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當代琴壇絕代雙驕
2010-10-24 旺報 【記者黃奕瀠、吳靖雯/專題報導】
國際知名華人鋼琴家郎朗和李雲迪,頻頻被外界比較,在這個「蕭邦年」更顯白熱化,誰先上台表演,誰排名在前,都引起媒體注意。
同登今年中國國家形象宣傳片的中國鋼琴年輕「雙星」--郎朗與李雲迪,打從在國際上闖蕩出名堂以來,外界對兩人的比較從未少過,一陽一陰的風格更讓媒體有大做文章的機會,兩人之間的瑜亮情結甚至無形間產生「人生不相見,動如參與商」的默契。10月初郎朗的抵台記者會開始前,主辦單位曾要求媒體不得提到關於「傳說中的對手」李雲迪的任何問題。如此白熱化的態勢為兩人對峙傳聞又添上一筆。
生長背景迥異
不少國內外樂評都指出,李雲迪和郎朗予人的演奏印象的確截然不同:前者詩意優雅、深沉內斂,後者則斧鑿過度、刻意賣弄激情。兩人迥異的詮釋風格,也呼應不同成長背景:李雲迪生於四川重慶,18歲獲蕭邦鋼琴大賽首獎前,所有訓練都在大陸完成;郎朗生於遼寧瀋陽,14歲赴美學琴,17歲代打登台,從此一奏成名。
除此之外,郎朗出生音樂世家,在充滿文藝工作者的環境中成長,李雲迪則是工人之子,從「文化沙漠」深圳發跡,這兩個同齡的音樂家,竟都從三歲開始學琴,都從一首歌開始對音樂著迷,天賦驚人。除此之外,兩個人都藉著「優秀人才入境計畫」成為香港居民。
風格大不同
李雲迪有了蕭邦首獎這張文憑後迅速走紅,斯文俊秀的外型為他贏得「鋼琴王子」美譽,擁有眾多女粉絲;相較之下,不曾得過任何重要國際比賽獎項的郎朗,則是靠一場場演奏累積口碑,名聲打遍天下無敵手,甚至超越了李雲迪,可說是「美國夢」的最佳例證之一。
郎朗每場演奏會總會帶給樂迷不同曲風的演出,又是李斯特又是蕭邦,甚至在北京國際音樂節上連續奏出十首協奏曲,但李雲迪總是反覆練著經典,特別是蕭邦,他說反覆練習讓他可以抓住作品的風格,產生新的體驗和創造力。
郎朗學習新曲子的速度急且快,每年力拚上百場演出,積極增加曲目灌錄CD,宛如短跑衝刺健將。而李雲迪像是馬拉松長跑好手,屬於慢工出細活型,無論在曝光率、發片率和演出頻率都不算高,這跟他堅持長期醞釀、沈澱的低調性格有關,加上對錄音要求極高,重錄也是司空見慣的事。
陽關道與獨木橋
2001年李雲迪先被環球唱片旗下德國古典大廠DG簽為專屬藝人,但2003年郎朗也加盟環球,兩人競合狀態顯見。儘管公司為二人包裝出截然不同形象,但由於宣傳及製作的配合度有差異,加上市場反應,逐漸傳出「厚此薄彼」、「一山不容二虎」等猜測,李雲迪終於在2008年結束續約主動離開環球,今年初加入EMI旗下;郎朗也琵琶別抱,改投欲主打3D路線的Sony。
對於老是被拿來與大出風頭的郎朗相比,李雲迪並不介意:「在音樂裡永遠不存在競賽,只有馬才競賽。每個藝術家都有自己的原創,就看觀眾如何選擇。藝術是見仁見智的,就像Gucci和Prada各有特點,能說哪個更好哪個不好嗎?」對他來說,藝術領域沒有爭第一這回事,成績也無法量化,唯有做好演出才是最重要的部分。對比李雲迪的坦言,郎朗反倒曾表示等著這位對手趕上他的腳步,而且「王不見王」的場面似乎已成為彼此心照不宣的默契。
國外樂評兩極化待遇
《華盛頓郵報》曾指稱郎朗具有濃厚的藝人特質,雖琴藝卓越,然肢體語言過剩、流於浮濫炫麗,似乎亟欲告訴觀眾音樂之於他意義重大。自言對傳播琴音比宣傳代言更有興趣的李雲迪,認為「古典音樂沒有過多華麗的裝飾,卻有最美的旋律與最完美的和弦,乾淨地展現。」其表現名副其實,深獲《英國獨立報》肯定:「演奏如此精湛且純粹」。談到目前許多古典音樂家嘗試跨界製作,李雲迪有所堅持:「古典音樂不是娛樂,音樂家也不該討好觀眾,跨界體驗不出古典音樂的美感,就像廣東菜如果創新跨界,就吃不出正宗。」
即使郎朗在世界琴壇上引領風騷,但他「撈過界」的舉動引來《英國獨立報》負面樂評。文中諷刺郎朗在崛起後的燦爛數年生涯內,便已為一堆精品站台,但這些都比不上最近為倫敦的Langham Hotel代言來得經典,甚至用「行銷人的夢想成真、爽到夢遺(a marketing man's wet dream)」來形容雙方合作。畢竟,還有什麼能比得上恰巧與這位鋼琴界巨星同名(Lang)更具廣告宣傳效果?
