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了“Chopin : desire for love”才領悟:
蕭邦的縈繞空間.................
盡在這段母親教她的歌 ~_~
難怪對喬治桑會有此戀母情結。


片中兩次出現這段旋律:
一次在病重昏沈之際,
一次在瀕死彌留之際........
那鑽心而入的童年旋律,所以迴盪至深,正在其扣緊了缺憾的力量。
蕭邦病重之際,霎時在喬治桑的悉心呵護中窺見了母親留下的空缺。
喬治桑舒緩了蕭邦的鄉愁。
純是出於歷史的偶然,她適時填補了蕭邦存在中無法承受的空缺.......
可這唯一的支撐力量,終究不敵人事摧折與病痛侵尋........
傳染性極高的肺癆病,殘酷地阻斷蕭邦尋求身體膚慰的可能!

於是,命運將蕭邦重新丟回他自己。
此後,蕭邦旋律更加美得令人心碎..........

聲音裡的縈繞空間........
其入人之深,有如此者.............

貝森朵夫莊主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大家能撐就撐。
不能撐~
一顆手榴彈。
天堂、地府
後會有期..........

~“八百壯士” 謝晉元團長



曾經有那麼一個時代,滾滾燙燙地在心底燃燒過!
武器不如人?
不怕!
每個人左右環抱兩廂手榴彈,接二連三從高樓縱身一躍,就各自幹掉一臺坦克!
那相與偕亡的悍烈,
太截絕,也太真實.............
以至,顯得虛幻,而無法再對今人訴說!
每個人都被時光封印在特定的理解情境與身體經驗。
情境“相違”,遂不能不陷於“失語”的空茫!
何獨歷史動亂帶來失語?
一場病痛帶來的情境錯置,已足令人啞然失語,求告無人........




星期二 23:40 · 讚 · 1 人

楊暉 一腔熱血勤珍重,灑去猶能化碧濤!
15 小時前 · 收回 · 1 人

貝森朵夫莊主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您說:

“物理學家想找出可以解釋宇宙一切現象的規律、規則,
我會覺得不用了,不是一切都該「合理」「有規則可循」「可解釋」的。
我只想對萬象保持好奇或驚異或讚嘆或敬或畏或視之為常;
只是,在切身的人事方面,要沒有無常之感,很難啊。” ~from 貞貞

我有一個感觸:

我們的“信任”被自認能透過因果掌控世界的頭腦給毒化了!
這一刻很美好,於是頭腦就對這“美好”形成一個框架,接著就是是狂妄地想用此框架來“同一化”下一個片刻,就好像下一個片刻有義務或因果的必然性要服膺於當下這個片刻的“美好”。

就某個隱微的意義而言,無常感正是建立在某種立基於“同一性”思路與“絕對性”框架的信仰:
這類心智,無可救藥地信仰絕對、信仰完美,並進而依侍此“絕對信念”或“完美主義框架”來面對不可測的浩瀚法界...................

這就埋下了“無常感”的因子..........
當變動中的存有,在無盡的交疊翻覆中展現自身流衍無住的紋跡;
這對立基於“同一化”的頭腦本身,就是最大的挫敗。
因為變動中的“存有”,不盡然都符應它所界定並試圖予以同一化的“世界”...............

周遭人事關係,若僥倖未曾失控地服膺我們對“絕對性”的要求,我們就含笑點頭地投射出我們的信任;可一旦事與願違,舊有世界為著某種未及防堵的意外而露出裂隙、甚或淪於徹底崩毀,我們遂不免橫生被出賣的忿怨,而自此背負再無法信任的陰影。

但這是信任嗎?
“存有自體”理當與自己的頭腦構作的“心智世界”達成“同一性”的連結嗎?

我忍不住想及法國大思想家雅克·德里達一段洞見:

“我們所有的愛都是不可能的。”(德里達顯然是意指:建立在符合頭腦“絕對性”要求的愛)

生活就是這樣,它絕不容許我們渴望的那種愛始終得到實現並完全擁有之。
  
生活是甜蜜而憂傷的:獲得和失去、喜悅與痛苦總是交織在一起的。

絕對之物只存在於心智的構作裡面。

試問:生活本身裡面,可存在~

絕對的甜蜜?
絕對的憂傷?
絕對的獲得?
絕對的失去?
絕對的喜悅?
絕對的痛苦?

