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照
11小時

又到了畢業季,固定每年將這篇文章貼一次,或許對一些年輕人還有提醒效果:

----------------------------

夏天裡,眾多畢業生離開學校, 有的是從這階段的學校轉入下一個更高階段的學校, 還有一部分的人,則是完全結束了學校學習的生涯, 必須面對人生另一個很不一樣的場景。 

對於這些不再做學生的人,我忍不住有點建議, 不是什麼了不起的大智慧大訣竅, 卻可能真的對要進入職場的新鮮人有點具體幫助。 

第一個建議是:一旦離開學校, 就要趕緊遺忘掉自己求學過程中曾經有過的豐功偉績, 甚至包括剛拿到的那張還熱著的文憑。你要學習, 趕緊學習到如何將學校經驗放入對的脈絡下來理解。 

很多在學校獲得的成就,不管是第一名成績、 校際籃球賽單場最高得分、或社團裡辦過的轟轟烈烈活動, 都是因「學生身分」而被放大了。因為你是學生。 學生就寫得出這樣的文章,人家會稱讚; 學生就做得出這樣的研究成績,人家會給獎狀獎勵。 

可是你今天不再是學生了。你必須要放棄以前學生時代的標準, 用更高的,近乎絕對而非相對的標準來看待自己、要求自己, 不能再自滿於「在學生當中我表現很好」,而要誠實地問:「 在所有之中,我的表現究竟如何?」不跟其他學生比,你的作品, 不管是文學的、科學的或設計的,放在所有創作者之間, 有怎樣的地位與分量? 

你的那一張文憑,就算是台灣第一流大學,也祇是從學生角度看, 才如此重要。進到社會,你會發現跟你文憑一樣好, 甚至比你更好的,如過江之鯽。至於那些學歷沒你好的人, 他們也早就培養了一副忽視文憑、甚至瞧不起文憑的價值與本事。 

別沉迷於學生時代的風光, 你才有機會獲得一種謙虛以及從這分謙虛而來的沉穩。 你也才有機會真正認識什麼是好的、是最好的。 一個人在一件事上有多高的價值品味, 也就決定了他在這件事上能向上追到多高。 一個根本認不出終極好物的人, 怎麼可能培養做這些好物所需的手感呢? 

還有一個建議:離開學校,一定要自覺、花工夫地去「unlearn」過去在學校學到的東西和養成的習慣,尤其重要、 卻也尤其困難的,是改變你與知識的關係, 你學習知識的方法與態度。 

不能再為考試而吸收知識,別再用應付考試的方法接近知識、 吸收知識。要轉而為自己吸收知識,知識不是外在、 身外不相干的事,左邊進來為了讓右邊可以出去回答考卷題目, 知識是為了改變自己而學的,改變自己的能力、改變自己的視野、 改變自己的價值信念、改變自己的氣質氣度。不能改變你的知識, 要嘛那知識根本不值得學習,更有可能的,你用了錯誤、 浪費的方式吸收知識。 

多少在學校裡、在學生時代被視為理所當然的事, 離開學校就不再是那麼回事, 多少在學校裡幫助你應付功課當優秀學生的條件, 離開學校後轉頭變成你最棘手的問題, 變成你能有效經營生活與事業最強大的阻礙。 

畢業,不是件容易的事,至少比大部分畢業生想像的,要複雜、 艱難的多。

貝森朵夫莊主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3) 人氣()

下午,剛完成博士班入學驗證報到手續。走出人社院一館,深深呼吸了一口氣,只覺走起路來,格外神朗氣清。懸擱多年的夢想,一夕成真,湖畔閒坐,竟是別有一番滋味在心頭。從動念參加博班考試至今,我等這一天快兩個月了!東華大學博士班14日放榜。總算不負所望,我如願考上中文博士班,還是生平大考第一次考得榜首。曲折多年後,終而回歸學術生涯。欣悅而外,不無一臥滄江驚歲晚的浩嘆。我只期許自己,閱盡千帆後做研究,那可得真是生命的學問,才不枉負這一路曲折跌宕的心跡。雖說,現實重擔依舊,我依然得挨著生存底線討生活,可存在的勇氣(the courage to be),卻也因著這場考試打開的嶄新局面,頓時浩氣泉湧了起來! 

