失神的凝睇下望風懷想或棲居於深沈的閱讀,又如何消解頓失知音的寥落之感?有時,我不免呆想,經過余師課堂洗禮後的三年,我比過去任何時候都更懂得老孟。好多藴藉經年才終得深刻道出的感悟,正等著找老孟傾談,可嘆是故人遠矣!縱有好花兼好月,可憐無酒更無人。我於此不能不慟感時間的殘酷性,我多渴望再次聆聽他們?可是,希洛瓦的詩句,美得教人驚怵:「光陰就在某些東西已離我遠去的時刻消逝。」
是的,我比過去任何時刻都更警覺到天地間無所不在的飄零。時間,對我不再是幽緩的長河,而是急景凋年旋踵消逝的漩流。此亦無它,兩位師友在三年間相繼殞落,已徹底改變我的時間感。當時間化身為一股惘惘的威脅,當每一刻都可能是生涯中的最後一刻,我比過往任何時候都更仰仗文字的助力,以守護我生命中那有如鑽石一般閃耀的日子!於是,我試圖以文字作為記憶的載體,讓它可以化身為通往冥視空間的祕徑。冥視空間,則是連結此岸與彼岸間的橋梁。它跨越死生幽明的界限,而令生者與逝者得以藉此場域繼續維持對話的可能。所以,我不單要借助閱讀讓已逝者繼續對我說話。我更要藉助書寫,讓逝者的音容可以通過自己的文字而繼續活在每一個聆聽者的心裡。魯迅說得深刻:「死者倘不埋在活人心中,那就真真死掉了。」我又怎能允許我鍾愛的師友,凋零得如此無聲無息?為了不辜負兩位師友帶給我的美好回憶,我嘗試通過書寫以對抗時間的遺忘。這是無待生前約定,也誓必完成的書寫。我相信,也唯有通過生者血心流注的書寫,已逝者方可能解除死亡的魔咒,而復活為某種不受血肉形軀所限的「不在之在」。不在之在,棲息於可見視線的盡頭,卻教人寂然有感、若有所遇。這意義下的新生命,依繫「凝視之眼」而成其為超然域外的「身外之身」,「祂」命定是合生者與逝者的心力而成。作為老孟生前的摯友與余師生涯晚期的弟子,我在這事上看見自己的責任。

存在,是一個謎!
死而不亡,褪形為「不在之在」,更是奧祕中的奧祕!
老孟走了,余師也飄然遠遁於我所未知的疆域,可某種不隨時間以俱去的深密連結,一直都在。
當我在閱讀中冥想他們,我彷彿借文字之助,重新聆聽他們,遇見他們!
現實中的形影雖已不可見,可看不見的對話仍在深沈的憶念中持續著。
這才明白:不現身的真實,如何轉化為暗影般的支撐力量。
即以此刻而言,至少他們留下的文字、音聲、影像.........
宛若風中之思,仍繼續對我形成召喚。

~寫於2015.11.1東華大學博士班入學甄試初試前夕

 
 
顯示更多心情
留言
9則留言
留言
Chung Constance 赫曼赫塞的"徬徨少年時",我也是在高中時拜讀過,不過赫塞的書我第一本接觸的是"車輪下",如一個漂泊的靈魂,影響我很深
 
張幸真 感動,很開心今夜看到此文
 
張幸真 王鎮華老師有臉書
 
葉里遨
葉里遨 余德慧老師。
 
徐美珍 謝謝您的這篇文章,一個人要走在自己的路上,都是不容易的,可卻也不凡。
我這幾年正好思索到實證主義框限的問題,您這篇文章真的點出了關鍵。
 
朱志學 那段沒幾人真看明白我在說什麼。您能看出這點,令人動容。
 
徐美珍 這幾年不論是心理學或教育學,甚而醫學,都有人漸漸從實證主義回看自然主義與更深層的東方思想。
結構的框架的一切,其實難以說明整合系統的全貌。更別說是超乎一般人頭腦運作刻意為之的那些技法,其實無法表徵人靈性之美。余老師試圖努力,令人敬佩。
也祝福您在博士班中,當他人努力於「立」時,您的「破」格局能引領新思維。
 
朱志學 是!世界變動太快,焉知今日之邊緣,不是明日之主流?
余師和我都是天生的解構心靈。博班期間,我決意只寫自己真想寫的論文。接下來的日子,我期許自己:就以我所擅長介於文哲之間的敘事風格,將傳承自余老師的「解域」方法,發揮得淋漓盡致。
 
徐美珍 期待您的大作~也請不時分享^_^
 
朱志學
回覆······
 
釋宗演 🐾💐
 
許禮安 葉啟政教授形容恩師余德慧教授的[歪道]之說--我很認同--因為那是相對世界的標準--誤以為多數人走的是[正道]--不過我偏偏就喜歡當少數人走入[歪道]的世界
恕我用護理界的祖師奶奶南丁格爾的話來分享--「很多人認為,祇要是獲得多數人支持的,就是對的。但是我這個老頑固卻認為,多數人總在錯誤的那一方。」
 
范欽慧 儘管知音難尋,然而那曾經的相遇經過你細心聆聽後,有了更動人的樂色,這樣共震的音律將繼續廻響下去,真好!
 
朱志學 是的!
沒有細心聆聽,又何來深淵與深淵間的綿遠迴響?
欽慧善解如是,教人驚歎!
......查看更多
 
朱志學
回覆······
 
朱志學 感念文輝兄用心深致的文字回饋。每一個字都點滴在心呀:

你的文章讓我聯想到大陸偶爾刊出的全國聯考第一名的奇文,但那些所謂奇文與你的文章的差距實在太大了。自傳原該像這樣,真實誠摯的呈現己身的思慮徬徨堅持悔悟與成長,可以是讓閱讀者深沈悸動的篇章。你的描述幫助我認識自己的獨異性,更進一步理解自己的舉措,雖然仍有不安,但藉由此次閱讀,我將更能接受自己與未來可能發生的一切。謝謝你。你的自傳更像是一本書的濃縮版,太豐富精彩了,也是如此的真誠動人。那麼多的生命思索與歷練在其中,並閃爍著智慧的光芒,卻又兼具謙虛與反省。我甚至感受一路行來的淚水。我讀了兩遍,很有感觸。相信教授們讀了,不只是讚賞,更多的是反思。
 

貝森朵夫莊主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邊緣的眼睛:一個文學心靈的工作、承諾與背叛 ~兼談我從上班族轉型為SOHO的心路歷程2010/05/22
在 2012年5月3日16:07 由朱志學(網誌)


案:演講當日,因時間限制,只倉促為學弟妹們剖析了當今中文系畢業生的出路問題。可是,對作為講題核心概念之“邊緣的眼睛“與“文學心靈“等關鍵詞,反未能多所著墨。為彌補未竟之憾,兹以文字書寫型式,另行表述於後。

作者:中央大學中文系系友 朱志學 附記

主講者:朱志學(系友,「貝森朵夫莊園」負責人)講題:邊緣的眼睛── 一個文學心靈的工作、承諾與背叛時間:2010年4月14日下午三點半至五點地點:文學院大講堂C2-224



帖之ㄧ、文學心靈的本質:Seeing with new eyes


“你們這些不事記憶的子民 竟忘了從另一個世界走來的甬道 我要告訴你們,我會再次說出自己:所有 孵自遺忘的事物都歸回我這裡 為了找尋一種聲音… ”

~美國桂冠女詩人Louise Gluck 的〈野鳶尾〉(The Wild Iris)

猶記第一次讀到這詩,只覺靈魂內裡有一個很深的點被瞬間撞擊到!跡近荒寒的氣息裡隱然透出彷彿來自神諭的靈光,讓我心弦爲之震顫而低迴不已~

我偏愛詩裡內斂的深沈哲思..........
當千萬“不事記憶的子民“仍安於對本真生命的“遺忘“而墜入無根的荒寂.......
總還有少數的"追尋者",願意選擇“對抗遺忘”。

不同於作為“追隨者“而毫無能力深入自己內在性的盲目信徒,真正的追尋者,情願傾耳諦聽那猶自對靈命深淵形成強大迴盪的內在召喚,也不肯聽憑生命凋萎於孵自"遺忘"的意義符碼裡...........

依我解讀,詩中所云“另一個世界“,是一個與世界互為“疊影”而只對“邊緣的眼睛"現身的域外空間。是隱蔽於可見物底層而被遺忘的“身外之身”........
這飄搖域外的“另一個世界”,亙古以來就一直存在著,卻對失卻“凝視“能力的人保持隱藏。
可是,它仍不時以先知般的神諭召喚著還有聽見能力的人向它靠近..........

而所云文學心靈,正是仍擁有掙脫一切習見遮蔽能力的意義尋索者。
他們無法安於浮面意義符碼的乾枯操作,只因他們窺見心中還深蘊著一個恍若別有根芽、卻又置身“無限遠”的東西。
為了將自己內蘊深沈、卻尚未成型的事物表現出來,他們必需借助自“另一個世界”走來的“甬道”,以貼近那來自域外深淵的遙響,並從中尋索一種魂夢縈繞的聲音,而後再次說出自己.........

於是,在走出“遺忘“與深入自己的“內在性“之間.........
“邊緣的眼睛“在此遂形成一關鍵的連結【key link】。
它就是那凌越一切習見遮蔽而落在無限遠的“凝視“。
也只有擁有這凝視能力的人,才看得見從“另一個世界“走來的甬道,是如何親切而具體地通向自己的內在深淵。

所以,當我使用“邊緣的眼睛“一詞,我借此隱喻著某種支撐我們跳脫主流框架的嶄新視域。

以其不受主流視域框架拘役,它命定是一雙帶有“解構“意味的眼睛~不合時宜,動觸時忌,卻內斂著“洞若燭火“的寒光,熠熠凝視那彷若神諭般帶來甚深啓示的未知世界.......

這雙“邊緣的眼睛“,不正是一切逼臨成熟極峰的文學心靈,命定須發展出的凝視力量?或者說,我們不正是通過超越習見框架制約的“凝視“,才得以洞見隱匿一切浮面意義符碼底層未予充分揭露的奧蘊?

龍應台在一篇對台大法學院學生的演講裡提到:

“為什麼需要文學?了解文學、接近文學,對我們形成價值判斷有什麼關係?如果說,文學有一百種所謂「功能」而我必須選擇一種最重要的,我的答案是:德文有一個很精確的說法,macht sichtbar, 意思是「使看不見的東西被看見」。在我自己的體認中,這就是文學跟藝術最重要、 最實質、最核心的一個作用。 “

這話說得透闢!
事實上,龍應台的觀點顯然來自“現象學“的洞見~它呼應著無限遠的凝視能力。
是這樣一種不受習見框架制約的能力,讓我們得以在迎向不斷湧現而來的“世界”時,能自覺地懸置“單線邏輯”的思考“,而使那被舊有視域遮蔽的“隱藏關係”得以被重新地看見。

此亦呼應法國文豪普魯斯特【Marcel Proust 】所云:“真正的發現之旅,不在尋覓新風景,而在能拓展新視野。”

【The real voyage of discovery consists not in seeking new landscapes, but in seeing with new eyes.】

這話出自普魯斯特這樣一個真正的文學心靈,絕非偶然!

