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這些人將成為失落的一代,因為全球經濟復甦可能需要接近十年;屆時,他們已太老,比他們年輕的人將取得新釋出的工作。這一代可能成為永久失業的一代!」這是兩個多月前歐盟主席的感慨,榮科的字字句句,打在我的腦海裡,始終揮之不去。現在我只要遇見二十來歲的人,便禁不住多看他們幾眼,常常莫名激動地想走上前去,像一個母親拍拍他們的肩膀。我不敢多問的是他們知道一場大遺棄,正在自己的生命中展開嗎?他們意識自己的人生,幾乎必然是一場滑坡的旅程嗎?
沒有人知道這場全球式的經濟大災難,何時結束。眾人只能耐心等待,等待,再等待……,我們什麼都不能做。因為這是繁華西方製造的災難,東方的臉孔黃色的眼睛,只能垂下眼瞼,靜默地祈福。直到隔了許多許多年之後,這些現下年輕的肉體蒼涼了,青春散盡了,一切才能終止。
而當經濟復甦時,又有多少青春的完整人生,已被徹底耗盡?
~文茜語錄/地球上青春的眼淚
自古英雄造時勢,哪有主角等燈光?
陳文茜稍嫌廉價的眼淚,命定是為那些“因人成事”的“平均多數”者而流的。
誰教在夾縫間討活路而只能等待資本家恩賜的平庸者偏就佔社會多數呢?
對這類人而言,生活早就在嚴酷的競爭壓力下被簡化為只剩“職業”。
其他追求全是附屬其後的迂闊追尋。
以尼采的超人哲學觀之,這些自我窄化、自我設限的扁平人生,無非是出於“弱者的憤怒”!
事實上,
幾千年前,
蘇格拉底早就應然層次宣稱:「未經省思的生活不值得度過」。
可維根斯坦卻在實然層次犀利洞見:「大多數人都不夠格去經歷深度思考的挑戰」。
此所以這時代再無神聖的理念之戰。
我在電影“鬥陣俱樂部”裡,聽見這麼一段振聾發聵的文字~
那是男主角布萊德比特對猥瑣的白領階級展開的嚴厲批判:
"我在鬥陣俱樂部裡看到最強壯、最聰明的男人。
我看到浪費潛力,都被浪費了!
該死的!整個世代的人去加油,等著用餐,當著白領奴隸。
廣告讓我們渴求著汽車與衣服,做著我們討厭的工作,好讓我們去買不需要的東西。
我們夾在歷史當中。 沒有目的,沒有地位,沒有大戰爭,沒有大蕭條。
我們的大戰爭是精神上的戰爭, 我們的大蕭條就是我們的生命。
我們從小看著電視,相信有一天,我們會成爲富翁、電影明星、搖滾巨星。 但我們不會的!
我們緩慢地領悟這個事實,而我們對此感到非常不滿......."
工作應允了什麼?它到底能給我們什麼?當我們將經濟來源、自我肯定、身份認同、社羣庇護、甚至人生意義全部寄託於一份工作、一家企業,一旦遭到它們背叛,我們還會剩下什麼?
在一個普遍被經濟力量腐化而只見die of something的時代,如何期待在夾縫求生壓力下變得性靈猥瑣的“賺吃人”能輕易獻身於die for something的精神追尋?
以我而言,我也不肯再輕信什麼左派理想、國族恩仇等自命神聖的慈善或政治志業。
我活著只為“憑弔”!
我不參與時代,而寧可選擇狷退遯隱:
ㄧ心所寄,惟在大歷史的視野中悼念那早一去不反的時代精神:
以漢文化的體系而言,
王船山、龔定庵、陳臥子、柳如是、王國維、梁啓超、陳寅恪、馬一浮、李叔同、熊十力、錢鍾書、梁思成、林徽因......
這些在鼎革之際,面臨滄海橫流的亂世猶不肯降志辱身的文化“遺民”,才是我一心託命、拳拳服膺的人格典範。
很早以來我便覺得,生今之世,最真實的存在經驗,絕非熱切地參與這個時代,或是天真地盼望著文化樂觀主義者們所樂於見到的未來。在文明的末世裡,縱有文化英雄存在著,亦注定是要被群眾遺忘的。然而,真正的文化先知是不會寂寞的,不是因為有人了解他,而是因為他早看透這個時代不能給他什麼!他四無依傍,但求迴向自身的深度。寄意所在,惟在對人類歷史做一總結式的反思,以從中確立自己的存在方位,並對自己的存在方式定然有所抉擇。
史賓格勒是深悉箇中心情的!他真正明白,在特定的歷史情境下,冷澈的睇視,將比熱烈的行動更強而有力──
“到現在為止,每一個人還在自由自在地,盼望著他個人所樂於見到的未來。可是從此之後,每一個人必須自己知道,未來能發生些什麼?將發生些什麼?
這是文化不可改變的必然命運,而不會顧及到個人的理想、希望與意願,.........有生必有死,有青春必有老衰.........現在已是文明的時期,而不是文化的時期了。”
“金錢正在慶祝最後的勝利,而隨後繼起的凱撒主義,正以寂靜而堅定的步伐,迫近而來,..........而歷史的必然,所定出的工作,無論個人是參與其中,抑或力持反對,都終竟會完成的。”
或許,在末世蒼茫中,作為一個”文化遺民“的命運圖像,也只能歸結為遙山夕日下的一身弔影。惟此意可為知者言,難為時人道。
老杜詩云:百年歌者苦,未見有知音。
良可歎也!