流行跨界影像
一個是南方貴族般溫文爾雅的天秤座,一個是北方大漢、行事洋派的雙子座。在流行排行榜方面,朗郎躋身《人物》雜誌2008年度票選「世上最性感男人」,李雲迪則入圍2010胡潤20位潮流先鋒之一。雖然二人都有意將古典樂推廣到大眾之中,但郎朗帶動的範圍似乎廣闊許多。
除了是熱門廣告代言人選外,兩人也不約而同地成為紀錄片主角:今年金馬影展片單之一《我為琴狂》(Pianomania)便由郎朗擔綱演出,記錄維也納首席調音師Stefan Knupfer的傳奇「琴癡」故事;該片亦在美國舊金山國際影展奪得最高榮譽「金色大門獎」。李雲迪則推出《蕭邦的浪漫》(The Young Romantic: A Portrait of Yundi),記錄他和日本名指揮家小澤征爾、柏林愛樂的合作排練,搭配訪談李雲迪及其親友、師長等多種角度。該片曾在日本NHK電視台播放後引起極大迴響,諸多粉絲致信NHK要求重播;後來應觀眾要求,該片首播一周後破例再次播映。
蕭邦年 看蕭邦傳人
2010-10-24 旺報 【記者吳靖雯/專題報導】
▲位於巴黎拉榭思神父墓園(Pe`re Lachaise)的蕭邦之墓迄今依然有不少人追悼祭祀。(吳靖雯攝)
本屆波蘭蕭邦鋼琴大賽比賽結果揭曉:由俄國女鋼琴家尤莉安娜.亞佛迪瓦(Yulianna Avdeeva)獲得首獎,成為繼阿格麗希之後,45年來唯一女性首獎得主,優勝者演奏會於翌日舉行,將在12月時擔綱蕭邦年閉幕音樂會演出。本屆入圍決賽的10位參賽者全無亞裔人士,台灣與大陸全數槓龜;對照預賽時亞裔人士強占多數比例,反差極大。
今年為「鋼琴詩人」蕭邦冥誕200週年,第一場紀念音樂會於1月初在蕭邦祖國波蘭揭幕。值得注意的是,當時擔任獨奏的鋼琴家是郎朗,而非10年前鋼琴大賽首獎得主李雲迪。後者是直到3月1日於波蘭首都華沙舉辦的「蕭邦誕辰日音樂會」中才擔綱演出。整年下來全球有多達2000項左右的相關慶祝活動,包括音樂會、展覽、電影和文藝表演,儼然掀起一股「蕭邦熱」。
二大巨星較勁
最近一次兩人先後亮相的場合則是甫在保利劇院登台的「第13屆北京國際音樂節」,由郎朗與余隆率領的中國愛樂樂團,全球首演以蕭邦為靈感的鋼琴協奏曲新作《毀滅與回憶》率先拉開序幕,隔日由李雲迪帶來一場蕭邦作品獨奏會。
去年紐約卡內基廳舉辦中國音樂節,原本兩人同在受邀名單之列,後來李雲迪因故取消,郎朗順利登台。今年北京國家大劇院推出蕭邦年音樂會,由郎朗擔綱開幕主秀。據大陸樂評人透露,李雲迪原本也受劇院邀約,但知悉揭幕鋼琴家為郎朗後便以巡迴忙碌之由婉拒。後來在唱片公司和劇院方面安排下,方同意加開獨奏會並列入大劇院蕭邦年系列。
這兩位琴逢敵手的華人音樂家成就,同時備受波蘭政府肯定:郎朗日前獲波蘭駐華大使頒贈「蕭邦護照」,成為波蘭政府授予全球80位「蕭邦大使」中的一員。今年5月,李雲迪榮獲波蘭文化部授予至高榮譽的藝術文化勳章,成為有史以來首位獲取殊榮的華人。即便如此,究竟孰為「蕭邦代言人」?答案依然模糊。
今年李雲迪以蕭邦為主題進行世界巡迴演出,台灣也是其中一站。被問到為何只鍾情蕭邦樂曲時,他坦言每次彈奏蕭邦之作,都能感受到這位愛國鋼琴詩人其深厚的祖國情懷與強烈的民族忠誠。這十年來,李雲迪對人生有著更為成熟的洞察,歷練與經驗豐富也多了,對蕭邦作品有更深層的理解,不復以往當年比賽青澀的感覺。
李雲迪因外表俊帥,時有電影邀約拍攝,但都遭婉拒,「我其實不排斥,反而覺得可以嘗試,但重點是我是鋼琴家,就算拍電影,也不能失去我的身分。」他表示演戲雖非強項,但很樂意彈奏蕭邦作品,「蕭邦比較難把握的在於他的節奏與音色,有一種極具彈性的柔韌度,一般人都能聽到蕭邦音樂的優美,但其特別之處在於他對民族的忠誠及對國家的熱愛,他那種愛國之心,還有執著與專注,對我也有很大的影響。」
細數蕭邦演奏家
擅長演奏蕭邦作品的鋼琴家多如繁星,已故者如魯賓斯坦、柯爾托、霍洛維茲、李帕第、李希特等;長青輩代表人物,首推義大利的波里尼、蘇聯入英籍的阿胥肯納吉、阿根廷的阿格麗希……都是60年代蕭邦比賽的優勝者,也曾多次在中國演奏。中生代代表人物則包括俄羅斯的布寧、美國的歐爾森、法國的卡薩里斯,及首位獲蕭邦國際鋼琴大賽首獎的亞洲人──越南鋼琴家鄧泰山。至於年輕一代,除了郎朗、李雲迪、陳薩、王羽佳等中國新銳,法國才子紐伯格、波蘭布列扎克茲等也在其中。
今年3月,曾被譽為「賦有蕭邦靈魂」的中國音樂家傅聰,在台北國家音樂廳演出蕭邦曲目。如今76歲的傅聰在1955年曾奪得蕭邦鋼琴大賽第三名,並獲「馬祖卡」最佳表演獎。之後他以深入詮釋蕭邦作品馳騁樂壇。儘管身為較早在西方樂壇揚名的華人鋼琴家,但相較於掀起巨星旋風的表演家郎朗,傅聰的風格偏向傳統型:著重知音勝過大眾。
所謂長江後浪推前浪,中國鋼琴家人才輩出:年僅13歲的華裔鋼琴神童「牛牛」張勝量,今年5月灌錄《蕭邦鋼琴練習曲全集》,日前更於德國贏得2010年萬寶龍「傑出青年音樂家大獎」。
以色列鋼琴大師瓦爾地(Arie Vardi)曾言:「中國人與蕭邦天性親近,中國人可說是最熱愛與最適合彈奏蕭邦音樂的民族之一。」此外,瓦爾地亦為中國許多年輕鋼琴家如李雲迪、陳薩等人的老師。
追隨蕭邦的浪漫派鋼琴家
2010-10-24 旺報 【記者黃奕瀠/專題報導】
今年不僅是蕭邦誕辰二百周年,十月,也是李雲迪獲得蕭邦國際鋼琴大賽十周年紀念,同時也是李雲迪的生日。在這個月分,他將來台演出。
今年,波蘭政府致贈李雲迪最高等級的文化勳章,李雲迪成為首位獲此榮譽的華人藝術家。在授獎會場上,沉寂近兩年時間的李雲迪對獲此榮譽欣喜萬分,他表示這是自己「再起飛」的新起點:「未來我會更加專注在音樂上,彈我自己喜歡的作品,不會因別人的要求,而改變我對音樂的追求。」
