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現象學看鋼琴調音(附錄:林文斌醫師“鋼琴調音自己來”)

朱志學寫於 2012年2月29日 13:31 ·



林文斌醫師是早期來拜訪過我貝森朵夫鋼琴的客人。他一家人都很神奇!夫人是傑出的翻譯家,女兒是鋼琴神童,他自己則是個多才多藝的通人。最讓我投緣的是:他跟我一樣是個非科班出身,卻對器樂世界燃燒著業餘狂熱的熱血中年。


多年前,我便好奇他如何跳脫對調音師的依賴?如何開始自己摸索鋼琴調音?更可驚的是,為了親手製作心愛的小提琴,他甚至還在家裡組裝一間工作室,有模有樣地開展了他的私密製琴工程!我不得不讚歎:醫師界有這等怪咖,也算是台灣奇特的人文景觀。


昨晚,心念忽動,我翻出多年前看過林醫師的一篇部落格文章:“鋼琴調音自己來”。



林醫師這篇“解密”調音原理的文章,說得算是深入淺出。徹底讀進去後,就算非專業者,也看得心領神會。


特別是十二平均律與純律的差距,完全解答了我長期梗在心中的困惑。難怪,調音跟咖啡烘培一樣,是有“曲線”的,不能死守一套“格序化”後平均切割的音律。否則,應該聽來和諧的和絃,反會冒出“不和諧音“。


這意味:理論上建立在“範疇切割”的和諧,不等同”生命現場“的和諧。


生命現場的和諧,只能聽憑”情境“的獨異性,而以靈動自如的烘培曲線或調音曲線善巧而應機地“曲成”之。


這點覺悟,本身就滿溢著現象學的氣味!在現象學妙觀“逸”相的流動凝視下:調音曲線決定了音色的整體風格,一如烘培曲線也決定了咖啡口感的風格。


當然,箇中境界之深微幽秘處,終歸是“心有所感,口不能言”。


調音作為一種難以傳授的“藝術”,其艱深在此。原理可輕而授之,奧祕卻只能心領神會,難以傳遞。接下來,我也只能在一次又一次的實際操練中捕捉那自“一機之微”湧現的詩意瞬間!


無論如何,對我這已決心自行調音的“非專業者”,林醫師這篇文章,已著實讓我受益匪淺。


通篇論述,字字清楚明白,非同以調音技術自負的專業者每愛故弄玄虛的藏私心態。(這也是我不想依賴調音師的根本理由。)


可怪的是,我竟是直到昨晚配合實際操作經驗,才終於完全看懂林醫師在說些什麼!甚而從中進一步印證了自己漸行深化的現象學領悟。


昨晚,分四個時段,我親力親為把整部貝森朵夫平台鋼琴的八十八鍵,從頭到尾仔細調校一過!


耳力難以細辨處,我選擇依靠調音軟體;心有所感、口不能言的“一機之微”處,則摸石過河般地依靠現象學的“領悟”。


調完後,已是凌晨兩點。我隨手以蕭邦夜曲十九號&莫札特12號奏鳴曲慢板樂章"試琴“......


當第一串音符自我手底流瀉而出,我閉眼諦聽那珠圓玉潤、清瑩如水的音色........不禁心滿意足地笑了!


只因我聽見:


就在這一刻,我跟我心愛的貝森朵夫鋼琴,第一次抵達了某種過往不曾發生的親暱連結。


我知道:這會是我習琴生涯的另一個歷史起點。


2012.2.29 調音隨筆


附錄:



鋼琴調音自己來 (作者:林文斌醫師)


最近有位網友阿誠留言來問我,以前我寫的那篇文章:「鋼琴調音自己來」不曉得還有沒有留底。可否寄給他作參考,因為他有台32年的琴想要自己調音試試看。

查閱以前的磁碟機,還好找到了,重新貼出來作紀念吧。可以參考參考,不過想省時間,用電腦軟體來取代音叉,比較方便。

以前寫這篇文章,是從學理出發,用意在說明沒有電子儀器,也可以用自然律調音,將鋼琴調到完美的12平均律。實際上運用,卻是很花時間。懂了這些理論,兩種方法並用,才是最聰明的辦法。

還有老鋼琴,弦栓有時鏽蝕太鬆,不容易轉到準確的音。這一點,你也必須考慮在內。如果真的調得滿頭大汗,還是請調音師代勞比較快。(說不定還要用槌子將弦栓敲緊呢!)==========================



鋼琴調音自己來

鋼琴練久了,難免音就會跑掉。如果練得勤,三個月就要請人來調音一次,一次也要個2000─3000元。而花錢事小,有時後還要排時間調音,而師傅沒辦法馬上請得動。

如果急著要和別人合奏,那麼往往就會很尷尬。因為雖然大提琴,小提琴的演奏者可以配合鋼琴。但鋼琴音差太多,難免被訪客「淘侃、嘲笑一番」。畢竟有些人,習慣了正確的絕對音高,這樣請他們來合奏,卻是會讓他們不習慣。而且,大老遠請人到家裡來合奏,鋼琴音不準,也難免有點遺憾!

