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推薦閱讀


 
通往花蓮的祕徑


 
  感謝花蓮,生命中又多了一樣美好事物。
文/巴比路
很多人生長在台灣,卻對於台灣缺乏認識。說來真慚愧,自己正屬於這樣的人之一。過去對花蓮的認知,僅限於地理課本上的太魯閣和泛舟......至於其他的東西,大多是模模糊糊的印象。 
  
《通往花蓮的祕徑》書的封面很好看。兩雙拖鞋在樹蔭下凌亂擺著,感覺鞋子的主人因為玩得太開心了,忍不住丟下鞋子爬到樹上,或是赤腳在柔軟的草皮上奔跑著;也讓人聯想到卡通「龍貓」裡,妹妹小米咚咚咚鑽進祕道裡發現了龍貓,正如同書名的涵義,我想這兩雙拖鞋的主人應該鑽進祕道跑到花蓮去了吧。 
  
正常的旅遊指南都是把地方景點分區介紹,文字平鋪直敘,以實用資訊為主。《通往花蓮的祕徑》可不一樣了。作者O’rip團隊將全書內容分為春、夏、秋、冬四個部分,每個季節各有一個十分愜意又應景的主題,例如,春天是「散步」、夏天是「玩樂」、秋天是「拜訪」、冬天「饞味」。春天的時候跟著電影「盛夏光年」場景去散步,和花蓮本土文學家來個不期而遇;夏天的夜晚裡騎單車、攀岩衝浪、逛逛夜市;涼涼的秋天適合拜訪當地藝術家,到鳳林小鎮品嘗客家媽媽們的好手藝,冬天則是吃遍花蓮美食的好季節! 
  
這樣回歸原始的主題企劃,加上美好的文字和照片,花蓮的美好空氣似乎在翻閱中散佈開來,開始想像漫步在花蓮巷弄中,沒有高樓大廈和噪音廢氣的感覺。讓人忍不住想拋開一切,立刻動身前往花蓮啊。 
  
《通往花蓮的祕徑》最特別的地方,在於它以「人」為主軸,找來當地各方領域的人士,並由這些有趣的人帶出一段段豐富的花蓮主題之旅。那種感覺,就像是到花蓮去找一個當地的朋友,而朋友帶著你去海邊跟你介紹說:「欸,帶你認識一個很好玩的朋友,他是花蓮衝浪一哥!」這種感覺。 
  
這是愛生活的不做作分享、對地方人情關懷的高品質推動。只要城鄉差距,都市擁擠存在的一天,我們就越需要這樣的精神存在。 
  
希望有一天,台灣每個縣市都能有一本像這樣的「祕技攻略本」,那將會是最棒的環島指南!
















花蓮,位於島嶼之東、大洋之西,擁有壯闊的山海美景與純厚樸質的在地文化與人情。她是詩人小說家的故鄉、藝術家的靈感醞釀之地,是許多異鄉客落地生根的第二原鄉。在作者O’rip團隊眼中,花蓮也是台灣最適合體驗「住遊與慢遊」的現代桃花源;本書就是這群生活家們將生活心得轉化萃取而成的旅行提案──13個通往花蓮的祕徑,獻給每個想好好感受這塊土地美好的人。
春天 散步
  孕育藝術家與文學家的花蓮,街頭轉角隨處是似曾相識的場景,乘著想像的翅膀,去探訪王禎和、楊牧、陳黎、東明相......筆下、行過的花蓮!遊逛特色老店與現代特色小店,感受花蓮新舊並存的活力,也是很棒的春天散步提案。
夏天 樂玩
  白天騎單車、爬樹攀岩、溯溪、步道健行......; 晚上呢,探訪夜間生態、乘著晚風夜騎,當然,逛夜市也很不錯。最重要的是不能錯失與大海親近的機會,潛水、衝浪、賞鯨、夜釣......,整個夏天都玩不完。
秋天 拜訪
  氣候爽亮的好時節適合認識有趣的人與文化。到海岸港口部落拜訪原住民藝術工作室,感受大海孕育的藝術心靈;到縱谷的鳳林小鎮品嚐客家媽媽好手藝、逛菸樓、聽阿公講古,還可能在田野間和保育鳥環頸雉不期而遇呢。
冬天 饞味
  東北季風吹起時,挨著熱鍋坐、大啖美食最暢快!推薦情味濃濃的鄉愁店家,好食物配好故事。料理達人帶你逛傳統市場,體驗最在地的原味食材。還有許多用心經營的有機農場,提供親近土地的好機會。
作者簡介
O’rip生活旅人工作室 
  O’rip是阿美族語「生活」的意思,也有「生命史、文化史」的意涵。
  2006年春天,王玉萍邀請幾位朋友,用「兼差」的時間共同辦一本以「在花蓮生活的人」觀點介紹花蓮的刊物,這群人有八成是新移民,也可由此更深入認識自己選擇的家鄉。2006年5月,第一本《O’rip》雙月刊正式登場。
  2008年6月,O’rip四位核心夥伴在璞石咖啡館二樓成立「生活旅人工作室」,O’rip好傢伙們辦展覽、主題旅行、講座、演唱會、創意商品……用各種不同的形式,傳達對生活的想法與態度。
  本書是以過去雙月刊內容為基礎,O’rip好傢伙們共同創作的第一本生活旅行專書。
企劃主籌
王玉萍
  婚前台北人,婚後花蓮人。
  輔仁大學歷史系畢。在台北的最後一個工作是誠品書店活動企劃主任。
  婚後第二年,搬到先生居住的城市花蓮,開始在先生經營的璞石咖啡館舉辦各式藝文活動。第二個孩子滿月時,與好朋友們共同出刊了《O’rip》。










