蔣勳這篇寫得特有味!
他對老孟這人真有所感,寫得很切,是知音之作。沒想我竟今天才從一位同樣名喚"東籬"的民宿客人知道這篇。
才隨意流覽幾段,就渾身震顫,只覺字字都說到我心坎。
好懷念那一去不返的濱海茅屋歲月!
老孟再不回來了!
可只要想到同老孟一道斜倚瞭望台(蔣勳說的很寬的平臺)聽風、看海、喝啤酒的日子,我連作夢都會笑^_^

2013.8.24心影殘箋
黃昏在鳳林邀朋友吃飯,山坡上的餐廳有庭院,坐在庭院長木凳上,可以俯瞰山腳下一片田疇。田疇間原來有醒目的綠,稻秧的翠綠,檳榔樹的蒼綠,各種雜木層次不一的綠。日光斜下去,綠在暮色裡淡去,天地一片蒼茫,像許多記憶的心事,從熱鬧彩色沉澱成沉靜黑白。
 大凡事物變成黑白以後,彷彿就可以收藏起來了,裝了框,掛在牆上,或者夾在相簿裡,想起時才去翻一翻。
 天色暗去,遠近亮起稀疏燈光,餐廳外主人修了園林,原來花木就好,不用費太多心思經營。
 我被一株盛開的茶花吸引,穿木屐,走鋪石曲徑,湊近去看花。
 看花時心中一痛,不知道為什麼花要開得如此艷。如此艷,驚天動地,卻不長久,只是徒然使人傷心。
 我思念起往生不久的孟東籬,想為他寫《維摩詰經》一句送行──「是身如焰,從渴愛生」。
 大學時嗜讀老孟翻譯的《齊克果日記》、《恐懼與顫怖》,連他那時用的筆名「漆木朵」都覺得好。
 書房牆上掛著我畫的齊克果像,一頭蓬亂頭髮,瘦削長臉,很高的額頭,削下去的兩頰,尖下巴。特別是一對清澈透明的眼睛,像兩顆澄淨玻璃珠,冷冷地看著人間。
 後來見到老孟,總想起那張像,只是丹麥的齊克果白,台灣的孟東籬黑,齊克果更冷,孟東籬有台灣的熱。
 我在大學教書,請老孟跟學生談齊克果,他說:「不弄齊克果了──」
 老孟離開台大教職,在花蓮鹽寮海邊動手搭建茅草屋,實踐簡樸自然生活。八零年代,台北都會經濟繁榮,如火如荼,每個人都活得像熱鍋上的螞蟻,亂鑽亂竄。老孟帶著愛人孩子,丟掉大學教職,遠走鹽寮,去實踐他相信的生活。他使我看到真正的「哲學」,其實不是「學術」,而是一種生活。老孟是第一個,或許也是惟一一個──台灣在生活裡完成自己的哲學家。
 我去鹽寮找他,下了客運,往海邊走。細雨裡有鋼琴聲,我想是老孟在彈巴哈。順琴聲找去,看到三間草屋,一些舊木料的窗框門框,竹編的牆,屋頂鋪茅草,像在蘭嶼看到的達悟族杆欄式建築,有很寬的平台。躺在平台上,海就在身邊,海濤一波一波,也像巴哈。
 琴聲停了,巴哈卻沒有停。老孟走出來,頎長的身子,一身棉布衣褲,看到我躺在平台上,說:啊,你來了──
 老孟吃素,愛人也吃素,孩子上學,起先吃素,後來老孟覺得孩子應該有自己的選擇,我沒有問最終是不是也吃素。
 自然簡樸生活裡也有煩惱,老孟說鄰居朋友送雞來,他們不殺生,雞在海邊草叢繁殖下蛋,蛋孵出小雞,一代一代,雞越來越多,餵養起來也困難,老孟就在草叢裡找蛋,不讓蛋孵化。
 其實聽著海濤,看著海,老孟講什麼我都愛聽。關於他尋找蛋的煩惱,理所當然也一定是一個力行哲學的人會遇到的煩惱。
 我說:「老孟,你留在大學教哲學,就不會有這些煩惱了。」
 他在海邊勞動曬成紅赭色的長臉很美,一種在自然簡樸生活裡才會有的清明和平,然而老孟眉心有一縱深摺痕,他的憂愁在眉間根深蒂固,像一朵盛艷之花,知道無常,喜悅微笑也都是憂愁。
 我到東海任教,老孟也在東海,不教書,他愛上東海校園,應徵做掃地校工,學校不敢聘用,以為老孟別有居心,我知道他只是真心愛校園,真心想掃地。真正的哲學家常常是被一個時代誤解的人,莊子活在今天,老婆死了,鼓盆而歌,也還是要被誤解吧,但是在大學教莊子哲學則無關痛癢。
 我有時帶學生去鹽寮,跟老孟走走聊聊,學生畢業後,也自己去,知道世界上有一個人是為自己活著的,雖然來往不頻繁,也覺得心安。
 魏晉的「帖」,多是生活的輕描淡寫,讀帖時就思念起孟東籬,像一張彩色退淡的照片,像黑白,卻不是黑白。

