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石佳儀
‎劉介修說:我不懂,為什麼台灣人民寧願選擇一個持續壓縮民主空間的政黨,不願意接受一個要透過「協商民主」進一步追求共識與團結的候選人?

這段話,深深同意。而我想著,「協商民主」的精神,也許需要從我們每個人各自的生活中做起。以大學為例(這是我當前的主要生活場景之一),系務會議,課程委員會,學生的想法如何進入?大學的課堂,授課大綱與單一門課的課程規劃,學生對老師的課程意識,是否能夠有所意識,進而與授課老師共同協商出一個新的學習計畫?

劉介修
看完開票,心情好差。百思不得其解,為什麼? 我不懂,為什麼台灣人民寧願選擇一個向財團利益綁在一起的政黨,不願意接受一個提出中間偏左路線,追求公平正義經濟社會政策的候選人? 我不懂,為什麼台灣人民寧願選擇一個製造恐懼、恐嚇人民的政黨,寧願讓中國、阿扁的陰影繼續籠罩? 我不懂,為什麼台灣人民寧願選擇一個便宜行事,讓經濟持續仰賴中國鼻息維持漂亮經濟發展數字的政黨,不願意讓一個認真思考「在地經濟」、尋找經濟轉型的可能道路的候選人? 我不懂,為什麼台灣人民寧願選擇一個持續壓縮民主空間的政黨,不願意接受一個要透過「協商民主」進一步追求共識與團結的候選人? 我不懂,為什麼台灣人民寧願選擇一個不說話的「第一夫人」,不願意用進步的思維迎接第一個女總統? 但願蔡英文的理性、偏左、強調共識與團結的中道路線,能夠繼續;如果民進黨捨棄這個路線,會讓我鄙棄。這個路線是對的,只是路還長:讓別人感受到我們相信的價值的路還長。大家加油!
讚 · · 不再追蹤貼文 · 分享 · 3 小時前 ·
7 個人都說讚。
被轉分享 1 次

William Liu 你不用不懂~~他們被嚇大的~~無言.....
3 小時前 · 讚 · 1

廖貽得 形式上的民主,已經變成台灣人民的習性;但是,實質上的民主,落實在生活每一個角落的民主關係,還有很長、很長、很長的一段路要走。
3 小時前 · 讚 · 5

石佳儀 ‎William Liu我們也是被嚇大的,差別在哪兒啊?是那"焚而不毀"從小被教導的信念嗎?我最近常在想這個問題。
3 小時前 · 讚 · 1

William Liu 因為祂在我們心裡,要我們勇敢,要我們愛別人,愛這片土地!
3 小時前 · 讚 · 1

蔣鵬 拜託!民進黨已經執政了八年,也沒修改憲法改國號啊!難不成他們也是被嚇大的?我們是否就可以這樣論斷民進黨是膽小的?
昧於國際現實的有勇無謀難道就是勇敢?
3 小時前 · 收回 · 1
朱志學 協商民主?
就算民進黨當家就能協商出啥高度共識的結論嗎?
民進黨早已經執政過八年,事實證明:
完全看不出在兩岸關係或國家認同上協商出任何“共識”,只是一再撕裂島內多元族群的感情。
輕言相信政客承諾的“協商民主”,未免失之天真。
那都只是“話語”,只是騙取選票的“主張”。
反正總是有無數人樂於接受意識形態的催眠。
還是DRE大說得透徹:

“不管誰當選,國家未來的方向都不會定案,因為島內有一半的人想這樣,另一半人鐵定就異常堅定地想那樣,總統亦不敢一意孤行,這就是民主的好處。壞處就是咱們哪樣都不行。”
2 小時前 · 讚 · 2
朱志學 佳儀:我很想問~
妳的現象學訓練,如何讓妳返觀那形成妳政治判斷的“pre-understanding”?