名人推薦

專文推薦
邱一新(旅行作家 / 《TVBS周刊》發行人)
  O’rip是我在花蓮的羅盤。過去讀《O’rip》,常常看了某一段文字或某一張圖片,心中的磁針就開始顫動,突然就興起「一定要去那兒」的衝動。
  如果你想在某個地方當個陌生人,又不想出國,花蓮絕對是個好去處。它的山海和人文風景,充滿療傷能量,是「治癒旅行」的首選。通過O’rip的指引,我在花蓮有了在地感,常常覺得自己是那兒的一棵樹、一陣風、一片浮雲、一朵浪花、或一隻遨翔的鷹......
  O’rip是我通往花蓮的「祕徑」。花蓮的「祕境」在O’rip中。
  此外,O’rip也是最佳的「花蓮食步」。它推薦花蓮風水孕育的食材,也介紹良心主張的原民料理、客家料理、閩台料理、以及新移民帶來花蓮的各式料理,讓我在花蓮度過美好的「食」光。
  所以,這本充滿季節感和邂逅樂趣的書,一定會興起你我跟隨的念頭。

林天來(遠見.天下文化事業群  出版事業部總經理)
  我是一個土生土長在花蓮的人。二十年前,到台北追尋一個更開放、更多元的天地。因為工作,多年來我踏遍台灣各地,走過香港、東京、北京、上海、首爾、紐約、洛杉磯、法蘭克福......一個又一個的異鄉,豐富了生命經驗,卻也在心中映射出花蓮原鄉的秀麗和淳美。
  就像是逃出台北一樣,我總是在星期五晚上回鄉,像是受傷的動物,亟需得到花蓮靈氣的撫慰。而就像是儀式一般,星期六下午我總坐在璞石咖啡館的窗邊,一種悠然的步調,引我沉浸在書中的世界。有時遇到蕭青陽來演講設計,有時遇到舒國治來談慢活;會聽到胡德夫的渾厚歌聲,林生祥唱著創作歌曲。甚或亞都麗緻的嚴長壽總裁會突然坐在眼前,親切地和每個人問候。
  花蓮,是被祝福的土地,總在最需要的時候,迎來了溫暖的貴人。是博愛無私的傳教士,在這裡留下了門諾醫院;是清淨智慧的證嚴法師,讓慈濟從花蓮出發,走向世界。而當我們可以安居樂業、衣食無虞的時候,有一些人選擇在花蓮生根,為這片土地增添了生活的趣味,多元了文化的風采。
  藉由玉萍和O’rip團隊的連結,我發現了自己本來不熟悉的花蓮,而這一些人、這一些店、這一些故事,被記錄在這本書中,等待著我們去欣賞、去體會、去擁有。就像我平常訂《O’rip》送朋友一樣,我急迫地想把《通往花蓮的祕徑》這本書送給身旁一直努力創造真、善、美的朋友,讓他們一同看見書中一樣認真、用心的夥伴。

林生祥(歌手)
  曾經在我大學時代騎著機車,身上只帶一千五百元,啟程到東部進行九天的貧窮之旅;曾經在我青春的職業音樂巡迴中,在花蓮光復鄉廟口錄下一張現場音樂專輯;曾經在颱風剛離開的早晨,冒險攀上文山溫泉的岩壁池裡,感受太魯閣的山河震撼;曾經和鍾永豐騎機車,第一次走進夢幻般的自強外役監和白米炸彈客相會......。原來,我有許多關於花蓮的記憶。
  這本書是由具有生活想像力的人共同成就的花蓮作品,從生活的視野中累積的點滴,看似平凡但展現了對生活價值的看法以及對人與土地的友善;太平洋與中央山脈交織出不凡的風、雲、雨、浪,也深深影響花蓮人的生活樣態及步調,很迷人。我沒有強烈的旅行慾望,我的移動大多是演出帶著我走,但下一次或許我將帶著我的家人與這本書,一起探訪我尚未親近過的生活花蓮,應該會很美好。
徐璐(台灣好基金會執行長)
  為了在放慢的人生仍然能過著有韻的生活,加上一個又能烹飪,又會做蛋糕、煮咖啡,還能畫畫、彈鋼琴的「苦力金主」老公,於是,一個藏了很多故事的咖啡館---「璞石」誕生了。
  一個嫁到花蓮的媳婦──玉萍,原來,只是找尋一個家。為了讓沉靜的小城,隨著春、夏、秋、冬的律動,也能有著四季的人文風情。加上四個能寫、能畫、能上山、能下海夥伴的加入,原意為「生活」(阿美族語)的O’rip刊物和工作室也先後出現了。
  這是O’rip故事的開始。
  能寫、能畫的是在花蓮待了十一年,被暱稱「小花」的啟瑞和又有「正妹」之稱的義智;能上山、能下海的是從瑞典回來,天不怕地不怕的素敏,以及被稱做「考古學家」的國風。
  他們以筆、以鏡頭,用心、用熱情,讓O’rip成了花蓮的人文地標。
  因為O’rip,許多旅人開始在花蓮流連忘返;因為O’rip,花蓮成了許多旅人心中的家。
陳文玲(政大廣告系教授∕政大創意實驗室計畫主持人)
  理想生活裡,有這麼一間Cafe,Ross經常坐在角落對Chandler訴苦,但更多時候,一群人圍著長桌,交換公平貿易咖啡和在地小農市集的情報。
  理想生活裡,有這麼一個房間,Virginia Wolf正安靜地書寫,但更多時候,一群人散落四處聽萬芳唱歌,動手做布朗尼,用身體玩夢與創造力。
  理想生活裡,有這麼一趟旅行,Audrey Hepburn與Albert Finney不得不誠實面對並修復一段無感的關係,但更多時候,一群人在縱谷與海線之間跑來跑去,只是為了要讓我們稱之為家的這個東海岸聚落看見自己,也看見世界。
  理想的生活,不一定非得在花蓮不可,但因為玉萍和O’rip,生活在花蓮,變得越來越理想。
須文蔚(國立東華大學中國語文學系副教授∕詩人)
  O’rip的工作團隊以細膩、挑剔與別具品味的觀點,帶你到花蓮,一個充滿人文思維,質樸美感的美麗鄉土。這是一本帶你走進奇萊山的呼吸,沾染太平洋的色彩,以及貼近花蓮街道靈魂的好書。
萬芳(歌手)
  
