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闊別三十年的擁抱
朱志學寫於 2011年10月6日 23:21

Dear 貞貞:

剛給老師寫了封短信。
也算是回給您的文字。

一併寄給您!

您最後那段體會,真不容易!
馬丁布伯也有段體會相近的話:

我從原書找出十年前印象特深刻的段落來跟您分享:

馬丁布伯驚人地揭示~

“凡站在上帝面前的人已解脫了責任與義務,但並非因他已遠離了世界,而是因為他真正接近了世界。一個人只有對陌生者才有責任與義務,對自己最親近的人只有仁慈與愛心…他早已放棄了道德的評判。惡者,在他看來只是促使他去負更大的責任,是要求他去付出更熾烈的愛心者。”

此義深微,每段話都令人尋味不盡!
十年前我初見此文就頗有感悟,如今,經過余師學問的洗禮,更別有深透的體會。

”一個人只有對陌生者才有責任與義務,對自己最親近的人只有仁慈與愛心…“
“他早已放棄了道德的評判。惡者,在他看來只是促使他去負更大的責任,是要求他去付出更熾烈的愛心者。”

你不覺得,這番意思完全呼應您引述的:


「與其需求愛,不如成為愛」

世上的一切……,不是「愛的流露」就是「向愛求助」

「如果我們能把人們所謂「不好」的行為都解讀成對愛的渴求,而不是一味譴責,那世界會多麼和諧啊……」

為著我們在生命追索或心靈層面上有交集的蹤跡……


謹此與貞貞共勉^^







ps.

晚餐時分才看見您送我生命雙月刊裡的文章。
您和您父親真是了不起^^
在此致上我最高的敬意!





志學敬覆









老師:

早上貞貞來了信。
一氣讀來,只覺字字入心........
盡去雕飾的文字,無事華采,卻分外動人!
不難想見,這一切只因我眼前飽蘊生命力量的文字,是來自一位感情特深的人..........
那形象,依稀就是一位自死生邊界與存在深淵的血淚中焠鍊過來的“阿尼瑪”(anima)。

我很榮幸
有機會為老師接待這位三十年前的老學生。
我確信,
我腦海會永遠烙印著:那闊別三十年的擁抱..........

黃山谷詩云:桃李春風一杯酒,江湖夜雨十年燈..............
我一思及那歡笑情如舊的溫馨擁抱背後,卻牽繫著數十年的命運曲折與生死折騰........
心下悚然,有難可已於言者..........

論悲願,論承擔力,論苦難的承受度...........
比諸老師與貞貞,志學愧而弗能...........
可情多處處有悲歡,何必滄桑始浩歎............
作為偶然在場的見證者,我依然點滴在心,大受震動!

底下
同老師分享貞貞的花蓮手札



志學






志學:
看你寫到老師去年底住院……出院時消瘦……,

幾次不小心想起見到老師那瞬間,就鼻酸起來,,
但真正看到老師時的第一個感覺,是高興:
老師跟我26年前的印象沒差多少!

雖說高興,後來抱抱的時候,也不知道怎樣眼睛會含淚,
想是因為不捨吧。

你認為老師現在的思想是最成熟飽滿的階段……,
我忘記以前上課的內容了,
而我也沒讀什麼書,不知道老師的思想脈絡,如何走到目前你們所討論的層次;
我只記得感覺,
感覺是一樣的。

蔣鵬說老師涉獵極廣又深,
老師著作很多,所以這我大概知道;
而我感覺,如果不是老師深深體味生活,並且有長期與慢性病共處的經歷,
也無法結晶成你所形容的「最成熟飽滿」階段。
另外,
老師的某些人格特質,也讓結晶的分享,更鮮活而有穿透力。

雖然不免為老師無法「........」感到惋惜,
但我感覺,
老師今天能接受這個環境中無法改變的現狀,同時認真、繼續做能做的部分,
那是因為在心態上已經到達某個階段,能隨順自在。

