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甚麼書對你產生很大的轉變跟幫助呢?這問題我自己也在想,像是海德格的「存在與時間」就對我產生很大的影響,卡西勒的「人論」也是,我一輩子就是受這幾本書的影響,其他讀的東西則是馬馬虎虎。
為甚麼海德格對我而言具有那麼大的轉化能力?這是因為他所使用的語言,幫助我轉化了我的世界的根本軸線。我講這個例子是因為我是學者,它(海德格的語言)轉變了我的根本大計。大家知道,現在的我是從年經時的科學思維改變來的,所以它(海德格的語言)可以扭動我的思維、代替科學思維,而我認為它比科學思維更強好幾倍。我是如此轉過來的,作為一個知識份子,這是我的機緣。每個人有不同的機緣,你也會有自己的海德格;有些語言可能非常適合你、能夠幫助你、貼近你的需要。當我瞭解到這一點之後,我就不再輕易推薦別人讀海德格了。”
~余德彗老師
老師說這話當會兒,我就在課堂現場。
那時,乍然聽到“根本大計”、“根本軸線”這類頗具余氏風格的用詞,就覺耳目一新 ; 放在老師個人的學思轉化歷程中被娓娓道出,更教人中心震動有不能已於言者。
雖說哲人日遠,那自魂命深淵撩動的層層漣漪,卻仍是迴盪深遠,如在目前。
鲁迅说得好 : “死者倘不埋在活人的心中,那就真真死掉了。”
什麼樣的文字,才得穿越生死間隙,繼續對願意聆聽的人說話..........
我想,老師真做到了!
一如我收疊心底珍重聆聽的每一位哲人,老師也以其獨具的風格,每一句話,都打開了一道深淵 ; 每一個字,都儼若被賦予了一對翅膀而蛻化出不受時空拘限的獨立生命。
志學 2013.6.11 重閱余師課堂劄記有感
如果現代人碰到問題就要找專業人員來幫助的話,問題就會被孤立在某個專業領域裡。如果這個困擾一定要推給專業者來處理的話,第一:它(專業)會把事情變得很窄;第二:專業者可以幫的忙被過度誇大了,有時候你的困擾跟朋友講可能還比較有用。我們當代出現一種局勢,這個世界的助人論述已經被心理學的語言所掌控,心理學有哪些語言?譬如說:朋友在聊天,很多人會說:「你不要防衛喔!」「防衛」這個詞就是從精神分析出來的,又譬如:好朋友對你說:「你又在壓抑了對不對?」這些都是心理學語言的氾濫;讓我們想想看,一百年前的人們是如何幫助彼此的?他們並沒有心理學家可以找。也就是說,難道助人行為就必須要變成今天的這種局勢嗎?我們有沒有可能跳脫?從心理學的語言裡跳脫出來?我們相信,除了心理學看到的東西之外,非心理學看到的東西比心理學看到的東西還要多。心理學家之所以成為心理學家只是因為他讀得多、不是看得多。讀得多,論述能力強,但並不意味著他對很多事情有深刻的感覺。
心理學家有見識淺短的問題,他們除了讀很多書,嘴巴很會談之外,他們的論述常常跟這個世界沒有關係,他們談的也常常只是從美國傳過來的論述而已。台灣九二一大地震時,曾經有一些心理學家、諮商師進入社區去,但都沒有用,常常沒人理他們,這讓我們清楚的看到:「心理學的語言顯然不是這個世界的語言。」那我們有沒有從這些心理學的論述中獲得幫助呢?我想大部分的人會說:「馬馬虎虎吧,看不太出來有甚麼幫助。」那什麼才是對你最有幫助的呢?甚麼書對你產生很大的轉變跟幫助呢?這問題我自己也在想,像是海德格的「存在與時間」就對我產生很大的影響,卡西勒的「人論」也是,我一輩子就是受這幾本書的影響,其他讀的東西則是馬馬虎虎。
為甚麼海德格對我而言具有那麼大的轉化能力?這是因為他所使用的語言,幫助我轉化了我的世界的根本軸線。我講這個例子是因為我是學者,它(海德格的語言)轉變了我的根本大計。大家知道,現在的我是從年經時的科學思維改變來的,所以它(海德格的語言)可以扭動我的思維、代替科學思維,而我認為它比科學思維更強好幾倍。我是如此轉過來的,作為一個知識份子,這是我的機緣。每個人有不同的機緣,你也會有自己的海德格;有些語言可能非常適合你、能夠幫助你、貼近你的需要。當我瞭解到這一點之後,我就不再輕易推薦別人讀海德格了。
後來我曾經想過去從商,但是後來發現自己沒辦法從商,我和朋友只合夥了三個月就拆夥了,那時候我還想,那我就過自己的日子,自絕於世界之外,那時候的我也只剩下海德格,一開始我其實是過著很孤立的生活的,但是後來我就越來越感覺到充實;海德格對我來講是對的,「非心理學的語言」、「非病理的語言」應該是有挖掘的可能性,這對我而言很重要。當我們活著在世界裡,我們就是要去顛覆通俗的看法。
~余德彗老師
- Jun 11 Tue 2013 13:09
重閱余德彗老師課堂劄記有感:一如我收疊心底珍重聆聽的每一位哲人,老師也以其獨具的風格,每一句話,都打開了一道深淵 ; 每一個字,都儼若被賦予了一對翅膀而蛻化出不受時空拘限的獨
close
全站熱搜
留言列表
發表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