蔣勳 花蓮十帖 http://udn.com/NEWS/READING/X5/5968859.shtml
蔣勳 花蓮十帖 http://udn.com/NEWS/READING/X5/5968859.shtml

引用自 聯合報 http://udn.com/NEWS/READING/X5/5968859.shtml
一年迴瀾住校要結束,拿起紙筆,細細勾勒薑花百合,皴擦大山骨骼,書寫峽谷急湍飛瀑,想在走過的路上每一朵花前略站一站,沒有雜念,就可以認一認自己的前生……

迴瀾
有人告訴我「花蓮」地名的來源是漢族移民到了東部海灣,看到海洋波瀾迴旋,因此稱為「迴瀾」,逐漸演變為諧音的「花蓮」。
以上的地名來源聽起來很美,但是一位賽德克族原住民的朋友告訴我不一樣的故事。他說,這一帶原住民有紋面習慣,外地漢民族來了,看到花紋黥面,便以「花臉」稱呼,逐漸演變成「花蓮」。
我沒有考證誰說得正確。來花蓮住了一年,聽不同傳說故事,一個地方,有各自表述的歷史,或許說明這個地區移民過程的複雜吧。
在花蓮走一走,不難發現各個時期留下的地名。中正路的產生當然有一定特殊歷史背景。我去過日本移民從高野山奉祀而來的慶修院,當時有計畫移民,形成吉野鄉,也就是今天的吉安鄉。我清晨去散步的佐倉步道,「佐倉」二字是日治歷史遺留下來的名字。這幾年熱門起來的景點「慕谷慕魚」是原住民語言的音譯。漢字音譯原住民的地名應該還遺留在「七腳川溪」這一類的詞彙中。許多人到吉安鄉都對「七腳川」這個名字好奇,「川」後為何還要加一個「溪」。問當地居民,會得到不一樣的答案。有人說這條溪流的形狀上空看起來像阿拉伯數字的「7」;也有人說漢族移民,下了船在這條溪洗腳,「洗腳」逐步演變成「七腳」。也有人告訴我這條溪的流域是富裕之地,原來有阿美族chikasawan社在此生活,「chikasawan」的閩南語音譯正是「七腳川」,後面就需要加一個「溪」字。
我對考證的興趣還是不大,而是在這些各自表述的故事背後,聽到每一個族群試圖為自己存在發聲的方式。
歷史本來就是時間的秩序,這些混雜了不同文化背景的地名,同時並存在一個地區,像考古的遺址層,一層一層,形成美麗的時間疊壓。像不同來源的河流,匯入同一片大海,大海不拒百川,不拒涓滴,迴瀾浩蕩,才能成其為大,居住在這大洋之濱的子民應該是特別有所領悟的吧。