志學 寫於2015.12.23 欣赴東華中文博士班驗證報到之日

國立東華大學105 學年度研究所博士班甄試招生考試錄取名單

錄取生(含正、備取生)均須於104年12月21日(一)上午9時起至104年12月24日(四)下午4時止,至本校招生訊息網頁

( 網址:http://www.exam.ndhu.edu.tw)

填寫報到意願調查表;逾期未上網填寫者,視同自願放棄錄取資格,其缺額由系所依 序通知備取生遞補。

中國語文學系博士班不分組 一般生 正取生:2 名 
653010003 朱志學 
653010004 徐鴻模

中國語文學系博士班不分組 一般生 備取生:2 名 
653010005 謝少強(備 1) 653010001 陳鵬文(備 2)

http://www.exam.ndhu.edu.tw/…/1096/img/1848/105int_doc__pa0…

 
顯示更多心情
留言
45則留言
留言
李建寧 恭喜
 
林樹豪 可喜可賀,預祝學問路上一切順利
 
黃士瑋 恭喜老師
 
吳大同 恭喜
 
Marjorie Chen 恭喜朱大哥!
 
June Ku 恭喜&加油
 
朱志學 謝謝顧老師^_^
 
朱志學
回覆······
 
蔡榮宗 恭賀老師!
 
蔣鵬 恭喜夢想成真!!
 
余靜慧 恭喜
 
Sharon Tang 恭賀"才高八斗"
 
陳杏萍 恭喜恭喜!為你開心!
 
Beelan Lin We are amazed with your determination and guess that you are not be active with your Facebook anymore. Doing and learning something you love is wonderful. Good Luck to your study! Hope that we can stay at your place by next summer if we go back to visit our families.
 
朱志學 這篇回帖對我意義重大。
好懷念您們一家人,是我接待過無數的客人裏令我印象特別深刻的。
我衷心期待暑假有見面暢敘的機會^_^
 
朱志學
回覆······
 
張幸真 恭喜!
 
John Tsai 恭喜
 
Jing Ping Chang 😊👍開心
 
鄭慧妹 恭喜!
 
徐宥湘 恭喜
 
Helen Wang 恭喜老師
 
Artemis Fox 恭喜 :)
 
宋慈愛 恭喜您⋯夢想成真!
 
Bruce Win Congrats!
 
Albert Hsu 恭喜!
 
許素秋 恭喜貝森朵夫莊主!
 
Candy Yuen 恭喜! 恭喜!
 
魏孝丞 太酷了!
 
陳雅芬 厲害!
 
Ben Wong 恭喜!
 
范欽慧 恭喜志學,話說您早已經像是中文系的教授了,現在只是去補個學歷証明吧!
 
朱志學 呵呵^_^
謝謝欽慧美言^_^
 
朱志學
回覆······
 
張育銓 衝就對了!
 
朱志學 正是!
誰怕?一簑煙雨任平生!
 
朱志學 烈士暮年,壯心不已。
我還真準備大衝特衝呢^_^
 
朱志學
回覆······
 
Richard Wong 恭喜志學,下次什麼時候來學校?
 
朱志學 士恆:我前幾天才細讀了您寫及自己與余老師的問學因緣,很有感觸,也特開心花蓮原來早就存在一位可以就近討教的列維納斯專家!下回到您研究室煮咖啡。
 
朱志學
回覆······
 
Chung Constance 恭喜朱大哥,金榜題名,現代狀元!
 
朱志學 這話可捧過頭。我這榜首只不過限於東華中文博士班。還是謝謝翠雲。
 
朱志學
回覆······
 
張永森 恭喜
 
李其澔 朱大哥真用功~~ 加油XD
 
吳宗樺 恭喜貝哥哥,追求目標是人生非常美好的事
 
涂震寰 恭喜!恭喜!
 
