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社會學理論專題”課堂,本擬透過底下短片作為康德道德哲學的參照與印證。其中,跟道德議題相關段落約從4:35開始,每一個字,都值得細細體察。我發現身邊受過社會學或人類學訓練的學生,多傾向相信道德純屬被建構的產物,毫無普世性可言。我因借康德“實踐理性”觀點提出質疑:

「人不能是國家、宗教、家族,甚至是經濟體制的工具!人決不能被任何人(甚至不能被上帝),只當作工具,而不同時作為目的本身。 」

「我說人就是目的, 所有理性動物亦然,不是此意志或彼意志可任意差遣的手段。」

「待人之道,不管對你自己還是對別人, 就是絕不可把人當作手段,永遠把人當作目的。」

人是目的,不是手段。
這就是康德眼中“道德的絕對律令”。
這意義下的絕對律令,會是受制特定社會條件的建構物嗎?
殊不知,“道德相對論者”所視為被建構物的道德,不可能涵蓋倫理關係的所有面向。真實的道德,一如真實的宗教,永遠是作為“殘餘”,隱蔽暗處。此則相應海德格所云: “宗教的神聖, 是所有正面性宗教的殘餘。”

這意味,受制特定社會條件的"意識型態"再怎麼覆蓋深重,總還是有作為“非建構物”的殘餘,自"建構物"的裂隙逃逸,就這一線靈光,已足讓人"如迷忽覺,如夢忽醒,如仆者之起,如病者之蘇"(參馬一浮語)。所謂“感而遂通”,“一機之微”間,真實道德的躍動,終不可掩。

惟事在性情之際,勞者自歌,聽者藐藐;課堂裡,砲聲轟隆,更有人嫌我談得太高,聽不入耳!但真是我談得太高嗎?不!問題在我們是否真尊重自己是個“人”?還是甘於只做個受制特定社會結構的傀儡?這純屬“自我要求”;也是“自律道德”與“他律道德”的根本份際。

志學 2016.6.15 “社會學理論專題”課堂側記

Ps.人心若無私係,直是活鱍鱍地,撥著便轉,觸著便行,所謂「感而遂通」,纔聞彼,即曉此,何等俊快,此便是興。若一有私係,便如隔十重障,聽人言語,木木然不能曉了,只是心地昧略,決不會興起,雖聖人亦無如之何。須是如迷忽覺,如夢忽醒,如仆者之起,如病者之蘇,方是興也。興便有仁的意思,是天理發動處,其機不容已。《詩》教從此流出,即仁心從此顯現。

~馬一浮

貝森朵夫莊主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因為一個自己也無法明白的希望,我用生命等待所有的未知與不可知...“

朱志學 這話剛好深深打中我的處境呢^^
感謝婉儀老師表達了我未及清楚意識到的!

Yang Wan-i 我正在聽音樂聽到的,我想你一定更懂。

朱志學 我超喜歡HELENE GRIMAUD的!
特別是底下這首:布梭尼改編自巴赫小提琴夏康舞曲的鋼琴版,一道跟您分享:
http://www.youtube.com/watch?v=1JZzAupJap0

上面是她在自己家裡隨興彈的一段,底下才是演奏會的完整版:
http://www.youtube.com/watch?v=sw9DlMNnpPM

這曲子也是深蟄我內心一個無法明白的希望...........
渴望靠近,卻又追躡無蹤..........
哪天我真能靠著自己的雙手,跟它有片刻的冥合。
即使只是一剎那“詩的瞬間”,此生死而無憾!

Yang Wan-i 那一次去你家聽你彈的
朱志學 OK^^
有妳這話,
那我就開始練!

朱志學 上回跟妳提及蕭邦那首25-12的海洋練習曲,已經練起來了!
那彷若自域外奔湧而來的狂濤,讓我親切印證了巴舍拉所說的“私密的浩蕩感”。
妳說:
“因為一個自己也無法明白的希望,我用生命等待所有的未知與不可知......."
這話讓我恍然明白了自己與鋼琴間之所以不可解於心的私密連結.......

