誰才需要被救贖?
朱志學寫於 2011年1月11日 13:47
台灣加油隊隊長楊蕙如今天投書蘋果日報:「救救社會中的李家同們」。
標題聳動,果然是擅於營造媒體效應的行銷行家。
可細讀全文後,只覺根本是雞同鴨講。
一個不善表達,一個不善傾聽。
互相都沒有對焦。


李教授真正的重點不過是“反媚俗”。

楊蕙如不無自得的嘲諷:”總統的社群粉絲比影劇明星少,政治人物的部落格人氣比不上不露面的美食部落客,博士大老的長篇建言流量遠遜於一張美女走光照片,嬰兒大笑30秒的影片是教授教學影像點閱率的幾十萬倍。“

請問:
這很了不起嗎?
點閱率的流量能代表一切嗎?

跟上潮流只需用一根小姆指的力量就足夠了!
根本不值炫耀。
真正的挑戰在:如何忠於自己的孤獨而不讓時代潮流給掏空了靈魂。
阿湯哥主演的“末代武士”正是一例!片中描寫:日本明治維新時,日本天皇的老師勝元受過西式教育,能說出一口流利的英語,但他卻堅持武士精神。整個部電影想要表達的無非是~時代巨輪雖不斷往前滾動,但有一些不可見的精神還是值得被悍衛的。

隨便逮住幾個字就大做文章,而不顧別人全文脈絡。
這種網路上常見的粗暴反應,本身就是“媚俗”。
粗暴本身,只會充分曝露傾聽者缺乏洞燭絃外之音的修養。

我只覺得
作者話中帶刺的棉裡針,讓人討厭!
跟得上潮流就可以得意成這個樣,未免也太廉價了。
免於跟時代脫節,需要的只是一點點小聰明。
三歲小兒到八十老翁都可以輕易做到。

我卻以為:
這等自命在時代潮流中周旋自得的弄潮兒,當她大聲疾呼:「救救社會中的李家同們」而無視於逆世獨行者如何忠於自己的孤獨。這等輕蔑傲慢的心態本身才是需要被救贖並予以同情的!
因為她不知道在點閱率的膨風數字外,另有更高的人性門檻。

我必須說:
包裝著惡毒霸凌心態的體貼與關懷,更讓人噁心!
我寧願敬重一位被歷史遺忘的踽踽獨行者。
也不屑為一個只會為特定立場搖旗吶喊作打手的拉拉隊隊長在臉書按“讚”!

貝森朵夫莊主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無相的性情之教
朱志學寫於 2011年1月10日 12:21
無相的性情之教:渾然只見一機之流行

截斷眾流:粉碎框架 萬法皆空 不受因果 斷輪迴
涵蓋乾坤:解放想像 復得本位 感而遂通 立天命 迴盪之所在 棲心之所在
隨波逐浪:一機流行 委運任命 創生不息 冥萬化 稱神明之容 備天地之美

抗拒死亡,或刻意掩蓋死亡,只會遠離存在的核心。
向死存在,才是合生死為一的完整生命~
巴塔耶所云“上揚至瀕死的生命”。


如果生命是愉悅的,死亡應該也是。因為這兩者來自同一雙手。~米開朗基羅


相同眼界下,進行同樣經驗模式的移動、擴展、堆積與複製,這是生命的巨大浪費。在裡頭浪擲生命並佯稱自己藉此抵達了生命的豐富性,根本是自欺欺人。這等舟車勞頓換來的進化品質,質量稀薄得近似個“偽幣”。

人是有命份限制的!
帶著無意識制約的身體力行,抵不過想像解放後的寂然不動。
自恃身體力行者~對人性的理解每失之狹隘、也失之過度自信。影音資訊高度發達的網路時代,想像力的解放,不比下身落命的身體力行來得更不重要。


其實很多人的生活閱歷是眼高手低,你要真正做一個好的鑒賞者,並不是說三教九流什麼地方都去過就可以了,其實這些人的生活是在不斷重復的。其實在大眾傳媒到來以後,所有經驗都貶值了並且變得同質化。可能你每天接觸不同的人,但其實常常在同一軌道運行。我們不能完全靠文字和白紙黑字了解世界,但是很多時候我們可能通過這個來吸收,不見得比你的生活過程要不重要,因為那可以讓你在時空中有更大飛躍,你可以看到兩萬年外的人,建構更復雜的對人的理解。~唐諾


生命已然來到激流險灘...........
兩種價值創造:
在上揚的狂喜中抵達超越~窮盡生命幅度
在斷裂來臨前抵達超越~power of weak.

最悲哀也最孤獨的一句話:我還有好多事要作,但明天不再..................
陪伴者繼續活下去,但你已被判離場。




圓教與他者倫理:天台 龍溪 勒維納斯 巴塔耶 本雅明

有一個你真正深愛的人是幸福的,因為深深的愛讓你與你內在的自己深深的連結;有一個你真正深愛的人重重地創傷你那是最幸福的,因為,從此之後,除非你明心見性,否則世間的一切,皆無法療癒你。因此,這個創傷成為了你必定明心見性的終極推力,而且你的世界再
也不同,因為世上的快感已然無味。


天將降大任於是人也...........................是最幸福的。
你可以提前免於昏睡。
提前終結明天的幻見,而走出亙古萬年的集體昏睡。
最幸福的是~

你的超越不必經由斷裂而抵達~“power of weak”
你的超越可以是自覺地在生命最飽滿輕盈的一刻,上揚於瀕死之中...................
這才是德福一致。
這才不愧哲學的榮耀。

被迫在拖命中成道而長壽延年,不若在飽滿輕盈的身心狀態逼林生命極峰而猝然早逝....................

