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普魯斯特說:「愛者總在暗處中(Lover in the shadow)」。

“在人背後巨大陰影的愛者,這愛者,或是存有整體,基本上是不現身的,亦即愛者處於無名狀態,但它卻在任何一個瞬間的遭遇裡,立刻出現非常有意義的東西。“

~余老師

隱蔽暗處的愛者,一如列維納斯筆下無法被界定的“他者”,從來就是一個無法被靠近的謎。

能夠被用語言捕捉並試圖通過言說逼近的,從來只是“對象”,而非無法被“對象化”的愛者自身。

可當我們自以為抵達“對象”的一刻,我們又錯失了那如夢相似卻又渴望不可及的愛者。

詩經傳唱千古的“蒹葭”,以絕美的意象勾畫出這跡近絕望的阻絕之感:

蒹葭蒼蒼 白露為霜
所謂伊人 在水一方
溯洄從之 道阻且長
溯游從之 宛在水中央

蒹葭淒淒 白露未晞
所謂伊人 在水之湄
溯洄從之 道阻且躋
溯游從之 宛在水中坻

蒹葭采采 白露未已
所謂伊人 在水之涘
溯洄從之 道阻且右
溯游從之 宛在水中沚

即令是色授魂予的肢體交纏,是淪肌浹髓的肌膚之親........

隱蔽暗處的愛者,依然保持不被“碰觸”。

我們試著通過“誓約”,保證與愛者的連結.......
可到頭來,奈何心事終虛化?
不論是橫遭背叛,抑或是自己變心,我們在愛情裡面許下的承諾終歸在時間的沖刷下淪於解體.............

永恆的疏離,附魔似地自愛情裡催逼出毀敗的陰影......

我們的承諾看似落在明確的客體,其實只是在對自己想像中“虛擬的客體性”作承諾。

這意味:
我們愛上的從來不是客體本身,而是愛上通過客體展現的世界。
當客體與理當背負的“虛擬客體性”發生疏離。
關係於焉在冰裂中走向崩解............

崩解是好的!

在疏離中產生的裂隙,隱伏了與愛者晤面遭逢的契機。

隱蔽暗處的愛者從來不為承諾所牢籠,也從來無法縮減自身為隸屬特定客體的擁有物...........

愛者從來只如其自己而存在,而不存活在試圖披覆其上的任何虛擬想像。

2011.11.26哲思札記之二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貝森朵夫莊主 的頭像
    貝森朵夫莊主

    貝森朵夫琴屋手記

    貝森朵夫莊主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