「蔣勳詩‧書‧畫個展」於百藝畫廊 (台北市長安東路一段30巷6號)展至12月5日。
蔣勳/圖

瓊崖海棠
走過明禮路,都會注意到兩側三十餘株高大行道樹。粗壯頑強,主幹挺直,高十餘尺,皮色紅褐帶有墨黑深刻皴皺裂紋。用手觸摸,像巨石雕刻,質感沉厚。查了一下資料是1907年日治時代為紀念花蓮醫院落成種植的行道樹,樹齡已經超過一百年,比中華民國還要年長。
在花蓮一年,每到市區,都刻意繞道明禮路。看大樹參天,樹蔭交錯蔭庇,綠意盎然。走在下面,夏日也不覺酷熱。五、六月時串串白花在油綠葉叢間搖曳,香風陣陣襲來,使人有意外驚喜。
植物和山川都可以比國家的年齡更長,因此古人多說「江山」、「天下」,而不囿限於小小國家的概念。
鳳凰木
花蓮有美崙山,是靠近海岸最近的一帶小山。清晨走佐倉步道,在山的高處,可以清楚眺望到美崙山與海岸的關係。遠遠日出,一波一波海浪湧上岸,好像有一波浪濤立起、固定,不肯再退走,就地形成了一帶山丘,就是美崙山。
我住的校園宿舍也在美崙山附近,是一個頗有歷史的校園,從師專、師院、教育大學,一路演變而來。但聽說民國100年大學合併,這個校園就要放棄了。
我住的宿舍有三層樓,我住第二層。簡單方正的宿舍,窗戶外面可以看見參天的幾株鳳凰木。一整個夏季,樹蔭枝葉延伸覆蓋十餘公尺廣大。豔紅花束裡夾著橙黃的蕊心。血色鮮豔的花,明亮俗野,肆無忌憚。隨翠綠如鳥羽的枝葉一起升沉搖曳,燦爛繽紛,是奢侈的視覺享受。在寂靜無人的校園裡,鳳凰花與夏日蟬聲一起喧鬧沸騰,在烈日下蒸發甜熟香爛氣味,好像比平日年輕學生更有旺盛青春。
麵包果
宿舍前還有一株徑圍一公尺餘的老麵包樹,闊大如蒲扇的葉子,迎風招展。風大的時候,搖曳起來,特別壯觀,殺殺作響。初夏時節,樹上結了二、三十顆飽滿圓實麵包果。黃褐色外皮,布滿粒粒粗粗麻麻圓顆粒。有時在樹上裂開,引鳥雀啄食。
我在菜市看到麵包果,削去外皮,切成一塊塊販賣。有人教我與鮮魚煮湯,加一小勺油,清甜味美。暑假後,校園無人,麵包果落滿一地,果實裂開,裡面是橙黃的果肉。我起初著急無人採摘拾去食用,但終究有禽鳥松鼠來吃,蟲蟻蛀蝕,日久腐爛,雨後隨塵土流去,化為烏有,著急原來只是我自己執著。
宿舍轉角一棵一人合抱不住的大榕樹,樹心已成空洞,被另一棵新生的植物侵入,兩棵樹枝柯交錯纏繞,像是相互侵凌霸占,也像是相互依靠擁抱。愛恨恩怨其實不容易界分。
從宿舍走到研究室,經過一排高聳大王椰子、鐵板樹、印度紫檀,都是有年齡的老樹,在這個校園半世紀以上,看一批一批學生入學、畢業,人來人去,隨時間消逝,只有老樹在這片土地上生了根。他們姿態龍鍾,特別使人覺得人世安穩,歲月悠長。
松鼠
學生宿舍前有幾株似乎自己生長起來的木瓜樹,樹端結了一、二十顆碩大木瓜,擠成一堆。使我想起古羅馬的大地之母雕像,一個胖大婦人掛著一身的乳房,特別有豐饒的生命力。木瓜有些掉落,有些在樹上就黃熟了。一隻松鼠吃木瓜,咬了一個洞,鑽進去,最後索性坐在木瓜中,上上下下吃,像我們童年時夢想過的糖果屋。
我站定看牠,牠也看我,好像奇怪我來何事。
九重葛
校園大門口有水池,沿水池南側一排九重葛,大約一百公尺長。九重葛長老了,主幹不像藤蔓,粗壯結實,虯曲盤繞,如粗蛇飛龍,極具姿態。藤蔓攀援在幾支水泥柱上,九重葛的花重重疊疊,橙紅豔紫交錯,夾雜一些新栽的軟枝黃蟬的明黃,形成一片彩色繽紛的花海。我喜歡從上面滿滿覆蓋著花的長廊走過,花色光影迷離搖漾,午後睡夢長長的恍惚似乎還未曾醒。
