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北方人的巴赫的评论
某种喜欢,《北方人的巴赫》
“这些音乐无论多么寂寞,多么少有人知,他们仍然‘是一种贴近皮肤的温润的渗透,你要相信他们终将抵达心脏。’请相信,我用时间和生活诚实地验证过。”
——马慧元
有时候我会觉得,自己“喜欢”某件事物是不是有些过于苛刻。比如不愿意和只听过《后来》的人谈论刘若英,不愿意和只知道《G弦上的咏叹调》的人谈论巴赫,不愿意和只看过《挪威的森林》的人谈论村上,甚至——有些,连名目都不愿意说出来的喜欢。于是在这样一个信息丰富又快速的时代,我有些怀疑,喜欢一样东西并且纵向深入逐渐加深了解——或许也是为了证明自己真的喜欢——是不是有其必要。直到我看见马慧元和她的《北方人的巴赫》。
是南京最大的一家先锋书店,由地下车库改建而成,穿过排列着沙发和彩色桌凳的庞大书架,《北方人的巴赫》就静静地躺在最深处的一处音乐专柜。我一直觉得这本书永远在一个最适合它的地方与我相遇,比如这家当年由一个落魄青年在某个雨夜决定建立的书店,在比如后来出现在上外有些暗淡布满了旧书的图书室,还有自修室一堆课本中某个男生手边…如同它本身文字一样淡定悠然。
还没有正式地说,《北方人的巴赫》是一本音乐随笔。同样是这一个信息丰富快速的时代,马慧元在异乡某些寒冷温暖的地方,将那些音乐缠绕在各个角落。她坐在教堂里巨大亲切的管风琴面前,蜡烛不温不火地燃着,“光影随着迟疑的琴声徘徊在整个巨大的空间里”,不管是音阶还是练习曲,一点点慢慢弹来;她在异乡收拾房间,在那里放上巴赫,“以恭敬的姿态活在巴赫之中——在这个有尘埃有音乐的无常世界”,无声的打扫似乎也和巴赫有那么些联系;她在雪影离离的月夜把勃拉姆斯开得很小,“让它们都缩成温柔羞涩的手指绕拨着月光”,细细瑟瑟的琴声在月夜被拉得很长很长;再或者她在图书馆幽暗的乐谱区、CD区,随便捡出一张塞上耳机,有多少人在面前趟着巴赫的溪水而过。
或许马慧元正是我心中那个行者,不论这世上还有多少人信仰古典乐,静静地延伸延伸,不论这世上还有多少人喜欢,静静地延伸延伸…正如封底上马慧元所说,“不管这世界上发生什么,有多少游戏、厌倦和绝望,都有那么一种音乐,温暖得持久而真实,与人不离不弃”,《北方人的巴赫》不仅仅是音乐笔记,就连不怎么听古典乐的人,也能看见一种我所认为的“喜欢”应该抱有的态度和持有的方式。听着巴赫时窗外的汽车喇叭,一本书的落地,都不是尘世的侵扰,而属于巴赫本身。那样的喜欢,正如同巴赫的音乐,他所唤醒的,是你自身长眠的某一部分。
将一切喜欢至深的刻入骨髓,如那张岱所说:“人无癖不可与交,以其无深情也;人无疵不可与交,以其无真气也”。痴情在现世看来倒更多是白痴的表现,可滚滚潮流一日三变,追逐之人犹如水中浮萍,既无如痴如醉的喜好,便享受不到痛在其中的畅快;既无一个真性情,便也像随意漂走人生,连做梦也不如了。
说的似乎离题很远,那么也不怕更离题一些,书的序作者是我一直很喜欢的陈村,他说音乐是不能被人写出的,他也无法写出马慧元。自然,我说马慧元闲适温暖也“如画光一样无效”,我所期望唤醒的,是这个世上对“喜欢”的持久延伸。最后要说的是,这书是真正的“书”,字号偏小,没有插图,或许“喜欢”书的人会需要这条信息吧…