2011.11.20 哲思隨筆
沒有人知道這場全球式的經濟大災難,何時結束。眾人只能耐心等待,等待,再等待……,我們什麼都不能做。因為這是繁華西方製造的災難,東方的臉孔黃色的眼睛,只能垂下眼瞼,靜默地祈福。直到隔了許多許多年之後,這些現下年輕的肉體蒼涼了,青春散盡了,一切才能終止。
而當經濟復甦時,又有多少青春的完整人生,已被徹底耗盡?
~文茜語錄/地球上青春的眼淚
自古英雄造時勢,哪有主角等燈光?
陳文茜稍嫌廉價的眼淚,命定是為那些“因人成事”的“平均多數”者而流的。
誰教在夾縫間討活路而只能等待資本家恩賜的平庸者偏就佔社會多數呢?
對這類人而言,生活早就在嚴酷的競爭壓力下被簡化為只剩“職業”。
其他追求全是附屬其後的迂闊追尋。
以尼采的超人哲學觀之,這些自我窄化、自我設限的扁平人生,無非是出於“弱者的憤怒”!
事實上,
幾千年前,
蘇格拉底早就應然層次宣稱:「未經省思的生活不值得度過」。
可維根斯坦卻在實然層次犀利洞見:「大多數人都不夠格去經歷深度思考的挑戰」。
此所以這時代再無神聖的理念之戰。
我在電影“鬥陣俱樂部”裡,聽見這麼一段振聾發聵的文字~
那是男主角布萊德比特對猥瑣的白領階級展開的嚴厲批判:
"我在鬥陣俱樂部裡看到最強壯、最聰明的男人。
我看到浪費潛力,都被浪費了!
該死的!整個世代的人去加油,等著用餐,當著白領奴隸。
廣告讓我們渴求著汽車與衣服,做著我們討厭的工作,好讓我們去買不需要的東西。
我們夾在歷史當中。 沒有目的,沒有地位,沒有大戰爭,沒有大蕭條。
我們的大戰爭是精神上的戰爭, 我們的大蕭條就是我們的生命。
我們從小看著電視,相信有一天,我們會成爲富翁、電影明星、搖滾巨星。 但我們不會的!
我們緩慢地領悟這個事實,而我們對此感到非常不滿......."
工作應允了什麼?它到底能給我們什麼?當我們將經濟來源、自我肯定、身份認同、社羣庇護、甚至人生意義全部寄託於一份工作、一家企業,一旦遭到它們背叛,我們還會剩下什麼?
在一個普遍被經濟力量腐化而只見die of something的時代,如何期待在夾縫求生壓力下變得性靈猥瑣的“賺吃人”能輕易獻身於die for something的精神追尋?
以我而言,我也不肯再輕信什麼左派理想、國族恩仇等自命神聖的慈善或政治志業。
我活著只為“憑弔”!
我不參與時代,而寧可選擇狷退遯隱:
ㄧ心所寄,惟在大歷史的視野中悼念那早一去不反的時代精神:
以漢文化的體系而言,
王船山、龔定庵、陳臥子、柳如是、王國維、梁啓超、陳寅恪、馬一浮、李叔同、熊十力、錢鍾書、梁思成、林徽因......
這些在鼎革之際,面臨滄海橫流的亂世猶不肯降志辱身的文化“遺民”,才是我一心託命、拳拳服膺的人格典範。
很早以來我便覺得,生今之世,最真實的存在經驗,絕非熱切地參與這個時代,或是天真地盼望著文化樂觀主義者們所樂於見到的未來。在文明的末世裡,縱有文化英雄存在著,亦注定是要被群眾遺忘的。然而,真正的文化先知是不會寂寞的,不是因為有人了解他,而是因為他早看透這個時代不能給他什麼!他四無依傍,但求迴向自身的深度。寄意所在,惟在對人類歷史做一總結式的反思,以從中確立自己的存在方位,並對自己的存在方式定然有所抉擇。
史賓格勒是深悉箇中心情的!他真正明白,在特定的歷史情境下,冷澈的睇視,將比熱烈的行動更強而有力──
“到現在為止,每一個人還在自由自在地,盼望著他個人所樂於見到的未來。可是從此之後,每一個人必須自己知道,未來能發生些什麼?將發生些什麼?
這是文化不可改變的必然命運,而不會顧及到個人的理想、希望與意願,.........有生必有死,有青春必有老衰.........現在已是文明的時期,而不是文化的時期了。”
“金錢正在慶祝最後的勝利,而隨後繼起的凱撒主義,正以寂靜而堅定的步伐,迫近而來,..........而歷史的必然,所定出的工作,無論個人是參與其中,抑或力持反對,都終竟會完成的。”
或許,在末世蒼茫中,作為一個”文化遺民“的命運圖像,也只能歸結為遙山夕日下的一身弔影。惟此意可為知者言,難為時人道。
老杜詩云:百年歌者苦,未見有知音。
良可歎也!
2011.11.20 哲思隨筆
全站熱搜
留言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