布拉姆斯有次演奏。發現鋼琴的音都低了半個音,又來不及調音。所以當場移調(升半個音)演奏。很多人都沒有沒有那種功力!所以學學調音也不錯。因此,我就乾脆買一副鋼琴工具,自己來調音。



剛開始學習調音,覺得很難。其實,只要有音樂的底子,學起來很快。特別是,會拉小提琴的諸位,聽音一定不是問題。我沒有去上課,只是自學開始。請調音師來調音時,就站在一旁靜靜地看他調音。順便買一些調音的書籍來看。久了就知道怎麼調音。就算自己音調跑了也沒關係,花錢請調音師來重調,就當作是繳學費啦!幾次下來,你就可以獨當一面,自己調音了。

每個師傅的調音辦法,都不一樣。不過只要音能準確,都沒有關係。

通常先調中央的一、兩個八度。一個音有三根弦,用止音棉塞在每個音的兩旁。然後,先聽音叉,調出A的音(看你是要440還是442)。然後,用完全四度、完全五度(和弦)上下去對音。,就可以把兩個八度的24個音,通通調出來。

然後調好的「基準音」音,上下弦的止音棉一個一個放開。順便與基準音對正。於是,中央兩個八度的音就是完全準確的。

然後,由這兩個八度的24個音,上下對出更多的八度即可。先用八度音的和弦,上下延伸。然後每個八度音程裡面的音,再用四度、五度去調就可以啦。如果有三根弦的地方,還是要用止音棉先止住兩個音,先調出中間弦的音。


另外,調高音的時候,因為轉動的幅度很小,所以建議各位,如果要買調音棒,一定要買脖子可以「伸縮」的。這樣調起來會比較得心應手。不能伸縮的,手部的動作就要更小,比較難調。


只買調音棒,還不夠,一定要買「止音棉條」。三角形楔狀的止音插。可以壓住中間那兩個八度音程,所有音的左右弦。然後只調中間弦。這樣才會聽得清清楚楚。如圖:


等標準音調好了之後,慢慢地把棉條放開,左右弦輪流與標準音對齊就可以了。還有,調音像是「打掃」工作一樣。常常調音,音走得很少,調起來就很快。(我大概兩個小時以內搞定)。如果久久才調音一次,那就要調很久。

其實,自己調調音也很好玩。自己玩自己的愛琴(鋼琴),沒有人會干涉你!調壞了也不會出人命,不用擔心!叫調音師來收拾殘局即可。只是,等到功力增高,還是沒有調音師執照──不能幫人調音賺錢而已。(反正自己有琴、練琴的人,就沒有差別。你不會去幫人調音賺錢吧!)



鋼琴調音,需不需要用電子調音器?


其實,電子調音器雖然相當準確。但電子調音器也有缺點,到了最高音、最低音的一、兩個八度音程左右,有些構造簡單的電子調音器,已經聽不出聲音了!所以這上下兩段音程,還是要靠你的耳朵去聽、去調。

至於傳統的師傅,都是用一個A或C去調全部88鍵。這時候,就要看功力了!因為我觀察許多調音師調音後的琴,用機器去測量所有音的頻率。有些時後,越高音的部份,調音出來的音準越低。如果說:標準的琴鍵音準,像是一段平坦的道路。那麼,這樣調出來的琴音,就有一點像是拱型的吊橋,中間高兩旁低。但是彈鋼琴的人卻不一定會察覺,也就是彈起來還可以接受。

這樣的鋼琴,舉例來說:中央的部分是442型,兩旁440型,(功力不好的調音師,那麼這個差別會更大)。但是音準沒有明顯斷層,而是漸進式。除非彈琴的人常彈四個八度、五個八度的和弦,然後還有有很敏銳的音感,才能聽得出來問題。

如果鋼琴,剛上好弦,或是琴的聲音太亂,那麼調音器就可以發揮功用。只用人耳去調,會很痛苦。快速地用機器偵測,調音一遍,然後再用耳朵聽音調音,那麼可以節省時間。

至於初學者學調琴,我覺得可以兩者並用。也就是用耳朵仔細聽,覺得OK之後,再用機器自我檢查一番。如此數次之後,音準就比較不會並成弧形了。


常常調音,鋼琴琴弦會不會容易斷?