水池裡有一群鴨子,日暖時在池邊棲息曬太陽,他們身體柔軟,長長的頸脖可以隨意曲繞宛轉。單腳站立,頭枕在背羽上睡眠,一動不動,彷彿印度恆河岸邊做瑜珈的修行者。暑假以後,校園少人行走,鴨子更一列搖搖擺擺走到大門口臥在路中央睡覺。有汽車經過,他們毫無移動的意思,有耐性的車主人會下車央求一番,促使鴨子起身讓路。
市場
清晨從佐倉步道下山,多去市場廟口吃早餐,這裡的紅茶有名。花東縱谷有多處老茶場,興盛三、四十年,一度衰落,近年又有興盛趨勢。但廟口紅茶用的似乎是南投魚池鄉的茶種,不屬於鶴岡紅茶。我喜歡去這有歷史的紅茶早餐店,可以看到早起的庶民生活。三三兩兩,有的是學生結伴,有的是父母帶著孩子一家人,有的是附近鄰居,一排站在台前,選糯米糰、燒餅、油條、蛋餅、蘿蔔糕,再依序點紅茶、豆漿,或杏仁茶。餐飲老闆應付眾多客人要求,有條不紊,結帳快而清晰,沒有差錯。民間的聰敏幹練活力,在一個早餐店看得清清楚楚,與公務機關的無精打采大相逕庭。清晨朝氣勃勃,要對人生充滿信心,最應該來這樣的早餐店。
紅喉
美崙市場一條街,兩邊是攤販。有些只是農民自家的收成,兩條絲瓜,一把過貓蕨,切成一塊一塊的麵包果,還有一堆我不認識的野菜。老太太看我走過咳嗽,就抓起野菜跟我說:咳嗽啊,試一試苦瓜葉。很濃重的原住民口音。我說:有效?她蹲在地上笑著:苦瓜葉,蛤蜊,煮湯,清火。
我買了苦瓜葉,十元。再走兩步,魚攤上有蛤蜊,看到一尾不大的紅喉,價錢比台北便宜一半,就買了準備中午蒸來吃,因此又買蔥薑。
錐麓斷崖
從巴達岡吊橋過到立霧溪對岸,腳下峽谷,急流奔騰,轟轟嘩嘩,地動山搖。巴達岡吊橋是通錐麓大斷崖的入口,向上攀升到六、七百公尺高度,就是著名的斷崖古道所在。斷崖是在陡直的山壁上鑿出約三十公分的小徑,容一人通過,上不見天,下不著地,彷彿懸吊空中,心驚膽顫,卻可以遠眺立霧溪遠遠蜿蜒奔來,大山聳峙,氣勢萬千。最美、最讓人驚嘆的風景,常常也在險處。想起李白〈蜀道難〉的句子「地崩山摧壯士死,然後天梯石棧相勾連」,李白也像是野走過這峽谷斷崖的古道。
薑花
四八高地是我黃昏每天散步的地方,畫畫或寫書,一整天,筋骨有點拘束住了,很需要到天地遼闊的地方紓解。四八高地有局部空間還是軍事管制區,因此雖然有一條修築完善的自行車步道,但是人客不多。高地就在七星潭上端,風吹草偃,高處俯瞰,東海岸長長一條海灣,向北視線到南澳一帶,向南海灣順鹽寮延展而下,綿延茫渺,視野如此富裕寬闊,海洋澎轟浩瀚,晨夕光影變幻,山海壯闊,覺得要定下心,盤坐調息,才能靜觀天地,沒有雜念。
四八高地沿路有文殊蘭和薑花,都是白色的花,也特別有濃郁香氣。
薑花是我童年的深刻記憶,一到夏天,草澤田野河畔,到處是野薑花的香,成為嗅覺裡揮之不去的故鄉纏綿的氣味。薑花多生水窪潮濕處,一叢一叢,寬大葳蕤的葉子在風裡翻轉,一支花苞,莖幹挺直有力,花蕾竄出,如菩薩細白指尖。我最愛看薑花蓓蕾從捲縮慢慢一瓣一瓣打開綻放,如蝴蝶翅翼招展,雄蕊雌蕊顫巍巍立起,也像蝴蝶的觸鬚口器。薑花的白裡帶淡淡不容易覺察的象牙瓷黃,潔淨而溫暖,像宋人最好的定窯葵花小皿。
多年前在巴黎讀書,走在香榭麗舍大街,夏日午後,忽然鼻腔滿滿都是野薑氣味,濃郁悠長,逼人熱淚,才知道鄉愁其實是身體裡忘不掉的氣味色彩。
歐洲是沒有薑花的,台北的薑花也因為沼澤池塘田野大量消失,多無法生存。花店有時賣薑花,買回家插在瓶裡,不多久都奄奄垂頭無生氣。
東部的野薑生在野地,陽光雨水空氣都好,所以俊挺皎潔,有玉石光華。
一年迴瀾住校要結束,拿起紙筆,細細勾勒薑花百合,皴擦大山骨骼,書寫峽谷急湍飛瀑,想在走過的路上每一朵花前略站一站,沒有雜念,就可以認一認自己的前生。
【2010/11/11 聯合報】@ http://udn.com/

