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感謝羅老師^^
誠如您信中所言:“結構性思辯和生命體驗的平衡結合才能使哲學活動的意義圓滿充實...也許你我的智能性格不同,但是對於存有與哲學的追求應是殊途同歸。”
此語點滴在心,如今體會是益發深沈了^^
我也感念您捎上的祝福:“願您於清靜山林之中盡情沉浸於哲思的愉悅!”
我一直對海德格依偎至深的森林小屋頗有所感。
小屋給予他的庇護,一如巴舍拉空間詩學義下的“鳥巢”,在溫柔的包覆中給予了他安靜蘊思的存在基點。
舉世驚動的學術著作,對海德格而言,原不是待在暗無天日的研究室裡對著電腦螢光幕寫就,而是徜徉在山林之氣的吹拂下,如風行水上,自然成紋...........
“驚天動地”的思維突破,孕生於“寂天寞地”的詩意棲居!這事實本身就意蘊深長。
我由衷相信,是山林之氣的日夜洗鍊,讓海德格親切窺探了“存有之外”生機流衍的奧祕自體。
這構成了“存在性之叩問”所以可能的強大支撐:
於是,凡有所作,不再囿於以文字解文字,而是直入文字背後不可見的深淵,而後,在深淵的晃漾攸移中,留下以存在(the saying)解文字(the said)的蹤跡............
相對台北永遠灰沈沈的天空,您一定不難理解,“清靜山林之中盡情沉浸於哲思的愉悅”,是如何予我身心難以言喻的飽足感。
此所以在花蓮的日子,我總是不忘與陽光有約。
我會端上一杯自己親手烘培研磨現煮的黑咖啡,而後移駕戶外的庭園桌椅~
閒坐、沈思、種花、蒔草、觀山、觀雲、閱讀、寫作...........
暌違一日,則渾身躁鬱,忽忽若有所亡...........
飽浸山林之氣的閱讀,早不覺內化為我生命基因裡的強大根性 ; 這樣的“身體感”,又反過來支配了我的思考。
我訝異於這緊密貼附身體經驗所延伸出的精神動向。
它開啓了我迥異往昔的感知進路。
也讓我更親切地印證余德彗老師信中私語所云:
“任何思想都是以身體為優先。任何思維都以身體為基礎。
更精確地說,人會怎麼想怎麼做,都隱藏著身體的支配,直到現代,哲學家才承認,所有的思想都是身體化思想。”
我近日在德希達和羅蘭巴特關於“眼淚”的深邃哲思裡,也看見了相近的體會。
在各自的脈絡裡,他們不約而同地寫下~
「眼淚~而非視力,是眼睛的本質。」
「只有人類知道如何超越看見與知道,因為只有他知道如何哭泣。」
「眼光的實質不是視力而是眼淚,……揭示性或啟示性的盲目,那顯露了眼睛的真真實實的盲目,是為眼淚遮蔽的凝視。」
「當淚水遮蔽了視力的那一刻,它們揭示了眼睛真正的功能。……眼睛的終極目的是使視力探尋而非觀看,關注祈求、愛、歡樂或悲傷而非打量或凝視。」
~德希達(Jacques Derrida)《Memoirs of the Blind: The Self-Portrait and Other Ruins》
「觀念的名字是智慧,可是這種智慧不過是一幅智慧的漫畫……本能、民間智慧和直覺都是雌性環境的原初形態;我們知道,跟觀念的不結果實的震撼力相比,雌性環境保持著真正的能產性…眼淚是另一種孵化環境……因為淚水是善意的擴張的液體環境。」
~羅蘭巴特﹙Roland Barthes﹚《米什萊》
多簡練而深刻的洞見^^
此非深於理性之障蔽者不能言。
伊底帕斯若真見及於此,就不必挖瞎自己那雙用以支撐理性運作、實則拘限於視力而曠廢其更深本質的眼睛。
我因深思:
理性所傲慢自恃者,每表現在強把一切存有納入“概念”以型構理性主體所要求的客觀秩序。這飄散著“宰制”氣味的秩序,在另一隱微的面向,卻是建立在對“雌性環境”的遺忘。遺忘,意味著與“能產性”的源頭(being in itself)發生了“疏離”。所以,當羅蘭巴特寫下:
“雌性環境保持著真正的能產性…眼淚是另一種孵化環境……因為淚水是善意的擴張的液體環境。”
我不得不擊節讚歎:
關於眼淚的哲學性主題,德希達之外,羅蘭巴特也獨具隻眼地洞見~淚水孕生的孵化環境,提供了疏離者與母體恢復直接連結的救贖可能。
作為與萊維納斯、德希達、傅柯、德勒茲同ㄧ年代的法語系思想家,羅蘭巴特,果然也毫不意外地對那川流彼此間的相近體悟,以其深致獨到的語彙,給出了充滿原創力的表達。細味之,每一個字,都以其風格獨具的文體,巧妙切開理性織錦繁複的硬繭,而後讓隱蔽於理性幻象的眼睛,得以在淚水的洗滌下,沿著全新的感知進路,直抵域外(otherwise than being)的深淵。
就某個隱微的意義而言,我從中領會了山居歲月何以對我展現為一種無可悖離的命運強度。
那是一種承響於存有之外,卻又直透魂命內裡的深秘召喚。
這意味:近一千個日子下來,有一些潛移默化的改變,日升月落、星移斗轉間已無聲無息地滲入我的身體細胞並漸行扭轉了我的感知進路。
這全新的感知進路,與山居歲月原密不可分。
它就孵化於此“雌性環境”的原初型態。
衷心感謝羅老師回信相勉!
倘蒙不棄,我靜待日後的問學因緣.......
