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您說:
“物理學家想找出可以解釋宇宙一切現象的規律、規則,
我會覺得不用了,不是一切都該「合理」「有規則可循」「可解釋」的。
我只想對萬象保持好奇或驚異或讚嘆或敬或畏或視之為常;
只是,在切身的人事方面,要沒有無常之感,很難啊。” ~from 貞貞
我有一個感觸:
我們的“信任”被自認能透過因果掌控世界的頭腦給毒化了!
這一刻很美好,於是頭腦就對這“美好”形成一個框架,接著就是是狂妄地想用此框架來“同一化”下一個片刻,就好像下一個片刻有義務或因果的必然性要服膺於當下這個片刻的“美好”。
就某個隱微的意義而言,無常感正是建立在某種立基於“同一性”思路與“絕對性”框架的信仰:
這類心智,無可救藥地信仰絕對、信仰完美,並進而依侍此“絕對信念”或“完美主義框架”來面對不可測的浩瀚法界...................
這就埋下了“無常感”的因子..........
當變動中的存有,在無盡的交疊翻覆中展現自身流衍無住的紋跡;
這對立基於“同一化”的頭腦本身,就是最大的挫敗。
因為變動中的“存有”,不盡然都符應它所界定並試圖予以同一化的“世界”...............
周遭人事關係,若僥倖未曾失控地服膺我們對“絕對性”的要求,我們就含笑點頭地投射出我們的信任;可一旦事與願違,舊有世界為著某種未及防堵的意外而露出裂隙、甚或淪於徹底崩毀,我們遂不免橫生被出賣的忿怨,而自此背負再無法信任的陰影。
但這是信任嗎?
“存有自體”理當與自己的頭腦構作的“心智世界”達成“同一性”的連結嗎?
我忍不住想及法國大思想家雅克·德里達一段洞見:
“我們所有的愛都是不可能的。”(德里達顯然是意指:建立在符合頭腦“絕對性”要求的愛)
生活就是這樣,它絕不容許我們渴望的那種愛始終得到實現並完全擁有之。
生活是甜蜜而憂傷的:獲得和失去、喜悅與痛苦總是交織在一起的。
絕對之物只存在於心智的構作裡面。
試問:生活本身裡面,可存在~
絕對的甜蜜?
絕對的憂傷?
絕對的獲得?
絕對的失去?
絕對的喜悅?
絕對的痛苦?
不!這從來不會是生活“本身“!
它只能是頭腦投射出的信念:看似儼然神聖,卻不掩幻象的虛矯本質。
真正的生活本身,無此“絕對”。
生活“本身”是哀樂相生、悲欣交集、萬感哀迫、虛實疊影的。
拘役於一廂情願的“絕對”信念,形同是拒絕接受生活自身。
這種信念,不論看起來多神聖崇高,都只會阻擋我們靠近“真實”的生活現場。
所以,假如信任的基礎是建立在相信“生活自身”的運行有邏輯的必然性要符合我們的“絕對信念”,不預可知,這種脆弱的信任,命定隨時被不可測知的因緣給顛覆。
只因
這種信任是~
建立在對“存有自體”的“不接受性”上頭。
建立在對一切潛在變動的抗拒。
建立在貫徹我們的同一性思路。
建立在我們狂妄地誤信:可以把心智構作的“絕對”理念強行套在“存有自體”上頭。
可存有本就是不受因果律羈勒的大化流行,不斷地幻化生成就是它的本質。
天地間,只有人類的心智,無視其“不確定性”而妄想以絕對確定的理念、信仰或拘役特定意識型態的認知框架來控管那不可預測、不可界定、卻隨時猝然遽臨的“深淵經驗”...........
這種信任,有其根本的脆弱性,因為它未能觸及真實的存在,它信任的是頭腦虛構的絕對性、確定性與可控管性。
真正有力量的信任,是信任存在的“變動”自身,信任不斷在遷滅流轉、幻化生成中的大化流行自體........
所以,我的結論是:
學會放棄~渴望“絕對”之物;
學會接受~“生活”本身。
面對浩蕩的法界緣起.............
一切信而“任”之。
重點是“任”(Let go)字~
信,不是“信其不變”, 而是信其“無法不變”。
任,不是“縱容我執”, 而是“縱浪大化”、“隨緣自在”.........
