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塔耶,1962.7.8 逝世於巴黎。
嚥下最後一口氣之前,他只說了句~“就是這樣!”

我喜愛這四個字!
以更古雅的中文表達,或許我們可另以淵源自佛家的兩字代之:“如是!”。

這平靜又不失莊嚴的畫面,總讓我禁不住聯想到,人子耶穌基督在十字架上斷氣前,也吐出的意境相近的一句話 ~
“成了。父啊!我將我的靈魂交在你手裡。”

巴塔耶臨終一言,則更形簡練。
他只淡然說道:“就是這樣”!

好一句 “就是這樣!”
我以為,光憑這四字已充分具現這位法蘭西天才畢生的修為!
這不是尋常以哲理思辨自限的哲人,他和尼采、布朗修、萊維納斯、德勒茲、傅柯、巴舍拉一樣........
都是通過齊克果“絕望的一躍”而入於“聖域”的聖人,即令別人眼中他們可能只是個可憐的瘋子。
只不過這些秉具絕美靈性高度的靈魂,“解域”得太徹底,遮蔽於俗情知見的眼睛,遂只見其狂野、其桀驁、其瘋顛、其魅惑、其縱橫奇崛、其鮮烈嚴厲,而不見其清明在躬,以至於深不可測的寧定.........

我因而深信,以我對巴塔耶的理解,如是從容意態下的瀕死經驗,早無虞於世界的崩解或肉身的消殞。
世人所怖畏而趨避者,對巴塔耶而言,卻恰好是通往神聖他者的逃逸線。
於是,死亡在此現身為“絕望中的凌越”:
是讓海德格義下之“向死存在者”一生鬱勃橫逸的魂命血氣,
得以更毫無保留、也更具徹底性地逼臨那~
縱身域外深淵的一躍........

死亡,這原隸屬“鏡像世界”的字眼,至此被全然解構,而盡去披覆其上的幻見。

它不是鏡像世界的眼睛所執定的解體過程。這意味:
不存在真正的死亡,只有域外之流的汨汨流動......

這正是為何對巴塔耶這極少數對域外深淵之幻化生成性有親切體驗的獨行者,俗情知見所怖畏趨避的“死亡”想像,反成了被格外期待的直接經驗。

這經驗,孕生著大解放的契機。
它是“解疆域化”之深密經驗據以臨在肉身的必經甬道。
是“道成於肉身”的詩瞬間(moment of poetic)!

我以此而確信:
終有一刻,當某些個體的意識進化高度已逼近空無一人的“邊界”..........
他們將頷首肯認那“似非而是”的真理性:

死亡是生命所可能經歷之最大的慶典。
對上揚至瀕死的生命,死亡是來自域外母體的恩寵。

此所以巴塔耶在“內在經驗”中寫道:

“終於死亡中的墜落是可鄙的!”

志學2012.5.30 死亡手記
讚 ·
涂 瑛蘭、林旻昌和其他 5 人都說讚。
Lan Aris 一觸到 「獨行」「空無一人」的邊界 域外 我就雞毛皮湧起 世界呢 他人呢 其它的存有者呢
22 小時前 · 讚
朱志學 其他人?
那只對恐懼孤獨者才成問題。
我是早就全然接納孤獨作為天命的人。

關於獨行或空無一人,請參見萊維納斯的ilya概念~“沒有存在者的存有”。
22 小時前 · 讚 · 1
朱志學 事實上,不論接不接納孤獨,反正都逃不開的!
所以,無可逃,也不必逃。
我只是選擇“不逃”罷了!

依我看,唯一直得全力以赴跳開的是:基於諸多“操煩”所形構的“世界”。
“沒有世界的存有”,對我而言才是解域化後方可能涵泳優游的“聖域”。
21 小時前 · 讚 · 2
Lan Aris 接不接納 還是多的牽涉到 情性上的喜不喜歡 我是比較難喜歡 Levinas
20 小時前 · 讚
朱志學 這決定於凝視點相應與否?
凝視點確實又關係到先天的性份。
例如:以賽伯林借希臘寓言區分的“狐狸型”與“刺蝟型”兩種生命型態。
狐狸與刺蝟受限先天之性份,命定會發展出不同的觀物方式!
20 小時前 · 讚
朱志學 我曾經是刺蝟,現在卻澈然翻轉為狐狸。
所以對Levinas很相應。
並視之為最投合的西方哲學家之一。
19 小時前 · 讚 · 2
朱志學 命運與命定不同。
這兩者同時都存在,並對生命發生舉足輕重的作用。
19 小時前 · 讚
朱志學 狐狸型的秉具其邊緣的眼睛,妙觀逸相,不拘一格,較可能有機會從單一凝視點解放出來。
也較可能有深入魂命肌理的真放鬆。
刺蝟型就很難,它解構性格不夠強,太容易陷入對象化思維的框架,“緊張”原是其性份所涵。
19 小時前 · 讚 · 2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貝森朵夫莊主 的頭像
    貝森朵夫莊主

    貝森朵夫琴屋手記

    貝森朵夫莊主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