後會有期^^
朱志學 2013.1.17 寫於花蓮
誠如您信中所言:“結構性思辯和生命體驗的平衡結合才能使哲學活動的意義圓滿充實...也許你我的智能性格不同,但是對於存有與哲學的追求應是殊途同歸。”
此語點滴在心,如今體會是益發深沈了^^
我也感念您捎上的祝福:“願您於清靜山林之中盡情沉浸於哲思的愉悅!”
我一直對海德格依偎至深的森林小屋頗有所感。
小屋給予他的庇護,一如巴舍拉空間詩學義下的“鳥巢”,在溫柔的包覆中給予了他安靜蘊思的存在基點。
舉世驚動的學術著作,對海德格而言,原不是待在暗無天日的研究室裡對著電腦螢光幕寫就,而是徜徉在山林之氣的吹拂下,如風行水上,自然成紋...........
“驚天動地”的思維突破,孕生於“寂天寞地”的詩意棲居!這事實本身就意蘊深長。
我由衷相信,是山林之氣的日夜洗鍊,讓海德格親切窺探了“存有之外”生機流衍的奧祕自體。
這構成了“存在性之叩問”所以可能的強大支撐:
於是,凡有所作,不再囿於以文字解文字,而是直入文字背後不可見的深淵,而後,在深淵的晃漾攸移中,留下以存在(the saying)解文字(the said)的蹤跡............
相對台北永遠灰沈沈的天空,您一定不難理解,“清靜山林之中盡情沉浸於哲思的愉悅”,是如何予我身心難以言喻的飽足感。
此所以在花蓮的日子,我總是不忘與陽光有約。
我會端上一杯自己親手烘培研磨現煮的黑咖啡,而後移駕戶外的庭園桌椅~
閒坐、沈思、種花、蒔草、觀山、觀雲、閱讀、寫作...........
暌違一日,則渾身躁鬱,忽忽若有所亡...........
飽浸山林之氣的閱讀,早不覺內化為我生命基因裡的強大根性 ; 這樣的“身體感”,又反過來支配了我的思考。
我訝異於這緊密貼附身體經驗所延伸出的精神動向。
它開啓了我迥異往昔的感知進路。
也讓我更親切地印證余德彗老師信中私語所云:
“任何思想都是以身體為優先。任何思維都以身體為基礎。
更精確地說,人會怎麼想怎麼做,都隱藏著身體的支配,直到現代,哲學家才承認,所有的思想都是身體化思想。”
我近日在德希達和羅蘭巴特關於“眼淚”的深邃哲思裡,也看見了相近的體會。
在各自的脈絡裡,他們不約而同地寫下~
「眼淚~而非視力,是眼睛的本質。」
「只有人類知道如何超越看見與知道,因為只有他知道如何哭泣。」
「眼光的實質不是視力而是眼淚,……揭示性或啟示性的盲目,那顯露了眼睛的真真實實的盲目,是為眼淚遮蔽的凝視。」
「當淚水遮蔽了視力的那一刻,它們揭示了眼睛真正的功能。……眼睛的終極目的是使視力探尋而非觀看,關注祈求、愛、歡樂或悲傷而非打量或凝視。」
~德希達(Jacques Derrida)《Memoirs of the Blind: The Self-Portrait and Other Ruins》
「觀念的名字是智慧,可是這種智慧不過是一幅智慧的漫畫……本能、民間智慧和直覺都是雌性環境的原初形態;我們知道,跟觀念的不結果實的震撼力相比,雌性環境保持著真正的能產性…眼淚是另一種孵化環境……因為淚水是善意的擴張的液體環境。」
~羅蘭巴特﹙Roland Barthes﹚《米什萊》
多簡練而深刻的洞見^^
此非深於理性之障蔽者不能言。
伊底帕斯若真見及於此,就不必挖瞎自己那雙用以支撐理性運作、實則拘限於視力而曠廢其更深本質的眼睛。
我因深思:
理性所傲慢自恃者,每表現在強把一切存有納入“概念”以型構理性主體所要求的客觀秩序。這飄散著“宰制”氣味的秩序,在另一隱微的面向,卻是建立在對“雌性環境”的遺忘。遺忘,意味著與“能產性”的源頭(being in itself)發生了“疏離”。所以,當羅蘭巴特寫下:
“雌性環境保持著真正的能產性…眼淚是另一種孵化環境……因為淚水是善意的擴張的液體環境。”
我不得不擊節讚歎:
關於眼淚的哲學性主題,德希達之外,羅蘭巴特也獨具隻眼地洞見~淚水孕生的孵化環境,提供了疏離者與母體恢復直接連結的救贖可能。
作為與萊維納斯、德希達、傅柯、德勒茲同ㄧ年代的法語系思想家,羅蘭巴特,果然也毫不意外地對那川流彼此間的相近體悟,以其深致獨到的語彙,給出了充滿原創力的表達。細味之,每一個字,都以其風格獨具的文體,巧妙切開理性織錦繁複的硬繭,而後讓隱蔽於理性幻象的眼睛,得以在淚水的洗滌下,沿著全新的感知進路,直抵域外(otherwise than being)的深淵。
就某個隱微的意義而言,我從中領會了山居歲月何以對我展現為一種無可悖離的命運強度。
那是一種承響於存有之外,卻又直透魂命內裡的深秘召喚。
這意味:近一千個日子下來,有一些潛移默化的改變,日升月落、星移斗轉間已無聲無息地滲入我的身體細胞並漸行扭轉了我的感知進路。
這全新的感知進路,與山居歲月原密不可分。
它就孵化於此“雌性環境”的原初型態。
衷心感謝羅老師回信相勉!
倘蒙不棄,我靜待日後的問學因緣.......
後會有期^^
朱志學 2013.1.17 寫於花蓮
全站熱搜
留言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