好的文學作品裡面,一定凝蓄一股足以搖撼存在根處的撞擊力量。
那不是局限單ㄧ點的“觸動”,卻是讓人恍若歷經“色授魂予“的極致“纏綿“後,終而消融於貫穿靈命的“迴盪”。
只有當這遍佈全身的深層“迴盪“經驗遽然發生,人乃能順當地顛覆舊有的視域框架,而跳脫智識層面貧血枯槁的意義浮碼操作,直接就存在的具體“遭逢”(encounter)迎向一種深層的“臨在“與“相遇“!

這意味:
好的文學,必然“於無聲處儘勾留........”(借張大春語)
必然在靈命深淵處勾動到我們心中一個無限遠的不被遮蔽的東西................
事實上,這也正是一切深於邃密幽微之境的文學,所引領我們層層探近的精神旅程~

旅程是什麼?
它是一種過程、一種探索,
一種走向自我發現的過程。
旅程中我們無可閃躲地迴向自己。
旅程展現給我們的不只是可見的世界,
它更啟發了我們重新靠近世界的方式。

在這意義下,不是我們創造了旅程, 而是旅程塑造了我們。

它引領我們進入一種帶來“迴盪“的內在性~而那原就是最逼臨生活本質的存在方式。

可這足以引人興發強大內在迴盪的文學閱讀經驗,當然只能是千載而下,旦暮遇之的....
依我觀察,即令是那已在歷史暗夜化身爲永恆星芒的文學奇葩,似乎也只能在歷經某種促使“視域轉換“發生的深淵經驗後,方得通過齊克果筆下“絕望的一躍”而自此開創出那真正決定自己歷史地位的晚期風格。

我一向關注這“絕望的一躍”隱涵的精神動向之轉折。
是這精神動向的轉折所標幟的“跨界“意涵,決定了一個藝術生命得以凌越既有內在疆域而自此脫胎換骨,走向最終的自我完成。

這等文學心靈所凝煉的晚期風格,通常不會只是一逕馳騁才情的浪漫唯美。
那只不過是“為賦新詞強說愁“的甜膩夢囈罷了,其能不流於“江郎才盡“者幾希?

所以,我以晚期風格界定並區隔出真正的文學心靈~在這意義下的文學心靈,是以文學作為一種"凝探存有"的神諭,而非只是“玩弄光影“的遊戲.......

杜甫筆下~

"庾信平生最蕭瑟,暮年詩賦動江關"

意在茲乎!





帖之二、以“晚期風格“界定文學心靈的精神歸趨

長年以來,震動我最深的藝術,總讓我隱然窺見一種“暮年詩賦動江關“的強大迴盪力量...........

我現在方能指出:那是因為它積鬱沈雄的穿透力,深深搖撼到我們存在的根處。
那是尋常意義符碼的精巧操弄所無法抵達的內在性。

我於是想及:以“晚期風格“四字,作為自身誓言的小說家朱天文。

她提及薩依德有一部著作叫作:《論晚期風格:不合流俗的音樂和文學》(On Late Style:Music and Literature Against the Grain)

這人是個奇才。
身爲舉世聞名的知識份子。
每篇文章一出手,都足以驚動舉世視聽不說,他還醉心鋼琴彈奏,而且琴藝精湛之程度,甚至受邀在卡內基演奏廳舉辦過獨奏會。
這樣特立獨行而跡近傳奇的知識份子,他談及:

“晚期的貝多芬始終與社會抗衡,拒絕讓音樂提升為辯證結果的統一性(如中期作品),他要音樂由重要的結論轉化成曖昧不明的自身。”

阿多諾認為這種轉變,是對抗中產階級秩序的合理化(啊,作家應該引起公共的忐忑不安)。

大江在《作家自語》裡則說:“人到晚年之後,無論 悲傷也好,憤怒也好,對於人生及世界的疑惑也好,能夠以猛烈的勢頭調整這一切、面對這一切,並推進自己工作的人,是藝術家。”【引自 朱天文“論晚期風格“】

朱天文慨然有感,寫下一段鏗鏘有力的評論:

“ 我真高興聽見,晚期工作不是遲暮哀感,不是滄桑興嘆。 晚期風格,也不是什麼成熟、透徹、圓融之類。 晚期風格是,不與時人彈同調。”

晚期風格,非關年歲,而是~“一種姿態,一種樣貌,一種存在方式。 是的,一種氣質。 ”

在我看來,說實了就是一種不與時偕的遒勁骨力!
所謂:“不與時人彈同調“是也。

“那氣質....若一言把它概括,就是,邊緣,邊緣,從邊緣到邊緣(或譯做:從邊緣出發,走向邊緣)。 邊緣是陌生化。 何謂陌生化? 那是對於一切習以為常的,理所當然的,殷殷發出了否定之呼叫:不是那樣呀,而是這樣呀,為什麼是理所當然? 很不當然呀。 陌生化使一切習慣成自然不被看見的,予以看見......是這觀看的眼睛,邊緣的眼睛,使萬物陌生起來,而自模糊無意識的無名狀態裡顯現,重新定義。 ”

我喜愛朱天文意象十足的深邃譬喻:“邊緣的眼睛”..........
一切深於生命深味而能出入自在者,都稟俱了一雙讓他得以“活在世間,卻又不屬於它【Being in the world , but not of it.】的“邊緣的眼睛”...........
正是依憑這邊緣的眼睛,讓人得以凌越深植意識的一切習見遮蔽,而直接貼近那莫可名狀之存在所給予之陌生情境。
陌生,決定了嶄新的視域。
橫亙眼前的,只是一條不見盡頭,也不見指標的道路。
俯仰空闊,莽莽蒼蒼.......
前不見古人,後不見來者..........
人而至此,終於抵達了一種深邃的孤獨與自由............

這隱微的事實指出: 正是在四顧蒼茫,飄然無寄的荒寒寂涼中,人卻也身心脫落般地經驗到了一種忘世的痛快!
於是,一時悲欣交集,萬感哀迫,而不覺驟生"念天地之悠悠,獨悵然而涕下"的千古浩嘆【初唐 陳子昂 登幽州台歌】..........

貝多芬、薩依德、阿多諾、乃至朱天文所欽服並為之立下誓約的日本諾貝爾文學獎得主大江健三郎.............
這些天才,都稟俱了邊緣的眼睛,並聽從內在召喚而逼臨了存在與世界的邊緣............
他們當然是孤獨的!
可卻也因著他們敢於面對此孤獨而毫不退卻,我們這些隱身歷史暗處的聆聽者,仍可在百年而後,通過音符或文字搭起的橋梁,接上那如潮水般浩蕩 奔湧而來的撫慰力量..........
此所以阿多諾慨然有感:“我們不了解音樂──是音樂了解我們。我們自以為與它最親之時,它與我們說話,帶著傷心的眼神等我們回答。”

不意外!
這縷直入心坎的了解,帶來的驚人撫慰力量,總是來自一個傲然屹立邊緣的“他者“。
他者,總是不被認同的,總是不合時宜地站立在與世界形成對峙的邊緣位置。
他的行動邏輯是:“那縮減生命的,就與之對峙!”【借張大春語】
這就是邊緣者的宿命!
他無法忍受媚俗語言所形成的鐵籠【Iron cage】。
於是只能義無反顧地選擇不斷出走,並保持在邊緣發聲!
可正是這來自邊緣的聲音,將歷史一次次推向前所未見的高度..........
我們由此辨識出: 什麼才是真能代表藝術的靈魂。
它不會只是一味瑰麗甜美的聲音,相反地,它可能是梗硬多骨、讓人難以親近的“晚期風格“........

墨西哥詩人帕茲在《孤獨的迷宮》扉頁上的引言說得好:

“認同等於現實性,簡直就如同說:歸根究底,所有的事物都必然、絕對而且必須服從於主流,只有主流惟一存在。然而,他者拒絕消失。他者繼續存在,持續存在。這是難以被理性的牙齒動搖的硬骨頭……排他性總是為他者的存在而苦惱。”

這就是晚期風格與世多忤的遒勁骨力!

朱天文由此下了精彩的結論:

“是的,讓中心指向的、單一的現實認同十分苦惱,持續做一名不消失的他者,這不就是小說一向在幹的事?邊緣既是差異,邊緣也是多樣性。”

何獨小說如此?
一切力能探索存在的藝術,無不如此!

我雖不才,仍不惜以“寂寞立學,磅礡練琴“八字,作為盡瘁餘生的修行。
只因從“晚期風格“四字掘發的深度奧蘊,讓我彷若自煩囂的世塵中汲取了一股堅實的支撐力量,而得以坦然任隨急景凋年般倏忽而過的壯歲風華, 擲人而去.......

尋思至此,我不覺對“烈士暮年,壯心不已"背後隱伏的心路曲折,有了更深的體會與想像............
或許,它可以不是為了挽留那注定無法被挽留的, 而只是為了守住某種不隨時間以俱去的堅持~
堅持
永遠保有一雙來自邊緣的眼睛...........
而後,對世間投予冷然的凝視.........
使一切習慣成自然不被看見的,予以看見.....






帖之三、文學心靈在工作場域的陷落:

“人而無它,不可生存;但僅有它,生存者不復為人。“ ~猶太哲人馬丁布伯



米蘭昆德拉(Milan Kundera)關於小說藝術有一段雋永的談話:

"生活是一個陷阱,我們並沒有要求出生就被生下來,被囚禁在我們從未選擇的肉體裡,並注定要死亡。......結果,我們就越來越為外部條件,為無人能夠倖免和使我們彼此越來越相像的境況所決定。...............在外部的決定性已經變得如此不可抗拒,而內部的推動力再也無濟於事時,人在這樣一個世界中還剩下什麼可能性?”


這段叩問充分展現了“卡夫卡式“的問題意識~

事實上,這是屬於每一個嚴格意義下的文學心靈必然要對自身存在展開的叩問~
一種典型的“存在主義式“的叩問。
這叩問來自於無法將自己同化於他者的陌生感。
正是這陌生感,構成了文學心靈置身俗情世間最基本的存在感受~
一種如鯁在喉卻扼抑難銷的荒謬感...........

特別是對卡陷於市場邏輯的牢籠下動彈不得的現代人,這種找不到出路的窒息感,更牽涉了工作場域對心靈帶來的圈禁與反控。

事實上,莫說資本主義的羅網早已鋪天蓋地席卷而來的今日,早在北宋的蘇東坡就已對這千古如一的境遇發出了錐心的慨嘆:

“小人營餱糧,墮網不知羞 , 我亦戀薄祿,因循失歸休。何必論賢愚,皆是為食謀 , 誰能暫縱遣,憫默愧前修。“

蘇東坡當然是最具典型性的文學心靈之一。
紅樓夢第二回“冷子興演說榮國府“裡一段評論,更精要地點出這類正邪兩氣交蕩而成的人物特有的性情與命限:

“置之於萬萬人中,其聰俊靈秀之氣,則在萬萬人之上;其乖僻邪 謬、不近人情之態,又在萬萬人之下。若生於公侯富貴之家,則為情痴情 種;若生於詩書清貧之族,則為逸士高人;縱再偶生於薄祚寒門,斷不能為走卒健僕,甘遭庸人驅制駕馭,必為奇優名倡......”

