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分類:古典音樂 (46)

瀏覽方式: 標題列表 簡短摘要

”因為一個自己也無法明白的希望,我用生命等待所有的未知與不可知...“

朱志學 這話剛好深深打中我的處境呢^^
感謝婉儀老師表達了我未及清楚意識到的!

Yang Wan-i 我正在聽音樂聽到的,我想你一定更懂。

朱志學 我超喜歡HELENE GRIMAUD的!
特別是底下這首:布梭尼改編自巴赫小提琴夏康舞曲的鋼琴版,一道跟您分享:
http://www.youtube.com/watch?v=1JZzAupJap0

上面是她在自己家裡隨興彈的一段,底下才是演奏會的完整版:
http://www.youtube.com/watch?v=sw9DlMNnpPM

這曲子也是深蟄我內心一個無法明白的希望...........
渴望靠近,卻又追躡無蹤..........
哪天我真能靠著自己的雙手,跟它有片刻的冥合。
即使只是一剎那“詩的瞬間”,此生死而無憾!

Yang Wan-i 那一次去你家聽你彈的
朱志學 OK^^
有妳這話,
那我就開始練!

朱志學 上回跟妳提及蕭邦那首25-12的海洋練習曲,已經練起來了!
那彷若自域外奔湧而來的狂濤,讓我親切印證了巴舍拉所說的“私密的浩蕩感”。
妳說:
“因為一個自己也無法明白的希望,我用生命等待所有的未知與不可知......."
這話讓我恍然明白了自己與鋼琴間之所以不可解於心的私密連結.......

Yang Wan-i 恭喜你,暑假過後去花蓮也許就可以聽到了

朱志學 鋼琴在我,是世界與非世界形成疊影的“邊界”,邊界中隱隱深伏著通向域外的神秘甬道。當手撫琴鍵,雙眼微闔,那無法明白、卻用上一生“等待所有的未知與不可知”的沈烈渴望..
正應了龔定庵靈思勃逸的詩句:
何物千年怒若潮?
胸中海嶽夢中飛....

Yang Wan-i 以思想、藝術、音樂對前人作品的詮釋,不只是客觀創造,同時實現的也是自己心中所嚮往的境界。這自我成就的過程,將開放自身於天地,讓命運粹練與成就自身。

朱志學 說得真好^^
這呼應深淵的遙響,而自根處予存在以巨大搖撼的動力~正是命運在“世界”現身的紋跡.........
以此觀之,當您從布拉姆斯的音樂聽見~
“因為一個自己也無法明白的希望,我用生命等待所有的未知與不可知”............
這意味:遙隔一百數十年的歷史時空,您全然聽見了布拉姆斯自抑沈烈的“命運感受”。
原來,這自己也無法明白、卻用上一生“等待所有的未知與不可知”,無非就是來自”命運“的召喚!
依德勒茲,內在性是一種哲學的暈眩。
那麼,我以為,正是這鑽心而入的內在暈眩,支撐著我們的凝視可以穿越“可見”而入於“不可見”........
我禁不住想起那困擾托爾斯泰一生的終極問題。他晚年一直叩問自己:“人,到底依何而生?”
此刻,因著婉儀老師這段藴藉深刻的文字,我彷若也在布拉姆斯的寂寞裡,確認了自己漸趨堅定的心思:
人,不是靠可見的一切而活;
人,特別是先天就秉具強大命運感受的人,他們活下去的憑藉,非但不是可見物所勾連成的假象支撐,而是隱蔽“他界”的“不在之在”。
於是,自世間的眼睛看來是流落無歸的“放逐者”,在邊緣的眼睛看來,卻盡可是被不可見的域外力量給溫柔包覆在“私密浩蕩感”中的“詩意棲居者”。
他們並不真是沒有“家”的!
只不過他們的“家”不在這依可見物型構的世界(此暗合耶穌所言:我的王國不在這個世界),而是通過思想、藝術、音樂,甚而是眼下茶煙輕揚、清香沁脾的一壺好茶,而“遯隱”於域外他者的深秘召喚中!
是這不可見的召喚,支撐了我們的存在。
是“不在之在”的深邃與悠遠,支撐了我們深遠的凝視~
那遙指域外,而讓“等待所有的未知與不可知”成其為可能的深遠凝視,讓凝視者有足夠的力量與勇氣迎向未知命運的洗禮~

“這自我成就的過程,將開放自身於天地,讓命運粹練與成就自身。”

志學 2012.6.12 琴屋手札

貝森朵夫莊主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在与狼群生活的日子,她的音乐也有了更高的悟性。人们在她的古典钢琴曲中,可以听到一种发自原始的诱惑,一种源于自然的旋律,就像是她神秘的密码。"

我很早就從一本書的扉頁注意到Helene Grimaud,從此就一直關注她的動向。
但要說到我心目中偶像中的偶像,還是非米開蘭基里(Arturo Benedetti Michelangeli)莫屬。
擁有驚人琴藝,卻沒有“生活”的鋼琴家太多了!
無數鋼琴家的生活被“扁平化”為只是練琴室、錄音室、舞台、簽名會的複合體。技藝再璀璨炫麗,聽來總覺得少了什麼!
反觀,米開蘭基里的“琴藝”與他傳奇性的“生活”,卻是不可分割的整體。
我因有感:真正的大詩人,誠如韓愈所云,只是“餘事作詩人”,詩在他只是感於生活之激揚而不得不發的“冰山一角”;以此觀之,真正的大鋼琴家,鋼琴對他來說,或許也只是以“餘力”為之,可這“餘力”背後卻大有學問;此亦無它,真正留下傳奇身影的大鋼琴家,只因擁有“不自限一技一藝”的超曠眼界,那飽浸邃密生活感悟的眼界,一旦通過指尖貫注於琴鍵(Fingers with ecstatic spirit);雙手起落間,汪洋自肆、吞吐萬狀的人文教養所引領他抵達的將是琴藝世界之極詣。
我正是由此理解米開蘭基里的琴藝,這位被譽為“鋼琴家裡的哲學家”,或得力於“深秘生活”的澆灌而得以技進於道,更入聖域。
即此而言,作為後輩的 Helene Grimaud 也自有可佩之處!
我看過紀錄她家居生活的影片,琴藝而外,她確另有深度的生活世界支撐著她的探索,琴藝,只是她整體生活脈絡的縮影,不是一切。如此,更見Helene Grimaud 琴藝背後的豐厚底蘊。

志學2016.6.18 晨起樂思隨感

貝森朵夫莊主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Dear Veronica:

這熱烈的掌聲,果真鼓蕩著難可名狀的人文深度......
耐人尋味,也教人低迴不已.....
我喜歡妳的理解:“他們聽到我錯音以外的音樂與感情!“
適巧,這也正是我新近回應您一篇文字裡頭,試圖借助“otherwise than the notes”所傳達的幽微義蘊:
音樂,不只是精確的音符所對位而生的精嚴結構,還有更多潛蘊的質素悄然掩映於結構之外.....
所以,即令是錯音,在飽富靈性深度的音樂人手裡,也傳達了某種震顫於音符之外的心靈悸動 。
可惜,我未得親臨現場而只能在腦海中想像這謝幕的場面。即令如此,此情此景,已自教人動容!




Veronica加拿大Victoria巡迴首演2013
今晚剛結束在Victoria 獨奏會首演,
面對的是維多利亞音樂院的學生與老師,我特別的緊張!

熱烈揮灑著壓軸的夏康舞曲,儘管自然流露澎湃情感,但我覺得實在彈錯很多音,許多處理不細緻,
當音樂結束在最後一個D小調和絃,
我有點兒沮喪的與觀眾鞠躬...

但我看到大家熱烈的笑臉,拍不完的手,而且,竟然,全場起立給我鼓掌...
我~要哭了...

