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人與土地的生存法則
2009-08-28 中國時報 【?江冠明】
十幾年來經歷過近百個颱風,東海岸沿線的都蘭、都歷、真柄等村落,都有百年開墾的山谷水田,至今一點損傷都沒有,為什麼有些地方可以永續生存下去,又為什麼有些地方卻禁不起風雨的摧殘呢?我不明白,這場風雨災後,人跟土地的共生關係會不會改善,政府和人民會不會重視生態倫理,還是很快又遺忘了?
八月七日深夜十二點,陣陣溫暖的南風吹來,感覺颱風在迴南了,台東住了十二年,只要風從東北轉南風氣溫變熱意味颱風走了,還跟住宿的旅人說:「颱風要走了!」清晨四點聽見空酒瓶從餐桌掉落的聲音,南邊吹來強風冷雨,涼亭廚房地面散落殘枝碎葉。清晨七點開車前往台東市,發現南方天空厚厚雲層散發橘色詭異的光澤,通常颱風來前才會有的景象,怎麼會在颱風中出現,都蘭灣海浪一點都不像颱風浪,感覺怪怪的。到市場菜販說從屏東回來的魚車沒進來,太麻里路斷了今天父親節魚販都沒有魚可以賣。途中打電話給鐵路局朋友,他說台灣牛麵店淹沒了,水還漲到太麻里街附近的民宿,從此台東變成孤島,連續兩天沒有報紙,沒有人知道太麻里南邊的情況。
我撥了電話給警察作家撒可努,沒人接傳簡訊問安,隔天撒可努用另外手機回電說:「香蘭沒事,還好花了十多年組織的青年會,緊急動員起來,可以應付,不用擔心。我們可以借這機會考驗我們自己,能不能像過去那樣生活?」民歌手胡德夫來參加東海岸音樂季,看了電視報導一直唸著要去嘉蘭村看朋友,我勸他現在道路不通,即使山上小徑可以繞道,但是風雨後情況不明,萬一你們去車子卡在山區小路動彈不得,又要求救不是給人增加麻煩,他決定還是去了。八八雨災重創台東南迴路段,只要幾道橋樑道路沖毀,沿途的山村都變成一個個孤島。從地理型態來看,東海岸花東縱谷被秀姑巒溪、卑南溪、大小支流河谷切割成一塊塊台地或山谷,在一百年前村落與村落間被天然界線分割,很少往來卻能夠自給自足不需要外援。東海岸的部族文化差異很大,同樣是阿美族隔幾十公里外的村落歌謠舞蹈都不太一樣,連在台東平原周遭的卑南族各部落都發展出各自不同的歌舞文化服飾,甚至彼此互砍人頭維護生存的領域。
過度開墾壓榨 土地無法負荷
在沒有國家的時代,台灣土地上的人都有一套屬於他們的生存法則,即使環境再怎麼困難,他們的村落不會輕易被自然災害滅亡。記得很久以前在山地部落採訪時,很多原住民老人說:「我們祖先很有智慧會選擇安全的地方居住,因此我們不會選擇神木村哪種地方,那裡很危險下雨就會被水淹。」八八水災連老部落都受到重創,著名排灣族古部落大社、魯凱族的霧台、高雄山區布農族、阿里山鄒族都一一受創,連平埔族小林村都慘遭土石流的淹沒,這到底是怎麼回事呢?隱居台東後,六七年前幫雜誌社寫專欄,還常常繞著台灣跑找題材,霧台舊好茶清境復興鄉都奔跑過,那時感覺高山村落越來越繁榮,果園越來越多,每次看見開墾景象心裡忐忑不安的思緒。在南投縣仁愛信義鄉走訪,光禿禿的台地梯田上種滿各種蔬果樹苗,感受到都會經濟體系正在壓擠鄉村經濟資源。原住民村落在日治時期為了統治控管,曾經強迫遷村,到了國民政府時期舊好茶遷到新好茶,山地部落逐漸從山嶺遷往河谷,我不知道屏東環山公路邊的村落是何時形成?也不知道漢人旗山、高樹村落的發展史,但是這些村落都被水淹沒了。