牟宗三對此秉具“名士型“人格型態的文學心靈亦別具彗解,以“惟顯逸氣而無所成“一語,概括其命運的歸結。

這當然非意指在“藝術“高度上無所成,而是在世俗框套的標準下,他們命定是流落無歸,不得其所。

這問題在資本主義益發鋪張蹈厲的今日,是更形尖銳了!
在日趨庸俗化的市場邏輯逼仄下,越是純真的文學心靈,越難有立足的空間。

涂爾幹【社會分工論】對此早有一針見血之見:

「為什麼個人越變得自主,他就會越來越依賴社會?為什麼在個人不斷膨脤的同時,他與社會的聯繫卻越加緊密?」

這正是病根之所在。

在成本效益的考量下,專業分工遂成無可避免之惡。然而,狹窄專業導致的強大依附性,遂注定人類無法脫離群體共生性的悲慘命運~ 它有如附骨之蛆,讓個體存在於日趨精細分工的時代狂流下,“癱瘓“爲喪失自主性的碎片。

此則法國哲人吉爾德勒茲所云:

“所有人類的行為都立即是社會性的,因此集體性的生活至關重要。然而對現代世界的人民來說,問題在於並不存在一個有效、自我決定的集體性。“

這就是現代人的悲哀,不論自願抑或被迫,每個人都被拋擲到一個無法有效自我決定的集體性中。他無法依從自己本性,作為一個自足於內、無恃於外的“個體性存在”;而被迫在離不開集體共生的顫慄中“異化”爲莊子筆下“相濡以沫、相昫以濕”的“社會性存在”!

於是,對現代人而言,所謂職場生涯,只是一場持續數十年的慢性凌遲。每日的工作內容只如機器運轉般地重複著千篇一律的身心耗磨過程。

可真相是~
面對這佔據了每一“個體存在“絕大重心的職場生涯,很少人在臨終前,會懊悔自己沒有多花些時間和辦公室相處。

這不意外!
當人只能被視為可以“秤金論兩”的“人力資源”加以“利用”,而非被視爲“無可替代”的“獨立人格”加以“尊重“。他們蹉跎掉的日子,將淪為畜生般的“拖命”,而不是靠近靈魂的“生活“。

即此而言,工作簡直是“每日的屈辱“。

這種屈辱感並非來自手邊的工作,而是來自同事和上司的不尊重與不公平的對待。 而且,這種非人的處境,在市場邏輯的淘汰機制下,益發蹈厲而峻烈~

過去的工作者是過度工作,今日的工作者不止是過度工作,還被過度管理。

這正應了法國存在主義哲學家沙特那句名言:“別人就是地獄”。

當個人情感過度屈服於商業邏輯,我們遂只能一輩子生活在別人的劇本裡,以一種“非本真“的自欺狀態存活著。

卡爾維諾說得好:“生靈的地獄,不是一個即將來臨的地方,如果真有一個地獄,它已經在這兒存在了,那是我們每天生活其間的地獄,是我們聚在一起而形成的地獄。“

活在地獄的代價太大了!
我們遂要求別人為我們出賣的靈魂與勞力付出代價作為補償。

於是,在更深層的意義下,“薪水“成了失去自由的“補償金“。因為,“出賣自由“等同於“出賣勞力“。原來,在資本主義社會,自由,如同勞動力,是可以用來交易的東西。特別是當人急需一份工作,選擇又不多的時候,更是如此。

諷刺的是,在一些官僚組織中,某些人的權力來自於職位,而非他們工作上的技術和專業知識或交際手腕與性格特質。

然而,你敢在權力網絡的層層威逼下遂行自己的意志嗎?
還是,只能“甘遭庸人驅制駕馭”,以換得卑微的生存?

於是,保住自己飯碗或保住自己的尊嚴?遂成了現代人橫梗內心的夢魘。

他們切齒腐心地覺悟到近乎無可轉圜的時代現實:

組織人,都必需放棄一部份的靈魂。

也許,靈魂像碎片一樣飄散的現代人,假如還有自由可期的話,那就是以失去“工作場所的自由”爲代價來換取“購物市場的自由”。

但這種建立在消費上的自由只是“自由的假象”,它帶來的結果是~當酒足飯飽,財盡囊空,縱放一時的消費者,只能再度像牲畜般地低頭回到豢養並圈禁它的職場牢籠,繼續扮演機器裡的一個齒輪。

這種屈辱發生在尋常人身上,尚且難堪忍受,何況是“聰靈俊秀之氣“與“不近人情之態“千萬倍於常人的文學心靈?

赫曼赫塞在【荒野之狼】裡揭露的正是文學心靈與商業邏輯對峙下,瞬間自存在深處漫湧而出的陌生感~

“我突然領悟到這整個狀況的荒謬絕倫。在這剎那間,我從這些毫無喜色、生病、被寵壞,以及昏庸遲鈍的人中(包括自己), 看到了它所反映出來我們整個文明化的生命,一種沒有強烈衝動,強迫性地延著固定軌道行走,且跟上蒼毫無牽連的生命。”

可是,危機就是轉機!
就在他正視了商業邏輯對個體自由的腐蝕與侵吞後,那猶蟄伏意識深處窸窣作響的“細微聲音“卻瞬間衝抉了習見框架遮蔽下的“偽型生命”:

“先生,容我坦白以道:你是存在於紙張、金錢、貸款、道德、法律、智力與尊敬的世界,你並沒有那種令我信服的真實感,你並沒有讓我真正察覺到什麼,經驗到什麼,或讓我感覺到發生了什麼....你甚至不具有我從花草樹木、小鳥蟾蜍身上能發現的那種實在感。“

正是:

“提劍跨騎揮鬼雨, 白骨如山鳥驚飛。塵世如潮人如水, 只嘆江湖幾人回。”





帖之四:文學心靈的自我救贖~通過反叛而遂行的更高承諾


“陳陣發現,小狼不是不會跟著牛車跑和走,不是學不會小狗的跟車步伐,但是,牠寧可忍受與死亡絞索搏鬥的疼痛,就是不肯像狗那樣被牽著走。被牽與 拒牽,在性格上絕對是狼與狗、狼與獅虎熊象、狼與大部分人根本區別的一道界限。草原上沒有一條狼會越出這道界限,向人投降。拒絕服從,拒絕被牽,是作為一條真正的蒙古草原狼做狼的絕對準則,即便是這條從未受過狼群教導的小狼也是如此。“ ~【狼圖騰】


長年以來,我就是一個對體制格格不入的人。
我厭棄開會、不屑察言觀色的曲意迎合、痛恨沒思考力的廢話、不耐瑣碎的例行公事、更缺乏聽命行事的幕僚性格,這讓我職場生涯一再“政治不正確“地自陷險境,成為孤鳥性格的異議分子。
偏偏越是大型的組織性團體,似乎注定就越對“創意“充滿“敵意。
這絲毫不令人意外!
組織性團體從來就不等於一羣各自獨立的個體。
剛好相反,它是以個體性的取消作為整合的基礎。所以,在組織裡頭,他們總是敵視“特立獨行“,卻不恥高抬自己“夾著尾巴做人“的高度服從性與配合度來換取卑微的生存。於是,很少例外的,在大型組織裡頭,你總是看到平庸的多數壓倒創意的少數。而只要你繼續堅持自己的理念行事,那就意味捲鋪蓋走路的日子已經不遠。
我太熟悉這等野蠻、蒙昧、虛偽、狡詐、卑屈、猥瑣、殘酷、冷漠...錯綜交纏的晦暗生態。
在裡頭沒有純真靈魂立足的空間!
你越堅持傾聽內在良知的召喚,你就越窒息於這圈子裡上下瀰漫的腐朽氣息。

於是,只要你對價值的追求,依然無可妥協地凌越利害關係的算計,你一定無法忘懷,那回蕩自意識深處的自我叩問,是如何在每一個焦灼難眠的漫漫長夜,折磨著漸驅疲憊的靈魂~

“工作應允了什麼?它到底能給我們什麼?當我們將經濟來源、自我肯定、身份認同、社羣庇護、甚至人生意義全部寄託於一份工作、一家企業,一旦遭到它們背叛,我們還會剩下什麼?“

偶從電影“鬥陣俱樂部“看見男主角布萊德比特一段即興演說。只覺字字扎心,令人驚艷。他顛覆性十足的質疑,為以上問題意識提供了更具根源性的反思:

"我在鬥陣俱樂部裡看到最強壯、最聰明的男人。
我看到浪費潛力,都被浪費了!
該死的!
整個世代的人去加油,等著用餐,當著白領奴隸。
廣告讓我們渴求著汽車與衣服,做著我們討厭的工作,好讓我們去買不需要的東西。
我們夾在歷史當中。
沒有目的,沒有地位,沒有大戰爭,沒有大蕭條。
我們的大戰爭是精神上的戰爭,我們的大蕭條就是我們的生命。
我們從小看著電視,相信有一天,我們會成爲富翁、電影明星、搖滾巨星。
但我們不會的!
我們緩慢地領悟這個事實,而我們對此感到非常不滿......."

只消帶著細膩的專注穿透這段文字,你不得不承認,它確實點出了現代人的精神困境。

特別是對日復一日卡在工作崗位上動彈不得的上班族而言,千篇一律的職場生涯,只是資本主義運作機制為他們設下的鐵籠【Iron Cage】。

諷刺的是,他們無法不顫兢維護那驅使自己在其中耗竭生命的鐵籠?

為何對圈禁靈魂的鐵籠上癮,而不肯直接丟開?

鬥陣俱樂部犀利地指出:原來,是無孔不入的廣告,提供了迷幻藥般的幸福幻見,佔據了我們的視聽,並催眠了我們的思考。於是我們不惜自虐地忍受著漫長的精神鐵籠生涯,只為了在淘錢購買了更多廣告商品後,得以逐步趨近廣告承諾消費者的幸福圖象。

可真相卻是:這吊足胃口,卻始終渴望而不可即的幸福,說穿了只不過是以一種精神上的意淫來替代酣暢淋漓的生命自體。他們窮極一生的努力所達成的結果,無非是透過投射在未來的幸福想像,讓這看來格外刺眼的鐵籠給妝點得舒服些罷了!

但鐵籠畢竟就是鐵籠。
不是放任自己沈溺永遠往後推遲的幸福想像或永遠無法兌現的瑰麗承諾就可以視而不見的!

何況即令是那些在我們眼中看來完全融入幸福圖景的少數幸運者,他們果真幸福嗎?
我很懷疑,一個試圖犧牲自由以交換幸福的人,是否真擁有人們所豔羨的“幸福“?

只要自由是構成幸福的必要條件,這種淪喪自由的幸福追求,就注定是一場幸福的自我否定。

至少,我這類人就無法這樣想。

當初所以會選擇離開職場,做起Soho族來,正是因為自知無法忍受取消自由的虛妄幸福。
好在網路時代提供了一個喘息的出口。
它讓我在鋪天蓋地的資本主義網絡下,找到一個拒絕鐵籠生涯的嶄新立足點:
那就是從依附體制、受雇於人的上班族,變身爲網路創業的Soho族【Small office/home office】。

這得從三年多前做出的一個驚人決定說起:

我在花蓮某學院教書十一年,其中五年薪水我不惜重金典藏了一架購自維也納的世界頂級名琴。
正是這孤注一擲的決定,把我推入了另一個難以想像的生命歷程........

一年前,為了有更多時間思考、寫作、練琴,或者說,為了更澈底地追尋一種貼近靈魂過活的工作與生活型態,我主動自請資遣,索性連教職都一併給辭了!揮一揮衣袖,絕塵而去.......
自此棲心遠隱,過起跡近退休的半隱逸生涯.....