話說回來,我還是希望老師身邊有更多有興趣聽也聽得懂的人。


從你的觀察,你說我是老師眼中「特別的」學生……,
我雖無從做比較,但身為一個當年「平庸」、後來也沒什麼「成就」的學生,
老師請你接送我、安排住宿,請我去飯店享用美食,還堅持我做前座,
我真的很感動他的看重,
也真的很謝謝你花這麼多時間陪我(還因為11點多喝了咖啡,一夜未能成眠……)。
喝到聞起來那—麼香、喝起來有我不會形容的滋味、不加牛奶奶精竟不傷胃的的咖啡,
聽到貝森朵夫溫暖、彷彿有生命在其中流動的琴音,
這是第一次的難忘經驗。
你的書,你和蔣鵬的討論,
也讓我重溫多年前在校園內感受到的,年輕學子對知識的渴望、熱情和嚴肅對待。


相對於很多大半生都不知道自己需求的人,
你清楚瞭解自己的內心,半隱居於中央山脈的山腳下,過自己喜愛的生活內容,
我為你感到高興。
希望拜訪山莊的遊客,
不僅抒解你在現實上的每月龐大貸款壓力,
也能與你的生命在此處或彼處相應、共鳴,或擦出乍現的火花,讓你內裡更為豐足喜悅。


「與其需求愛,不如成為愛」,
這不僅是理智上的決意,更在實踐中呈現其輝煌。

「與其需求愛,不如成為愛」,
讓我想起「告別娑婆」中一段深深感動我的文字:世上的一切……,不是「愛的流露」就是「向愛求助」,
前者,相當於「成為愛」,後者,「需求愛」。
記得當時還向朋友,包括德嘉法師,說
「如果我們能把人們所謂「不好」的行為都解讀成對愛的渴求,而不是一味譴責,那世界會多麼和諧啊……」,

人的一切不是因為愛的盈滿而自然流洩,就是因為愛的缺乏而渴望被填充;
我希望心中的愛更飽滿,
也希望因為感受到他人對愛的渴求,而能更寬容。
……

貞貞合十









主旨: 放心一點了……

朱先生:

對,我本來不知道慈濟有兩個校區,
老師說之後,我查地圖,現在知道了。



可能因為我跟老師說,沒有一個人去那麼遠的地方……,
所以老師覺得自己或學生載,比較放心,
我接受老師的好意,
也真的不好意思要麻煩你了。
坐你的車,沒問題的!

我三點左右在後站,
如果時間改變,會提前通知你。


我前天想到一個詞——朝聖。

我跟余老師雖然過去只有短短因緣,只是他眾多學生之一,
可是
對老師在身體不適後仍然認真教學和指導研究所學生,
以及長期投入臨終陪伴和做研究,
我很感動和敬佩。
後來得知他盛年就因身體因素離開台大教職,長期與慢性病共處,
更覺得不捨。

當然,如果有足夠時間,我希望就讀書和安寧志工經驗上的疑惑,請教老師的想法,
但是我的第一個衝動是:單純去看看老師,表達我的感佩。

朝聖,是拜訪一個我景仰的學者、仁者。

朝聖之二,是近距離接觸貝森朵夫,看她,聽她。

家裡的琴是朋友介紹我買的捷克Petrof,
15年前翻譯「丹諾自傳」,用這本書的稿費15萬買的。
我不懂琴,
只是聽了山葉和Petrof,我肯定不喜歡前者的清亮,喜歡後者沈、厚、穩的音色。
我猜想,歐系的琴和美系、日系基本上的不同,
應該是出於歐洲人在歷史文化薰陶下的某種個性傾向。

對愛彈琴的你來說,我實在很不可思議吧,
從二月,沒幫我女兒伴奏克萊斯勒的「前奏與快版」之後,我就沒有碰琴啦!
那時,她要開始準備高中基測,沒有繼續學小提琴。


除了「朝聖」的心情之外,是忐忑。
從你的部落格,知道你是博學多聞,很有個性的人,
你說要看看我的部落格,我心虛,
因為我的記錄,不過是真誠分享生活感受而已;
我沒有看很多書,中文程度也不好,平鋪直敘,沒有成語,不會引用典籍……。

看到你的信,我比較放心一點了。
雖然我書讀不多、中文程度不好,
但或許,我們在生命追索或心靈層面上有些交集或共鳴吧……。


另外有兩件事。
一是,可不可以稱呼我「你」就好?
從網誌看來,我大概大你十歲,要稱呼「您」也是可以的,
但是我覺得叫「你」比較親近一些。

二是,我要怎麼稱呼你,比較沒有像「朱先生」這樣有客氣的距離感呢?