貝森朵夫莊主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閱讀劄記(2010.12.20)
朱志學寫於 2010年12月21日 1:33
聽巴赫音樂,讓人覺得內心穩妥,腳下的大地充滿安定感,彷若萬象森然,各就其位。對巴赫而言,他的每座音樂建築,都以局部與整體嚴密的呼應作為準則~每個點 每條線 都向上發展,與高處隱密不現的上帝高度統一。這是巴赫心中的世界,萬物表現為上帝的局部,事物借助於整體顯現自己,瀰漫詩意..............



一個幾乎癱瘓的歐洲婦女,有一天聽到了顧爾德彈奏的巴赫“平均律”,身體有了奇妙的感應,後來病徵減輕,竟在聽唱片中一天天康復了!



好的音樂是終極啓示。
好的鋼琴家,可以帶來身心的康復與拯救...



有錢人终成眷屬,
有情人终生痛苦……





轉貼妙文:

最恐怖的事情是什麼??

1、索馬利亞海盜劫持妳的船……
2、菲律賓警察解救妳的巴士……
3、結婚……約 1 小時前 · 讚 · 留言



呵呵^^
看似情境各異,其為被挾持的“人質”則一也!
只不過是~
“in the name of love”........


當然,我個人不排除還是有在婚姻關係裡獲得解放的例外。
我相信這解放來自婚姻裡的修行,而非婚姻這徒具虛文的空殼。

要不,你要特別幸運。
但幸運不可恃!
再昏昧,夢總有醒的時候..........


基督教是弱者誘惑強者的武器~尼采


尼采反對華格納~一個把“酒神”拍賣給過時文化廢墟的“馴服者”。



偉大音樂家之所以難被解說與闡釋窮盡,在於他們就是那~
在具體音樂寫作中允許“未知”流經自身而得以“現實”呈現的人。








我靈魂的憂鬱,是她的結婚面紗~ 泰戈爾

從宇宙力量而生的人,才能擁有地球~Walter Benjamin “單行道”

只有在巨大的未知中,人才有生活。


余寶寶
志學老師 聖誕節快樂 靜宓悄然躍入您底飽滿醇厚燦然自成一家的文采悠游 是人生一大樂事^^



朱志學

葉兄眼界,迥非流俗可及......
知音一言,誠足快慰平生^^



余寶寶
仍遠遠追隨志學老師的慷慨鏗鏗然之跫音之外 已無憾此生

貝森朵夫莊主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人只是一部機器
朱志學寫於 2010年12月21日 0:53
第四道大師葛吉夫的洞見:人,只是一部“機器”。


上學期期末,我負責報告鄔斯賓斯基的“奇蹟探索”。
引述葛吉夫這項洞見時,就備受在座同學質疑~人明明就是人,怎會是一部機器?
這洞見顯然冒犯了很多人呵護備至的“自我認同”。
但我確信余老師完全明白我不是在胡言亂語。


我試著重述我的理解:


人,並不現成地已然成就了他內具的“人性可能”。
事實上,在成其為人之前,他喪失本真性的存在模態,確實更接近一部機器~


事實上,人,按它目前的樣子,早就深陷于一個“人為設定“凌駕于”存有自體“之上”的非本真狀態。


一個近於機器而遠離人性的“非人”狀態。


何則?


機器只能在被設定的軌道或流程內不由自主的運轉,它無法擁有做“選擇”的能力。

人呢?也每跳不開制約自身視域的思維框架,起心動念,都被拘役在特定的觀物方式......... 這樣的“人”,還有能力貫徹他的自由意志嗎? 不! 他只能在想像中幻想自己有自由意志。 實質上,他根本沒有獨立做選擇的能力。 真相是~ 某種超乎個體的集體盲趨力,驅使一個被奴化的心智在做選擇......... 這樣的選擇,只是人為設定下的產物。 解除設定前,人是不可能擁有做選擇的能力的! 就這一點而言,人與機器處境相同。所有的運轉都是被設定的!
我們常誤以為是我們自己在做選擇。
其實,這只是讓自己比較好過的美麗幻覺。


一如消費者的選擇每受到廣告的催眠,或時尚流行的煽惑...........
其實,除非是徹底的覺悟者,人的選擇只是反映他所受到的制約。
例如:在拜金主義的制約下,"選擇"一個可以作為長期飯票的對象,並說服自己相信,這就是愛情了!