天地的召喚:天人合一 相望江湖
藝術的召喚:道藝合一 永恆救贖 完整的孤獨 真體內充 大話流行
深淵的召喚:佛魔合一 悲願四方




這洞見的前提是:


以世間情慾的挫敗作為走向明心見性的手段^^
在此站穩腳跟固然重要,但即令證得此境,路只走了一半。


它實現了不斷淫怒痴而證解脫的修行功夫~止息輪迴(絕世高手),卻未能調適而上遂之以成全宗教性的極致~真體內充(從佛界回應九法界的召喚,而後,悲願四方,地獄不空,誓不成佛。捨命救贖,反成佛道。)。


通過全然挫敗 陷落存在深淵 而 歸於中心 是修行的第一序功夫。
明心見性後,不復為己而活,不負為明天而活,不復為幸福而活。
而只為回應十方法界的召喚而活,並在此捨命救贖的悲劇英雄式的努力下,找回夙世以來失落的深密連結。

與祢相遇。

這才是合道德與解脫為一的無相性情之教~大用外悱,真體內充。


這個含帶衰殘老病死於一身的人生,原是不值得活的!
可偏有瞬間漩入你生命至深的強大迴盪讓你得以在虛無中創造出讓這一切對抗空虛的忍受變為值得的意義~
這逼你不得不回應而自虛無中展開創生的強大召喚,就是命運感受。
它不只是外在的偶然遭遇,也不為作為平均多數的常人而存在...........
它是發生在“他者”與“英雄”相刃相逼或相知相感的神魔交侵關係中所形成的存在情境。
換言之,命運係屬於“場域”。
不限外境,也不限主體。
而在主客交感間的場域脈絡。





人生第一要事~

蘊生自無相性情的道德意志:

命運裡沛然湧出之不得不予回應之來自他者的召喚,而後展開一系列將原先作為異己的他者“同一化”到自己生命中來的價值動向!

有些人,論血緣、論身世、論才華、論美貌、論聰明才智、論名利權位..........
都不足以發展成門當戶對而促成你與之連結的條件。
但你卻無法自內心推拒~這陌生中透著無言親密的他者對你命運形成的召喚............
於是,命運自此奇妙地轉向.........
把原先作為異己的他者同一化到自己的世界中來............
即令,這行動本身完全違背理性算計的理由...........



命運:與祢相遇。
祢:靈魂伴侶、靈魂群組。
真正的道德孕生自真正的命運~那是“他者”投影於你靈命深處而讓你無法不回應的召喚。


道德無法直接從主體揭露,只能從關係中揭露。


這就是“迴盪”一詞的真義。


迴盪之所在,感動之所在。
感動之所在,安心之所在。
安心之所在,本位之所在。(天爵人爵之辨)
本位之所在,立命之所在。


有相忘江湖之安(身心靈交感的生活形態),乃有一心皈命之志(諦念),乃有一意孤行之信(忠於自己的孤獨/雖千萬人吾往矣/委運任命縱浪大化)。


這也是真正的宗教性:赤裸裸~找回失去的親密連結


大用外悱(迴盪/他者的召喚),真體內充(一心皈命的完整單獨~終於自己的孤獨)。


唯一抵達美學深度的“自殺”:重生之我(只在乎今天的人),殺掉輪迴百劫夙世之我(為明天而活的人).........


自殺:上揚至瀕死的生命。死於世界 死於明天 死於過去 只全然臨在並臣服於朝向深度的移動.......


自殺是唯一必須嚴厲面對的哲學問題。其他都是徒託空言的玄思清談。


殺掉身體只是膚淺的自殺。
自殺的極境:一刀劈掉活在明日的自我。


禪:一擊必殺! 殺掉活在明日的幻見、執念與業力鎖鏈


真正安身立命的位置是不可見的,它只是一種綿綿渺渺纏繞內心深處卻壓倒一切世俗慾望的純淨激情。


只為意識到自身孤獨的靈魂而存在。


命運只為真正的孤獨者而存在。


他們只忠於他者喚醒之內在的召喚而流動餘未知的路途...........


就外在因緣而言:在未知中隨緣。
就內在本位而言:在心安中自在。


海德格認為「存在」是指個人,有決定能力的個人,並非年復一年,一成不變的存有,而是在每一個瞬間做出動態、非固定式的反應,存在成為一個點的事件。當人有這樣的體認把存在當成自己的責任而願意承擔時,這人就是真實的存在著。

貝森朵夫莊主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兩種信任:相忘於江湖 或 相濡以沫
朱志學寫於 2011年1月7日 1:03


Chia-ning Yang 關於今天演講所說的"信任",我還是不懂,如果說情人間的背叛不是打破我們對他的信任,那麼這又算什麼,而且"信任"又是指什麼??
1月6日 22:54 · 讚



朱志學

很好的問題^^
試著不帶情緒地看清以下事實:

當我們覺得被“背叛”,
那是因為對方“冒犯”了內植我們意識深處的“框架”。
這框架反映了我們無意識中承受的制約,不管這制約來自語
言、習俗、文化、社會、傳統、時尚流行........
...
我們越缺乏安全感,對這些框架的依附就越深。
就越在乎對方生命的流動性,是否踰越了我們恃以強化自我
認同的框架..........
這顯示:
這轄制我們視域的“框架”,正是我們據以建立自我認同的
基礎。
冒犯它,形同削弱我們的自我感。
我執深重者,很難不陷落憤怒的漩渦..........

假如我們不幸淪為這種人,那就只好隨時準備受傷。
因為沒有生命是不流動的!
不接受它的流動,就是逼它窒息,逼它虛偽。

只要一個人還洋溢豐盛的生命感,
他必然依循自己的流動韻律,在不斷嘗試與修正的摸索歷程中逐步靠近讓他可以安然自適的“位置”~即令這個位置可能意味著與你遠離。

所以,當我說到“信任”,它意指全然不同的品質。
在這種信任裡,不包含任何人為設定的框架。
它意指:信任生命的“流動”本身~
信任那曾經一度“與你相遇”的生命,有權利、也有全然的自由在與你“擦身而過”之後,繼續選擇流浪,繼續向未知叩問,直到他終於在“如魚得水”的身心安然中找回那真能自內在引發強大迴盪的深密連結.................

妳所謂的信任,是落在“相濡以沫”的層次。它本質上是“依附”與由此延伸出之恐懼與控制;這等“相互取暖”的信
任,好似一雙緊握的拳頭。(觸處成滯的迷情)
我試圖揭示的信任,則落在“相忘於江湖”的層次。它本質上是“無待”,與由此延伸出之靈動與自信。這等“自足於內,無恃於外”的信任,形同一雙徹底鬆開的手掌。(出入
自在的閒情)
這樣的信任,是永遠不會受傷的信任。
它穩穩安住在身心安適的平衡中,微笑面對緣份的離合聚散
起落無常..................
它找到獨屬自己的親密連結,也祝福一切與己無緣的“他者”找回自己失落的親密連結。

迴盪之所在,就是感動之所在,就是身心安然之所在。
自己心安了!就不需要誰來迎合自己狹仄的框架。
在這樣的信任裡,沒有框架,也沒有背叛。
只有開闊的生命感汩汩流動在兩個身心安適的獨立個體之間。

這才是真正的信任~
"相信"生命會自尋出路,所以"任隨"生命的流動..........

