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那時我們有夢,關於文學,關於愛情,關於穿越世界的旅行。如今我們深夜飲酒,杯子碰到一起,都是夢破碎的聲音“

~北島





這段文字出自大陸流亡海外的詩人【北島】。

看看他另一段文字:

有時深夜難眠,兀自茫然:父母風燭殘年,兒女隨我漂泊,社稷變遷,美人色衰,而我卻一意孤行~

文人性情,本哀樂過人。
不同大修行人的清朗,卻自有其搖蕩心魂的力量。
他筆下刻畫的原是尋常人的生命圖象~
一種活在碎片之中,
日益狹仄,
進退維谷的人生......

我雖心下有感,對這彷若被幻見的瘟疫般逐步吞噬凌遲的人生卻也同時頓生一陣如夢似幻的陌生之感。就好似這些殘破的夢影只是發生在你周遭,但任憑它來去如風,卻無損生命本體在根源處的虛寂與寧靜。

可無論如何,我還是肯定這一路飄搖行來的哀樂之感。
步履踉蹌,卻自有其歷程的意義。

羅曼羅蘭於【約翰克立斯朵夫】有云:
“非經長夜痛哭者,不足以語人生。“

年輕時候,誰又不是荒人?
可這些流轉於艱難哀樂中卻猶未肯輕易淪喪純真性靈的追尋者,不正是你要從繁囂世塵中揀選引渡的對象?

鼎殷修習有成,昔日友人中,你獨能在主流體制外自闢蹊徑,將性情事業渾融爲一。我看在眼裡,暗自驚佩你過人的願力與執行力。

可以想見,這樣充沛開展的生命,很難不成爲無盡法界萬千緣份匯流的磁場。相對無數猶在靈魂暗夜流落無歸的顛頗無告者,你當然不會也不應聽見夢碎的聲音。

就憑這點,我該敬你一大杯^^



志學




PS

黃鼎殷:

親愛的,不見得也,我現在倒還好…沒有夢碎的聲音

貝森朵夫莊主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無心,以成其大 ──關於書法

2009-11-06 中國時報 【薛仁明】

 中國文明向來強調以色顯空、以體顯用,總在日常功用中體現大道,書法正是如此:從臨帖之錘鍊到作品之完成,從基本功到究竟法,無一不共同指向了這「無心」之境。

 今年七月,本打算辭掉原有的教職,辭呈都已遞上了。彼時,商議著日後的行止,妻建議多挪些時間打坐,我自己則是想著,拿起毛筆,再重新好好臨臨帖。

 我字寫得不好,但愛看人寫,也常看。印象極深的那回,民國八十五年秋日,我高中國文先生李幼珍老師闔府東來,我引領了他們拜訪蕭老師,上了山,一派秋涼,真是天朗氣清;屋內賓主對坐,兩造歡喜,融融和氣,蕭師母手製的韭菜盒子尤其好喫。就在杯盞言笑間,更漸深、夜已闌,空山寂寂深谷閴靜,蕭老師卻是興致極高,研著墨,笑問客人,欲書何字?李老師遂請以「江畔獨步尋花」,杜甫詩云:

 黃四孃家花滿蹊,千朵萬朵壓枝低

 留連戲蝶時時舞,自在嬌鶯恰恰啼

 此時,蕭老師濡著墨,微覷詩句,在圍觀諸人屏息中,筆落宣紙,提按使轉,儘皆精神;於是呵成一氣,只見那筆酣墨飽。是的,老杜儘管憂患終身,但就在眼前的筆墨裏,他那不多見的自在安然,確是歷歷分明的。

 撚指間,書成印妥,墨瀋朱泥俱新亮;李老師頻頻稱謝,很開心。主客自然又是一番吟吟笑語,也不在話下。隔天放假,蕭老師竟日幽棲山間,但屋裏那怡怡和善之氣似乎猶未散去,他興致仍好,遂研墨書寫,心追手摹,又不知寫了幾遍幾張的「江畔獨步尋花」,但是,縱使如何竭盡心力,又如何抽紙換筆,竟再也寫不出一幅自在安然如昨夜者。

 不知恰當與否,這回,總讓我想起了「蘭亭集序」──眾所周知,那是暮春時節,三月初三,王羲之因修袚禊之事,在感興之際,寫成了這「天下第一行書」。事後深覺其好,遂反覆寫書;然欲求神妙精絕如斯者,卻終不可得。

