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11.7哲思劄記:

要飄落的花瓣,是連一刻也不會等待的!

縱令傾宇宙之力,亦無法阻止一朵花的凋謝。

所以:

不必阻止世界崩潰,世界崩潰與否,不會以個人主觀意志為轉移。

人們拼命建構一個可以被規訓的世界,並力圖阻止世界走向崩潰;可世界卻依然在崩潰中............

無盡法界,冥冥中自有一股看不見的力量在引導著世界走向崩潰..........


真正逼臨永恆的創造,千載而下,只能旦暮遇之............
一般意義的創造,就其底藴直視,何嘗不是另ㄧ種逃避崩潰的“盲趨力”?

世界,是立基於“I-It relation”所建構的“遮蔽存有之上“的格式化產物。

說實了,它在本質上就是人類心智投射於“存有”之上的控制欲。
存有是“不確定”的;世界則是對抗此不確定性的努力。
人類狂妄地宣稱這是“人定勝天”,靈魂卻悄悄在暗處顫抖:
存有之於世界,宛若如影隨形的惘惘威脅,無所不在。
一切可見的確定,隨時可被一個不經心的偶然所牽動的繁複因果鎖鏈給徹底解構。

這就是存在於世界與存有之間:
形影相隨、互為顯隱的皺摺性與辯證性。

我喜愛寒山那謎一般的詩偈所凝蓄的奧蘊:

“此時迷徑處,形問影何從?”

他以形影關係的幽折曲深,揭露了人生在“世”(being in the world)最根本的迷茫......

紅樓夢裡,曹雪芹借空空道人與甄士隱的對話留下的千古絕唱,就是對那悄然摺疊於“世界裂隙”中的“迷茫感”所展開的詩意洞察:

世人都曉神仙好,只有功名忘不了。
古今將相在何方,荒塚一堆草沒了。
世人都曉神仙好,只有金銀忘不了。
終朝只恨聚無多,及到多時眼閉了。
世人都曉神仙好,只有嬌妻忘不了。
君生日日說恩情,君死又隨人去了。
世人都曉神仙好,只有兒孫忘不了。
痴心父母古來多,孝順兒孫誰見了。

~好了歌


陋室空堂,當年笏滿床;
衰草枯楊,曾為歌舞場。
蛛絲兒結滿雕梁,
綠紗今又糊在蓬窗上。
說甚麼脂正濃,粉正香,
如何兩鬢又成霜?
昨日黃土隴頭送白骨,
今宵紅燈帳底臥鴛鴦。
金滿箱,銀滿箱,展眼乞丐人皆謗。
正嘆他人命不長,那知自己歸來喪!
訓有方,保不定日後作強梁。
擇膏粱,誰承望流落在煙花巷!
因嫌紗帽小,致使鎖枷槓,
昨憐破襖寒,今嫌紫蟒長:
亂烘烘你方唱罷我登場,
反認他鄉是故鄉。甚荒唐,
到頭來都是為他人作嫁衣裳!

~好了歌註



舉個例子,看看今日才重播的一則新聞報導~

樂極生悲的新婚妻子,對自己一年多來殷切建構的幸福想像竟在幾萬尺高空的飛維也納班機上淪於破滅。撫今追昔,想必別有一番滋味在心頭:



歐洲蜜月中風 沒錢包機回台 | 社會萬花筒 | 社會新聞 | 聯合新聞網
udn.com
彰化縣永靖鄉35歲青年陳桓毅,10月1日結婚,與嬌妻飛往歐洲度蜜月,不料在飛機上如廁時中風,送到維也納的醫院開刀治療後,家人無力包醫療專機接他返台,昨鄉公所發動募款,要協助陳桓毅早日返鄉。
讚 · · 分享 · 昨天 12:22

貝森朵夫莊主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超有fu的一首藍調搖滾創作~
它來自一位可敬的朋友:

我親眼看著“她”的萌生.........
看著這首後來被命名為“紅衣”的創作,是如何通過作者的閉關沈潛與靈思醞釀,而自不可見的虛空中“召喚”出這首曲子............

從來,只看見一首曲子定型後的市場化成品,卻很少有機會看見它蘊生的過程...........
每思及:創作者是如何自深不可測的寂靜中,將上揚至瀕死的詩意瞬間所“接引”的衝創力量(will to power),自存在深處,化不可見為可見..........
就讓我橫生一陣難言的悸動!
原來,真正的哲學和真正的藝術一樣.........
他們的身影,輝映著希臘天神“盜火者”普羅米修斯的意象............