所以是半隱逸,我意指:為了維持生計之需,獲取立足這俗情世間必需的現金流量,即令告退驅使靈魂走向腐朽的上班族生涯,我終歸得轉型爲直接貼近市場脈動的 Soho 族。

現在,只要我願意,隨時往鋼琴前一坐,就可以在自己一手創立的“貝森朵夫莊園”即興演奏這架號稱“鋼琴界勞斯來斯”的奧地利國寶名琴貝森朵夫【Bosendorfer】。聽眾通常就是慕名而來的民宿訪客。這樣的分享,早已不計其數!當我坐在這架名琴之前,內心總立時滿溢著一陣難言的歡暢!因為,就在與這架名琴相遇的片刻,我已自活在夢想裡頭 。

這就是我在網路時代找到的出口。這出口既是現實性的,也是精神性的!
我依然保持工作,卻不再是背叛靈魂的工作。
事實上,更多的時間我在休息。
什麼都不做,只是徜徉在午後的陽光與濃純的咖啡餘香中,細細品味著存在的靜謐與美好,或者,練琴空檔,就隨順靈思流逸,安靜地劄記下思考的軌跡........
正是這麼一個平衡了現實與夢想的立足點,全面撐起了我日後不受體制拘役的新生活。
旁人不解,譏為不識時務,我卻甘之如貽。

這讓我想起一位主攻尼采哲學的鋼琴博士(洪雯倩)寫下的《傾聽~維也納人文記事》,我正因看了裡頭論及卡內提(諾貝爾文學獎得主,本業卻是國立維也納大學化學博士)的一段文字,心有所感,悵然慷慨,乃決然辭職。自是ㄧ去不歸,揮別長年依附體制的鐵籠生涯...

“維也納精神的養分,不是瑰麗的金黃,而是深沉的黑色。............

文人,於維也納的傳統是~不務正業。所指的,並不是作家平日所為“不事生產“式的清談冥想;而是,這些文采斐然的謬思之子,在年富力強、弱冠之時,於此音樂之都所受的精英教育,放眼觀之,幾乎皆與“文學“這一行無關;更有甚者,此等垂史文壇的思想巨擘,往往一輩子與自己所學的本行,從未劃上“學以致用“的等號,亦即,放著好好的錦繡前程與博士頭銜不顧,卻天天泡在咖啡廳發呆。

我們來檢視一下,維也納孕育了哪些不務正業的作家:............這些人,未曾以本身專業上的知識技術來餬過口,而是一輩子走在一條沒有指標的崎嶇道上,專門從事「不務正業」的事情。因為,維也納的精神,要體現的是:唯恐無能擁有像貴族般超然的審美品味,及體驗藝術意境的優雅內涵;而最鄙視的毋寧是:那種處心積慮想盡辦法,投機押寶式地選擇未來可能大發利市,看好又叫座的職業,然後再從手上〔或別人身上〕所擁有的資源,榨出更多營生利益的媚俗〔Kisch〕態度。”

好一句耐人尋味的“不務正業“!

這四字石破天驚地打開了我看待人生的嶄新視野!
顯然,這一幕幕啟人深思的人文風景絕非偶然!
它離不開歐洲積澱深厚的文化養分。一如卡內提(Elias Canetti)1981年榮膺諾貝爾文學獎時,當他站在斯德哥爾摩皇室大廳,致謝辭的第一句話是:“我所有的文學養分,全部都是維也納給我的。”
卡內提少了他年輕時曾講的一句話,即:“這養分,是由維也納最晦暗的部分所孕育迸流出來的。”
同樣的文化景象就很難想像會孕育自台灣這麼一個極度缺乏生存安全感的島國。

我於此心下有悟~

正是“不務正業“讓人得以從瑣碎紛繁的例行生活中掙脫出來,這就為生命創造了“心無旁騖“的條件,而“心無旁騖“則讓人得以凝聚並提撕住更具靈性向度的追求。

我於此形成了自己的工作哲學:

真正的工作,終不離性情 ..........
唯有"不務正業",乃能"心無旁騖"。唯有“心無旁騖“,乃能“一心皈命“。

可歎!此意幽微,未嘗不欲人解,世人多忙,終未得善解之人。

走筆至此,腦海裡不覺迴盪起搖滾歌手崔健的粗獷嗓音.............
簡淨利落的詞鋒,牽動的卻是深埋每一個人心底最深摯的自由嚮往:


錢在空中飄蕩,我們沒有理想,

雖然空氣新鮮,可看不見更遠地方

雖然機會到了,可膽量還是太小,

我們的個性都是圓的,像紅旗下的蛋

頭突然出來,是多年的期待.....................

突然一個念頭,不再跟著別人亂走

雖然身體還軟,雖然只會叫喊

看那八九點鐘的太陽,像紅旗下的蛋 ..........

我們不再是棋子兒,走著別人劃的印兒

自己想試著站站,走起來四處看看

現實像個石頭,精神像個蛋

石頭雖然堅硬,可蛋才是生命 .........    <崔健>



全文完 2010.5.22 定稿

貝森朵夫莊主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 人氣()

Dear all:

為免除個人發文頻率頗高的塗鴉牆內容對氣性不投的臉友造成打擾,從今而後,我會僅可能讓一切貼文在您看不見的背後,悄然流逝而過....
我很清楚我文風的“小眾性格”。
凡所為文,純屬個人探索,本就不為取悅別人而寫。
最近,只要有零碎時間,我會讓已加入朋友逐一改設為“點頭之交”。
此後發文,就限縮於“朋友,但不含點頭之交”的對象。

志學謹致十方諸友
讚 · · 4月18日12:17 ·
Choying Yang 、錢睿靜、吳昕容以及其他 17 人都說讚。

Marjorie Chen 不行不行,我都很期待著耶!!^~^
4月18日12:20 傳自手機 · 收回 · 2

Monica Yang 我按讚是想跟你說我看到你的貼文了~我自認是你鄰居~不是點頭之交~不過是不是點頭之交還得由你來定義才行~
4月18日12:22 · 讚
朱志學 瞭解^^
4月18日12:23 · 讚

浮草另帖 志學,請把我歸入"搖頭不頑" 那列,我仍每日要讀你的。
4月18日13:15 · 讚 · 1
朱志學 ok^^
4月18日13:17 · 讚 · 1

蔡永和 志學兄別在意太多
寫就對了!讓文字自己去找知音吧!
4月18日13:28 · 收回 · 6

傅文沁 我也要看貼文喔
4月18日13:29 · 收回 · 1

林蓁 志學兄,也請讓我依然看得見你的貼文,謝謝!
4月18日13:42 · 收回 · 1
朱志學 感謝永和兄贈言:

“寫就對了!讓文字自己去找知音吧!”

這話直截痛快^^
4月18日13:46 · 讚 · 4

蔡永和 志學的文"膽"就要這直截痛快!!!
4月18日13:57 · 收回 · 3

Fang-Chun Kuo 我也可以看你的貼文嗎~哈!
4月18日14:17 · 收回 · 1
朱志學 感謝永和兄贈言:

我私心敬慕者,其實從來不屬聖賢人物,毋寧更近於風度蕭疏淡遠的魏晉人物。
我越來越確信,美學欣趣給了我一種遠比禮教世界更開闊的胸懷與視野............
而尋常以道德人格自命者,卻每給我一種荒誕的捏造感。
於是,筆鋒所至,每不覺犯人所忌而不自知。
此亦無它,非能越名教而任自然者,於心不愜,不免有難可與言之慨。
走筆至此,忽念及船山“俟解”一文有云:

“生污世、處僻壤而又不免於貧賤,無高明俊偉之師友相與薰陶,亦不能不與惡俗人相見,其自處莫要於慎言。言之不慎,因彼所知而言之,因彼所言而言之,則將與俱化。”

對顯船山磅礡悲願,
我僻居天涯一角,寂寞立學,雖愧有未能……………
可人生稍縱即逝,不得暢胸懷,雖活何益?
船山“慎言”與永和兄“文膽”之說,在此形成看似衝突卻又迴環曲深的疊影。

在此,
衷心感念永和兄以文“膽”相期^^
志學雖不才,敢不以此相勉?
4月18日14:18 · 讚 · 4

Woma Wu 首先,請讓我繼續能讀到貼文~!!
再來,非常贊同永和兄所言!!志學,寫就對了!!你的文膽就要這麼直截痛快!!!
其實,在接收(閱讀)端也是有篩選及分類機制的.以我為例,我的版面訊息多到會讓我看不完稍長的文章,畫面就被擠掉了.因此我把較感興趣的訊息貼文分門別類,志學與蔣鵬就是單獨分在花蓮學友的項目內,這樣就可以每天不受干擾的拜讀兩位的文字了,^^ ~
垃圾文太多的者,我甚至可以將其設定成:訊息隱藏,不再出現.
基本上這兒發文還不構成單方被強迫,而毫無選擇的情況,若有人抗議,實在是他沒稿清楚狀況.
總之,志學覺得要如何做就如何做,勿太在意.就算小眾,也從不是干擾.鑽石常被不識貨者看成玻璃~呵呵!^^
4月18日14:33 · 收回 · 4

Siyul Lu 雖然我不清楚怎麼回事了?可是我想客觀的說.....村上在牆與蛋一文寫著--不管牆有多對?蛋有多錯?這讓別人去決定...堅持寫自己才有價值....而且在這個版面我覺得長期下來學到了如何探索自己的內心未知的地方..我感覺受益匪淺...而且常常有余老師上課的筆記分享ˋ這對我們路途遙遠無法親身參與課堂的人來說ˋ是很珍貴的資訊.....(我是這樣覺得)...所以......我也想要繼續看下去...
4月18日14:45 · 收回 · 2

林樹豪 志學兄,雖與您不認識,但也請讓敝人能繼續分享美文,謝謝!
4月18日14:48 · 收回 · 1
朱志學 我再抽空改一併改過來
4月18日14:57 · 讚

幔子 我還是黑夜那雙眼睛....雖然我總是笨笨的.....
4月18日15:01 · 收回 · 1

Chiauyi Wang 我也想繼續閱讀你的文字^_____________^
4月18日21:55 · 收回 · 3

陳麗紅 妳的文章很好....我很喜歡閱讀
4月19日8:05 · 收回 · 1

Coque FU 也請讓我繼續閱讀,謝謝
4月19日8:55 · 收回 · 1

黃彥慈 懇請讓我繼續拜讀.....千萬感謝.....
4月19日11:31 · 收回 · 1

Docliu Liu 朱兄:有勞將我加入"朋友".謝謝.
4月20日17:10 · 收回 · 1
朱志學 承蒙劉兄不棄,我本就無意改動。
目前已加我的八百位臉友裡,仍看得見最新貼文動態的不到30人。
這意味,我的版面對絕大多臉友而言,將忽然進入時間凍結的狀態^^
4月20日17:16 · 讚 · 2
朱志學 這新設定功能,讓我對臉書的細膩周到讚譽有加。
免得哪天犯了誰的“潛規則”還不自知!
既已設定發文對象為“小眾”,我更可以放心“越世高談”了!
日後就讓這些冷僻文章自行去尋找知音^^
4月20日17:23 · 讚 · 2

Docliu Liu 這個羨慕特立獨行又自甘平凡的世界裡,"越世高談"是空谷足音.少了這一味,乏善可陳矣!
4月20日17:33 · 讚 · 1

陳麗紅 謝謝你讓我加入可拜讀你的文章..
星期日18:58 · 收回 · 1

貝森朵夫莊主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沒想到妳也一樣晚睡^^
anyway,
謝謝妳的貼心問候。
特別是在這個巨星殞落的寂寞長夜,
簡短的叮嚀,
卻讓我倍感溫馨^^
此刻,
我正看著麥可傑克生出殯的全球追思特別節目。
他的死,讓我很難過。
這別是這首【You are not alone】的歌詞...........
我今日反覆細看,只覺字字錐心。

Another day has gone
I'm still all alone
How could this be ?
You're not here with me
You never said goodbye
Someone tell me why ?
Did you have to go
And leave my world so cold
Everyday I sit and ask myself
How did love slip away
.....................