他們是一群愛聽也常聽古典,甚至是鑽研古典的人們。他們聽到我錯音以外的音樂與感情,
突然,一股被懂了的感受溫暖著我... 要再繼續激勵自己,努力下去..
Veronica的維多利亞首演巡迴 6/22,23 (六、日) 2:30pm 加拿大行前音樂會,鋼琴獨奏會&Veronica的作曲與改編室內樂 @藝術莊園 7/3 (三) 7:30pm 鋼琴獨奏會 'German Form, Spanish Soul' 地點:Phllip Young演奏廳 7/4 (四) 鋼琴大師班 維多利亞音樂院夏季Academy教學 地點:維多利亞大學音樂系 7/5 (五) 7:30pm 鋼琴獨奏會 地點:Calton House, Victoria 7/6 (六) 7:00pm Veronica的作曲與改編 地點:St. Mary Anglican Church, Oak Bay 7/8 (ㄧ) 2:00pm 鋼琴獨奏會 維多利亞城堡 7/8 (一) 7:30pm 私人沙龍鋼琴獨奏會
發佈者: 維若妮卡 Veronica Yen

貝森朵夫莊主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Otherwise than the notes............

琴音裡絕美的感動,每在琴音之外。
它恍然是經由琴音而召喚出的“綿密餘韻” ; 一種烘托著琴音,又非琴音可限的神秘縈繞感..........
這縈繞感,顯然不是單憑聽覺可以接應的,它悄然收疊於更深的脈絡裡。
在我看來,若於此深層脈絡隔膜無感,終難善體“琴中之趣”
這意味:琴音不只是琴音本身,琴音而外,另有底藴~
一種將演奏者和聆聽者給連結為一的生命態度。

Veronica一段回顧文字,恰好對此作出了生動的例示。
她寫道:

“讓大家環繞著的音樂會^^
直接溶入主人的生活:主人的藏書,就是音樂廳的反響板...
音樂,與他經年咀嚼的書本兒一同共鳴。
我們所聽見的,不只是頂級鋼琴,還有,一種虔誠的生命態度...
因為,音樂,就是生活!!”

她一眼洞穿:“我們所聽見的,不只是頂級鋼琴,還有,一種虔誠的生命態度...”

我想,正是這將演奏者和聆聽者給包攏為一的生命態度,賦予了琴音以層次豐饒的底藴,並讓聆聽者得以通過演奏者指下內藴深沈的動人琴韻而更深地映照出那同樣深藏於自己內心深處的感動。

這是獨屬高山流水的知音間才可能交光暉映的感動!
感動,不只是為了檯面上的璀燦奪目的輝煌瞬間;
更在能冥心默契:聆聽者若有幸經由琴音的神祕引渡而得以在難言的精神高度上飽覽冰河極峰的壯麗風光,那背後實離不開演奏者在琴鍵功夫上備極艱辛的“攻頂”過程。
幽隱暗處的“孤獨”,或許隱蔽而不可見........
涵泳精熟而漸臻邃密的內運過程,卻讓善體人意的聆聽者,滴滴在心,實存可感。
琴音,於是而得還原到遠比其自身更大的“存在基底”,而成其為通往私密浩瀚感的“祕徑”!

即此而言,Veronica或許也意識到了:
某種不可見的力量,正經由她婉轉流逸的樂思,引發了難以言喻的深祕連結。

以4/20演奏會現場為例,我隱然從中窺見:

不論是化身為反響板的莊園藏書;
是維也納造詣精深的百年鋼琴工藝;
是克林姆魔幻攝人的金箔光影;
是蟄伏書扉深隱處的哲人精魂;
是莊園主人寂寞獨尋多年的夢想;
是當Veronica進入“人琴合一”的詩意瞬間,飄然如墜暈眩、渾然忘我的聆聽者;
是永遠活在於愛樂者魂命深淵,而從來不曾真正死去的Mozart、Schubert、Granados或Chopin.........
一切的一切...........
都在您指尖輕撫貝森朵夫琴鍵的霎那,匯流為深淵與深淵間的響應..........
這響應,命定只能在深秘的“相遇”裡發生。

此則如華嚴經所提到:

因陀羅將世界做成了一張網,網上的每一個繩結處都綁著一顆珍珠。每顆珍珠不僅通過因陀羅網與其他珍珠相聯繫,而且,每顆珍珠表面還能映射出網中的所有其他珍珠。

我從中恍然有悟:
最美的琴音,必將引導人回歸到那重重無盡的感動線索所交疊穿梭成的
因緣漩流...........

此亦無它。
人原是依於感動而生,感動又離不開隱蔽而不可見的因緣漩流。
藝術的意義,就在啓動那由暗處現身為可見的隱蔽力量。
人於焉得以回歸作為存在根底的整體性支撐力量,而讓懸隔心頭、耿耿於懷的“空缺”,至此可以收歸在“因陀羅網”所象徵的“無盡法界”,大海浮漚之銷泯於萬頃汪洋..........
就某一個對絕大多數人仍保持隱蔽的意義而言
這就是一切偉大的藝術裡,內藴深沈的療癒力量。
法蘭克福學派阿多諾不愧是貝多芬的知音。他在“Beethoven: Philosophie der Musik”裡寫下這麼一段雋永的文字:

“我們不了解音樂~是音樂了解我們。在音樂家與外行人皆然。我們自以為與它最親之時,它對我們說話,帶著傷心的眼神等我們回答。”

這正是人與看不見的力量魂命交感、相依而生的動人表述。

人,不只是依附一切可見的現實力量而活,我們更依靠那看不見的支撐力量而活。
這力量奧祕幽玄,邃密入神,有人稱之為上帝,有人視之為無盡法界的神秘力量..........
跳脫一切語言名相,我以為,這落在無限遠的凝視點之外,不可見、卻給予堅實支撐的淵默力量,就是人的詩意棲居之所。
即此而言,巴赫、莫札特、舒伯特、貝多芬、蕭邦的音樂,都是環抱我的精神家園.......
他們從沒真正死去,事實上,這些浩瀚淵深的音樂精魂,甚而可以跨越兩、三百年的時空而構成一個愛樂者厚實強韌的存在基底。
我每畏嘆這跨度達兩、三百年時空,而通過“the fingers with ecstatic spirit”所帶來的深邃“相遇”。
事實上,也只有發生在存在深處的“相遇”,才讓人瞬間被席捲於一場跡近“色授魂予”強度的深烈攪動。
這攪動,直抵深蟄魂命底藴的“空缺感”。
這就引發某種斂伏深遠的動力,讓天地間飄零無寄的存在(聆聽者),得以經由琴音的膚慰(演奏者),而重新找回那失落久遠的親暱連結..........

志學2013.6.26午後哲思零縑

貝森朵夫莊主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Otherwise than the Music............

琴音裡絕美的感動,每在琴音之外。
它恍然是經由琴音而召喚出的“綿密餘韻” ; 一種烘托著琴音,又非琴音可限的神秘縈繞感..........
這縈繞感,顯然不是單憑聽覺可以接應的,它悄然收疊於更深的脈絡裡。
在我看來,若於此深層脈絡隔膜無感,終難善體“琴中之趣”
這意味:琴音不只是琴音本身,琴音而外,另有底藴~
一種將演奏者和聆聽者給連結為一的生命態度。

Veronica一段回顧文字,恰好對此作出了生動的例示。
她寫道:

“讓大家環繞著的音樂會^^
直接溶入主人的生活:主人的藏書,就是音樂廳的反響板...
音樂,與他經年咀嚼的書本兒一同共鳴。
我們所聽見的,不只是頂級鋼琴,還有,一種虔誠的生命態度...
因為,音樂,就是生活!!”

她一眼洞穿:“我們所聽見的,不只是頂級鋼琴,還有,一種虔誠的生命態度...”

我想,正是這將演奏者和聆聽者給包攏為一的生命態度,賦予了琴音以層次豐饒的底藴,並讓聆聽者得以通過演奏者指下內藴深沈的動人琴韻而更深地映照出那同樣深藏於自己內心深處的感動。

這是獨屬高山流水的知音間才可能交光暉映的感動!
它或許隱蔽而不可見,卻滴滴在心,實存可感。
琴音,於是而得還原到遠比其自身更大的“存在基底”,而成其為通往私密浩瀚感的“祕徑”!

