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于諄:
讚嘆您深刻的回應^^
我尤其有感於您點出聰明人的自欺欺人。
正因聰明,他們擅於操弄“殖民者“的論述以掩蓋作為“被殖民者“的靈魂缺口。
更甚的是,這些聰明人非但不恥自己曲學阿世的媚俗行徑,反在成功取得“殖民者“賦予的身份認同後,自命爲“殖民者“的代言人,並在言談間躊躇滿志地流露出對猶未能成功完成“變身“的“尚待進化者“的輕蔑與悲憫。【此則聰明人不及修行人之處,他們夠聰明卻不夠誠實。】
其實,“殖民者“注定看不起只能在巴結逢迎中垂涎自己文化加持的“被殖民者“。
因為他們看不起喪失能力深入自己“母語文化高度“的族群。
可是,想像一個狀況:
即令二次大戰後的德法早非經濟或軍事大國。
誰敢看輕同樣不以英語寫作的傅柯、德勒茲、列維納斯或海德格?
對這些異軍突起,出自西方文化卻反過身來顛覆西方文化的解構天才,英語世界的知識份子,虛心討教、虔敬譯述都還來不及了!
誰敢在他們面前以殖民者姿態自居?
說到底,這是一個文化高度的問題,而文化高度則取決於視域的深邃與遼闊度。
當一個人可以淡定自恃,無須挾殖民者的觀點以自重,那是因為他擁有遠比那些自以為是的殖民者更開闊的視域。
相對的,很多淪喪爲買辦型掮客的知識份子,即令英文說得再溜,語調聲腔摹仿得再道地,SCI累積再多篇論文發表紀錄,西方人還是把輕視放在心底。
在這點,我衷心敬服余德彗老師的氣度!
我看不出他有半絲“被殖民者“的憤懣與小家子氣!【越憤懣,越顯示自己骨子裡其實離不開所拒斥的對象投予的認可。真正視域遼闊者,面對種種虛張聲勢的話語霸權,卻只是雲淡風輕地~微笑而起,無諍而去!】
課堂上只見他指點東西文化,都能鞭辟入裡,出入自得。
這可是“大善知識“才具足之“殺活自在“的真本事!
不難想見,余老師的現象學訓練早與生命消融為一體,乃能臻此“不為人惑“的爐火純青之境。
正因把現象學還原的精神推到極致,他的立足點早不落特定視域框架拘限下的文化版圖。
所以,面對西方中心的傲慢,他的回應不是另找一個“本土“的“框架“以作為安身立命之地。
這顯示了余老師的“徹底“。
他不受激!
他跳脫任何刺激與反射的循環回圈。
他只是很自覺也很徹底地拋掉一切意識自我造作的框套,而回到生命自體。
此則暗合榮邦論文隱伏的方法意識~
任何自命“中心“的強勢論述,都無非是特定歷史脈絡下的產物,也自有其視域框架的拘限。
既是有框架拘限的論述系統,就可以在傅柯的歷史考掘策略下予以解構並“打回原形“!【去掉“理想型“的遮蔽,以逼使現出“原形“】
這就是我上回發言要旨所在:
重點是,這“打回原形“的考掘工作必須做得徹底。
否則,從西方回到本土,或以本土混種西方,都只是以“偽型“取代“偽型“,以“框架“對抗“框架“。
真徹底,生命的真自信就在乎生命自體的開闔與舒展,西方本土都不能增減半毫。
在此,不妨借紅樓夢“聽曲文寶玉悟禪機“一段對話,印證這分意思~
寶玉題寫禪偈如下:
“你證我證,心證意證。 是無有證,斯可云證。 無可云證,是立足境。【證者,印證、認可之謂。】
最妙的是黛玉的續筆,
“無立足境,方是乾淨!“
好個~無立足境,方是乾淨!
這就是徹底!
我於此領會到現象學的精諦!
尋常人總不免透過他者眼光投射過來的“印可“來建立自我的身份認同。
但試想,當一個人不論在愛情、血統、學術、文化、語言、膚色.......乃至國族認同上,都必須仰仗“他者“的認可以交換用來填補靈魂缺口的身份認同。他還可能建立人格上的真自信嗎?
徹底的對治之道,恐非媚惑於鏡花水月似的身份認同,而端在勘破意識幻影虛造妄構之靈魂缺口並予徹底抉了【天台宗判教所云“開權顯實“】。
徹底之人,行徹底之道,作徹底之事!