某种喜欢,《北方人的巴赫》
“这些音乐无论多么寂寞,多么少有人知,他们仍然‘是一种贴近皮肤的温润的渗透,你要相信他们终将抵达心脏。’请相信,我用时间和生活诚实地验证过。”
——马慧元
有时候我会觉得,自己“喜欢”某件事物是不是有些过于苛刻。比如不愿意和只听过《后来》的人谈论刘若英,不愿意和只知道《G弦上的咏叹调》的人谈论巴赫,不愿意和只看过《挪威的森林》的人谈论村上,甚至——有些,连名目都不愿意说出来的喜欢。于是在这样一个信息丰富又快速的时代,我有些怀疑,喜欢一样东西并且纵向深入逐渐加深了解——或许也是为了证明自己真的喜欢——是不是有其必要。直到我看见马慧元和她的《北方人的巴赫》。
是南京最大的一家先锋书店,由地下车库改建而成,穿过排列着沙发和彩色桌凳的庞大书架,《北方人的巴赫》就静静地躺在最深处的一处音乐专柜。我一直觉得这本书永远在一个最适合它的地方与我相遇,比如这家当年由一个落魄青年在某个雨夜决定建立的书店,在比如后来出现在上外有些暗淡布满了旧书的图书室,还有自修室一堆课本中某个男生手边…如同它本身文字一样淡定悠然。
还没有正式地说,《北方人的巴赫》是一本音乐随笔。同样是这一个信息丰富快速的时代,马慧元在异乡某些寒冷温暖的地方,将那些音乐缠绕在各个角落。她坐在教堂里巨大亲切的管风琴面前,蜡烛不温不火地燃着,“光影随着迟疑的琴声徘徊在整个巨大的空间里”,不管是音阶还是练习曲,一点点慢慢弹来;她在异乡收拾房间,在那里放上巴赫,“以恭敬的姿态活在巴赫之中——在这个有尘埃有音乐的无常世界”,无声的打扫似乎也和巴赫有那么些联系;她在雪影离离的月夜把勃拉姆斯开得很小,“让它们都缩成温柔羞涩的手指绕拨着月光”,细细瑟瑟的琴声在月夜被拉得很长很长;再或者她在图书馆幽暗的乐谱区、CD区,随便捡出一张塞上耳机,有多少人在面前趟着巴赫的溪水而过。
或许马慧元正是我心中那个行者,不论这世上还有多少人信仰古典乐,静静地延伸延伸,不论这世上还有多少人喜欢,静静地延伸延伸…正如封底上马慧元所说,“不管这世界上发生什么,有多少游戏、厌倦和绝望,都有那么一种音乐,温暖得持久而真实,与人不离不弃”,《北方人的巴赫》不仅仅是音乐笔记,就连不怎么听古典乐的人,也能看见一种我所认为的“喜欢”应该抱有的态度和持有的方式。听着巴赫时窗外的汽车喇叭,一本书的落地,都不是尘世的侵扰,而属于巴赫本身。那样的喜欢,正如同巴赫的音乐,他所唤醒的,是你自身长眠的某一部分。
将一切喜欢至深的刻入骨髓,如那张岱所说:“人无癖不可与交,以其无深情也;人无疵不可与交,以其无真气也”。痴情在现世看来倒更多是白痴的表现,可滚滚潮流一日三变,追逐之人犹如水中浮萍,既无如痴如醉的喜好,便享受不到痛在其中的畅快;既无一个真性情,便也像随意漂走人生,连做梦也不如了。
说的似乎离题很远,那么也不怕更离题一些,书的序作者是我一直很喜欢的陈村,他说音乐是不能被人写出的,他也无法写出马慧元。自然,我说马慧元闲适温暖也“如画光一样无效”,我所期望唤醒的,是这个世上对“喜欢”的持久延伸。最后要说的是,这书是真正的“书”,字号偏小,没有插图,或许“喜欢”书的人会需要这条信息吧…
全站熱搜
留言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