Yang Wan-i 恭喜你,暑假過後去花蓮也許就可以聽到了

朱志學 鋼琴在我,是世界與非世界形成疊影的“邊界”,邊界中隱隱深伏著通向域外的神秘甬道。當手撫琴鍵,雙眼微闔,那無法明白、卻用上一生“等待所有的未知與不可知”的沈烈渴望..
正應了龔定庵靈思勃逸的詩句:
何物千年怒若潮?
胸中海嶽夢中飛....

Yang Wan-i 以思想、藝術、音樂對前人作品的詮釋,不只是客觀創造,同時實現的也是自己心中所嚮往的境界。這自我成就的過程,將開放自身於天地,讓命運粹練與成就自身。

朱志學 說得真好^^
這呼應深淵的遙響,而自根處予存在以巨大搖撼的動力~正是命運在“世界”現身的紋跡.........
以此觀之,當您從布拉姆斯的音樂聽見~
“因為一個自己也無法明白的希望,我用生命等待所有的未知與不可知”............
這意味:遙隔一百數十年的歷史時空,您全然聽見了布拉姆斯自抑沈烈的“命運感受”。
原來,這自己也無法明白、卻用上一生“等待所有的未知與不可知”,無非就是來自”命運“的召喚!
依德勒茲,內在性是一種哲學的暈眩。
那麼,我以為,正是這鑽心而入的內在暈眩,支撐著我們的凝視可以穿越“可見”而入於“不可見”........
我禁不住想起那困擾托爾斯泰一生的終極問題。他晚年一直叩問自己:“人,到底依何而生?”
此刻,因著婉儀老師這段藴藉深刻的文字,我彷若也在布拉姆斯的寂寞裡,確認了自己漸趨堅定的心思:
人,不是靠可見的一切而活;
人,特別是先天就秉具強大命運感受的人,他們活下去的憑藉,非但不是可見物所勾連成的假象支撐,而是隱蔽“他界”的“不在之在”。
於是,自世間的眼睛看來是流落無歸的“放逐者”,在邊緣的眼睛看來,卻盡可是被不可見的域外力量給溫柔包覆在“私密浩蕩感”中的“詩意棲居者”。
他們並不真是沒有“家”的!
只不過他們的“家”不在這依可見物型構的世界(此暗合耶穌所言:我的王國不在這個世界),而是通過思想、藝術、音樂,甚而是眼下茶煙輕揚、清香沁脾的一壺好茶,而“遯隱”於域外他者的深秘召喚中!
是這不可見的召喚,支撐了我們的存在。
是“不在之在”的深邃與悠遠,支撐了我們深遠的凝視~
那遙指域外,而讓“等待所有的未知與不可知”成其為可能的深遠凝視,讓凝視者有足夠的力量與勇氣迎向未知命運的洗禮~

“這自我成就的過程,將開放自身於天地,讓命運粹練與成就自身。”

志學 2012.6.12 琴屋手札

貝森朵夫莊主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在与狼群生活的日子,她的音乐也有了更高的悟性。人们在她的古典钢琴曲中,可以听到一种发自原始的诱惑,一种源于自然的旋律,就像是她神秘的密码。"

