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維多利亞一號”觀後感
“飲食之樂成為香港市民暫時的逃避樂園,每天三頓飯,滿足肚子的短樂可供對抗身體的無法有房安頓的長期之苦,這樣的社會挺畸形的,但許多香港人也只能一天過一天,每天吃點好吃的,這種集體的渴望也造就了香港各種小食的獨門手藝。”~韓良露
剛看完還未正式上映的港片“維多利亞一號”!
全片血腥味橫濺四溢!
打算看這部片子的朋友,要做好失眠的心理準備。
導演以頗具後現代意味的時空跳接手法,控訴香港的生存境況!
片中,原本純真靈彗的小女孩,被社會一步步塑型為一個雙手染滿血腥的殺手。
你很難不震驚:
這悲劇已然不是個體性的!
事實上,它充分映照時代精神的荒寒...........
所以,這不是一般義下的悲劇!
它不是戰火年代命運播弄下的生離死別,不是癌症病軀的形銷骨殞,不是車禍意外的街頭橫死,而是每日點滴滲透到職場與家庭生活裡的殘酷 絕望 呆滯 頹廢與滿腔無奈卻無可宣泄的忿怨與控訴...........
這種悲劇才真透到骨子裡!
它毀掉的不是你的身體,而是在遠離靈魂的日常作息中,把你一步步帶入無聲無息的心靈消亡.............
而且,除非你是特別聰明 特別幸運 特別美麗 特別有貴人提拔的少數...........
你根本無法逃離那肉眼看不見的的監禁....................
這就是資本主義 中國崛起 與全球化浪潮 共同創造出的驚人世道!
腐蝕人性的因子,躲藏在每一個被掩蓋的生活角落,一吋吋滲出毒素.............
片中的香港,我看不到任何尼采義下“”自我人格塑型“的精神動向...........
我看到的是瘋狂的集體業力,如何在尋常的營生過程裡,悄悄置換了每一個人的主體意志。
於是,在你裡面活著的不再是你主動選擇成為的自己,而是被社會“架空”而不得伸張的自己。
這樣的自己,像個被綁架的人質,像頭被圈禁的牲口,像隻在電極棒下默默受辱而被迫遠離草原的馬戲團動物.......
這意味,你異化為淪喪主體的“群眾”,你不再是以一個“個人”而活著,而被迫媚俗地淪為“平均的多數”,以換得卑微的生存.........
這種存在樣態,顯然是扭曲的!
野性不見了!
天地被拿掉了!!
精神世界被抽空了!!!
可悲的是,在這樣狹仄而擁塞的社會集體關係中,除非特別強悍的人,很少人能有自我決定的意志。
迫人的生存壓力,如影隨形地滲透並改變了“局中人”的意識狀態。
人於是不再是“人”,而淪為在生產關係下不由自主運轉的一部機器...........
很難想像,這就是號稱“東方之珠”的美麗香港?
在這裡,盛世的光華,掩蓋了碎了一地的夢想。
每一個破碎的夢想背後,埋葬了一顆曾經純真卻終而斷翼的靈魂?
人性,在此一點也不人性,而成了幢幢鬼影。
我隱隱嗅得一絲悽厲而忿烈的怨怒,漂蕩在香港璀璨繁華的夜空中............
那隱伏在盛世表面下的荒涼之氣,令人毛骨悚然,不寒而慄......
也許是受傷得靈魂太多了吧!
我不意外這麼小的地方,卻染有那麼多的血腥和殺戮.........
沒辦法!
這裡的空間,太小,太擁擠了!
人很難與世無爭過你閒雲野鶴的日子 ...........
為了生存,你很難不陪著這個瘋狂的社會一塊兒起舞.........
底下
先說說我進入這部片的閱讀障礙~
原頗困惑於女主角不惜濫殺無辜的動機何在?
覺得劇情的推進缺乏說服力~
沒道理無冤無仇的對象,都成了被殺害的目標?
後來才恍然:
一個被瘋狂的世界給逼瘋的女子,跟一般人的行動邏輯原不可一概而論。
串聯劇情的心理線索所以不易索解,是因為我們跳不出以常情去推測犯案動機的思維框架~
原來片中那位對舊時住家有莫名偏執的女主角,在高攀不上房價的絕望下動了驚人的念想:
首先 逼死病危的父親,以詐領保險的死亡理賠。
其次 把欲待購買房子所在的大樓變成凶宅(釀成11屍12命),以逼賣主壓低售價。
前者,在台灣已屢見不鮮。
後者,還真是瘋狂的創意.......
片頭說是真人真事改編。
令人驚疑:
這真就是香港嗎?
看完後,我暗自慶幸還好不是生於香港,否則除了往國外逃離,對我這種懷抱強大自由渴求的人,還真別無選擇!
比較起來,台灣還是有其可愛之處。
在台灣,就算你缺乏競爭力 ....
所謂:一枝草一點露。
對自己想要的生活方式,還不至於完全毫無選擇。
我從不少親近的朋友身上看見:
只要看得破,捨得下,在台灣,你多少還保有從主流退隱邊緣的餘地。
我自己目前的生活就是一例。
可在香港,我懷疑人有多少“人格自我塑型”的空間?
在社會集體塑型的業力狂流中,要何等清明的自覺與定力,才能不被衝抉得不成人形?
大約六年前曾接待過一組香港客人,那時我還住在美崙舊家。
據她說,我一間客房大小就相當她香港ㄧ家五口全部的使用空間。
那時我還瞪大了眼睛>
時隔多年,看完“維多利亞一號”後,終於明白她何出此言?