2013.5.6 樂思零縑

貝森朵夫莊主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走向存在深處 2012.4.19
朱志學寫於 2012年4月19日15:48 ·
一位陌生網友,介紹我聆聽了一曲天籟般的絕唱.........是來自Vladimir Vavilov 的Ave Maria。Vladimir Vavilov是誰呢?我暗自慚愧,自己孤陋寡聞至此,竟不知聖母頌(Ave Maria)還有他創作的版本。沒想,點開影片,才幾個音符鑽進耳裡,我立刻深烈地感應到:這正是巴舍拉“空間詩學”所揭示的強大迴盪力量..........是什麼樣的天才?得以讓自己的作品,成為“非世界”的力量據以傾倒入“世界”的缺口?偉大的作品,總是毫無例外地內藴綿密流動而令人無盡低迴的縈繞空間,我只聽前幾個樂句即已深受撞擊...........查考作曲者資料後,驚訝地發現:作曲者竟是近代俄羅斯的一位吉他手。更令我嗟歎的是:這位短命的作曲家Vladimir Vavilov ,稟負著驚人的靈感,在清瑩婉轉的樂思鋪陳下傳遞了無比綿密的力量。論創作功力,我個人以為,其邃密入神處,置諸古典名家,幾不可辨!


(案:瓦維洛夫誕生於1925,1973在貧困中去世,死於胰腺癌,得年僅四十八,又是一位橫空出世卻急遽殞落的早逝天才。)


我由是而思及另兩位同樣以“聖母頌”‘傳誦百代的前輩名家:古諾和舒伯特。這兩位都名頭太響!巨大的歷史光焰,聚焦了後代觀看視角的同時,卻也形成了另一種“偉大的遮蔽”。這裡面隱匿的歷史弔詭是:偉大的藝術有時正以其偉大,而讓另一種隱蔽幽深的“神聖性”因此長年沈埋暗處,不見天日。可正是這作為偉大“殘餘”的神聖性,幽光燭照,終不可掩。它的命運不在對抗時間的遺忘,而在對抗隱蔽歷史暗角的失語狀態。


就連目前看來光焰萬丈的老巴赫也不例外,他歷史地位不是一直這麼牢固的!若非百年後的孟德爾頌在不期而遇的偶然中,扮演了讓“不可見”現身為“可見”的考掘者而將巴赫推上輝煌的歷史舞台,否則,巴赫在並世而生的萊比錫人眼中,也只不過就是隔壁街一個乏人聞問的老樂師罷了!


這正是看似燦若群星、讓全世界為之歆羨不已的歐洲音樂史背後掩蓋的殘酷性。大陸樂評家馬彗元在此有一段直透歷史幽微的洞察:


“巴赫臨死的時候,音樂家中最吃香的是泰萊曼。而那時的巴赫沒從這個偉大的時代和地區分到甚麼可見的榮光。老年的巴赫,看到的不是自己的事業即將沒落,而是已經沒落 ; 不是哀歌而是輓歌 ; 他的賦格不是甚麼夕陽產業,而是早已淡出,最直接的受害者就是他的學生克雷布斯,這個可憐的傢伙因為還操著巴赫的手藝,終生貧困。巴赫大概不會想到自己的作品還能再被演奏五年、十年、二十年甚至二百年,他想到的可能是永久的遺忘。事實上,各種結果,對他來說是一樣的。老而失明的他,仍然忙著修改《萊比錫眾贊歌》等舊作,又寫了《賦格的藝術》,他的心情我們不知道,也許他只是沒有時間考量得失而已。.......於是這個世界奢侈地擁有了巴赫、貝多芬以及許許多多的人。記住這些人,不是因為我們慷慨,而是因為我們從中獲益。"


這嚴酷的事實,凸顯了某種命定對世俗眼睛隱匿的歷史皺摺。沒辦法,一如海德格所說:“宗教的神聖,是所有正面性宗教的殘餘”。這意味:聖性,只存在於對俗情知見隱蔽的“非世界”。觸及“非世界”的天才,就某個深微的意義而言,正是來自“非世界”的異質力量在“世界”的現身。這意義下的天才,當然命定是寂寞的!因為他們存在的根底,孕生自“非世界”。“非世界”不是依繫可見物而存在的世界,卻是令人怖畏憂懼、如墜空茫的深淵.........受制格序化的世俗眼睛,視之不見、聽之不聞不說,即令偶爾靈光頓現,惻然有所感,也是輕易滑過,很快又回到舊世界給予的庇護。


這庇護,顯得安穩多了!至少,它代表著“平均的多數”給予的集體“承認”。作為社會性的存在,集體承認給予的安全感,當然好過“非世界”給予的擾亂、顛覆、以至撼動存在根處的神祕召喚(l'emotion)...........這就注定了天才逆世孤行的道路!


杜甫以非凡的筆力給出了註腳:“千秋萬歲名,寂寞身後事.......”寥寥十字,卻筆力萬鈞地刻畫了天才宿命的孤獨!這意義下的孤獨,原是一切窺見“非世界”之奧祕者必然付出的代價。這代價,近乎聖性的獻祭,而非建立在對象性勾連或手段性算計的pure exhaustion。


事實上,它正是巴塔耶透過“耗盡”(Expenditure)概念試圖傳達的深蘊。


我愛極巴塔耶鮮烈嚴厲到跡近自我鞭笞的洞見。他是典型的法國天才,這類人抗拒的從來不是死亡或絕望,他們無法忍受的是“被世界給吞吃”。


底下這幾段話,讓我這輩子和這蘊生自法蘭西文化的名字,再也無法分割。巴塔耶說:


“生命只存在於死亡的闖入中,甚至存在於與死亡的交換中;否則,生命必定是價值的斷裂,因此也就是絕對的污損。死亡脫離生命,生命就有缺陷。”


在巴塔耶看來,相對於以生產為基礎建立起來的世俗社會的同質性因素 ,存在着一个“聖性的世界”,它是以非生產性的“耗費”、“消盡 ”(Expenditure)為基礎的,與其有關的一切事物共同構成了異質性的要素。


這意味:耗盡(expenditure)是對抗以同質性與集體化之慣性規律為基底而型構之“世俗世界”的吞噬,以歸趨真能萌生異質性與個體化之獨異風格的“精神聖域”(聖性的世界)。


後者,正是極少數令人為之血氣動蕩的天才靈魂必然寄身的託命之所。耗盡( expenditure)以此而成為一切天才必然的命運。這命運圖像,展現為一種從世界朝向邊界移動;或者說是,一個全面輻輳於“詩意瞬間”而自覺地讓自己淹沒入存有汪洋的的死亡...........


死亡,就其最深邃的面容而言,從來就是恩寵的極致。對於強烈活過的生命,它純然是個奧祕,而不成其為問題。真正的問題從來只是“被世界給吞吃”!


正是在這意義上,死亡,就其最深的內核而言,就是一種通過“耗盡”以歸返存有母體的“聖性獻祭”。


在看不見的驅迫力下,它常是以藝術家鮮烈而嚴厲的自我耗盡衝動為代價所進行的“神聖的浪費” ; 也正是在這種強大的自我耗盡中,生命與死亡,才達到了真正的連結。只不過,這種縈繞盤旋於域外空間的夢幻衝動,以其不可見,遂對拘限“世界意識”的眼睛隱蔽了自身的奧蘊..............


我由是而窺見:作為“無限”(l'Infini)的奧祕,就在“現身”於世界的詩意瞬間,以其對“世界”造成的強大擾動(l'emotion)形成了一道讓作為殘餘的神聖性得以泉湧而出的“缺口”。


這缺口,悄然折疊於“世界”與“非世界”接合的裂隙。只有最幸運的人,才有機會通過這裂隙而瞬間躍入~the “Thing” there "Is” (I'Ilya).....


正是在這意義下,我同樣是在一個”不期而遇“的“遭逢”(encounter)中,偶然間撞進了經由Vladimir Vavilov所創造出之邃密幽深的“缺口”。


從此,我的世界再也不一樣了!它滲入了一些不屬於這世界的“品質”.......因為 Vladimir Vavilov 這可愛的名字所創作的 Ave Maria,讓“窺見聖性”與“優入聖域”的深秘經驗,得以通過一道穿行於“世界”與“非世界”的裂隙而成為可能。


我由是而衷心感謝:這曲子打破了我舊有視域的拘限。它帶我洞燭了隱蔽暗處的ㄧ星火焰,火焰綻放的微光,看似幽緲危脆,卻隱隱召喚了一縷淵秘莫測的風中之思........


