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主講者:余德慧老師
課堂紀錄者:石佳儀 紀錄整理者:彭聲傑
本次課堂的前兩小時為欣賞電影【牛鈴之聲】,後面一小時討論。 觀賞網址:http://v.youku.com/v_show/id_XOTc4MDU3NjA=.html。
田野紀錄如何成為可能呢?這名導演用了多少電影膠捲放到電影中?很可 能不到十分之ㄧ。這就像我們在田野現場也會蒐集很多資料,但真正寫出來的差 不多只有十分之ㄧ。
所謂「深度」一定要接觸到很多面向。這部片子沒有什麼廣度,幾乎所有的 鏡頭就在農舍跟田裡,以及在往田裡的路上。之所以深,是因為豐富,豐富是因 為觸及到的面向很多,但觸及到的面向都不是完整的面向,譬如:那隻老牛打翻 了飼料,當老農打老牛時,妻子說:「平常疼得要命,怎麼還打老牛?」這讓我們 看到他們的生活裡,就是疼也有、勞碌命也有,意味著沒有無限上綱。
1
臨床文化諮商:第三講 ( 2011/03/10 ) 這個片子,你們會想用什麼標題呢?
(學生提出幾個關於這個片子的標題:「生死相許」,「感恩」,「在一起」。)
「生死相許」,「感恩」,「在一起」這些都有說不盡的感覺,一種不完全性。 當你看到一個事情的不完全性,並不是它本身的缺陷。「事情」透過不完全性, 跟別的東西勾連在一起。老農跟老牛在一起的感情很深,卻又把牛帶去市集裡打 算賣掉,但賣掉的意圖沒有完全走下去,就又把牛牽回來了。在這部片子裡沒有 唯心論的部份,若是台灣的編劇,很可能就會出現老農牽老牛去賣,回頭看見老 牛流下了眼淚,於是不賣牛了,這就是唯心論,這是最糟糕的田野。
寫田野有一個基本不能變的就是唯物論。唯物論必須要碰觸到實際的東西, 它才會發生,而不是某一個時候突然心意轉變,很多事情必須要推到某一個地 步,譬如說「我很早就想要跟妳分離了」,我有一天就跑掉了。唯心論會說女朋 友或男朋友去上班後,突然就走了,但唯物論會看見,一定是有某件事情開始吵 起來,吵到後來有一方才離開。寫田野,就需要去勾勒物質的條件,物質條件指 的是現實條件,不是指東西;它必須存在一些現實條件。若要寫人如何變心?無 論變好或者變壞?都不要用唯心論。
深度有很多不完全的片面,密密麻麻的有很多面向,像鑽石一樣,彼此閃爍, 彼此輝映。很多概念無法清晰獨立地跑出來,是用一種互相映照的方式出現。一 個觀念在現場出來的時候,不要用一個孤獨、絕對的方式來定義它。譬如談「恩」 時,就不能用字典上的「恩」來對待它,而用「老人跟牛互相依賴了四十年,在 這四十年中,牛每天跟老人在一起。老人沒有牛,就活不下去,牛沒有老人也活 不下來。」這裡的「恩」是一種互相依賴、互相作伴。For you 為了你,老人辛 苦地割草,是要給老牛吃的,當老牛胃口不好的時候,老人就給牛喝米酒。老人 餵了牛,牛則默默載老人,老人回憶著,有一次他睡著了,最後是老牛把他平安 載回家。這讓我們看到,「恩」不是單方面的,而是相互的。相互性要從田野來 定義,不能單獨從語意學上的「恩」來定義;每個面向本身的意義都不能自外於 環境的脈絡,這一點應該要抓得很清楚。只有這樣,深度才能往下走。