鍾安淇 恭喜,路難走,但值得。
難的正要開始,加油~^_^
 
朱志學 感謝安淇。其實,看似游離學界多年,我並未荒疏學問。基於某些原因,入學考對我反而是最難的關卡;只要讓我過了入學考,寫論文對我而言,反倒容易得多。代我恭賀您先生通過博士學位考試。
 
朱志學
回覆······
 
杜娟 真是美事一樁,重新當學生應是幸福愉悅的
 
朱志學 正是我此刻的心情。
這一刻,我比過往任何時候都更了解自己要什麼。
 
朱志學
回覆······
 
許禮安 隨喜讚嘆--來日方長啊--深深祝福
 
朱志學 感謝禮安。我本是為了報答余老師而決心重回學界的。老師走後,這份綿遠不盡的心思,您一定明白^_^
 
許禮安 朱志學 是的--我一直舉辦[余德慧人文療遇生命]讀書會--我規定自己每年寫一篇論文--這是我紀念余老師的方式--每位自認是余老師門生的都可以用自己的方式紀念--所以我才說[來日方長啊]
 
朱志學 是!胸中有願深如海,我們各自找出自己默默為老師盡心的方式。
 
朱志學
回覆······
 
鍾絢暉 恭喜!賀喜!
 
張春美 恭喜志學考得博士榜首,並祝賀你夢想成真,重歸你的學術界生涯,大家都很為你開心,以後學業與事業兼顧 必定更加辛苦了,願你一切都心想事成,继續加油喔!
 
朱志學 感謝二姨^_^
 
朱志學
回覆······
 
Jessica Chen 恭喜呀!佩服佩服!
 
朱志學 感謝老同學^_^
 
朱志學
回覆······
 
喜江江 恭喜老師,賀喜老師。
 
鄭小諒 您太厲害了!!恭喜恭喜!!
 
簡琴南 聖誕快樂😄😄😄
 
朱志學
回覆······
 
陳俊成 恭喜
 

貝森朵夫莊主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自傳:

我個人臉書(Facebook)裡,有這麼一段自述:

貝森朵夫莊園負責人~
嗜琴成痴,醉心哲思。
不甘將有涯之生囿限校園象牙塔內,乃決然辭退學院教職。自此回歸靜默,在自家一方天地中,閱讀、練琴、冥想、寫作,棲心雲水蒼茫的山居幽隱之夢........

這段話,相當簡練地總結了我這些年來寓居其中的生活形態。
我想,一個人選擇的生活形態,相當程度呈現一個人的價值動向。
這具體的生活,正因不只是停留在欲念層次的嚮往,而是訴諸身體力行的存在性投入,它顯示一個人存在內藴的程度,甚至遠超過圍繞這個人的閱讀書目、休閒嗜好、空間營造、美學欣趣、社交活動、來往師友等等。
因此,容我由此切入,談談這一關鍵的生涯轉換,如何對我的學思歷程發生重大的影響。
打從我十六歲耽讀的第一本課外讀物<<徬徨少年時>>開始,就已命定我是一個「異質性」絕高的邊緣人物。這預示了我後來一路命途多舛、與世多忤的成長歷程。畢竟,人不是孤島,是無法長期自絕於人的「社會性」存在。可是,作為一個社會性存在,就意味你必須接受高度「同質化」的強大外迫要求,這是社會化的代價,一般人也大抵甘之如飴,這些順利被社會化過程逐步規訓的人,也大抵不會意識到長期屈己從人的過程裡,到底淪喪了什麼?事實上,更多人甚至以此為意義感的來源,而進ㄧ步讓自己在投入「同質化」他人的精神暴力、知識暴力、制度暴力甚而自命訴諸良知的暴力中,有所「貢獻」。我長年為此所苦,因為我完全感同身受陶淵明「飢凍雖切,違己交病」的屈辱。或許就是在這種長年與常規世界格格不入的成長過程中,我引為知交,視如同類,並以其生活形態作為典範的大抵也是像顆孤獨行星一般運行在自己軌道上的邊緣人物。例如,曾長年隱居花蓮鹽寮海濱而與我結為忘年知交的作家兼翻譯家孟東籬,就是我心目中敢於抉擇自己的「內在英雄」; 透過他,我又認識更多類似他這般野性難馴,不屑斂才就法的「生活家」。他們以自己獨具的韻律與風格生活著,卻像是僻隱於常規世界的「裂隙」。這類隱逸性格鮮明的痛快人物,不覺間早內化於我靈命深處,並形塑了我一心皈命的生活典範。於是,我學界師友因緣雖多,可是,他們的學問再怎麼可佩,作為大學教授的社會光環再怎麼教人心生嚮往,我心裡真覺得親切的,始終是那少數真正根著於大地、鄉野、山林、海洋的自然之子。當然,也有例外的時候,那就是偶逢「變種」學界人物,還是禁不住教我眼睛一亮。例如,我由衷感佩的一位王鎮華老師,竟不惜丟棄學者光環,離開大學教職的舒適圈,大隱台北巷弄,辦起了自己的私塾講堂以遙契綿亙千年的民間書院傳統。可說實了,這依然是以其獨具之風格吸引我的「異質化」人物。