枝枝葉葉、囉囉唆唆的法門,在其看來,都只是掩蓋靈魂缺口的無謂夾纏!
我由此想及金庸筆下原本爲華山劍派所框限的令狐沖,是如何在經由祖師爺“風清揚“的點撥後,自此視域大開,而進於“無招勝有招“的境地........
此後,不論對手出招如何凌厲紛繁,那雙不受“已知“框架拘役之“邊緣的眼睛“,總讓令狐沖能“一擊必殺“地直指對手“立足之境“的破綻,而輕易化解排山倒海的攻勢於無形。
禪門“本來無一物,何處惹塵埃“之嘆,
意在茲乎?
志學 拜讀于諄回應文章有感2010.9.17
大家好:
關於那種被殖民心態的扭曲,想跟大家大力推薦一本小說:繼承失落的人
http://www.books.com.tw/exep/prod/booksfile.php?item=0010391750
作者是印度裔的英國作家,其實她已經是第二代了,她的母親也是一位傑出的小說家。
我深深地覺得,對於殖民創傷的精神分析,就像志學昨天談到的,得要徹底。尤其是對愈聰明的人,因為太聰明了,扭曲會被層層包覆、層層再扭曲,而那個傷,也愈不容易被自己所看見,但卻是力量更強大的內傷。
昨天余老師談到:自我殖民的人又不覺得自己受傷。我覺得這個話語就是關鍵--重點就在於「不知覺」,但不代表沒有,而之所以「不知覺」,其實是被一個強大的、不自然的、強力精神作用,給壓到那個「不知覺處」。
看見自己的傷,願意承認自己受傷,才是療傷的起點,也才更能夠慈悲地看見別人的傷口,我是這麼相信的。
另外,我猜想,後殖民理論家(族群)、女性主義(性別)、馬克斯理論(階級)或者酷兒理論(性傾向)這些學科,應該都有著豐富經驗在處理對治這種創傷的技藝,特別是hybrid(混種)的概念,好像後現代的酷兒理論、cyborg(賽伯格,人機合體)理論都有談到,不曉得後有沒有機會聽聽榮邦學長幫我們介紹呢?
再次謝謝學長的慷慨,以及兩位老師開出這個學習的空間。
于諄 敬上
讚嘆您深刻的回應^^
我尤其有感於您點出聰明人的自欺欺人。
正因聰明,他們擅於操弄“殖民者“的論述以掩蓋作為“被殖民者“的靈魂缺口。
更甚的是,這些聰明人非但不恥自己曲學阿世的媚俗行徑,反在成功取得“殖民者“賦予的身份認同後,自命爲“殖民者“的代言人,並在言談間躊躇滿志地流露出對猶未能成功完成“變身“的“尚待進化者“的輕蔑與悲憫。【此則聰明人不及修行人之處,他們夠聰明卻不夠誠實。】
其實,“殖民者“注定看不起只能在巴結逢迎中垂涎自己文化加持的“被殖民者“。
因為他們看不起喪失能力深入自己“母語文化高度“的族群。
可是,想像一個狀況:
即令二次大戰後的德法早非經濟或軍事大國。
誰敢看輕同樣不以英語寫作的傅柯、德勒茲、列維納斯或海德格?
對這些異軍突起,出自西方文化卻反過身來顛覆西方文化的解構天才,英語世界的知識份子,虛心討教、虔敬譯述都還來不及了!
誰敢在他們面前以殖民者姿態自居?
說到底,這是一個文化高度的問題,而文化高度則取決於視域的深邃與遼闊度。
當一個人可以淡定自恃,無須挾殖民者的觀點以自重,那是因為他擁有遠比那些自以為是的殖民者更開闊的視域。
相對的,很多淪喪爲買辦型掮客的知識份子,即令英文說得再溜,語調聲腔摹仿得再道地,SCI累積再多篇論文發表紀錄,西方人還是把輕視放在心底。
在這點,我衷心敬服余德彗老師的氣度!
我看不出他有半絲“被殖民者“的憤懣與小家子氣!【越憤懣,越顯示自己骨子裡其實離不開所拒斥的對象投予的認可。真正視域遼闊者,面對種種虛張聲勢的話語霸權,卻只是雲淡風輕地~微笑而起,無諍而去!】
課堂上只見他指點東西文化,都能鞭辟入裡,出入自得。
這可是“大善知識“才具足之“殺活自在“的真本事!