不!這從來不會是生活“本身“!
它只能是頭腦投射出的信念:看似儼然神聖,卻不掩幻象的虛矯本質。

真正的生活本身,無此“絕對”。
生活“本身”是哀樂相生、悲欣交集、萬感哀迫、虛實疊影的。
拘役於一廂情願的“絕對”信念,形同是拒絕接受生活自身。

這種信念,不論看起來多神聖崇高,都只會阻擋我們靠近“真實”的生活現場。

所以,假如信任的基礎是建立在相信“生活自身”的運行有邏輯的必然性要符合我們的“絕對信念”,不預可知,這種脆弱的信任,命定隨時被不可測知的因緣給顛覆。
只因
這種信任是~
建立在對“存有自體”的“不接受性”上頭。
建立在對一切潛在變動的抗拒。
建立在貫徹我們的同一性思路。
建立在我們狂妄地誤信:可以把心智構作的“絕對”理念強行套在“存有自體”上頭。

可存有本就是不受因果律羈勒的大化流行,不斷地幻化生成就是它的本質。
天地間,只有人類的心智,無視其“不確定性”而妄想以絕對確定的理念、信仰或拘役特定意識型態的認知框架來控管那不可預測、不可界定、卻隨時猝然遽臨的“深淵經驗”...........
這種信任,有其根本的脆弱性,因為它未能觸及真實的存在,它信任的是頭腦虛構的絕對性、確定性與可控管性。
真正有力量的信任,是信任存在的“變動”自身,信任不斷在遷滅流轉、幻化生成中的大化流行自體........

所以,我的結論是:

學會放棄~渴望“絕對”之物;
學會接受~“生活”本身。
面對浩蕩的法界緣起.............
一切信而“任”之。

重點是“任”(Let go)字~

信,不是“信其不變”, 而是信其“無法不變”。
任,不是“縱容我執”, 而是“縱浪大化”、“隨緣自在”.........

這意義下的信任,正因不是立基於世界,而是植根於存有自體,所以格外柔韌而堅強。

這讓我們的信任更增添一分強悍地韌性與屈伸自如的柔軟度。

尼采說得好:

“我認為人類所有具有的偉大天性,是對命運的熱愛。無論未來 過去或永遠,都不應該奢望改變任何事物。他不但必須忍受一切事物的必然性,並且沒有理由隱瞞它-你必須愛這項真理……~《瞧!這個人》

這很接近我的意思。

尋求歸屬、尋求絕對、尋求完美、尋求永恆.......
聽來再合理不過,卻是修行人要克服的最大迷妄。

這些尋求,說穿了是在尋求一種可被控制的確定性。
但存有的真相正是其“不可控制性“。

若符合“我執“才有歸屬感,這歸屬感何其脆弱?
生命原就充滿悖逆我執的異質性存在,例如,癌細胞吞噬身體時展現的巨大活力............

修行之難,正展現在一個人如何毫無抗拒地接受異質性的存在......

真回到家,那就是~到處不住到處住,處處無家處處家。

所謂:虛而待物,隨遇而安。

所謂:應無所住而生其心。

所謂:乘天地之正,以御六氣之辨...........

此則尼采所云:“愛你的命運”...............
亦即,通過全然的“臣服”中,達到與命運的全然合一。
當一切異己性存在,也都能信而“任”之,自能應物而無傷........
這正是陶淵明“縱浪大化中,不喜亦不懼”所以可能的覺悟基礎。

尼采“超人哲學”中的理想:

"凡是必然的,都無傷于我。愛命運是我本性中的精髓。"

“愛你的命運”~
正是在這意義脈絡下,獲得了深刻的理解!

這彷若希臘神諭的斷言,
以一種截斷眾流的氣魄,
直接向望之暈眩的“存在深淵”,召喚一股純然“非世界性”的力量:
那正是在莽莽蒼蒼的大化流行中
與全然“屬己性”的命運冥合為ㄧ,
才可能發為血氣動蕩的“力量”~the power of oneness...........



