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某人從生命中缺席了!
留下了永遠荒涼的空缺。
空缺,意味可見者之不在。
然而,空缺裡“剪不斷、理還亂”的懸念卻為何物?

海德格說:「缺席是現身最強大的方式」(Absence is a strong mode of presence)

什麼是“在”?什麼又是“不在”?
海德格洞見:空缺可能正是最強大的“在”!

可即令空缺召喚了最強大的縈繞性。
生命缺口裡遒勁跌宕、纏繞不休的力量,卻少有人有勇氣予以赤裸的正視。
於是,每個孤獨留下的人,刻意把離去者“格序化”為可以接受和必須拒斥的部分,復將拒斥的部份貼上封條,鎖入記憶之匣而姑妄說其為“不在”。
這是頭腦慣常用來保護並催眠自己的伎倆。
說實了,無非是對橫絕而去的缺席者有不可諒解之處,而妄想自心頭一筆抹煞,以維護受傷的自尊罷了!

但這一切作為,又何礙離去者自不可見的空缺處漫漶成更頑強的存在?

秋草獨尋人去後,寒林空見日斜時.........

正是“人去後”遺留的空缺,才蘊生出了最強大的迴盪......
曾經風雅,而今俱成惘惘不甘的寂涼蕭瑟.......
每逢草蓑月冷,五更夢回,一時萬感哀迫,生命的挫敗、孤憤、背棄、忿怨、怫鬱、哀輓、傷悼、落拓、狂飆、蒼涼、荒寒、幸福、甜蜜、柔情、繾卷......全雜揉其中!
以其百味紛呈,更充份披露了情感肌理交疊的皺摺性。

明乎此,即可了然:
何以越不接受生命現場必然多元並陳的皺摺性,只會越簡化真相,並在語言上自陷矛盾而不自知。
殊不知,所云“不在”,只不過不再是以一種“可見而顯性的存在”盤踞心頭。
可它從來不真完全消失,而只是進入蟄隱的“潛質”狀態。

凡走過必留下痕跡!即令,走過的印痕已在距離中漸行茫然......
茫然,卻若隱若現地從蟄伏深微的心靈暗角浮出,而現身為一種形影模糊、若存若亡的影像!
這是浮光掠影的"在",不可見,卻偶在人情紛擾的空隙,窸窣作響,依稀可感.......

2012.4.8 哲思零縑之二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貝森朵夫莊主 的頭像
    貝森朵夫莊主

    貝森朵夫琴屋手記

    貝森朵夫莊主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