  這幾年旅客台灣許多地方,遇見許多人。
  常常在這些野生日曬的臉上,看到最簡單平凡的感動。
  那回在花東的路上,遇見一位肩著扁擔,賣著兩籃竹簍自種蔬菜的婦人。
  她隨著公車一站一站的坐到每個村落去賣菜。自清早到下午。
  那天遇見她,這位婦人正站在靠海的大馬路邊,我停車在她身旁詢問關於對街一間房子的故事。然後她問我是否買菜,一包二十五塊,我買了青辣椒和小黃瓜。此刻公車經過,我看見婦人抬頭看了一下,後來才知道那是她正在等的公車。我很抱歉害她沒搭上車,她直說沒關係。
  我問她下一班公車什麼時候來,她說一個小時後,然後一直說沒關係。我堅持要載她一程,而她始終不好意思的回絕。終於將她請上車,在經過幾個公車站牌之後,她請我停車,說是要去找朋友聊天,我其實知道她騙我,但不想再勉強,而婦人下車時竟然還要貼我油錢,我當然不肯收,她硬是要我多收下她的兩包菜。
  我調頭往我要去的另一個方向離開時,從後照鏡看見婦人擔著扁擔開始步行。
  我突然覺得關於土地生命關於熱愛的話題,在婦人身上,實在顯得矯作與多餘。那不過就是最基本的生活,只是生活。
  這大概也是一部分新移民者來到這裡的原因吧,重新學習安居、步調甚至做人的道理。
  我這個偶爾來訪的旅客,也在每一次與在地人的接觸中,在好山好水的滋潤裡,學習簡單平凡謙卑的步伐。並將在花蓮慢旅行的情調延續至中央山脈以西的我的工作與生活。
  感謝這一切美好。
 










目錄



祕徑地圖
春  友善小店家 / 想像的風景?016?018
夏  不開車的漫遊 / 海岸?樂玩?020?022
秋  秋訪?稻香?浪花?024
冬  市場?好滋味?026
推薦序 / 最頂級的旅遊接待──從在地生活的自信出發  嚴長壽?010
自序 / O’rip寫的是旅行,談的是生活?012
Part1-春天  散步
逛逛慢城小店家?030
璞石咖啡館 / 時光二手書店 / 舊書舖子 / 泥巴咖啡 / 海豚灣餐廳 / 凱風卡瑪兒童書店 / 喜品家乳酪蛋糕 / 大王菜舖子
訪老店?找寶貝?050
久壽便當專賣店 / 中國旗袍專賣店 / 陳耳鼻喉科 / 快樂沙發床(椅)工廠 / 廟口紅茶 / 金城冰果室∕木三鐵店
文學的理想漫遊?064
王禎和=玫瑰玫瑰我愛你 / 林宜澐=東海岸減肥報告書 / 陳列=永遠的山 / 陳黎=島嶼邊緣 / 邱上林=影像寫花蓮 / 方梓=采采卷耳 / 吳鳴=豐田筆記 / 劉克襄=迷路一天,在小鎮 / 吳明益=家離水邊那麼近 / 廖鴻基=後山鯨書......
膠卷下的影像風景?076
你是我的唯一=玉里鎮 / 後山日先照 & 盛夏光年=新城七星潭海景 / 玫瑰玫瑰我愛你=花蓮市區溝仔尾 / 單車上路 & 練習曲=台11線海景 / 風中緋櫻=林田山∕比賽開始=光復糖廠 / 策馬入林=和仁海邊.......
Part2-夏天  樂玩
夏日?運動正好?088
騎單車 / 爬樹攀岩 / 溯溪 / 步道健行
夏夜?出門去?五點後?104
觀浪聽濤 / 夜騎 / 夜觀 / 美食攤 / 月光音樂Party
淺嚐海洋鮮滋味?118
磯釣與灘釣 / 賞鯨豚
奔向大海?快樂暈眩?126
衝浪 / 潛水 / 飛魚季 / 夜釣遊船
Part3-秋天  拜訪
探訪藝術新生的港口部落?138
馬拉道藝廊 / 項鍊工作室 / 那ㄜ哩岸工作室
重溫農村媽媽味的鳳林小鎮?148
菸樓 / 客家媽媽的私房手藝 / 街坊美食 / 田間自然觀察
Part4-冬天 饞味
鄉愁食物戀?166
僑藝雲泰料理 / 越南美食 / 芝麻開門 / 苗家美食 / 邊城茶舖
逛市場?尋在地味?178
花蓮重慶市場 / 吉安黃昏市場 / 花蓮漁港市場
到田裡去看看吧!?186
吉拉卡樣農場 / 佳豐農場 / 羅山有機村
附錄 / 花蓮旅遊資訊推薦索引?196
圖片來源?203
後記 / O’rip夥伴的私心話?204