志學合十

貝森朵夫莊主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所「看見的」,不等同於「被看見的」:從觀看的方式延伸出的哲思零縑

朱志學
‎2011.10.19 哲思手札

約翰伯格在其“觀看的藝術”第一章裡說及:

「藉由觀看,我們確定自己置身於周遭世界當中;我們用言語解釋這個世界,但言語永遠無法還原這個世界。」

這話著實洞見深銳,我看了倍覺激賞^^

沒錯!

觀看不僅先於語言而存在,觀看建構我們自身的生活世界。
同時,觀看還具有雙向性,一旦我們開始觀看,我們便同時被我們所觀看的事物觀看,我們活在「看」與「被看」的世界裡:

我們在「看」與「被看」連續不斷的視覺運動中,借助語言的描述形成“鏡像”,並據此“鏡像”去建構我們存在的世界~即便我們所「看見的」,不等同於「被看見的」。

這意味:

經由光線投影於視覺、並進而經由語言型構的鏡像,世界據以成形。

可弔詭的是:

世界包圍著我們。
我們看到的世界與我們知道的世界,兩著間的關係卻從未確定、也無以確定。

這裡面隱伏著很深的現象學訊息~

原來

“現象學的返觀“就來回梭巡於這從未確定的關係:
它具現自身為一雙“邊緣的眼睛”~

諦觀“世界”與世界無法包攏的“未定域”,以一種流動的凝視..............

就在這“不可見”的凝視中:

遮隱於世界裂隙的“未定域”,始而波光瀲灧地泛漾於存在深淵的旋流之上,若存若亡......

存有自世界裂隙現身的ㄧ刻,就是真正的力量“現身”的一刻。

這自詩意瞬間橫空迸生的力量,是毀滅一切世間建構,卻也是生命據以救贖自身的力量......

寒山詩云:此時迷徑處,形問影何從?

巴舍拉現象學的洞見紹諭我們:

moment of poetic..........
豈非就是接通世界與存有的一條祕徑?

借紅樓夢妙玉頗具形象性的描述:
世間所趨附奔競的一切....
對一個深於詩意瞬間而以之為棲居之所的“檻外人”............
卻視其為窮途末路,無足流連..........
他只保持冷然的凝視,並毫不留戀地選擇從鏡像世界告退..........

只因他心眼雪一般清亮:

真想叩問存有~
那迷離閃爍而跡近神諭的奧蘊...........
那翩若驚鴻、矯若遊龍的存有紋跡........
只以一種概念無法捕捉的“零度影像”與"拓樸流形"........
悄然凝蓄
並幽幽蘊生於
詩意的沈思........


讚 · · 約 1 小時前在 Hualien 附近
彭榮邦說讚。

貝森朵夫莊主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死生契闊,故人恩深,隻影向誰去?
朱志學寫於 2011年10月16日 20:51
下午,聽完精彩絕倫的“鬥琴”,我心念忽動,記憶裡忽然
跳出一襲哀傷的身影........
於是專程途經署立花蓮醫院,去尋訪那隻花蓮版的忠犬小八

這兒正好是市中心,很不好停車!
我繞得老遠,才一路步行尋索而至。
路上我思恃著:新聞都過這麼久了,真還守在那兒嗎?
越過市中心的人潮,銘刻"台灣省立花蓮醫院“八個大字的石碑才映
入眼簾,果然看見一隻黑狗就橫躺在那兒。
沒有人陪伴,沒有好奇的眼神,也沒有人再記得牠的故事.
....
牠就孤單地守在石碑左側的角落,等待著不可能的奇蹟......

我蹲下來,
帶著很深的敬意,深深地看進牠的眼睛:
好哀傷的眼神..........
那似乎是永遠失去笑容的一雙眼睛.........
再沒任何理由能讓牠快樂了!
可是,愛依然存在........
所以,牠還繼續堅持“看不見”的陪伴.......
牠還痴頑地守候這“天涯一角”:這角落,是牠失去主人的地方.......

牠畢竟是一隻狗,沒有足夠的知識能力能理性地說服自己削
弱等待的意志。
於是,牠別無選擇地只能~繼續等待........

