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你體會得很中肯,
是很精到的回覆。

我也確實如你所言,每透過回覆問題來整理自己的思考,順便融匯自余師課堂引發的所思所感。
應酬閒話,答非所問,只是浪費彼此時間。
我不寫那種無病呻吟的文章。
要寫,就務求言之有物。

就某個深微的意義而言,這不只是覆信,它反映我的課堂隨感與平日學思心得。
只不過,我不是在常識性層面給予望文生義的浮淺回答,而是要透過回答考驗自己是否徹底消化不斷開展中的學問格局。
由於是透過回答別人的問題,曲折地將頭緒紛繁的諸多理路,經過自己的消化後,再用自己的語言重新表述出來。
所以,呈現出來的書寫型態,不再是“尋枝摘葉”式的點滴筆記,而是“採花釀蜜”式的“再創作”。
我深知:
只有這方式才能讓學問在生命裡生根。

雖然,這樣的特殊筆記方式,會費勁得多。
可是我越來越享受這種做學問的過程。
享受那經由解謎式的叩問過程逐步打開的文字深淵...........
偶爾寫得疲累了.........
可驀然回首,阡陌縱橫...........
這瞬間的返觀,每自我幽隱的心湖輕輕漾起一陣奇異的悸動:

諸行無常,可我分明看見:
這些文字已幫我對抗了時間的遺忘~
我會離開,可這些文字會永遠在網海流存下來...........

特別是聽余師課這兩年,我清晰感知到那正點滴滲入身心的內在轉化。
余師的課給予的不是information;而是transformation...........
我很清楚:我的學術轉向就深植於這兩年。
這讓我開始真正享受做學問的快樂:
只因,某種深及魂命底藴的內在時間感,終於悄悄啓動了!

看著自己個人網誌好似活體般地快速抽芽生枝,日漸澆灌出一片繁花燦爛...........
逾千篇依隨不同心境、不同時期、不同際遇、不同學問進境而各自留下的文字心影......
雖門庭冷落,乏人問津...........
可自恃筆鋒所過,卻也是血心流注,俱見性情............

正因內有所恃,無待於外......
我現在渾然是“語不驚人也便休”!
盡寫不合時宜的文章。
無論得遇解人與否,
書寫過程本身賦予的充實感,已給了我最美的精神報酬。


PS

你文末問及:

1、拿出伊底帕斯王,原是為了找「這一切都很好」在哪裡。

2、英文歌,有那種歌詞啊……

3、太史公那個我沒看幾個字,好難。
(如果你用說的就好了,比較懂。
那天你說一首詩還是什麼,內容關於年輕中年老年之類的,
我聽的當下,就差點流眼淚)


簡覆如下:

1、出自卡謬那篇奇文“薛希弗斯的神話”倒數第五段。我幫你找出英文版的文本如下:

If the descent is thus sometimes performed in sorrow, it can also take place in joy. This word is not too much. Again I fancy Sisyphus returning toward his rock, and the sorrow was in the beginning. When the images of earth cling too tightly to memory, when the call of happiness becomes too insistent, it happens that melancholy rises in man’s heart: this is the rock’s victory, this is the rock itself. The boundless grief is too heavy to bear. These are our nights of Gethsemane. But crushing truths perish from being acknowledged. Thus, CEdipus at the outset obeys fate without knowing it. But from the moment he knows, his tragedy begins. Yet at the same moment, blind and desperate, he realizes that the only bond linking him to the world is the cool hand of a girl. Then a tremendous remark rings out:

“Despite so many ordeals, my advanced age and the nobility of my soul make me conclude that all is well.”

Sophocles’ CEdipus, like Dostoevsky’s Kirilov, thus gives the recipe for the absurd victory. Ancient wisdom confirms modern heroism.

2、有!Pink floyd是我最愛的英國搖滾樂團。你該看看他們的經典創作“the wall”的全部歌詞,如何被再創作為電影版。

http://www.youtube.com/watch?v=ZvDnPxzpJpw&feature=related

http://www.youtube.com/watch?v=gswnNnsx-0w&feature=related

3、我有點記不清了!是蔣捷的“虞美人”嗎?