推薦序
最頂級的旅遊接待──從在地生活的自信出發
  從事觀光事業到今天,這三十八年來,我從頭到尾都不覺得「觀光」是賺錢的工作,不管開放全球人士來台觀光,或是現在開放陸客來台,我始終都認為,「觀光」是讓台灣在政治舞台走不出去時,緊抓機會,讓外人了解「真實」的台灣,甚至能被台灣的熱情所感動。不但是唯一可以跟世界做朋友最好的方法,也正是激勵我努力推展台灣觀光最大的力量。
  早年台灣經濟還未發展時,完全靠觀光客差異性的生活、差異性的消費能力來賺取外快。因此都是刻意包裝出來的異國情調節目,也就是本國人並不會如此享受的,旅館是本國人不可能有錢住的,觀光客所見所聞大都跟本國生活脫節。但是當我們社會走到更文明的時候,反過來我們自己的生活方式,變成人家來追求嚮往。我們能不能夠以更自信的態度、更寬容的想法,勇敢地張開雙手,邀請所有來自外面的朋友,告訴他們:「真實的」、「生活的」台灣,才是最美、最值得各位來體驗與分享的旅遊之美?
  《通往花蓮的祕徑》的作者之一玉萍則讓我們更進一步發現了這樣的事實:「你是哪裡人?重要;現在在哪裡過生活,更重要。你在花蓮路上看到--大搖大擺慢悠悠走路的人,一定不是觀光客;你到花蓮海邊看到--皺眉沉思不語的,一定不是花蓮人。」更重要地,只要你住在花蓮,你一定會同意玉萍的描述:「你在我們臉上看到的表情還是與西部人不一樣,因為很多花蓮人,都有自己釋放壓力的祕密基地,隨時可以跳到大山大水小溪小徑......接受大自然的撫慰,滋潤心靈,創造出迷人的生活文化。」這是花蓮自然環境所給予住民的福利,也正是每一個觀光客心中所亟望追求的旅遊目的。
  讓我們回頭想想一個關鍵的核心問題:「如何做好主人」、「如何體諒客人」、「如何善盡主人的角色」。玉萍和她的夥伴們以阿美語「生活」O’rip為名,合力創辦了免費贈閱的刊物《O’rip》,將刊物製作當成一種生活形態。O’rip的夥伴們有八成是外來移民,年資一年到十年不等,花蓮人覺得「理所當然的事物」,因為好奇,都玩得特別盡興。
  但當他們在花蓮生活的當下,同時也扮演著花蓮在地與外來觀光客的橋樑角色。因此O’rip非常有趣地兼具主人與客人的兩種身分以及視野,能在真正的生活之中,發掘出在地文化的觀光優勢。這樣用心的文化工作者,在台灣各地默默地耕耘,但體制與官方似乎繼續漠然以對。
  透過《通往花蓮的祕徑》,讀者可以親自經歷花蓮的生活之美,重新發現台灣豐沛的自然與文化活力。也許我們不必需要一條快速抵達的高速公路才能感受到這一切,而我們也更應該將心比心,身為台灣主人的我們,有沒有如同玉萍以及O’rip夥伴的熱情與行動力,肯定我們生活的這片土地,同時將我們日常所展現的一切當作面對國際友人的最佳行銷工具。當然更應該反省的是觀光同業與政府相關單位,除了單一制式的「阿里山」、「日月潭」套裝行程之外,我們如何協助在地文化、觀光工作者對國際做出慢活、慢遊台灣的行銷?
  最後希望《通往花蓮的祕徑》不只能變成讀者旅遊花蓮的好指南,更希望讀者能在全國各地發現像玉萍與O’rip夥伴一樣,默默地為台灣的觀光文化開拓新生命的有心人,並不吝為他們加油喝采。
──嚴長壽,亞都麗緻旅館系統 集團總裁













O’rip寫的是旅行,談的是生活
  2008年6月O’rip夥伴們在璞石咖啡館的二樓成立「生活旅人工作室」,在這之前有兩年的時間,我們是在咖啡館的桌上完成兩個月一期的《O’rip》刊物。
  2005年的冬天,我頂著即將要生產的大肚子,邀約幾位彼此不一定認識的朋友,在璞石咖啡館碰面,他們是我到花蓮的頭三年成天坐在璞石咖啡館裡,默默觀察出的袋中人選,有的能寫、有的能畫、有的能拍照(有的三項都行)。
  我說啊--我很喜歡出版,現在住花蓮,想辦一份小刊物,是以「住花蓮的人」的在地角度介紹花蓮,而且不論介紹行業或活動都以「說人的故事」為出發。和善的他們都說好好好,但也都不約而同地說:「玉萍,妳是不是怕坐月子的時候太閒啊!」
  一語中的,第一期《O’rip》真的是在坐月子中心截稿的。這刊物有一群爸媽,統稱「O’rip好傢伙」,他們,成為我在花蓮最好的朋友。
  我們有八成是外來移民,年資一年到十年不等,花蓮人覺得「理所當然的事物」,我們因為好奇,都玩得特別盡興。我們持續說著不同人物的故事,結果每一篇故事的主角,都成為O’rip的好朋友,也樂意當讀者在花蓮的好朋友。更棒的是, O’rip好傢伙們因此越來越認識花蓮。
  我們發現:你是哪裡人?重要;現在在哪裡過生活,更重要。你在花蓮路上看到--大搖大擺慢悠悠走路的人,一定不是觀光客;你到花蓮海邊看到--皺眉沉思不語的,一定不是花蓮人。我們都深深受到,生活環境的影響。
  花蓮人的普遍收入實在不高,我們也許會與你說:「生活難過喔!」但你在我們臉上看到的表情還是與西部人不一樣,因為很多花蓮人,都有自己釋放壓力的祕密基地,隨時可以跳到大山大水小溪小徑......接受大自然的撫慰,滋潤心靈,創造出迷人的生活文化。
  好傢伙們更會玩了,可以將專題的各篇題目,組成一個採訪旅行團,一起去旅行、採訪、分享討論、繪成地圖......O’rip的採訪常常是一次不能成事的,總要去個兩次三次四次,換算稿費絕對是傻子行為,但換算成自我的成長,就不一樣了。我們豐富了彼此的生活記憶,還發現O’rip存在的更多理由。漸漸感覺到,O’rip可以發揮一些小小影響力,於是期待為花蓮有更多實質的貢獻--發掘新的旅行文化,帶動花蓮的產業。
  《O’rip》原是一本贈閱的刊物,第三期開始陸續有人來不及拿到、表示願意付郵資請我們用寄的,我們估量這樣郵資來回頗浪費,於是有了訂閱辦法;後來發現有幾期被索取到沒庫存了,O’rip好傢伙們開始構想要做合輯。在第十期的發刊詞,我大剌剌地表示要出合輯,一晃到現在第十七期了,當初詢問合輯的人大概都以為我是放羊的了。其實有試過,但始終找不到適合的形式,就擱了下來。直到遠流副總編輯靜宜打電話給我,說看到《O’rip》很喜歡,讓我們很振奮地再試一次。
  O’rip向來就是「照著季節走」,夏天往外頭玩耍、冬天吃熱呼呼的,所以這本合輯就以四季來分主題。按「理想」,把每個專題的五至七篇短文章,串成一篇大文章,整本書共十來篇大文章,剛剛好!
真的動手了才發現:裝修房子比重新蓋還要難。
  原本每篇短文都是以「我」的第一人稱來寫,但作者不同語氣各異,要串成一大篇,不小心處理也許會讓讀者有「精神分裂」的誤解。
  文章經由網路花蓮台北跑,靜宜都以「這是作者定稿」來認真討論,其實很多文稿後來都一改再改。時間越來越緊迫,有一些題目過去O’rip沒做過,就得從頭來過。不過當我與畫地圖的夥伴韶雯聽說,港口部落的大廚耀忠要去奇美部落教做甜點,我們的腳就不聽使喚了,情願晚上熬夜趕工,白天仍是要往外跑--靜宜遠在台北拿我們沒輒,只能當是訓練讓心臟更強壯吧!
  你如果是我,會不會去呢?剛做《O’rip》時我生第二胎,孩子自己帶,頂多市區跑跑採訪,很多地方我不能去,聽夥伴們回來分享,當神遊過過癮就好了。那時夥伴素敏與啟瑞都說「奇美=很美」,讓我很想親自踏上聽過故事的土地。
  一到那兒,看著部落年輕人俐落地在戶外搭起桌子,耀忠摘採現場的月桃花當盤飾、構樹果做果醬;我們在青山白雲綠草地上,與一群阿美族媽媽們,品嚐「冰淇淋水果優格」、「芒果西米露」、「番薯芝麻球」......回程的山路上看到構樹,O’rip夥伴們要拔果實回去做果醬,遇到部落人開車經過,二話不說拿起小刀幫我們摘採!
  那晚,我熬夜趕稿,腦海裡想的是,希望我年紀大了,也能像部落的媽媽們一樣,午後聚在一起學幾道好吃的。第二天收到夥伴韶雯的簡訊:我們這群人,和陪伴著我們的部落朋友,如果能一起老,應該是很幸福的事......
這樣的幸福很清楚,讓人安心。
  O’rip是阿美語「生活」的意思,做《O’rip》,好傢伙們不是「為工作而工作」,寫的就是我們的「生活」。我們,在生活中旅行。都寫在書裡了,你也可以來試試。
(文∕王玉萍)
後語
O’rip夥伴的私心話
  O’rip的一場小農演講,假日農夫寶匡說:「在花蓮,就要做點自然的事。」
  想起以前在誠品工作,也是聽到一場演講,主講人說:「要與好的人、專業的人,一起做事。這二點缺一不可喔。」
  感謝一切,好的人、專業的人、自然的事,這是O’rip分享給我的!
──王玉萍
  2004年,跳到藍色的砂卡礑溪水裡,一個城市小孩,找回了孩提時在大海裡的記憶。嘗試著不去面對西部家鄉的變遷,而轉換成對新家鄉的熱愛。
──蔡韶雯