風中之思,總是美得無從理解..........失神凝睇的片刻,卻每開啓了走向存在深處的更高可能!在我而言,偶然間心神俱化、瞑目佇思的稀有片刻,正緣於“神聖他者”的溫柔包覆 ; 也是作為宗教“殘餘”的聖性,自世界裂口湧現的詩意瞬間.........


我以是而定睛於通向夢幻衝動的詩意瞬間,並視此“相遇於存在深處”的“遭逢”為此生大事因緣。


倘若我的體會沒錯,這“不期而至”的遭逢片刻(encounter with the holy "autrui"),正是讓“格序化世界”砉然崩解的“夢幻衝動”猝然臨在的片刻!


這意味:


靈動無跡的“夢幻衝動”,就是根於內在平面的零度影像而發為“真空妙有”的“非對象性之思”......


於是,我們就不難領會,那儼若高峰夜雨般飽蓄著強大壓抑之力,終而自廣漠無垠的虛空搖曳而來、衝抉而下的夢幻衝動,是如何讓身陷“此時迷徑處,形問影何從”的尋索者,得以瞬間凌越幻化生成的迢遙時空,而後,嗅著風中如夢相似的氣息,一路向曲徑幽深的"林中路"凝探而去.........





志學2012.4.19 哲思絮筆

貝森朵夫莊主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The piano is my second self”( declared Frédéric Chopin.)

對幾乎所有作品都為鋼琴而創作的這位波蘭天才,他當然深明箇中心事之幽微!

古典音樂巨擘中,再找不到第二人如蕭邦一般,將一生的創造力完全地奉獻給鋼琴。

對蕭邦而言,鋼琴點燃了他最純淨的激情,他極致纖弱而賦形宇內僅三十九年的血肉之軀,也終而為鋼琴做出了最神聖的獻祭!

以至於纏綿病榻的晚歲生涯,即令肺癆纏身,咳嗽益烈,Pleyel 琴鍵每濺染那伴隨創作而噴薄出的殷紅血痕。

“為伊消得人憔悴”的鋼琴詩人,仍是生死以之,在所不惜!

真正偉大的藝術家總是如此。
無視於“千秋萬歲名,寂寞身後事”的歷史蒼涼感,他們必然選擇以自己的生命作為朝向聖性世界的“獻祭”。

在世人眼中,他們嘔心瀝血的付出,或顯得不合時宜;
可在他們定睛於超絕的凝視點看來,卻是無可抗逆的神聖浪費。
所云浪費,在於世人眼中,只見付出與所得太不成比例。
所云神聖,卻在於以命運為念者,必然要回應那“非關交換”的神聖召喚。

這交感於魂命間的強大迴盪力量,恰是“命運”這難可名狀的字眼所傳遞的神聖激情!

日本人稱此為:一生懸命。
在我看來,這四字正是文化的命脈所在。
不懂此四字的民族,我根本不相信能發展出多高級的文化形式!

總之,同樣是“一生懸命”的蕭邦,正是秉其“以自身作為神聖獻祭”的純淨情感,為三百年鋼琴史創造了最深烈的迴盪與最綿密悠遠的縈繞空間。

就這意義而言,蕭邦與鋼琴跡近“同命共在”的非比情感,相較其他古典巨擘的博涉多方,仍是空前絕後的!

用志不紛,乃凝於神。

論者有云:“鋼琴出現僅有形體,直到蕭邦降世才有了靈魂!”

依此八字視之,諒非虛譽!

2012.3.22 琴屋手札 之ㄧ

貝森朵夫莊主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薩依德回憶:

大概是八年前,丹尼爾剛指揮完華格納的《崔斯坦與伊索德》(Tristan und Isolde),那次演出光彩奪目。演出結束之後,我們一起去吃頓飯,我記得很清楚,我問了丹尼爾,音樂還會不會繼續在他的耳際響起(因為我會)。我還說了一句:「其實呢,我停不下來,一直會聽到那極其浪漫而大膽的聲響;簡直要把我逼瘋。」「不,」他毫不含糊地回答,「我就把它切斷了,此刻我在跟你說話、吃飯。」他的確似乎是這麼做的,不過呢,演出的玄祕、記憶和繞樑不絕的聲音卻盤據在我心頭,久久不已。

“演出的玄祕、記憶和繞樑不絕的聲音卻盤據在我心頭,久久不已.......”

這正是經由音樂語言創造出的冥視空間。
尋常文字所無以逼臨的存在深淵,音樂卻輕易跨過了人類智思形成的天塹。

看似至為抽象而不受指涉性框架轄制的音樂語言,確以凌越人類智思的詩意祕徑瞬間切斷世界遮蔽(截斷眾流)而遽然漩入尋常語言所無法抵達的“空隙”(涵蓋乾坤)。

我看薩依德這段記事,倍感親切。
無它........
人性份殊異,各稟其氣。
在我而言,通過”音符的流動“創造空隙,顯然遠比從“打坐”創造空隙,更容易召喚出晃樣於深度時間感(隨波逐浪)上的冥視空間。

貝森朵夫莊主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李斯特晚期常表現人類孤寂的感受,彷彿看透了人世間所有的事情,因此音樂完全打破形式,沒有開始,沒有終止,充滿實驗性。」~

2010蕭邦鋼琴大賽冠軍的阿芙蒂耶娃(Yulianna Avdeeva)


尼采說:

“當文字及語言無法說明的時候,就讓音樂來說吧!音樂是最通用的語言,不須翻譯就能讓人感同身受。”

偉大的音樂家,甚至可能比偉大的哲學家更接近成熟的哲學所試圖趨近的存在“深淵”................

哲學家每恆言其所不能;
音樂家常行焉其所未察............

胸懷高遠的偉大音樂家,甚至掌握了比任何概念語言、數理語言、意象語言、肢體語言都更具“穿透性”與“縈繞性”的表達方法~亦即,直接通過超越概念析辨與單線邏輯的音樂語言來叩問存有。

以巴赫為例,我越來越讚歎~

這位三百年前的寂寞天才,是如何通過多元邏輯的運思以窮盡那只有出神入化的複調語言才可能逼臨的多維流形空間:

那無有內外、無有終始、超然二分,而在螺旋進路中不斷翻覆摺疊縱橫交錯的拓樸空間(topological space).......

2011.11.27 哲思隨筆

貝森朵夫莊主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感謝丞宗兄:

三片DVD已收到!

李希特 (Sviatoslav Richter)、齊瑪曼 (Krystian Zimerman)、波哥雷里奇 (Ivo Pogorelich),都是我衷心折服的鋼琴名家。

我正細看著Ivo Pogorelich彷若被賦予了魔法的修長手指,如何在史坦威
​的黑白琴鍵上帶出極盡挈靜精微的撫觸。
那手勢起落間迴旋而出的細膩轉折,盈盈綻放,如蓮花的開落...
​......
越細看,越讚歎大師觸鍵手法可以邃密入神如斯........
這是僅憑聽覺無法更深窺見的精神聖域。

再次謝過這份精神的餽贈^^

志學

貝森朵夫莊主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典型莫札特的靈思之作,恍然契接那逼臨天籟的泠然希音而優入聖域..............
朱志學寫於 2011年7月10日 16:50
感謝丞宗兄^^

我也覺得這回三位琴友一塊兒聚首,聊起來格外酣暢痛快!
既然丞宗兄也決定練莫札特的夢幻曲,我決定也找出來重練。
還有另一首莫札特的夢幻逸品,不容錯過:奏鳴曲十八號第二樂章~
典型莫札特的靈思之作,未見艱難的技巧天塹,卻引人在旋律流轉間恍然契接那逼臨天籟的泠然希音而優入聖域..............
我昨晚初次入手,久未拓展新曲目,只覺精神大振,分外欣喜^^

決定效法丞宗兄的“蠶食精神”。
但求寸功日進,消化大曲目於無聲無息的點滴川流中..................


期待下回見面可以一道交流^^


志學敬覆






主旨: 莫札特KV-332-2


志學兄:

一回台北馬上又接到要趕的案子,差點把這事給忘了!

這次多虧您開車導覽玩了很多地方,尤其是砂婆礑溪中游,

可惜我老婆有懼高症,不敢再往上爬,不然真該到您說的上面去瞧瞧!