其實,真相是金錢這個“上帝”驅動“著人”在做選擇。
不論是婚姻 愛情 工作 消費.....
人只是“奉行”那轄制自己的盲趨力量,而從來不曾有過真正的“選擇”。

讚 · 留言 · 分享 · 刪除

貝森朵夫莊主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ㄧ 所發生的不是我,我只是它發生的空間~Echart Tolle



二 “空”不是一無所有,而是回歸“物化”之前那飽蘊萌生性與無限想像可能的“生命自體”~就這意義而言,“空”指向那“遺忘的存有”......
緣起性空,不是對空之為物進行“邏輯分析”式的定義。
這頗具解構意味的描述,只是為了拆碎一切架構在生命自體上的思維框架,以“側顯”現象背後兩極互函 幻化生成的“飽滿”空性。

緣起觀無非是為了引導在規範性語言的搬弄下限落于顛倒癡迷的俗情眾生,回歸那隱伏于僵硬的現象底層下的空性(色即是空)~此所以“空性”非關有無,亦非斷滅的虛空。它不落對象化的定義,而只是蘊生於現象底層那靈動不羈的流動性。

此所以天台宗圓教義下的佛性,非關敻然絕俗至不染塵埃的清淨自性,而是不落邊見,“不斷淫怒痴而成解脫”的不二實性。





三 柏格森~“純粹時間”的生命大師。他要修練的就是在時間裡的流動..........





四 探究真理最快捷而確實的方法,就是透過死亡“躍”入“未知”............

柏格森(Henri Bergson)這“躍”字,寫得傳神!
躍:懸崖撒手。

徹底跳出把“存有”鎖入思維硬繭的“對象化”活動,直接臨在于“物化”前的未知,讓飽蘊萌生性的奧祕自行揭露自身.............


五 當烏雲被光吻著時,便成天上的花朵~泰戈爾



高空不生蓮華.........
意識狀態的轉化,亦同此理。
天台“性惡論”所示:“不斷淫怒癡而成解脫”,一如泰戈爾筆下經由陽光親吻而發生蛻變的烏雲......
色不異空,烏雲與花朵亦是不二。
真空妙有,顯隱互具,唯執色昧空,得少為足者,固不足語此.......

貝森朵夫莊主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維多利亞一號”觀後感



“飲食之樂成為香港市民暫時的逃避樂園,每天三頓飯,滿足肚子的短樂可供對抗身體的無法有房安頓的長期之苦,這樣的社會挺畸形的,但許多香港人也只能一天過一天,每天吃點好吃的,這種集體的渴望也造就了香港各種小食的獨門手藝。”~韓良露



剛看完還未正式上映的港片“維多利亞一號”!
全片血腥味橫濺四溢!
打算看這部片子的朋友,要做好失眠的心理準備。




導演以頗具後現代意味的時空跳接手法,控訴香港的生存境況!
片中,原本純真靈彗的小女孩,被社會一步步塑型為一個雙手染滿血腥的殺手。
你很難不震驚:
這悲劇已然不是個體性的!
事實上,它充分映照時代精神的荒寒...........
所以,這不是一般義下的悲劇!
它不是戰火年代命運播弄下的生離死別,不是癌症病軀的形銷骨殞,不是車禍意外的街頭橫死,而是每日點滴滲透到職場與家庭生活裡的殘酷 絕望 呆滯 頹廢與滿腔無奈卻無可宣泄的忿怨與控訴...........
這種悲劇才真透到骨子裡!
它毀掉的不是你的身體,而是在遠離靈魂的日常作息中,把你一步步帶入無聲無息的心靈消亡.............
而且,除非你是特別聰明 特別幸運 特別美麗 特別有貴人提拔的少數...........
你根本無法逃離那肉眼看不見的的監禁....................
這就是資本主義 中國崛起 與全球化浪潮 共同創造出的驚人世道!
腐蝕人性的因子,躲藏在每一個被掩蓋的生活角落,一吋吋滲出毒素.............
片中的香港,我看不到任何尼采義下“”自我人格塑型“的精神動向...........
我看到的是瘋狂的集體業力,如何在尋常的營生過程裡,悄悄置換了每一個人的主體意志。
於是,在你裡面活著的不再是你主動選擇成為的自己,而是被社會“架空”而不得伸張的自己。
這樣的自己,像個被綁架的人質,像頭被圈禁的牲口,像隻在電極棒下默默受辱而被迫遠離草原的馬戲團動物.......
這意味,你異化為淪喪主體的“群眾”,你不再是以一個“個人”而活著,而被迫媚俗地淪為“平均的多數”,以換得卑微的生存.........
這種存在樣態,顯然是扭曲的!
野性不見了!
天地被拿掉了!!
精神世界被抽空了!!!
可悲的是,在這樣狹仄而擁塞的社會集體關係中,除非特別強悍的人,很少人能有自我決定的意志。
迫人的生存壓力,如影隨形地滲透並改變了“局中人”的意識狀態。
人於是不再是“人”,而淪為在生產關係下不由自主運轉的一部機器...........