貞貞合十






關於稱呼,余老師圈內師友,除幾位在學學生喚我學長或朱大哥外,其他都直呼其名,喚我“志學”。
志學兩字,我聽來親切。
就像我一位忘年知交孟東籬,也是您台大哲學系的老學長,從三歲小兒到九十老爹,全都喊他“老孟”。
老孟兩字,在我們這群老朋友間,早已超乎輩分的矜持或禮數的講究。
它渾然天成地就是生命與生命間單純地晤面相對。
您跟我輩分相近,請叫我志學即可。
其實我估計您未必大得了我幾歲。
因為我們都是五年級生。
只不過我看來不像四十多歲的人罷了!

我注意到您女兒拉得一手漂亮的小提琴。
原來您還能為她鋼琴伴奏呢!
這可不容易^^
您捨得用十五萬稿費交換一架捷克的國寶琴佩卓夫,也讓我訝異!
除買琴的決心令人動容,您的選擇,更顯示了獨出眾流的品味
您的研判很精當:"歐系的琴和美系、日系基本上的不同,應該是出於歐洲人在歷史文化薰陶下的某種個性傾向。"
這和我當初選琴的直覺一樣。
貝森朵夫是歐洲製琴家族裡的翹楚,台灣要親炙貝森朵夫的機會遠少於史坦威,很高興您視它為“朝聖”的第二個目的。


我想您說得對:

“我們在生命追索或心靈層面上有些交集或共鳴吧……。”
否則,余老師就不可能在我們各自曲折的生命史銘刻下如許深刻的拓影........
那在不同因緣、不同時期各自迴盪於我們存在內核的深烈觸動。
我曾留下好幾篇相關札記。

箇中心事,難有可與言者;
可點點滴滴,卻構成我記憶中至為珍貴的片斷.........
我很樂於轉引其中幾篇跟您分享~


志學敬覆







欣聞余德彗老師出院有感^^

朱志學寫於 2010年12月29日 17:58


2010.12.18 余老師在心靈工坊主辦的花蓮講堂,為各地慕名而來的讀者,導讀一本對他意義重大的新近翻譯作品~【好走:臨終時刻的心靈轉化】


看著余老師抱病講演的清矍身影,不忍之餘,心底湧現更多的是一種親歷親證當代哲人典型的無邊莊嚴感..........


講堂預計六次,沒想三天後,老師才歷劫歸來不久,又再度急送醫院。


這回病況似乎來勢洶洶,我只能從安邦老師間接探問余老師病情,只聽聞病勢兇險,安邦老師和我都只能默默祝禱,就怕親赴醫院探病,反成為老師的負擔。


剛在facebook加入桂花姐,乍然目睹這篇心情紀實,瞬間牽動了我很深的心事..........


回頭想來,我兩年半多前毅然請辭學院教職,與其說是為了消極掙脫體制的鎖鏈以回歸自己,時間拉長至今,我才更清楚的看見,原來辭職這個動作本身,就某一 個當時仍對我保持隱藏的意義而言,無非是不可預知的法界緣起,巧妙成全了我,好讓我得以及時銜接上這輩子最關鍵的一段師生緣份。


這緣份在我存在中展現為一種~
抵達”超越“所必經的”斷裂”。


我意味:
我生命中若未即時安插入這與俗情世間保持某種“斷裂”的經驗,就不可能引領我在日後來到“曾經滄海難為水”的超越(我意指尚未窮盡幅度的精神轉化)~


於是,辭職一年後,我在無事一身輕下,偶然聽聞孫世民兄提及:
余老師可能是花蓮唯一能深刻幫助我理解現象學奧義的人。


我於是在課堂已然進行四分之一的學年中途,以一位”陌生的他者“突兀地闖進了余老師課堂。


很快,我便感受到一股渾厚黏稠的精神力量,讓人聽得欲罷不能!
我幾乎是在電光石火間,便已意識 到,這正是我最迫切需要汲取的養分。
我於焉成了余老師課堂上“非正式修課”的忠實旁聽生,並自此波瀾浩蕩地展開持續最長的一段“不為學位,純為學習而來”的旁聽生涯。


聽課一年之後,此刻,我更鮮明地意識到,
我無意間已進入了我一生最決定性的一段“學思”歷程............
更精確地說~
一段在斷裂與超越的辯證間,
歷經“撤離”(外在性追求:投向世界的第一生命)與“復返”(內在性觀想:向死存在的第二生命)的“精神轉化”歷程...........