總之,我所視為親切者,大抵是自外學界主流的邊緣人物,這多少養成了我疏遠學界的性格,於是,中文研究所畢業以來,我幾乎斷了考博士班之念,此亦無它,我自恃通不過中文博士班入學考高度的「同質化」要求,不是我不用功,也不是我不愛念書,剛好相反,我藏書破萬,部落格嚴肅創作的哲思札記亦破千篇,而且視域所及、欣趣所涉都是學術性格濃鬱到少有人能親近的文哲類經典 ; 可是,我高度的「異質化」性格,讓我從學問中提煉出的「問題意識」就是迥異常人 ; 以我標準看來,允為學界主流的知識建構方式,大抵還是在既定預設下透過概念化活動的化約過程建構出的知識,可我的問題意識卻很自然會聚焦在既定預設在知識建構過程中所造成的遮蔽,而試圖回到設定之前,對此設定的「理所當然性」予以解構,好讓被壓抑的「異質性」或「差異化」得以被釋放出來。可這種思路,是顛覆重「概括」的對象化活動,可偏偏以「概括化」縮減生命現場豐富底藴的方法操作,卻是傳統學界建構知識的主流途徑。這點讓我很鬱悶!這意味,即令我有心學術,以我稟負的頑強「異質性」,我連側重概括思維與記憶力的筆試都通不過,遑論進入複試?久之,遂放棄學界立身的打算,一路曲折地過起近乎隱逸的閒散日子。偶爾,讀及班雅明自敘有云:「我的星宿是土星,一顆演化最緩慢的星球,總是因繞路而遲到。」感慨係之矣!我隱然從中窺見自己的命運,我何嘗不是一顆演化遲緩的星球?只因意識到自己稟負的異質性格難以「同化」於常規世界遂一路自放若是 ; 繞路迄今,惟顯逸氣,卻終無所成。雖說,人生如棋,落子無悔。可好一陣時日,我確實倍感有志難伸的抑鬱,看似過著人人稱羨的隱逸生活,可中宵夢醒之際,腦海卻不免突然頓生對自己產生的疑問:我是在自己應該在的位置上嗎?

就在這時,一個「重要他者」的出現,改變了我整個想法。這人是名動四方的學界人物,更讓我大開眼界的是,他學術晚期的大轉向,就飽蘊著驚人的「獨異性」(德勒茲義下的 singularity),而且照舊吸引了無數忠實的追隨者 ; 即令學界同行頗有不以為然者,卻也無人敢攖其鋒、挫其銳。這人就是在學界極少數真能獨辟蹊徑、終而豁然開朗,走出自己獨特道路的余德彗教授。他讓我看見完全不同的學界典範,更透過德勒茲的深銳洞見讓我明白:真正的singularity是極其可貴的!它是詩意的迸放,本就不該掩藏。且看看葉啟政教授在一篇悼文中如何追念這位才情驚人的台大學弟:

35年來,我一直保持著在旁邊認真觀察著這位可愛學弟的「成長」。眼看著的是他由「正道」慢慢地變成為「歪道」,而且,愈來愈歪,但我卻始終認為,他「歪」得有道理,也「歪」得有膽識,因為,他「歪」得愈來愈有人味,也愈來愈有感性,更是愈來愈具有挑戰性。

