圍繞在生命周遭的一個夢境.



之一



社會就是你.但這社會塑造下的你只是“非本質”的你.它不過是圍繞在生命周遭的一個夢境.
人在此原無須逃避或對抗這個夢境.唯一需要的只是從夢境中甦醒.
這其中何嘗創造出任何分裂?



如您所言,您所做的只是丟回社會賦予的標準;這“社會標準”催眠下之產物──“自我”,正是我所謂圍繞在生命本質週遭之“夢境”。顯然,“社會化”之無機過程〈非生命性之過程〉決定下之產物──自我,頂多只能算是一部“機器”,而不是一個真正意義下的“人”。因為,它只是受制於自己活在其中的想法、情結、品味、習慣......等催眠形式下之反射性“認同”,而建立在這認同上之“自我形象”,說實了,只不過是人在自己週遭所創造出之“牢籠”。

試問:在這牢籠內展開之任何行動,可能帶出任何自由的品質嗎?

顯而易見的,所有受制於這一夢幻般之自我而延伸出之機械性行動,都只顯示了──人像是一部機器,在昧於生命真相的盲目驅動本能下,不由自主地運行在不是自己抉擇的命運中,而後,宿命地垂死在靈魂暗夜的虛無裡,哭喊自由...........


金剛經四句偈所云:“一切有為法,如夢幻泡影,如露亦如電,應做如是觀”,良有以也.......


塵泠2000.7.25





之二



這是肺腑之言嗎?

容我請教,這一大膽的論斷,是依據甚麼樣的判準作出的?

我想,在內在生命的覺醒之途上,存在著一件基本的事實 :

沒有人能看到比自己更高的層次.

您的斷言只能建立在一個前提,那就是,您視域所及的高度足以全面涵蓋
krishna & 佛陀的教導.幾千年來,這對任何人來說,都不是件容易的事!

雖然,它不是不可能,但不可否認,這裡頭亦潛藏著獨斷的危險!

與其各是其是,各非其非,何不存其兩端而相忘乎道?







塵泠







回應:



請不要害怕獨斷。沒有什麼事情不是獨斷的。您只能獨斷,而無法從眾。
在覺醒的路途上,您最終真的只能獨斷,除了獨斷,您還真的沒有別的路好走呢。









好氣魄!我欣賞您的回答。爽快利落!不閃躲,也不囉唆。
然猶有不能已於言者.............

有“涵蓋乾坤”之清明,乃能有“截斷眾流”之器識!
我留意的是“獨斷”背後的基礎──

是有意識之根源性“創造”,抑或無意識之機械性“延伸”?
是不落“以文字解文字”之直接性洞見,還是受制於自己活在其中的想法、情結、品味、習慣......等催眠形式下之反射性判斷?
顯然,獨斷若屬後者,那它得到的所有結論,皆只是一種在非存在性之“無機過程”下輾轉延伸出之產物。
警策如您者,自不可能託命於無意識之獨斷!

所以,請準確地理解我:所謂言難盡意,以上所說,純是補其所未盡者,固非關否定。
十方諸友,幸勿以筆戰視之!







塵泠

貝森朵夫莊主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塵泠







妳說:這才驚覺,原來一個人曾經留下的痕跡是如此輕易就能抹滅。一個人生命中的無常既無可閃躲,那麼,究竟有沒有永恒的存在?什麼是留得住的?又有什麼能超越時間與空間而不變...............



讓我告訴妳一個秘密!



真正的永恆,根本無關於時間。因為它只是一剎那!



