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影残箋:文字僅是作為一種意義的載體?
朱志學寫於 2011年7月25日 9:33
變更已儲存。
心影残箋:文字僅是作為一種意義的載體?這只是文字功夫粗淺者的託辭。

文字的運用,不只是作為意義表達的工具。
文字的呈現手法,直接顯露思維的層境與出入世情的觀察與切入角度。
它直接測試文字操作者轉化“語言囚籠”以為“問道之方”的成熟度(包括心智、技藝、理性、感性、知性、手感、味覺、聽覺、嗅覺、視覺、觸覺...............全都牽涉在內。)

文字在思路迂腐者的手上,自然是靈光盡失,無涉於大道。
可文字在思路通透者的手裡,卻可以是活靈活現的道跡顯露...............

頭腦生繭、思路錯亂、視域狹陋、悟性昏聵......
卻獨於"文字功夫"入於邃密精深之域者,
未之有也!


活靈活現的文字,只可能來自長了翅膀的靈魂!

思路不靈活,文字也就隨之呆板生硬,揮灑不開..........


文學的穿透力,豈是空談修行者所可及?高言無我者,大抵自我感覺特別良好之人罷了!無知者,以為文字只是思想的載體,殊不知文字如何呈現,一切哲學深度已盡在其中,一如鋼琴如何觸鍵、咖啡如何沖煮,已然決定最終呈現的音色與口感。呈現手法,就是一切!文字書寫與哲學奧蘊,本然無二無別。靈魂能否從深不可及的存在深淵被釋放出來,手法已然決定一切.............


本質就內具在手法裡面,而不拘限於材料(咖啡豆、鋼琴機械結構或文學語言)本身。


一如生命氣象,如鏡像般映現於筆跡。
人格狀態,與筆跡無二無別!

語言是囚籠、是思想內容的載體、是叩問存在的道跡..............
運用之妙,但存乎一心.........

道藝一體。
相依相即,掩映色空、虛實、有無、是非之間!
徒託空言而以“文縐縐”輕之者,只是自曝浮淺,去道愈遠而不自知...........

ps





這段札記,意思相通更早前與網友論學的一篇文字,茲不贅敘,並存於此,以資查考之便:


評:文字的力量~why "change your words", then "change your world" being possible? ...........





http://www.facebook.com/video/video.php?v=212553008771222&oid=123021407765953&comments



當片中偶然行經而過的女性旅者,俯身翻轉乞丐的紙板,而後將“I am blind ,please help”改寫為“It's a beautiful day and I can't see it.”

這真是個奇蹟的瞬間^^
事實上,這正是巴修拉空間詩學所說的moment of poetic.
霎時讓人眼光一亮的詩意瞬間,在極短的時間內,大火燎原般的力量延燒並點燃了每一個適逢其會者的“詩意瞬間”........
我隱然看到一股火焰的傳遞~
川流於每一顆被那直入人性深處的“洞見”給照亮的心靈。
於是,這神奇的角落,彷若瞬間漩起一股強大的臨在力量。
就某一個隱微而不可見的奧義而言:這個角落,在這奇蹟的片刻,形成一道與天堂的“連結”(connection)。
銅板與紙鈔,霎時繽紛如雨!
有一股難以抗拒的深沈動力,自人性幽微處被瞬間啓動。
這就是詩的語言所挾帶的強大穿透力:叩問存在,而直入天地之心(touch the core of Being)............................

當那位女性過客,重新回到這奇蹟發生的角落。
眼眶噙滿淚水的乞丐,困惑地問道:“What did you do to my sign?”

這位酷斃了的女子只是淡然笑道:“I wrote the same ,but in different words.”

我忍不住想及William Bernbach絕美的洞見:

"Nothing is so powerful as an insight into human nature... what compulsions drive a man, what instincts dominate his action... if you know these things about a man you can touch him at the core of his being."

他顯然也握有那把啓動人性存在核心動力的鑰匙,才能有這番深刻見地。

讓我們再度回到那奇蹟似的轉折發生的瞬間。
試著更深層地抉發~
是什麼樣意義下的“文字”,啟動了意識轉換的“邊界經驗”(experience of boundary)?
why "change your words",
then "change your world" being possible?


當片中偶然行經而過的女性旅者,俯身翻轉乞丐的紙板,而後將“I am blind ,please help”改寫為“It's a beautiful day and I can't see it.”