這意義下的信任,正因不是立基於世界,而是植根於存有自體,所以格外柔韌而堅強。
這讓我們的信任更增添一分強悍地韌性與屈伸自如的柔軟度。
尼采說得好:
“我認為人類所有具有的偉大天性,是對命運的熱愛。無論未來 過去或永遠,都不應該奢望改變任何事物。他不但必須忍受一切事物的必然性,並且沒有理由隱瞞它-你必須愛這項真理……~《瞧!這個人》
這很接近我的意思。
尋求歸屬、尋求絕對、尋求完美、尋求永恆.......
聽來再合理不過,卻是修行人要克服的最大迷妄。
這些尋求,說穿了是在尋求一種可被控制的確定性。
但存有的真相正是其“不可控制性“。
若符合“我執“才有歸屬感,這歸屬感何其脆弱?
生命原就充滿悖逆我執的異質性存在,例如,癌細胞吞噬身體時展現的巨大活力............
修行之難,正展現在一個人如何毫無抗拒地接受異質性的存在......
真回到家,那就是~到處不住到處住,處處無家處處家。
所謂:虛而待物,隨遇而安。
所謂:應無所住而生其心。
所謂:乘天地之正,以御六氣之辨...........
此則尼采所云:“愛你的命運”...............
亦即,通過全然的“臣服”中,達到與命運的全然合一。
當一切異己性存在,也都能信而“任”之,自能應物而無傷........
這正是陶淵明“縱浪大化中,不喜亦不懼”所以可能的覺悟基礎。
尼采“超人哲學”中的理想:
"凡是必然的,都無傷于我。愛命運是我本性中的精髓。"
“愛你的命運”~
正是在這意義脈絡下,獲得了深刻的理解!
這彷若希臘神諭的斷言,
以一種截斷眾流的氣魄,
直接向望之暈眩的“存在深淵”,召喚一股純然“非世界性”的力量:
那正是在莽莽蒼蒼的大化流行中
與全然“屬己性”的命運冥合為ㄧ,
才可能發為血氣動蕩的“力量”~the power of oneness...........
志學合十
“物理學家想找出可以解釋宇宙一切現象的規律、規則,
我會覺得不用了,不是一切都該「合理」「有規則可循」「可解釋」的。
我只想對萬象保持好奇或驚異或讚嘆或敬或畏或視之為常;
只是,在切身的人事方面,要沒有無常之感,很難啊。” ~from 貞貞
我有一個感觸:
我們的“信任”被自認能透過因果掌控世界的頭腦給毒化了!
這一刻很美好,於是頭腦就對這“美好”形成一個框架,接著就是是狂妄地想用此框架來“同一化”下一個片刻,就好像下一個片刻有義務或因果的必然性要服膺於當下這個片刻的“美好”。
就某個隱微的意義而言,無常感正是建立在某種立基於“同一性”思路與“絕對性”框架的信仰:
這類心智,無可救藥地信仰絕對、信仰完美,並進而依侍此“絕對信念”或“完美主義框架”來面對不可測的浩瀚法界...................
這就埋下了“無常感”的因子..........
當變動中的存有,在無盡的交疊翻覆中展現自身流衍無住的紋跡;
這對立基於“同一化”的頭腦本身,就是最大的挫敗。
因為變動中的“存有”,不盡然都符應它所界定並試圖予以同一化的“世界”...............
周遭人事關係,若僥倖未曾失控地服膺我們對“絕對性”的要求,我們就含笑點頭地投射出我們的信任;可一旦事與願違,舊有世界為著某種未及防堵的意外而露出裂隙、甚或淪於徹底崩毀,我們遂不免橫生被出賣的忿怨,而自此背負再無法信任的陰影。
但這是信任嗎?
“存有自體”理當與自己的頭腦構作的“心智世界”達成“同一性”的連結嗎?
我忍不住想及法國大思想家雅克·德里達一段洞見:
“我們所有的愛都是不可能的。”(德里達顯然是意指:建立在符合頭腦“絕對性”要求的愛)
生活就是這樣,它絕不容許我們渴望的那種愛始終得到實現並完全擁有之。
生活是甜蜜而憂傷的:獲得和失去、喜悅與痛苦總是交織在一起的。
絕對之物只存在於心智的構作裡面。
試問:生活本身裡面,可存在~
絕對的甜蜜?