星期五 2:22 · 讚



朱志學
Ask:

只是我覺得你的信任與情人間所講求的不一樣ㄟ 若是情人間的相處是像你所說的信任 那我想根本就不用在一起阿 因為雙方都不知道對方是不是我安然的位置 這樣在一起有甚麼意義?! 不過你對信任的解釋我認為是有恰當的 只是用在這個有關愛情的問題 或許就不能這麼解釋了

Reply:

在一起不是為了確保開花結果,而是為了在受苦中達成更高
的學習,以徹底淨化自己的幼稚!
顯然,
開闊的信任,原不屬愛情所有。
前者“相忘於江湖”;後者“相濡以沫”。
它們各自在不同的層面運行。
“未經昇華”的愛情,其本質原建立在對謊言的維護~維護
那游談無根卻足以強化“自我幻見“的美麗謊言。
謊言終歸幻滅。
夢境終歸破碎!
承諾終歸落空.......
但夢碎的經驗是好的,它原是成長必經的學習。
入其非以成其是..........
生命在"成其所是"前,還能有別的道路嗎?

星期五 2:51 · 讚



Chia-ning Yang 謝謝老師的回應,但我想這對我以前的價值觀念不同,需要好好的想想,思考一下><
星期五 6:53 · 收回讚 · 1 人



朱志學

價值觀念是死的!
不要輕率盲從。
該追溯的是~
那外在於你的價值觀念
是經由如何的過程
逐步內化到你的意識深處,
並進而轄制了你的情緒、反應與行動。
才算為自己找到了一個“不受人惑”的立足點。
星期五 17:32 · 讚 · 1 人



Vais He

我覺得"信任"是很單方面的
所以沒有所謂的''背叛信任''這件事
因為只要只要相信生命的流動並任隨他
那麼就不會發生背叛信任這件事
然而在愛情中 我們因為愛一個人
而設定一個框架是屬於自己和所愛的人
要求雙方都要緊守住框架內的一切 將我們的"信任"給縮小了~
星期六 0:06 · 收回讚 · 1 人



讚 · 留言 · 分享 · 刪除
黃彥慈說讚。
黃彥慈 這才是真正的信任~
"相信"生命會自尋出路,所以"任隨"生命的流動..........好棒啊!
1月7日 9:51 · 收回讚 · 1 人

貝森朵夫莊主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2011.1.6 慈濟大學通識中心演講綱要
朱志學寫於 2011年1月6日 22:38
主旨:教育部99學年度第一學期通識教育課程計畫專題演講
(計畫執行課程名稱:哲學思考與美好人生)

講題:生活的哲學與哲學的生活

主講者:朱志學 先生
貝森朵夫莊園負責人、前台灣觀光學院通識中心教師

演講時間:民國100年1月6日(星期四) 下午3時40分至5時30分

演講地點:慈濟大學校本部 福田樓H210教室

備註:
本演講活動採公開方式進行,歡迎各界蒞臨聽講。

聯絡方式:
(03)8565301轉5505曹巧君小姐
或e-mail:bhadanta@gmail.com林建德老師

主講者個人簡歷:

http://web.mac.com/jjs0035/貝森朵夫莊園/自敘帖.html

主辦單位:慈濟大學通識教育中心
補助單位:教育部顧問室









哲學生活的起點~拒絕屈從於速度


囚 or 人:

人:慢心 閒情 (解放已然窒息的)空間 悸動 得位(它世界~你世界) 曾經滄海 轉向內在性 凌越世界而落在無限遠的凝視 向未知敞開 引渡自身走向更高的視域融合 找回失去的親密連結~我與祢

囚:速度 忙碌 擁塞 窒息 裂解(深淵經驗) 震驚 返位(它世界~你世界) 下身落命 轉向內在性 凌越世界而落在無限遠的凝視 向未知敞開 引渡自身走向更高的視域融合 找回失去的親密連結~我與祢

人生是一個陷阱:看似有位(安身),實則不得其位(立命)。

感動之所在,即所以立命之所在!


開場白


A:

那些提倡所謂美好生活的人,根本就還沒有追問何謂“生命”?~ 德里達



Everything that I know
I know only because I love..........(托爾斯泰 戰爭與和平)





「不試圖從咖啡杯底的沈澱中獲取預言並將其解開者,就不是真正的哲學。」班雅明在他的隨筆中寫下了這段意義深遠卻又令人費解的格言。

“不要相信不是你在散步時想出的哲學”~尼采




哲學的生活(存在) 或者 生活的哲學(設定:~外在於人 而足以作為行為指標的價值規範)?

流動的建築(道:天機流行~Becoming 生命 藝術) 或者 凝固的音樂(理:Become 化石 樂譜)?

“哲學的生活” 是 “生活的哲學” 所以蘊生的基礎(身體安適 氣血活絡 天地交感 品味涵泳 風格凝煉 經典浸潤 人格塑型 美學經濟 價值創造.............)

哲學的生活= 青春(時間:死亡~感動...... .興發)+
叛逆(意志:命運~風格........皈命)+
流浪(自由:安心~信任........逍遙)




殘雪是一個真正進入文學狀態的孤獨者,在城市的喧囂中默默走進經典並與歷代大師相遇的奇才,也是在浮華的同時代裡平實地生活和扎實地寫作,而保持文學尊嚴與靈魂活力的“稀有動物”。

一杯咖啡的意義:拒絕作為時間的奴隸



青春

A:


Dying before you die.

die of something or die for something?


蒙田說:「生命的用處,不在於壽命的長短,而在於時間的運用;一個人可能有漫長的一生,卻只真正活了一點點。」

兩刃之間:上揚至瀕死的生命

社會性與宗教性的消長起落~世界感越強 生命感越弱

瀕死 削弱世界性對生命的壓制 因此而縮減社會期(人與社會勾連最深的階段) 加速 意識轉化期 的推進

宮本武藏VS佐佐木小次郎


築室松下,脫帽看詩,但知旦暮,不辨何時。倘然適意,豈必有爲,若其天放,如是得之。



懷念粟耘:【幸福就是在暖陽下,腳翹
在樹幹上,看一本應心的書。
幸福就是和我相知的妻,
在林間閒聊默坐。】



余光中先生有一句話說,這個世界所有的事情都是忙出来的,只有文化是閑出来的。


時間限制了我們,習慣限制了我們,謠言般的輿論讓我們陷於實際,讓我們在白晝的魔法中閉目塞聽不敢妄為。白晝是一種魔法,一種符咒,讓僵死的規則暢行無阻,讓實際消磨掉神奇。所有的人都在白晝的魔法之下扮演著緊張、呆板的角色,一切言談舉止一切思緒與夢想,都彷彿被預設的程式所圈定。

喚醒那在匆忙中來不及細膩去感知的一切..............
忙這個字,拆開就是【心】+【亡】。
這其中隱藏的洞見是:
粗暴的遺忘,肇因於心靈的死亡。
就這意義而言,它們都試圖去進行一種對抗遺忘的努力...............

