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論“格序化”

余德慧
所謂「人格」是指人的格序化的組合狀況。格序化並非單獨運作,感覺與感知不但參與格序化,還是格序化關鍵的動力。若企圖將格序化簡約為認知,那會誤解格序化的作用。
讚 · · 分享 · 星期三 17:24
朱志學 天地間除人類以外,其他生物顯然不容易主動發展出以範疇分析對存有建立“表象”的“格序化”能力。

牠(它)們頂多只能莫名所以地被動承受人類施加其上的“設定”

顯然,格序化可以通過自覺地懸置而暫時取消運作。
曠野中的生物,則不必通過懸置即已自然免於“格序化”的遮蔽。

依老師所論:“格序化並非單獨運作,感覺與感知不但參與格序化,還是格序化關鍵的動力。”

我在想:

感覺或感知若內具動力因,為何只有人類能發展出“遺忘母體”而立基於“格序化”的文明?其他生物(被圈禁豢養例外)卻仍渾函於域外的母體,須臾不曾疏離?

感覺或感知若未施加格序化於其上,那這種純粹性的感覺與感知就渾然只是與天地韻律同其生息的一片奧祕之流。

以此觀之,不管有否格序化介入,感覺與感知都可獨立運行。
只不過有格序化塑模成型的感覺與感知,會在特定模態的箝制下,扭曲其運作方向。

這意味:域內的世界雖以域外的母體為基礎。
世界卻只有通過格序化的模塑作用才能成其為世界。

亦即:
世界以母體為必要條件,卻以格序化為充分條件。
域外的母體+身體的感覺/感知+格序化的意識
這三合一的條件讓本質上不具確定性的“奧祕”得以從莽漠的深淵被提撕而出並模塑為表象性、鏡像性與再現性的“世界”。

這麼說,肉身性的感覺/感知,與格序化的理性構造能力,是同ㄧ過程的兩個環節。

我暫時的結論是:

母體通過感覺感知與格序化而使一切鏡像成其為世界;
世界經由感覺感知與格序化的懸置而使母體還其為奧祕。
星期三 18:26 · 讚 · 1

余德慧 完全同意你的結論
星期三 20:30 · 收回 · 2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貝森朵夫莊主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