  他不但挑戰著心理學(尤其臨床心理學)的建制,而且,也一直挑戰自己的心智與情感極限,充滿展現著正負情愫交融的狀況。這樣的雙重挑戰是煎熬的,更多的應當是不停而來的焦慮感。但是,這樣情感上的煎熬與焦慮,是創造的動力,我看到的是,德慧似乎是愈玩愈帶勁,也愈富有想像力與感應力,儘管他愈玩愈詭異,不只使用的語言拗口詭譎,意圖表達的觀念也愈來愈艱澀難懂。

  有人說,他寫的是天書。站在扛著主流心理學(特別是台大心理學系)的知識建制,尤其,持實證主義強調經驗實徵數據之所謂「客觀科學」的思維心態立場來說,這樣的評論或許不公允,但是,至少說出了許多人的心聲。一點都沒錯,因為使用著既艱澀詭譎、又刁鑽的語彙,更因為讓概念一再地溢出了心理學界習慣的概念系統,德慧成為台灣心理學界裡的一個「異數」,許多人是對他不滿,但總不願意行諸於表,只因為他使用怪異的語言表達著怪異的想法彷彿帶有著魔咒的力道一般。正因為這遠遠超出他們的理解範圍,一不慎,任何的批評都可能招致詛咒,這不划算。況且,這又將顯得自己少見多怪,何必呢?還是讓他自己一個人去玩吧!不去理會原本就是最好的懲罰。尤其,他自己自願地由中心發放到邊陲,就已經是一種最好的自我懲罰了。

這刻畫太生動了!每句話都熨貼了我親歷目擊的觀察。
是的,是親歷目擊,這就得從另一段真實的故事說起:

老孟罹癌過世後,我內裡留下難以彌合的精神空缺。我心下暗恃,恐怕再無可能從一個人身上得見如此絢麗的純粹性。兩個半月後,另一大事因緣無聲無息地與我發生交會。我偶然走入了余德彗老師的現象學課堂,幾句話間,我已雙眼晶亮 ; 嘆服之餘,心下已隱然有感:這堂課會是我生命中另一個石破天驚的起點!後來,我扎扎實實在余師座下當了三年旁聽生。三年期間,除了一次回中央大學中文系為學弟妹演講,一次是家母遽然病危,我從沒缺過一堂課。事後回看,這是我這一生中進學最猛的三年,也是我來不及跟老孟分享的故事。多希望還來得及親口告訴老孟,自他而後,我再度驚見另一個不可思議的人物。事後我才得知,老孟早就深惜于余老師,臨終前,也不知是何機緣,還曾經寫信跟余老師致意。以我對老孟的理解,他從不寫應酬文章,一旦寫信,都是親筆信,而非藉助電腦打字。我相信,若非對余老師這位台大學弟格外激賞,不可能有這番翰墨因緣。

許是,一切虔誠,終當相遇。死生相續之間,緣份的軌跡,繼續綿延而行。這兩位師友,都當得上我一生中的大事因緣。很慶幸,在不同的時間點,我各自遇上了!雖說,兩人都屬於我熱愛的世界,可就學問路數與生活型態上,兩人是完全不同的典型:
一個是打從根底就不向“常規世界”妥協,無待“解域”過程,已終身浸沐於 “Pure Immanence”的隱士與晃遊者 ; 一個在學問領域極深研機、出入無礙,終而通過漸行消亡的血肉形軀,逼出臨終啟悟最深邃的內藴。借莊子為喻:
老孟質性疏野,始終保有不受「常規世界」規訓的獨異性,他就像莊子筆下逍遙北溟的巨鯤,自始就未曾離開那作為源頭的海洋 ; 余老師則不然,不論是格序化密如網罟的學界生涯,以至血肉之軀纏縛多年的病痛,在在都注定他得遍歷「相昫以濕、相濡以沫」的歧出生涯,才終得皈返江湖。即此而論,兩人命途雖異,底氣相通。老孟無待皈返,他一直就野性難馴,從不「斂才就法」 ; 余老師則通過重重的“解域”過程,才得狂心歇息,重證天機。老孟像個自始就未曾為「常規世界」所規訓的渾樸生命 ; 余老師則曲折地通過對「常規世界」的深邃睇視,而後,殊途同歸地回返「域外」的impersonallife。
我永遠記得,余老師最後的講課歲月,對法國當代哲人德勒茲著墨頗多,他生前發表的最後ㄧ篇談「臨終啟悟」的論文,亦是自德勒茲自殺前最後遺作揭露的「純然的內在性」(Pure Immanence)作為切入點。我必須說:余老師為我打開的全新凝視點,大幅深化了我理解老孟的視野。事實上,追隨余老師潛心聽課的三年期間,對我而言,也是個療癒的過程:療癒老孟遽逝在我心裡留下的惘惘遺缺,療癒老孟走後始終盤桓不去的陰影。可嘆好景不長,三年未滿,余師繼以謝世。三年間,生命中兩位最重要的師友相繼殞落。對此茫茫,誰能無感?之後,我再沒聽課,友朋間聚會,也顯得意興闌珊。連續三年噴薄高張的創作能量,亦漸行消歇。我心裡明白真正的理由:那真能自靈命深淵處聆聽你的對話對象,已然不在了!此情此境,龔定庵己亥雜詩終篇,每讓我窺見相近的寂寞:

吟罷江山氣不靈,萬千種話一燈青,忽然擱筆無言說,重禮天台七卷經。

當逝者,無可為言 ; 當生者,無足與言。人除了在失神的凝睇下望風懷想或棲居於深沈的閱讀,又如何消解頓失知音的寥落之感?有時,我不免呆想,經過余師課堂洗禮後的三年,我比過去任何時候都更懂得老孟。好多藴藉經年才終得深刻道出的感悟,正等著找老孟傾談,可嘆是故人遠矣!縱有好花兼好月,可憐無酒更無人。我於此不能不慟感時間的殘酷性,我多渴望再次聆聽他們?可是,希洛瓦的詩句,美得教人驚怵:「光陰就在某些東西已離我遠去的時刻消逝。」
是的,我比過去任何時刻都更警覺到天地間無所不在的飄零。時間,對我不再是幽緩的長河,而是急景凋年旋踵消逝的漩流。此亦無它,兩位師友在三年間相繼殞落,已徹底改變我的時間感。當時間化身為一股惘惘的威脅,當每一刻都可能是生涯中的最後一刻,我比過往任何時候都更仰仗文字的助力,以守護我生命中那有如鑽石一般閃耀的日子!於是,我試圖以文字作為記憶的載體,讓它可以化身為通往冥視空間的祕徑。冥視空間,則是連結此岸與彼岸間的橋梁。它跨越死生幽明的界限,而令生者與逝者得以藉此場域繼續維持對話的可能。所以,我不單要借助閱讀讓已逝者繼續對我說話。我更要藉助書寫,讓逝者的音容可以通過自己的文字而繼續活在每一個聆聽者的心裡。魯迅說得深刻:「死者倘不埋在活人心中,那就真真死掉了。」我又怎能允許我鍾愛的師友,凋零得如此無聲無息?為了不辜負兩位師友帶給我的美好回憶,我嘗試通過書寫以對抗時間的遺忘。這是無待生前約定,也誓必完成的書寫。我相信,也唯有通過生者血心流注的書寫,已逝者方可能解除死亡的魔咒,而復活為某種不受血肉形軀所限的「不在之在」。不在之在,棲息於可見視線的盡頭,卻教人寂然有感、若有所遇。這意義下的新生命,依繫「凝視之眼」而成其為超然域外的「身外之身」,「祂」命定是合生者與逝者的心力而成。作為老孟生前的摯友與余師生涯晚期的弟子,我在這事上看見自己的責任。

存在,是一個謎!
死而不亡,褪形為「不在之在」,更是奧祕中的奧祕!
老孟走了,余師也飄然遠遁於我所未知的疆域,可某種不隨時間以俱去的深密連結,一直都在。
當我在閱讀中冥想他們,我彷彿借文字之助,重新聆聽他們,遇見他們!
現實中的形影雖已不可見,可看不見的對話仍在深沈的憶念中持續著。
這才明白:不現身的真實,如何轉化為暗影般的支撐力量。
即以此刻而言,至少他們留下的文字、音聲、影像.........
宛若風中之思,仍繼續對我形成召喚。