〜蔣勳

貝森朵夫莊主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說時間能治療失去至愛之慟,只因離去者,未必真是至愛。真是至愛,人就命定只能忠於自己的哀傷。這是“愛別離苦”的底藴,一旦猝然臨在,原無所逃於天地之間。

換一個凝視點觀之:

與我們形影相依者,果真是愛之至深的人,五更夢醒,看著猶自沈酣身邊的摯愛者,到頭來也終不免一別,錐心的撕裂之苦,能不頓時襲來?

張愛玲說得好:如果我最常用的字是“ 荒涼”,那是因為思想背景裏有這惘惘的威脅。

在我看來,這惘惘的威脅所逼顯的無非就是來自時間的剝蝕力量。事實上,也只有在最親密的人身上,我們才嗅得到那始終氤氳不去的荒涼氣息。此亦無它,“別離”這字眼,對本就陌異疏離的關係是毫無意義的,它只隸屬於我們曾用全身心去擁抱、呼喚的親暱者或偶得相遇於存在深處的知音。

法語電影“愛.慕”開頭,美好的演奏會結束之後,鏡頭忽聚焦於家裡遭竊一幕。這幕,很容易被尋常看過,我觀片當下,卻如遭重擊,聳然而驚:若再牢固的門鎖,也擋不了竊賊的入侵,又如何抵禦如陰影般悄然掩脅而至的摧敗力量?

我當場就禁不住讚歎,電影開頭這兩幕,銜接得實在寓意深遠。只有看出它不是各自孤離的片斷,才俱見導演的深致用心:
若美好的演奏會,象徵晚歲生命最後的高揚 ; 演奏會之後,繼以家裡遭竊,就預示了與巔峰經驗交疊而至的深淵力量。

上揚,以至於瀕死,在我看來,隱藏生命裡的雙重悖論,已透過簡練有味的藝術形式獲得了深刻的表達。

我不由思及莊子大宗師篇所云:“夫藏舟於壑,藏山於澤,謂之固矣。然而夜半有力者負之而走,昧者不知也。”

原來,時間,從未能真正治療失去至愛之慟。它(夜半有力者)只會在不經意間,無聲無息地“偷走”曾予我們以堅實支撐的摯愛者,並將後死者給推入欲語無人的荒寒之境。

秋草獨尋人去後,寒林空見日斜時.........

這宛若被棄絕於世的空無一人之境,或許就是人世所能經歷最孤獨的一刻!

志學 2013.6.6 法國電影“愛.慕”觀影零縑

貝森朵夫莊主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Dear Veronica:

這熱烈的掌聲,果真鼓蕩著難可名狀的人文深度......
耐人尋味,也教人低迴不已.....
我喜歡妳的理解:“他們聽到我錯音以外的音樂與感情!“
適巧,這也正是我新近回應您一篇文字裡頭,試圖借助“otherwise than the notes”所傳達的幽微義蘊:
音樂,不只是精確的音符所對位而生的精嚴結構,還有更多潛蘊的質素悄然掩映於結構之外.....
所以,即令是錯音,在飽富靈性深度的音樂人手裡,也傳達了某種震顫於音符之外的心靈悸動 。
可惜,我未得親臨現場而只能在腦海中想像這謝幕的場面。即令如此,此情此景,已自教人動容!




Veronica加拿大Victoria巡迴首演2013
今晚剛結束在Victoria 獨奏會首演,
面對的是維多利亞音樂院的學生與老師,我特別的緊張!