10年前,18歲的李雲迪一舉奪得第14屆蕭邦國際鋼琴比賽金獎,打破首獎連續15年從缺的局面,並成為開賽73年來最年輕的首獎得主,這位來自「文化沙漠」深圳的工人之子 也成為首位獲首獎的中國人,震驚世界琴壇。
李雲迪從不懂蕭邦,成為追隨蕭邦的浪漫派鋼琴家,讓他獲得世界樂壇的重視。因而,在今年波蘭駐華使館籌畫的眾多活動中,李雲迪也熱情參與。
蕭邦中國代言人
今年3月1日,蕭邦誕辰當日,他受邀在華沙國家大劇院舉行的紀念蕭邦誕辰音樂會上,擔綱前半場演出。時任波蘭總統的卡欽斯基極讚賞李雲迪,甚至親自邀他舉行獨奏會,並感嘆他許久未在波蘭舉行獨奏會。不料隔月,波蘭總統及政要因空難喪生,當時人在日本演出的李雲迪震驚哀慟不已,不僅立刻表達哀悼,也在當日晚上加演蕭邦《葬禮》第三樂章致意。
李雲迪和波蘭的緣分深切,更儼然是中國蕭邦的代言人。年中還加入音樂話劇《蕭邦CHOPIN》, 「我不負責演出,我只作我擅長的演奏,所以沒有台詞和表演。」李雲迪表示,他「支持」這個話劇,但他只能作自己專長的事,由於演出檔期的問題,不一定每場都能配合。後來,李雲迪只演出三場。《蕭邦CHOPIN》的世界首演是在中國,足見中國大陸的蕭邦熱。
更值得注意的是李雲迪在北京國家大劇院的演出。為了迎接「蕭邦年」,北京國家大劇院邀請國內外鋼琴名家演出,朗朗是開幕的鋼琴家。名單揭曉時,唯獨不見李雲迪。根據大陸樂評人透露,李雲迪聽說郎朗擔綱開幕便婉拒。後因加盟EMI,在唱片公司和劇院方面安排下,同意加開獨奏會,列入大劇院蕭邦年系列。
呈現十年來的變化
儘管李雲迪不是國家大劇院蕭邦系列首演者,卻是首位在大劇院錄製專輯的鋼琴家,對彼此都別具意義。「畢竟我是中國人,在祖國重要的演出場地錄製專輯,是有代表性的。我想展現作為一個中國人的驕傲。」李雲迪透露,原先計畫於卡內基或倫敦音樂廳錄音,但後來仍決定在北京進行,「有太多音樂家在這些音樂廳錄專輯了。」因此在國家大劇院的現場演出專輯,格外不同。 這張專輯跟影像紀錄,也將在十月發行,十月不僅是李雲迪得獎十年紀念,也是他的生日。
選曲上,李雲迪考慮到現場觀眾,挑選通俗易懂的曲目及戲劇性強的曲子,「大家聽起來才有意思。」李雲迪表示,時常演奏蕭邦作品,今年的演出也都為了蕭邦,這些時間的投入,讓他對蕭邦的理解更為加深,他也深切期望,讓樂迷感受到他10年來的進步:「看看比賽的Live和這場演出的Live,便會知道我的變化。」
演奏前需要小睡的李雲迪
2010-10-24 旺報 【記者黃奕瀠/專題報導】
李雲迪綵排時,便已進行錄音工作。這兩位德國錄音師從第一章專輯便和李雲迪合作,已有默契,即使是採排,李雲迪也相當投入演奏,臉上皆是汗水,完成一場演出,他便會如釋重負一般在椅子上「頓跳」一下。
綵排加演奏會整整一天後,李雲迪除了參加簽售會外,還有贊助商的酒會,而後再進音樂廳補拍鏡頭,結束時已近清晨。如此長時間的工作,李雲迪不以為意,表示只要演出前讓他睡兩個小時的午覺,他便可精神十足,調整好狀態,許多年來他都維持這個習慣。「小澤征爾也是需要睡覺,而且他會睡到演出前才醒來。」李雲迪偷偷爆了這個國際指揮家的料。
李雲迪對在國家大劇院的演出感到滿意,「我在中國彈琴都很舒服、很放鬆。」他表示,觀眾的熱情讓他得以盡情發揮。好奇詢問,現場一些雜音干擾、聽眾在不對的地方鼓掌,難道不會影響演出?他笑說,彈奏時很專注,不會感覺到。「聽眾誤以為結束而鼓掌,在歐美也時常發生。」李雲迪不以為意,他表示過去蕭邦也是在沙龍、小酒吧演出,聽眾也是隨時喝釆。
「我喜歡現場演出的錄製。」曾表示不喜歡「音樂罐頭」般唱片錄製的李雲迪,認為演出時,情緒和感情都是現場的,是「人的狀態」,加上演奏時和觀眾互動產生的磁場,其投入都不是錄音室裡錄製唱片可相比的。因此,李雲迪表示他的現場演出不會太多修飾,希望呈現真實。
用鋼琴改變世界的表演巨星
2010-10-24 旺報 【記者吳靖雯/專題報導】
郎朗每年在全球舉行上百場演出,其名氣讓他成為中國對外發聲的最佳管道,宛如一塊代表華人的「金字招牌」,加上配合度高,凡是任何官方大型活動,他就成為掛保證的選擇。曾為電影《魔戒三部曲》配樂的Howard Shaw特地耗費一年時間替郎朗譜寫一首鋼琴協奏曲,日前於北京國際音樂節揭幕演出。郎朗並於上月獲頒德國重要的媒體獎金雞獎(Goldene Henne)。
屬於「80後」一代、個性活潑樂觀的郎朗,廣受大眾喜愛,演奏會經常一票難求。10月在台北國家音樂廳舉辦獨奏會更是最好例證:門票在開演前一兩周便已全數售罄。能把許多平常不聽古典樂的人帶進音樂廳,是其他枱面上鋼琴家做不到的;因此也只有郎朗敢號稱「我用鋼琴改變世界」。
加盟新東家推3D
郎朗來台數次,今年加盟Sony Music後於10月初首次抵台演出,新東家為他發行的第一張專輯更是他在2月時於維也納金色大廳的現場錄音。郎朗神采奕奕地表示這是個「新的開端」,今年錄製的3D作品除了金色大廳演出外,也包括與波蘭政府合作的真人動畫片《蕭邦計畫:飛行機器》(Project Chopin - The Flying Machine)。為了讓攝影機從各角度充分取景,一首曲子得反覆彈上數次才能錄製完畢。他強調3D版比傳統手法更具空間感、更為生動,無論在視覺或聽覺上都更有衝擊感,亦特別選了能戲劇化表現的曲目以突顯演出效果。此外,為滿足古典樂迷的喜好,除了高科技的藍光DVD,也灌製黑膠唱片版本,「聽起來比較有韻味。」郎朗笑道。
郎朗喜歡縮短與觀眾的距離,這點可從他在演出時會把鋼琴往外稍為推移看出來,如此一來聲音就會離觀眾更近。有些音樂家很挑剔鋼琴擺放的位置,他甚至舉例以前看到舞台地板上印記在何處就能判斷這是哪位大師所留下來的,就跟足球員在場上講究發球點一樣。
持續鑽研彈琴技巧