閒下來,才能讓出感動得以蘊生的精神空間....................

細細品啜生命的深味




B:


不管這個世界上發生什麼,有多少遊戲、厭倦和绝望,都有那麼一種音樂,温暖得持久而真實,與人不離不棄。



這個世界有它的秩序,就像音樂裡宿命的“必然”。在音樂綻放的傷口裡放進心悸,放進驕傲,於是音樂吸取血氣變得動蕩,動蕩得能撕毀。




聽音樂是需要勇氣的,你把自己的情感交出去,任它给餵養得茁壯而陌生,這中間會有多少孤独和挣扎。



巴赫的音樂對演奏者和聽眾來说都是讓人“绝望”的世界。决定自囚其中的人,内心必有塊神秘而生生不息的樂土,不然如何在這森林般的翁鬱幽深之中開懷,找到被表面的平板枯燥深藏的生命之歌?





好多好多次,我看著譜子,注視著旋律在左右手間怎樣穿梭,迅速砌起一座精巧剔透的建築,瞬間融化在風裡,然後出現新的一座。變幻的節奏、繁華的雕飾和鬼斧神工般的對位,令聽者都一籌莫展。





当《赋格的艺术》 在顧爾德指下響起時,那镶着銀邊的管風琴聲像溪水一樣在五線譜裡蜿蜒..........

我有个听巴赫的朋友,没什么深交,更多的是神交。他不弹钢琴,CD也不多,常常是开车过山的时候听巴赫的钢琴音乐。他就是给我租的公寓修理设施的工人罗伯特。











一副“老大哥”的健壮身坯,脑后一条粗辫子的爱尔兰后裔罗伯特经常开车旅行,一定得听电台里的古典音乐。他粗声大嗓地说:“我每次开车过山时都听巴赫!”

老天,那是什么感觉?我在城里普普通通的街道中开车有时也听音乐。用“道路”去感觉音乐,简直就是把音乐“种”在自己的记忆和生活里哪。音乐铺路,那路就是发着柔辉的爱之路,而有了路,乐境好象突然宽阔深远起来,沿途吸收着人间烟火的温暖。而在山里开,还有白云,还有积雪呢.....

罗伯特拿过地质学位,也曾是办公室里的白领,后来嫌不够自由,干脆当了上班时间不固定的工人。他常在遥远寒冷的阿拉斯加住,跟当地人一道猎鹿。

“最冷的时候就在家安安静静地读书。我收藏了好多书!”

这样的怪人我当然喜欢了^^







顧爾德的視線~那是一種無視於世界的繁華喧囂,而直接凌越過世界的深遠凝視----視線的盡頭,就落在那些執著于自己的生活方式,在海天冰谷裡以孤獨和堅韌體驗著寧靜和遼闊的人,那種遙望而非占有世界的人。


巴赫好多不朽的作品直到他死后才有人知赏,然而世间的冰冷从不能冻僵他心里温暖的信念。而古尔德呢,安于在录音室里独自跟麦克风亲昵,再也不肯过在舞台上等人喝彩的日子。

顧爾德就是喜欢那些居住在寒冷和孤独之中的北方人,也许是因为寂寥的北方如同他心爱的,“子宫般宁静”的录音室。









“我给你们讲个有趣的故事。我认识兄弟俩,住的地方相距100码远。看起来他们从不来往。不,他们彼此没有敌意,只是什么都自己做,从不请求帮助。他们都有自己的船。修船其实需要帮忙,可他们还自己干。你猜后来发生了什么?他俩同一天死去,我亲手埋葬了他们,这一个在这边,那一个在那边,象他们生前一样。”

这些孤傲,倔强的北方人!也许是北方塑造了他们。






“我总是想起那些长长的夏夜。雪化了,野鹅和野鸭成群往北方飞。太阳升起的时候,空中还有最后一丝微光在闪。我喜欢坐在湖边,看那些鹅和鸭子安安静静地绕着湖飞,我觉得自己仿佛是那平和的四周的一部分,我希望这样的时光永远不要结束......” ~ 顧爾德60年代采访加拿大北部居民的录音片段。



叛逆:

A:





叛逆的起點:
邊緣的眼睛~與世難偕不合時宜的一雙眼睛
通過這雙眼睛發動
對一切中心化的總體化攻擊....





甩掉規則 才有最精彩的顏色

我們認為的客觀真實世界是基于錯覺.我們無法如實認識世界,世界不是我們所以為的那樣。世界的二元對立性、三次元性、時空等概念,是由我們的認識工具之局限而得的幻想,並非世界本來的屬性。就如我們看著屏幕上的影像把它當作現實一樣,我們没有覺察到自己背後有光源存在。為了解世界,無論怎样分析屏幕的幻影,還是得不到结果。必须调查生出幻影的光源,也就是生成屏幕幻影的光——我們的意識。


由低次元觀點來看,相互找不到任何關係的事物間的關連性,在高次元的觀點裡是明確無疑的!



凌厲剛猛,無堅不摧,弱冠前以之與河朔群雄爭鋒。
紫薇軟劍,三十歲前所用,誤傷義士不祥,悔恨無已,乃棄之深谷。
重劍無鋒,大巧不工。四十歲前恃之橫行天下。
四十歲後,不滯於物,草木竹石均可為劍。自此精修,漸進於無劍勝有劍之境。






空間與時間不是世界如實呈現的特性,而是人類的知覺條件。
這意味:沒有客觀實在的空間跟時間,只有內在感受相呼應的空間感與時間感。







人是深藏著的!
世界也是深藏著的!!
回到康德的洞見作為探索的起點:把世界與我們的知覺合起來認識。
僵硬而貌似確定不移的客觀“世界”一轉而為流動而層出不窮的多元“視野”。
棋道的對決,是“視野的對決”,而非技術的對決。
終身役役而不見其道的視野狹陋者,終不敵“觀於滄海難為水”的眼界寬廣者。




棋道如同劍道。
拘役於勝負之爭,哪能入於棋道三昧?
視野決定策略,策略勝於苦練。
閉門造車的埋頭苦練,敵不過電光石火間“一擊必殺”的創意!