這是我第一回仔細諦聽這首歌,
難道,貴爲一代流行天王的麥可傑克生,也身懷這等隱痛?
否則如何寫得出這麼扎心的歌詞?
我看了觸目心驚,
只覺彷若就是為我處境而寫............
寥寥數語
每一個字都狠狠敲擊到我內心被撕裂的巨大傷口..........



於是,我兀自琢磨著妳部落格貼文【情殤】裡那句~

"不是因為寂寞才想妳,是因為想妳才寂寞............."

嗯!很耐人尋味。
但我别有一番體會與詮釋~

是因為在不斷回想中逐漸看清:

不是因為妳的離去,
而是因為洞見【事實上的妳】,終非【文字中的妳】.............
才讓我墜入淪肌浹髓的寂寞!

寂寞與否?原非關心上人是否陪伴身邊。

深情者,即使獨行,仍是同行。
即令各自天涯,心在,陪伴就在。

就怕一往深情,卻所遇非人................
心遠了,人在身邊也只是謊言!

這才明白,
原來自己戀上的,只是投影在虛妄對象上的美麗想像..............
正是這謊言創造的距離,才真讓人寂寞.................






塵泠 2009.7.8凌晨 追思麥可深夜有感

貝森朵夫莊主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 人氣()

近日看到一段文字,感觸頗深:

"願能追回與妳交會的時空,
就在那一瞬間,
開始並結束。"

對於注定難有結果的感情,也許有一天驀然回首,妳會慶幸今日的決定是對的。因為上面這句話被預先實踐了!或許,我也應該感激,是妳的先見之明,沒讓我陷入天人交戰的局面...........

可是我隱隱擔心,妳好像有一種莫名的自卑情結,不敢對生命有近乎完美主義的要求。相反地,妳會不惜降格以求,靠攏一些在性靈、學問、才華、教養、人格、品行.....都不值妳獻身的男人。他們能輕易擄獲妳,佔有妳,不是因為他們夠高尚,事實正好相反,是因為他們太平庸,這才不會帶給妳任何比較的壓力,而刺激到妳的自卑感。

於是最荒唐的結局莫過於~男人而不夠平庸,反注定無法擁有妳的愛情;而拒絕降志辱身者,反荒謬地被推入一世的寂寞......

誰實為之?孰令致之?
自卑感情結作祟的女人,要負上一大半責任。

假如這等自欺的抉擇,能為她們換來平實夫妻的幸福也就罷了!
但事實是~平庸從來不等於平實。
所有犯賤的男人都是一個樣!分明平庸,怕人看不起,反墮入虛張聲勢的誑妄..........
於是,妳越看得起他,他反而要看不起妳。
妳看不起他,他反而涎皮賴臉、窮追不捨了!
這種人妳愛他越深,不但不足以感化對方。剛好相反,再多的好,他只會得意忘形地視爲理所當然,於是,妳越癡情,就越賦予了對方恣意傷害妳的權力!

所謂真心換絕情!對方固然不值,自己的眼界低落,卻要負上最大責任。

擦亮妳的眼睛,洗淨妳的心靈吧!

妳內心深處或許仰望著性靈敻絕流俗的天才靈魂,但落實到具體的行動,妳只抉擇並接受平庸的追求者,因為他們給予妳一種虛幻的自在,讓妳不必誠實地正視自己精神世界的貧乏。

但降志辱身就能換得虛幻的自在嗎?不!真實的自在,永遠來自於眼界不斷的開拓【seeing the world with new eyes】所帶動的靈性進化。逃避成長,只會引發更深的匱乏與不安,而更加遠離真實的自在。

我前女友也是有這樣的心結。她老為自己的自卑感受苦,除了過人的美貌,她好幾次對我喋喋不休的抱怨~我總有一天會不要她的。這是她缺乏安全感的內在根由!
沒想到,她索性橫了心離開我,也主動終結了任何預言成真的悲劇性。因為,她已徹底摧毀我主動離棄她的任何可能性。

但這就害慘了我!

因為她嚴重低估了我對她的珍惜之情。
我根本無意要離棄她的。
她卻不相信我是愛她的!
沒有比這更不值的悲劇了!
因為信不起自己值得被堅定不疑地愛著,遂親手處死了自己的愛情。


我衷心希望妳堅定依然,不要重蹈覆轍,輕易斷送了自己的美好資質。

祝福妳...............................


塵泠

貝森朵夫莊主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 人氣()

"我只是想靜靜的
看著您心情慢慢的轉變
只是想
輕輕碰觸您的心情
如此而已"




好柔美的靠近方式,
一如清晨夜氣未散的薄霧..........
夜半來,天明去........
如夢似幻,卻讓茫然不知何往的疲憊靈魂,滴滴在心,若有所繫........

總之,

謝謝妳善解人意的傾聽。


我知道妳只是擔心我繼續為她受苦。是吧?

其實,我心裡越清明,就越完全無意逃避這錐心之苦,因為這苦到心坎子裡去的滋味,逼我變得更柔軟,更具反省力,也更堅定地將餘生託命於藝術的鍛鍊與修行。

我們都是重感情的人,這沒什麼不對。即令因為重感情而受苦也沒啥了不起,就怕苦得不值,是吧?

我倒希望妳不只是“重感情“,而是更"珍重自己付出之感情"。

後者是前者的前提。

它決定妳獻身式的神聖付出是否蹈空?

眼光錯了,再癡心也是枉然不是?

親密關係的抉擇尤其不可輕忽,因為那是身心靈命一體交融的關係,妳在裡頭做出的選擇,直接反映了自身的品味。

事實上,妳,就是妳所欣賞的!

因為,妳之所以爲妳,無非就決定於妳所選擇並投入的。

而且,別自欺!即令沒成婚,也不見得有回頭路的!

我讚歎的態度無寧是~

十年磨劍,鋒芒內斂,端居含藏,不輕出鞘。

給得輕易,就可惜了自己的美好資質。


互勉之!

貝森朵夫莊主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2) 人氣()

  • 這是一篇加密文章,請輸入密碼
  • 密碼提示:
  • 請輸入密碼:
  • Jun 14 Sun 2009 18:04
  • 密碼文章 曾經

  • 這是一篇加密文章,請輸入密碼
  • 密碼提示:
  • 請輸入密碼:
俄羅斯玫瑰茨維塔耶娃在歷經長久流亡後

發現並一語道破的那個巨大的隱秘︰

“詩人生來都是被放逐的”


這話說來寂天寞地,內心有真切實感的人讀來則是驚天動地!

所謂:

"知我者,謂我心憂。不知我者,謂我何求?"

沒錯!詩人生來都是被放逐的~

只因他們無法不忠於自己的靈魂。

而這種高潔的靈魂,在以俗情作為標準的五濁惡世,注定是沒有根的。


我暗自警策自己:

你當珍重自己付出的情感:真要受苦的話,也只為高潔的靈魂而受苦。

想想那些曾讓你傷感憾恨的人..........

有幾人的靈魂高度真崇高到值得你性命相許而不惜為之受苦、為之孤單、為之魂牽夢繫不能自已................

真有的話,也很少會是並世之人,而多是早在時光中入幻化爲永恆星芒的歷史心魂...............

人生而有涯,試問:碎浪般在滄海中浮沈起落的情感,終歸何所依止?

我腦海浮現了四字~雕刻時光。

我意指:

在"太史公自序"所言之"究天人之際、通古今之變、成ㄧ家之言"的意義脈絡上,

通過與自身靈命夙契而早躍入不朽的歷史人物展開的深入對話....

傾聽古人,也傾聽自己...................

很自然地,這無數歷史心魂從我靈魂底藴召喚並激揚出的繁密文字書寫,將幫助我更深地發現並確認自己............

而後,借文字書寫,運筆如刀,耙剔發微,一刀刀雕塑出自己在宇宙中的定位。

走筆至此,我忍不住思及司馬遷遭李陵之禍,仗義執言卻竟至幽於縲絏的千年浩嘆:

夫 人 情 莫 不 貪 生 惡 死 , 念 父 母 , 顧 妻 子 , 至 激 於 義 理 者 不 然 , 乃 有 所 不 得 已 也 . 今 僕 不 幸 , 早 失 父 母 , 無 兄 弟之 親 , 獨 身 孤 立 , 少 卿 視 僕 於 妻 子 何 如 哉 ? 且 勇 者 不 必死 節 , 怯 夫 慕 義 , 何 處 不 勉 焉 ! 僕 雖 怯 懦 欲 苟 活 , 亦 頗識 去 就 之 分 矣 , 何 至 自 沈 溺 縲 紲 之 辱 哉 ! 且 夫 臧 獲 婢 妾, 由 能 引 決 , 況 僕 之 不 得 已 乎 ? 所 以 隱 忍 苟 活 , 幽 於 糞土 之 中 而 不 辭 者 , 恨 私 心 有 所 不 盡 , 鄙 陋 沒 世 , 而 文 采不 表 於 後 世 也 .

古 者 , 富 貴 而 名 摩 滅 , 不 可 勝 記 , 唯 倜 儻 非 常 之 人 稱 焉. 蓋 文 王 拘 而 演 周 易 ; 仲 尼 厄 而 作 春 秋 ; 屈 原 放 逐 , 乃賦 離 騷 ; 左 丘 失 明 , 厥 有 國 語 ; 孫 子 髕 腳 , 兵 法 脩 列 ;不 韋 遷 蜀 , 世 傳 呂 覽 ; 韓 非 囚 秦 , 說 難 ﹑ 孤 憤 . 詩 三 百篇 , 大 厎 賢 聖 發 憤 之 所 為 作 也 . 此 人 皆 意 有 鬱 結 , 不 得通 其 道 , 故 述 往 事 , 思 來 者 . 乃 如 左 丘 無 目 , 孫 子 斷 足, 終 不 可 用 , 退 而 論 書 策 , 以 舒 其 憤 , 思 垂 空 文 以 自 見.

為何堅持在"述往事、思來者"的文字書寫中重新療癒自己、貞定自己,並確認自己?

陶潛"詠荊軻"中有兩句: "其人雖已沒, 千載有餘情",正道盡箇中深意。

走向古人,正是為了更深的走向自己!

是歷史人物的重量,讓浮游天壤,不知所歸的意義尋索者,思接千載,覓得了靈命皈依的重心。

於是,而得以在銜接上千年彗命的深沈欽慕中,獲致一種身居市廛,卻能蟬蛻塵囂之外的寧靜~

那是一種建立在心靈的契合和靈魂的共鳴所達成的寧靜。

就在這飽滿的空寂中,曾經徬徨惑亂的追尋者,於是得以不趨時變,追慕風雅。

如此寄托情思,如此安頓性命,如此求得安慰,如此擺脫孤寂。


這就是

"雕刻時光"一詞,

對我而言,隱藏的玄思與奧義................................





PS.