熱烈揮灑著壓軸的夏康舞曲,儘管自然流露澎湃情感,但我覺得實在彈錯很多音,許多處理不細緻,
當音樂結束在最後一個D小調和絃,
我有點兒沮喪的與觀眾鞠躬...

但我看到大家熱烈的笑臉,拍不完的手,而且,竟然,全場起立給我鼓掌...
我~要哭了...

他們是一群愛聽也常聽古典,甚至是鑽研古典的人們。他們聽到我錯音以外的音樂與感情,
突然,一股被懂了的感受溫暖著我... 要再繼續激勵自己,努力下去..
Veronica的維多利亞首演巡迴 6/22,23 (六、日) 2:30pm 加拿大行前音樂會,鋼琴獨奏會&Veronica的作曲與改編室內樂 @藝術莊園 7/3 (三) 7:30pm 鋼琴獨奏會 'German Form, Spanish Soul' 地點:Phllip Young演奏廳 7/4 (四) 鋼琴大師班 維多利亞音樂院夏季Academy教學 地點:維多利亞大學音樂系 7/5 (五) 7:30pm 鋼琴獨奏會 地點:Calton House, Victoria 7/6 (六) 7:00pm Veronica的作曲與改編 地點:St. Mary Anglican Church, Oak Bay 7/8 (ㄧ) 2:00pm 鋼琴獨奏會 維多利亞城堡 7/8 (一) 7:30pm 私人沙龍鋼琴獨奏會
發佈者: 維若妮卡 Veronica Yen

貝森朵夫莊主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Otherwise than the notes............

琴音裡絕美的感動,每在琴音之外。
它恍然是經由琴音而召喚出的“綿密餘韻” ; 一種烘托著琴音,又非琴音可限的神秘縈繞感..........
這縈繞感,顯然不是單憑聽覺可以接應的,它悄然收疊於更深的脈絡裡。
在我看來,若於此深層脈絡隔膜無感,終難善體“琴中之趣”
這意味:琴音不只是琴音本身,琴音而外,另有底藴~
一種將演奏者和聆聽者給連結為一的生命態度。

Veronica一段回顧文字,恰好對此作出了生動的例示。
她寫道:

“讓大家環繞著的音樂會^^
直接溶入主人的生活:主人的藏書,就是音樂廳的反響板...
音樂,與他經年咀嚼的書本兒一同共鳴。
我們所聽見的,不只是頂級鋼琴,還有,一種虔誠的生命態度...
因為,音樂,就是生活!!”

她一眼洞穿:“我們所聽見的,不只是頂級鋼琴,還有,一種虔誠的生命態度...”

我想,正是這將演奏者和聆聽者給包攏為一的生命態度,賦予了琴音以層次豐饒的底藴,並讓聆聽者得以通過演奏者指下內藴深沈的動人琴韻而更深地映照出那同樣深藏於自己內心深處的感動。

這是獨屬高山流水的知音間才可能交光暉映的感動!
感動,不只是為了檯面上的璀燦奪目的輝煌瞬間;
更在能冥心默契:聆聽者若有幸經由琴音的神祕引渡而得以在難言的精神高度上飽覽冰河極峰的壯麗風光,那背後實離不開演奏者在琴鍵功夫上備極艱辛的“攻頂”過程。
幽隱暗處的“孤獨”,或許隱蔽而不可見........
涵泳精熟而漸臻邃密的內運過程,卻讓善體人意的聆聽者,滴滴在心,實存可感。
琴音,於是而得還原到遠比其自身更大的“存在基底”,而成其為通往私密浩瀚感的“祕徑”!

即此而言,Veronica或許也意識到了:
某種不可見的力量,正經由她婉轉流逸的樂思,引發了難以言喻的深祕連結。

以4/20演奏會現場為例,我隱然從中窺見:

不論是化身為反響板的莊園藏書;
是維也納造詣精深的百年鋼琴工藝;
是克林姆魔幻攝人的金箔光影;
是蟄伏書扉深隱處的哲人精魂;
是莊園主人寂寞獨尋多年的夢想;
是當Veronica進入“人琴合一”的詩意瞬間,飄然如墜暈眩、渾然忘我的聆聽者;
是永遠活在於愛樂者魂命深淵,而從來不曾真正死去的Mozart、Schubert、Granados或Chopin.........
一切的一切...........
都在您指尖輕撫貝森朵夫琴鍵的霎那,匯流為深淵與深淵間的響應..........
這響應,命定只能在深秘的“相遇”裡發生。

