接續『寂然有感,若有所遇........』

http://www.wretch.cc/blog/jjs0035/17157205


從“相忘於江湖” 到“一意孤行”



朱志學寫於 2010年12月21日 17:52





最讓蔣勳老師流連忘返的佐倉步道入口距我住處僅三百公尺,天色敞亮的話,可以從山上俯瞰空闊無涯的太平洋海景。即令天候欠佳,還是會另有驚喜!那表示你會在細雨紛飛中置身於蒼茫的雲氣間,如入世外仙境。


我每愛在煙雨飄渺的時分上山,享受並未此流連忘歸,不忍遽去.............


跟我一樣喜愛森林浴的朋友,很適合在佐倉步道雲煙蒼茫的林中小徑散步優游,空氣中漫溢的芬多精與迎面撲鼻而來的天然植物香氣,平日遍染煙火之氣的身體彷若也一時塵囂褪盡,在明淨的天地間,一剎時清新鮮活了起來!


這就是我在自家一方天地默默孵育的新生活。
我承認這樣的日子對許多人而言,可能是一種存在中不能承受之輕......
但我一點也不在乎.....
這是我的人生,而生命只有一次..........
我情願將自己的餘生就置放在自由與虛無的邊緣,叩問存在的深蘊............
也許,這看似寂涼的日子,少了“相濡以沫”的人情呵護,焉知在另一個不可見的向度上,我比一般人競相投入的世俗追求,更酣暢地印證了什麼叫“相忘於江湖”的快意!


芥川龍之界有一語說到我心坎:“人生及不上一行的波特萊爾!”


這種人看似耿介偏激,完全無視世俗信奉的權威與價值標準,只一意孤行地獻身於獨屬自己的真理。


但我以自身的體會,確信他們是幸福的!
此幸福者無他,就是離開“屈己從人”的媚俗與自虐,只選擇成為自己。


顯然,這種幸福無法被外在的賦予。
因為,它意味著迴向內在以抵達自己的深度......
意味著在深沈的臨在中,徹底地迎向自己,而渾然無視於符合別人。


我偏愛這等人身上還保有的野性氣息與浩蕩生命感.....
在世俗成就的標準上,他們或許只是流落無歸的匱乏者.......
但只要你能夠看進他們眼裡閃耀的光芒與自信,
你會驚訝:
他們活得好像他們是全世界最富有的人。


這份“自信”,從何而來?
關鍵就在一個“安”字!
有“相忘江湖”之“安”,乃有“一意孤行”之“信” !


相對地,一般人的“安”是建立在“相濡以沫”的基礎上,那麼他的“信任”,就不是指向生命的自足自恃,而是押注在如何免於被“他者”給背叛!


這種信任何其脆弱?
它每天覬覦於他者目光的關注,
它每天顫慄於人情世態的炎涼........


這樣的人生只是永無止境的怖畏與信念的崩解過程......


於是,我更清晰地看見自己生命的根底,到底依何而活?
余德彗老師有一語說得傳神:“下身落命”!
人必須站立在生命底線,“下身落命”的活。
“下身落命”地去活的人,自然漠視世俗的成就指標。
這意味:
價值的決定權回歸到人自己身上,而不再交給任何外在的權威或終歸煙消雲散的世俗承諾..........


於是,
他們終於走進了那幾乎“空無一人”的存在......
這一刻
諸神退位

所有外在於人而被人所依賴的價值體系,自此崩解......................

唯一必須面對並傾聽的,只有來自內心的神聖召喚............

真理於此,不再是定於一尊的規範性價值。
而是全然個人性的精神動向.........

這種精神動向
蘊蓄無限可能性與萌生性的命運感受..............

除了成為自己,他沒有任何虧欠與義務。

杜斯妥也夫斯基筆下一位人物典型~“伊凡.卡拉馬助夫”,
在此是深具啓示性的..........
我永遠難忘他的“卡拉馬助夫弟兄們”書中,那位最具叛逆性的伊凡.卡拉馬助夫對他的弟弟艾利沙一番離別贈言,是如何在我靈命深處刻縷下不曾磨滅的印記:

“我要去歐洲,雖然我明知我只是去到一所墓地,但我也知道這墓地於我,非常的親切。可愛的死者,葬在那裡,覆蓋在他們身上的石頭,每一塊都在告訴世人:這曾是無比熱情地生活過的生命,這曾是無比狂熱的一位信仰者~信仰於自己的成就 自己的真理 自己的戰鬥 自己的知識 ,故而我知道,我也確信,我會跪下來,親吻這些石塊,為死者哭泣”