2
臨床文化諮商:第三講 ( 2011/03/10 ) 我以前看大陸的兒童詩時會出現這樣的句子:「偉大的毛主席,你是東方的
大太陽」,類似像這種的東西就是把一個概念無限上綱,這就完全不對。
很多心理學過度概念化,今天心理學如果過度概念化,會有一個好處,就是 容易從一個國家傳到另一個國家,這就是為什麼心理學在全世界百分之八十都是 美國心理學。心理學概念的抽象程度很高,只要你學概念,就可以學到那些東西, 但是概念缺乏現實條件。我以前學心理學的時候,我的同學告訴我「我一定是發 展不完全,因為我沒有戀母情結,我怎麼看也不會把媽媽看成是女人,他就認為 自己有問題。」因為根據美式心理學的正常發展結果,他認為自己應該是要有戀 母情結才對。這樣的我們上一代所犯的錯誤,你們這一代就不能再犯了。牛鈴之 聲讓我們看見,如何用互相勾連的方式來界定一個概念、一個感覺。它是一個綜 合體,任何一個田野都會發展出很多的綜合體。
在田野裡找到主題,這是什麼意思?在田野裡要提煉出「症候群」。感冒是 一個綜合症候群,會有流鼻涕、咳嗽、嘔吐、喉嚨發炎等,而不是只單獨講一個 局部現象,而是由好幾個點所產生的綜合現象。從田野裡提出主題的目的,不是 要把某一個觀念飆高,而是將某種綜合提出來,讓我們看出綜合本身有什麼現 象。當我們提出主題,本身在田野的描寫上並不完全,最重要的是田野裡面的動 態;動態就是,看著事情會慢慢不一樣。
讓我們再回到片子中,當老人硬是要用人工割稻,但是兒子看不下去了,就 請鄰居用割稻機幫忙時,全家人都勸老人不要再種田了,老人聽了回答說:「如 果我還活著,就要種田。」片中的動態是,很多人都在勸老人不要種田,但是老 人覺得還有一件事情還沒完成,只要老牛在,老人就要牽老牛到田裡去工作。當 老牛死了後,新訓練的年輕母牛沒辦法耕作,這些都是事情在發生變化。雖然大 家從農夫妻子的旁白中,好像聽到了這些事情的說明,但其實太太說的話都不算 數、也沒有用。我們不能只使用太太的語言,而是只能把太太的各種話當作是場 景的敘說者,而沒有辦法當成是動態的決定者。動態的決定者是老天,有一天牛 站不起來了,是老天的決定。
3
臨床文化諮商:第三講 ( 2011/03/10 )
影片中老農與妻子去拜靈骨塔的時候,太太說:「你一定很想念老牛。」老 人說「牛都死了,還提牠做什麼?」這裡我要點出來,你的知識論要能很明白地 指出語言跟事實的差距,這樣你才會謹慎地選取,某些語言不能等於事實,否則 我們容易把不明不白的語言當作事實。
人心常會捏造,但在做田野工作時,不要有功利之心。如果我希望它所呈現 出來的結果是某些樣子,這就叫做功利之心,若有功利之心,你就去別的領域發 展,而不要來當學術的追求者。你們一定要守住這一點,下田野寫出來的東西不 是要給某個人當功勞的。當你懷著功利之心寫東西時,就是媚俗,而學術的理想 是不要媚俗。