這次回來把雅尼"UNTILL THE LAST MOMENT",

和莫札特"FANTASIA"的樂譜列印出來,打算近期開始練習,

希望再次見面時能把這2首曲子都練熟!

敬祝 順心愉快

丞宗

貝森朵夫莊主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巴赫,形同是她窩藏自身以抵禦世界洪流的棲居之所.........
朱志學寫於 2011年5月25日 16:46
變更已儲存。



馬彗元筆下的古典音樂,完全符合巴舍拉的“空間詩學”要旨。
特別是她鍾愛獨深的巴赫管風琴作品(不止於書面研究或版本聆聽,本就精擅鋼琴彈奏的她,愛到真跑去親學管風琴了).......
我完全理解那藴藉深沈的內在召喚。
通過她文字,我也確信:
她比更多以鋼琴為業的專業演奏家,都更有能力自巴赫樂音“意象”引發的深烈迴盪裡觸及某種私密的浩瀚感..........
對這位靈彗過人的中國留美電腦博士而言,巴赫,形同是她窩藏自身以抵禦世界洪流的棲居之所。
巴赫,對她不是午後咖啡般的奢侈和點綴,而是人生唯一堅定的支撐與膚慰。
顯然,這本集子的寫作策略,完全跳脫曲式結構的冷硬分析或誇張性的技巧描繪;
它也渾然不同譚家哲老師解讀尤拉菊勒鋼琴藝術的哲學筆觸.........
馬彗元筆下所描繪的巴赫是:
那從內在賦予自己重新結晶靈魂的力量而同自己存在包攏為一的“浩瀚感的化身”。
此如“北方人的巴赫”扉頁從正文節引的樂評:


這個世界有它的秩序,就像音樂裡宿命的“必然”。在音樂綻放的傷口裡放進心悸,放進驕傲,放進自己的血肉和時光,於是音樂吸取血氣變得動蕩,動蕩得能撕毀。
不管這個世界上發生了什麼,有多少遊戲、厭倦和絕望,都有那麼一種音樂,溫暖得持久而真實,與人不棄不離。

這些音樂無論多麼寂寞,多麼少有人知,他們仍然“是一種貼近皮膚的溫潤的滲透,你要相信他們將抵達心臟。”請相信,我用時間和生活誠實地驗證過。---------馬慧元



阿邦老師自己也收藏一份底稿吧!
我的心情可是視如巴舍拉“空間詩學”的另一曲變奏版本。

對了!
純粹出於好奇^^
印完後,暫別急著還書,帶回花蓮借我現場檢閱原書一下吧!
順便比對一下,有否缺頁或漏印之失。




再次謝過 ^^



志學

貝森朵夫莊主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衰退期”和我們自己 馬慧元
朱志學寫於 2011年5月18日 20:04



“衰退期”和我們自己
馬慧元

現在常有人感嘆寫作和文化出版事業的衰退,隨便在哪個中文網站都能看到這樣的帖子,簡直哀歌遍地。甚至有人說,不管怎麼保護版權,寫作也是沒有前途的事業。沒錯,世風日下,大家都在上網,讀書人越來越少,經典文化在市場上被打入冷宮,如此等等。

這樣的情緒,過去我也有,也常常憤然。但現在,我的感受真的很不一樣,這與最近看的一些閒書有關。

既然提到衰退沒落,那我們看看“不衰退”的、甚至所謂“黃金時期”,是甚麼樣吧。拿古典音樂來說,李斯特時代可是鋼琴演奏和創作的黃金時期了。李斯特本人炙手可熱,既是明星也是真大師,其他的人,蕭邦舒曼柏遼茲門德爾松等等,也帶來藝術上真正的偉大成就。舒曼不斷寫文章支持天才同行,用今天的話來說,就是“抱團作戰”了。然而,抱團作戰的精神,並沒有解決所有的問題,尤其對那些連抱團都不屑的人而言。法國人阿爾肯(C.-V.Alkan,1813-1888)就是這樣的作曲家。他也是神童出身,也有高超的演奏才能,卻默默地退守在世界的角落。他和蕭邦、李斯特都有交往,李斯特很欣賞他的才能。後人把阿爾肯的《大奏鳴曲》視為李斯特著名的B小調奏鳴曲的同類。作品被忽視,當然和阿爾肯拒絕公關、不願開演奏會有關,也和他作品濃厚獨特的宗教性有關。因為太遠離多數人的音樂經驗,技術又太難,他的鋼琴作品好多年都沒人演奏。直到近年,在他去世一百多年後,一些鋼琴家才開始復活他的作品,從中發現了價值。雖然作品風格既遠離一般意義上的“浪漫派”,又不能歸入任何一類,但阿爾肯有自己的志向、追求和才能,他不該被如此埋沒。時間和歷史,真的是公平的麼?如果是的話,是在一百年內實現公平,還是要在三百年內?那些蕪雜的、難以歸類的好作品,一直在給後人提供思考的難題,又不斷地在和現成的價值觀捉迷藏。

但當年阿爾肯一直沒有妥協,入不敷出的時候也不願開音樂會來給自己做廣告——矛盾的是,他同時又極度渴望有一些承認或成就感。他多年隱居,連正式教職都沒有,默默地寫著沒有任何人彈和聽的曲子,整個人也越來越憤世嫉俗。他在日記中寫道:“連創作對我來說都沒甚麼吸引力了,因為我看不到任何目標。”

你看,這就是所謂“黃金時期”“全盛時代”的音樂天才的淒涼聲音。李斯特、蕭邦的光環屬於他們自己,阿爾肯不但沒沾上光,還因作品風格和時風格格不入,被擠兌得更厲害。類似的例子太多了,音樂之都維也納提供給莫扎特、貝多芬和舒伯特許許多多營養,但並沒有足夠地善待他們。舒伯特無人資助不說,死後十年才開始被人理解。維也納這個音樂史上最重要的城市之一,它有時候被人提起是因為這裡的市民、音樂愛好者們徹底地誤解了真正的天才。天才是天才,環境是環境,兩者不可分割,但也不能混為一談。

另一座歐洲音樂史上的重要城市——萊比錫呢?巴赫臨死的時候,音樂家中最吃香的是泰萊曼。而那時的巴赫沒從這個偉大的時代和地區分到甚麼可見的榮光。老年的巴赫,看到的不是自己的事業“即將沒落”,而是“已經沒落”,不是哀歌而是輓歌,他的賦格不是甚麼“夕陽產業”,而是早已淡出,最直接的受害者就是他的學生克雷布斯,這個可憐的傢伙因為還操著巴赫的手藝,終生貧困。巴赫大概不會想到自己的作品還能再被演奏五年、十年、二十年甚至二百年,他想到的可能是永久的遺忘。事實上,各種結果,對他來說是一樣的。老而失明的他,仍然忙著修改《萊比錫眾贊歌》等舊作,又寫了《賦格的藝術》,他的心情我們不知道,也許他只是沒有時間考量得失而已。

19世紀下半葉到20世紀初,也有過音樂發展的好時候。一戰前的法國,擁有過弗雷、聖桑、拉威爾和衛多爾。這些精英如此集中地出現,所以這個時代看上去飽滿得很,文化素質之高令今人嘆為觀止。然而真相是,弗雷為了謀生在教堂做管風琴師、教學生來換麵包,在無人承認、生活艱辛的狀態下度過了25年。當回報慢慢到來的時候,他的聽力已經衰退。類似的天才中,運氣從極好到極壞的都有,原因也許是可以找到的,但生命對他們只有一次。

從環境、時代和天才的關係來讀歷史,其實挺有意思。有些天才和他們的成就帶動併發展了環境,典型的如李斯特;也有的天才和環境格格不入,倒是在和環境的頑抗中才成就了自己。從受眾這一端來看,理解並吸收當代的好作品其實很難、很偶然,再好的環境,也是由芸芸眾生組成的。每個時代都埋沒了很多的好東西。類似的故事不但在文明悠久的歐陸,也在年輕的美國上演。上個世紀上半葉,美國出了一些詩人、作曲家,他們一邊做美國人、吸收紐約的城市精神,一邊做loser,負債累累,處處碰壁。他們骨子裡反美國反得最厲害。