  來花蓮的第四年末加入O’rip,我有了不一樣的第五年。前四年,用時間沉澱過去的生命。今年,我開始看見五彩繽紛屬於花蓮的顏色。這就是O’rip旅行,沉靜地等待,溫暖地改變,關於花蓮這塊地方,也關於用心感受與熱愛花蓮的人。
──陳亞平

  朋友說,到花蓮度假其實是從上了蘇花公路就開始了!啊!你嘸知,那上路吧!
──蘇素敏
  在花蓮,很容易為一件簡單的事笑開。
  因為在那裡,離太陽那麼近,離海浪那麼近,離蟬鳴那麼近,離星空那麼近......,離自然好近,離土地好近,人變得簡單,笑變得輕易,站得比較踏實,靈魂比較透明,都市人在那裡,一不小心,就會和久違了真實的自己,好近好近......
──歐陽夢芝
  朋友愛戲說,我沒有出過國,只好宣稱自己最遠的地方去過離島蘭嶼。
  對於遠行,沒有特別的渴望,也許是因為一直住在旅人漫遊的地方。
  反倒是離開花蓮,幾乎成為每個花蓮人成長必經的過程。
  能夠回到熟悉的地方生活,與O’rip夥伴們更貼近這一塊土地,已是最大幸福。
  想休息時,就出發囉。
  遠行久了,想想要回到哪裡生活吧。
──鍾國風
  回到最初的心情,擁有最簡單的感動,O’rip是用腳及口踏訪出來的生活。
──王義智
  因為愛玩、所以拼命玩。
  因為好玩、所以用力玩。
  因為貪玩、所以O’rip就是沒天沒地的玩。
──林佳穎
  過去朋友問,因何喜歡花蓮,我慎重其事,因為花蓮沒有「鬼」。
  沒有「鬼」為我喜歡花蓮的初理由,無有過去,也就無有未來,
  河海清朗,藍天白雲。
 
  那是關於我純然求知的歲月,無憂而無懼,周遭人和土地,相對予我無私相授。
 
  如今再有人問,因何喜歡,答案卻變得簡單,我想回答「生活」,
  是的,因在這,有我所想過的美好生活。
──黃啟瑞
  佳玲:當初是你拉我進O’rip的,你根本是我生命中的貴人。(跪)
  則秀:希望不是害了你才好,例如論文寫不完......
  佳玲:(立刻遺忘論文的話題)不過我很好奇,O’rip的團隊這麼專業,有什麼進入的先決要件?
  則秀:可能是腿要長之類的吧。
  (佳玲認真記筆記)
  佳玲:你覺得,O’rip對生活有什麼幫助嗎?
  則秀:不大好用,用來蓋泡麵都不夠重。
  佳玲:不過當朋友來花蓮的時候,拿幾本來打發大家倒不賴......
  則秀:你進入O’rip之後,最大的好處是?
  佳玲:記得我們是騙吃騙喝組合嗎?每次採訪的對象都會自動請客,至今已經吃過兩三攤了!!!
  則秀:我們也不是故意的......加入O’rip之後,開心嗎?
  佳玲:專訪對象很帥那時候,蠻開心的 ~ 可惜他已婚了......(煙)
  則秀:想必妳當時很嬌羞吧。
  佳玲:是阿,請不要告訴別人。我那時候在璞石咖啡館喝的兩杯咖啡還沒有付錢勒.......
  則秀:現在大家都知道囉。
──謝佳玲&陳則秀內容連載

內文1 2 3 4 5
§內文1



鄉愁食物戀
我們以食物為媒介
濃厚感情為爐火,細烹慢燉……在大啖美食的歡愉中
我們看見了移民者對土地的追尋與情感
也看見了跨國婚姻相互支持的體貼
一碟家鄉菜,撫慰的豈只是遊子心

在花蓮,一定要尊重大自然告訴你的訊息。
既然東北季風都吹起了,那麼,還是挨著熱鍋坐吧──食物串起的,其實是人與人、人與土地之間的故事。
以下這些店家,不只有故事,它們有躲在雜貨店裡的、有前面是機車行的、有在自家客廳開賣的……你就不難猜出,好吃有道理了。