答案是「會的」,但是不常發生。常常調音,會加速鋼弦的老化、疲乏,所以容易斷。通常是老琴,用力彈琴的時候。會斷在懸鈕、轉折的地方(不是琴槌敲打的地方)。但是,與其忍受不準的音,還不如常常調音。寧可弦斷了,再換新的弦就好了。因此而斷弦也是值得的!

至於調音的時候,不慎轉斷弦的情形,我也曾發生過一次。通常,那是很粗心、很累(或是心不在焉的時候)!

這樣的事件,有兩種情形:

第一是,轉錯扭。同一個音有三個鈕你止住了其中的一條弦,聽其它弦的聲音,而又拼命的去轉那個止音的鈕,那一條就容易轉斷!

第二是,聽錯方向。當你調音,正在對準標準音(弦)時,有時後會過高,有時後會過低。而這兩種情形都會有「嗡嗡嗡嗡」的波干涉現象。如果是過高,你以為過低,結果繼續上緊,高音弦就會當場斷給你看!

所以,我的心得是:調音的時候,精神要好、要集中(不可太累),免得出錯。另外,我習慣(我問過其他調音師,也一樣),轉調音棒的時候,養成習慣先鬆弦,同時聽聽看聲音有沒有改變(確定有無放錯位置)然後再上緊。緊到剛好就可以,儘量不要過頭太多才回正。(過頭太緊又放鬆,即使當場弦不斷,壽命也減少了!)另外,中央部分調好後,接著往右調高音(因為比較難調,特別需要耐心、細心:一弦橫跨兩音,轉好一個音,隔壁音也會改變!!弦又短又緊,容易轉斷),等高音都調完了,才去調低音(這時候通常精神也比較差了)。

至於,調斷弦,千萬不要氣餒!我當初學調音時,也是因為轉斷了弦,才痛定思痛,加倍努力學習。所以,我也學會了自己換弦。但是諸位如果剛開始調音的時候,不慎轉斷了弦,還是先請調音師幫你換弦,免得弄傷身體而挫折感更大。通常,會被轉斷的弦,都是高音部分。所以,我事先準備了一些高音鋼弦,以備不時之需。(一次需要買一大捆,但換算起來,一條高音弦要比小提琴弦要便宜多了。)

有機會,再向各位報告換弦的經驗。


何謂十二平均律?

有網友說道,用五度、四度調鋼琴是不行的。「用五度生出來的是純律不是十二平均律十二平均律是一個音不準的律在物理的自然基礎下,和音最美,最和諧是純律1=1, 2=9/8, 3=5/4, 4=4/3, 5=3/2, 6=5/3, 7=15/8, 1.=2 鋼琴是無法在演奏中修正音階成純律五度相生律無法還原八度的 …」(版主按:該文由發言者,引述自 http://mralvin.homeip.net/passages/ )。-------------------------------------------------------

Smetana 於 2005-01-16 05:50 PM 發表

簡單一點,鋼琴是不可以用四五度調音,「因為不能還原八度,即是話你一路計上去,音會有出入 而且因為我假設了 A 為 440Hz, A 是 Fundermental, 而 Define 了G為770Hz 但當我以 G 為770 Hz,define 12個音時,有好多音會同 A fundermental Tuning 有 出入 所以Bach 之前,若你係一個Tune 左個 A 調既鍵盤樂器玩 Bb 調既音樂,就會走晒音。http://mralvin.homeip.net/passages/show.php?passage=018 所以十二平均律的出現係為了方便樂器演奏唔同調既音樂,特別是鍵盤樂器。…」 (版主按:該文由發言者,引述自 上述網頁。)


所以鋼琴必需要用電子器材(十二平均律的),尤其是你用這鋼琴-------------------------------------------------------

Dr. Lin 於 2005-01-16 08:45 PM 發表

其實,台灣的調音師,不用電子儀器,還是可以調到平均律!電子頻率計,只是參考,並非絕對需要!古人點蠟燭調鋼琴,也是十二平均律。就是這個道理,請聽我娓娓道來。

你引用的這這篇文章內容說的沒錯,很有道理!但用字遣詞、一定很多網友看不懂;解釋演譯方法,也太過繁複。(我看不懂廣東?話)不過,這些道理,在我們高中物理學都唸過了。我用我20年前,當時念高中時,物理老師所解釋的方式,把這個意思,再重複說一次,大家會比較清楚。