“焚而不毀”?我嗅出長老會的氣息!
2 小時前 · 讚 · 1

石佳儀 ‎蔣鵬,呵呵,你說的也有道理。「被嚇大的」一詞確實容易產生區分「我它」之別。若要認真一點地說,選舉的變數太多,也過於複雜,不容易簡單歸因。而我同意「嚇大了」一詞,是放在更日常的生活中產生的同感。以我們都熟悉的「師生關係」,或是「校園行政倫理」為例,對「上位者」的服從,是居多數的。對上位者的「服從」跟「支持」是不太一樣。「服從」比較容易帶出「嚇大了的」意涵,「支持」則是經過了個人的慎思。

至於「昧於國際現實」也容易因著不同的觀點立場,而各說各話。許多不隻持馬英九的人,也可以堂堂說出馬英九「昧於國際現實」啊。

選舉結束,回歸日常生活,我比較在乎的是,我們周圍的人,包括自己,在日常生活的實踐中,於「服從」和「支持」之間,是否多些停頓,多些思索?
2 小時前 · 收回 · 2

石佳儀 ‎朱志學,你的現象學提問,我正打算用碩士論文來回答啊。現在還只是開始。我知道自己需要層層剝除許多preunderstanding。"焚而不毀"如果是一個信念,一個我從小到大極為熟悉的信念,那麼,這是我需要處理的。如果這個符號懸置了之後,會看見什麼?目前我還不知道。等我的期末報告寫完,就來寫這一塊囉。你問了一個好問題啊。
約 1 小時前 · 收回 · 2

蔣鵬 佳儀,我之所以忍不住回應了這篇文章,
是因為看到介修兄所寫的那篇文章充斥著非理性的部分!
例如他口口聲聲說民主,但卻不接受民主的結果,
彷彿只有自己支持的候選人當選,才是真的民主,
而支持另一個候選人680萬的民眾,就是基於恐懼和被嚇大的!

請問這是哪門子民主?
誰又有權定義?

這跟美國在1930年代以前認為女人之所以沒有選舉權,
就是因為女人沒有足夠的理性去做政治判斷一樣,
這跟過去認為黑人不該有選舉權就是基於對不同種族的不信任與歧視一樣!

我想問這是誰有權力去詮釋或定義的?

況且他所有的論點都沒有任何的論述去說明,
例如,為何另一個政黨就是壓縮民主的政黨?
為何選擇另一個政黨就是選擇跟財團利益綁在一起的政黨?
為何她支持的就是有進步的思維,別人的就不是?

他所舉的任一種論斷,我也都可以加諸在他所支持的政黨啊!
但論述和理由呢?
完全沒有論述和理由的論斷,
這不是扣帽子是什麼?這不是霸權是什麼?

受過現象學訓練的我知道,所有的論斷都必須先置入括弧,再細細去考察,而不是淪於這種完全沒有任何理由的扣帽子論述。

如果要講民主,很好!
那麼就歡迎提出所有我們認為是論斷的項目,
讓我們一一來考察,來辯論!
甚至考察自己的pre-understanding,
這不才是民主形成共識的過程嗎?
而不是這種先認定,再詮釋的方式。

常常不解,為何碰到政治,
許多人的基本理性就蕩然無存了?
即使許多所謂的知識份子亦然....

至於佳儀,妳所提出的關於
「支持」與「服從」的觀點,我覺得很好!
但還是牽涉到詮釋權的問題,
誰有權決定誰是支持,誰是服從呢?
我們對這問題的思考又在哪裡?

很期待妳的論文,妳是一個反省力超強的人,
相信一定可以寫出很精彩的論文^^
26 分鐘前 · 收回 · 1
朱志學 “常常不解,為何碰到政治,
許多人的基本理性就蕩然無存了?
即使許多所謂的知識份子亦然....”

於我心有戚戚焉~_~
20 分鐘前 · 讚 · 1
朱志學 知識份子的理性,只是覆蓋在非理性深淵上一層薄薄的浮冰罷了!
總是先給論定,才開始發展合理化的論述;
卻獨不見那形成自己論定的“先行給定條件”。
15 分鐘前 · 讚 · 1
朱志學 蔣鵬提出的“詮釋權”確實是關鍵!
沒有小心運用,就鼓蕩為牢籠於特定論述框架下的知識霸權
11 分鐘前 · 讚 · 1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貝森朵夫莊主 的頭像
    貝森朵夫莊主

    貝森朵夫琴屋手記

    貝森朵夫莊主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