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一句“念音示疾”!

病苦的意義,於焉不再拘限於病苦本身(sickness in itself),也不復只是折騰於尋求療癒的過程。
肉身受難,一旦轉為“現身說法”的嶄新視域,這就在維摩詰經的高度上被提升為“示疾”的莊嚴過程。
於是,原受縛醫病關係或陪病關係的凝視點,至此有所抽離,而隱然轉向那不見盡頭卻依稀可感的教示。

所以建德留下這些陪病日誌是極具價值的!
因為,它不只是陪病歷程的點滴記事,它更俱現了發人深省的精神蹤跡.....
我隱約可見:這場囓齒腐心的無常之苦,非但沒讓您懷憂喪志,反而深化了你的哲學根底。這根柢,不在浩如煙海的哲學典籍或佛法經論,而端在乎能走出書齋,直接觸摸到“生命現場”!(參見余老師談“人文臨床”語)

昨晚,安梧師夜雨來訪,兩人廊下聽雨,話題自然也帶到了你:
我聊及:“建德藴藉多時的學問底子,顯然正催迫出前所未見的精神突破。”
安梧師亦深然此言!

我不由思及壯歲殞落的蔣年豐老師,他留下的眩暈者臨終證詞~地藏王手記。我自1996風簷展讀至今,也不知細閱多少回了!這書,論厚度只薄薄幾十頁,可在我看來,卻磅礡湧動著作者病前任何著述所未得盡現的綿遠勁道。此亦無它,文字背後的根底不同:
“地藏王手記”焠鍊自病苦交侵的“現場” ; 前期著述則蘊生於書齋裡的思考。

即此而言,倘若您只是陪病,卻沒留下這些日誌,那麼,念音示疾的蹤跡,終將隱晦沈淪而不免流於無足輕重的犧牲。
這同時意味:念音示疾的莊嚴義涵,只能合父女倆人心力方得圓足開顯。建德父女連心,於此自不能不勉!況乎身為至親的陪病者中,你恰好受過高度哲學訓練又精擅文字表達,這讓你可以透過極具反省力的文字,對抗那讓人在心力交瘁之餘每陷於喑啞失語的深淵經驗....

我當然可以想見,陪病者餘心俱苦,非願力深泓者,很難再有餘力將點滴心跡化現為文字般若。畢竟,那背後耗費的能量甚是驚人的!
可建德既體得“念音示疾”的莊嚴義涵,我除了默默祝禱念音終得歷劫重生,更期許建德能為“念音示疾”的精神蹤跡做出深刻的觀照與闡發,這才無負摯愛者所受的肉身磨難,也不負朝夕陪病的至親者所受的精神煎熬。
此則陀思妥耶夫斯基所云:

“我只害怕一件事:我怕我配不上自己所受的痛苦。”

志學合十

ps

余德慧老師說:

「人文臨床,這是我的訣竅,給大家參考一下。」

我們學術界不能再沒有臨床,不能再躲在書齋裡頭,尤其是人文科學不能繼續躲在書齋裡,去談風花雪月,這是很奢侈的東西。現在人文科學的人,常常一天天做的事情就是讓自己遠離現場,所以變成研究宗教的人可以沒有現場,研究社會制度的人可以沒有現場,研究社會工作的人也可以沒有現場;對於這種沒有現場的學問,我感覺上會耽誤一個人的青春。

你如果要這樣做學問,我覺得這只是為了你的腦爽,那學生會問:「那老師你自己呢?」我說:「我兩個都要。我要腦爽,是因為我的腦袋還算很會製造東西,可是我不能沒有現場。你看我的文章就知道我的現場很多,雖然我沒有經常自己進田野。我的意思是,在學術界裡,我們要懂得現場的強大力量,這點非常重要。宗教研究如果只是用看熱鬧的心情來看媽祖繞境,或是用儀式研究的心情去看,這都不太有用。但若是你就跟著走,走上十五天下來,你就有收穫了,就怕你不敢走、不肯走。」

此為余老師在「人文臨床與療癒研究室」的迷你講座:
「從人文臨床反思宗教與宗教研究」的部分討論紀錄。
讚 · · 推廣 · 分享
劉芷芸和 Porsche Lin 都說讚。

朱志學 Kent Lin
5 小時前
2013/5/7 星期二
念音的病況如昨,雖小有起色,但仍不穩定而時好時壞。早產兒原本肺功能就不如足月產的小寶寶,而不巧的是,念音又引起肺部發炎感染、氣胸等問題,使得治癒的難度提高。而現在首要之急,就是讓她的呼吸狀況好起來,唯有呼吸改善,才會有進一步的療程,包括餵奶等後續動作。然而,肺部呼吸功能改善、復原,乃是一個艱鉅的挑戰,唯有這關過得去,念音才有明天;對此,沒有人可以保證些什麼,只有看她的業緣造化,以及佛菩薩的加持庇佑了。

《維摩詰經》以「孩子生病,父母亦病,唯孩子病癒,父母亦病癒」的比喻,來表示「眾生病則菩薩病,眾生病癒菩薩亦癒」的道理。在初為人父的切身經驗中,我對這段經文別有體會,念音生病住院的這段日子以來,我的心也跟著往院了,生活中沒什麼特別重要的事,無時無刻想到她的遭遇、她的苦難。然而,若與菩薩相較,菩薩把每個眾生都當自己的小孩,廣大眾生的苦痛就是她的苦痛,顯然我們所承受念音的苦是不值一提的,我們是不能因此而絕望喪志!

*  *  *

「世間無常,國土危脆」、「生死事大,無常迅速」等「無常」道理是佛典屢屢強調的,但一直要到「無常」發生在自己身上,在驚慌失措、茫茫然不知何所適從時,才驚覺此一真實性。

無常觀是佛教修行中的重要功課,印象中佛典曾有以下發人省思的教示:第一等人是不用發生任何事情,就已了知人生無常的道理。第二等人是遠處不認識的人突然死了,了知到人生無常的道理。第三等人是自己認識的親友病了、死了,而了知人生無常的道理。第四等人是自己所愛的人或自己本身病了、死了,才了知到人生無常的道理。

面對無常,以及無常所伴隨來的苦痛,每個人都顯得脆弱無助。然而,正因為無常,所以一方面要放下、要超越,即佛典所說「無常想者能建立無我想」;另一方面要提起、要精進,即「但念無常,慎勿放逸」。因此無常看似是個負面概念但卻有其正向意義。

念音示疾、飽受磨難,為人父母百般不捨;但這或許是另一種形式的「現身說法」,以她親身經歷開顯出佛法道理,希望我們從中體悟生命的價值與真諦。而我們唯有精勤於佛法的修學,念茲在茲,才能無負於她所受的苦,並把佛法的福慧功德化為對她綿密深遠的祝福!
4分鐘前 · 讚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貝森朵夫莊主 的頭像
    貝森朵夫莊主

    貝森朵夫琴屋手記

    貝森朵夫莊主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