十二平均律,就是把我們要乘以二的這個倍數(倍頻),開12次方根,然後,慢慢乘上去。換句話說:二的十二次方根,就是1.059463。(十二平均律)A是440每升高半個音,就是頻率乘上 1.059463。所以A#是440 x 1.059463 = 466.163餘類推。乘上12次,就等於乘以二。所以就是高八度的A了。

所以,十二平均律,每個音會變成如下:


440 (A音)466.163493.883523.251554.365587.392622.253659.255 (E、即A的完全五度音。)698.456739.988783.990830.609880 (高八度A音)


至於純粹和聲,A=440而E=660。(頻率1.5倍)聽起來最舒服(気持ちいい),這比剛剛我們12平均律算出來的659.255略高!換句話說,如果一直以1.5倍的乘上去,純粹五度和聲調音,會越到高音,頻率越來越高!

所以,考慮的十二平均律的問題。我的作法(大多數的調音師也是如此,雖然他們不一定可以說出這些理論):先在中間兩個八度內(就是我塞止音棉的地方,大概有二十幾個音)用四度、五度,上下行都要,聽音調出每個音,然後這兩個八度音程,就是我的標準音。然後往上去調音,往下去調音,都是用八度音程來調,(就是等於頻率乘以二,或除以二)才不會距離中央越遠,差別太大!所以,大多數的調音師,沒有用電子調音器,還是可以調出相當準確的十二平均律。

-------------------------------------------------------

Dr. Lin 於 2005-01-16 11:52 PM 發表

本來沒打算說這麼多。既然有人提出了十二平均律的問題,那麼,我再說清楚一點。

為什麼用四度、五度、八度為主來調音呢?因為八度是(2 or 1/2原頻率),五度是(3/2 or 2/3 原頻率),四度是(4/3 or 3/4 原頻率)。這是最容易聽出來的音程。所以聲樂考試,常常要你唱出五度、四度就是這個道理。拉小提琴的人也知道,拉這三種和弦,只要差一點,馬上穿幫漏氣。所以要對得很準很準才行。另外,八度音,十二平均律與自然律是一樣的。而四度、五度,雖有不同,但差別不大!(五度 660 與659.225 只差 0.775;四度 586.667 與 587.392 只差 0.725)。而三度音和弦(550 與 554.365 差了4.365)、六度音和弦(736.667 與 739.988 差了3.321)。如果你只用三度、六度聽音,那麼會偏離平均律越遠!

那麼只用八度、五度、四度,可以調出所有音嗎?當然可以。每個音都是一個「點」,音跟音之間的距離,要一樣寬,這就是「間格」──這也就是十二平均律的意義。換句話說,在對數上,這個半音的間格,都必須是二的十二次方根(1.059463…)。八度音程,有12個間格,我們以硬幣為例,當成12枚硬幣。完全五度音程,有7個間格,就是7枚硬幣。完全四度音程,有5個間格,就是5枚硬幣。這個問題就像:一個袋子,你一次只能存取7枚或5枚硬幣(不管存取的次數)。那麼這個袋子,可以裝出1~88枚硬幣嗎?如果,你只要一枚硬幣,那麼放三次7枚,再拿出四次5枚,那麼袋子裡就只剩一枚硬幣了。所以,不管你要幾枚硬幣,(不管相隔幾個半音)也可以調得出來。但是,因為平均律的關係;所以,沒有八度來幫忙校正,那麼音會越偏越遠。(理由就是前面所說的。)所以,鋼琴調音,必須在中央部分,先調兩個八度內20幾個音,作為標準區(而這些音,必須用我說的三種音程,上下行,互相校正)。然後,離開標準區,再向上、向下每個音都以八度音程延伸,才不會越調越亂!(當然,延伸後,還可以在那個八度內,自己稍稍校正一下。)

一定要用電子調音器嗎?因為電子調音器有好有壞。如果你的調音器可以準確到千分之一(440Hz附近的0.4Hz),那或許有幫忙。如果只是紅燈亮表示不準、綠燈亮表示準確,那麼就只能粗略參考而已。而且調音棒每轉一點點,你不用耳朵、光只看數字調音,精確的調音器,數字閃來閃去,你也很難對準。(光敲打之後、靜止之前,頻率還是會稍稍改變!)所以,耳朵才是最重要的,我們可以選擇真正有意義的聲音部分去調音,而不要聽單純的打擊音。至於,調音都是先定好中央那20幾個音,才用八度向外延伸。所以,等於就解決了平均律的問題。(也就是,標準區如果「平均」,延伸之後調音的區域也會平均。)

所以就是我說的,「不要想小提琴!」(與之無關)。不用調音器,用一個A440的音叉,還是可以調好整台鋼琴的。

-------------------------------------------------------

Dr. Lin 於 2005-01-17 02:33 AM 發表

或許你還會覺得奇怪。因為2的12次方根是「無理數」(1.059463…小數點後,不會循環),而和弦卻是「有理數」(小數點後,可以循環)。這兩者根本不一樣嘛!不會相等!