~寫於2015.11.1東華大學博士班入學甄試初試前夕

 
 
顯示更多心情
留言
9則留言
留言
Chung Constance 赫曼赫塞的"徬徨少年時",我也是在高中時拜讀過,不過赫塞的書我第一本接觸的是"車輪下",如一個漂泊的靈魂,影響我很深
 
張幸真 感動,很開心今夜看到此文
 
張幸真 王鎮華老師有臉書
 
葉里遨
葉里遨 余德慧老師。
 
徐美珍 謝謝您的這篇文章,一個人要走在自己的路上,都是不容易的,可卻也不凡。
我這幾年正好思索到實證主義框限的問題,您這篇文章真的點出了關鍵。
 
朱志學 那段沒幾人真看明白我在說什麼。您能看出這點,令人動容。
 
徐美珍 這幾年不論是心理學或教育學,甚而醫學,都有人漸漸從實證主義回看自然主義與更深層的東方思想。
結構的框架的一切,其實難以說明整合系統的全貌。更別說是超乎一般人頭腦運作刻意為之的那些技法,其實無法表徵人靈性之美。余老師試圖努力,令人敬佩。
也祝福您在博士班中,當他人努力於「立」時,您的「破」格局能引領新思維。
 
朱志學 是!世界變動太快,焉知今日之邊緣,不是明日之主流?
余師和我都是天生的解構心靈。博班期間,我決意只寫自己真想寫的論文。接下來的日子,我期許自己:就以我所擅長介於文哲之間的敘事風格,將傳承自余老師的「解域」方法,發揮得淋漓盡致。
 
徐美珍 期待您的大作~也請不時分享^_^
 
朱志學
回覆······
 
釋宗演 🐾💐
 
許禮安 葉啟政教授形容恩師余德慧教授的[歪道]之說--我很認同--因為那是相對世界的標準--誤以為多數人走的是[正道]--不過我偏偏就喜歡當少數人走入[歪道]的世界
恕我用護理界的祖師奶奶南丁格爾的話來分享--「很多人認為,祇要是獲得多數人支持的,就是對的。但是我這個老頑固卻認為,多數人總在錯誤的那一方。」
 
范欽慧 儘管知音難尋,然而那曾經的相遇經過你細心聆聽後,有了更動人的樂色,這樣共震的音律將繼續廻響下去,真好!
 
朱志學 是的!
沒有細心聆聽,又何來深淵與深淵間的綿遠迴響?
欽慧善解如是,教人驚歎!
......查看更多
 
朱志學
回覆······
 
朱志學 感念文輝兄用心深致的文字回饋。每一個字都點滴在心呀:

你的文章讓我聯想到大陸偶爾刊出的全國聯考第一名的奇文,但那些所謂奇文與你的文章的差距實在太大了。自傳原該像這樣,真實誠摯的呈現己身的思慮徬徨堅持悔悟與成長,可以是讓閱讀者深沈悸動的篇章。你的描述幫助我認識自己的獨異性,更進一步理解自己的舉措,雖然仍有不安,但藉由此次閱讀,我將更能接受自己與未來可能發生的一切。謝謝你。你的自傳更像是一本書的濃縮版,太豐富精彩了,也是如此的真誠動人。那麼多的生命思索與歷練在其中,並閃爍著智慧的光芒,卻又兼具謙虛與反省。我甚至感受一路行來的淚水。我讀了兩遍,很有感觸。相信教授們讀了,不只是讚賞,更多的是反思。
 

貝森朵夫莊主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W老師:

昨午,已正式完成博士班入學驗證報到手續。走出人社院一館,深深呼吸了一口氣,只覺走起路來,格外神朗氣清。懸擱多年的夢想,一夕成真,湖畔閒坐,竟是別有一番滋味在心頭。從動念參加博班考試至今,我等這一天快兩個月了!12/14日放榜,總算不負所望,我如願考上中文博士班,還是生平大考第一次考得榜首。曲折多年後,終而回歸學術生涯。欣悅而外,不無一臥滄江驚歲晚的浩嘆。我只期許自己,閱盡千帆後做研究,那可得真是生命的學問,才不枉負這一路曲折跌宕的心跡。雖說,現實重擔依舊,我依然得挨著生存底線討生活,可存在的勇氣(the courage to be),卻也因著這場考試打開的嶄新局面,頓時浩氣泉湧了起來! 