絕對的憂傷?
絕對的獲得?
絕對的失去?
絕對的喜悅?
絕對的痛苦?
不!這從來不會是生活“本身“!
它只能是頭腦投射出的信念:看似儼然神聖,卻不掩幻象的虛矯本質。
真正的生活本身,無此“絕對”。
生活“本身”是哀樂相生、悲欣交集、萬感哀迫、虛實疊影的。
拘役於一廂情願的“絕對”信念,形同是拒絕接受生活自身。
這種信念,不論看起來多神聖崇高,都只會阻擋我們靠近“真實”的生活現場。
所以,假如信任的基礎是建立在相信“生活自身”的運行有邏輯的必然性要符合我們的“絕對信念”,不預可知,這種脆弱的信任,命定隨時被不可測知的因緣給顛覆。
只因
這種信任是~
建立在對“存有自體”的“不接受性”上頭。
建立在對一切潛在變動的抗拒。
建立在貫徹我們的同一性思路。
建立在我們狂妄地誤信:可以把心智構作的“絕對”理念強行套在“存有自體”上頭。
可存有本就是不受因果律羈勒的大化流行,不斷地幻化生成就是它的本質。
天地間,只有人類的心智,無視其“不確定性”而妄想以絕對確定的理念、信仰或拘役特定意識型態的認知框架來控管那不可預測、不可界定、卻隨時猝然遽臨的“深淵經驗”...........
這種信任,有其根本的脆弱性,因為它未能觸及真實的存在,它信任的是頭腦虛構的絕對性、確定性與可控管性。
真正有力量的信任,是信任存在的“變動”自身,信任不斷在遷滅流轉、幻化生成中的大化流行自體........
所以,我的結論是:
學會放棄~渴望“絕對”之物;
學會接受~“生活”本身。
面對浩蕩的法界緣起.............
一切信而“任”之。
重點是“任”(Let go)字~
信,不是“信其不變”, 而是信其“無法不變”。
任,不是“縱容我執”, 而是“縱浪大化”、“隨緣自在”.........
這意義下的信任,正因不是立基於世界,而是植根於存有自體,所以格外柔韌而堅強。
這讓我們的信任更增添一分強悍地韌性與屈伸自如的柔軟度。
尼采說得好:
“我認為人類所有具有的偉大天性,是對命運的熱愛。無論未來 過去或永遠,都不應該奢望改變任何事物。他不但必須忍受一切事物的必然性,並且沒有理由隱瞞它-你必須愛這項真理……~《瞧!這個人》
這很接近我的意思。
尋求歸屬、尋求絕對、尋求完美、尋求永恆.......
聽來再合理不過,卻是修行人要克服的最大迷妄。
這些尋求,說穿了是在尋求一種可被控制的確定性。
但存有的真相正是其“不可控制性“。
若符合“我執“才有歸屬感,這歸屬感何其脆弱?
生命原就充滿悖逆我執的異質性存在,例如,癌細胞吞噬身體時展現的巨大活力............
修行之難,正展現在一個人如何毫無抗拒地接受異質性的存在......
真回到家,那就是~到處不住到處住,處處無家處處家。
所謂:虛而待物,隨遇而安。
所謂:應無所住而生其心。
所謂:乘天地之正,以御六氣之辨...........
此則尼采所云:“愛你的命運”...............
亦即,通過全然的“臣服”中,達到與命運的全然合一。
當一切異己性存在,也都能信而“任”之,自能應物而無傷........
這正是陶淵明“縱浪大化中,不喜亦不懼”所以可能的覺悟基礎。
尼采“超人哲學”中的理想:
"凡是必然的,都無傷于我。愛命運是我本性中的精髓。"
“愛你的命運”~
正是在這意義脈絡下,獲得了深刻的理解!
這彷若希臘神諭的斷言,
以一種截斷眾流的氣魄,
直接向望之暈眩的“存在深淵”,召喚一股純然“非世界性”的力量:
那正是在莽莽蒼蒼的大化流行中
與全然“屬己性”的命運冥合為ㄧ,
才可能發為血氣動蕩的“力量”~the power of oneness...........
志學合十
全站熱搜
留言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