沒錯!不過,可以求出相當近似的近似值。電子調音頻率計,是現代才有的產物!十二平均律,卻早已沿用很久。所以,古代人,點蠟燭調音,還是有辦法調出平均律的12個音!

如何做到平均?以A440為例,想調#A的話:併用以下兩種方法。第一種,先向上調3個五度音,再往下調4個四度音,就會落在#A。不過,這個#A會高於平均律的#A。(3/2的立方乘以3/4的四次方=1.067871…,換算成頻率為 469.86 Hz)第二種,先向上調3個四度音,在往下調2個五度音,又會落在#A。不過,這個#A會低於平均律的#A。(4/3的立方乘以2/3的平方=1.053498…,換算成頻率為 463.54 Hz)而平均律為 1.059463… (換算成A#為 466.16 Hz),而上面兩種方法的平均數 1.060684 換算成 466.70,可以說是蠻相近了。

相差只有千分之一點二! 0.5 Hz !

用這兩種方法去調出的#A,因為一高一低,必須取其平均「中間音」。兩邊聽起來都可以接受!那麼音準就正巧落在的平均律上,頻率誤差為0.5Hz。正好是人的耳朵可以分辨的極限。(雖不中、亦不遠矣。 当たらずと雖も、遠からず。)

如果你夠高竿,想要挑戰耳朵的極限連那 0.5Hz 都省下來。那我告訴你:一高一低,高低比是7:5。我們用平均數,等於是6:6。所以呢,轉到很準的時候,稍微偏低一點(耳朵幾乎不能分別!),那就 Perfect!

小心不要「走火入魔」!其實,沒差那千分之一點二啦 。沿途要調十個音以上,就像拉琴一樣,要練很久,每個音才會準。到最後的A#,能取出一高一低的中間值就不錯啦!

最難的這一個半音,都可以調出來,其餘的音,都不是問題了!

另外補充一點,標準區的「中央音」一定要先找出來。用A440開始調的話,往上、往下六個半音,也就是D#的音。方法同前,以下兩法併行,取平均值。A 法3個五度向前,3個四度向後。B 法4個四度向前,2個五度向後。這兩個音的平均值就是標準的D#。如果是用C音叉,開始調的話。那麼F#就是中央音。要先調出來。然後,再用標準音(A或C)的八度音、標準音、中央音這三個音去延伸,找出相鄰的音。除了標準音、中央音沒有誤差外,其它音都有誤差,需要用頻率干涉,去校正。如果有興趣的話,可以查書。以下附上我以前讀書,所整理的調音心得,如果有興趣,可以參考一下。

祝各位調音愉快。

-------------------------------------------------------

horsyhong 於 2005-01-17 11:53 AM 發表以前看過很多次12平均律,這次看了最了解.林醫師不管做什麼事都百分之百投入的精神,很值得我學習阿!!

-------------------------------------------------------

Dr. Lin 於 2005-01-17 01:08 PM 發表Dear Horsyhong,您過獎了。您學的是工學、工程、設計,才是數理專長(家)。我是拿刀子、救人的,這次魯班門前弄大斧,見笑了!^_^


電子調音器(頻率計)要怎麼看?


電子調音器,常用Centigrades 來表示與某個音頻率的偏差值。也就是每隔半音的距離,分成100份,以 ± 50 %來表示與那個音的偏差值。(為什麼不用頻率差來表示呢?因為音與音的差距,低頻率差很少,高頻頻率差很多!20-20000Hz, 所以用百分法比較清楚。)


換句話說,A 440Hz 的+50%,就是A# 466.163Hz的-50%。頻率是452.893 Hz都是一樣的。


那我們剛才說過,以完全五度調出的音,跟平均律的音會差別(誤差),以百分法來表示,就是1.95%。


電子調音器,3%以下(數字閃來閃去),並不容易調出來,所以我還是建議各位,用耳朵去聽。如果你對於聽音,沒有信心,那麼同時放個電子調音器在旁邊,兩者並用,久了,你就會知道怎麼聽音才會準。