時間如水一樣流去。

如水一樣流去的時間沒有皺紋。

但是,沒有皺紋的時間不僅催生了歷史的蒼老,而且催生了人類自身的皺紋。

各個時代的文化大師就是這種蒼老的鏡像;

各個時代的文化大師就是這種皺紋的縮影。

時間是有背影的,但時間的背景被許多人所忽略。

大師是有重量的,但大師的重量被許多人所遺忘。

原因在于,如果在物欲橫流的世界上,不要崇高只要低俗時,人們就會喪失自己的精神家園。看看大街小巷那些眼花繚亂的廣告吧,那些張牙舞爪的嘴唇和碎片化的喧囂帶來了集體失語的無意識。正是這種沒有中心、沒有焦點、沒有方向、沒有理想的語言,雖然滿足了個人的言說欲望,卻因為沒有認真的傾听者而使所有的言說失去意義,也使得許多言說者因為“言說”而變成“不說”。之所以如此,是因為此時的話語系統撕碎了傳統的游戲序列。時間可以任意地插入進來,正義的故事可以突然天折,生活可以從任何一個節點開始,沉默的語言可以在任何時刻被激活。

這不是人在言說,而是語言在說人。

換句話說,言說的主體再不是所指的“我”,而是能指的“他者”。語言在說我,昔日那些能寫出“真理”、 “信仰”和“終極意義”的心靈沖動至今只能化作無序的語言碎片,以自言自語或自言他語的方式泡沫一樣流向四方。這樣一來,昔日的“我說語言”,變成了“語言說我”,甚至無奈地退化成喧嘩的“無言”。

與此同時,由于受到緊張的生活和工作壓力的雙重擠兌,一些人的體力消耗殆盡,精力也消耗一空,大家麻木地生存著,處于非我的“耗盡”狀態,人成了非中心化的空殼主體。在此情境下,自我與現實並不聯系,歷史與未來也並無依托,英雄與小丑同時出場。自我沒有任何身份證明,像沒有根的浮萍,或沒有肉體的游魂,在世界的各個角落作無序的漂流。沒有熱情,也無所謂感動。芸芸眾生變成螞蟻一樣,忙忙碌碌,卻又從沒有想過為什麼如此忙碌。結果,這些螞蟻就是個人的文化身份,就是碎片化的符號宿命。因為碎片化的文化可以拼貼、復制、放射、重疊,形成鏡像和暗喻,與精神無關,與思想無關。

然而,在時間的背影深處,有一種力量在喊叫,那是大師們曾經有過的掙扎、呼號、奔走、追求,是大師們的理想、信仰和血肉,是傳統、信念和執著。一句話,是大師們的重量。這重量使輕飄的碎片有了定力,使迷茫的文化有了方向,使麻木的人們有了火熱的灼痛。

我們輕輕觸摸,像古老的櫻樹找到了春天,滿手芬芳。

……

貝森朵夫莊主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 這是一篇加密文章,請輸入密碼
  • 密碼提示:
  • 請輸入密碼:
  • 這是一篇加密文章,請輸入密碼
  • 密碼提示:
  • 請輸入密碼:
  • 這是一篇加密文章,請輸入密碼
  • 密碼提示:
  • 請輸入密碼:
  • 這是一篇加密文章,請輸入密碼
  • 密碼提示:
  • 請輸入密碼:
蟄隱花蓮民宿中的絕代風華--蓓森朵芙
2007-06-27 16:57:53


這架鋼琴有個很美的名字,叫做蓓森朵芙。

蓓森朵夫是來自維也納手工鋼琴的藝術極品,號稱“鋼琴裡的勞斯萊斯”。

台灣有鋼琴王子美稱的陳冠宇談到蓓森朵芙時,說彈奏它的感覺就像開著名貴跑車一樣,可以隨心所欲的駕馭,絕對是每個鋼琴家的夢想。我不懂琴,但當我聽到琴音時,心裡也油然興起一股愛慕之情,那是天性裡對美好事物的純然欣悅。

據聞,目前全台收藏不到十架,這是本島第七架“新”蓓森朵芙,造價兩百萬,如今就典藏在花東海岸,也是我的大學同學所開設的蓓森朵芙民宿裡。
.

剛剛談到的,每一位鋼琴人夢寐以求的鋼琴極品,便是典藏在這兒--蓓森朵芙民宿。它是一家新近崛起的花蓮民宿,座落於花蓮巿的高級別墅區“碧雲莊”。別墅旁有一座千坪的社區公園,也有一畦一畦,居民們申請自力種植的蔬菜園和花園。
.

民宿附近有一道沿著中央山脈山腳開展的青色河堤,坐在河堤上,可以遠眺雲霧繚繞的中央山脈,可以讀書,或者直接躺在石椅上,做一個與天地合的清明大夢。
.

前陣子,一個雙子座的老朋友跟我說,他在花蓮巿郊買了一棟別墅經營民宿。

我說:”哈~什麼!”

朋友:”而且妳知道嗎,我算了算,我們認識近二十年了。”

歐小瑪簡直是給他嚇得花容失色:”阿喲~什麼~我們已經那麼老了嗎!?”

我扳起手指頭算了算,還真的是耶,打從大學同班到現在,有那麼久了。不知老之將至!
.

老朋友邀我到花蓮做客,這次回到東部時便抽空去拜訪,才發現朋友對民宿的經營相當認真,貼心佈置的豪華舒適空間,住宿的空間品質已超過一般飯店的水準了,價錢相當便宜,朋友還說,只要是歐小瑪的朋友來投宿,通通都有優惠哦!
.

朋友有個特殊的別名,他自己取的,叫塵泠。人如其名,看起來就知道是個滿怪咖的人。雙子座,遠看有點冷,靠近就發現無比熱情。這個人的性情有潔癖,好惡分明,格外愛好美好的人事物,對於不入眼的動輒拂袖而去。幸而變化也很快,用”朝令夕改”來形容亦不為過。記得大學時,有一日聽見他嚴厲批評當時流行的星座學,然後過了幾日,他的書架上突然多出一大套星座叢書,他更像換了個人,跟我們大力推崇星座知識,權威有如星星王子。
.

不知道是犯衝還是怎樣,我跟這個朋友吵了好幾次的架。每次都是為一些奇怪的小事(其實我已經不記得了,所以應該沒什麼了不得的),導致雙方互相投射尖酸刻薄的攻訐,然後我們就不再聯絡,要等過了好一陣子,再聯絡上時,我們才會相互懺悔,感慨我們都要老了呀,時日無多,不應該把在世光陰浪費在吵架和冷戰才對呀。可不知怎麼搞的,過了不久又吵起來了!我和這個朋友的關係有點陷在這種循環裡。

距上次吵架大概有兩年多了,吵完我們就不再聯絡,時間一眨眼就溜走了。然而一切都像從未開始,也未曾結束般持續著,只是我們都忘了。現在我已想不起來為何那時這麼的生氣?也不過是意見不同罷了。

這回再見面,發現我們都比較成熟,當然也是老了吧。我們都小心翼翼地區隔出一個小小的,也是友善和尊重的距離來,不再像年輕時天真熱情又無禮地僭越彼此的底線,要求對方全然的認同。人與人之間無論如何交好,一個令彼此覺得自在與相互尊重的距離仍是必須的。念及我的朋友,以及世間的人與人之間的感情,我常會想起莊子說的,”泉涸,魚相與處於陸,相呴以濕,相濡以沫,不如相忘於江湖。”好與壞,是與非,不如兩忘而化其道。這是送給我永遠吵不散的朋友,也有自愓之意。
.

這兒有更詳細的關於蓓森朵芙民宿的介紹:
http://bosendorfer.98inn.com.tw/
http://tw.myblog.yahoo.com/tw!Jt.iT3GYGgRPUjV95Wim/slideshow?fid=36
(第二個網址請全部轉貼才能連結哦!)
.

蓓森朵芙民宿
民宿地址:花蓮市國興里介林8街72號
訂房專線: 0937-296646 ; 0937-296646

貝森朵夫莊主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RE:靈魂的兩個棲所】

駐足情愛世間?抑或迴向自性的深度?亙古以來,便如一則冷焰迷離的神秘隱喻,幽幽映照著每一個意義尋索者的孤獨行旅。這是天才命定的寂寞,是稟賦高度覺醒意識的稀有靈魂宿命無可解的天刑。於是,詩人ㄔ亍踽踽的身影,一如五千年不變的皓月流光,皎潔、冰清…..只能在“揀盡寒枝不肯棲”的落拓生涯裡,一鴻渺渺,寒山孤往,黯然獨飲天才的苦杯…….

這杯以濃稠的荒謬感所釀成的苦酒,命定是屬於天才的命運……
然而,並不是任何人都必然陷落在荒謬感裡面的;它只能由兩個世界的張力對照而出。沒了這對照的底子,一般世俗中人,一輩子熙熙攘攘,所為無非名利,他們甚至從來不會明白自己錯失了什麼!何則?這顯示了理解視域的侷限……

所以,我的體會是,“荒謬”,只為高度覺醒的靈魂而存在。因為,只有這類稀有的天才,能自覺地意識著自己所經歷、追尋、失落並荷擔的一切。

當然,他們跟一般人一樣地受苦,然而,很少人能像他們一般自覺地受苦,並從痛苦裡探問自身存在的意義。


所以,只有這種人懂得薛西弗斯從山頂走向巨石時所露出的詭異微笑;因為,只有這纇稀有的靈魂,有能力將生命的根鬚同時深入絕美的“原型世間”與殘破的“五濁惡世”,並在這依違難止的兩個棲所間,對照出無所逃於天地間的荒謬。

然而,知命者,卻未必就能安命。
詩人壓抑著沉烈激情的深邃眼眸,仍不時在喧囂舞動的迷離光影裡,尋索著那足以在交會霎那,瞬時穿透靈魂的頻率……….可嘆,那注定是屬於古典靈魂的世界感受,詩人卻偏不合時宜地信仰著靈光褪盡的“後現代”所不再相信並早徹底予以解構、驅逐的絕美“原型”。

於是,他再度在薛西弗斯推動巨石的身影裡,看見自己荒謬的命運………那“萬人叢中一握手,使我衣袖三年香”的相知莫逆,與存在於同類靈魂間的神秘感應,早已是散逸於千百年前的夙世記憶………….

俄頃,五更臥夢,驀然有省,乃擱筆無言,重拾經卷……
一恁殘破的夢痕,隨著泛黃的詩箋悄然消解於青燈古佛的空寂……
從此……
不再等待那雙點燃靈魂火炬的眼睛……
也不再躑躅於抗拒那隱身瑰麗催燦背後的靈魂暗夜……

就迴向那無涯的黑暗盡處騷動的美麗吧!
那是封印著神秘靈啟般的巨大沉默,是狂野靈魂一心皈命的神聖空間……….
看看康拉德展現的驚人洞見吧:

「最遙遠的國度,乃是我們的內在。我們是自己的黑暗大陸,我們是自己的蠻荒。」

是的!人宿命地必須通過內在無涯的蠻荒,方可能到達最深的自己。
孤獨並不可怕!
窮盡孤獨的勇氣才是迴向自身深度的必經道路……
而這條九死無悔,也要一意孤行的道路,就是“命運”這兩字所能揭露之最莊嚴的奧義──

當這拜金戀物的世間所給予的存在經驗,只能是遠離靈魂的陌生與疏離;那麼,與其在膚淺的人際互動裡,一味自欺地接受“存在”的縮減,不若息絕交遊、孤行靜寄以對峙虛假的情緣連結………….