空有武器在身,卻缺乏對戰場的認知與了解。




能心安嗎?該心安嗎?





宮本武藏與佐佐木小次郎在巖流島的決鬥~
就哲學上的意義來說,是“一切即劍”VS“劍即一切”的決鬥!
是“解放想像”與“僵硬思維”的決鬥。
結局是:
小次郎在宮本武藏面前倒下一刻,他還不明白自己是怎麼死的?







樓龜龜 我曾一度認為,武術的對決是價值觀的對決。^^"
昨天 11:49 · 讚



朱志學

這說法太“儒家”味了。
也太流於常識性的觀點。
只要是“常識”,說得再冠冕堂皇,都是落在“世界性”的
語言。
無涉真正的修行試圖叩問的“內在性”。
我關心的是“修行”的奧義,而非老想著在世間建構秩序的
“道德觀“。
道貌儼然的“君子”,畢竟不同修行精深的高手。
一如做個服膺價值規範或遵循良知召喚的”好人“,不等於開悟,更不等於成佛。


德勒茲通過形上學意義上的「流動」(flux)拒絕了經典認識論,他認為,真實的思維是一種“對現實的暴力對抗”,是一種“對有序性的無意識破裂”。


從一頭小狼的死談起~

陳陣發現,小狼不是不會跟著牛車跑和走,不是學不會小狗的跟車步伐,但是,牠寧可忍受與死亡絞索搏鬥的疼痛,就是不肯像狗那樣被牽著走。被牽與拒牽,在性格上絕對是狼與狗、狼與獅虎熊象、狼與大部分人根本區別的一道界限。草原上沒有一條狼會越出這道界限,向人投降。拒絕服從,拒絕被牽,是作為一條真正的蒙古草原狼做狼的絕對準則,即便是這條從未受過狼群教導的小狼也是如此。
真理因人而異。


哲學為誰而存在?拒絕服從,拒絕被牽!

但光憑哲學不足以解放人。

我們需要的是以第一手的直接經驗躍入哲學的“生活ing”.................



哲學生活的起點:它世界與你世界的遭逢所產生的暈眩。




一種震驚於“陌生世界”與“既成世界”的巨大差異,而自內在激起的強大“迴盪”............


何以走向超越?

其一、純淨的激情:眼界的開拓所激揚的熱情

曾經滄海難為水............
把自己拋向未知,總是伴隨著與過去的斷裂...................

其二、懸崖撒手的深淵經驗 (從 它世界 遽然被拋回 你世界):苦難中的自我救贖~撕開了世界的假象 幸福的幻見 業力的遮蔽



人生是一場騙局!

生命只有一次,人生只有一回。

我們卻為了這場騙局,親手埋葬了我們自己~把美好的時光埋葬在我們並不真想要的人生。

米蘭昆德拉(Milan Kundera)在其關於小說藝術的談話裡,即對人類之存在情狀作出了驚人的揭示:


生活是一個陷阱,我們並沒有要求出生就被生下來,被囚禁在我們從未選擇的肉體裡,並注定要死亡。......結果,我們就越來越為外部條件,為無人能夠倖免和使我們彼此越來越相像的境況所決定。


在外部的決定性已經變得如此不可抗拒,而內部的推動力再也無濟於事時,人在這樣一個世界中還剩下什麼可能性?


致死的疾病:

一場漫無止境的“醒著的昏睡”

命運為誰而存在?

上帝已死

靠什麼走向超越?視野的揚升與開拓





神無所謂命運。他們渾然是無限性。不受命限拘役。
平凡人,也無所謂命運。他們只是如野草般的生生死死............
只有介於人神之間的英雄,命運只為這種人存在。


每個革命個體都以相同的方式找到了一條適合自己的道路,並為之付出一切。


個人在時代生活中的黑暗:只有“重塑生活”,才可能走出瘟疫般的絕望,走向一個能夠由個體內心的自由和力量來展拓未來的新世界。

扎根於存在之深淵,而有以返觀概念被給定前的生成脈絡,乃能讓一切人為設定的幻見世界被打回原形,而不受框框套套的語言迷障所愚弄。




現象學的氣味:
凌越人為設定&語言建構所幻生的概念世界,直接回歸概念被給定前的存在自體(經驗自身/物自身)。




經驗先於概念;存在先於設定;脈絡先於語言;觀照先於思維。


經驗的蘊生性使其超越概念,而這富有細膩差異性的經驗能夠支持我們在創造概念的同時,得以不被受制二分性思路的分類法所桎梏,讓我們不受限制地思考。

德勒茲認為,我們必須抓住存在的真實所是,而分類法意義上的概念無法達至內在的差異,「如果哲學要確實直接關乎物,就必須是『關於抓住物本身,達至物之所是,達至物之同他物差異所在,達至物的內在差異性』的哲學」

德勒茲呼應和反轉了斯賓諾莎的論點:「所有存在之物都是『一』的變形」。德勒茲認為,沒有「一」,只有永遠差異的流動過程。




堅持就是一種用時間證明的香醇.............


B:

何謂感動?


某天,我讀了一本書,我的一生從此轉變。即使我才展開第一頁,它的強烈衝擊,仍深深打動了我。書本擱在書桌上,而我就坐在桌前讀它,但我察覺自己的軀殼脫離了,從坐椅上被抽離開來。儘管我感覺到自個已經分裂,但我整個人,卻還是完好如常,這本書不單單對我的靈魂起了作用,對我的各方面也都產生影響力。這股強大的力量,從書頁中衝出一道強光,照亮了我的臉龐。那炙熱的白光,不僅迷惑了我的思維,但卻也令我的心智豁然開朗。身處此等亮光中,我也許得以重鑄自我,也可能迷失方向;在這道光線中,我已然領受到以往不曾察知的影子,並伸開雙臂擁抱它。我坐在桌旁翻著書頁,我並不太明白,自己所讀為何,但隨著書本一頁翻過一頁,讀著書上的文字,我的人生也隨之改變。對於降臨在眼前的每一樁事物,我可以說是毫無心理準備,覺得徬徨無助,因此,過了半晌,我轉開臉,彷彿是想要保護自己,免得受到書中澎湃而出的力量波及。我驚懼地發現,自己開始意識到,週遭的世界正經歷著徹頭徹尾的轉變,一種從來不曾體會過的孤寂突然降臨,彷彿我被困在一處人生地不熟、對當地風土民情語言也都一無所知的鄉村。

音樂之所以如此佔據我,是因為它是寂靜的延伸,這個在音樂響起之前、而且迴盪在音樂之中的寂靜?音樂可以到達語言到不了的另一個地方,語言無法傳達,反而是寂靜無聲勝有聲。沒有寂靜的音樂,該會是什麼,噪音吧?