 世人多謂書畫同源,此固誠然;但書法之本質與音樂卻更可相通,譬如,二者皆極重直感、最主神氣;又譬如,二者皆是好壞成毀,唯在一機:樂音既出,便杳然不可追;而書法則是一筆內完,亦無可增減。音樂和書法,正因惟在一機,皆難以再現,因為都皆觸及了天人之際。

 所以也不單單只是「蘭亭集序」,同樣廣為人知,也在行書史上熠耀非常的蘇軾「寒食帖」,黃庭堅在後頭跋中,就明白言道,「試使東坡復為之,未必及此。」且更別論「祭姪文稿」,那是顏真卿在極度悲憤寥亂之際所寫成,如此之作,更是萬萬不可能重現再製的。

 這「三大行書」,都觸及了天人之際,因此,也都扣到了相對世界中的絕對;正因是絕對,故無以再現。這般遊嬉天人者,當然得功底深厚,但,再怎麼真積力久,也只是盡了人力;有人力,還得要有天意,始可成其大,才能扣到那絕對;而唯有當下應機,契入一如,無有分別計較之思慮心,才可以件件是絕響。

 「佳句本天成,妙手偶得之」,詩如此,音樂如此,書法亦復如此;凡此天成之佳作,皆無心以得之。業師林谷芳先生今年出版新書「畫禪」,電話商請徐永進先生題字,徐先生因而準備多幅,卻始終未能滿意;臨交件了,竟才恍然明白,之前沒弄清楚,一直將「畫禪」誤為「話禪」,前此諸幅,於是皆錯。但這晌,時間緊迫,已然無暇構思,只好一揮而就,但這一寫,卻真是好,竟遠勝於前。蓋原因無他,唯此幅無心以得之耳。禪宗常說,「懸崖撒手,絕後再蘇。」這一撒手,就斷了諸多思慮分別之心,故無心,遂成佳作。

 無心,看似偶然,但其實卻不盡如此;扣除偶一得之,真要無心,仍有賴平日綿密之工夫,並非說「無」便能「無」。事實上,所有的修行工夫,正一致指向了這「無心」之體證。譬諸打坐,真要坐,那既非是沈空守寂,更非是槁木死灰;那般直坐兀兀,乃係「寂而照、照而寂」,係藥山惟巖所說的「思量箇不思量」,係抖落凡百不相干者,以證那無心之心。正因此心之寂,故不生分別;又因此心能照,故可直契一如,當下應機,遂見萬物歷然。

 臨帖,亦可作如是觀。傳統書藝,極度看重臨帖功夫,這與強調創意的當代藝術,恰好形成最大的反差。臨帖,固可觀結字、看筆法、賞行氣,廣納各碑各帖資糧,藉以錘鍊深厚之功底;但臨帖之為用,另有更無用之大用,亦即,養書寫者之無心;養此無心,則通於修行。

 一般之人,皆有意、必、固、我;任何書寫者,亦必有其慣性;而臨帖,首先就必須摒棄原有書寫習慣,一切歸零,如小學生般充滿喜氣地唯虔唯敬虛心地一筆一劃跟著描摩,此則最有益於無心之養。無心,則照見萬物歷然;故臨帖臨到無心之境,遂可契入碑帖後頭的天意人心。因此,蘭成先生便曾說道,臨二王諸帖,需體得江左那晉人之風流;而觀北魏諸碑,則該識得當年中原板蕩,更又感得那勃然興發意志力之強大。

 臨帖,若扣到這天意人心,已遠非區區技法層次所能拘限,乃更涉及到開擴心量、翻轉生命之另一境界,實則駸駸然入道矣。那麼,我們才總算明白,琴棋書畫文人四藝中,書法緣何位先於繪畫?又孔子以六藝教人,為何書藝能列次其間,繪畫卻不與焉?

 書者,書寫也;書法,原不離日用,可記帳、可酬對,或記功、或銘事,本可是信札書簡、亦可為草草文稿。正因不離日用,故根本上就是當下應機,而不以刻意造作為美。且中國文明向來強調以色顯空、以體顯用,總在日常功用中體現大道,書法正是如此:從臨帖之錘鍊到作品之完成,從基本功到究竟法,無一不共同指向了這「無心」之境。

可惜的是,當代書法因受制商業邏輯,誇大了創新之重要,動輒將創意云云給無限上綱,於是喧賓奪主,日益輕忽臨帖這基本功;再者,復因深受西方美學影響,書法作品開始務求表現,又向繪畫過度傾斜,於是重結構、多作意,強調設計的形式美;然此,固可求得一時視覺之快,但總是機心太過。若此,則自起至終,自始至末,皆日漸悖離了書法「無心」之旨。亦可歎也。