記得1994年間帶著泰雅族記者馬紹.阿紀,到尖石後山的鎮西堡探訪阿棟牧師,我指著陡峭斜坡上和村落邊的果園說:「五六年前我來的時候,這裡是一片樹林,現在都變成果園,你有何看法?」以前貧窮的山地村,幾根樹幹底部燒黑插在地上鐵皮綁一綁,就是房屋,這幾年越來越富裕,都翻修成水泥鐵皮屋,但是周遭開墾的景象卻讓我感到越來越不安。1987年間,當台灣民眾抗議洪流淹沒台北時,我常常隨著抗議人士回到山村,走在東勢果農的果園裡,心裡想這麼陡峭的丘陵地形,竟然可以開墾成果園,當我爬坡走得氣喘吁吁時,不禁佩服客家人苦幹硬頸的精神,以及台灣農民承受勞動日曬的辛苦。從東勢追蹤到梨山,緊緊抱著攝影器材坐在鐵牛車上,快速左轉右彎在山坡果園中飛梭,稍不小心頭就被蘋果樹枝打到頭。站在果樹下沈思,為什麼梨山果樹要搭竹架子,美國蘋果園不需要,看到樹下放著一大包肥料,再看看果樹枝幹綁在竹架上,心裡非常難過,假如一棵果樹只能承受一百公斤的水果重量,但是台灣果樹卻要靠竹架支撐兩三百公斤重量,為何土地要負荷這麼沈重的壓迫呢?
政策與利益剝削 台灣病得不輕
奔跑社會運動紀錄片的日子裡,我常常一個人背著沈重的器材行李腳架,站在陌生的台灣鄉野間,等待受訪者出現。在炙熱的烈日下汗流浹背,心裡卻越來越沈重越苦悶,因為每採訪一個地方,我看到不只是抗議者的痛苦,我看到更多土地的煎熬。輾轉追蹤到彰化縣大村鄉,望著連綿不絕的葡萄園,跟採果農夫婦聊天,從肥料工錢到水果價錢,還有他們利用農閒到都市當建築勞工賺錢貼補的故事。望著豐盈的葡萄掛在藤架上,如果你知道這些葡萄本來每年一產,經過改良加落葉劑催生,可以一年兩熟到兩年五熟時,連果樹都要過勞生產,台灣社會究竟在追求什麼,走訪越多地方心裡承受的壓力越沈重。站在台北抗議人潮中攝影時,發覺社會運動洪流會淹沒台北市,是因為從國家政策對鄉村土地的壓榨剝削,導致都會商工業對鄉村農業的利益剝削,再轉化成農民對土地壓榨。在第三映象工作拍片那段時間,我跑過工運、農運、原運、人權到環保運動,我覺得「台灣病得很嚴重」,重商輕農重北輕南的政策讓工業產值在剝削扭曲農業產值,這種結構性衝突的問題總有一天會爆發毀滅性的災難。
八八水災摧毀中南部山區平原,從總統到中央政府官員認為只是淹淹水,水退了就沒事,人民不知道雨量一千公釐的意義,更不知道多年開墾的道路小徑的廢土石,傾倒在山溝溪谷間慢慢阻塞成堰塞湖,當雨量越來越大堰塞湖一個接一個潰堤時,是洪水土石流來臨的日子。賀伯颱風時,有專家警告說有一天土石流可能會淹沒水里,只要有人繼續開路開墾上山,每一條溪流都潛伏堰塞湖的危機。沒想颱風之後的豪雨,竟然成為是一場自然反撲的浩劫,這是被剝削到極限的台灣土地用洪水來抗議:「國家和人民對土地的過度壓榨」。山坡地超限利用只是一部份,高山觀光公路是共犯,開路後官民勾結的產業道路和山坡開墾是共犯,堤防水道水利公共工程設計施工不當是共犯。1993年經過新中橫時,站在山嶺上遙望沿路如蜘蛛網般的產業道路和新開墾的果園農地,我感到體力透支精神虛乏,堅持七八年的社會運動理想的熱誠和希望,漸漸幻滅了,我跟土地一樣病了、累了。