以下附上一張有趣的表,那是歷史上有記載的經典調音方式。如果你有興趣的話,也可以參照古人的調音方式,調出鋼琴的聲音,去聽聽看十八世紀巴哈的平均律,與十七世紀、十六世紀的差別呢。

貝森朵夫莊主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 人氣()

朱志學
在 2010/5/18 上午 8:05 時, 2009元亨 寫到:

志學

你這篇論龔定庵
寫得劍氣直逼北斗
痛快淋漓也

這樣吧

元亨論壇

就此啟動

我們每人每星期至少一篇

有多少人就多少篇

昔時 今時 不論新舊 言之有物 即可

寄去昔時 今時數文
以供談助

祝禱
安康
林安梧
讚 · · 約 1 小時前

朱志學
杭州湖畔,碑帖動魄.........
讚 · · 2 小時前
Belleza Peng 、蘇靜茹和有一隻都說讚。


朱志學


約莫是1987年間,一日清晨,行於附中校園,見著校長,打了招呼,他親切的告訴我,剛聽了教育廣播電台播講的「中國哲學與哲學家專題」,今早講得特別好。我想了一下,「嗯」了一聲,他說你知道今早誰講的嗎,我說不知。他說就是你講的啊!你把明清之際到民國以來的思想脈絡梗概說得清清楚楚,真切啊!原來,當時我們一夥年輕學者在王邦雄教授的領軍下,參與了空中大學講座的課程,輪番宣講,我負責的是最後一章「近現代哲學之思想義涵及其啟蒙曙光」。之後,我就此繼續鋪衍,寫成了《中國近現代思想觀念史論》,真乃黃師一語,勉勵怙佑之功也。真的,我在黃校長身上看到了教育家的風範,看到了長輩對晚輩的慈心關愛。感此恩義,唯黽勉奮力而已。

1987年夏秋之交,我轉任銘傳商專(今為銘傳大學)講師,拜別校長,老人家說:「你作這選擇,是為更長遠的學術發展,為國家、為民族,為你要走的學問之路,我能同意。但世事如何,各有因緣,適應看看。⋯⋯
更多

履仁端禮,丕振寰球──敬悼黃振球校長 | 聯副‧創作 | 閱讀藝文 | 聯合新聞網
udn.com
頂尖何可立足,唯其大地方能生長。有了寬懷,有了慈悲,有了鼓勵,才能有大地,才能有生長。我認為這就是黃校長的治校理念,就是黃校長的教育哲學,這就是附中精神……
讚 · · 分享 · 18 小時前
蘇靜茹、林旻昌、音樂屋以及其他 3 人都說讚。



朱志學 老師:

已拜讀聯副大文。
古風不再,斯誼可感......
謹存檔備分如下,轉寄與您,留作紀念。

志學再拜^^
17 小時前 · 讚 · 1

貝森朵夫莊主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朱志學
有人終其一生都在書寫標語和大綱
只有少數的人..
書寫細節
那千絲萬縷
當靈魂和生命的髮膚互相碰觸..
互相刺入時的種種感覺...

~席慕蓉(書寫)
讚 · · 2月23日 9:52
林旻昌、浮草另帖、 Siyul Lu 以及其他 5 人都說讚。
朱志學 一流的文學,都是現象學的書寫。
2月23日 9:55 · 讚 · 1

Docliu Liu 在這種見血封喉的致命文字中,依然感覺朱兄的冷靜.恨不得搬家花蓮,替朱兄提書包上課去,看能否越過血肉的感動,直指靈魂核心?
2月23日 22:19 · 收回 · 2
朱志學 劉兄所言,銘感五內^_^
2月23日 23:41 · 讚



朱志學
詩人蘭波(Arthur Rimbaud 1854-1891),“橫空出世的一顆流星,轉瞬寂滅”。他一生的詩 歌創作,全部在青少年時期完成,此後便放棄了文學,投身於苦澀的流浪漂泊,死亡降臨時,他年僅37歲。

當後世的人們重新回望,才驚愕地發現,當年那個傷心的孩子,在歐洲這片陰冷的水潭裏,放出了怎樣“一隻脆弱有如五月蝴蝶的輕舟……”
讚 · · 星期六 20:01
Siyul Lu 、黃彥慈和其他 2 人都說讚。