沒有余老師就近點醒,而一切聽憑自悟。
我心底有數,要純靠自我狹仄的眼界與視域,調適上遂以成全第二生命的全幅開展,還真不知要摸索到何年何月?


我捫心自問,以我過去的學思背景,我其實有絕大機會掉入一種廉價而欠缺扎實根底的悟境,卻 不自知這一切貌似“抵達”而實則去道日遠的“自以為是”,其實是修行上最大的陷阱~“too quick,but not yet!”


當然,這份在心坎滲透日深的內在感受,命定只能是"如人飲水,點滴在心"的.........


可對我而言,這極具個人性的屬己體驗,是經由余老師而自我內在喚醒的一星火焰..........


光芒雖猶微渺,卻已足引領我在無明之風中洞察業力之幽微,而知所進退.........


我衷心感謝~
這輩子有幸就近親炙余老師,
日後人生路途不論還潛伏多少橫逆與困蹇.........
無論如何,
我都已比畢生無此緣法的人,
幸運得多^^


在此
衷心祝禱余老師早日恢復身體安康^^



私淑弟子 志學 欣聞老師出院有感^^



PS


20101218-余德慧花蓮講堂-【好走】導讀會

神情虛弱,身形消瘦,余德慧教授,我的啟蒙恩師,以身負使命的精神,為七十多位遠從全省各地奔赴花蓮的讀者,三個小時,細膩導讀【好走:臨終時刻的心靈轉化】: *生命的前五十年,人們為世俗物質而活;五十之後,開展第二生命,為自己而好好的活。 *前個人領域--個人領域--轉化場域--超個人領域(85頁) ⋯⋯ *Mindfulness, 是一個人以不可思議的安靜,把自己所有的行為觀看一遍,看自己的吃行坐臥,與自己產生距離,全然的觀看,全然的投入。 *臨終時,是靠虛構的世界而活。身軀躺在床上,虛構的世界在想像中玩耍,順順的把自己從生引到死。生與死是連接的。 *給孩子留些貧窮是好事。

發佈者:Doris Wang



Doris Wang

志學,謝謝你的分享,非常深刻。我們無法確知 生命的轉化,前行,後退,迴旋,打轉,糾結、平直,....。每個階段都是重生的契機。祝你在此特殊的生命旅程中,盡情享受mindfulness.
27 分鐘前 · 收回讚 · 1 人 ·


朱志學

桂花姐說得透徹!
吉光片羽,卻字字入心^^

因緣深遠,不可思議.........
有幸與您相識,甚至還專程到我舍下喝上一杯咖啡,這亦是不可測知的緣法。但還有比在未知中漂浮更美好的體驗嗎?

我衷心領受您的祝福~

試著盡情享受mindfulness裡含苞待放的豐富蘊
蓄...........
而後,在全然柔軟與被動的存在之舞中,
迎向那落英繽紛似地自無盡法界飄灑而落的緣份
與不可預知的奇妙連結............

志學再拜





寂然有感,若有所遇....
朱志學寫於 2011年1月19日 16:24

老師:

這是這學期以來陸續寫下的哲思手札,就當是我這旁聽生繳交的期末報告。

我銘感在心:
這些札記裡含帶的所有領悟,就某個深層的意義而言,都是建立在某種不可見的對話之上.........
與萊維納斯、與巴塔耶、與德勒茲、與德里達、與海德格...............
更重要也更親切的是~
我意識到自己筆下的每一句話,無非是在回應從您靈思飽滿的課堂上親炙的點滴教誨。
就某個隱微的奧義而言,我必須說~
您正是那自存在深淵向所有暗中聆聽者發話、並借飽蘊顛覆力量之話語將聆聽者畢生呵護的舊有世界給予摧枯拉朽一擊的“他者”........
我不禁遙想到已然歿入死亡疆域,卻猶自在典籍、在浮光掠影的意識邊界觸目可遇的“沒有面孔”的凝視........
那彷若洞燭一切幻見的眼神,依 稀呼應著波蘭導演“奇士勞斯基”片中總是隱伏一角冷然閱世的寂涼身影.....
看似莽莽蒼蒼的邊界風景,卻總讓人寂然有感,若有所遇..........
於是,我的興趣逐漸從被觀照者的故事,轉向那不帶表情卻遍觀一切的他者~
那橫越世間而定睛於超絕的深遠凝視,每召喚出難以言喻的穿透力,直抵猶自飄搖於靈魂邊界者的內在深處.............


再次致上深摯的謝忱,
為著那
經由不可見的他者
所傳遞的火光...............


祝老師身體早日恢復安康


志學 叩





朱志學寫於 2011年1月19日 12:23




志學 看了照片 他們把火盆墊高 稍釋我懷。看大家高興,更教我釋懷。謹謝 老師

朱 志學 於 2011年1月22日下午4:02 寫道:

老師太客氣了^^

我很清楚自己這一年自您課堂裡激揚出的意識轉化。

這份感心的體悟,我同樣親切地看見它發生在許多的同伴身上............

五嶽歸來不看山,黃山歸來不看嶽...........

上過您的課,再聽別人演講,老覺不夠勁!


PS

草坪只有零星飛濺的炭火燒灼的痕跡,春天應該就會長回來。不必擔心^^

可惜老師沒能共赴盛會。

底下是當天的影像紀錄,一併寄與老師分享~


http://www.facebook.com/album.php?aid=25889&id=110468525683279

http://www.facebook.com/album.php?aid=25957&id=110468525683279



志學再拜

在 2011/1/21 上午10:54 時, 余德慧 寫到:

志學 感恩你對我粗東西不棄,我倒是要跟你說聲道歉。我要阿邦老師不要在你的草坪燒火 他也答應了,沒想.... 聽說你的草皮有一塊黃黃的。以後,你務必要堅持 我們才幫得你 老師




我的大事因緣

朱志學寫於 2011年5月4日 16:55

《法華經》方便品第二有云:「諸佛世尊,唯以一大事因緣故,出現於世。舍利弗!云何名諸佛世尊、唯以一大事因緣,故出現於世?諸佛世尊欲令眾生開佛知見,使得清淨,故出現於世;欲示眾生佛知見,故出現於世;欲令眾生悟佛知見,故出現於世;欲令眾生入佛知見道,故出現於世。舍利弗!是為諸佛唯以一大事因緣,故出現於世」

人之彗智,何其有限?
若於此大事因緣,歿身不遇.......
任天縱之資,又何以成其為人?

此所以我每有感船山《俟解》所記:

“生污世、處僻壤而又不免於貧賤,無高明俊偉之師友相與薰陶,亦不能不與惡俗人相見,其自處莫要於慎言。言之不慎,因彼所知而言之,因彼所言而言之,則將與俱化。”

我長年自僻幽獨,離群索居.........
寂寞立學,愧有未能;獨學無 友,益增孤陋。
對顯船山磅礡悲願,望風懷想之餘,每慚惶聳然,廢書長嘆……………

誰期,偶逢邀天之幸.............
在學風日益澆薄的台灣學界,遠離學術多年的我,竟峰迴路轉地親炙到一位真正的學者,讓我真正見識到:什麼叫用心深契、什麼叫學術倫理、什麼叫學術傳承、什麼叫學者風範。

大學以來,所遇師長多矣!
真讓我有發自內心震動者...........
二十餘年,一人而已!