走筆至此,不由感慨,自我初讀蔣年豐《地藏王手記》迄今,悠悠廿載流光,夢影似轉眼而過。二十餘年來,甚可感念的師友多矣!不論是昭旭師、鎮華師、正治師、蔣年豐、老孟、安梧師、余老師,以至相識多年卻直到近日投考中文博班才與我發生關鍵交涉的您,都相繼匯流為我個人生命史中的"重要他者"。我不由深自畏嘆,這不受死生幽明限隔的綿遠因緣,是如何交光互映於我靈命深淵並引領我從中體得一分慧命相續的莊嚴。

謹此向W老師表達我深致的謝忱。沒有您破格認可,重回學界,在我只怕仍是遙不可及的夢。
 

志學 寫於2015.12.23 欣赴東華中文博士班驗證報到之日



感念W老師贈言相勉:

志學,你的才情與博雅,冠首群倫,期待你加入這一塊學術夢土,以<地藏王手記>綰合諸多因緣,所勾勒的藍圖,令人滿懷興奮,亦願景可期,猶記十多年前在東華附近東苑住處,小斗室裡我們暢談交心,匆匆一晃眼,尤喜你不減初衷,所見所識卻更豐盈可觀,爾後我們可以多交流,在文哲的康莊大道上
 

貝森朵夫莊主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細雨霏霏中,陪同佩妍完成東華中文博士班入學報到手續。
中午,兩人首次到湖畔餐廳用餐,這才發現:
就這麼幾道簡單的自助餐菜色,在湖光山色的圍繞下,竟也透著難言的幸福感。

2016.6.13



志學:
這也是東華始終令人我難以離開的地方,即使台北的學校多次招手,即使合併傷害了原東華中文的陣容與宏規。
畢竟在寧靜的校園裡,總是可以傾聽自我內心的聲音,找到自我安身立命的祕訣。
很高興你們夫妻能與東華結了更深的緣,在此當足以激盪更多的生命能量與人生智慧,這真是難得的福分,也值得享受珍惜。


W上


全然理解W老師終未輕易求去的深層原因。

仔細想來,還真不尋常。
同一所大學校園,一任教就超過二十年。在我認識的師長中,除您而外,還真是生平僅見。何況,您不是別無選擇,而是自覺地放棄任何驛動的機會。這顯示,在高教體制難以抵禦的市場化洪流中,您仍是為自己保有了不受體系侵擾的“詩學空間”。
以此觀之,您跟東華大學綿密深遠的因緣,才真讓我欣羨與讚嘆。
二十年來,這校園裡一定隱蔽著無數私密角落,支撐了您在重重幻滅中,仍選擇不負初衷,不失所愛。
別所大學,或許人才濟濟,無待幫襯者錦上添花;可東華大學少了您,中文系最後一盞燈,只怕也就滅了!
走筆至此,不由思及,王家衛《一代宗師》裡借宮師父所言:“憑一口氣,點一盞燈;要知道,念念不忘,必有迴響;有燈,就有人。 ”
這話,鏗鏘有力,直見性命!也正是在這意義上,我和佩妍私下聊及,每不勝欣幸:還好,您還在這兒。
雖然,從很多角度看來,我們是來遲了!
可只要點燈的人還在;只要東華校園青山依舊,蓊鬱如昔;我相信,巴舍拉曾為我倆開啟的眼睛(佩妍與我都深愛《空間詩學》一書),總會讓我們從這所絕美大氣的校園,不斷發掘出獨屬自己的“天涯一角”。
 
謹此代佩妍一併謝過W老師的贈言
 
 
志學再拜

貝森朵夫莊主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Close

您尚未登入,將以訪客身份留言。亦可以上方服務帳號登入留言

請輸入暱稱 ( 最多顯示 6 個中文字元 )

請輸入標題 ( 最多顯示 9 個中文字元 )

請輸入內容 ( 最多 140 個中文字元 )

reload

請輸入左方認證碼:

看不懂,換張圖

請輸入驗證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