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文茜倒是提出了一個嚴重被忽略的角度。
自我權利可以膨脹到什麼地步?才不會在另一個隱微的面向造成更大的道德缺失?
這不只是簡單的少數服從多數問題,也不只是邊沁功利主義倫理或康德自由意志倫理的問題。
陳文茜確實提出了一個值得深思的“道德悖論”。
郝談都更:地主反對未來有退場機制|社會新聞|中時電子報
news.chinatimes.com
 台北市長郝龍斌昨天上中天電視的《都更風暴》特報,跟主持人陳文茜對談,節目從印尼地震談都更,認為北市老舊房屋多,基於安全應該執行都更;陳舉紐約等都更案例批文林苑事件是「公民素養不足」,還抨擊內政部長李鴻源日前的言論。
讚 · · 分享 · 11 小時前
Wan-Yu Luo 、蔣鵬和浮草另帖都說讚。

Yuchun Chan 關於都更後每戶使用面積從十幾平方米增加至廿八平方米確實沒錯,不過卻忽略了房舍面積雖然增加了,但住戶也變多了,進入社區的人車也跟著變(好幾倍的多),但道路與公共設施卻沒有變大、變多,所以到底都更後是否「環境和消防安全都比以前還友善」的議題,恐怕有更多可議空間。
2 小時前 · 讚
朱志學 http://www.youtube.com/watch?v=M7nj1DLoLvA

2012.04.11.《郝龍斌面對面 都更風暴特報》Part1
www.youtube.com
從印尼強震看台灣老屋 中天都更風暴特報
約 1 小時前 · 讚 ·
朱志學 http://www.youtube.com/watch?v=jRYU__gApgo&feature=relmfu
約 1 小時前 · 讚
朱志學 http://www.youtube.com/watch?v=hYAZELGDruA&feature=relmfu
約 1 小時前 · 讚
朱志學 http://www.youtube.com/watch?v=LYZvxUMZeSo&feature=relmfu
約 1 小時前 · 讚
朱志學 http://www.youtube.com/watch?v=_krd3Bxr1cs&feature=relmfu
約 1 小時前 · 讚
朱志學 朱志學

誰在地球上有絕對而永恆的獨立產權呢?
當然,我很清楚這是“被法律強固的幻覺”。
每個人到頭來只是在拼死維護他一廂情願相信的謊言。

吳順德

當然沒有,但您這樣的想法是危險的
如果你的說法成立, 詐欺搶奪都是理所當然的

朱志學

我沒這意思
陳文茜也不會愚蠢到默許這種可能
這只是提出另一種思考可能
這裡面確實隱函著道德的悖論。
守住某一個面向的道德,卻可能再另一個看不見的面向造成更大的不道德。這種倫理學上的兩難,觸目可見。
陳文茜提及的潛在地震危機,即是一例。不該刻意漠視。
事實上這正是每一個事件背後肌理交疊、錯綜繁密、牽連多方、業力深遠的皺摺性。
所以我從不相信拘限“單一角度”的答案。
這只會簡化問題的“皺摺性”。
偏偏,跑第一線的搖旗吶喊者,通常正是那些相信自己的角度代表“絕對”正義與真理的人。
我卻無法輕易相信有何不容質疑的“絕對”前提。
“絕對”兩字,我深自戒懼,它只是“簡化”兩字的另一個代名詞。
約 1 小時前 · 讚

Yuchun Chan 其實這並不會形成悖論,以王家的例子來說,或者當時在新莊開發大旗下的樂生療養院來說,都有許多建築專業人士提出可以有方案A、B、C、D.....等可能性,都可以做到「依法行政」或是達到其他位36戶同意都更者需求的設計方案,「強制拆除」絕對不是唯一選項,反倒是把問題搞成只能二元對立,才是讓人害怕的。
約 1 小時前 · 讚
朱志學 若台北市不都更、發生地震老舊公寓造成許多人死亡,現在那些「正義之士」要負起很高的道德責任。
這裡面就隱函著道德的悖論:因為你怎麼做都會有道德的衝突。

建議您先看完上面連結的五段影片。
約 1 小時前 · 讚

Yuchun Chan 唉,我並不反對都更啊,問題在於這個過程
約 1 小時前 · 讚
朱志學 過程郝龍斌並沒處理好,無可諱言。
約 1 小時前 · 讚
朱志學 他沒本事像陳文茜立刻抓到重點:從更根本的安全問題來發展論述。
約 1 小時前 · 讚
朱志學 只會笨拙地抬出“依法行政”四字。所以被K活該。
約 1 小時前 · 讚

Yuchun Chan 另外,還有一個要關注的問題是,究竟目前在台北展開的都更方案,究竟有沒有確實回應到公眾的利益,還是以都市更新的大旗,挾持國家機器力量,圖利的卻是土地開發商?這樣的懷疑絕對不是子虛烏有,以目前台北市都更案最多的區域是「中正區」和「大安區」這些以「安全問題」來說,相對不需要都更的區域,而居住環境與安全實際上落後的萬華和大同區呢?幾乎沒有都更案進行,所以就像你說的,貪婪的人性啊~~
約 1 小時前 · 讚

Yuchun Chan 「都更受害者聯盟表示,王家並未關閉溝通管道,有任何意見大家都應該坐下來當面溝通,住戶應該一起要求政府和建商,為他們興建大家理想中的家。聯盟也盼望市政府出面協調,思考如何變更設計,讓這個案子能早日動工,讓所有住戶都能順利回家。」http://www.lihpao.com/index.php?action-viewnews-itemid-117174-php-1