不難想見,余老師的現象學訓練早與生命消融為一體,乃能臻此“不為人惑“的爐火純青之境。
正因把現象學還原的精神推到極致,他的立足點早不落特定視域框架拘限下的文化版圖。
所以,面對西方中心的傲慢,他的回應不是另找一個“本土“的“框架“以作為安身立命之地。
這顯示了余老師的“徹底“。
他不受激!
他跳脫任何刺激與反射的循環回圈。
他只是很自覺也很徹底地拋掉一切意識自我造作的框套,而回到生命自體。
此則暗合榮邦論文隱伏的方法意識~
任何自命“中心“的強勢論述,都無非是特定歷史脈絡下的產物,也自有其視域框架的拘限。
既是有框架拘限的論述系統,就可以在傅柯的歷史考掘策略下予以解構並“打回原形“!【去掉“理想型“的遮蔽,以逼使現出“原形“】
這就是我上回發言要旨所在:
重點是,這“打回原形“的考掘工作必須做得徹底。
否則,從西方回到本土,或以本土混種西方,都只是以“偽型“取代“偽型“,以“框架“對抗“框架“。
真徹底,生命的真自信就在乎生命自體的開闔與舒展,西方本土都不能增減半毫。
在此,不妨借紅樓夢“聽曲文寶玉悟禪機“一段對話,印證這分意思~
寶玉題寫禪偈如下:
“你證我證,心證意證。 是無有證,斯可云證。 無可云證,是立足境。【證者,印證、認可之謂。】
最妙的是黛玉的續筆,
“無立足境,方是乾淨!“
好個~無立足境,方是乾淨!
這就是徹底!
我於此領會到現象學的精諦!
尋常人總不免透過他者眼光投射過來的“印可“來建立自我的身份認同。
但試想,當一個人不論在愛情、血統、學術、文化、語言、膚色.......乃至國族認同上,都必須仰仗“他者“的認可以交換用來填補靈魂缺口的身份認同。他還可能建立人格上的真自信嗎?
徹底的對治之道,恐非媚惑於鏡花水月似的身份認同,而端在勘破意識幻影虛造妄構之靈魂缺口並予徹底抉了【天台宗判教所云“開權顯實“】。
徹底之人,行徹底之道,作徹底之事!
枝枝葉葉、囉囉唆唆的法門,在其看來,都只是掩蓋靈魂缺口的無謂夾纏!
我由此想及金庸筆下原本爲華山劍派所框限的令狐沖,是如何在經由祖師爺“風清揚“的點撥後,自此視域大開,而進於“無招勝有招“的境地........
此後,不論對手出招如何凌厲紛繁,那雙不受“已知“框架拘役之“邊緣的眼睛“,總讓令狐沖能“一擊必殺“地直指對手“立足之境“的破綻,而輕易化解排山倒海的攻勢於無形。
禪門“本來無一物,何處惹塵埃“之嘆,
意在茲乎?
志學 拜讀于諄回應文章有感2010.9.17
大家好:
關於那種被殖民心態的扭曲,想跟大家大力推薦一本小說:繼承失落的人
http://www.books.com.tw/exep/prod/booksfile.php?item=0010391750
作者是印度裔的英國作家,其實她已經是第二代了,她的母親也是一位傑出的小說家。
我深深地覺得,對於殖民創傷的精神分析,就像志學昨天談到的,得要徹底。尤其是對愈聰明的人,因為太聰明了,扭曲會被層層包覆、層層再扭曲,而那個傷,也愈不容易被自己所看見,但卻是力量更強大的內傷。
昨天余老師談到:自我殖民的人又不覺得自己受傷。我覺得這個話語就是關鍵--重點就在於「不知覺」,但不代表沒有,而之所以「不知覺」,其實是被一個強大的、不自然的、強力精神作用,給壓到那個「不知覺處」。
看見自己的傷,願意承認自己受傷,才是療傷的起點,也才更能夠慈悲地看見別人的傷口,我是這麼相信的。
另外,我猜想,後殖民理論家(族群)、女性主義(性別)、馬克斯理論(階級)或者酷兒理論(性傾向)這些學科,應該都有著豐富經驗在處理對治這種創傷的技藝,特別是hybrid(混種)的概念,好像後現代的酷兒理論、cyborg(賽伯格,人機合體)理論都有談到,不曉得後有沒有機會聽聽榮邦學長幫我們介紹呢?
再次謝謝學長的慷慨,以及兩位老師開出這個學習的空間。
于諄 敬上
全站熱搜
留言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