這一理解,顯然違背我們的常識。當我們感嘆“無常”,已顯示著我們渴望著那相反的東西──意即,一種時間上的永恆。然而,你不妨觀察天地間的任何生命,只要真正是活著的“生命”,它必然展現為一生生不息的流動過程。不是嗎?天地萬物,都渾化於遷滅流轉的歷程中,“永無止境的生成變化”正是生命不證自明的本質。



一朵融然於大化流行中之“真實的玫瑰花”,必然會凋謝!妳要它不凋謝,除非它是一朵“塑膠花 ”。這意味了,當你要求時間上的永恆,要求一種時間上的無限延續,妳其實是在要求“死亡”,因為,只有在死亡中,妳可以找到絕對的“不變”。然而,為甚麼我們要執著不變呢?生命失去了自身的流動性,它還能閃現出那美的精魂嗎?一朵真實的玫瑰會凋謝,這正是它的美之所在!因為那裡頭有生命的火焰在跳動著。



然而,一個孱弱的靈魂是無法逼視這生命的靈光的!它缺乏安全感,它的靈魂蜷縮在黑暗的一角惴慄不安地顫抖著;為了不要冒險,為了害怕飛揚不羈的生命會失去控制,它寧可要求得到那些能夠保證被“確定”的東西,於是,不論它是否自覺於此──它等同於是在要求“死亡”。因為,只有“死亡”可以被確定!它絕對安全,絕對平靜──一灘凝結著腐朽氣息的死水似的平靜。這裡頭,沒有生命的烈焰,沒有神秘的召喚,沒有飄逸的靈氣,沒有血液的力量.......留下的只是味同嚼蠟的“死物”。



由此,我們便不難理解:神經纖弱的靈魂,注定要染上〝齊克果〞所謂的一種“致死的疾病”,這正是生命普遍被“異化”的“後現代”最流行的“戀物癖”。



為何戀物?因為對生命的不確定性越缺乏信任,便自然越傾向於追逐那可以被確定的東西。



愛情是不確定的,於是人們渴求婚姻和誓約;人格是不確定的,於是人們競逐身份和地位;涵養是不確定的,於是人們熱中名牌和衣飾;尊嚴是不確定的,於是人們相信吹捧和包裝;青春是不確定的,於是人們寄望整形和塑身;實力是不確定的,於是人們在乎學位和頭銜..........



這一切戀物的傾向,正好反證了生命力的虛歉與貧乏。越是害怕“生命”的不確定性,便越不自覺地要求堆砌一些象徵“死亡”的碎片,好拼湊出那可憐的“自尊”。這正是隱藏在“戀物癖”底層的精神狀態!事實上,它的極度陷溺將表現為“戀死症”或“戀屍癖”──越是飄溢著腐臭氣息的“死物”,它越是熱情擁抱;越是奔騰著血液脈動的“生命體”,它越是漠然無感。



於是,在這“生命感”逐日飄散的〝後現代〞,我們普遍看到的是為“死亡”意象所主導的頭腦。人們寧肯淹沒在死亡氣息裡尋求虛幻的永恆,也不敢追求一剎那強烈的活過!卻不知,在對生命之不確定性的顫慄中,一道直接穿透生命奧義的洞見被錯過了──永恆,根本不存在於時間的向度中;它不是一種“數量”,而是一種無法被鐘錶上的刻度所衡量的“品質”;它不是時間上的無限延續,而是落在時間之外。



這意味著,它不存在於未來,也不存在於過去,它只存在於每一剎那的“當下”。所以,它不是在時間的地平線上作無限的延伸,而是對每一當下發生之生命經驗達成“深度”的進趨。這一“深度”意味了什麼呢?無它!正是“驀然回首”時,你乍然洞見的那個隱藏的自己。是的!正是在時間感消失的剎那,我們第一次瞥見了那從來不曾被看見的自己!



妳問:究竟有沒有永恒的存在?什麼是留得住的?又有什麼能超越時間與空間而不變?