音樂穿透靈魂,並以最強而有力的方式佔據靈魂,柏拉圖如是說。爲什麼音樂如此強烈地佔據我呢?因為音樂這個最純粹、最神祕的文化表現方式,能讓我立刻投射到這個世界經過音樂改變的真實?因為音樂到了最高點,就化為無形,留下我們面對絕對?

這位技藝高超的歌者,並不以鞭子馴服怪獸,而是以琴聲令牠們屈服。奧菲斯以和諧的曲調、優美的藝術,爲無人性的賦予人性。藉著音樂,他讓人性昇華為純粹。

我呢,音樂改變了我,拯救了我。


“我要去歐洲,雖然我明知我只是去到一所墓地,但我也知道這墓地於我,非常的親切。可愛的死者,葬在那裡,覆蓋在他們身上的石頭,每一塊都在告訴世人:這曾是無比熱情地生活過的生命,這曾是無比狂熱的一位信仰者~信仰於自己的成就 自己的真理 自己的戰鬥 自己的知識 ,故而我知道,我也確信,我會跪下來,親吻這些石塊,為死者哭泣...”




流浪

A:

與祢相遇


應無所住而生其心

相忘於江湖/相濡以沫

一心皈命(素質)~如魚得水

有一心皈命之“安”,乃有一意孤行之“信”.............

信“任”



信仰的真正的生存意義便是︰信仰=再生。
我們被召喚著為這種經驗探出一條路,並將它闢為一條通向至今仍無路的地方去的路。~海德格

信仰:赤裸裸地把自己全然交付給未知
yes to the river ………….

“Only those who dare to go too far can possibly find out how far one can go” –
T S Eliot


B:



兩種墓誌銘:兩種人生的選擇~
“他原本可以作一些很酷的事,但他的老闆不讓他如願><”
"任何時候,他都是一個參與者!"





不是“他很富有”
不是“他出了名”
也不是“他作對了”
而是~
“他是個參與者”。





結論:

以永生的氣魄構築夢想,用末日的心情活在當下!
唯一確定的事就是~什麼都無法確定!


後現代的文化轉變:我們正置身於沒有規則的狂歡派對中..........

沈重、笨拙又遲緩的“完美結構”,抵不過靈動不羈的一雙“邊緣的眼睛”.........



我並不相信照章行事的計畫或平淡無色的提案!


我相信~色彩繽紛的龐大機會.........
展開全面的猛烈攻擊!




“計畫”是給軟腳蝦的!


他們離開“命題作文”的規矩,就無所適從。

鮮艷亮麗的後現代,需要鮮艷亮麗的文字、鮮艷亮麗的想法與鮮艷亮麗的行動........




給自己一個機會~窮盡生命的幅度!



德勒茲宣稱價值標準是內在的:
好的生活就是完滿表達自身力量、達至潛力極限,而不是基於非經驗性的超驗標準。



現代社會仍然壓制差異,限制人們所為。如要達至流動不止、變化、差異的真實,我們必須越過固化的標準,成為一切我們可能成為的——即使我們不知道我們可能是什麼








補充資料:



西藏阿里的荒原上,氧氣濃度只有海平面的45%,
人生已習慣用百分之一百廿的速度衝刺,卻在45%的氧氣裡,
碰觸到生命中最深的感動,目睹了天堂的樣貌。
他們是高科技產業的專業經理人,上市公司的發言人。前途大好,人生正向顛峰中攀爬,但是,他們卻選擇卸下工作,放空一切,深入零下20度、5000公尺以上的西藏阿里無人區歷險。
揹著背包,兩人在空氣濃度只有平地45﹪的險惡環境,住一床十元的旅館,晚上靠著燒?牛糞取暖。途中,被藏獒攻擊、出現高原反應、爆胎三次,任何一次險境未過,他們就可能失去一切。
在這冰凍的荒原上,發言人走下了舞台,記者告別了新聞戰場,心放開之後,卻激盪出許多更精彩的故事,為生命填充了再出發的能量。