我此刻更加確信:
那些在香港生存而能長保健康的身心狀態的人,不是特別聰明 特別幸運 要不就是內具非常之修為!
畢竟,在那樣一個慘烈的世道裡,就如電影片頭所說:
“一個瘋狂的城市,要生存,就必須變得比它更瘋狂..........”
香港自九七回歸中國後,如今平均房價已超過台北三倍。
地狹人綢至此,不意外會孕生出“維多利亞一號”這等驚聳又變態的故事。
我很慶幸:
台灣再小,還有台北以外的迴旋空間。
這讓我這等與世多忤的邊緣人,還勉強能自僻花東一隅,過著莊子筆下“相忘於江湖”的半隱生活...........
~電影 “維多利亞一號”觀後雜感
志學
PS
轉PO劇情簡介:
女主角是一位普通的女性。
有爸爸、媽媽、弟弟、當一份普通的文職,有個男友,於一個平凡的家庭長大,沒太大理想......唯一,她想給家人一個理想的家。
所以她放棄了學業,早早投身社會工作努力賺錢、儲錢,下班還得上兼職,賺錢、儲錢。
希望能實現小時候的夢想,一個簡單的夢 --- 為家人買一所溫暖的家。
然而,工作她控制不到,樓市她控制不到,想買一所房子給媽媽,結果媽媽的生命她也控制不到。只能想著自己答應媽媽的,看著最終只能燒一所紙紮房子的情景。
爸爸因工作積勞成疾,但因為保險問題,拿不到錢醫病。
問男友借,他卻只懂「卸」。
一件又一件平常得來又令人意想不到的「意外」,一步一步將女主角推至牛角尖的尖端。
她「沒有」選擇下,只能以一己之力「控制」樓價。
將理想的家變成凶宅,殺掉把關的保安、殺掉鄰居、順道殺掉樓上嘈吵的住客、再順道殺掉礙事的警察。
十一屍十二命為她減輕了百多萬的樓價負擔...........
約 1 小時前 · 讚
最新 | 發燒 | 哇新聞
韓良露:美食是香港社會的救贖
【聯合報╱韓良露】
2010.12.14 03:19 am
前不久我到香港光華中心去演講,在比較台港兩地的生活文化時,談到台灣的多元生活價值,與香港日趨單一商業掛帥的生活方式。
例如香港的發展越來越購物商場化,連歷史建築也拿來賣精品服飾;尖沙咀的小店面不斷被吞噬,生果舖、雜貨舖消失,增加的都是越來越大間的名牌服飾、皮包、鞋店等等。房價連年狂飆、租金高漲,小市民要不然買不起樓、要不然成為房奴,都市中的綠地不斷地減少,都市更新只成為建商拆樓蓋越來越高的大樓的藉口。像我的朋友是老灣仔人,他說他童年時住的十二層高樓,是當時灣仔的高樓,如今不要說平房,四五層七八層樓都早就拆光了,連十二層樓在灣仔都不容易見到了。
香港人對後九七的社會發展既憤怒又無奈,連商業港片《維多利亞壹號》都用連續殺人犯的類型電影在控訴房價。香港住是大問題,但相對於基本民生衣食住行四大項,香港民間社會處理不了住宅價格的合理,因為政府不斷賣地,土地都控制在少數大建商手中而形成壟斷;但其他的民生,尤其是衣,卻因為可以仰賴中國大陸的工廠與不斷湧入香港社會的廉價勞力,反而使香港成為低廉成衣的大宗供應中心。
再談到食,我在演講中提到美食是香港社會的救贖。香港這區區彈丸之地,竟然有五萬多家食肆,其中當然有富人俱樂部,如才剛獲二○一一年出版的米其林指南三星的新同樂,與被從兩星摘成一星的福臨門。福臨門被摘星大快我心,一個多月前我去那裡吃飯,就大歎福臨門水準下降,可見米其林評判員的公正。但我對香港餐飲界最大的肯定,並非這些米其林二三星級的餐館,而是那些一星甚至無星但得到米其林舔舌頭肯定的餐館,這些眾多的餐館的餐飲、裝潢、服務水準之佳,真是世界少見,更難得的是,在高漲的租金壓力下,這些餐館的價格還挺合理的。
除了米其林列舉的精挑餐館外,香港街頭和租金作戰的小食店也頗多佳店,香港朋友說這些店不得不好好經營,是因為競爭太激烈,東西若不夠好吃,生意就不好,也就付不起租金了,而這些小店從早開到晚,工作時間超長,連賣雲吞麵的、粥品的,都有賣到半夜四五點的。
飲食之樂成為香港市民暫時的逃避樂園,每天三頓飯,滿足肚子的短樂可供對抗身體的無法有房安頓的長期之苦,這樣的社會挺畸形的,但許多香港人也只能一天過一天,每天吃點好吃的,這種集體的渴望也造就了香港各種小食的獨門手藝。
我曾開玩笑說,香港政府應頒發對社會最佳貢獻獎給香港餐飲界,因為只有靠著他們的努力,香港社會才得以安定。但對社會最佳破壞獎座頒給誰呢?當然就是那些炒地炒房的大建商!
(作者為南村落總監、生活美食家)
【2010/12/14 聯合報】
- Dec 17 Fri 2010 19:35
“維多利亞一號”觀後感
close
全站熱搜
留言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