「僑藝雲泰料理」是花蓮第一家用泰文寫招牌的店
每次來到這裡,總要向老闆阿迪點上一盤泰式涼拌蔬菜及海鮮酸辣湯;用南薑入味的酸辣湯很暖胃,正適合冬天。

說起阿迪的店,用中文溝通的,大概少人知道,但在花蓮討生活的外勞圈,卻耳熟能詳。

阿迪在清邁出生,是抗戰時從昆明舉家避禍緬甸的華僑第二代。十六歲為了求學的緣故,媽媽帶著他和姊姊到台灣,開始時住中壢,那幾年幾乎天天下雨,牆壁不斷冒汗,冷到受不了,有個機緣,媽媽到花蓮探望嫁入大陳的姐妹淘,下車時覺得花蓮很熱很舒服,就決定住下來了。

後來認識阿迪的繼父──吳洪江,是浙江籍榮民,對阿迪母子很照顧,買了間小房子給他們經營雜貨店,阿迪的媽媽每天還磨豆漿賣早餐、編毛帽改衣服……,吳洪江覺得太太既是華僑,又靠著自己手藝賺錢,乾脆取名叫「僑藝」。

九○年台灣開放外勞簽證,全盛時美崙地區外籍人口超過三千,多散布於工業區的石材工廠內。

「剛開始我在路邊聽到有人用泰國話聊到『不知道這裡水怎麼賣?』我招手用泰國話回答『來媽媽這邊!小瓶的十塊錢,大的廿塊。』回去後傳開來,說這裡的老闆娘是泰國人,會講泰國話,他們紛紛都來我店裡買。更後來,包括生病看醫生、跟工廠帶班溝通,大大小小事情,他們都會來找我……」

僑藝開始賣雲泰菜也並非針對台灣人,是因為每天來雜貨店內的工人們直嚷著:媽媽妳賣我們吃的麵吃的菜嘛!甚至連廚師都是自告奮勇來的。

僑藝第一任駐店廚師名叫「吉利采」,傍晚從工業區下班直接到店內來掌廚,糯米飯、生牛肉、涼拌木瓜……阿迪媽媽的說法是,她連切菜都是跟吉利采學的。
隔年期滿吉利采回泰國,烹調工作則由阿迪接下來,同時雜貨店多方從台北代理商處引進泰國雜貨來販賣,並且申請電信局安設撥打國際的電話亭,店內則架起大耳朵,好播放泰國新聞跟拳技節目。

石材產業後來逐漸轉移大陸,阿迪決定赴泰國學習料理,同時店內用餐區域於2002年進行改裝。

從泰國學習廚藝回來後,阿迪的味道更有自己的堅持了。為了料理使用的新鮮香料,阿迪還特別跟鄰居在豐田借了一塊地栽種南薑、香茅、羅勒、七葉蘭、泰國萊姆等,並利用午晚餐間的休息空檔開車到遙遠的菜園採摘。

阿迪說:「就是為了要讓客人品嚐到最道地的泰國美味。」(文/黃啟瑞)
內文1 2 3 4 5



「越南美食」揉合著愛情的酸甜小滋味,讓魚露醬變得一點也不臭!
在探詢鄉愁美食的過程中,我們在一家機車行裡找到了越南的酸甜滋味。
原本只是煮給老公吃的家鄉料理,因為老公的支持,成了花蓮越南新娘們每天都想來吃上一碗牛肉河粉的聚會所,漸漸的,也成了慈濟學區的好味道。

這對恩愛的異國夫妻很有名,他們如果不講話只是坐在那兒,你會分不清楚哪一個是台灣人哪一個是越南人,說穿了,就是極有夫妻臉的一對。

從小在胡志明市市場邊做生意長大的阿蘭(我對她的暱稱),可以說嫁得不錯,老公人老實、惜某又疼子,她想要賣吃的做生意,他叫她不要太累,先在家裡做做就好。就這樣,李大哥替阿蘭掛起「越南美食」的招牌,把機車行的店面撥出一些空間給她,機車行裡從此飄香。

手藝跟效率都很棒的阿蘭,每天一大早都得花三個小時來熬煮牛骨高湯,用媽媽寄來的越南中藥慢慢、慢慢的熬,就會熬出連台灣人都很喜歡的牛骨高湯,清清爽爽又帶點肉汁的甜味迷煞不少左右鄰居,一碗六十元的「牛肉河粉」也稱得上是親友價,每天都要來吃上一碗的人可不少。

除了牛肉河粉,招牌的「越南麵包」更是慈濟、東華大學學生們的最愛。阿蘭說,這在她的家鄉是大家天天都會吃的東西。只要了解越南曾為法屬殖民地,就不難理解越南人怎麼也啃起法國麵包了,不同的是,這塊法國麵包裡包含的可是道道地地的越南精神,不光是那股酸甜鮮辣,還有越南的刻苦耐勞──吃個麵包過一餐只要五十元,刻苦吧!

「怎麼認識妳老公的?」
「教會朋友介紹的。我本來是不想再來台灣了,那段幫傭看護的日子太苦。唉~越南那邊騙我說是來工廠工作,結果不是,能怎麼辦?」

知道她不只是撐過去了,還撐了三年,知道她好的不只我,李大哥更是,約會再約會,分離後的不捨更激發出台灣男子的氣魄,就飛過去給她娶回來!