浮草另帖 他曾說:12歲我被關在閣樓時,我就認清世界,並描繪人間喜劇。在地窖裡,我熟記歷史。在北方某城的一個夜間慶典,我邂逅每一位資深畫家的妻子。在巴黎一條舊街道,有人教我古典科學。在一間四週全是東方格調的宏偉宅院,我完成了巨著,也度過了光榮的退隱生活。我絞盡心血。我的責任已了。我不再想那事。我的確是置身九泉下的人,沒有任務。~~我喜歡這段,摘自《彩繪集》。
星期六 20:31 · 收回 · 2
朱志學 嗯!我前陣子才買了這書。
如此早逝的生命,卻說得出:“我的確是置身九泉下的人,沒有任務。”
點滴在心,愧而弗能....
不愧是天才!
星期六 20:36 · 讚 · 2

浮草另帖 台灣似乎只有桂冠莫渝先生的譯本,談論他的很少。如同策蘭亦是,還好貝嶺出來了。
星期六 20:39 · 讚

浮草另帖 我手上還有一本袁俊生譯的「蘭波傳」,還未有時間細讀。
星期六 20:42 · 讚
朱志學 連策蘭妳都注意到?
不簡單^^
星期六 20:42 · 讚 · 1
朱志學 我是通過海德格才輾轉注意到策蘭的。
星期六 20:43 · 讚 · 1



朱志學轉貼自 Hsin-i Chuang
一部佈滿德勒茲式皺摺的片子:

第37屆凱薩獎 La 37e cérémonie des Césars 最佳短片 Meilleur court métrage : 調音師 l’Accordeur

调音师,法国微电影,想知道结局吗?看开头。
www.youtube.com
经典中的经典。
讚 · · 分享 · 昨天 9:36
寧久微、林旻昌、余靜慧以及其他 4 人都說讚。
被轉分享 1 次
朱志學 這片讓我對法國愛得更深了!
什麼叫蝕魂入骨的法國品味?
看了這片自有更深的契會。

貝森朵夫莊主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朱志學
病裡乾坤:逼臨邊界的生命現場(懸命於深淵之上)
胸中海嶽:使人文療癒成其為可能的人文空間(疊影血肉之軀上的冥視空間)

2012 2 20 陪病哲思零縑
讚 · · 2月20日 8:31
Siyul Lu 和吳昕容都說讚。


朱志學
冥府魔道的修行:以"胸中海嶽"涵納"病裡乾坤"。

2012 2 19 陪病哲思零縑


朱志學
每一處廢墟都是一個故事的濃縮呈現。
廢墟,無處不在。
它以一種潛在的疊影,宛若野草爬藤般,隱蔽在青春的暗處悄然蔓延、盤據、茲長.....
直至脆弱的身軀也斑駁成"廢墟"為止。
讚 · · 2月20日 13:46



朱志學
寂寞致富:

市值三兆的臉書,販賣的到底是什麼?
只是更迅捷便利的通訊平台嗎?
不!
就ㄧ個隱微的意義而言,它販賣的是:

寂寞的解藥。
讚 · · 2月20日 13:56


朱志學
愛,就是不怕麻煩!
甘願作,歡喜受。

2012 2 20 台北亞東醫院陪病有感
讚 · · 2月20日 23:39



朱志學
曾是洛陽花下客.......
讚 · · 2月22日 10:01
吳昕容和余寶寶都說讚。
朱志學 生而如是,臨死,乃能絢美如秋葉之凋零。
2月22日 10:10 · 讚 · 2

吳昕容 不要太憂傷!
2月22日 13:56 · 讚
朱志學 本就與憂傷無涉。這裡談的是如何通過"獨異性"的盡致綻放以超越死亡。
2月22日 17:45 · 讚 · 1
朱志學 以死亡為根部的生活
2月22日 23:29 · 讚 · 1




云何為“胸中海嶽”(人文空間)對“病裡乾坤”(生命現場)的超越?
以歐陽修一首七律示例:

春風疑不到天涯,二月山城未見花。
殘雪壓枝猶有橘,凍雷驚筍欲抽芽。
夜聞歸雁生鄉思,病入新年感物華。
曾是洛陽花下客,野芳雖晚不須嗟。

歐陽修這首七律,意境之杳邈深遠,有難可已於言者..........

前四句切合老病堪憐的衰遲之感;
“病入新年感物華”後,卻儼若神來之筆地以“曾是洛陽花下客”變現出的冥視空間,一轉而超越生命必然的落空。
“野芳雖晚不須嗟”的結語,乃得收攝於綿綿不盡的清深韻致...........