由於這幾年都在鑽研貝多芬的作品技巧,郎朗表示彈完後更能清醒認識到音樂的框架與組成因子,在深度上有所突破,「如果能學進去的話,在音樂悟性上會有很大的進展」;另一方面滲透貝多芬的曲子後,也能把他前後時期的作曲家都學了一遭,「可以看到連接性,有助於快速理解、短期內掌握這些流派」,他充滿雄心壯志地表態,希能明年能演奏這位樂聖全部的協奏曲。
金色大廳向來是藝術家心目中的珠穆朗瑪峰,以在此登台演出為榮,郎朗也不例外。他毫不諱言在音樂聖城演奏是個很大的挑戰,但若是能被眾人認可,帶來的激勵更大。全球演出行程滿檔的他,坦言無論是紐約、倫敦或台北,「在哪裡彈琴都不容易,因為大家越來越懂古典樂。」
跨界野心強烈
近年郎朗音樂生涯一飛沖天,游刃在古典領域之餘也投入跨界發展。恰好Sony以製作跨界專輯為名(如大提琴家馬友友作品),今年又大力發展3D影音內容,因此正中下懷。曾經為日本電影《交響情人夢》演奏配樂、在舞台上用iPad表演彈琴等舉動,都證明了郎朗的自述:「以時髦的風格來演奏,一洗古典樂給人的刻板印象,期望吸納更多的年輕樂迷。」他的理想是邀請王力宏、周杰倫這些有古典樂背景的歌手一起合作,或是融入嘻哈或流行音樂,創造出全新風格的曲子。不過,郎朗強調他的跨界有限度,「我絕對不會把貝多芬命運交響曲變成電音版,這種跨界是壞了作品本身。」
因為郎朗如此「博覽群家」,自然不認為自己的曲風近年來有所改變,只有選擇表演的作曲家與曲目不同罷了。儘管在舞台上時激情演出,郎朗自言曲子結束後「一下子就能從彈琴的情境抽離出來」,足見他能把兩種狀態充分區隔。
郎朗不僅在演奏曲目上「多學而識之」,對音樂的品味也是再廣泛不過:從世界三大男高音到美國女歌手Beyonce、從交響樂到華格納樂劇,都是他會接觸的類型。儘管是古典樂出身,郎朗並不認為貝多芬、蕭邦等古典作曲家與流行巨星麥可傑克森有高低之分,兩種都同等重要。
行善不落人後
成立了國際慈善基金會的郎朗,除了已透過Youtube從來自全球的音樂孩童中遴選出八位給予獎學金和演奏機會外,他表示希望下次來台時也能選出本地優秀的少年兒童鋼琴家加以栽培。此外,郎朗提及2012年將有一部他所參與配樂及演出的動畫大片問世,但其餘詳情不便透露;至於跟知名爵士樂手Herbie Hancock明後年合作的全球巡迴演出,希望也能把台灣列為其中一站。
儘管郎朗慈善義演、廣告代言等「外務」不斷,但是巡迴演出與灌製專輯的腳步從未停過。如今的他已是架勢與時尚味十足的「明星」,正摩拳擦掌準備迎向一波又一波的演出。
紀錄片中二位青年鋼琴家肖像
2010-10-24 旺報 【記者黃奕瀠/專題報導】
郎朗「軋了一角」的紀錄電影《我為琴狂》即將上映,以李雲迪為主角的紀錄電影《蕭邦的浪漫》DVD今年由太古國際在台發行。從影像中,我們可窺見鋼琴家的音樂人生,以及協助他們完成夢想的人們。在樂聲中,我們從畫面感受。
一部以維也納首席調音師史蒂芬克努佛(Stefan Knupfer)為主角的紀錄電影《我為琴狂》(Pianomania),將在本屆金馬影展上放映,隨後上院線。在電影中,克努佛總是耳朵貼著琴,仔細聆聽,東敲西敲,試著調整出最完美的琴音,儼然是個「音癡」。舉世知名的鋼琴家在演奏會前都需要他幫忙找到漂亮的琴音,才肯從容登場。
「你問一個極偉大的鋼琴家,是否真的滿意了,他會回答,這個嘛……,大部分鋼琴家都不會滿意的。」克努佛說,當一個鋼琴家彈得好一些,另一個鋼琴家卻可以表現得不同,他們只會部分滿意。
調著完美琴音
「這樣你滿意了嗎?」想起在李雲迪在北京國家大劇院演出前的排練試音,長期合作的錄音師從音控室請他調整琴音,每個段落結束,李雲迪便回頭探問是否滿意。從香港跟隨他而來的調音師隨侍在側,當他停止排練後,提著調音箱的調音師立刻一躍而上舞台趕緊試音。鋼琴所在的位置需要固定,符合鋼琴家的習慣。
一個傑出的音樂家,一場完美的演奏會,不只需要幾首偉大的作品或者練出高超的技巧,還需要許多執著於音樂的專家協力。克努佛總專注地在台下看著鋼琴家們排練,或許曾看過李雲迪,然而在《我為琴狂》中最初登場的鋼琴家,是郎朗。「因為郎朗是個有趣的鋼琴家吧。」代理發行這部紀錄電影的海鵬負責人姚經玉表示:「你不覺得他很有趣嗎?」朗朗像大孩子一般的彈琴,動作誇張在畫面上的確很有戲劇性。
「我覺得聲音好像不是很乾淨……。」朗朗彈了一下手大幅度揮高,等著尾音落下,對克努佛說,「是不是?」克努佛點了點頭表示會調整。不只如此,包含琴椅的高度厚度皆會影響鋼琴家,克努佛還得尋找鋼琴家滿意的琴椅。
郎朗的演奏會開始後,隔著門,克努佛說:「他閉上眼睛,彈奏,他就到了無法觸及的境界。當你說我們開始取悅觀眾吧,他就開始彈奏,而你的注意力就離不開他了。」他是這麼守著每個鋼琴家和他的樂音的。「當我看著鋼琴家所有的人生,真的感到開心,我於是下了舞台,等著觀眾進來。」克努佛說。
相較於郎朗在《我為琴狂》中「軋了一角」,2008年底公映的《蕭邦的浪漫》(The Young Romantic)則是一部完全以李雲迪為主角的記錄電影。自2005年,李雲迪與小澤征爾指揮的柏林愛樂一起演奏拍起,隨著李雲迪巡迴各地演出拍攝記錄,費時三年完成。
這部音樂電影是受霍洛維茨晚年的電影《最後的浪漫》啟發而拍攝的,投資200萬美元,由曾擔任《紅色小提琴》、馬友友的《來自巴哈的靈感》等50多部電影製片的大牌電影人NivFichman執導。電影從李雲迪三歲學琴開始談到現在的成就,從家庭拉到世界,儼然是前半生的自傳。
這部記錄電影非常好看,不僅僅是李雲迪的音樂態度和他的成就,讓影片吸引人,導演用心的結構設計更譜出了影像的協奏曲。例如李雲迪站在母校深圳藝術學院為了紀念他得蕭邦大賽首獎而立的獎座前說,很多人以為上面的頭像是他,但其實是蕭邦,「立像這種事,一百年後再說吧,那時才能確定我是否成功了。」然而畫面一轉,接到藝術家在為李雲迪塑造蠟像,為了讓他成為英國杜莎夫人蠟像館第一位華人鋼琴家。李雲迪成功了嗎?他沒有說,只見雕塑家細細為李雲迪的蠟像臉上塗上粉末,畫面跳接到他出席北京國家大劇院開幕記者會前,化妝師在他臉上抹粉。