很難想像,這就是號稱“東方之珠”的美麗香港?
在這裡,盛世的光華,掩蓋了碎了一地的夢想。
每一個破碎的夢想背後,埋葬了一顆曾經純真卻終而斷翼的靈魂?
人性,在此一點也不人性,而成了幢幢鬼影。
我隱隱嗅得一絲悽厲而忿烈的怨怒,漂蕩在香港璀璨繁華的夜空中............
那隱伏在盛世表面下的荒涼之氣,令人毛骨悚然,不寒而慄......

也許是受傷得靈魂太多了吧!
我不意外這麼小的地方,卻染有那麼多的血腥和殺戮.........
沒辦法!
這裡的空間,太小,太擁擠了!
人很難與世無爭過你閒雲野鶴的日子 ...........
為了生存,你很難不陪著這個瘋狂的社會一塊兒起舞.........


底下
先說說我進入這部片的閱讀障礙~

原頗困惑於女主角不惜濫殺無辜的動機何在?
覺得劇情的推進缺乏說服力~
沒道理無冤無仇的對象,都成了被殺害的目標?

後來才恍然:
一個被瘋狂的世界給逼瘋的女子,跟一般人的行動邏輯原不可一概而論。

串聯劇情的心理線索所以不易索解,是因為我們跳不出以常情去推測犯案動機的思維框架~

原來片中那位對舊時住家有莫名偏執的女主角,在高攀不上房價的絕望下動了驚人的念想:

首先 逼死病危的父親,以詐領保險的死亡理賠。
其次 把欲待購買房子所在的大樓變成凶宅(釀成11屍12命),以逼賣主壓低售價。

前者,在台灣已屢見不鮮。
後者,還真是瘋狂的創意.......


片頭說是真人真事改編。
令人驚疑:
這真就是香港嗎?
看完後,我暗自慶幸還好不是生於香港,否則除了往國外逃離,對我這種懷抱強大自由渴求的人,還真別無選擇!
比較起來,台灣還是有其可愛之處。
在台灣,就算你缺乏競爭力 ....
所謂:一枝草一點露。
對自己想要的生活方式,還不至於完全毫無選擇。
我從不少親近的朋友身上看見:
只要看得破,捨得下,在台灣,你多少還保有從主流退隱邊緣的餘地。
我自己目前的生活就是一例。
可在香港,我懷疑人有多少“人格自我塑型”的空間?
在社會集體塑型的業力狂流中,要何等清明的自覺與定力,才能不被衝抉得不成人形?
大約六年前曾接待過一組香港客人,那時我還住在美崙舊家。
據她說,我一間客房大小就相當她香港ㄧ家五口全部的使用空間。
那時我還瞪大了眼睛><
時隔多年,看完“維多利亞一號”後,終於明白她何出此言?
我此刻更加確信:
那些在香港生存而能長保健康的身心狀態的人,不是特別聰明 特別幸運 要不就是內具非常之修為!
畢竟,在那樣一個慘烈的世道裡,就如電影片頭所說:

“一個瘋狂的城市,要生存,就必須變得比它更瘋狂..........”


香港自九七回歸中國後,如今平均房價已超過台北三倍。
地狹人綢至此,不意外會孕生出“維多利亞一號”這等驚聳又變態的故事。
我很慶幸:
台灣再小,還有台北以外的迴旋空間。
這讓我這等與世多忤的邊緣人,還勉強能自僻花東一隅,過著莊子筆下“相忘於江湖”的半隱生活...........