現今世人,心疲神蔽者,多矣;「寐也魂交,覺也形開」,或躁或鬱,不知凡幾;如此諸人,總是離「無心」之境遠了些。傳統書法,本是「無心」之事,於當代之躁鬱,其實最可對治。書法可怡情養性,這說法雖屬尋常,却扣到了「無心」此無用之大用。天地無心以成化,人無心而體道,書藝無心則可成其大,不僅作品大,更是生命境界的擴大。有心書藝者,切莫輕忽了這個原點。

貝森朵夫莊主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 人氣()

【旅遊】交換夢想的平台-蓓森朵芙音樂沙龍民宿

引文出處:http://www.wretch.cc/blog/lcenews/20832781


2009.11.04 22:14pm


【記者黃姿穎∕採訪報導】

貝森朵芙音樂沙龍民宿,歐風設計的獨棟建築,提供給住宿者的不僅是一間房間、一頓早餐。蓓森朵芙是民宿主人朱志學的夢想,由對世界名琴-蓓森朵芙的渴望,以及靈魂自由的追求而誕生。來到蓓森朵芙,你可以一圓彈奏名琴的夢,可以分享朱志學走出生活鐵籠的體制外生活。「這裡是交換夢想的平台」他這麼詮釋。

             
 朱志學原任教職十一年,職場生涯中總感覺受役於社會體制,對價值的追求亦得一次次與利益妥協,因此毅然辭去教職。並以相當五年的薪水及貸款作為資金,決心體現他理想中的生活方式,藉網路平台從上班族轉型,成為經營民宿的SOHO族。更於二○○七年擴大民宿經營,以二十一歲時接觸鋼琴而燃起的名琴之夢為主題,打造出今日中央山脈山腳下的蓓森朵芙音樂沙龍民宿。


 挑高的一樓空間以黑色的蓓森朵芙平台鋼琴為中心,圍繞各式音樂相關的擺設、琴譜與專輯影片。一盞暖黃的舞台照明斜打在鋼琴上,大廳瞬間便成為民宿專屬的小演奏廳。來杯現煮研磨咖啡和手工餐點,沉浸在蓓森朵芙的精密音色及低音力量之中,感受生活最純粹的幸福。若你是慕琴而來,不妨親自於鋼琴前坐下,用雙手交換一份屬於愛琴人的夢想。
  
 朱志學自詡為文化創意產業工作者,他在蓓森朵芙與有緣的訪客分享古典音樂,分享在現實生活與精神自由中取得平衡的夢想,分享一種心無旁鶩的生活態度。


蓓森朵芙音樂沙龍民宿
地址:花蓮市介林八街72號
連絡電話:0937296646
官網:http://web.mac.com/jjs0035





姿穎:

寫得很好呢!
我注意到妳遣詞用字很精準。
這顯示妳思慮縝密,文字表達亦不失簡潔。
果然是中文系出身的底子。
很高興有緣接受妳這次採訪。
讓我看到了一篇跳脫廣告氣息的採訪稿。



漸入佳境




蓓森朵芙音樂沙龍 朱大哥



簽名檔:



【蓓森朵芙古典音樂沙龍民宿官網】 http://web.mac.com/jjs0035

【蓓森朵芙古典音樂沙龍民宿訪客贈言輯錄】http://web.mac.com/jjs0035/花蓮蓓森朵芙民宿官方網站/別人怎麼說/別人怎麼說.html




--- 09/11/5 (四),黃 姿穎 寫道:

寄件者: 黃 姿穎
主旨: RE: 您好,我是東華大學編輯採訪社。
收件者: jjs0035@yahoo.com.tw
日期: 2009年11月5日,四,下午5:08


朱大哥您好:

採訪的稿子經總編修稿,已經放置於左岸電子報網路平台
可點此連結觀看 http://www.wretch.cc/blog/lcenews/20832781

再次感謝您  ^^

姿穎
Date: Tue, 3 Nov 2009 00:50:26 +0800
From: jjs0035@yahoo.com.tw
Subject: RE: RE: 您好,我是東華大學編輯採訪社。
To: w790315@hotmail.com


沒問題!
拭目以待嘍^^

朱大哥


簽名檔:



【蓓森朵芙古典音樂沙龍民宿官網】 http://web.mac.com/jjs0035

【蓓森朵芙古典音樂沙龍民宿訪客贈言輯錄】http://web.mac.com/jjs0035/花蓮蓓森朵芙民宿官方網站/別人怎麼說/別人怎麼說.html




--- 09/11/2 (一),黃 姿穎 寫道:

寄件者: 黃 姿穎
主旨: RE: RE: 您好,我是東華大學編輯採訪社。
收件者: jjs0035@yahoo.com.tw
日期: 2009年11月2日,一,下午11:47

朱大哥你好:

採訪的稿子目前已經送交版編修稿,待總編二次修稿完成即會將稿子寄與你過目。
想請問朱大哥,不知道能否借您官網上的圖片用於採訪稿中呢?