孤絕,自此不再只是被迫的放逐,而是靈魂主動迎向“命運”的自我抉擇。這裡清晰地標誌著一道存在的轉向。在我看來,這一轉向,正貫穿了“悲願”二字的深層諦義──儘管在行動﹝doing﹞與擁有﹝having﹞的層次丟失一切人間的幸福,也仍堅持要在存在﹝being﹞的層次對抗精神空間的縮減………


於是,當我重新審視姜白石的千古名句:

“淮南皓月冷千山,冥冥歸去無人管…”

我恍然在詩人清冷絕俗的精神趨向裡隱隱窺見一種橫眉冷對俗情世間的“悲願”….﹝案:俗,名利權勢;情:愛欲嗔恨…﹞
是悲願安撫了靈魂的困頓與灼傷……
是悲願堅定了靈魂在缺憾裡的動向與尊嚴….
是悲願引渡人在煩囂的世塵裡粹煉出一種不屬於世間的寧謐……

兩千年前的司馬遷是深悉箇中心事的。〈報任少卿書〉裡,那大火燎原般的文字烈焰,以驚人的悲願,開啟了輝映萬古的美學典範……

. “太史令遭李陵之禍,幽于縲紲,乃喟然歎曰:“是余之罪也夫?是余之罪也夫?身毀不用矣!”退而深惟曰:“夫詩書隱約者,欲遂其志之思也。昔西伯拘姜里,演《周易》。孔子厄陳蔡,作《春秋》。屈原放逐,著《離騷》。左丘失明,厥有《國語》。孫子臏腳,而論《兵法》。不韋遷蜀,世傳《呂覽》。韓非囚秦,《說難》《孤憤》。《詩》三百篇,大抵聖賢發憤之所為作也。 ”

這發憤之所為作,正是一位真正的天才對盤旋意識底層的“荒謬”感受最狂野也最美麗的抵抗……

一種尼采筆下查拉圖士特拉﹝Zarathusura﹞式的抵抗……..

一種卡謬筆下薛西弗斯式的抵抗….

正是──

夜半呼聲,無人聞問;扁擔橫挑,不覺更向深山行…………


塵泠2004七夕情人節有感而作
附記:

真是後生可畏,就一個年僅十六歲的年輕學生,他確實展現了早熟的文學天才與哲學根器。今天下午醒來後,邊看中華隊最後一場奧運棒球賽,邊蔓衍了這篇閱讀劄記。

不算是評論,因為文義晦澀,意義結構的整合,亦大有商榷之處,這注定客觀理解是不可能的,既然無法確知作者的本意,唯一可能的努力便是融入自己的存在感悟,以進行一場創造性的誤讀。所以,這篇作品只能算是在不免誤讀的可能性下,所進行的“對話”與“再創作”……..

至於我,停筆許久,倒也算是難得一次機會,可以藉他人之酒以澆自己胸中之塊壘………但是,可別再有下回,不然,我可沒時間讀自己的書了。

突然明白,也難怪妳會有憂鬱症的傾向,若建中學生盡是這種怪胎,當他們老師的精神耗損可不是開玩笑的……^^

看來,與其得天下英才而教之,還不如一路順順當當地有教無類來得清安自在……


貝森朵夫莊主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飄搖蒼茫絕域]



“世間五顏六色的夢中聲音,會有一個最柔美的音符,傳到暗中聆聽者的耳裡………”

這是瀕臨瘋狂、幾度投水尋死的浪漫派作曲家舒曼……….
臨死前,為一首名為《廢墟》的曲子所作的題詞………………
當漫無止境的等待,終於被殘酷地證實,在強烈壓抑的渴望背後,事實上並不存在任何暗中聆聽的知音………..
心境不淪為“廢墟”似的蒼涼,可乎?
我想著,千載以來,所有超邁流俗的秀逸之士,
在他們越世獨行的寂涼意緒裡,何曾便自甘塵隱,沒世以終?
不論是古詩十九首裡的“不惜歌者苦,但傷知音稀”………
抑或老杜筆下的的“百年歌者苦,未見有知音”……
俯仰天地,對影無人的曠古寂寞,仍是宿命似不可解的天刑………
或許,主導每個人的本能需求,各各不同………
庶人殉利,烈士殉名,夸夫死權,士大夫殉於道義………
我獨獨確認,有一種生來就稟賦著不與世相偕的名士型人格……
少負道氣,終與俗違……
進不能執戩掄刀,成驚天動地之絕代事功;退不能沉潛自甘,成繼往開來之聖學宗師……

於是,只能在寂天寞地的荒寒中,飄搖蒼茫絕域,獨自咀嚼著生命本質四無掛搭的寂涼………
豪傑、聖人、名士,鼎足而三,構成中國幾千年文化史的三大人格典型……
我對豪傑與聖人稽首嘆服,自愧弗能;卻獨對“惟顯逸氣而無所成”的名士型人格,氣類相感,倍覺親切…………..

所以對此型人格寄慨獨深,興感無限………
大概是因為我每從這類形影相似的命運,看到自己深藏的寂寞……….
“悵望千秋一灑淚,蕭條異代不同時”的身世之感,遂亦如長江大河似地千里流淌,不可遏抑……………
事實上,這也是我寄情詩書的用心所在…………..
張愛玲的好友炎櫻,有一段沁人心扉的語錄:“每一個蝴蝶都是從前的一朵花的鬼魂,回來尋找它自己………..”
我便是那回來尋找自己前世的鬼魂………..
一卷在手,幽幽品啜著驚知己於千古的快意…………

走筆至此,忽念及我最讚嘆的晚清詩人龔定庵………
此人亦典型的名士型人格,蘊藉劍氣、簫心、佛骨、詩情於一身………..
聲情沉烈,鬱怒清深,千載奇情,一人而已………..

我亦是知命而未能安命的邊界性人格………..
悲願濟世,固非夙願;磅礡立學,愧有未能………..
偶生清冷狷退之思,慨然動出塵想,亦終未能避世幽居、決然捨去……….
遂乃飄搖浮沉於世間世外,萍蹤寄跡,隨緣安住,冷眼應世之餘,終不免蕭索之態。
雖說愧負聖學,惟根性如此,不能相違。孤行靜寄之餘,終不契簫心劍氣之外,更有何境?棲心玄冥,自視不難;真要落實為縱浪大化之實踐,卻每有追躡無蹤之嘆!
似此生命根柢與身俱來之荒寒感,實乃“惟顯逸氣而無所成”之邊界性人格特有之尷尬。

豪傑之士,意氣颯爽,豁達不拘;聖人則應幾無方,淡然自若……….
這兩類人於名士型人格意態之破綻,雖可洞察無隱,卻終未能有存在之感應。
至於我,也不知前世是何因緣,見此人物,輒覺若夙契於心,而不能無歌哭無端之感。惟此意幽微,難為言也,牟宗三筆力老到精嚴,差可盡此不盡之意──

「.........此種“惟顯逸氣而無所成”之名士人格,言之極難,而令人感慨萬端。此是天地之逸氣,亦是天地之棄才。曹雪芹著紅樓夢,著意要鑄造此種人格型態。
其贊賈寶玉曰:“汙拙不通庶務,冥頑怕讀文章,富貴不知樂業,貧賤難耐淒涼。”此種四不著邊,任何處掛搭不上之生命即為典型之名士人格。曹雪芹可謂能通生命情性之玄微矣。...曹雪芹甚能意識及此種生命之本質的意義,故能於文學上開闢一獨特之境界,而成就一偉大之作品。此境界亦即為魏晉名士人格所開闢所代表。

此境界是逸氣與棄才之境界,故令人有無可奈何之慨,有無限之淒涼。所謂感慨萬端者是也。....因為它本是逸氣棄才,而無掛搭處,即有之,他亦不能接受之。此其所以為可悲。它不能己立而立人,安己以安人,因為只是逸氣之一點聲光之寡頭揮洒,四無掛搭,本是不能安住任何事的。此其所以為虛無主義。由此觀之,完全是消極的、病態的。然由其玄思玄智方面說,他亦有積極的作用,它能開出哲學境界,特定地說,它可以作為消融佛教之媒介。總之,其涵義甚複雜,未可拘於一面說。...........」

噫!三覆斯言,宜乎為知言之談。牟宗三橫放桀出之才也!以名士清狂之資,縱論聖賢學問,箇中之尷尬與無奈,我別有契會。謹錄定庵詩四首,以狀此不盡之餘情:



少年哀樂過於人,歌泣無端字字真,既壯周旋雜痴黠,童心來復夢中身。

少年擊劍更吹簫,劍氣簫心一例消,誰分蒼涼歸櫂後,萬千哀樂集今朝。

未濟終焉心縹緲,百事翻從闕陷好,吟到夕陽山外山,古今誰免餘情繞。

欲求縹緲反幽深,悔殺前番拂袖心,難學冥鴻不回首,長天飛過又遺音。


塵泠

貝森朵夫莊主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這時 有誰走過 都會覺得牠的寂寞
只是從沒有人 問
牠是不是有些累了…………………….”

──有鹿走過




曾幾何時,這裡變得一片花團錦簇!
總算有了一個可供流連於此的理由.......
我由衷讚嘆兩位的文筆,筆鋒所過,佳思連篇....
甚至,連塵泠的身影,都若隱若現地掩映在字裡行間!
阿拉的文字,爽朗明亮,人情通達;聲聞謦笑,如見其人,我閱後頗有同感;至於其餘語帶情殤的文字,我就忍不住要慨然太息了,當初寫下的〈高空不生蓮華〉一文,竟至一語成讖!很難去責怪誰,也許是為著那令人羨艷的年輕吧,年輕本身就披覆著揮霍不盡的華美,但相對的,年輕卻也每每辛辣的嗆人,它難免含藏著一意孤行的偏執所帶來的鋒利,於是,遂不能體諒並允許別人和自己也可以有疲倦的時候!
然而,有生必有死,有起必有落…………
這不就是宇宙運行的自然韻律嗎?有必要非在白天與黑夜、冰峰與幽谷之間作一個選擇嗎?
是什麼樣的偏執,非此即彼,否則寧可玉碎?!