當我們檢視學術界的物質條件時,就知道它非得清高不可。很多教授跟工 程、跟商業、跟政府都沒有瓜葛,一個人能夠跟很多東西沒有瓜葛時,當然就會 清高。當然學術界裡不清高的人也有,譬如說某人兼任某基金會的董事長,擔任 行政院裡的政務官員等。我要說,學術界的清高,不是唯心論的清高;人會清高 是因為碰不到錢。
下田野時你跟某人在一起,他在做某件事情的時候,如果能盡量去了解他的 處境脈絡,對現場會有比較好的幫助。做推論是最危險的。譬如看到一個小孩就 隨便說「好可憐喔,衣服都破掉了。」但是這名孩子可能會覺得衣服破掉還比較 涼快。
在韓劇中,我們常看到人們因怨生恨,或者因愛生恨。下層人的生活雖然有 怨,但卻不容易轉恨,因為彼此的生活還是牽連在一起的。太太會販毒,是因為 跟丈夫有關,一般人看到這裡就會想,情況都已經這樣了,為什麼當事人還不離 開?但就是離不開啊!這裡田野會教你們,事情總是存在著現實條件的限制,所 有的「觀念」都是有限的,而「平面性的觀念」不能夠拉出去,到某一個地方後 觀念就會自動停下來。
4
臨床文化諮商:第三講 ( 2011/03/10 ) 「凝視點」
最高級的凝視是,看到那看不見的東西。每次碰到那個東西就會很傷心,很 悲哀,那就是凋零。(越過老病和凋零,宗教會談到「空」與「虛無」。)【牛鈴 之聲】這個片子的凝視點投得遠遠的,當你在看的時候,你會感覺到凝視點不斷 地包圍著你,不管片中呈現的是下雨,還是泥濘的一條路上;很多事情都讓你感 覺到生活就是搖搖欲墜,這不是誰讓牠(老牛)倒下,這幾乎可以說是天意。
【牛鈴之聲】不斷放出某種無限遠的凝視點,除了紋理的深度外,真正的深 是它的凝視點。遙遠的凝視點是每個人看了都會顫抖的部份。這部電影是在見證 破敗與衰落的過程,而這個過程是很自然的東西。有些片子不深刻,因為它把最 遠的凝視點給遮住了,譬如說不讓悲劇發生,這就是遮蔽凝視點。
過往有一部經典名片叫做「單車失竊記」,任何人看了都會心痛。片中的爸 爸要去偷車,兒子就去找爸爸,故事中人的榮譽感、羞恥感都交雜在一起,讓你 看了就會想哭,因為這部片子的凝視點會讓你無話可講,讓你連想要重複講出劇 情都不太願意。臨床文化的深度理解的訓練,多少跟你有沒有發展出遠處的凝視 點有關係。
(老師離開教室前說的最後一句話) 用你的經驗想,讀太多書沒有用。
課堂紀錄者:石佳儀 紀錄整理者:彭聲傑
本次課堂的前兩小時為欣賞電影【牛鈴之聲】,後面一小時討論。 觀賞網址:http://v.youku.com/v_show/id_XOTc4MDU3NjA=.html。
田野紀錄如何成為可能呢?這名導演用了多少電影膠捲放到電影中?很可 能不到十分之ㄧ。這就像我們在田野現場也會蒐集很多資料,但真正寫出來的差 不多只有十分之ㄧ。
所謂「深度」一定要接觸到很多面向。這部片子沒有什麼廣度,幾乎所有的 鏡頭就在農舍跟田裡,以及在往田裡的路上。之所以深,是因為豐富,豐富是因 為觸及到的面向很多,但觸及到的面向都不是完整的面向,譬如:那隻老牛打翻 了飼料,當老農打老牛時,妻子說:「平常疼得要命,怎麼還打老牛?」這讓我們 看到他們的生活裡,就是疼也有、勞碌命也有,意味著沒有無限上綱。
1
臨床文化諮商:第三講 ( 2011/03/10 ) 這個片子,你們會想用什麼標題呢?