因為太年輕
除此之外,影片以李雲迪參加柏林愛樂的演奏會為主調,不停穿插他和小澤征爾的互動,兩位傑出的亞洲音樂家,一老一少,共同合作著普羅高菲夫第二號。這首協奏曲是普羅高菲夫年輕時候的創作,李雲迪認為困難有挑戰性,小澤征爾則笑說,普羅高菲夫無非是太年輕想炫耀自己。
「太年輕」,顯然就是小澤征爾和李雲迪互動的火花。被小澤征爾評為「年輕,20年後會很不錯」的李雲迪,在排練時,一次又一次起身要求小澤征爾「再快一些」。普羅高菲夫第二號技巧複雜,不是普通鋼琴家可以追上,但李雲迪的挑戰心或許被激起:「再快一點。」小澤征爾對著樂團說,「他(李雲迪)喜歡快速度,真是個年輕人。」一個年輕的鋼琴家想超越年輕氣盛的作曲家,資深指揮家和老牌的交響樂團也得跟上速度,這場演奏會後來成為經典。
值得注意的是,紀錄片也不忘深度探討李雲迪所出生的中國,包含他來自一個平凡的家庭,出生在西南的工業城市,在深圳這個「文化沙漠」生長學習。影片一開始即打出字幕:「在中國,至少有兩千萬想開演奏會的琴手(pianists),25歲的李雲迪是他們的目標之一。」在深圳,仍有許多夢想成為音樂家的小孩,在廣州,無數的中國工人為全世界製造一架又一架的昂貴鋼琴。當蕭邦大賽誕生第一個來自中國的首獎得主,有成千上萬的鋼琴在這個世界工廠產出,也有千萬學琴的中國人夢想著出頭。這部紀錄片什麼都沒有說,但黑白琴鍵已彈奏出了一切。
2010-10-24 旺報 【記者黃奕瀠、吳靖雯/專題報導】
國際知名華人鋼琴家郎朗和李雲迪,頻頻被外界比較,在這個「蕭邦年」更顯白熱化,誰先上台表演,誰排名在前,都引起媒體注意。
同登今年中國國家形象宣傳片的中國鋼琴年輕「雙星」--郎朗與李雲迪,打從在國際上闖蕩出名堂以來,外界對兩人的比較從未少過,一陽一陰的風格更讓媒體有大做文章的機會,兩人之間的瑜亮情結甚至無形間產生「人生不相見,動如參與商」的默契。10月初郎朗的抵台記者會開始前,主辦單位曾要求媒體不得提到關於「傳說中的對手」李雲迪的任何問題。如此白熱化的態勢為兩人對峙傳聞又添上一筆。
生長背景迥異
不少國內外樂評都指出,李雲迪和郎朗予人的演奏印象的確截然不同:前者詩意優雅、深沉內斂,後者則斧鑿過度、刻意賣弄激情。兩人迥異的詮釋風格,也呼應不同成長背景:李雲迪生於四川重慶,18歲獲蕭邦鋼琴大賽首獎前,所有訓練都在大陸完成;郎朗生於遼寧瀋陽,14歲赴美學琴,17歲代打登台,從此一奏成名。
除此之外,郎朗出生音樂世家,在充滿文藝工作者的環境中成長,李雲迪則是工人之子,從「文化沙漠」深圳發跡,這兩個同齡的音樂家,竟都從三歲開始學琴,都從一首歌開始對音樂著迷,天賦驚人。除此之外,兩個人都藉著「優秀人才入境計畫」成為香港居民。
風格大不同
李雲迪有了蕭邦首獎這張文憑後迅速走紅,斯文俊秀的外型為他贏得「鋼琴王子」美譽,擁有眾多女粉絲;相較之下,不曾得過任何重要國際比賽獎項的郎朗,則是靠一場場演奏累積口碑,名聲打遍天下無敵手,甚至超越了李雲迪,可說是「美國夢」的最佳例證之一。
郎朗每場演奏會總會帶給樂迷不同曲風的演出,又是李斯特又是蕭邦,甚至在北京國際音樂節上連續奏出十首協奏曲,但李雲迪總是反覆練著經典,特別是蕭邦,他說反覆練習讓他可以抓住作品的風格,產生新的體驗和創造力。
郎朗學習新曲子的速度急且快,每年力拚上百場演出,積極增加曲目灌錄CD,宛如短跑衝刺健將。而李雲迪像是馬拉松長跑好手,屬於慢工出細活型,無論在曝光率、發片率和演出頻率都不算高,這跟他堅持長期醞釀、沈澱的低調性格有關,加上對錄音要求極高,重錄也是司空見慣的事。
陽關道與獨木橋
2001年李雲迪先被環球唱片旗下德國古典大廠DG簽為專屬藝人,但2003年郎朗也加盟環球,兩人競合狀態顯見。儘管公司為二人包裝出截然不同形象,但由於宣傳及製作的配合度有差異,加上市場反應,逐漸傳出「厚此薄彼」、「一山不容二虎」等猜測,李雲迪終於在2008年結束續約主動離開環球,今年初加入EMI旗下;郎朗也琵琶別抱,改投欲主打3D路線的Sony。
對於老是被拿來與大出風頭的郎朗相比,李雲迪並不介意:「在音樂裡永遠不存在競賽,只有馬才競賽。每個藝術家都有自己的原創,就看觀眾如何選擇。藝術是見仁見智的,就像Gucci和Prada各有特點,能說哪個更好哪個不好嗎?」對他來說,藝術領域沒有爭第一這回事,成績也無法量化,唯有做好演出才是最重要的部分。對比李雲迪的坦言,郎朗反倒曾表示等著這位對手趕上他的腳步,而且「王不見王」的場面似乎已成為彼此心照不宣的默契。
國外樂評兩極化待遇
《華盛頓郵報》曾指稱郎朗具有濃厚的藝人特質,雖琴藝卓越,然肢體語言過剩、流於浮濫炫麗,似乎亟欲告訴觀眾音樂之於他意義重大。自言對傳播琴音比宣傳代言更有興趣的李雲迪,認為「古典音樂沒有過多華麗的裝飾,卻有最美的旋律與最完美的和弦,乾淨地展現。」其表現名副其實,深獲《英國獨立報》肯定:「演奏如此精湛且純粹」。談到目前許多古典音樂家嘗試跨界製作,李雲迪有所堅持:「古典音樂不是娛樂,音樂家也不該討好觀眾,跨界體驗不出古典音樂的美感,就像廣東菜如果創新跨界,就吃不出正宗。」
即使郎朗在世界琴壇上引領風騷,但他「撈過界」的舉動引來《英國獨立報》負面樂評。文中諷刺郎朗在崛起後的燦爛數年生涯內,便已為一堆精品站台,但這些都比不上最近為倫敦的Langham Hotel代言來得經典,甚至用「行銷人的夢想成真、爽到夢遺(a marketing man's wet dream)」來形容雙方合作。畢竟,還有什麼能比得上恰巧與這位鋼琴界巨星同名(Lang)更具廣告宣傳效果?