文林苑都更戶等不及 促建商速速動工 - 台灣立報
www.lihpao.com
【記者呂苡榕台北報導】台北市政府強拆文林苑都更案拒遷戶,不少學生及學者教授出面聲援,而拒遷戶王家要求市政府將房子原地原屋蓋回。不過,對於早搬出原住所,在外租屋等待都市更新完成的同意戶,沈默多日後,他們12日召開記者
約 1 小時前 · 讚 ·
朱志學 立法初衷或許是為了安全問題。
落實的過程,一定有被挾持利用而異化的可能。
但這也只能設計更好的制衡措施,初衷倒不容否定。
另外,
以上面的影片討論來說:一旦震度超過五,整個台北只要防震係數不夠的老舊房子恐怕都有安全問題,不分中正大安或萬華......
約 1 小時前 · 讚
朱志學 你的角度我不是不知道。
但那不是唯一該考慮的角度。
陳文茜做這個專題,就是試著把這個案放在更大的脈絡來談,你的預設立場似乎讓你無法平心體會她看問題的視野。
約 1 小時前 · 讚

Yuchun Chan 各種暴力的初始,許多不都是有著偉大初衷嗎?安全問題當然重要,我也非常同意,但問題不是大家認為安全問題不重要啊,而是打著安全問題的大旗,所行使的暴力與私慾。
58 分鐘前 · 讚

Yuchun Chan 我期待的是,怎麼樣來落實陳文茜所點出的安全問題。
57 分鐘前 · 讚
朱志學 人性的貪婪,讓落實永遠是不可能的努力。
能期待的只是“可能性”的趨近。
所以,法律制定本就要假設人性本惡,做好各種防堵措施。

你剛貼文這段,本身也是很“人性化”(貪婪)的例子:

“王家部分土地被查封,疑似有現金需求。鍾先生強調,王家曾在給予市政府的手稿中表明「請建商拿5億來收購王氏家族土地」,「可見現在根本都是條件問題。」”
50 分鐘前 · 讚

Yuchun Chan 剛剛在一個臉友美力果那裡看到:事實上
九二一大地震時台中縣市倒塌的建築當中
有很多是都更的新式建築
例如南區的天下第一家,德昌新世界
(未都更前,古早時這一代稱為乞丐寮)
大里的<台中王朝>,<台中奇蹟>
也是一片都更熱潮中興建的社區
而集合式住宅在地震當中
逃難救生都不易.....
如果是山區過度開發走山
透天別墅是整棟埋掉
46 分鐘前 · 讚
朱志學 那更何況幾十年的老舊建築?
45 分鐘前 · 讚

Yuchun Chan 是啊,所以囉,如果都更真能帶來其所訴求的種種「好處」,是不會有那麼多人反對的。但問題是,真的有嗎?
43 分鐘前 · 讚
朱志學 你這有點強詞奪裡,預設立場太明顯。
43 分鐘前 · 讚
朱志學 儘往壞的方向看
42 分鐘前 · 讚

Yuchun Chan 而且按照陳文茜的標準,總統府、監察院都該拆啊,但只有拆這個選擇嗎?
42 分鐘前 · 讚
朱志學 天災太強,本就新舊房子都頂不住的。
42 分鐘前 · 讚
朱志學 九二一的震度,若發生在台北,你能想像得死多少人嗎?
42 分鐘前 · 讚

Yuchun Chan 生命的意義或房子的意義又不是只有不倒而已
41 分鐘前 · 讚
朱志學 這是社會。
不是叢林。
不然就不要作為社會性的存在。
41 分鐘前 · 讚
朱志學 誰不知道?
每個人都是“在世存有”。
想百分之百堅持自己的自由意志,那也得看實力。
39 分鐘前 · 讚
朱志學 台北市人口擁擠到這種程度,假如每個“一樓平房”的釘子戶,都堅持房子對他個人的意義,那麼,就連去聲援王家的學生們恐怕都沒棲身之所了!誰讓他們晚生這麼多年?地都被佔了!
35 分鐘前 · 讚

Yuchun Chan 再次重申我想表達的。我非常同意安全的重要,就像我同意不是只有王家,其他36戶居民的需求也同樣重要,但是重點在於,這整個過程是怎麼被進行的?有沒有「真的」被做到「安全」?我相信如果過程有更多人關心,更多人監督,好比像陳文茜這樣,把安全問題給點出來,那麼,「真正的安全」,就有更多被落實的可能。
33 分鐘前 · 收回 · 1
朱志學 就連慈濟校地,也是在佐倉公墓的墳場蓋起來的。
這裡面豈非又有道德的悖論?
個人的堅持在大時代的巨輪下算什麼呢?
時代的演變不會以個人的主觀意志為轉移。
幾千年來,沒有例外。
32 分鐘前 · 讚
朱志學 你這樣定位問題就很中肯。
本來就是兩個不同的脈絡。
30 分鐘前 · 讚
朱志學 之前的各種論述,我大抵也都知道。
我只是很注意陳文茜昨天提出的新論述,覺得這論述隱函著不容漠視的問題意識。
29 分鐘前 · 讚
朱志學 提出新的問題意識,並從中開出看待問題的不同脈絡,這本身就很有討論價值。
28 分鐘前 · 讚
朱志學 同樣,這脈絡也不可能窮盡問題的所有面向。
所以,只能被視為拘限特定危機感與問題意識的特定角度,而且,不該是被予以“絕對化”的角度。
每個人本就各具獨異性,不見得每個人都在乎“安全”、“利益”、“美化”、“鄉愁”,甚或“空間詩學”........
依我看:
到頭來,每個“社會性存在”,只能在現實形勢(集體業力)的脅持中,依個人最看重的角度做出關鍵的抉擇,以對抗道德的悖論,即令這抉擇會讓自己墜入尖銳而劇烈的失衡狀態.........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貝森朵夫莊主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