(學生提出幾個關於這個片子的標題:「生死相許」,「感恩」,「在一起」。)
「生死相許」,「感恩」,「在一起」這些都有說不盡的感覺,一種不完全性。 當你看到一個事情的不完全性,並不是它本身的缺陷。「事情」透過不完全性, 跟別的東西勾連在一起。老農跟老牛在一起的感情很深,卻又把牛帶去市集裡打 算賣掉,但賣掉的意圖沒有完全走下去,就又把牛牽回來了。在這部片子裡沒有 唯心論的部份,若是台灣的編劇,很可能就會出現老農牽老牛去賣,回頭看見老 牛流下了眼淚,於是不賣牛了,這就是唯心論,這是最糟糕的田野。
寫田野有一個基本不能變的就是唯物論。唯物論必須要碰觸到實際的東西, 它才會發生,而不是某一個時候突然心意轉變,很多事情必須要推到某一個地 步,譬如說「我很早就想要跟妳分離了」,我有一天就跑掉了。唯心論會說女朋 友或男朋友去上班後,突然就走了,但唯物論會看見,一定是有某件事情開始吵 起來,吵到後來有一方才離開。寫田野,就需要去勾勒物質的條件,物質條件指 的是現實條件,不是指東西;它必須存在一些現實條件。若要寫人如何變心?無 論變好或者變壞?都不要用唯心論。
深度有很多不完全的片面,密密麻麻的有很多面向,像鑽石一樣,彼此閃爍, 彼此輝映。很多概念無法清晰獨立地跑出來,是用一種互相映照的方式出現。一 個觀念在現場出來的時候,不要用一個孤獨、絕對的方式來定義它。譬如談「恩」 時,就不能用字典上的「恩」來對待它,而用「老人跟牛互相依賴了四十年,在 這四十年中,牛每天跟老人在一起。老人沒有牛,就活不下去,牛沒有老人也活 不下來。」這裡的「恩」是一種互相依賴、互相作伴。For you 為了你,老人辛 苦地割草,是要給老牛吃的,當老牛胃口不好的時候,老人就給牛喝米酒。老人 餵了牛,牛則默默載老人,老人回憶著,有一次他睡著了,最後是老牛把他平安 載回家。這讓我們看到,「恩」不是單方面的,而是相互的。相互性要從田野來 定義,不能單獨從語意學上的「恩」來定義;每個面向本身的意義都不能自外於 環境的脈絡,這一點應該要抓得很清楚。只有這樣,深度才能往下走。
2
臨床文化諮商:第三講 ( 2011/03/10 ) 我以前看大陸的兒童詩時會出現這樣的句子:「偉大的毛主席,你是東方的
大太陽」,類似像這種的東西就是把一個概念無限上綱,這就完全不對。
很多心理學過度概念化,今天心理學如果過度概念化,會有一個好處,就是 容易從一個國家傳到另一個國家,這就是為什麼心理學在全世界百分之八十都是 美國心理學。心理學概念的抽象程度很高,只要你學概念,就可以學到那些東西, 但是概念缺乏現實條件。我以前學心理學的時候,我的同學告訴我「我一定是發 展不完全,因為我沒有戀母情結,我怎麼看也不會把媽媽看成是女人,他就認為 自己有問題。」因為根據美式心理學的正常發展結果,他認為自己應該是要有戀 母情結才對。這樣的我們上一代所犯的錯誤,你們這一代就不能再犯了。牛鈴之 聲讓我們看見,如何用互相勾連的方式來界定一個概念、一個感覺。它是一個綜 合體,任何一個田野都會發展出很多的綜合體。
在田野裡找到主題,這是什麼意思?在田野裡要提煉出「症候群」。感冒是 一個綜合症候群,會有流鼻涕、咳嗽、嘔吐、喉嚨發炎等,而不是只單獨講一個 局部現象,而是由好幾個點所產生的綜合現象。從田野裡提出主題的目的,不是 要把某一個觀念飆高,而是將某種綜合提出來,讓我們看出綜合本身有什麼現 象。當我們提出主題,本身在田野的描寫上並不完全,最重要的是田野裡面的動 態;動態就是,看著事情會慢慢不一樣。