自世界裂隙轉向存在深淵“盜火”,是內藴他們靈魂裡的精神動向。
這裡頭不免悲劇意識留下的生命刻痕,可卻是這些肌理深微、皺摺繁密的生命刻痕成就了他們的命運。

真銘刻普羅米修斯的靈魂印記,就不會以世俗的悲劇為悲劇。
面對生命在世界中必然的沈落,
他們泰然自若,並像尼采一樣傲骨嶙峋地宣稱:

“愛自己的命運!”

回頭說說這位在魂命深處同樣稟負著“盜火”印記的朋友:呂帥鋒

這位一手包辦詞曲創作與吉他彈唱的作者。
相識的朋友都直呼他“帥鋒”。

假如你試圖用世俗的語言去介紹他...........
很快你會陷於詞窮的尷尬
並迅速警覺到:
你跟本無法自你習慣的“標注性”語言裡找到恰當的“身分”去界定他。
因為他根本就不具備一個可以被世俗位階承認的“位置”。
以至,所有標簽性的定義在他身上都落了空。

依世界的眼光看打量:
他根本是一個 Nobody!
可正因他有guts悖離這個世界,而且
敢於自我放逐到如此徹底的地步..........
對那些已然在熟爛的“社會化”習氣中,被豢養得不知血氣為何物的人,他對這類人呈顯為一個“不可界定的他者”。

他者,以其飄搖邊界的風姿..........
召喚了世人最深的不安,也觸動了遺忘久遠的出走渴望.......
於是

橫眉冷對者有之;
惺惺相惜者有之.........

人情冷暖,世態炎涼...........
沒能摧毀他,卻豐富了他流浪的深度!

這不意外!
只有同樣逆世獨行而走向存在深處的人,才真能強烈感應到:
這孤狼一般狂嘯而過的聲音,是如何挾帶著一股血氣沈烈的力量,自存在根處搖撼著圍坐他的“傾聽者”:

這是一位
不事空談,
而選擇通過“餐風露宿之身體實踐”,
以求追索那折疊世界裂隙中
而不為世界給碰觸之~
獨屬自己遊牧哲學的流浪者。

志學2011.11.6 週日午後音樂隨筆




讚 · · 7 分鐘前在 Hualien, Taiwan 附近
Wendy Angel 說讚。
朱志學 https://www.facebook.com/photo.php?v=256025601115088&set=vb.100001229503853&type=2&theater

2011年10月27日 16:56
我的新創作 出來了
片長: ‎8:25
3 分鐘前 · 讚 ·

貝森朵夫莊主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宗教性的內在轉化(inner transformation)是如何催生的?
它指向與世界連結形式(being in the world)的轉換:
借用猶太詩哲馬丁布伯的概念:
真正的轉化只能蘊生於“我與它”(I-It relation)朝向“我與祢(I-Thou relation)”的精神過渡...............


真正的連結只發生於“曲徑通幽”的詩意瞬間(moment of poetic).............
就在這瞬間,催生了“與祢相遇”(encounter of I-Thou relation)的邊界經驗。

這意味:

內在轉化的發生場域,就悄然“摺疊”於世界的裂隙。

2011.11.5

貝森朵夫莊主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猶自漂浮在渾沌中的原始感受,若未能以一種允許意義滲入的觀看角度與自身發生連結,經驗就無以自渾沌中抽離、躍出、模塑而成型。

這意味:
經驗是在語言介入後而成其為經驗。

經驗在語言中被型構,經驗也在語言中被解構..........

經驗決定了我們的世界,

於是:

世界在語言中被型構,世界也在語言中被解構..........

型構/解構,
純在乎ㄧ念之轉。

宗教性之內在轉化所以可能,就牽繫於這“ㄧ念之轉”。

此則天台圓教依“十界互具”推導出的千古命題:一念三千。

2011.11.5 哲思手札

貝森朵夫莊主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沒有“連結”,就沒有“關係”的形成;
沒有“關係”的形成,就不會有“經驗”的發生...........

經驗,不只是一團囫圇渾沌的感性條件傾倒入生命裡的“感受“。

連結,必須也只能在”觀看的方式“中完成。
觀看的方式,已預設了不同維度之意識的介入。
所以觀看方式也離不開語言而孤立運作:

不同的語言呈現形式,蘊涵了不同型態的連結可能。

沒有周浹遍潤的澆灌、
沒有靈命交歡的內化、
沒有色授魂予的親暱對話..............

簡言之,

沒有獨闢幽徑而入於浩蕩天涯的深密連結,
又何來經驗的覺醒?

2011.11.5

貝森朵夫莊主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Close

您尚未登入,將以訪客身份留言。亦可以上方服務帳號登入留言

請輸入暱稱 ( 最多顯示 6 個中文字元 )

請輸入標題 ( 最多顯示 9 個中文字元 )

請輸入內容 ( 最多 140 個中文字元 )

reload

請輸入左方認證碼:

看不懂,換張圖

請輸入驗證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