品嚐越南菜對口味較輕淡的人來說,應該是件愉悅的美食享受,因為它的酸跟辣都是一點點,沒泰式料理那麼厲害,但越南的魚露醬可就不一定了,李大哥覺得這個臭臭的,阿蘭忙著反駁哪有臭,這很好吃的,笑得他緊接著說:「不臭不臭,很奇怪,煮過之後就不臭了。」

我想,不確定敢不敢吃的,還是先嚐一點點再做打算吧。(文/王義智)


逛逛慢城小店家
花蓮的春天
不太熱、沒啥雨,樹梢草地剛冒出綠來,四處走走很舒服的
推薦你市區周邊好吃好玩的友善小店家
多數是老闆親自接待,他們開店百分之九十九的理由:
做喜歡的事,在花蓮生活

這幾年花蓮的有趣,當然跟新移民有些關係。
當你閱讀與花蓮有關的旅行書或是上網找資料,應該會發現與別的城市有點不太一樣──除了名產店或傳統小吃店,還出現不少特色小店家。它們多數散布在鬧區金三角(中正、中華、中山路)的周邊,交通便利,更多了份悠閒。

這些小店家的老闆多半是花蓮的新移民或是曾離鄉的花蓮人,在生命的某一時刻做下選擇,要「在花蓮生活」,然後才考慮「要做什麼才能待在花蓮生活」。

他們其實都知道,在花蓮開店難賺大錢,是「賺到了生活」,所以出現了晚上不營業,老闆回家陪小孩的「璞石咖啡館」;午後騎著老鼠造型三輪車,沿街賣自製貝果的「泥巴咖啡」;晚上八點老闆一定打烊去運動的「喜品家乳酪蛋糕」;客人可以預約與民宿主人一家共進晚餐的「自己家B&B」……。小店家之間的關係也很「復古」,情義重於利益,在「時光」二手書店買的書可請「舊書舖子」老闆幫你一併寄送回家,店家彼此互放名片宣傳、即使同行也沒問題,訂「大王菜舖子」的菜可以在「凱風卡瑪兒童書店」與「阿之寶手創館」取貨……

小店家的老闆各有特色,很容易感受到「什麼人開什麼店」,也樂於與客人分享,幾乎都有blog(有的經營得非常好),介紹自己的店、更多是傳達在花蓮生活的感想。也許就是這些,觸動了很多人對「平實生活」的嚮往,越來越多媒體介紹花蓮時,是以這些特色小店家為採訪對象,形成了一個認識花蓮的新窗口。

春天散步從這些小店家開始,好讓你多認識些「地頭蛇」,說不定會得到獨家行程的建議,先說在前,與這些小店家老闆聊過天,難保你不會也動了想移民花蓮的念頭喔。

「璞石咖啡館」,一個藏了很多故事的咖啡館
從火車站到璞石,有一條祕密通道,流傳在花蓮人或在此讀書的學子間,國聯四路與商校街口左轉,沿著美崙溪,左邊是綠色河堤,右邊是低矮老屋,覺得經由這條「時光隧道」進入花蓮市,就可轉換掉忙碌的頻道,進入慢悠悠的花蓮生活。

璞石最初幾年沒有架招牌,很多人不知道這是家什麼店──害羞的楊武訓老闆也只有「讓花蓮愛好藝文的人們有個可以聚聚的地方」這樣模糊的想法,最清楚的是,想回到成長的花蓮過生活,璞石,就這樣有機的生長出自己的樣貌來。

楊老闆是學美術的,初期把平面設計工作檯設在店中間,另請一位夥伴賣咖啡,二樓則借給需要空間發表的藝文團體或個人。

楊老闆的媽媽覺得店面太大,建議要賣餐,於是璞石開始賣牛肉麵、排骨飯(都是從對面老闆媽媽的小吃店端來的)……,常見店裡夥伴端餐過街,遇下雨天還同時撐著傘,技術超讚也真的很危險。因為在璞石用餐有冷氣、飲料又半價,那時學生族群很多。

楊老闆的太太(就是寫這篇的我)嫁來後,出餿主意:別搶媽媽的生意,就直接從璞石的廚房出餐吧!楊老闆還認真的去考了丙級廚師職照。

接下來楊老闆有了第一個孩子,開始提早賣早餐,晚上不營業,回家過家庭生活。

接下來楊老闆有了第二個孩子,思考若繼續經營,很想開一間有庭院的咖啡館,於是將原本佔三分之一的營業空間拆了變花園。

接下來二樓變成O’rip的「生活旅人工作室」,紀錄片或讀書會等活動又往三樓移。水電師傅都說:全花蓮最愛改裝的店,璞石是其一。

楊老闆常是用微笑來說話,套句老客人的話──「沒見過到這把年紀還如此靦腆的男人」。

有客人在打烊前趕來,說是與多年不見的朋友相約,務必讓她等一等。楊老闆送上熱飲與麵包,讓淋到雨的客人先安安心情。

有位肯納兒(俗稱自閉症),爸媽說他不吃蔬菜,只吃璞石的生菜沙拉,每個假日都要求來一次。楊老闆說:「想找一天,彈琴給這孩子聽。」年過三十學鋼琴的他,有了微笑之外的另一種表達方式。

咖啡館還藏了很多人的故事。
在璞石,辦音樂會、講座是常有的,也有人辦婚禮、拍婚紗,因為璞石是他們第一次約會的地方。
有一天不知怎地無聊,我伸手翻開咖啡館一張桌子中間鑲嵌的義大利瓷磚,下面竟有一張紙條寫著,「把所有的煩悶與不開心都丟在這裡。」

我飛快到櫃檯拿一枝筆,興奮地在同一張紙上寫,「祝福你所有的煩悶與不開心都丟掉了。」然後紙條再放回原處。有個人與我一樣,發現瓷磚是可以打開的,而且還發明了這樣一個有趣的心情遊戲。

與璞石夥伴說這事,他們問我紙條呢?後來不見了。
我討開心的想,是那個人帶走我的祝福了。或是哪個人,也打開這片瓷磚,又會如何呢?

一間超過十年的咖啡館,還有許多故事,是藏在其他人的心裡。說不完的。先喝杯咖啡吧!我們待會兒要出發,去找其他的小店故事。

喜歡藝文安靜的,我們去逛幾家書店;喜歡熱鬧美食的,我們去吃吃喝喝。放心,花蓮市小小的,不論往哪出走,都可以兜起來成一個圈。(文/王玉萍)