此則如華嚴經所提到:

因陀羅將世界做成了一張網,網上的每一個繩結處都綁著一顆珍珠。每顆珍珠不僅通過因陀羅網與其他珍珠相聯繫,而且,每顆珍珠表面還能映射出網中的所有其他珍珠。

我從中恍然有悟:
最美的琴音,必將引導人回歸到那重重無盡的感動線索所交疊穿梭成的
因緣漩流...........

此亦無它。
人原是依於感動而生,感動又離不開隱蔽而不可見的因緣漩流。
藝術的意義,就在啓動那由暗處現身為可見的隱蔽力量。
人於焉得以回歸作為存在根底的整體性支撐力量,而讓懸隔心頭、耿耿於懷的“空缺”,至此可以收歸在“因陀羅網”所象徵的“無盡法界”,大海浮漚之銷泯於萬頃汪洋..........
就某一個對絕大多數人仍保持隱蔽的意義而言
這就是一切偉大的藝術裡,內藴深沈的療癒力量。
法蘭克福學派阿多諾不愧是貝多芬的知音。他在“Beethoven: Philosophie der Musik”裡寫下這麼一段雋永的文字:

“我們不了解音樂~是音樂了解我們。在音樂家與外行人皆然。我們自以為與它最親之時,它對我們說話,帶著傷心的眼神等我們回答。”

這正是人與看不見的力量魂命交感、相依而生的動人表述。

人,不只是依附一切可見的現實力量而活,我們更依靠那看不見的支撐力量而活。
這力量奧祕幽玄,邃密入神,有人稱之為上帝,有人視之為無盡法界的神秘力量..........
跳脫一切語言名相,我以為,這落在無限遠的凝視點之外,不可見、卻給予堅實支撐的淵默力量,就是人的詩意棲居之所。
即此而言,巴赫、莫札特、舒伯特、貝多芬、蕭邦的音樂,都是環抱我的精神家園.......
他們從沒真正死去,事實上,這些浩瀚淵深的音樂精魂,甚而可以跨越兩、三百年的時空而構成一個愛樂者厚實強韌的存在基底。
我每畏嘆這跨度達兩、三百年時空,而通過“the fingers with ecstatic spirit”所帶來的深邃“相遇”。
事實上,也只有發生在存在深處的“相遇”,才讓人瞬間被席捲於一場跡近“色授魂予”強度的深烈攪動。
這攪動,直抵深蟄魂命底藴的“空缺感”。
這就引發某種斂伏深遠的動力,讓天地間飄零無寄的存在(聆聽者),得以經由琴音的膚慰(演奏者),而重新找回那失落久遠的親暱連結..........

志學2013.6.26午後哲思零縑

貝森朵夫莊主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川端康成題下的深奧幽玄四字,正是"棋靈王"裡多次出現於塔史名人對弈棋室的書法。在我體會裡,這四字說的就是德勒茲晚歲捻提的"內在性",就是余師所云"神佛環繞的深泉"。

志學2013.6.25心影殘箋
●深奧幽玄

這是川端康成的親筆墨跡,我第一眼看見時,被這四個字的涵義及充滿氣勢的書法震撼到了。
川端康成外型清癯瘦弱,其書法卻呈現出如此深厚壯闊的氣勢。
深奧幽玄指的是:
非常深奧的道理或事物,通常指學問。
深不可測,窮經皓首也探究不完的東西。
值得花一輩子時間去深究,不過至死都不見得能真正了解的事物。
這四個字常被懸掛在日本的圍棋社、練習場,或是比賽場所。

在你生命中有哪件事是深奧幽玄,一輩子都無法真正了解的?

貝森朵夫莊主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Close

您尚未登入,將以訪客身份留言。亦可以上方服務帳號登入留言

請輸入暱稱 ( 最多顯示 6 個中文字元 )

請輸入標題 ( 最多顯示 9 個中文字元 )

請輸入內容 ( 最多 140 個中文字元 )

reload

請輸入左方認證碼:

看不懂,換張圖

請輸入驗證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