                                        姿穎





Date: Thu, 29 Oct 2009 11:54:52 +0800
From: jjs0035@yahoo.com.tw
Subject: RE: 您好,我是東華大學編輯採訪社。
To: w790315@hotmail.com


Dear 姿穎同學:

難為您有緣尋來,
來信又如此誠懇。
我很樂於接受您的採訪。
請依約於明日【五】早上 10:00~10:30左右前來吧!

預計抵達前20分鐘請call我一聲 ~ 0937-296646



蓓森朵芙音樂沙龍民宿負責人朱大哥敬覆


簽名檔:



【蓓森朵芙古典音樂沙龍民宿官網】 http://web.mac.com/jjs0035

【蓓森朵芙古典音樂沙龍民宿訪客贈言輯錄】http://web.mac.com/jjs0035/花蓮蓓森朵芙民宿官方網站/別人怎麼說/別人怎麼說.html




--- 09/10/28 (三),黃 姿穎 寫道:

寄件者: 黃 姿穎
主旨: 您好,我是東華大學編輯採訪社。
收件者: jjs0035@yahoo.com.tw
日期: 2009年10月28日,三,下午6:48

蓓森朵芙音樂沙龍民宿您好:

我是東華大學編輯採訪社的社員黃姿穎。
最近瀏覽了蓓森朵芙的官網,對蓓森朵芙這源自一個為鋼琴而痴狂的夢感到興趣。民宿如詩般的美麗風景、以 Bosendorfer鋼琴為主軸的空間、以及您與倍森朵芙的故事等都十分吸引我,因此希望能有機會前去採訪。

東華大學編輯採訪社有發表左岸電子報,企圖以學生小記者的力量,將花蓮的美好介紹給更多學校的同學,甚至任何瀏覽網站的朋友。


以下是我的聯絡方式:
電話:0952 212 867
E-mail :w790315@hotmail.com

如果您願意接受我的訪問,麻煩回信給我,我會主動與您聯絡方便採訪的時間,十分感謝。


另外附上左岸電子報網址: http://www.wretch.cc/blog/lcenews

貝森朵夫莊主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永和兄道鑒:

網誌新近配樂,一如您雋永如詩的影像記事,淵穆清深,令我如入幽境,為之流連不去!

很幸運,當第一個樂句甫結束,我即已清晰意識到:

我無法遽爾轉身離去,讓旦暮一遇的清音,自此銷殞為記憶中的絕響.....

於是,悄然閉上眼睛,反覆冥心諦聽........

只因深自敬畏,此刻遇上的是必需用一輩子去聆聽學習的經典之作。

那顆顆冰清瑩澈、彷若琉璃碎鑽鑲箝心坎上的音符,就這麼不經意地撩撥了夙世以來蟄伏靈魂深處的渴望.......

如是風格,如是靈氣,那鮮明的精神印記,捨挪威鋼琴詩人凱特畢卓斯坦【 Ketil Bjornstad】 而外,似乎再不可能出自第二人之手。

可心有所契,卻無以得知出自哪片專輯?

煩代為略示門徑,以窺全貌。



您的暗中聆聽者 志學 合十

貝森朵夫莊主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 人氣()

類似的問題也不斷在我腦海中盤旋著:念書攻讀學位為的是什
麼?為的是博學多聞以向人賣弄炫耀?為的是在這世間求得一
定的身分地位?還是因為念書本身對自己帶來的意義?或者真
的幫助自己他人乃至我所身處的環境解決一些問題?......志
學看得透放得下,對比之下,我知道箇中道理卻因俗務而放不
下,這是我之所以欽佩你的原因,我目前能做的只是不斷提醒
自己記得當初所求為何、所為何來.....
austen0329 於 October 27, 2009 05:45 AM


彦儀浮沈學海,而能不忘初衷,性情純厚, 甚可感念。環視我相熟的學界友人,沾沾自喜於半紙功名者多,對一隅之得背後掩藏的巨大生命失落卻罕見有清明自覺者。

我不由思及陳寅恪1964年《贈蔣秉南序》所言:“默念平生,固未嘗侮食自矜,曲學阿世,似可告慰友朋。”

大師之嘆,於今視之,猶心下凜然!