少年聽雨歌樓上,紅燭昏羅帳。
壯年聽雨客舟中,江闊雲低斷雁叫西風。
而今聽雨僧廬下,鬢已星星也。悲歡離合總無情,一任階前點滴到天明.........



ps2.隨信補寄上封信的“增訂二稿”,我更正誤字,並加上昨天聽課關於“轉化發生條件”的新體悟,一併融匯入這篇文章。














主旨: 謝謝你

貝森朵夫:
事後當你回顧自己的生命時,
你會發現那些因不幸造成極大失意的時刻,正是塑造你現在所擁有生活的事件。
你將發現這是真實不虛的。發生在你身上的事沒有一件不是正面的。
雖然在事發時,看起來或感覺起來像是負面的危機……

我是這樣體會。

我感覺的「上天的美意,不在於外,而出於內……」,
好像也是這個意思。

不只是「塑造」,還是塑造你現在所擁有「更好」的生活的事件。
最後一段字,我寫的是「即使無法在事情發生當下,看清這件事的正面意義……」

我感恩用心走過所留下的全部經驗。
我感覺因為用心、用情,「傷」可能比別人多或深,
卻也因為多和深,讓我有更快更徹底地接觸底線、有更多更大的躍升機會和力量。
(人與人最大的差別,在於感受能力的不同……)

對過去一切,說聲感謝,
對未來,點頭說聲「好」。

我看過類似這樣的話,
貼近我的感受,
但我也實在地感覺到凡人的我的擺盪,在「知」與「真知」之間(在「知」與「行」之間)。

「更好」「傷」,
覺得無法以有限制、世俗語意下的字詞,去說那絕對和廣袤的意義,所以加上刮號。

……其餘的都變成肥料,回歸到土地中,創造可能性,產生更多的橡樹子……
用這個來說大自然中「非真正的人」不可或缺的角色,好有「詩意」。

“大自然總是給予------但只給予可能性。如果要成為橡樹或真正的人,就必須努力。”
所以,是不是能從客觀事(條)件中體會出上天(上帝、大自然)的美意,
取決於「人」本身「對挑戰給予的回應」,
關鍵在於人。
或者可以說,事件本身非善非惡、無美亦無不美,
加上人活出它的方式,才產生「價值性」,
也才能反推出事件隱含的「可能性」(否則事件就是「事實」的聚合而已)。

人在「命運」之前,對事件的詮釋、「對挑戰給予的回應」,顯露出人的自由度,(這樣說又怪怪的,我實在不會說)
我的意思是,那是一個極大且因人而異的空間,轉化的可能也在此。
可不可以說,悲劇英雄就是
我們看到他對苦難的轉化、超越,因而「茁壯」,卻也看到他的「不敵」命運——世界對他「不公平」。
(凡人無轉化,不敵命運也就不成悲劇)

我簡單的疑問,讓你引發種種思考,寫成了長長的文章。
雖說對信的回應,看似為了回覆對方的問題,其實是在整理自己的所思所學所感,
但我還是要謝謝你在「整理……」過程中,快速且真誠地回答了我的提問。
同時感到高興的,
是這些內容常常能「說服」我,
或者說,把我的感覺文字化、確切化,被釐清,
或者說引起我的共鳴。

是不是跟你提過,有很多人是不誠實的,
對於沒有能力回答的問題,
就不對題的回答(這很容易被識破),
或跳過(當作我沒問一樣),
也有以為我在挑戰他的。
對此,我感到遺憾,
因為我實在只是不知道,才想問問看別人的想法是怎樣。

我不覺得這只是學問上的討論(當然,我根本沒有基礎跟你做這種討論),
對我來說,就像上面說到的對其他人的種種提問,
看起來,好像是知不知道答案,都不會影響繼續過生活,
實則不然,
因為很多是出自於生命底處的探問。
塞子如果被打開,
當下就清朗很多。

另幾件事,
拿出伊底帕斯王,原是為了找「這一切都很好」在哪裡。

英文歌,有那種歌詞啊……

太史公那個我沒看幾個字,好難。
(如果你用說的就好了,比較懂。
那天你說一首詩還是什麼,內容關於年輕中年老年之類的,
我聽的當下,就差點流眼淚)

貞貞合十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貝森朵夫莊主 的頭像
    貝森朵夫莊主

    貝森朵夫琴屋手記

    貝森朵夫莊主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