兩種信任:相忘於江湖 或 相濡以沫
朱志學寫於 2011年1月7日 1:03


Chia-ning Yang 關於今天演講所說的"信任",我還是不懂,如果說情人間的背叛不是打破我們對他的信任,那麼這又算什麼,而且"信任"又是指什麼??
1月6日 22:54 · 讚



朱志學

很好的問題^^
試著不帶情緒地看清以下事實:

當我們覺得被“背叛”,
那是因為對方“冒犯”了內植我們意識深處的“框架”。
這框架反映了我們無意識中承受的制約,不管這制約來自語
言、習俗、文化、社會、傳統、時尚流行........
...
我們越缺乏安全感,對這些框架的依附就越深。
就越在乎對方生命的流動性,是否踰越了我們恃以強化自我
認同的框架..........
這顯示:
這轄制我們視域的“框架”,正是我們據以建立自我認同的
基礎。
冒犯它,形同削弱我們的自我感。
我執深重者,很難不陷落憤怒的漩渦..........

假如我們不幸淪為這種人,那就只好隨時準備受傷。
因為沒有生命是不流動的!
不接受它的流動,就是逼它窒息,逼它虛偽。

只要一個人還洋溢豐盛的生命感,
他必然依循自己的流動韻律,在不斷嘗試與修正的摸索歷程中逐步靠近讓他可以安然自適的“位置”~即令這個位置可能意味著與你遠離。

所以,當我說到“信任”,它意指全然不同的品質。
在這種信任裡,不包含任何人為設定的框架。
它意指:信任生命的“流動”本身~
信任那曾經一度“與你相遇”的生命,有權利、也有全然的自由在與你“擦身而過”之後,繼續選擇流浪,繼續向未知叩問,直到他終於在“如魚得水”的身心安然中找回那真能自內在引發強大迴盪的深密連結.................

妳所謂的信任,是落在“相濡以沫”的層次。它本質上是“依附”與由此延伸出之恐懼與控制;這等“相互取暖”的信
任,好似一雙緊握的拳頭。(觸處成滯的迷情)
我試圖揭示的信任,則落在“相忘於江湖”的層次。它本質上是“無待”,與由此延伸出之靈動與自信。這等“自足於內,無恃於外”的信任,形同一雙徹底鬆開的手掌。(出入
自在的閒情)
這樣的信任,是永遠不會受傷的信任。
它穩穩安住在身心安適的平衡中,微笑面對緣份的離合聚散
起落無常..................
它找到獨屬自己的親密連結,也祝福一切與己無緣的“他者”找回自己失落的親密連結。

迴盪之所在,就是感動之所在,就是身心安然之所在。
自己心安了!就不需要誰來迎合自己狹仄的框架。
在這樣的信任裡,沒有框架,也沒有背叛。
只有開闊的生命感汩汩流動在兩個身心安適的獨立個體之間。

這才是真正的信任~
"相信"生命會自尋出路,所以"任隨"生命的流動..........

星期五 2:22 · 讚



朱志學
Ask:

只是我覺得你的信任與情人間所講求的不一樣ㄟ 若是情人間的相處是像你所說的信任 那我想根本就不用在一起阿 因為雙方都不知道對方是不是我安然的位置 這樣在一起有甚麼意義?! 不過你對信任的解釋我認為是有恰當的 只是用在這個有關愛情的問題 或許就不能這麼解釋了

Reply:

在一起不是為了確保開花結果,而是為了在受苦中達成更高
的學習,以徹底淨化自己的幼稚!
顯然,
開闊的信任,原不屬愛情所有。
前者“相忘於江湖”;後者“相濡以沫”。
它們各自在不同的層面運行。
“未經昇華”的愛情,其本質原建立在對謊言的維護~維護
那游談無根卻足以強化“自我幻見“的美麗謊言。
謊言終歸幻滅。
夢境終歸破碎!
承諾終歸落空.......
但夢碎的經驗是好的,它原是成長必經的學習。
入其非以成其是..........
生命在"成其所是"前,還能有別的道路嗎?