我個人的放下,固出於性分之不容已,背後另隱涵著對風格時代已然來臨的歷史嗅覺。我深信,網路時代所帶來的巨大解放,讓一切像我這等立意遊走體制與主流之外的邊緣者,可以安然守住逆世獨行的生存姿態,又不必承擔太悲劇性的代價。

這意味著,只要富於創意並懂得善用網路科技,現實的出路,不真如我們想像中的艱難。唯一的挑戰,純屬精神上的戰爭。就看我們對生命的承諾肯堅持到什麼地步?於是,我每見同樣來自邊緣者的聲音,心情總是格外激揚,倍受鼓舞。

因為在他們的作品中一再印證:原來,孤獨中堅持著“不與時人彈同調“的遒勁骨力,對每一個稟具真正原創力的鮮活歷史人物而言,幾乎是一種命運的必然。
貝多芬就是其中一個典型的例子!

我一向對貝多芬的晚期作品敬而遠之,談不上真正的喜愛。對比他中期巔峰之作,我對他晚期轉向詰屈聱牙的音樂語言頗為不解。後來在一部名爲【快樂頌】的傳記電影,也很有意思地印證了我的困惑:原來貝多芬晚期作品每回首演,都成功地嚇退曾經瘋狂追隨他的樂迷。只見大師無視演奏中場接踵離席而去的失望聽眾,他傲岸的身影,孤僻依然,硬是一勁兒往前,走往"不容易處"去。我深自嘆服,卻不解如故!

直到發現薩伊德論及晚期的貝多芬始終與社會抗衡,拒絕讓音樂提升為辯證結果的統一性(如中期作品),他要音樂由重要的結論轉化成曖昧不明的自身。又得知我素所欽仰的法蘭克福學派大師阿多諾也認為這種轉變,是對抗中產階級秩序的合理化。這才讓我對隱伏貝多芬晚期作品背後的深層思路,找到一個入手處。

於是,當我偶然看見墨西哥詩人帕茲在《孤獨的迷宮》扉頁上的引言,忽然有迷霧洞開的清朗:

“認同等於現實性,簡直就如同說:歸根究底,所有的事物都必然、絕對而且必須服從於主流,只有主流惟一存在。然而,他者拒絕消失。他者繼續存在,持續存在。這是難以被理性的牙齒動搖的硬骨頭……排他性總是為他者的存在而苦惱。”

是的,抗拒蒼白、貧乏而趨於狹仄的現實認同,並堅定地選擇在飽富多樣性與生命力的邊緣地帶做一名拒絕消失的“他者“。這不也是卡謬筆下推動巨石的“薛西弗斯“以自身的命運圖象所揭示的超越悲劇之道?

我未敢斷言,這拉昇到形上層次進行反抗的超越之道,是否得以讓人皈命於究極圓滿的境界?但心裡對懷此嚮往的同類生命,總是格外覺得親切!於是,我今天也同樣為著看見朱天文以“晚期風格“致大江健三郎先生的莊嚴誓言而歡喜讚歎:

“晚期工作不是遲暮哀感,不是滄桑興嘆。 晚期風格,也不是什麼成熟、透徹、圓融之類。 晚期風格是,不與時人彈同調。“



志學 回應彦儀偶感




在 2009/10/28 下午 2:52 時, 2009元亨 寫到:

志學

世間事只因性情而有所別
既有所別
就不必在乎其異同

因恢詭譎怪



道通為一

或者用王船山莊子通的話來說
因而通之 皆可以造乎君子之道也

子路自是子路
顏回是顏回
冉求是冉求
公西華是公西華

曾點是曾點

都是素其位而行也
當然曾點的狂者胸次令人激賞
仲尼先生喟然嘆曰 吾與點也

雖我做不了曾點
但還是很欣賞的




林安梧





老師所言,發人深省!
可老師會著意點醒我:“因而通之 皆可以造乎君子之道也“
只怕是誤會我的用心。
在那徹底通透的高明境界,一切都是素其位而行,即令莊子也不敢輕看的!
如師所言,世間事因性情而有別,理當依性情而各安其位。
我文章非就這層次立言,卻不代表在義理脈絡上有衝突之處。