流行跨界影像
一個是南方貴族般溫文爾雅的天秤座,一個是北方大漢、行事洋派的雙子座。在流行排行榜方面,朗郎躋身《人物》雜誌2008年度票選「世上最性感男人」,李雲迪則入圍2010胡潤20位潮流先鋒之一。雖然二人都有意將古典樂推廣到大眾之中,但郎朗帶動的範圍似乎廣闊許多。
除了是熱門廣告代言人選外,兩人也不約而同地成為紀錄片主角:今年金馬影展片單之一《我為琴狂》(Pianomania)便由郎朗擔綱演出,記錄維也納首席調音師Stefan Knupfer的傳奇「琴癡」故事;該片亦在美國舊金山國際影展奪得最高榮譽「金色大門獎」。李雲迪則推出《蕭邦的浪漫》(The Young Romantic: A Portrait of Yundi),記錄他和日本名指揮家小澤征爾、柏林愛樂的合作排練,搭配訪談李雲迪及其親友、師長等多種角度。該片曾在日本NHK電視台播放後引起極大迴響,諸多粉絲致信NHK要求重播;後來應觀眾要求,該片首播一周後破例再次播映。
蕭邦年 看蕭邦傳人
2010-10-24 旺報 【記者吳靖雯/專題報導】
▲位於巴黎拉榭思神父墓園(Pe`re Lachaise)的蕭邦之墓迄今依然有不少人追悼祭祀。(吳靖雯攝)
本屆波蘭蕭邦鋼琴大賽比賽結果揭曉:由俄國女鋼琴家尤莉安娜.亞佛迪瓦(Yulianna Avdeeva)獲得首獎,成為繼阿格麗希之後,45年來唯一女性首獎得主,優勝者演奏會於翌日舉行,將在12月時擔綱蕭邦年閉幕音樂會演出。本屆入圍決賽的10位參賽者全無亞裔人士,台灣與大陸全數槓龜;對照預賽時亞裔人士強占多數比例,反差極大。
今年為「鋼琴詩人」蕭邦冥誕200週年,第一場紀念音樂會於1月初在蕭邦祖國波蘭揭幕。值得注意的是,當時擔任獨奏的鋼琴家是郎朗,而非10年前鋼琴大賽首獎得主李雲迪。後者是直到3月1日於波蘭首都華沙舉辦的「蕭邦誕辰日音樂會」中才擔綱演出。整年下來全球有多達2000項左右的相關慶祝活動,包括音樂會、展覽、電影和文藝表演,儼然掀起一股「蕭邦熱」。
二大巨星較勁
最近一次兩人先後亮相的場合則是甫在保利劇院登台的「第13屆北京國際音樂節」,由郎朗與余隆率領的中國愛樂樂團,全球首演以蕭邦為靈感的鋼琴協奏曲新作《毀滅與回憶》率先拉開序幕,隔日由李雲迪帶來一場蕭邦作品獨奏會。
去年紐約卡內基廳舉辦中國音樂節,原本兩人同在受邀名單之列,後來李雲迪因故取消,郎朗順利登台。今年北京國家大劇院推出蕭邦年音樂會,由郎朗擔綱開幕主秀。據大陸樂評人透露,李雲迪原本也受劇院邀約,但知悉揭幕鋼琴家為郎朗後便以巡迴忙碌之由婉拒。後來在唱片公司和劇院方面安排下,方同意加開獨奏會並列入大劇院蕭邦年系列。
這兩位琴逢敵手的華人音樂家成就,同時備受波蘭政府肯定:郎朗日前獲波蘭駐華大使頒贈「蕭邦護照」,成為波蘭政府授予全球80位「蕭邦大使」中的一員。今年5月,李雲迪榮獲波蘭文化部授予至高榮譽的藝術文化勳章,成為有史以來首位獲取殊榮的華人。即便如此,究竟孰為「蕭邦代言人」?答案依然模糊。
今年李雲迪以蕭邦為主題進行世界巡迴演出,台灣也是其中一站。被問到為何只鍾情蕭邦樂曲時,他坦言每次彈奏蕭邦之作,都能感受到這位愛國鋼琴詩人其深厚的祖國情懷與強烈的民族忠誠。這十年來,李雲迪對人生有著更為成熟的洞察,歷練與經驗豐富也多了,對蕭邦作品有更深層的理解,不復以往當年比賽青澀的感覺。
李雲迪因外表俊帥,時有電影邀約拍攝,但都遭婉拒,「我其實不排斥,反而覺得可以嘗試,但重點是我是鋼琴家,就算拍電影,也不能失去我的身分。」他表示演戲雖非強項,但很樂意彈奏蕭邦作品,「蕭邦比較難把握的在於他的節奏與音色,有一種極具彈性的柔韌度,一般人都能聽到蕭邦音樂的優美,但其特別之處在於他對民族的忠誠及對國家的熱愛,他那種愛國之心,還有執著與專注,對我也有很大的影響。」
細數蕭邦演奏家
擅長演奏蕭邦作品的鋼琴家多如繁星,已故者如魯賓斯坦、柯爾托、霍洛維茲、李帕第、李希特等;長青輩代表人物,首推義大利的波里尼、蘇聯入英籍的阿胥肯納吉、阿根廷的阿格麗希……都是60年代蕭邦比賽的優勝者,也曾多次在中國演奏。中生代代表人物則包括俄羅斯的布寧、美國的歐爾森、法國的卡薩里斯,及首位獲蕭邦國際鋼琴大賽首獎的亞洲人──越南鋼琴家鄧泰山。至於年輕一代,除了郎朗、李雲迪、陳薩、王羽佳等中國新銳,法國才子紐伯格、波蘭布列扎克茲等也在其中。
今年3月,曾被譽為「賦有蕭邦靈魂」的中國音樂家傅聰,在台北國家音樂廳演出蕭邦曲目。如今76歲的傅聰在1955年曾奪得蕭邦鋼琴大賽第三名,並獲「馬祖卡」最佳表演獎。之後他以深入詮釋蕭邦作品馳騁樂壇。儘管身為較早在西方樂壇揚名的華人鋼琴家,但相較於掀起巨星旋風的表演家郎朗,傅聰的風格偏向傳統型:著重知音勝過大眾。
所謂長江後浪推前浪,中國鋼琴家人才輩出:年僅13歲的華裔鋼琴神童「牛牛」張勝量,今年5月灌錄《蕭邦鋼琴練習曲全集》,日前更於德國贏得2010年萬寶龍「傑出青年音樂家大獎」。
以色列鋼琴大師瓦爾地(Arie Vardi)曾言:「中國人與蕭邦天性親近,中國人可說是最熱愛與最適合彈奏蕭邦音樂的民族之一。」此外,瓦爾地亦為中國許多年輕鋼琴家如李雲迪、陳薩等人的老師。
追隨蕭邦的浪漫派鋼琴家
2010-10-24 旺報 【記者黃奕瀠/專題報導】
今年不僅是蕭邦誕辰二百周年,十月,也是李雲迪獲得蕭邦國際鋼琴大賽十周年紀念,同時也是李雲迪的生日。在這個月分,他將來台演出。
今年,波蘭政府致贈李雲迪最高等級的文化勳章,李雲迪成為首位獲此榮譽的華人藝術家。在授獎會場上,沉寂近兩年時間的李雲迪對獲此榮譽欣喜萬分,他表示這是自己「再起飛」的新起點:「未來我會更加專注在音樂上,彈我自己喜歡的作品,不會因別人的要求,而改變我對音樂的追求。」
10年前,18歲的李雲迪一舉奪得第14屆蕭邦國際鋼琴比賽金獎,打破首獎連續15年從缺的局面,並成為開賽73年來最年輕的首獎得主,這位來自「文化沙漠」深圳的工人之子 也成為首位獲首獎的中國人,震驚世界琴壇。
李雲迪從不懂蕭邦,成為追隨蕭邦的浪漫派鋼琴家,讓他獲得世界樂壇的重視。因而,在今年波蘭駐華使館籌畫的眾多活動中,李雲迪也熱情參與。
蕭邦中國代言人
今年3月1日,蕭邦誕辰當日,他受邀在華沙國家大劇院舉行的紀念蕭邦誕辰音樂會上,擔綱前半場演出。時任波蘭總統的卡欽斯基極讚賞李雲迪,甚至親自邀他舉行獨奏會,並感嘆他許久未在波蘭舉行獨奏會。不料隔月,波蘭總統及政要因空難喪生,當時人在日本演出的李雲迪震驚哀慟不已,不僅立刻表達哀悼,也在當日晚上加演蕭邦《葬禮》第三樂章致意。