前者只冰冷地說出所見 ;
後者則更深地以文字引導人窺見那隱藏可見(visable)背後之不可見(invisable)的遺憾,而強烈喚醒了倖存者的悲憫與罪咎意識。
這一刻!俗情知見所制約的“世界”,砉然崩解。
我無法不特別注意到片中行乞角落:
行乞的社會邊緣者,與周遭的年輕笑靨,形成了強烈的反差。
這不就是“世界”的縮影!
海德格所云的世界,就具現在片中一派天真爛漫中流露著事無關己微笑之年輕人的嘴角;
就具現在街頭一張張冷漠、呆滯、麻木、無情、瑣碎、操煩、苦悶、憂傷、殘酷、野心與戲謔的面孔...........
可當詩意瞬間,猝然臨在!
世界砉然崩解。
浮光掠影般潛流意識深層的良知召喚,一時浩然泉湧,洋洋如在!


這就是標註性語言和詩意語言的不同。
前者創造斷裂(crack);後者則創造了連結(connection)。
不同的陳述,說出的只是同一個“事實“嗎?
不!
在現象學看來:沒有客觀的事實,只有繫屬於觀看者“觀物方式”而萬象紛呈之多元面向。
所云“事實”,每決定於觀看者的觀看位置。
這意味:真相是深藏著的!
根本不存在孤調而定於一尊的事實。
或者說,離開了“觀看的方式”與“觀看位置”,就沒有所謂“事實”。

語言,不只是作為達意工具的語言。
語言,在更深的意義上,它顯露了觀看者的“觀看位置”與“觀物方式”。
是把對象隔絕在外而作為認知對象的“知識性觀看”呢?
還是把對象與自己包含在內而作為同命共在之融然流動整體的“存有性觀看”?
前者透過標注與切割行為來界定對象。(迷色遺空,而不見色中之空)
後者不落對象化的界定而接受經驗本質必然函帶的“皺摺性”:那多重“觀看位置”與“歷史記憶”交相摺疊而包攏為一之多元紛呈的流動視域。(即色見空,而見其為真空妙有)

標注性語言用來界定對象,甚至連自己也成為被界定的對象,在這種觀物方式所形成的局戲裡,對象還是對象,你還是你,沒有同情共感的移情作用川流彼此的視野。
詩意語言則不然,它是叩問存在的語言,而非建立知識的語言。深度挖掘並將驚人的情境變異,串聯整合於一系列遙相呼應又充滿深度的隱喻意象,在悖離常軌的反差經驗下,營造了讓人眼睛一亮的瞬間,並在這moment of poetic 帶入一種跳脫俗情知見框架卻又直抵靈魂深處的“凝視”!這凝視瞬間粉碎了標注性觀物方式平板無感、隔靴搔癢與置身事外的冰冷定義,而直接自你內在引發出一種把自己和眼下對象都包攏摺疊在內的深遠迴盪之情。
這就是深於存有自體而不受遮蔽的詩意文字,它不是隔絕所觀物的文字碎片,而是在寂然有感中飽蘊萌生性與綻放性的文字烈焰~
這,才是真正的“詩”:
非關詩學格律制約下華麗的詞藻堆砌........
真正能自意識深處激起綿密深遠迴盪力量的“詩”,只能根植於存有的感應:直叩天地之心................
那大風捲水般席捲而來的強大力量,足以摧枯拉朽地瞬間粉碎一切籠罩局戲中的觀物方式,
並霎時照亮遮隱世界暗處的意識深淵,熠熠含光............





出處:評:文字的力量 - 貝森朵夫莊園網誌 - udn部落格http://blog.udn.com/jjs0035/5074563#ixzz1T4nxkXBI




PS.




朱志學 好一句“愛情人肉市場”^^好厲害的文字!
昨天 8:33 · 讚 · 3 人


余靜慧 也許在強烈的感情也抵不過歲月的流逝,即使是看上去不介意。
昨天 8:44 · 讚 · 1 人


余靜慧 妙得是 依舊會選擇去愛去相信,這就是本能。
昨天 8:48 · 讚 · 1 人

朱志學 文學的穿透力,豈是空談修行者所可及?高言無我者,大抵自我感覺特別良好之人罷了!無知者,以為文字只是思想的載體,殊不知文字如何呈現,一切哲學深度已盡在其中,一如鋼琴如何觸鍵、咖啡如何沖煮,已然決定最終呈現的音色與口感。呈現手法,就是一切!文字書寫與哲學奧蘊,本然無二無別。靈魂能否從深不可及的存在深淵被釋放出來,手法已然決定一切.............
昨天 9:06 · 讚 · 2 人