星期五 2:51 · 讚



Chia-ning Yang 謝謝老師的回應,但我想這對我以前的價值觀念不同,需要好好的想想,思考一下><
星期五 6:53 · 收回讚 · 1 人



朱志學

價值觀念是死的!
不要輕率盲從。
該追溯的是~
那外在於你的價值觀念
是經由如何的過程
逐步內化到你的意識深處,
並進而轄制了你的情緒、反應與行動。
才算為自己找到了一個“不受人惑”的立足點。
星期五 17:32 · 讚 · 1 人



Vais He

我覺得"信任"是很單方面的
所以沒有所謂的''背叛信任''這件事
因為只要只要相信生命的流動並任隨他
那麼就不會發生背叛信任這件事
然而在愛情中 我們因為愛一個人
而設定一個框架是屬於自己和所愛的人
要求雙方都要緊守住框架內的一切 將我們的"信任"給縮小了~
星期六 0:06 · 收回讚 · 1 人









空之冥想~從“緣起性空”到“色不異空”
朱志學寫於 2010年12月21日 1:25

ㄧ 所發生的不是我,我只是它發生的空間~Echart Tolle


二 “空”不是一無所有,而是回歸“物化”之前那飽蘊萌生性與無限想像可能的“生命自體”~就這意義而言,“空”指向那“遺忘的存有”......
緣起性空,不是對空之為物進行“邏輯分析”式的定義。
這頗具解構意味的描述,只是為了拆碎一切架構在生命自體上的思維框架,以“側顯”現象背後兩極互函 幻化生成的“飽滿”空性。

緣起觀無非是為了引導在規範性語言的搬弄下限落于顛倒癡迷的俗情眾生,回歸那隱伏于僵硬的現象底層下的空性(色即是空)~此所以“空性”非關有無,亦非斷滅的虛空。它不落對象化的定義,而只是蘊生於現象底層那靈動不羈的流動性。

此所以天台宗圓教義下的佛性,非關敻然絕俗至不染塵埃的清淨自性,而是不落邊見,“不斷淫怒痴而成解脫”的不二實性。





三 柏格森~“純粹時間”的生命大師。他要修練的就是在時間裡的流動..........





四 探究真理最快捷而確實的方法,就是透過死亡“躍”入“未知”............

柏格森(Henri Bergson)這“躍”字,寫得傳神!
躍:懸崖撒手。

徹底跳出把“存有”鎖入思維硬繭的“對象化”活動,直接臨在于“物化”前的未知,讓飽蘊萌生性的奧祕自行揭露自身.............


五 當烏雲被光吻著時,便成天上的花朵~泰戈爾



高空不生蓮華.........
意識狀態的轉化,亦同此理。
天台“性惡論”所示:“不斷淫怒癡而成解脫”,一如泰戈爾筆下經由陽光親吻而發生蛻變的烏雲......
色不異空,烏雲與花朵亦是不二。
真空妙有,顯隱互具,唯執色昧空,得少為足者,固不足語此.......





人只是一部機器
朱志學寫於 2010年12月21日 0:53
第四道大師葛吉夫的洞見:人,只是一部“機器”。


上學期期末,我負責報告鄔斯賓斯基的“奇蹟探索”。
引述葛吉夫這項洞見時,就備受在座同學質疑~人明明就是人,怎會是一部機器?
這洞見顯然冒犯了很多人呵護備至的“自我認同”。
但我確信余老師完全明白我不是在胡言亂語。


我試著重述我的理解:


人,並不現成地已然成就了他內具的“人性可能”。
事實上,在成其為人之前,他喪失本真性的存在模態,確實更接近一部機器~


事實上,人,按它目前的樣子,早就深陷于一個“人為設定“凌駕于”存有自體“之上”的非本真狀態。


一個近於機器而遠離人性的“非人”狀態。


何則?


機器只能在被設定的軌道或流程內不由自主的運轉,它無法擁有做“選擇”的能力。
人呢?也每跳不開制約自身視域的思維框架,起心動念,都被拘役在特定的觀物方式.........
這樣的“人”,還有能力貫徹他的自由意志嗎?
不!
他只能在想像中幻想自己有自由意志。
實質上,他根本沒有獨立做選擇的能力。
真相是~
某種超乎個體的集體盲趨力,驅使一個被奴化的心智在做選擇.........
這樣的選擇,只是人為設定下的產物。
解除設定前,人是不可能擁有做選擇的能力的!
就這一點而言,人與機器處境相同。所有的運轉都是被設定的!

我們常誤以為是我們自己在做選擇。
其實,這只是讓自己比較好過的美麗幻覺。


一如消費者的選擇每受到廣告的催眠,或時尚流行的煽惑...........
其實,除非是徹底的覺悟者,人的選擇只是反映他所受到的制約。
例如:在拜金主義的制約下,"選擇"一個可以作為長期飯票的對象,並說服自己相信,這就是愛情了!


其實,真相是金錢這個“上帝”驅動“著人”在做選擇。
不論是婚姻 愛情 工作 消費.....
人只是“奉行”那轄制自己的盲趨力量,而從來不曾有過真正的“選擇”。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貝森朵夫莊主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