陳寅恪先生《寒柳堂集.赠蔣秉南序》有云:“默念平生固未嘗侮食自矜,曲學阿世,似可告慰友朋。”

蔣秉南先生有幸以陳寅恪為師,這是他的大事因緣。
在我看來,沒有比這更偉大的“諦結”!
這意義下的“締結”,非關血緣,亦非關知識與技藝的傳授,而是一種不屬世界的“風格的傳承”。
我以此而倍感珍重自己何幸得廁列 余德彗老師門下的殊勝機緣。
第一次上課,我就意識到這會是我終有一日能在更人性的基礎上成其為人的"大事因緣"。
一年半的課堂親炙,我點滴在心:
眼下的自己,已不再是聽課前的同一個人...........
原來,一個真正的老師,帶給你的是一種近乎死亡的經驗..........
他不斷地創造出某種讓你抵達意識的邊界而逼臨巴塔耶筆下“上揚至瀕死“的詩意瞬間!
這發生在意識深微層面的"遭逢"(encounter)........
正是推迫我走向意識“邊界”的強大“他者經驗”..........

萊維那斯義下的他者經驗,正是“使一切成其為一切”的“大事因緣”!
在我看來,這裡頭潛在凝蓄的意識轉化經驗,才觸及了真正的內在性與神聖性。

使人在更人性的基礎上成其為人.......
這話聽來何其渺茫?
可正是這看似渺茫的指引,帶領人抵達一種凌越地穴遮蔽而直面凝視超絕的能力。







湛若秋露,穆如春風.......

朱志學寫於 2011年9月29日 2:14
變更已儲存。


老師:


您覆信帶及:“我讀過你的劄記,應該給你課堂時間分享。”
我由衷感謝老師給予這機會,卻自知還沒準備好。
近日所寫閱讀劄記,純憑課堂感悟,尚未涉大量閱讀書目。
以是,出乎直觀者多,關乎學力者少。
我自恃還未下足功夫消化燦若群星的法國哲學天才。
這可是一段漫長的學思歷程,非十年不足為功!
所以,請老師完全不必為我在課堂保留分享時間。
現階段我只合像海綿一般在全然的私密閱讀與課堂聆聽中吸收那如厲斧般擊碎我心中冰海的深銳洞見。
生平至今,再沒比這個學習階段,更讓我有血氣動蕩的昂揚感。
從老師身上,我第一次體會到學問作為一種志業的莊嚴。
回首來時路,我自己都驚奇:
這輩子最重要的學習階段,竟是在旁聽中完成的。
我由衷珍惜 這樣的因緣,因此甘心盡棄一切俗世追求,而皈命昔往未曾對我開啓的哲學奧義。
這心事,浮士德復活節第二幕一段獨白差可比擬:

“一種純淨而不可描述的希祈,
驅迫著我漂蕩過叢林和原野。
而在盈眶熱淚所凝成的霧裡,
我感覺到有一個世界...............
為我而升起
為我而存在...........”

如今看來,正是通過老師為我打開的精神旅程,我終能煉就了一雙“邊緣的眼睛”。
長年以來,對西洋哲學總是欠缺一分體己的親密感;如今卻從老師路數獨異的學問型態尋得一個悟入處。
現在,讀起這些過去視為畏途的西方思想巨擘,不但不覺隔膜,反而每有“驚知己於千古”的快意!

從前禪宗和尚曾說:“菩提達摩東來,只要尋一個不受人惑的人。”
通過老師課堂帶來的現象學啓悟,我如今還真於古今學問中,得 著這麼一個“不為人惑”的雪亮心眼;
越投入就越覺滋味深長,再不肯浪拋心力於無涉靈命深度的世界...........

我非學術中人,卻能蒙老師不棄,而得以從互為”陌路“的他者,漸窺學問門徑!
唐君毅先生有云:“在遙遠的地方,一切虔誠終將相遇.......”
人之相與,因緣深遠,有如此者.........

時逢教師節,未免酬酢問候,因思及東坡詠酒詩所云:

湛若秋露,穆如春風.......
兀爾坐忘,浩然天縱.......
吾方耕於渺莽之野,而汲於清冷之淵.......

這話頗合於老師課堂引發我心頭的意象


茲衍為七言聯語,約略誌念這番問學因緣在我個人生命史的意義:


幾度春風釀秋露,ㄧ宵夢雨洗鉛華....................



志學再拜 2011.9.28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貝森朵夫莊主 的頭像
    貝森朵夫莊主

    貝森朵夫琴屋手記

    貝森朵夫莊主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