讓我們再回到片子中,當老人硬是要用人工割稻,但是兒子看不下去了,就 請鄰居用割稻機幫忙時,全家人都勸老人不要再種田了,老人聽了回答說:「如 果我還活著,就要種田。」片中的動態是,很多人都在勸老人不要種田,但是老 人覺得還有一件事情還沒完成,只要老牛在,老人就要牽老牛到田裡去工作。當 老牛死了後,新訓練的年輕母牛沒辦法耕作,這些都是事情在發生變化。雖然大 家從農夫妻子的旁白中,好像聽到了這些事情的說明,但其實太太說的話都不算 數、也沒有用。我們不能只使用太太的語言,而是只能把太太的各種話當作是場 景的敘說者,而沒有辦法當成是動態的決定者。動態的決定者是老天,有一天牛 站不起來了,是老天的決定。
3
臨床文化諮商:第三講 ( 2011/03/10 )
影片中老農與妻子去拜靈骨塔的時候,太太說:「你一定很想念老牛。」老 人說「牛都死了,還提牠做什麼?」這裡我要點出來,你的知識論要能很明白地 指出語言跟事實的差距,這樣你才會謹慎地選取,某些語言不能等於事實,否則 我們容易把不明不白的語言當作事實。
人心常會捏造,但在做田野工作時,不要有功利之心。如果我希望它所呈現 出來的結果是某些樣子,這就叫做功利之心,若有功利之心,你就去別的領域發 展,而不要來當學術的追求者。你們一定要守住這一點,下田野寫出來的東西不 是要給某個人當功勞的。當你懷著功利之心寫東西時,就是媚俗,而學術的理想 是不要媚俗。
當我們檢視學術界的物質條件時,就知道它非得清高不可。很多教授跟工 程、跟商業、跟政府都沒有瓜葛,一個人能夠跟很多東西沒有瓜葛時,當然就會 清高。當然學術界裡不清高的人也有,譬如說某人兼任某基金會的董事長,擔任 行政院裡的政務官員等。我要說,學術界的清高,不是唯心論的清高;人會清高 是因為碰不到錢。
下田野時你跟某人在一起,他在做某件事情的時候,如果能盡量去了解他的 處境脈絡,對現場會有比較好的幫助。做推論是最危險的。譬如看到一個小孩就 隨便說「好可憐喔,衣服都破掉了。」但是這名孩子可能會覺得衣服破掉還比較 涼快。
在韓劇中,我們常看到人們因怨生恨,或者因愛生恨。下層人的生活雖然有 怨,但卻不容易轉恨,因為彼此的生活還是牽連在一起的。太太會販毒,是因為 跟丈夫有關,一般人看到這裡就會想,情況都已經這樣了,為什麼當事人還不離 開?但就是離不開啊!這裡田野會教你們,事情總是存在著現實條件的限制,所 有的「觀念」都是有限的,而「平面性的觀念」不能夠拉出去,到某一個地方後 觀念就會自動停下來。
4
臨床文化諮商:第三講 ( 2011/03/10 ) 「凝視點」
最高級的凝視是,看到那看不見的東西。每次碰到那個東西就會很傷心,很 悲哀,那就是凋零。(越過老病和凋零,宗教會談到「空」與「虛無」。)【牛鈴 之聲】這個片子的凝視點投得遠遠的,當你在看的時候,你會感覺到凝視點不斷 地包圍著你,不管片中呈現的是下雨,還是泥濘的一條路上;很多事情都讓你感 覺到生活就是搖搖欲墜,這不是誰讓牠(老牛)倒下,這幾乎可以說是天意。
【牛鈴之聲】不斷放出某種無限遠的凝視點,除了紋理的深度外,真正的深 是它的凝視點。遙遠的凝視點是每個人看了都會顫抖的部份。這部電影是在見證 破敗與衰落的過程,而這個過程是很自然的東西。有些片子不深刻,因為它把最 遠的凝視點給遮住了,譬如說不讓悲劇發生,這就是遮蔽凝視點。
過往有一部經典名片叫做「單車失竊記」,任何人看了都會心痛。片中的爸 爸要去偷車,兒子就去找爸爸,故事中人的榮譽感、羞恥感都交雜在一起,讓你 看了就會想哭,因為這部片子的凝視點會讓你無話可講,讓你連想要重複講出劇 情都不太願意。臨床文化的深度理解的訓練,多少跟你有沒有發展出遠處的凝視 點有關係。
(老師離開教室前說的最後一句話) 用你的經驗想,讀太多書沒有用。
全站熱搜
留言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