風雨飄搖後 重新省思人土關係
1997退隱台東,只是想遠離一切,想遺忘一切,回歸荒野山林中找回新的生命力。自己消遣是自我放逐來台東,沒有人知道我的過去,我也不談過去,讓自己沈寂在荒山野舍。漸漸喜歡被人遺棄的農舍居住,自己動手整修,從接山泉水管,到種種庭園花木,每天在山林野徑徒步漫遊。剛住進去都蘭山農舍半年,就遇見碧利斯颱風來,庭院積水二十公分,到處斷木殘枝,豪雨兩天後,清晨六點聽見窗外有水聲,發現再兩公分高土石流差點從窗戶灌進來,頂著風雨到屋外拿著木板頂住窗口,堵住土石流搶救差點被淹沒房間,忙完差點虛脫躺在庭院的水澤中。嘗盡山林農舍風雨飄搖的艱辛,也體驗面對自然力量的掙扎與考驗,這段移民都蘭的經歷反而讓我感受更深刻,人的生命力在風雨中顯得更卑微與堅強。我只是運氣好,當年遇到是小小土石流,至今土石流依舊淹沒後窗那面牆壁,偶爾帶朋友回去探視,他們說:「你怎麼在颱風後還敢住了四年呢?你不怕半夜睡著時被淹沒?」。
五年後我離開那棟農舍遷徙到第二棟農舍,搬到偏遠一公里沒有半戶人家,山泉水源頭在更遠山谷裡,每次風雨後停水,就要上山去巡水看看哪裡斷了或塞住,習慣荒山野地獨行的寧靜,至今我依舊在都蘭山中的老農舍中漂泊流浪。
十年過去了,我在破舊農舍中開了一家野店廚房,也經營小小的農舍民宿,分享心靈漂泊的滋味給來探訪的朋友。幸運的是,我選擇一個沒有開墾過度沒有河流經過的地方,颱風天裡我跟旅人望著奔騰的都蘭瀑布,欣賞自然浩瀚的力量,這些雨水很快流到都蘭灣中,都蘭山村都平安經過颱風的考驗。同時間,太麻里卻承受百年最大洪水衝擊,連知本巨大高聳的堤防也垮了,我遷徙住過的三棟老農舍依舊安在,鄰近山頭每戶農舍和石崁梯田也安然無恙,我開始佩服早期開墾的住民,他們沒有用水泥去築堤作檔土牆,反而利用就地取材的石頭砌成梯田石牆,讓雨水不停地從砌石縫流走,不會沖刷泥土變成土石流。
十幾年來經歷過近百個颱風,東海岸沿線的都蘭、都歷、真柄等村落,都有百年開墾的山谷水田,至今一點損傷都沒有,為什麼有些地方可以永續生存下去,又為什麼有些地方卻禁不起風雨的摧殘呢?為什麼年年淹水的地方,還有人願意繼續居住呢?我不明白,這場風雨災後,人跟土地的共生關係會不會改善,政府和人民會不會重視生態倫理,還是很快又遺忘了?等待下次災難時,再嚎啕大哭?賀伯颱風的土石流記憶被遺忘,八八水災會不會再被遺忘呢?如果台北市遇到3000公釐的豪雨,加上大潮會不會出現台北湖的景象呢?還是抱持不會輪到我的慶幸心態呢?退隱後,對社會事務慢慢疏離,反而貼近山村農舍的生活,望著滿天星斗,想起老子的道德經:「道可道,非常道,……」
2009-08-28 中國時報 【?江冠明】
十幾年來經歷過近百個颱風,東海岸沿線的都蘭、都歷、真柄等村落,都有百年開墾的山谷水田,至今一點損傷都沒有,為什麼有些地方可以永續生存下去,又為什麼有些地方卻禁不起風雨的摧殘呢?我不明白,這場風雨災後,人跟土地的共生關係會不會改善,政府和人民會不會重視生態倫理,還是很快又遺忘了?