作者簡介
劉在武

曾任:
宏達國際電子股份有限公司公司發言人
總經理特別助理
工商時報主筆
中國時報撰述委員
現為華晶科技投資長兼發言人
李君偉

曾任:
威盛電子股份有限公司公司發言人
行銷暨公共事務部經理
工商時報科技組記者
PC home Online 財經新聞記者




【序】 給自己,一個機會
我們不是為了這趟旅行而遞出辭呈。但是,在暫別了工作之後,兩個人都想起了同一個地方。
十二月下旬,我們自台北出發,從四川成都到西藏拉薩,再從拉薩往西,踏進世界最高的無人區阿里,全程一萬二千公里、四十七天,行走在平均海拔四千公尺以上,平均氣溫0度。
放下在台北的一切,辭掉人人稱羡的「股王」工作,兩個沒有太多自助旅行經驗的中年男人,深入零下20度,海拔5000公尺以上西藏的阿里無人區歷險。背著背包,住一床十元的旅館,晚上靠著燒?牛糞取暖。途中,被藏獒攻擊、出現高原反應、爆胎三次,任何一次險境未過,就可能失去一切。
我們並沒有什麼複雜的動機。對於自己未來的人生軌道,或許已經了然於心,卻不想「從眾」地,循著社會的框架一路走下去。追逐從小被教導的、不背離主流的那條對的道路。
是累了嗎?是的,是累了!沒有一定要不平凡,平凡或不平凡不是重點,但生命,只是這樣嗎?就這樣了嗎?有一種聲音,在心底……在動!生命,是否有更多的可能性?
許多朋友問我,為什麼選西藏?。我說,想找一個地方,坐下來,不用思考,看著天地,就能讓我流淚的地方。
我們選在最不該旅行的嚴冬裡,進入青藏、進入阿里。二個人拖著鼻水、鼻血、氣喘不停地走完全程。至今回想起來,才驚覺,這一路,實在危險重重,還來不及真的害怕,但早已回不了頭。然而,到了那裡,才知道,天、地,可以如此接近,我們的心,載滿著天界的畫面。
一路上,在許多地方,二個大男人,摒住呼吸、眼淚忍不住流下,只能偷偷地撇過頭去,摸去淚水。
試著用筆,去整理當時的感受,自己卻一直很難釐得清楚。很難,因為太滿、太多,一路上的感動,相對於過去的人生經驗,實在太過陌生。想要我們用一個有限的小我,表達一個天地的大我,實在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只能說,我們做了一個嘗試。一層一層的抽絲剝繭,嘗試慢慢了解,當時的感動,所為何來?
至今,還沒有辦法捉摸清楚。為什麼,淚,就會這麼流下來?
文字,有相當深的侷限性,但透過文字的整理,幫助自己了解這一趟旅行,更了解自己。
到今天為止,這趟旅行還在我們的生命裡發酵。心,還是無法沈澱下來。一幕一幕的場景,歷歷在目。我們寫下了一些東西,並不是想告訴別人,我們比較勇敢,或者這趟路有什麼了不起。我們不想說,我是對的,其他人該放下一切,向我們看齊。
我們真正想說的是,生命,沒有顛撲不破、放諸眾生皆準的價值;人生,沒有什麼是「絕對應該」要走的方向。給自己一個機會,誠實檢視自己的內心,或許,生命就會開啟新的一扇窗。
天堂裡,一半的氧氣就已足夠
旅遊書已經非常的多了,在書店的書架上,西藏旅遊書汗牛充棟。這個開發過度的地球,已經沒有到不了的險境,沒有太多文明觸碰不到的地方,對於閱聽人而言,Discovery或 National Geography Channel的精美的影像,絕對比照片、比文字,更有臨場感。
我們不是專業的旅行人,也不想寫旅遊遊記。幾個月的文字,寫的不是行程,不是怎麼去西藏玩。只希望把曾經出現的想法,分享出來。
我們曾經想過,什麼樣的讀者,會到書架上,為我們的書駐足?
同樣是面對人生的難題時,我們的書,能夠產生什麼共鳴?
或許,共鳴,來自於這一趟旅程,我們替讀者做到了。或許,我們有著足以放下的奢侈,願意捨棄,但讀者卻因為責任,不得不受牽絆。
或許,共鳴,來自於許許多多,正在追求百分之一百廿人生的人,在思索未來的時候,看到,或聽到了潛藏自己心底的另一種聲音。
生命,可能還有其他的選擇。
在那兩個月裡,我們活在「氧氣」嚴重不足的環境。西藏阿里無人區、這個世界屋脊的高原荒野上,面積是台灣的八倍大,人口不到六萬人,氧氣濃度只有海平面「45%」左右。沒有想到,這可能是最適合生命的天地氛圍。
在45%的氧氣濃度裡,連呼吸都顯得困難。我們卻碰觸到自己生命中更多的可能性,也目睹了夢裡的天堂。
十幾年前,就夢想有這樣的旅行,從來沒有想過,夢想,可以這麼容易實現,只要你願意「放手」。或許,整本書的重點根本不是西藏,而是做出選擇。勇敢放下,破除社會主流價值框架的意志。那個意念,形於外可以是一趟旅行,也可以是任何一個夢想已久,卻未曾付諸實現的嘗試。
可以很遙遠,也可以伸手可及。台北與青藏高原,說起來,只是一個轉念之間的距離。
對於生命、未知,永遠值得嘗試,但願此後,我們隨時都能有,為生命再出發的勇氣。

讚 · 留言 · 分享 · 刪除
趙至爵、周燉文、 Eric Tsai 以及其他 4 人都說讚。
Chia-ning Yang 關於今天演講所說的"信任",我還是不懂,如果說情人間的背叛不是打破我們對他的信任,那麼這又算什麼,而且"信任"又是指什麼??
1月6日 22:54 · 讚
朱志學 很好的問題^^
試著不帶情緒地看清以下事實:

當我們覺得被“背叛”,
那是因為對方“冒犯”了內植我們意識深處的“框架”。
這框架反映了我們無意識中承受的制約,不管這制約來自語言、習俗、文化、社會、傳統、時尚流行........
...
我們越缺乏安全感,對這些框架的依附就越深。
就越在乎對方生命的流動性,是否踰越了我們恃以強化自我
認同的框架..........
這顯示:
這轄制我們視域的“框架”,正是我們據以建立自我認同的
基礎。
冒犯它,形同削弱我們的自我感。
我執深重者,很難不陷落憤怒的漩渦..........

假如我們不幸淪為這種人,那就只好隨時準備受傷。
因為沒有生命是不流動的!
不接受它的流動,就是逼它窒息,逼它虛偽。

只要一個人還洋溢豐盛的生命感,
他必然依循自己的流動韻律,在不斷嘗試與修正的摸索歷程中逐步靠近讓他可以安然自適的“位置”~即令這個位置可能意味著與你遠離。

所以,當我說到“信任”,它意指全然不同的品質。
在這種信任裡,不包含任何人為設定的框架。
它意指:信任生命的“流動”本身~
信任那曾經一度“與你相遇”的生命,有權利、也有全然的自由在與你“擦身而過”之後,繼續選擇流浪,繼續向未知叩問,直到他終於在“如魚得水”的身心安然中找回那真能自內在引發強大迴盪的深密連結.................

妳所謂的信任,是落在“相濡以沫”的層次。它本質上是“依附”與由此延伸出之恐懼與控制;這等“相互取暖”的信任,好似一雙緊握的拳頭。(觸處成滯的迷情)
我試圖揭示的信任,則落在“相忘於江湖”的層次。它本質上是“無待”,與由此延伸出之靈動與自信。這等“自足於內,無恃於外”的信任,形同一雙徹底鬆開的手掌。(出入自在的閒情)
這樣的信任,是永遠不會受傷的信任。
它穩穩安住在身心安適的平衡中,微笑面對緣份的離合聚散
起落無常..................
它找到獨屬自己的親密連結,也祝福一切與己無緣的“他者”找回自己失落的親密連結。

迴盪之所在,就是感動之所在,就是身心安然之所在。
自己心安了!就不需要誰來迎合自己狹仄的框架。
在這樣的信任裡,沒有框架,也沒有背叛。
只有開闊的生命感汩汩流動在兩個身心安適的獨立個體之間。