你看,無論在哪個時代、哪個環境,個體總是個體。不管環境對錯,別人的成就和光環是別人的,罩不到你。再蒸蒸日上的時代都如此,別人的概率並不負責你的人生,而環境、時代、時風,至多提供某個個體一個可參照的概率。

說到概率,你我既生在世界上、人群中,每人頭上都籠罩著依據不同特徵而分的概率值,最明顯的是年齡、性別、環境、時代、天分……

不是說這些概率都不會起作用,但在這些“可見特徵”之外,分明還有一些“不可見特徵”,那些不可見、沒有被計算過的概率值,在默默起著作用。從表面看,許許多多的人的成就都是小概率事件,不可能事件,但這些人身上深埋著一些逃脫普通測量、難以量化的潛質,比如:意志和決心。在女性不可能有所成就的歷史上,在女人生存條件比現在惡劣得多的環境下,也有傑出的女性狠狠扳過了那個概率值。在小得不能再小的概率面前,總有一些異數無視概率,讓自己身上更堅強的東西自由生長,直到讓它健壯得壓過了環境和時代,讓那些塑人成型的力量軟化並退卻。

於是這個世界奢侈地擁有了巴赫、貝多芬以及許許多多的人。記住這些人,不是因為我們慷慨,而是因為我們從中獲益。而巴赫和貝多芬並不知道這些小概率的結果,他們背對著別人眼中近於“0”的概率,躬行那個概率值等於“1”的、活完自己的事件。

貝森朵夫莊主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2中國鋼琴明星競爭白熱化分享

樂評批郎朗:不知恥愛出風頭 《金融時報》反讚李雲迪具魅力 2中國鋼琴明星競爭白熱化

2010-03-22 旺報 【記者潘罡/專題報導】




郎朗的演奏風格被評為愛出風頭者。(DG提供)




李雲迪加盟EMI首張專輯《蕭邦:夜曲全集》本月19日全球發行。(EMI提供)

放大




圖為李雲迪、郎朗兩大華人鋼琴明星對照表。

 隨著大陸國勢日盛,中國兩大青年明星鋼琴家李雲迪、郎朗的一舉一動越來越受國際矚目;兩人的藝術造詣、演奏生涯發展等,也不斷被比較討論,早已形成一種較勁的態勢。

 本月19日,李雲迪為EMI灌錄的最新專輯《蕭邦:夜曲全集》全球上市發行,16日也在倫敦南岸中心的「皇家節慶大廳」舉行一場蕭邦獨奏會,包括倫敦《金融時報》、《獨立新聞報》、《衛報》等媒體紛紛刊出評論,普遍反映持平。不料,《金融時報》樂評家理查˙費爾曼在評論中,竟然掃到郎朗,並用「不知羞恥的愛出風頭者」(shameless showman)等強烈字眼,來形容郎朗。

 打從出道 常被比較

 費爾曼並指出,郎朗的演奏「往往是盡可能用最快、最大聲的方式去彈任何樂曲」;相較之下,李雲迪的演奏「具魅力,會著眼於音樂的精緻層面以及內涵」。這種極端的褒貶對比,讓這對中國鋼琴明星「兄弟鬩牆」的情形似乎更形白熱化。

 事實上,針對郎朗、李雲迪所進行的比較,打從兩人出道以來就不曾停過,因為兩人均出生於1982年,也同時在國際嶄露頭角。兩人之間的關係,曾被外國媒體用中國的「陰、陽」來做對比,最新的比喻則是英國《獨立新聞報》形容的「太陽vs.月亮」。

 李雲迪自2000年奪得蕭邦大賽首獎之後,就迅速走紅,包括被大陸國家主席、總理接見,被封為「中國鋼琴王子」,被勞力士聘為代言人,並在影劇節目中軋一角。不過近來郎朗名聲越打越響亮,早已超越李雲迪。他雖然不曾拿過任何重要比賽獎項,但在美國經紀圈刻意塑造下,已成為「美國夢」的「中國樣板」和典範。

 郎朗活躍李雲迪內斂

 郎朗不但出傳記,被封為聯合國兒童基金會親善大使,被聘為葛萊美獎派遣中國文化大使,2008年在北京奧運開幕典禮中演出,今年初更被新力哥倫比亞唱片從環球唱片挖角,傳聞簽約金高達300萬美金。

 李雲迪近三年則較為沉寂,今年終於再度活躍,被國際大廠EMI簽為專屬藝人,準備灌錄蕭邦鋼琴獨奏曲全集錄音,也安排多場演出,大有東山再起的態勢。他和郎朗之間的「恩怨」也順勢再度浮出檯面。

 身為華人至今唯一的華沙蕭邦鋼琴大賽首獎得主,李雲迪2001年被德國古典大廠DG簽為專屬藝人。由於DG旗下曾擁有卡拉揚、波里尼、齊瑪曼等古典巨擘,因此李雲迪加盟DG被視為一種榮耀與肯定。

 傳郎朗排擠李雲迪

 不料郎朗隨即也加盟DG,據英國評論家萊布列希特(Norman Lebrecht)描述:郎朗名聲日響之後,便排擠李雲迪,迫使DG不再和李雲迪續約。對於郎朗此舉,某些唱片製作人不以為然,但DG礙於郎朗在中國的票房號召力,只好遵命照辦。

 此外,萊布列希特還透露:郎朗的父親曾親口告訴一位樂團經理人,只要該團在某樂季邀請李雲迪表演,郎朗那年就不會答應和該團同台演出,擺出「一山不容二虎」的姿態。

 郎朗的作風以及他在舞台上極盡浮誇的表演形態,很自然引起反彈。2008年底,美國《華爾街日報》樂評人艾佛瑞(Benjamin Ivry)在一篇《為何李雲迪被捨棄?》的報導中批評指出:相較於「受大眾狂熱歡迎卻矯揉做作、毫無音樂性可言的郎朗,李雲迪不啻是一塊珍貴的淨土。」

 不曾在同場合露臉

 本月17日,《紐約時報》也在一篇報導中,揶揄郎朗和他的經紀公司CAMI(哥倫比亞)的一場為海地難民募款的慈善音樂會,質疑當中募款所得僅有戔戔之數是交到難民手中。

 據外國媒體指出,郎朗和李雲迪出道至今,始終不曾在同一場合一起露臉。郎朗最近曾在一次訪談中,對李雲迪「至今未能真正闖出國際盛名」表達惋惜之意,並認為自己比李雲迪幸運。不過李雲迪堅持走一條較為內斂的道路,他說:「我覺得自己不像尋常的藝術家。」言外之意耐人尋味。究竟李雲迪或郎朗,誰能在音樂史上留下真正不朽扉頁,就留待時間考驗了。

貝森朵夫莊主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志學兄:

利用假日閒暇時練字,無意中想起志學兄民宿裡佈置的黃庭堅松風閣詩帖,與貝森朵夫名琴還挺相配的,中西合璧,真是美妙的組合,於是也斗膽寫了一幅作品送給志學兄,一來以為留念,一來錦上添花,為民宿增添風采,可惜小弟學藝不精,若不合適,志學兄不必勉強爲之。

隨信附上此次花蓮旅遊的完整DVD一份,內有志學兄精彩琴藝的留影,只是我老婆不太穢史用DV攝影機,前2首拍了一堆牆壁、天花板,因此影像做了些剪輯調整,尚請見諒!



以上,班門弄斧,望志學兄不吝指正,也祝志學兄琴藝精進,早日完成夢想!

鍾丞宗敬上

99.02.28




由衷感念丞宗兄捎來的精美禮物。
襯著晨曦時分灑落滿桌的陽光,我特別為自己先沏上一杯上好的哥斯大黎加得奬咖啡豆燒煮的黑咖啡,才悠緩地在滿屋咖啡香中細細品味您精心製作的每一首影音剪輯。
伴著舌根處苦中帶甘的咖啡餘韻,以及影像中遠近迴盪的貝森朵夫琴聲..........
沈澱意識深處的一幕幕美好記憶,彷若昨日夢影般再次流轉於腦海..........

我不得不歡喜讚嘆:
丞宗兄果真性情中人。
從細膩的外在包裝,到專業的影像後製作,非用心深契者,盍勝臻此?