2012.2.28 詩意哲思絮筆

貝森朵夫莊主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我找遍所有地方,都找不到佐為,沒想到祂就在我下出的每步棋裡。
我只有不斷下棋,才能見祂。

~進藤光
讚 · · 3 小時前
朱志學 塔矢亮:
雖然你想下棋的對手佐為不在了!
但你可以在我下的棋裡找到他。

~進藤光
2 小時前 · 讚
朱志學 跳脫對象性思維,乃能有洞穿生死之悟。
19 分鐘前 · 讚
朱志學 詩意瞬間,就綻放於可見與不可見者的疊影當中。
18 分鐘前 · 讚
朱志學 生命之為物:

從“不知死之將至”,
到“向死存在”,
到“即死之生”,
到“生死合一”。

懸解:斷因果鏈
13 分鐘前 · 讚
朱志學 “我現在才知道:老天爺是為了讓阿光看見這盤棋,才讓我在這世上徘徊了千年之久............”

佐唯對決塔史行洋名人之後
12 分鐘前 · 讚
朱志學 通過空隙而不復依附所見的進藤光,頓然發現:佐為不再是一個可以被找尋得對象,祂依然存在,不復是以一個坎陷於鏡像關係裡的存在,因為,佐為就“內化”於阿光下出的每一步碁裡。祂通過阿光的棋藝而存在:更準確地說,祂對“神之一招”的千年悲願,已然在兩年朝夕與共的魂命攝授間,以一種對世人遮隱的幽光狂彗,化為阿光棋藝中的濃鬱底氣。
離去的佐為,於是不曾真正離去........
事實上,祂以一種更接近永恆的連結性,通過阿光對“神之一招”同樣近乎癡迷與一生懸命的叩問而得以繼續潛行世間。

這正是“佐為”獨特的存活方式!
祂通過與阿光的棋藝傳承,而為自己的不具肉身性的存在做出了不死的“活”眼:那是一種生死合一、形影交疊的活!一種貼著幽光狂彗而潛行世間的活!!
11 分鐘前 · 讚
朱志學 生存朝死亡而行

~余老師

Being-towards-death

死亡:格序化的徹底消解。

當它被全然接納,就成為重回奧祕的空隙。

當奧祕須臾不離,那麼,死亡遂不再是吞噬生命的終點。

在奧祕中,色(格序化的產物)不異空(格序化的懸置:唯能懸置,乃能中觀緣起),空不異色,即死而生,即生而死。

在奧祕中,刻刻都是上揚至瀕死的生命!無待肉身灰滅,刻刻已都是生死合一。

這意味:

在奧祕中,死亡不再是在鏡像關係裡被“對象化”的死亡。

在奧祕中,死亡與生命只是在同一流動的迴圈裡,沒有斷裂、沒有單線邏輯的矛盾,只是在拓樸流形的摺疊翻轉中形成虛實相生、顯隱互具、跡冥交融的疊影(參見柏格森的錐形圖)。

以此觀之:

格序化的箝制一旦鬆動,向死存在者,有可能在血肉之軀還活著的時候,即已通過重回“母體”懷抱而觸摸到“死亡”的面孔(非鏡像的面孔).........

斯人者,遊心域外,而不復以域內為天下。
莊子所云“天刑”,於焉而得能“懸解”。

2012.2.2 哲思零縑

死亡就在生活縫隙之間..........

與母體合ㄧ而活,死亡遂在奧祕中消解。

菩提本非樹。明鏡亦非台,本來無一物,何處惹塵埃?

當死亡發生,那意味已深入你冥視空間而作為你存在支撐的基礎關係猝然抽離而令生命蹈空。(例如佐為之於進藤光)

與世界斷裂不是真正的死亡,它反而可能是走向更高超越的必經空隙。

事實上,與母體的斷裂才是真正的死亡。那隱蔽中看不見、卻與你在世存有形成疊影的基礎關係,一旦被抽空,人頓成行屍走肉。

世界的崩毀,創造回歸母體的空隙;
母體的疏離,卻導致存有的蹈空與枯涸.......

敏於詩意瞬間的隨時綻放,就是允許母體與世界隨時在空隙頓現的剎那形成疊影(十界互具),死亡於焉在奧祕中被消解,並轉化為通往神秘他者的階梯。

2012.2.5 哲思零縑之二

貝森朵夫莊主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Close

您尚未登入,將以訪客身份留言。亦可以上方服務帳號登入留言

請輸入暱稱 ( 最多顯示 6 個中文字元 )

請輸入標題 ( 最多顯示 9 個中文字元 )

請輸入內容 ( 最多 140 個中文字元 )

reload

請輸入左方認證碼:

看不懂,換張圖

請輸入驗證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