~電影 “維多利亞一號”觀後雜感




志學






PS

轉PO劇情簡介:

女主角是一位普通的女性。

有爸爸、媽媽、弟弟、當一份普通的文職,有個男友,於一個平凡的家庭長大,沒太大理想......唯一,她想給家人一個理想的家。

所以她放棄了學業,早早投身社會工作努力賺錢、儲錢,下班還得上兼職,賺錢、儲錢。

希望能實現小時候的夢想,一個簡單的夢 --- 為家人買一所溫暖的家。

然而,工作她控制不到,樓市她控制不到,想買一所房子給媽媽,結果媽媽的生命她也控制不到。只能想著自己答應媽媽的,看著最終只能燒一所紙紮房子的情景。

爸爸因工作積勞成疾,但因為保險問題,拿不到錢醫病。

問男友借,他卻只懂「卸」。

一件又一件平常得來又令人意想不到的「意外」,一步一步將女主角推至牛角尖的尖端。

她「沒有」選擇下,只能以一己之力「控制」樓價。

將理想的家變成凶宅,殺掉把關的保安、殺掉鄰居、順道殺掉樓上嘈吵的住客、再順道殺掉礙事的警察。

十一屍十二命為她減輕了百多萬的樓價負擔...........


約 1 小時前 · 讚




最新 | 發燒 | 哇新聞

韓良露:美食是香港社會的救贖

【聯合報╱韓良露】
2010.12.14 03:19 am

前不久我到香港光華中心去演講,在比較台港兩地的生活文化時,談到台灣的多元生活價值,與香港日趨單一商業掛帥的生活方式。

例如香港的發展越來越購物商場化,連歷史建築也拿來賣精品服飾;尖沙咀的小店面不斷被吞噬,生果舖、雜貨舖消失,增加的都是越來越大間的名牌服飾、皮包、鞋店等等。房價連年狂飆、租金高漲,小市民要不然買不起樓、要不然成為房奴,都市中的綠地不斷地減少,都市更新只成為建商拆樓蓋越來越高的大樓的藉口。像我的朋友是老灣仔人,他說他童年時住的十二層高樓,是當時灣仔的高樓,如今不要說平房,四五層七八層樓都早就拆光了,連十二層樓在灣仔都不容易見到了。

香港人對後九七的社會發展既憤怒又無奈,連商業港片《維多利亞壹號》都用連續殺人犯的類型電影在控訴房價。香港住是大問題,但相對於基本民生衣食住行四大項,香港民間社會處理不了住宅價格的合理,因為政府不斷賣地,土地都控制在少數大建商手中而形成壟斷;但其他的民生,尤其是衣,卻因為可以仰賴中國大陸的工廠與不斷湧入香港社會的廉價勞力,反而使香港成為低廉成衣的大宗供應中心。

再談到食,我在演講中提到美食是香港社會的救贖。香港這區區彈丸之地,竟然有五萬多家食肆,其中當然有富人俱樂部,如才剛獲二○一一年出版的米其林指南三星的新同樂,與被從兩星摘成一星的福臨門。福臨門被摘星大快我心,一個多月前我去那裡吃飯,就大歎福臨門水準下降,可見米其林評判員的公正。但我對香港餐飲界最大的肯定,並非這些米其林二三星級的餐館,而是那些一星甚至無星但得到米其林舔舌頭肯定的餐館,這些眾多的餐館的餐飲、裝潢、服務水準之佳,真是世界少見,更難得的是,在高漲的租金壓力下,這些餐館的價格還挺合理的。

除了米其林列舉的精挑餐館外,香港街頭和租金作戰的小食店也頗多佳店,香港朋友說這些店不得不好好經營,是因為競爭太激烈,東西若不夠好吃,生意就不好,也就付不起租金了,而這些小店從早開到晚,工作時間超長,連賣雲吞麵的、粥品的,都有賣到半夜四五點的。

飲食之樂成為香港市民暫時的逃避樂園,每天三頓飯,滿足肚子的短樂可供對抗身體的無法有房安頓的長期之苦,這樣的社會挺畸形的,但許多香港人也只能一天過一天,每天吃點好吃的,這種集體的渴望也造就了香港各種小食的獨門手藝。

我曾開玩笑說,香港政府應頒發對社會最佳貢獻獎給香港餐飲界,因為只有靠著他們的努力,香港社會才得以安定。但對社會最佳破壞獎座頒給誰呢?當然就是那些炒地炒房的大建商!

(作者為南村落總監、生活美食家)

【2010/12/14 聯合報】

貝森朵夫莊主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Close

您尚未登入,將以訪客身份留言。亦可以上方服務帳號登入留言

請輸入暱稱 ( 最多顯示 6 個中文字元 )

請輸入標題 ( 最多顯示 9 個中文字元 )

請輸入內容 ( 最多 140 個中文字元 )

reload

請輸入左方認證碼:

看不懂,換張圖

請輸入驗證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