讓我格外驚奇的是,您甚至還精選了質地上好的宣紙,特別通過古意盎然的書法,親手題寫了“德不孤必有鄰“六字相贈。就在寫下這篇心情記事的當下,我正獨對這六字冥心觀摩賞鑒。丞宗兄謙稱學藝不精,我雖非書道中人,卻覺得這六字寫得韻致深沈,宛轉動人,筆鋒過處,隱然有古人之風,此非長年浸淫此道者不能爲。

書道琴藝,特重手腕起落間之韻律流轉。
這是典型的時間之藝術。
善解者喻之爲流動之建築。

我由此想及明末大儒王船山所云:“機者,事之微者。“
事實上,惟善能知機、應機者,乃能於手腕起落間,行於所當行,止於所不可不止.............

我每有感於這強大的內在召喚自靈魂深處激揚出的神聖狂喜而不能已於情.......
於是,生平最欽羨者,非彈得一手好琴,即是寫得一手好字。

繽紛絡繹的美感經驗,我卻於此兩門藝術,鍾情獨深。
我想,這不是偶然的!

兩種型態的藝術,都充分具現了什麼叫做:

Fingers with ecstatic spirit..............

我與丞宗兄於鋼琴追索之路,都屬覺悟太遲,起步太晚。
然而,有這遺憾的人太多了!
偏偏讓我遇上丞宗兄這樣一位不肯輕易認命的頑強靈魂。
“烈士暮年,壯心不已".....
此之謂乎?

再次感念丞宗兄親自揮毫以“德不孤必有鄰“相期!
難為丞宗兄
雙藝兼修,俱能妙得於心。
我於此點滴在心,卻愧而弗能。

特別慚愧的是,所贈影像記事,也一併收錄了我個人的現場彈奏。
我記得那是早餐時分,完全沒暖場動作,一觸鍵就直接進入蕭邦行雲流水的快速運指,當時就自覺心浮氣躁,離自行練習的渾然忘我狀態太遠........

對比丞宗兄仔細琢磨後彈出的飽滿音色,我暗自嗟訝:

暫懸致技巧熟練度不論,丞宗兄脫盡火氣的彈奏,在我聽來,正是最富“音樂性“的表達。
那直接觸碰靈魂的穿透力量,比太多音樂專業人士纖巧無瑕的精美彈奏都更讓我爲之動容。

文末

謹祝丞宗兄於琴藝之路的探求

一步步更近蕭邦之夢..........

志學2010.3.3寫於花蓮蓓森朵芙音樂沙龍

貝森朵夫莊主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 人氣()

答日本友人來函



Haruko Onda 2月22日 23:00

Hi 志學, it was nice meeting with you and staying at your B&B in Hualien. We had a really good holiday in Taiwan and just flew back to Tokyo this evening.
Would it be possible for you to send me some photos, especially the ones me & my mum are playing at the concert by email? I forgot to ask someone to take some shots while we were playing.. My email address is haruko.onda@gmail.com.

Many thanks and let's keep in touch!

Haruko




Dear Haruko:

I'm so grateful to have the opportunity to play host to you , and it's so exciting to perform piano with your cello~especially you are the first japanese friend visited here.
Anyway,I'm so appreciate to experience the wonderful night .Up to now , I never forget the warm melody performed by you and your mother,especially the instrumental ensemble which performed with cello & piano. So, It's my hornor that both your presence greatly brightened up the music -salon,and I do think you have identified yourself with the typical atmosphere of Bosendorfer B&B,which the amazing spiritual gift I can offer you.

I've publish the photos to the facebook.
You can take a look anytime.

Sincerely,

Zhi Xue from Hualien

http://www.facebook.com/album.php?aid=2052788&id=1403243217

貝森朵夫莊主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風影ㄧ般的旅者擁有的幸福.................分享
12:15 | 編輯文章 | 刪除
偉榤兄:

一别三載,特別懷念您們^^
真高興又在facebook遇上。
代我問候淑婷老師好^^

志學拜上





志學兄



雖別三載,但是ㄧ直有著您的消息,知道您最近回研究所上課,民宿也經營的很好,結交的樂界朋友也愈來愈多,您ㄧ直是我們傳頌實踐夢想的典範,久未謀面卻親若比鄰,期待不久能相見,再續談琴論樂之誼.....祝 新年如意
偉榤&淑婷 敬上
23:05 · 留言 · 讚 · 瀏覽雙向塗鴉牆





偉榤兄:

原來如此。
這讓我很感動^^
原來我的動向始終獲得您們的持續關注呢......
一年八個月前,我終於按自己心願,將虛耗十多年的學院教職給辭了!
此後,更堅決逆世獨行到底!
對昔日同事顫兢維護的狹仄職場生態,更是了無懸念,近兩年來,竟無一念想及,可見放下得很全然!!
眼下,凝眸回望我悉心耕耘的secret garden of Bosendorfer 不覺已是落英繽紛,阡陌縱橫.............
我由衷快慰,自己的抉擇,果真促使我來到身邊毫無一人的境地.......【哈哈,執著夢想的人,是很容易被世界遺棄的^^】
可生活上看似獨行,實則不乏一期一會的旅伴............
我鍾愛的印度靈性上師奧修,有一句很美的話:
"讓我的名字成為旅者............"
我喜愛這美麗深邃的意象................
美在旅者的道路,一如覺者的道路,是一條永不回頭的道路...............

走筆至此,不覺想及高適贈別友人的題詩:

“千里黄雲白日曛,北風吹雁雪纷纷。 莫愁前路無知己,天下誰人不識君.........“

風影一般的旅者,擁有的幸福無非是~
孤獨的靈魂,短暫地如風般相遇............
看似獨行,卻終非獨行。

期待與偉榤兄與淑婷老師的再次聚首
很懷念妳超可愛的小女兒。
應該長大不少嘍^^


敬祝

闔家安康


志學敬覆

貝森朵夫莊主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餘音繞樑 意猶未盡



2010/2/20(六)

志學兄:

從花蓮歸來,雖然圓了夢,心中卻隱約多了幾分失落,真希望有勇氣能像您一樣,捨棄台北的一切做個自在的SOHO族.

匆忙剪了一段影片與您分享,卻驚訝的發現竟然忘了與您合照,期待很快能有機會再相會!

因YAHOO只能夾帶25M檔案,影片壓縮得有些模糊,敬請見諒!

敬祝

萬事順心!


鍾丞宗







參考網址:

http://web.me.com/jjs0035/花蓮蓓森朵芙民宿官方網站/別人怎麼說/項目/2010/2/21_餘音繞樑_意猶未盡.html





朱志學



丞宗兄:

剛補睡了幾小時,終於熬過這七天驚人的體力消耗.......
現在才有時間第一次開啟您寄給我的影像檔~【典藏畢生難以完成的夢想】

這段影像紀錄太棒了^^
可否允許我將這分忠實呈現了典型蓓森朵芙精神氛圍的剪影,分享給對音樂沙龍一樣心懷嚮往的熱情網友?

就在昨晚,臨機起意與好幾位因緣際會共聚於此的外國友人即興完成了一場小型的音樂沙龍聚會。斯情斯景,現在想來,做夢都還會笑呢^^【甚至連大提琴都是臨時跟鄰居音樂班小朋友借來的^^】

可惜您不在現場,不然除了可愛的德國大女孩外,還可以認識一對超nice的日本音樂家母女。
更不消說,您將親自串場,讓在座中外友人共同見證一位真誠的築夢者以驚人毅力展現的奇蹟。
但也不用遺憾,我已告訴他們這幾天出現了這麼一位讓我感動的訪客,甚且,就某個意義而言,我已代您上陣彈奏了您必彈的蕭邦夜曲十九號。您明白,這首曲子凝結了我們共同的感動和記憶..........
這回彈奏,頗有福至心靈之感,雖未能毫不出錯,但一氣呵成,情感異常飽滿^^


anyway,看完您親自剪接的片子,除了感動,還是感動^^
隨著影像流轉,伴著您現場親自彈奏蕭邦夜曲錄成的配樂,我竟隱然有泫然欲泣之感.......
記憶裡一幕幕溫馨沁人的對話場景,宛若輪旋曲般歷歷浮現腦海...........