我不在乎表面的異同。
事實上,我著眼處,則如彦儀所戒懼者,是一切執相而求,遺忘初衷的媚俗者。

只須打量學界中人慣以知識論述自築藩籬、排斥異己的行徑,就不得不深慨:培根所云“知識就是權力“,在此恐怕得另作新解。
顯然,這等打著學術研究幌子競逐權位、自矜身段的人,才是陳寅恪《贈蔣秉南序》所痛批的“侮食自矜“、“曲學阿世“。
在學術界,這等人還少見嗎?
老師自己就深受其害,只不過您夠強悍!那未能摧毀您的,反而使您變得更壯大罷了!

倒是老師所點醒處,對所有“不得其位“卻猶不肯在抑鬱難伸的孤憤中自喪純真性靈的追尋者,在意義治療的向度上,不失為一帖調適上遂的靈藥。

志學 再拜



2009元亨

志學

性情真切之言也

真可長保
切宜寬緩

如此如彼
如彼如此

俗者俗之
真者真之

轉俗成真
其真也真

迴真向俗
其俗不俗

人過五十
莫問真俗

能得幾分從容
幾分閒適

喫茶有人
品之有味

就是人間美善

那些黌宮中人
就讓他做 左拉筆下的貓好了

肥者肥之
胖者胖之

就再怎麼得意也是籠裡的貓

這貓喝不得茶的

只能看著屋簷子滴雨而已

就讓他們做貓吧



林安梧






嗯^^
明白老師用心了!

好句“人過五十,莫問真俗。“

顯然,非在慧解層次,未能澈了真俗分際;
而是於性命根源處如如不動,乃能即相而離相,令恢詭譎怪一體掃落,不滯於心。

惟此返虛入渾之功,非屆知天命之年,功夫總難綿密。
我清明有餘,寬緩不足。見諸行事,難免失之激切,與世難偕。
我想,在我這生命階段,真可以被期待的修行境界,既非狷介傲岸,亦非一味寬緩圓融,而是介於兩者之間。
這也是為什麼我頗能欣賞朱天文看似菩薩低眉的寬緩平淡中,隱然透出的冷硬牛勁!

她在一次訪談中回答香港作家毛尖:
六月底在南京,不只一位讀者,近乎請求的口吻對我說,你可不可以進兩步退一步,不要走那麼快來不及跟吶。最好的時光好歸好,但生命各有自己的時間表,半由人半不由人,這是沒辦法的。況且你若有志氣,境界雖好,也要'不住',不愛耽在其中不出來,總愛往前走往不容易處去,這才有勁是不是。”

這當然談不上什麼"極高明而道中庸",但這股不偕流俗的牛勁,就是朱天文的可愛!
她從不討好讀者,也不在乎一向崇拜她的書迷跟不上她的變化。對朱天文而言,能者從之,不然就是“翻臉不認人“。
對那些自鳴得意的“籠中貓“她也不屑諍辯!只是把輕視放在心裡,頭也不回地冷然離去。

正是這麼ㄧ位鎮日守在書齋裡筆耕不輟的朱天文,卻在年逾知命後鄭重寫下:

“晚期工作不是遲暮哀感,不是滄桑興嘆。 晚期風格,也不是什麼成熟、透徹、圓融之類。 晚期風格是,不與時人彈同調。“

為何以如是的晚期風格自許?在知命之年,“不與時人彈同調“的堅持,果真就比成熟、透徹、圓融容易嗎?

我難以斷言!但無論如何,我欽佩那些能夠對此終極價值問題進行嚴肅思考並勇於做出抉擇的人。

所謂:烈士暮年,壯心不已......

就算哲理上非屬究極圓融境界,藝術成就上卻自足動人心魄!

或許正因有感於此,朱天文會對大江健三郎底下的《作家自語》致上無比崇高的敬意:

“人到晚年之後,無論悲傷也好,憤怒也好,對於人生及世界的疑惑也好,能夠以猛烈的勢頭調整這一切、面對這一切,並推進自己工作的人,是藝術家。”



志學

貝森朵夫莊主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 人氣()

Close

您尚未登入,將以訪客身份留言。亦可以上方服務帳號登入留言

請輸入暱稱 ( 最多顯示 6 個中文字元 )

請輸入標題 ( 最多顯示 9 個中文字元 )

請輸入內容 ( 最多 140 個中文字元 )

reload

請輸入左方認證碼:

看不懂,換張圖

請輸入驗證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