八月七日深夜十二點,陣陣溫暖的南風吹來,感覺颱風在迴南了,台東住了十二年,只要風從東北轉南風氣溫變熱意味颱風走了,還跟住宿的旅人說:「颱風要走了!」清晨四點聽見空酒瓶從餐桌掉落的聲音,南邊吹來強風冷雨,涼亭廚房地面散落殘枝碎葉。清晨七點開車前往台東市,發現南方天空厚厚雲層散發橘色詭異的光澤,通常颱風來前才會有的景象,怎麼會在颱風中出現,都蘭灣海浪一點都不像颱風浪,感覺怪怪的。到市場菜販說從屏東回來的魚車沒進來,太麻里路斷了今天父親節魚販都沒有魚可以賣。途中打電話給鐵路局朋友,他說台灣牛麵店淹沒了,水還漲到太麻里街附近的民宿,從此台東變成孤島,連續兩天沒有報紙,沒有人知道太麻里南邊的情況。
我撥了電話給警察作家撒可努,沒人接傳簡訊問安,隔天撒可努用另外手機回電說:「香蘭沒事,還好花了十多年組織的青年會,緊急動員起來,可以應付,不用擔心。我們可以借這機會考驗我們自己,能不能像過去那樣生活?」民歌手胡德夫來參加東海岸音樂季,看了電視報導一直唸著要去嘉蘭村看朋友,我勸他現在道路不通,即使山上小徑可以繞道,但是風雨後情況不明,萬一你們去車子卡在山區小路動彈不得,又要求救不是給人增加麻煩,他決定還是去了。八八雨災重創台東南迴路段,只要幾道橋樑道路沖毀,沿途的山村都變成一個個孤島。從地理型態來看,東海岸花東縱谷被秀姑巒溪、卑南溪、大小支流河谷切割成一塊塊台地或山谷,在一百年前村落與村落間被天然界線分割,很少往來卻能夠自給自足不需要外援。東海岸的部族文化差異很大,同樣是阿美族隔幾十公里外的村落歌謠舞蹈都不太一樣,連在台東平原周遭的卑南族各部落都發展出各自不同的歌舞文化服飾,甚至彼此互砍人頭維護生存的領域。
過度開墾壓榨 土地無法負荷
在沒有國家的時代,台灣土地上的人都有一套屬於他們的生存法則,即使環境再怎麼困難,他們的村落不會輕易被自然災害滅亡。記得很久以前在山地部落採訪時,很多原住民老人說:「我們祖先很有智慧會選擇安全的地方居住,因此我們不會選擇神木村哪種地方,那裡很危險下雨就會被水淹。」八八水災連老部落都受到重創,著名排灣族古部落大社、魯凱族的霧台、高雄山區布農族、阿里山鄒族都一一受創,連平埔族小林村都慘遭土石流的淹沒,這到底是怎麼回事呢?隱居台東後,六七年前幫雜誌社寫專欄,還常常繞著台灣跑找題材,霧台舊好茶清境復興鄉都奔跑過,那時感覺高山村落越來越繁榮,果園越來越多,每次看見開墾景象心裡忐忑不安的思緒。在南投縣仁愛信義鄉走訪,光禿禿的台地梯田上種滿各種蔬果樹苗,感受到都會經濟體系正在壓擠鄉村經濟資源。原住民村落在日治時期為了統治控管,曾經強迫遷村,到了國民政府時期舊好茶遷到新好茶,山地部落逐漸從山嶺遷往河谷,我不知道屏東環山公路邊的村落是何時形成?也不知道漢人旗山、高樹村落的發展史,但是這些村落都被水淹沒了。