這一隱沒在時間之疆域而掩映為神秘之未知的答案,至此已可昭然朗現──



永恆確實存在,但它非關時間;它既是每一剎那的生滅變化,也是透入剎那生滅之表相後所經驗的不落時間之“無涯之域”。此則般若心經所云:“色即是空,空即是色;色不異空,空不異色”。前者是“相”,後者是“體”;即相入體,即體顯相。所以,“剎那”可直入於“永恆”,“永恆”亦連結於“剎那”。二者互為顯隱,本來不二。



這一驚人的結論,對已習於被時間觀念制約的頭腦,確是難以理解的。頭腦無法想像,穿透剎那的當下,便已直入“自性”的永恆;那表相上看來是生滅無常的現象,原來就是隱藏著永恆的居所;而且,離此生滅,別無永恆。



於是,即“生滅”而入於“不生不滅”,即“剎那”而入於“永恆”,遂成飄搖於無常苦海中之意義尋索者,在迎向靈光消逝的年代裡唯一的救贖。捨此之外,別無完成自身精神引渡的可能!

貝森朵夫莊主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塵泠



女詩人辛波斯卡說:

“ 我再也不能確定\重要的\比不重要的更重要”



謊言與真實的界限在哪裡?在這真假早已分不清的世界裡,眼見為憑又有多大的意義?連自身的價值觀都無法確立,憑什麼去判斷是與非,又怎麼去尋找方向與目的地?



我的理解是:真正的是非判斷,本就與價值觀的確立無關;而能夠被尋找的方向和目的地,只可能導向更大的迷失與茫然!



人們可以不負責任地選擇任何有利於自己的價值觀,來合理化自己的動機和行為。然而,世人所視為重要的,又豈真是重要?世人所鄙夷的,又豈真是不重要的?

所以,拋開所有的價值觀吧!我們已習慣於依賴價值觀來思考,卻全無覺察這正是最根深柢固的制約。然道我們不能“直接”去“看”;而非得隔著重重的價值觀來阻擋自己對世界的直接注視嗎?

這正是為什麼我們常看到那些善於思考的聰明人,卻常在重要的生命課題上顯示了驚人的無知。我們看到,他們同樣為找不到方向而失落,為失去所憑恃的一切而失落,為價值觀之無法確立而失落,為自己的一無所有而失落................. 似此茫茫若有所失的悵然,說實了,無非是因為對那遮蔽於重重表象下的自己,仍是保持無知。這意味著,人們的自我認知仍是建立在能夠被得到並累積的擁有物上,而非直下見性,與那一直在隱藏中的自己,素面相對。

這便顯出了人性的大顛倒!人們苦心積慮所建構的自我,原來只是“人之所有”,而非“人之所是”。人在對身外之物〈包括身體、長相、面子、身份、地位、愛情、婚姻、夢想........〉的追逐中,錯失了自己的“本質”。這種遺忘自身之“本質存在”,而為“非本質存在”之聚散浮沉患得患失的焦慮感、挫敗感,正是人類與身俱來的夢魘。

貝森朵夫莊主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 人氣()

塵泠



“我明明記得,坐在電腦前面,螢幕是一個沒有守衛的入口。在這世紀末的城市裡,密布著千千萬萬個這樣的入口。他們通往一個沒有山水沒有草木沒有鳥獸沒有房屋沒有道路沒有汽車沒有人影沒有陰晴沒有溫度............甚麼實物都沒有,只有符號的世界。 人們唯一需要的是符號,在符號的世界裡,不管男女,都是隱形人,可以放心地混淆性別、不辨美醜、無計善惡、難分真假地談情、媚惑、甚至做愛。然而,李奧,愛情怎能那樣的荒涼! 我在哪裡?我的確從那個螢幕入口走進去,但是在符號的世界裡,我完全迷路了。我們都漂浮著、隱匿著,推送一枚一枚的符號,彼此交談。 ........哦!李奧,在人們都漂浮著、隱匿著的符號世界裡,。此刻,我真的像一隻跌在無邊巨網中的蜘蛛,失去肢腳,沒有眼球。而李奧,在這完全漂浮、隱匿的世界中,我如何能找尋得到你? ”

摘自顏崑陽〈山鬼戀〉





以虛擬網路取代真實世界的直接性探觸,已成了無遠弗屆的時代趨勢。

然而,網路真能作為聯繫著他人生命的探尋歷程及我個人對生命的探尋歷程的“橋樑”嗎?