這才是真正的信任~
"相信"生命會自尋出路,所以"任隨"生命的流動..........
1月7日 2:22 · 讚
朱志學 Ask:

只是我覺得你的信任與情人間所講求的不一樣ㄟ 若是情人間的相處是像你所說的信任 那我想根本就不用在一起阿 因為雙方都不知道對方是不是我安然的位置 這樣在一起有甚麼意義?! 不過你對信任的解釋我認為是有恰當的 只是用在這個有關愛情的問題 或許就不能這麼解釋了

Reply:

在一起不是為了確保開花結果,而是為了在受苦中達成更高的學習,以徹底淨化自己的幼稚!
顯然,
開闊的信任,原不屬愛情所有。
前者“相忘於江湖”;後者“相濡以沫”。
它們各自在不同的層面運行。
“未經昇華”的愛情,其本質原建立在對謊言的維護~維護那游談無根卻足以強化“自我幻見“的美麗謊言。
謊言終歸幻滅。
夢境終歸破碎!
承諾終歸落空.......
但夢碎的經驗是好的,它原是成長必經的學習。
入其非以成其是..........
生命在"成其所是"前,還能有別的道路嗎?
1月7日 2:51 · 讚
Chia-ning Yang 謝謝老師的回應,但我想這對我以前的價值觀念不同,需要好好的想想,思考一下><
1月7日 6:53 · 收回讚 · 1 人
朱志學 價值觀念是死的!
不要輕率盲從。
該追溯的是~
那外在於你的價值觀念
是經由如何的過程
逐步內化到你的意識深處,
並進而轄制了你的情緒、反應與行動。
才算為自己找到了一個“不受人惑”的立足點。
1月7日 17:32 · 讚 · 1 人
Vais He 我覺得"信任"是很單方面的
所以沒有所謂的''背叛信任''這件事
因為只要只要相信生命的流動並任隨他
那麼就不會發生背叛信任這件事
然而在愛情中 我們因為愛一個人
而設定一個框架是屬於自己和所愛的人
要求雙方都要緊守住框架內的一切 將我們的"信任"給縮小了~
1月8日 0:06 · 收回讚 · 1 人

貝森朵夫莊主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把寂寞當成慶典
朱志學寫於 2011年1月5日 11:03
年年歲歲花相似,歲歲年年人不同.............

對已全然放手
並開始學著享受“在未知的漂浮中與命運冥合為一”的人~
“不同”
是如此美好的一件事!
就某一個對仍對受苦者保持隱匿的意義而言.........
它召喚著那猶自深陷記憶的硬繭中
等待蟬蛻而出的新生命...............

流動,原是存在所是.........
秋而後凋,理之自然,可遷化流轉、成住異滅的背後,卻也悄然抽放著生機無限的綠意...........

可殤動中的我們,哪輕易嚥得下那橫厲悖逆幸福想像的裂解經驗..................
所以,My dear friend,
我是多麼欣喜看見:妳如何在這麼短的時間內,已隱然自錐心刺骨的裂解經驗裡開拓出第二生的可能..........

我衷心相信:
凡通過裂解經驗而有幸走向超越的人.........
那發生在內在深微層面之意識轉化,終會引領他來到一種全然陌生的覺知:

幸福算什麼?
可貴的是
從含帶殘缺的完整中
抵達了蟄隱生命內在的深刻性!

事實上,那些特別聰明、特別健康、特別漂亮、特別幸運、特別會讀書、特別會考試、特別才華洋溢的人..........

幾乎沒有例外~很少能活得深刻的!

存在之謎,對這些耽溺於庸碌幸福中的“天之驕子”,隱匿了自身的深度............


自嚙齒腐心的哀痛中重生的人卻不同!
他知道,幸福也好,不幸也好,這些到頭來都是一樣的!
帶著超然幸與不幸之外的淡漠與堅定.........
他凝視著無常生滅,如何臨在自己,又如何漸行遠去...........
就好像它只是為了成就更高的學習所必經的功課...........

苦痛不會永遠不去,甜蜜也不會永遠滿溢杯外................
對一個有能力把寂寞視為慶典的人,不管命運之流把他帶向何處,都無法阻止他走向深刻...........

於是,全然不同猶自沈溺在幸福想像的人.......
面對不可爭辯的命運,
他們要問:
如果命運就是這樣,日復一日的背負著命運給予我的,我還愛我的生命嗎?

是的,我愛!!


愛生命本身,
而不是因為生命能夠滿足我的欲望與想像

這才是徹底不受因果宰制的自由靈魂。
他不被浮沈意識表層的俗情哀樂所驅使。
他展現了主動迎向命運的“意志”~承擔起命運所給予的一切,並心存感謝的意志!

是意志,也是自覺要主動承擔的責任..........

這種人才真能享受哲學的榮耀!
因為他們自苦難中煉就了
對於人格的主動塑形的意志.............


什麼是生命中最主要的東西呢
這一切的謎底又是什麼呢
如果你要的話
我便為你說出來
不要追求那些虛幻的東西
財富和地位
這些東西的獲得都要年復一年的耗掉你的心神
而在你死去的那一夜之間
便全部化為烏有


生活應該具有一種凌駕生命之上的堅定優越感
不要害怕不幸的事
也不要強求幸福
畢竟這些到頭來都是一樣的!
苦痛不會永遠不去
甜蜜也絕不會永遠滿溢杯外
只要冰寒不在你的身上使你受凍
饑渴不在你的身內啃囓
這就夠了!
如果你的腰背沒有斷
腳能夠走路
兩臂能夠彎曲
兩眼能視
兩耳能聽
那還有誰能讓你羨慕呢
而你為什麼要羨慕他人呢
常常,由於對他人的羨慕,使我們多數人都遭吞噬。
擦亮你的眼睛
洗淨你的心靈吧
你要珍惜那些愛你和祝福你的人
這些遠超過世上的一切
不要傷害他們
更絕不要在盛怒之下離開他們
因為你從來不會知道
它可能就是你臨死前最後一次行為
而這行為就是你留在他們記憶中最後一次印象。


~索忍尼辛



志學

貝森朵夫莊主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Close

您尚未登入,將以訪客身份留言。亦可以上方服務帳號登入留言

請輸入暱稱 ( 最多顯示 6 個中文字元 )

請輸入標題 ( 最多顯示 9 個中文字元 )

請輸入內容 ( 最多 140 個中文字元 )

reload

請輸入左方認證碼:

看不懂,換張圖

請輸入驗證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