如您留言紀錄所言:

“吾道不孤,可說是這次蓓森朵芙之旅最大的感觸。
民宿主人的學琴背景、歷程,甚至選曲竟然跟我如此相似,太不可思議了!
從此學琴的路上不再感覺孤獨。
而能夠認識一見如故的民宿主人,更是由衷高興。
以心靈導師“賽斯“的立論,這是同個靈魂的兩個片段體,轉世到同一世界的兩地,才會有的感覺。這感覺真是奇妙,原來不認識的兩個人,心靈竟如此接近,只能再次直呼不可思議!"

衷心感念丞宗兄的留言。
我心裡會永遠銘記著,那夙世以來即已深植意識深淵的蕭邦之夢,是如何以不可思議的因緣連結了兩個素不相識卻天涯咫尺的相同靈魂。


期待再次的聚首^^


敬祝


春安




志學

2010.2.21午後於蓓森朵芙音樂沙龍


PS.


真不好意思^^
聽了您親自以貝森朵夫彈奏的配樂,我這才驚覺自己作早餐的雜音倍感刺耳。
所幸,您的彈奏表現,音色異常飽滿,除了我應該沒幾個人會注意到這隱隱作響的雜音。
差可告慰的是,它也充分見證了蓓森朵芙音樂沙龍早餐時分的臨場感。

貝森朵夫莊主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2) 人氣()

Dear Veronica:

您捎來的神祕禮物,讓我既驚且喜^^
看著您親自題簽的文字,內心滿溢著難言的悸動^^
年來風雨多經,滄桑備嚐,可諸多不順遂,似乎就在揭開這份禮物的瞬間一掃而空!
我由衷感謝妳百忙之中,竟還心存這份惦記^^
對一個習於在藝術的追求裡對抗“遺忘“的靈魂尋索者,沒有比這更溫暖的幸福了 ^^


前日午後,為了想找個可以安靜蘊思的地方給您回信,我獨自驅車,帶上相依為命的貓咪,和您宛若徧染地中海湛藍夢影的最新專輯,一路循著牧野溪徑蜿蜒前行,而後,隱身林蔭深秘的落羽松步道,就在一片天籟幽寂中,悄然諦聽著妳迢遙傳遞而來的" 地中海詩情"..............
我愛極這片專輯。
對我而言,它甚至比上一片專輯更具有撫慰靈魂的力量。【尤其是觸動我特深的第三、六、七、十一、十二幾首】
我依稀在某種形影對峙的問答中,聽見一顆在寂寞中潛抑著憂傷的靈魂,如何展開對存在的永恆探問.........

我油然讚嘆那孕育自西班牙和希臘的陌生音樂語彙,竟創造了如此風格殊俱的南歐風情......
記憶裡,佛朗明哥舞蹈也曾以同樣風格詭譎的憂傷旋律而令我心魂迷醉...........

我不免啞然苦笑,為何越是在詩意的沈思中隱然含帶哀傷的曲風,越能深深觸動我?
是我性情裡稟俱一種極盡唯美傾向的耽溺嗎?
不純然如此。
我想,是為著我在那迷人的憂傷裡聽見一種內斂的“深度“。

就以安那斯塔西歐斯特別為維若妮卡改編與創作的三首地中海琴詩爲例:
我深自訝異他藉由獨到的音樂語彙藴藉的深邃思考。
從“扭曲的時空“到“沙堡裡只有沙嗎“,而後歸結爲“風的擁抱“。

我不禁暗自沈吟這裡頭可能隱涵的哲思層次~

“這搖搖愈墜的沙堡是否將與沙灘合而為一?
帶有鹹味的沙牆還能支撐多久的時間?
透過沙堡的窗,我看見大海的推進.........“

這些寄託遙深的文字意象,不難窺見作者命意之所在。
音樂語彙至此,遂不止於是旋律之美。
它已然被昇華至一種向存在展開探問的哲學高度。

我以此聯想及陶淵明的【形影神】也有近似的叩問。

從【形贈影】的“奚覺無一人,親識豈相思...願君取吾言,得酒莫茍辭"
到【影答形】的“存生不可言,衛生每苦拙...身沒名亦盡 念之五情熱"
而後歸結爲【神釋】的“與君雖異物,生而相依附...甚念傷吾生,正宜委運去。縱浪大化中,不喜亦不懼,應盡便須盡,無復獨多慮。"

全文脈絡,從極陳形影之苦,到言神辯自然以釋之。
看似形影對答,實則是孤獨靈魂兀立天地蒼茫的獨白。

正是這宛若“天問“似的獨白,使人怵然洞見:

一切生命曾構築宛若永恆夢境的沙堡,終歸在時間的劫毀中被扭曲爲殘破的幸福幻影。於是,蒙昧中乍然初醒的意識,墜入了亙古的生命困惑。他無法不驅散膚淺的樂觀所營造的浪漫想像,並洞察隱伏一切幸福表象底層的不確定性。

我隱隱在安那斯塔西歐斯的音樂語彙裡,也聽見同樣的叩問:

搖搖欲墜的沙堡,如何可能抗拒與沙灘合一的命運?
那豈非是在對抗自己的源頭?

斂抑在旋律底層的淡淡哀傷,以一種難以想像的驚人力量,瞬間漩入靈魂深淵~

也許,
那深植每一個生命碎片裡的深沈渴求~
那一度在時間流轉裡失落的完整,

就隱藏在一個神祕的擁抱裡.................

一個傳說中.........
關於風的擁抱.........

風,象徵著生命本質上的不確定性..........
臣服於此不確定性,而回歸一種純然的被動性。
人於是得以在一種無往而不可的深沈靜默與柔順臨在中,
洞見身外之身,
而結束了百劫以來的流浪.........

那獨對天地的永恆叩問:"此時迷徑處,形問影何從?"【寒山子詩】
至此
得到最美的歸結...............





志學

諦聽維若妮卡“地中海琴詩“專輯有感



Veronica Yen

能與您分享我的音樂真是我的榮幸.... 我也因此再次聽見音樂在我想像以外的聲音!

謝謝您這篇動人的文字, 讓我看見那特立孤獨的風影, 因您而特別唱出的風影...

感謝您以真摯的心聆聽...



朱志學 風影? 好美的文字意象! 我依稀從中窺見自己的身外之身........ 非色非空、似有還無........ 宛若天地間一縷逸氣,鑽心而入,握手已違...... 再次感謝維若妮卡^^

貝森朵夫莊主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2) 人氣()

'我必再回到這裡...'

這話透出的決心,令人震動!

不可思議的因緣交會,召喚出日後無與倫比的決心!
我未能身歷其境,卻已思之堪驚。
原來一個人的命運,可以壓縮在這樣一個決定一切的短暫片刻!

這種和命運攸關的時刻在個人的一生中和歷史的進程中都是難得的;這種時刻往往只發生在某一天、某一小時甚至常常只發生在某一分鐘,但它們的決定性影響卻超越時間。

幽藏徐志摩靈魂深處的劍河倒影,竟也是Veronica成為鋼琴旅人的歷史起點.........

我想,再沒比這更戲劇性的起點了!



塵泠





夢幻鋼琴旅人~百大城市的音樂日記分享

2009年9月18日 9:22

不知從何時開始
音樂成為我旅行的意義...

十七歲的夏天
大概劍橋實在太美麗
如歌似的行板 ~ 優雅迷人的淡淡英式風景
誰知造就了內在的漣漪洶湧 潰堤
揪出我巨大的音樂熱情~


坐在康河的柔波裡
女孩甜甜的笑容中 是一股無語倫比的決心:
'我必再回到這裡...'

我必再回到這裡,
在整個歐洲, 各樣城市裡,
擁抱所有 可以預期 或 不能揣想的音樂劇情....

鋼琴旅人從此開始
用音樂在各大城市寫日記...

Veronica in Cambridge, punting

貝森朵夫莊主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1 23
Close

您尚未登入,將以訪客身份留言。亦可以上方服務帳號登入留言

請輸入暱稱 ( 最多顯示 6 個中文字元 )

請輸入標題 ( 最多顯示 9 個中文字元 )

請輸入內容 ( 最多 140 個中文字元 )

reload

請輸入左方認證碼:

看不懂,換張圖

請輸入驗證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