李雲迪和波蘭的緣分深切,更儼然是中國蕭邦的代言人。年中還加入音樂話劇《蕭邦CHOPIN》, 「我不負責演出,我只作我擅長的演奏,所以沒有台詞和表演。」李雲迪表示,他「支持」這個話劇,但他只能作自己專長的事,由於演出檔期的問題,不一定每場都能配合。後來,李雲迪只演出三場。《蕭邦CHOPIN》的世界首演是在中國,足見中國大陸的蕭邦熱。
更值得注意的是李雲迪在北京國家大劇院的演出。為了迎接「蕭邦年」,北京國家大劇院邀請國內外鋼琴名家演出,朗朗是開幕的鋼琴家。名單揭曉時,唯獨不見李雲迪。根據大陸樂評人透露,李雲迪聽說郎朗擔綱開幕便婉拒。後因加盟EMI,在唱片公司和劇院方面安排下,同意加開獨奏會,列入大劇院蕭邦年系列。
呈現十年來的變化
儘管李雲迪不是國家大劇院蕭邦系列首演者,卻是首位在大劇院錄製專輯的鋼琴家,對彼此都別具意義。「畢竟我是中國人,在祖國重要的演出場地錄製專輯,是有代表性的。我想展現作為一個中國人的驕傲。」李雲迪透露,原先計畫於卡內基或倫敦音樂廳錄音,但後來仍決定在北京進行,「有太多音樂家在這些音樂廳錄專輯了。」因此在國家大劇院的現場演出專輯,格外不同。 這張專輯跟影像紀錄,也將在十月發行,十月不僅是李雲迪得獎十年紀念,也是他的生日。
選曲上,李雲迪考慮到現場觀眾,挑選通俗易懂的曲目及戲劇性強的曲子,「大家聽起來才有意思。」李雲迪表示,時常演奏蕭邦作品,今年的演出也都為了蕭邦,這些時間的投入,讓他對蕭邦的理解更為加深,他也深切期望,讓樂迷感受到他10年來的進步:「看看比賽的Live和這場演出的Live,便會知道我的變化。」
演奏前需要小睡的李雲迪
2010-10-24 旺報 【記者黃奕瀠/專題報導】
李雲迪綵排時,便已進行錄音工作。這兩位德國錄音師從第一章專輯便和李雲迪合作,已有默契,即使是採排,李雲迪也相當投入演奏,臉上皆是汗水,完成一場演出,他便會如釋重負一般在椅子上「頓跳」一下。
綵排加演奏會整整一天後,李雲迪除了參加簽售會外,還有贊助商的酒會,而後再進音樂廳補拍鏡頭,結束時已近清晨。如此長時間的工作,李雲迪不以為意,表示只要演出前讓他睡兩個小時的午覺,他便可精神十足,調整好狀態,許多年來他都維持這個習慣。「小澤征爾也是需要睡覺,而且他會睡到演出前才醒來。」李雲迪偷偷爆了這個國際指揮家的料。
李雲迪對在國家大劇院的演出感到滿意,「我在中國彈琴都很舒服、很放鬆。」他表示,觀眾的熱情讓他得以盡情發揮。好奇詢問,現場一些雜音干擾、聽眾在不對的地方鼓掌,難道不會影響演出?他笑說,彈奏時很專注,不會感覺到。「聽眾誤以為結束而鼓掌,在歐美也時常發生。」李雲迪不以為意,他表示過去蕭邦也是在沙龍、小酒吧演出,聽眾也是隨時喝釆。
「我喜歡現場演出的錄製。」曾表示不喜歡「音樂罐頭」般唱片錄製的李雲迪,認為演出時,情緒和感情都是現場的,是「人的狀態」,加上演奏時和觀眾互動產生的磁場,其投入都不是錄音室裡錄製唱片可相比的。因此,李雲迪表示他的現場演出不會太多修飾,希望呈現真實。
用鋼琴改變世界的表演巨星
2010-10-24 旺報 【記者吳靖雯/專題報導】
郎朗每年在全球舉行上百場演出,其名氣讓他成為中國對外發聲的最佳管道,宛如一塊代表華人的「金字招牌」,加上配合度高,凡是任何官方大型活動,他就成為掛保證的選擇。曾為電影《魔戒三部曲》配樂的Howard Shaw特地耗費一年時間替郎朗譜寫一首鋼琴協奏曲,日前於北京國際音樂節揭幕演出。郎朗並於上月獲頒德國重要的媒體獎金雞獎(Goldene Henne)。
屬於「80後」一代、個性活潑樂觀的郎朗,廣受大眾喜愛,演奏會經常一票難求。10月在台北國家音樂廳舉辦獨奏會更是最好例證:門票在開演前一兩周便已全數售罄。能把許多平常不聽古典樂的人帶進音樂廳,是其他枱面上鋼琴家做不到的;因此也只有郎朗敢號稱「我用鋼琴改變世界」。
加盟新東家推3D
郎朗來台數次,今年加盟Sony Music後於10月初首次抵台演出,新東家為他發行的第一張專輯更是他在2月時於維也納金色大廳的現場錄音。郎朗神采奕奕地表示這是個「新的開端」,今年錄製的3D作品除了金色大廳演出外,也包括與波蘭政府合作的真人動畫片《蕭邦計畫:飛行機器》(Project Chopin - The Flying Machine)。為了讓攝影機從各角度充分取景,一首曲子得反覆彈上數次才能錄製完畢。他強調3D版比傳統手法更具空間感、更為生動,無論在視覺或聽覺上都更有衝擊感,亦特別選了能戲劇化表現的曲目以突顯演出效果。此外,為滿足古典樂迷的喜好,除了高科技的藍光DVD,也灌製黑膠唱片版本,「聽起來比較有韻味。」郎朗笑道。
郎朗喜歡縮短與觀眾的距離,這點可從他在演出時會把鋼琴往外稍為推移看出來,如此一來聲音就會離觀眾更近。有些音樂家很挑剔鋼琴擺放的位置,他甚至舉例以前看到舞台地板上印記在何處就能判斷這是哪位大師所留下來的,就跟足球員在場上講究發球點一樣。
持續鑽研彈琴技巧
由於這幾年都在鑽研貝多芬的作品技巧,郎朗表示彈完後更能清醒認識到音樂的框架與組成因子,在深度上有所突破,「如果能學進去的話,在音樂悟性上會有很大的進展」;另一方面滲透貝多芬的曲子後,也能把他前後時期的作曲家都學了一遭,「可以看到連接性,有助於快速理解、短期內掌握這些流派」,他充滿雄心壯志地表態,希能明年能演奏這位樂聖全部的協奏曲。
金色大廳向來是藝術家心目中的珠穆朗瑪峰,以在此登台演出為榮,郎朗也不例外。他毫不諱言在音樂聖城演奏是個很大的挑戰,但若是能被眾人認可,帶來的激勵更大。全球演出行程滿檔的他,坦言無論是紐約、倫敦或台北,「在哪裡彈琴都不容易,因為大家越來越懂古典樂。」
跨界野心強烈
近年郎朗音樂生涯一飛沖天,游刃在古典領域之餘也投入跨界發展。恰好Sony以製作跨界專輯為名(如大提琴家馬友友作品),今年又大力發展3D影音內容,因此正中下懷。曾經為日本電影《交響情人夢》演奏配樂、在舞台上用iPad表演彈琴等舉動,都證明了郎朗的自述:「以時髦的風格來演奏,一洗古典樂給人的刻板印象,期望吸納更多的年輕樂迷。」他的理想是邀請王力宏、周杰倫這些有古典樂背景的歌手一起合作,或是融入嘻哈或流行音樂,創造出全新風格的曲子。不過,郎朗強調他的跨界有限度,「我絕對不會把貝多芬命運交響曲變成電音版,這種跨界是壞了作品本身。」