記得1994年間帶著泰雅族記者馬紹.阿紀,到尖石後山的鎮西堡探訪阿棟牧師,我指著陡峭斜坡上和村落邊的果園說:「五六年前我來的時候,這裡是一片樹林,現在都變成果園,你有何看法?」以前貧窮的山地村,幾根樹幹底部燒黑插在地上鐵皮綁一綁,就是房屋,這幾年越來越富裕,都翻修成水泥鐵皮屋,但是周遭開墾的景象卻讓我感到越來越不安。1987年間,當台灣民眾抗議洪流淹沒台北時,我常常隨著抗議人士回到山村,走在東勢果農的果園裡,心裡想這麼陡峭的丘陵地形,竟然可以開墾成果園,當我爬坡走得氣喘吁吁時,不禁佩服客家人苦幹硬頸的精神,以及台灣農民承受勞動日曬的辛苦。從東勢追蹤到梨山,緊緊抱著攝影器材坐在鐵牛車上,快速左轉右彎在山坡果園中飛梭,稍不小心頭就被蘋果樹枝打到頭。站在果樹下沈思,為什麼梨山果樹要搭竹架子,美國蘋果園不需要,看到樹下放著一大包肥料,再看看果樹枝幹綁在竹架上,心裡非常難過,假如一棵果樹只能承受一百公斤的水果重量,但是台灣果樹卻要靠竹架支撐兩三百公斤重量,為何土地要負荷這麼沈重的壓迫呢?
政策與利益剝削 台灣病得不輕
奔跑社會運動紀錄片的日子裡,我常常一個人背著沈重的器材行李腳架,站在陌生的台灣鄉野間,等待受訪者出現。在炙熱的烈日下汗流浹背,心裡卻越來越沈重越苦悶,因為每採訪一個地方,我看到不只是抗議者的痛苦,我看到更多土地的煎熬。輾轉追蹤到彰化縣大村鄉,望著連綿不絕的葡萄園,跟採果農夫婦聊天,從肥料工錢到水果價錢,還有他們利用農閒到都市當建築勞工賺錢貼補的故事。望著豐盈的葡萄掛在藤架上,如果你知道這些葡萄本來每年一產,經過改良加落葉劑催生,可以一年兩熟到兩年五熟時,連果樹都要過勞生產,台灣社會究竟在追求什麼,走訪越多地方心裡承受的壓力越沈重。站在台北抗議人潮中攝影時,發覺社會運動洪流會淹沒台北市,是因為從國家政策對鄉村土地的壓榨剝削,導致都會商工業對鄉村農業的利益剝削,再轉化成農民對土地壓榨。在第三映象工作拍片那段時間,我跑過工運、農運、原運、人權到環保運動,我覺得「台灣病得很嚴重」,重商輕農重北輕南的政策讓工業產值在剝削扭曲農業產值,這種結構性衝突的問題總有一天會爆發毀滅性的災難。
八八水災摧毀中南部山區平原,從總統到中央政府官員認為只是淹淹水,水退了就沒事,人民不知道雨量一千公釐的意義,更不知道多年開墾的道路小徑的廢土石,傾倒在山溝溪谷間慢慢阻塞成堰塞湖,當雨量越來越大堰塞湖一個接一個潰堤時,是洪水土石流來臨的日子。賀伯颱風時,有專家警告說有一天土石流可能會淹沒水里,只要有人繼續開路開墾上山,每一條溪流都潛伏堰塞湖的危機。沒想颱風之後的豪雨,竟然成為是一場自然反撲的浩劫,這是被剝削到極限的台灣土地用洪水來抗議:「國家和人民對土地的過度壓榨」。山坡地超限利用只是一部份,高山觀光公路是共犯,開路後官民勾結的產業道路和山坡開墾是共犯,堤防水道水利公共工程設計施工不當是共犯。1993年經過新中橫時,站在山嶺上遙望沿路如蜘蛛網般的產業道路和新開墾的果園農地,我感到體力透支精神虛乏,堅持七八年的社會運動理想的熱誠和希望,漸漸幻滅了,我跟土地一樣病了、累了。