我很早就從一本書的扉頁注意到Helene Grimaud,從此就一直關注她的動向。
但要說到我心目中偶像中的偶像,還是非米開蘭基里(Arturo Benedetti Michelangeli)莫屬。
擁有驚人琴藝,卻沒有“生活”的鋼琴家太多了!
無數鋼琴家的生活被“扁平化”為只是練琴室、錄音室、舞台、簽名會的複合體。技藝再璀璨炫麗,聽來總覺得少了什麼!
反觀,米開蘭基里的“琴藝”與他傳奇性的“生活”,卻是不可分割的整體。
我因有感:真正的大詩人,誠如韓愈所云,只是“餘事作詩人”,詩在他只是感於生活之激揚而不得不發的“冰山一角”;以此觀之,真正的大鋼琴家,鋼琴對他來說,或許也只是以“餘力”為之,可這“餘力”背後卻大有學問;此亦無它,真正留下傳奇身影的大鋼琴家,只因擁有“不自限一技一藝”的超曠眼界,那飽浸邃密生活感悟的眼界,一旦通過指尖貫注於琴鍵(Fingers with ecstatic spirit);雙手起落間,汪洋自肆、吞吐萬狀的人文教養所引領他抵達的將是琴藝世界之極詣。
我正是由此理解米開蘭基里的琴藝,這位被譽為“鋼琴家裡的哲學家”,或得力於“深秘生活”的澆灌而得以技進於道,更入聖域。
即此而言,作為後輩的 Helene Grimaud 也自有可佩之處!
我看過紀錄她家居生活的影片,琴藝而外,她確另有深度的生活世界支撐著她的探索,琴藝,只是她整體生活脈絡的縮影,不是一切。如此,更見Helene Grimaud 琴藝背後的豐厚底蘊。

志學2016.6.18 晨起樂思隨感

貝森朵夫莊主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本書中對于“背影”這個形象進行了形象的詮釋和刻畫。欣賞人物的肖像,如閱讀一篇小說;欣賞背影,則像咀嚼一首詩。背影置身于一切表現效果之外,他勞作、等待,或者遠離。本書集結了以“背影”為主題的精美畫作,與讀者一起品味孤獨、寂寞、遠離和等待。背影向那些勇于舍棄臉部的人娓娓訴說,而這種舍棄,即是沉默的開始。  關于臉的敘述,要屬勒維納斯最為優美了。他認為,臉能引發人的悲憫之心。面對觀者,發出召喚。倘若說背影之人為此亦發出了召喚,卻也不為過。背影之人以遠離塵世的姿態,更進一步引發人們同情的眼光。勒維納斯讓我們也會激動地喊出:“上帝,憐惜背影之人吧!“背影向那些勇于舍棄臉部的人娓娓訴說,而這種舍棄,即是沉默的開始。  背影是一種憂郁深沉的自省。它猶如于邊緣的靈魂,因為人總是游離于邊緣,而這也證實了朗博特所說:“憂郁是人類接近永恒所引發的不安……沒有預定的模式可循”。正是永恒對靈魂的難言的召喚,深深抓住了這些將臉背向世界的人。

貝森朵夫莊主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沒幾個人願意真切理解,回“家”的路,對妳究竟有多漫長?
這趟路,一路曲折蜿蜒了有四分之一世紀之久.....
可人生還能有幾個二十五年?
十日前,妳以筆試第一名成績進入複試;
前日,門檻森嚴的複試,則是“抵家”前的最後一道關卡。
沒錯!妳與周遭所有競爭者的動機都不同,妳謀的不是一份職位(妳早有明星學校的教職),妳所有的努力,無非是為了皈返自己的家園。 
這意味:聚少離多的日子,是否已到了盡頭?就決定於能否一舉攻克花中今年開缺的唯一名額!
成了,今天就是流浪的終點。
不成,路漫漫其修遠兮,未來不知還得熬過多少等待的日子?
Anyway,放榜的結果,直教人喜極而泣^^
競爭越是殘酷,收割的果實卻益顯甜美。
懸了兩夜的心,終而可以釋懷。
親愛的,妳果真做到了!
明天,就讓二十多年寄人籬下的生涯,至此劃下句點。

2013.6.18 花蓮中學教師甄試放榜有感

貝森朵夫莊主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Close

您尚未登入,將以訪客身份留言。亦可以上方服務帳號登入留言

請輸入暱稱 ( 最多顯示 6 個中文字元 )

請輸入標題 ( 最多顯示 9 個中文字元 )

請輸入內容 ( 最多 140 個中文字元 )

reload

請輸入左方認證碼:

看不懂,換張圖

請輸入驗證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