豈使高跡無追,清風絕後,大丈夫會當繼之..............(2011.7.14)
朱志學寫於 2011年7月20日 12:11
變更已儲存。
玄奘大師傳裡頭有一句話...感覺說的好聽ˋ很佩服這些文學家.
..
*豈使高跡無追ˋ清風絕後ˋ大丈夫會當繼之*
這裡是在講說~~
像智嚴ˋ法顯法師(唐太宗時代的高僧)他們這種高尚的事跡ˋ後來的人都沒能夠向他們學習ˋ豈使高跡無追ˋ
豈使清風絕後呢?
有作為的人ˋ一定要這樣做.....(這裡可以看見玄奘大師有點激動喔)....
攝於日月潭
發佈者: Siyul Lu
7月14日 · 收回讚 ·
Jet Keng 、其他 3 人和你都說讚。
Siyul Lu 有文學修養的人說的話就是不一樣的..好聽呀..
7月14日 12:27 · 收回讚 · 1 人
蘇靜茹 現在看這樣文學的人 真不多了~~
7月14日 12:47 · 讚 · 1 人
玄狀大師說得漂亮:”豈使高跡無追,清風絕後,大丈夫會當繼之“。
道心可佩,辭采堪驚!
可您雖佩服得緊,別忘了粉絲無數的“劉大師”昨天不向妳開示了?
“我有一個朋友以及他的朋友,論起道來,文鄒鄒到不行(劉大師把“縐”字寫錯了!應更正為“文縐縐”)....依他們的慣性,他們會因為這樣豐厚的學問,而得到幾個博士學位,但是那跟悟道是完全無關的。”
是嗎?
以玄狀大師文學修養之深,有識者惜其為文字般若,淺見者則無視文字功夫一旦造詣精嚴,邃密入神,信筆揮灑,亦可俱似大道,妙契道心。
可歎,矮人看場,不見天下之大。
敢問:哪部佛經不是第一流的文學作品?
內學經藏,浩如煙海,非學問底藴淵厚者,欲得其門以入,莫不戛乎其難也!
劉大師學問窄淺,所論亦缺乏跨界廣度,只能封鎖在千篇ㄧ律的單一視角。
就憑他讀過的寥寥幾部書,就以為天下學問盡在於此。
鎮日假臉書平台放言高論,吹噓自己所不可及的境界,儼若天下修行勝境,更無有逾於己者。
是耶?非耶?
在我看來不過是隻陶醉在自我捏造之神聖性裡頭洋洋自得的
井底之蛙罷了!
鎮日吹彈,就那麼些重複得快要發酸的論點。
黔驢技窮,令人不耐!
就不能再翻出點新意嗎?
偏有眾多粉絲,就愛這“味”兒^^
不意外!不故示淺白,何來眾多追隨者?
說穿了!所云淺白,不是腹笥甚簡,胸無點墨;就是掩蓋自己媚俗的手段。
所幸臉友中,高人無數,所在多有,有識者譏之為:“這個老是要大家覺醒的昏迷者”。
我一方忍俊不住^^
一方只覺背脊發涼:
有此朋友,又何須敵人?
PS
近日讀到中國歷史上去印度取經的高僧,感慨萬千。
其中最著名的有三位:晉代的法顯;唐代的玄奘和義淨。
法顯65歲出行,回來時已經78歲。一開始有11人,其中7人中途折返,1人病死,1人凍死,只有法顯和道整兩人到了印度,最終道整留在了印度,法顯毅然回國。十三年中跋山涉水,經歷了人們難以想象的艱辛。正如他後來所說:顧尋所經,不覺心動汗流!
回國時法顯選擇了海路,但海上同樣是風險莫測,幾次差點喪命。
後來的義淨(他是海上來回的,玄奘則是陸路來回的)講了這麼一個故事(《大唐西域求法高僧傳常禪師傳》):
常愍禪師者,並州人也。……然所附商船載物既重,解纜未遠,忽起滄波,不經半日,五便沈沒。當沒之時,商人爭上小船,互相戰鬥。其船主既有信心,高聲唱言:“師來上船!”常愍曰:“可載余人,我不去也。所以然者,若輕生為物,順菩提心,亡己濟人,斯大士行。”於是合掌西方,稱彌陀佛。念念之頃,船沈身沒,聲盡而終,春秋五十餘矣。有弟子一人,不知何許人也,號咷悲泣,亦念西方,與之俱
沒,其得濟之人具陳斯事耳。
這位常愍禪師和他的弟子,在生死關頭把生還的希望留給了別人。用自己的生命演繹了佛法的精神,可歌可泣!這淡淡的幾句話,比起《泰坦尼克》來是否更感人至深呢?
我們當代人也許真的難以想象如此超凡的信念,忍受如此長途的跋涉和艱辛,只為了揭開心中對佛法的疑惑。《大慈恩
寺三藏法師傳》有一段非常精彩的描述:
法師(玄奘)既遍謁眾師,備餐其說,詳考其理,各擅宗塗,驗之聖典,亦隱顯有異莫知適從。乃誓游西方以問所惑,並取十七地論以釋眾疑,即今之瑜伽師地論也。又言昔法顯智嚴亦一時之士,皆能求法導利群生,豈使高跡無追、清風絕後,大丈夫會當繼之。於是結侶陳表有敕不許,諸人咸退,唯法師不屈,既方事孤游,又承西路艱嶮。乃自試其心以人間眾苦,種種調伏堪任不退,然始入塔啓請申其意。
他們的動機是多麼單純,覺得中土的佛法矛盾之處甚多,便要到印度去看個究竟,而且無論遇到怎樣的艱難險阻都義無反顧。如此求學之動機,今之學子有何感想呢?
像“不求得大法,誓不東歸一步”;“豈使高跡無追、清風絕後,大丈夫會當繼之!”——如此用自己生命譜寫的豪言壯語,我們當代人聽來是否振聾發聵呢?
- Jul 20 Wed 2011 12:16
哪部佛經不是第一流的文學作品?
close
全站熱搜
留言列表
發表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