風雨飄搖後 重新省思人土關係
1997退隱台東,只是想遠離一切,想遺忘一切,回歸荒野山林中找回新的生命力。自己消遣是自我放逐來台東,沒有人知道我的過去,我也不談過去,讓自己沈寂在荒山野舍。漸漸喜歡被人遺棄的農舍居住,自己動手整修,從接山泉水管,到種種庭園花木,每天在山林野徑徒步漫遊。剛住進去都蘭山農舍半年,就遇見碧利斯颱風來,庭院積水二十公分,到處斷木殘枝,豪雨兩天後,清晨六點聽見窗外有水聲,發現再兩公分高土石流差點從窗戶灌進來,頂著風雨到屋外拿著木板頂住窗口,堵住土石流搶救差點被淹沒房間,忙完差點虛脫躺在庭院的水澤中。嘗盡山林農舍風雨飄搖的艱辛,也體驗面對自然力量的掙扎與考驗,這段移民都蘭的經歷反而讓我感受更深刻,人的生命力在風雨中顯得更卑微與堅強。我只是運氣好,當年遇到是小小土石流,至今土石流依舊淹沒後窗那面牆壁,偶爾帶朋友回去探視,他們說:「你怎麼在颱風後還敢住了四年呢?你不怕半夜睡著時被淹沒?」。
五年後我離開那棟農舍遷徙到第二棟農舍,搬到偏遠一公里沒有半戶人家,山泉水源頭在更遠山谷裡,每次風雨後停水,就要上山去巡水看看哪裡斷了或塞住,習慣荒山野地獨行的寧靜,至今我依舊在都蘭山中的老農舍中漂泊流浪。
十年過去了,我在破舊農舍中開了一家野店廚房,也經營小小的農舍民宿,分享心靈漂泊的滋味給來探訪的朋友。幸運的是,我選擇一個沒有開墾過度沒有河流經過的地方,颱風天裡我跟旅人望著奔騰的都蘭瀑布,欣賞自然浩瀚的力量,這些雨水很快流到都蘭灣中,都蘭山村都平安經過颱風的考驗。同時間,太麻里卻承受百年最大洪水衝擊,連知本巨大高聳的堤防也垮了,我遷徙住過的三棟老農舍依舊安在,鄰近山頭每戶農舍和石崁梯田也安然無恙,我開始佩服早期開墾的住民,他們沒有用水泥去築堤作檔土牆,反而利用就地取材的石頭砌成梯田石牆,讓雨水不停地從砌石縫流走,不會沖刷泥土變成土石流。
十幾年來經歷過近百個颱風,東海岸沿線的都蘭、都歷、真柄等村落,都有百年開墾的山谷水田,至今一點損傷都沒有,為什麼有些地方可以永續生存下去,又為什麼有些地方卻禁不起風雨的摧殘呢?為什麼年年淹水的地方,還有人願意繼續居住呢?我不明白,這場風雨災後,人跟土地的共生關係會不會改善,政府和人民會不會重視生態倫理,還是很快又遺忘了?等待下次災難時,再嚎啕大哭?賀伯颱風的土石流記憶被遺忘,八八水災會不會再被遺忘呢?如果台北市遇到3000公釐的豪雨,加上大潮會不會出現台北湖的景象呢?還是抱持不會輪到我的慶幸心態呢?退隱後,對社會事務慢慢疏離,反而貼近山村農舍的生活,望著滿天星斗,想起老子的道德經:「道可道,非常道,……」
全站熱搜
留言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