因為郎朗如此「博覽群家」,自然不認為自己的曲風近年來有所改變,只有選擇表演的作曲家與曲目不同罷了。儘管在舞台上時激情演出,郎朗自言曲子結束後「一下子就能從彈琴的情境抽離出來」,足見他能把兩種狀態充分區隔。
郎朗不僅在演奏曲目上「多學而識之」,對音樂的品味也是再廣泛不過:從世界三大男高音到美國女歌手Beyonce、從交響樂到華格納樂劇,都是他會接觸的類型。儘管是古典樂出身,郎朗並不認為貝多芬、蕭邦等古典作曲家與流行巨星麥可傑克森有高低之分,兩種都同等重要。
行善不落人後
成立了國際慈善基金會的郎朗,除了已透過Youtube從來自全球的音樂孩童中遴選出八位給予獎學金和演奏機會外,他表示希望下次來台時也能選出本地優秀的少年兒童鋼琴家加以栽培。此外,郎朗提及2012年將有一部他所參與配樂及演出的動畫大片問世,但其餘詳情不便透露;至於跟知名爵士樂手Herbie Hancock明後年合作的全球巡迴演出,希望也能把台灣列為其中一站。
儘管郎朗慈善義演、廣告代言等「外務」不斷,但是巡迴演出與灌製專輯的腳步從未停過。如今的他已是架勢與時尚味十足的「明星」,正摩拳擦掌準備迎向一波又一波的演出。
紀錄片中二位青年鋼琴家肖像
2010-10-24 旺報 【記者黃奕瀠/專題報導】
郎朗「軋了一角」的紀錄電影《我為琴狂》即將上映,以李雲迪為主角的紀錄電影《蕭邦的浪漫》DVD今年由太古國際在台發行。從影像中,我們可窺見鋼琴家的音樂人生,以及協助他們完成夢想的人們。在樂聲中,我們從畫面感受。
一部以維也納首席調音師史蒂芬克努佛(Stefan Knupfer)為主角的紀錄電影《我為琴狂》(Pianomania),將在本屆金馬影展上放映,隨後上院線。在電影中,克努佛總是耳朵貼著琴,仔細聆聽,東敲西敲,試著調整出最完美的琴音,儼然是個「音癡」。舉世知名的鋼琴家在演奏會前都需要他幫忙找到漂亮的琴音,才肯從容登場。
「你問一個極偉大的鋼琴家,是否真的滿意了,他會回答,這個嘛……,大部分鋼琴家都不會滿意的。」克努佛說,當一個鋼琴家彈得好一些,另一個鋼琴家卻可以表現得不同,他們只會部分滿意。
調著完美琴音
「這樣你滿意了嗎?」想起在李雲迪在北京國家大劇院演出前的排練試音,長期合作的錄音師從音控室請他調整琴音,每個段落結束,李雲迪便回頭探問是否滿意。從香港跟隨他而來的調音師隨侍在側,當他停止排練後,提著調音箱的調音師立刻一躍而上舞台趕緊試音。鋼琴所在的位置需要固定,符合鋼琴家的習慣。
一個傑出的音樂家,一場完美的演奏會,不只需要幾首偉大的作品或者練出高超的技巧,還需要許多執著於音樂的專家協力。克努佛總專注地在台下看著鋼琴家們排練,或許曾看過李雲迪,然而在《我為琴狂》中最初登場的鋼琴家,是郎朗。「因為郎朗是個有趣的鋼琴家吧。」代理發行這部紀錄電影的海鵬負責人姚經玉表示:「你不覺得他很有趣嗎?」朗朗像大孩子一般的彈琴,動作誇張在畫面上的確很有戲劇性。
「我覺得聲音好像不是很乾淨……。」朗朗彈了一下手大幅度揮高,等著尾音落下,對克努佛說,「是不是?」克努佛點了點頭表示會調整。不只如此,包含琴椅的高度厚度皆會影響鋼琴家,克努佛還得尋找鋼琴家滿意的琴椅。
郎朗的演奏會開始後,隔著門,克努佛說:「他閉上眼睛,彈奏,他就到了無法觸及的境界。當你說我們開始取悅觀眾吧,他就開始彈奏,而你的注意力就離不開他了。」他是這麼守著每個鋼琴家和他的樂音的。「當我看著鋼琴家所有的人生,真的感到開心,我於是下了舞台,等著觀眾進來。」克努佛說。
相較於郎朗在《我為琴狂》中「軋了一角」,2008年底公映的《蕭邦的浪漫》(The Young Romantic)則是一部完全以李雲迪為主角的記錄電影。自2005年,李雲迪與小澤征爾指揮的柏林愛樂一起演奏拍起,隨著李雲迪巡迴各地演出拍攝記錄,費時三年完成。
這部音樂電影是受霍洛維茨晚年的電影《最後的浪漫》啟發而拍攝的,投資200萬美元,由曾擔任《紅色小提琴》、馬友友的《來自巴哈的靈感》等50多部電影製片的大牌電影人NivFichman執導。電影從李雲迪三歲學琴開始談到現在的成就,從家庭拉到世界,儼然是前半生的自傳。
這部記錄電影非常好看,不僅僅是李雲迪的音樂態度和他的成就,讓影片吸引人,導演用心的結構設計更譜出了影像的協奏曲。例如李雲迪站在母校深圳藝術學院為了紀念他得蕭邦大賽首獎而立的獎座前說,很多人以為上面的頭像是他,但其實是蕭邦,「立像這種事,一百年後再說吧,那時才能確定我是否成功了。」然而畫面一轉,接到藝術家在為李雲迪塑造蠟像,為了讓他成為英國杜莎夫人蠟像館第一位華人鋼琴家。李雲迪成功了嗎?他沒有說,只見雕塑家細細為李雲迪的蠟像臉上塗上粉末,畫面跳接到他出席北京國家大劇院開幕記者會前,化妝師在他臉上抹粉。
因為太年輕
除此之外,影片以李雲迪參加柏林愛樂的演奏會為主調,不停穿插他和小澤征爾的互動,兩位傑出的亞洲音樂家,一老一少,共同合作著普羅高菲夫第二號。這首協奏曲是普羅高菲夫年輕時候的創作,李雲迪認為困難有挑戰性,小澤征爾則笑說,普羅高菲夫無非是太年輕想炫耀自己。
「太年輕」,顯然就是小澤征爾和李雲迪互動的火花。被小澤征爾評為「年輕,20年後會很不錯」的李雲迪,在排練時,一次又一次起身要求小澤征爾「再快一些」。普羅高菲夫第二號技巧複雜,不是普通鋼琴家可以追上,但李雲迪的挑戰心或許被激起:「再快一點。」小澤征爾對著樂團說,「他(李雲迪)喜歡快速度,真是個年輕人。」一個年輕的鋼琴家想超越年輕氣盛的作曲家,資深指揮家和老牌的交響樂團也得跟上速度,這場演奏會後來成為經典。
值得注意的是,紀錄片也不忘深度探討李雲迪所出生的中國,包含他來自一個平凡的家庭,出生在西南的工業城市,在深圳這個「文化沙漠」生長學習。影片一開始即打出字幕:「在中國,至少有兩千萬想開演奏會的琴手(pianists),25歲的李雲迪是他們的目標之一。」在深圳,仍有許多夢想成為音樂家的小孩,在廣州,無數的中國工人為全世界製造一架又一架的昂貴鋼琴。當蕭邦大賽誕生第一個來自中國的首獎得主,有成千上萬的鋼琴在這個世界工廠產出,也有千萬學琴的中國人夢想著出頭。這部紀錄片什麼都沒有說,但黑白琴鍵已彈奏出了一切。
全站熱搜
留言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