對話之所以可能,不是雙方各自透過電腦螢幕打出一些文字就夠了!它只能是一種互為主體、以心印心的過程──一種必須穿越文字表象以直接貼近對方之“存在感受”,並根於此“存在感受”所泉湧而出之“存在的回應”!



顯然,這是網路的對話最大的侷限。在網路的虛擬世界中,人被簡化為只是一堆文字;它不再是一個有血、有肉、有性情、有靈魂的具體存在;而是被從滋養他、塑造他的整體脈絡中抽離出來的抽象存在。這便注定了真實的溝通無法成為可能,因為它不是發生在一個“完整的人”跟另一個“完整的人”之間的“素面相對”,而是遮蔽在文字表象下的一個“影子”跟另一個“影子”之間的相互臆測!



但真正的溝通不能是一種臆測,它必須是一種信任;信任是因為那相互的探詢,凝探到彼此生命核心的火焰,它不是停留在膚淺的表面,不是透過追逐別人的影子來逃避自己的寂寞,而是以“整體”感應“整體”的直心相對,並藉此連結了我們每一個人隱藏在生命底層的心事和記憶!於是,不論相識或不相識,這虛擬世界竟也可以成為凝聚每一寂寞獨尋之意義尋索者的神秘介面。 一群“空間迷向的諸神”在一共同生命磁場的驅策下,達成了“以心印心”的交會。

貝森朵夫莊主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塵泠





只要你敢於深深地“看進”自己的生命,你將會經驗到“自我”的消失。你會發現到一向習焉不察而視為理所當然的“自我”,原來只不過是自己在生命周圍所創造出來的一個夢。



然而,在一開始,這一令人震驚的洞見,必會導致難以逼視的恐懼。因為,你彷彿是看進一個萬丈深淵,所謂的自我,只不過是覆蓋在深淵之上的縹緲雲氣。一想到雲氣飄散之後,所留下的將是巨大的虛空,你會馬上陷入一陣暈眩。更何況,你已在這虛幻的“影子”上,投資了太多的心力和認同,現在一旦發現全是空的,豈非否定了整個的過去?為了怯於面對這一真相,你甚至會不惜說服自己逃回過去的夢境,繼續忍受那夢魘一般的痛苦。至少,它可以催眠您相信自己並不是一無所有。



這正是為什麼,我們分明看清這個“自我”創造了所有的難題,卻還是捨不得徹底從中跳脫。我們不能進一步看出:原來,當一切虛幻的“擁有”被放下之後,生命才第一次達到它純粹的本質;這一刻,它或許一無所有,但它進入了一種純粹的“是”──這意味了,你之所“有”,不等於你之所“是”;當“非本質”的你被留下,“本質”的你就自然地從遮蔽中顯示出來了。



只可惜,很少人敢於不顧一切地探索到底。終其一生,他們都沒有勇氣去知道:在深淵中所經驗的巨大虛空,並非真的蒼白無物;只要你真敢懸崖撒手,你將消融於宇宙的生命洪流,而成為那流動的本身。這一刻,你將明白,當你活在自我中,不論你擁有多少,你都是貧乏的;而當你終結自我的幻象,留下的卻是“飽滿的虛空”,因為,在這令人暈眩的深淵中,滿溢著生命之流。



所以,靈魂的尋索者,你真想強烈地感覺到自己的存在嗎?那就不要害怕!帶著全然的信任和覺知,冒險跨越“自我”的天塹,躍入虛空的深淵吧!它將摧毀了你熟悉的一切,但是,在另一個神秘而未知的層面,你將以一純淨的本質,重新誕生!

貝森朵夫莊主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Close

您尚未登入,將以訪客身份留言。亦可以上方服務帳號登入留言

請輸入暱稱 ( 最多顯示 6 個中文字元 )

請輸入標題 ( 最多顯示 9 個中文字元 )

請輸入內容 ( 最多 140 個中文字元 )

reload

請輸入左方認證碼:

看不懂,換張圖

請輸入驗證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