這是非常可怕的壓力,也是我始終沒有強烈意願將文字因緣從網路世界延伸到現實生活的原因!
我有我自己的節奏和韻律,沒有義務以自己的精神疆域作為別人的戰場!
相對地,我欣賞網路時代所開創出的新型互動模式!一方面,它搭起了一座跨越時空的橋樑,一方面它又讓人保有隔離的自由。我這典型的雙子座,天生喜愛享受著在兩極對稱的矛盾間自由來去的遊戲!事實上,這看似矛盾的兩極,不都是直扣人心的深層需求嗎?
一個完整的生命,既需要在未知中冒險探索,卻也需要在退離的孤絕意態中保有絕對的寂寞和自由!人類綿延千載的巨大情感能量,不就是在親密與孤獨的兩岸間,不捨晝夜地汨汨流動著嗎?何況,人若宿命無法在所有的層面都達成深層的交會,何不在現實之外,純淨地保有形上世界偶然輕拂而過的浮光掠影呢?
當然,也未必非如此不可!奇蹟似的例外總是有的。但至少我沒遇到幾個人能給我足夠的激情與信任感,讓我心甘情願放棄寂寞去達成一種共同命運的連結…
是的,神秘而難以抗拒的純淨激情與毫無疑懼的全然信任,這兩種條件的結合,從來是很稀少的事…


到目前為止,除了少數幾位敬愛的師長,與大學以來十數年如一日的同窗舊友,在異性對象上,我還默默守候著這從來沒有出現過的大事因緣……………..
走筆至此,我忽然憶及自己的大學時代,也曾被一個心儀的女同學調侃過:跟我談一次話,她需要休息一個月……………………因為,我那時對生命嚇人的認真,已對別人形成一種不可承受的緊張與壓力!
於是,我退而自省,將生命的重心徹底移轉回自己的身上……
不是埋葬對世界的熱情,只是更深地回溯自己本該獨力去完成的命運!
後來,這份剋就自身命運獨力修行的諦念,自此主導了我一生的意義動向。
於是,別人眼裡的我,開始有了一些微妙的轉變………
所有的嚴厲,我一概迴向自己;對別人,我傾向隨緣任化,自在溫人………..^^
現在,我最安慰的是,圍繞在我身邊的學生,肯把我視為一個可親的兄長與朋友,您們當然明白,這可比作一個讓人敬而遠之的老師難太多了………………..^^


妳認為我不適合交往有文學氣質的女生,否則就太平凡了,沒啥特別之處…
我對這樣的邏輯有點困惑!氣類相感,同氣相求,原是再自然不過的事!我很難想像我竟能跟一個完全不讀詩的女子生活在一起。想起傷心咖啡店之歌裡一段海安的評論:

“馬蒂,這些年,讀詩的人不多了。我們的社會正在被集體的平庸化侵沒。妳看看吉兒,她就不讀詩。像吉兒這種人居多,肯花腦筋,但不肯花心。”

對我而言,詩是進入浩瀚的生命疆域無可迴避的“靈魂密碼”;也是我據以解讀一個陌生靈魂的精神印記!就像只有當我展開貝多芬或蕭邦的樂譜,並循著他們走過的足跡,以第一手的直接姓經驗,通過自己的指尖,親自試著去捕捉那凌越時空搖曳而來的驚人旋律,我才真正震懾於那令人蕩氣迴腸的神秘經驗!因為敬畏,我才可能達成刻骨銘心的理解;而這份凝斂於深沉靜默中的敬畏之感,又是以音符的型式舖展於我眼前的靈魂密碼所召喚來的!
誰知卉木無情物,牽動長江萬古愁…
有幾人能細膩的體會,一葉隱身於斷簡殘篇的泛黃詩箋,看似寂天默地的淵渟嶽峙之姿,卻也牽曳著驚天動地的萬古情愁…

貝森朵夫莊主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薛希弗斯的微笑]

妳說:“每個人的生命,都被上蒼劃上一道缺口,你不想要,它卻如影隨形。生命的缺口,彷若背上的一根刺,時時提醒我們謙卑、懂得憐恤。若沒有經歷過苦難、滄桑,我們不會去安慰不幸的人。”

是的!這才貼合了現實的存在情境──真實的人生是不可能不涵帶缺陷的…
米蘭昆德拉(Milan Kundera)據此展開了驚人的問題意識——

「生活是一個陷阱,我們並沒有要求出生就被生下來,被囚禁在我們從未選擇的肉體裡,並注定要死亡。結果,我們就越來越為外部條件,為無人能夠倖免和使我們彼此越來越相像的境況所決定。」

「在外部的決定性已經變得如此不可抗拒,而內部的推動力再也無濟於事時,人在這樣一個世界中還剩下什麼可能性?」

這即是主導我近日思維路向的核心課題…
既然這世間並不存在不涵帶缺陷的人生,那麼,正如一朵亭亭玉立的清蓮必須涵帶汙泥而綻放生命的光彩,人間若還有幸福可言,這幸福也必是迎向缺陷而開展的!
這痛澈心扉的覺悟,對於長年懷抱苛刻的完美主義情結辛苦度日的我來說,可真是石破天驚的自我顛覆!



為了不再自欺,我不復奢求遇上那千萬人中唯一與我契合的人,我只期待能遇上那敢於承當五濁惡世不可逃避之缺憾而願與我相知相惜、互補遺缺的人。

契合是幸運;互補是幸福。
一個是天上,一個是人間。
讓我這麼說好了:
若說前者是神秘的激情;後者便是溫厚的感心...
前者若是天造地設的完美;後者即是雪中送炭的圓滿...
前者若是知音夙契的靈魂伴侶;後者當是形影相隨的守護天使…
說實了,前者只是利用一個想像中的完美對象來避開自己對缺陷的恐懼;後者卻是以無涯的悲願主動去彌補殘缺世間的裂隙…… 他在別人的需要上看到了自己的責任,遂也通過對這責任的毅然承當,同時完整了自己的生命,並在此完整的存在感中走向最高的自由…
這麼說,完整是苦心經營出來的,而非坐等現成、偶然遇上的…
這也是為什麼真正的愛一定是有創造力的──不管命運丟給他什麼缺憾,他永遠選擇在缺憾中創造出完整…
“心靈捕手”電影裡,羅賓威廉斯主演的那位心理學教授說得好:
“兩個不完美的人,卻可以“完美的”在一起...“
這就是超離完美而後立基於圓滿的幸福真諦。


尋思至此,我終於領會了……..
為何卡謬在希臘神祇薛希弗斯的身上,看到了平常人所看不見的莊嚴!
是的!一般人視為荒謬,乃至不惜狠戾自殘來對抗並予以譴責的命運,卡謬卻從中看出了驚人的美!
他認出了當薛希弗斯從山頂一度又一度走向山腳的巨石時所露出的神秘微笑………^^
這微笑顯示了一件事實──他比他的巨石更堅強………
他是帶著深不可測的幸福走向他的巨石的!

此刻,我心裡又忍不住迴盪起《燕子》裡.......
那段悸動著無盡啟示的文字:

「遺缺的人生,二哥轉而朝向自己填補,填得結實,她是我所見過最接近完美的舞者,只是完美成這樣,她不再需要任何人。這是一隻極樂鳥的誕生過程,她雌雄同體,她什麼人也不需要;她非男非女,她跟誰都不相容。我想我沒辦法欣賞這種寂寞的自由飛行。

二哥在夜風中摟住我的肩頭,我們齊迎向火光,她說:“在我的想像裡面,天堂是一個很冷的地方,都是狂風。”
“為什麼?”
“因為冷,因為風,人才會靠近,又靠攏。”
二哥的溫暖擁抱中,我的一顆心激動了起來,我懂得她的意思,人需要彼此澆灌。




但她明明誰也不需要。二哥讓我非常地思念起了龍仔,回想起了舞團歲月,舞團中每一個夥伴,還有卓教授,我們都是帶著缺陷的人,我們相遇在不同的迷惘裡,又在那麼驚聲喧譁中互補遺缺,只是為了完整,完整我們的路途…我跳了一場未完成的舞,這時候只感到冷與孤獨,並且意亂情迷,迷惘中我抱住了二哥,只覺得她的身體真好,真好……」

原來,理解天堂的線索,不在如何從這個殘酷的世界“出走”,而在如何“面對”並“承當”這個看似庸俗到根本不值得我們為之獻身的世界。前者是《傷心咖啡店之歌》的主題,後者則是貫穿《燕子》全書之問題意識。

什麼是世界?世界的本質,無非是“缺憾”。它意味著無數躲不開的陷阱和傷害;是一切純真生命落於現實的傾軋中必然的命限。 所以,除非我們拒絕承認世界的真相,否則,天堂不可能是意味著“完美”,因為,所謂的完美主義者是病態而狹隘的,他無法接受一點點的“缺憾”。我的理解是:天堂與地獄根本是不可分割的,天堂來自於地獄,地獄則是天堂的基礎。 這意味著,天堂不是沒有缺憾,而是以巨大的悲憫包容了所有的缺憾。

一如大海不辭細流,它沉默地包容了與山石俱下的汙泥,又從滔滔濁流中淨化了自身。

這正是“完美”與“圓滿”的區別。完美是脆弱而易碎的,圓滿則堅韌而柔軟。前者以恐懼為底子,後者則立基於自由。

終於,不再想像著天堂的樣子而不得其解,現在我清晰地看到了:

它是結束恐懼後的自由;是死於完美後的圓滿;是疆界消失後的無垠空間;是地獄的火焰中提煉出的覺情和悲願。







﹝案:五濁惡世﹞

語出雜阿含經:



「釋迦牟尼佛能為甚難希有之事,能於娑婆國土、五濁惡世:劫濁、見濁、煩惱濁、眾生濁、命濁中,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為諸眾生說是一切世間難信之法。」

貝森朵夫莊主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2003/10/26
﹝高空不生蓮華﹞




與您的文字因緣,歷經數日來的辯證往返,知音宿契之感,固無論矣!
然則,前日最後幾封留言,卻也悄然在我心頭埋下陰影…

我雖亦纖細過人,行事風格卻性喜颯爽利落,大而化之!
﹝別忘了我是典型的風向星座,縱意不羈,最忌黏膩夾纏......﹞
惟閣下似自清太過!斬絕俗緣以護持內心勝境,我可以理解;只是入於偏執,卻令我備感壓力!只怕稍一不慎,便摔碎了手上名貴的唐瓷娃娃…
我以塵泠命名,何也?夙心所願,但逐紅塵覓風清罷了…....
塵者,世間;泠者,山水之清音。
命意所在,無非期許自己能夠不離世間,卻又保住一種不屬於世間的乾淨。
天台智者大師於《摩訶止觀》說得好──高空不生蓮華…......
泠然希音,固非離世間以自存;一如出水芙蓉,蟬蛻汙泥而不減清新,又何待孤懸天壤?
欲潔何曾潔?云空未必空!
我原不認為人需要離塵以絕俗。俗鄙與否,在乎心地;自心清淨,又何妨萬物常圍繞?
我不免思及華嚴天台兩宗於成佛之道所揭示的不同進路.........


華嚴一派傾向離妄以歸真,天台一派卻更加殺活自在,它洞穿妄在自心,非關外境,當下一念之轉,便可即妄歸真,不離眾生而成佛……………

此意深微,難為言也……..
既無待斬絕世間因緣以成佛,退一步,可保住於世間不捨不著,不離不滯的灑落丰姿;進一步,則能成就“地獄不空,誓不成佛”的悲願四方之心。前者,《笑傲江湖》之玄旨;後者,《天龍八部》之妙諦;閣下情深一往,狷介傲岸,近於《神鵰俠侶》之情感世界。

正因於此意別有會心,我一改長年積習,揮別獨學無友的矜持,轉身投入茫茫網海,主動牽曳那不可測知之因緣;今日,甚至還毅然接手了學校繁瑣之行政工作!否則,依舊日習氣,一竿子掃落,閉眼不視,充耳不聞,豈不乾淨?然而,這不再是我的行事作風……..我現在選擇的姿態是──任它濁浪高千丈,我自清蓮不染泥!

我想,您或許只看我簫心幽微,卻不見我劍氣橫厲,這劍氣可不是拿來斬絕塵俗,而是拿來磨礪自心的…………...

貝森朵夫莊主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1 2
Close

您尚未登入,將以訪客身份留言。亦可以上方服務帳號登入留言

請輸入暱稱 ( 最多顯示 6 個中文字元 )

請輸入標題 ( 最多顯示 9 個中文字元 )

請輸入內容 ( 最多 140 個中文字元 )

reload

請輸入左方認證碼:

看不懂,換張圖

請輸入驗證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