去林森路找抒情的「時光」二手書店
「我要去時光。」我們總這麼暱稱它,大家也都聽得懂,外地人可得費點心才找得到,原因是它的門牌是建國路,卻靠近林森路。

在林森路花蓮市公所對面的巷弄裡,一間日式房子,不論建物、書籍,都散發著時間淘洗出的獨特老味道,而老闆,是笑容很大、熱情活潑的女孩們。

早先,吳秀寧與吳宛霖都在大愛台工作,因為愛狗而相識相知,好到考慮一起創業,「或許是在大愛台工作過,我們都期望創業能對社會有正面的影響,所以選擇了開二手書店。」

創業的過程是由生手一點一滴辛苦磨出來的,經過前輩「舊書舖子」張學仁老闆指點,也去台灣各家有特色的二手書店考察,逐漸經營成目前的模樣。

「老房子最怕颱風、白蟻,有一次我們的藏書被白蟻蝕啊蛀的,好心疼,連忙把整批書拖到外頭去處理乾淨。」即使如此,她們仍舊努力保留老房子的原樣,不做大的更動。每個櫃子、桌椅擺飾,也都是特地為搭配老房子而設計的,「我們想二手書店和這樣的老房子,味道最是契合。」

不論如何擺設,都會讓開窗戶,保留自然採光的空間,窗戶旁,體貼的擺放了桌椅檯燈,讓讀者擁有最舒適的閱讀環境。

後來宛霖結婚轉職去,店裡添了新夥伴布丁老闆(她有隻狗叫布丁),一樣是笑容很大、熱情活潑也愛狗的女孩。喜歡看書、日式老房子、狗、與愛狗主人聊天的人,一定也會喜歡說:「我要去時光。」(文/蔡韶雯)



文學的理想漫遊
杵在同一時空的老小店家
非得動身探路才知風情。這會兒換個方式,讓心也去旅行
遠方的青山,近在咫尺的太平洋
都是生活在花蓮的作家時時援引的「祕密武器」
跟著書本、參點想像,我們去探訪作家的花蓮

如果此刻 他們都在花蓮……
我們用想像旅行,以愜意的姿勢鳥瞰,穿梭時間之流,從花東縱谷北半段的鳳林開始一路往北,也許會不期然地與年輕時駕著飛行傘輕快飛翔的邱上林,撞個正著。

經過壽豐,也許會嗅到豐田村前一晚盤旋至高空的晚香玉氣味,吳鳴在此度過童年;稍往東望,陳列密植花木的鄉居蓊鬱安靜地坐落於豐坪村,他正揮汗除去園圃裡的雜草。

望遠一點,東華大學校園裡,年輕的中文系副教授吳明益正踩著單車(或步行),以最踏實的腳步和知識情感並具的眼睛,探查這塊他口中「其實只是破壞得比較少」的土地。

繼續往北,沿路的街景也愈顯繁榮。
吉安鄉過去柴薪甚多的知卡宣溪低吟東流,陳雨航的老家就在溪水中游附近。
進入花蓮市區,楊牧的第一個老家,在和平路與南京街底交叉口。

靠近中正路的忠孝街和上海街交角,有間媽祖廟,陳黎的老家在離廟甚近的上海街,他正在此,學會偷窺世界(他著有一本《偷窺大師》),這兒是花名遠播的「溝仔尾」西界,陳克華的老家也在南京街上,花蓮最古老的風化區邊緣。

王禎和在溝仔尾巷弄間漫步,琢磨著《玫瑰玫瑰我愛你》的第一個開場要在溝仔尾的教堂……

林宜澐在不遠的中華路一整排熱鬧店面的樓上,他讓《夏日鋼琴》輕邈的琴音在《東海岸減肥報告書》亮晶晶的油花上遊走。

轉向西北,楊牧的第二個老家在博愛街與節約街交角一帶,老字號印刷廠,是楊牧《水之湄》自稿紙化身書本之地(如今成為愛書人流連的二手書店「舊書舖子」)。

橫在花蓮市區北緣的大道是「黑金通」(現今的中山路),王禎和筆下的香格里拉就在這附近;熱鬧的火車站附近住著一位素來不喜熱鬧的廖鴻基,返航之後以沾滿海腥的手執筆寫下大海見聞。

你是否也感到驚訝,花蓮小小的天地,出了這樣多的作家。

在花蓮,沒人會特別在意你做了什麼,努力工作可也,努力玩耍可也,所以有的作家能夠心安理得嚴肅認真地戲謔嘲諷,有的作家則秉其天性嚴肅認真地踏查體會才能心安理得。透過作家們細膩多樣的文字,我們感受花蓮。

花蓮 不折不扣是作家的「祕密武器」
對於故鄉,楊牧懷著深濃孺慕的感情,特別當旅居異國時。
1974年楊牧在西雅圖的太平洋沿岸看海,想到海的另一邊就是花蓮,湧上異國海岸的浪潮必定來自家鄉,突發奇想寫下〈瓶中稿〉:

當我涉足入海
輕微的質量不滅,水位漲高
彼岸的沙灘當更濕了一截
當我繼續前行,甚至淹沒於
無人的此岸七尺以西
不知道六月的花蓮啊花蓮
是否又謠傳海嘯?

楊牧第二次回台擔任客座教授期間,寫下〈俯視:立霧溪一九八三〉,以大自然生生不息對照青春歲月的流逝,可隨時回歸的故鄉對照永遠回不去的青春歲月。鄉愁原來不只是空間的阻隔,也摻雜了時間的因素。

十二年後,楊牧從東華大學望向木瓜山,寫下〈仰望:木瓜山一九九五〉,闊別多時的山形一直是他「長年模仿的氣象」,再次點出山水永恆但歲月無情的意念。山與溪的記憶,此刻已成為詩人的精神象徵,無論低頭俯視或抬頭仰望,都是深情的凝視。

花蓮土會黏人,早有先例。陳列來自嘉義農村,大學時期旅經花蓮,對花蓮一見鍾情,畢業後直奔花蓮任教,後因政治事件無端身繫囹圄。陳列擅寫散文,曾以〈無怨〉與〈地上歲月〉連續兩年奪下時報文學獎散文首獎,1991年以《永遠的山》獲第十四屆時報文學獎推薦獎,成為自然書寫的經典。

陳列不太喜歡在作品中對人物和地點有明確的指涉,所以我們不會輕易得知在他入獄前苦讀英語文學之所在,其實是太魯閣長春祠附近的「禪光寺」,而他裸身躍進的那窟山間小池,原來我們也早就領略其透心澈骨的涼意。(文/陳穎)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貝森朵夫莊主 的頭像
    貝森朵夫莊主

    貝森朵夫琴屋手記

    貝森朵夫莊主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