我相信:支撐牠的,沒有別的,正是那雙曾經“膚慰”牠、“觸摸”牠、“擁抱”牠的雙手残留體內的身體記憶:

是這身體記憶讓牠持續著永無止境的守候........
...
不為什麼,牠只希望主人再摸摸牠。
捨此,別無存在的理由。

於是牠繼續守在這失去主人的最後位置,
把迴盪身體記憶裡的強大情感化為“凝視”的身影:
於是,半年多來,每天十二公里來回,牠每天固定回到這兒陪伴那已然“看不見”的主人..............

牠繼續保持專注地凝視~
凝視著那一度吞噬牠主人最後身影的大門:是否,今天就會驀然躍出牠的主人?

這令我想起了沈從文《邊城》這部小說裡,那曾經令我靈魂為之震顫的驚人結尾………..

“………..可是到了冬天,那倒圮坍了的白塔,又重新修好了,那個在月下唱歌,使翠翠在睡夢裡為歌聲把靈魂輕輕
浮起的青年人還不曾回到茶峒來。
……………………………………………………………………
……
這個人也許永遠不回來了,也許「明天」回來!”

我因此而深深尊敬我眼前的這隻狗兒,
一如我尊敬希臘的天神薛希弗斯.........

為著不可見的陪伴.........
為著無視生死的守候..........
為著超越巨石的意志............
也為著那凌越世界而落在無限遠的深遠凝視...........

志學2011.10.16 陪伴小黑有感


讚 · · 不再追蹤貼文 · 分享 · 刪除
鍾丞宗和蔣鵬都說讚。
朱志學 故人天涯猶可尋,生死契闊憑誰去?
3 小時前 · 讚
朱志學 http://www.youtube.com/watch?feature=player_embedded&v=aHnLC2ziZyQ

《TVBS新聞》忠犬小黑!不知主人逝 半年苦守醫院
www.youtube.com
3 小時前 · 讚 ·

Chung Constance 好可憐哦~~有人餵它東西吃嗎?
2 小時前 · 讚
朱志學 沒有。牠項圈被拿掉了!流浪狗一切得靠自己了。
2 小時前 · 讚

Chung Constance 好可憐~~它現在沒東西吃,也沒地方住,怕會活不久了......
2 小時前 · 讚

蔣鵬 真是隻值得尊敬的忠犬
約 1 小時前 · 讚
朱志學 那是人類一廂情願的想法。
牠不是寵物狗,沒那麼脆弱。
幸福的寵物狗才需要擔心沒東西吃、沒地方住。
約 1 小時前 · 讚

徐宥湘 志學,我相信小黑沒有那麼脆弱,但也因為失去主人從此失去愛和關心。
約 1 小時前 · 讚
朱志學 這就是生命呀!
最深的愛,本就命定伴隨最深的哀傷.........
真遇上了!
“曾經幸福”的代價就是:

一旦哀傷的力量來襲,只能~

以身殉之!


May Cheng 花蓮近郊的遼閣莊園,會不會也很適合小黑啊?他定會是莊園裡美麗的一景......
2 小時前 · 讚
朱志學 牠並非“流落無歸”。
署立花蓮醫院就是牠的“家”了!
牠的記憶已凝結在那個主人背影消失的”角落“。
主人在哪?天堂就在哪!
這裡,悲憫是多餘的。
同理心也只會害事......
牠半年來每天風雨無阻來往花蓮市與吉安之間,誰有權利縛住牠的思念呢?

約 1 小時前 · 讚 · 1 人



朱志學
學會放棄~渴望“絕對”之物;
學會接受~“生活”本身。
讚 · · 4 分鐘前在 Hualien 附近

朱志學
法國大思想家雅克·德里達曾經說過:“我們所有的愛都是不可能的。”

生活就是這樣,它絕不容許我們渴望的那種愛始終得到實現並完全擁有之。
  
生活是甜蜜而憂傷的:獲得和失去、喜悅與痛苦總是交織在一起的。

貝森朵夫莊主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Close

您尚未登入,將以訪客身份留言。亦可以上方服務帳號登入留言

請輸入暱稱 ( 最多顯示 6 個中文字元 )

請輸入標題 ( 最多顯示 9 個中文字元 )

請輸入內容 ( 最多 140 個中文字元 )

reload

請輸入左方認證碼:

看不懂,換張圖

請輸入驗證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