朱志學 本質就內具在手法裡面,而不拘限於材料(咖啡豆、鋼琴機械結構或文學語言)本身。
昨天 9:12 · 讚 · 2 人

朱志學 一如生命氣象,如鏡像般映現於筆跡。人格狀態,與筆跡無二無別!
昨天 9:13 · 讚 · 3 人

朱志學 文字僅是作為一種載體?這只是文字功夫粗淺者的託辭。

文字在思路迂腐者的手上,自然是靈光盡失,無涉於大道。
可文字在思路通透者的手裡,卻可以是活靈活現的道跡顯露..............
昨天 9:19 · 讚 · 2 人


余靜慧 筆跡映能襯著自我的當下狀態,而人格狀態是片斷或某種程度的基調吧 ^^ 志學老師,不好意思我多言囉
昨天 9:26 · 讚 · 1 人

朱志學 所云人格,這裡不限道德意涵,整體人性開展出的格局、品味、價值自覺或精神場域,都涵括在內。當然也包含當下的心境與存在狀態。
昨天 9:56 · 讚 · 2 人

朱志學 還有不可忽略的“眼界”!
昨天 9:57 · 讚


余靜慧 “眼界”須在不斷的自我省察與覺悟中澄清有時也涵蓋經驗
昨天 10:01 · 讚

朱志學 經驗一辭太空泛,如何進入經驗的角度、如何看待經驗的視野更關鍵。例如,突然驚覺自己是已然瀕臨死亡的癌末患者,這是經驗。淡定以對,這是出入經驗的視野。
昨天 10:05 · 讚 · 2 人

朱志學 更徹底的說,經驗根本離不開視野。我們根本是活在被個人有限“視域”決定的經驗感受中,而不如植物存然活在經驗本身裡面。這意味:視野決定了我們能夠進入什麼況味的經驗。
昨天 10:09 · 讚 · 1 人


余靜慧 嗯!! 明白,不過也有經驗所帶來的觸發而引發的視野,在過程當中漸漸開了眼界。兩者相輔相成,互為體用 ^^
昨天 10:15 · 讚

朱志學 關鍵是視域的轉換。視域在經驗發生之前就已經存在。人並不真是一張白紙。從A視域,通過經驗的過渡,可能蛻變、昇華、或下墮到B視域。修行,無非是修此“視域之轉換”,以超越轄制“經驗”的舊有視域。
昨天 10:26 · 讚 · 2 人


江定顯 事實是事實!夢想是夢想!只是相信真愛的人生,是否找到真愛了?雖然人們一直強調正確的時間,正確的地點,遇到正確的另一半...只是我們總是太衝動!
昨天 10:28 · 讚


朱志學 是那個人,不說他也懂;
不是那個人,說了他也不懂……

是那個人,不解釋也沒關係;
不是那個人,再解釋也是多餘的……
⋯⋯
是那個人,不留他也不會走;
不是那個人,妳想留也留不住……

是那個人,不等自然也會遇到;
不是那個人,哎呀!!就站原地也會走丟……

所以,
妹妹:妳自個兒看著辦,
該分手就分手了唄……更多
引至 朱天衣 作品
昨天 10:31 · 讚 · 3 人

朱志學 不遇上又如何?孤獨裡自有勝境。天才事業,很少不是在深邃的孤獨中成就的~不管他身邊有沒有人陪伴。
昨天 10:38 · 讚 · 2 人


余靜慧 ‎^^ 都好
昨天 10:55 · 讚

朱志學 不能忠於孤獨者。遇上跟沒遇上並無本質上的差別,而只是浮面際遇不同。
昨天 11:24 · 讚


余靜慧 嗯 ^^
昨天 11:40 · 讚

讚 · · 分享 · 刪除
朱志學 https://www.facebook.com/v​ideo/video.php?v=212553008​771222&oid=123021407765953​&comments

文字的力量 [HQ]
哇...短短的影片 看完有點感觸 及 感動, 好像瞬間體悟到很多東西 但又不知如何形容那感覺。
片長: ‎1:47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貝森朵夫莊主 的頭像
    貝森朵夫莊主

    貝森朵夫琴屋手記

    貝森朵夫莊主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