論學瑣記:從主體中心到不可化約的意象
朱志學寫於 2011年6月11日 8:54
Porsche Lin
教育,只是良心事業罷了。
http://tw.news.yahoo.com/article/url/d/a/110609/11/2t0dr.html
中研院報告 教授薪資輸小學師-Yahoo!奇摩新聞
tw.news.yahoo.com
中央研究院公佈一項研究報告,替國內的大學教授抱不平,說他們薪資不只低於美國、日本和香港,整個教職生涯結算下來,薪資加上退休金,甚至比國小老師的總所得還少了1000多萬,....
23 小時前 · 收回讚 · · 分享
你及其他 6 人都說讚。
Porsche Lin 問題是,現在大學裡的教師卻常常得作小學老師(階段)就應該做好的事:人格與品德教育。
這比什麼都重要啊。
賃爸可以窮一點,但不能沒格調、不能沒品。
那是成為正常人的最低標準與起點。
23 小時前 · 收回讚 · 8 人
朱志學 痛快之論^^老兄可算是教育界的稀有動物!可喜可佩^^事實上,會在乎這些量化標準,並為此憤憤不平的老師,不論是身居大學講堂或中小學教職,期待他們能負擔人格與品德教育,寧非緣木求魚?
22 小時前 · 讚
Porsche Lin 志學兄,如果您曾注意日治時期的台灣教育就會發現,雖然是所謂的殖民地教育,但在「皇民化」之餘,其教育內容與
日本本土無異,重視並真正落實五育均衡。
我曾與多位中南部鄉下接受日本教育的老人長聊,驚訝於這些一生務農的老人竟然閒暇的興趣是拉琴、唱南管、讀日文版讀者文摘及最新農業書籍、並且能將人生經驗與生活和職
業串連,說話用詞的文雅與思維邏輯之清晰令我折服。
老人們娓娓道來他們國小畢業旅行時日人教師與校長如何安排學生熟悉並深入認識自己的土地、外出旅行的行為規範、對廣大世界應抱持的眼光與態度...等,這些基礎教育竟然影響他們數十年。
22 小時前 · 收回讚 · 5 人
Porsche Lin 若執行教育者能把國民基礎教育看成是一個國家最重要的工程,瞭解其影響力可能達數十年,能察覺各專業教育的嚴格要求是為了往後社會安定與強大生產力的來源,那身為各級教育的教師應該都會感受到自己的責任與壓力是十分重大的
。
其實我很同意、也一直認為幼兒教育與國小教育的教師應該要用最頂尖的老師,因為那是起點。
不過我是不知道我還能忍受多久啦.....哈哈。
22 小時前 · 收回讚 · 4 人
朱志學 林兄所論,開人眼界^^也令我對日本這民族情感益發錯綜如絲.........一方面它有過人的開闊眼界;一方面它又有極其狹隘又死不認錯的國族主義。我寧可相信一個個獨特的個人與可遇不可求的殊勝因緣,而拒絕輕信任何抽象的國族符號或專業階層。與其相信日本、中國或台灣這些“一時一地”的政權符號,我更關注的是一個個在歷史的夾縫中傲然自立、逆世獨行的天才。
22 小時前 · 讚 · 1 人
朱志學 政權是一時的、政策是一時的,專業階層、門派學閥都是一時的!這一切都服膺興衰起落的歷史定律。可敬者在不為一時一地所拘限的文化根苗:它可以在最惡劣的歷史形勢下,依然無視花果飄零,悍然靈根自植......
22 小時前 · 讚 · 1 人
Porsche Lin 中國不全然不好,有問題的是他的政治路線與這百年來過於
自卑後轉為狂傲的民族意識反撲現象。
日本也不全然好,過度的壓抑、玉石俱焚、不到最後不願放
手、近乎偏執的極端個性也影響了他的國力。
但我最關心的還是,那台灣呢?
22 小時前 · 收回讚 · 1 人
朱志學 台灣受制長年的精神分裂就更無可救藥了>
21 小時前 · 讚 · 1 人
Porsche Lin 我引用日人治台的教育狀況為例,只是要凸顯一個值得深思的心態:即使當時台灣是殖民地,但是日人認為台灣是日本國土的延伸,是同一國,是要在台灣當地紮根久留的。因此規劃與建設不僅與日本本土同步,甚至有部分建設還超越當
時日本本土。
KMT從一開始來台灣的心態與目的就與上述不同,當然6
0幾年來演變而成的發展方向大相逕庭。
如同志學兄所言,台灣最急迫的其實是主體意識的確立與釐清,但從現在開始重新紮根不知道來不來得及?
21 小時前 · 讚
朱志學
林兄用心深遠,令人感佩。可在早進入“後現代”的今日談“主體”意識,總覺得處處都是陷阱。這關係到我們使用主體一詞時牽涉到的隱微“預設”與由此預設決定的“理解模態”。台灣族群紛繁,各有其不可化約的歷史脈絡。那麼,請問:要以哪個族群的歷史記憶為主體呢?所云“愛台灣”三字,又依何而界定呢?當任何政策的制定,注定不可能面面討好時,又該以“誰”的族群利益為優先遷就的“主體”?現象學的啓發,讓我不再相信“主體”,也不敢輕用“主體”二字。“界定”主體的定義過程隱含太多的“語言暴力”與“思維暴⋯⋯更多
20 小時前 · 讚 · 1 人
Porsche Lin 志學兄學富五車,所言發人深省。我倒認為台灣「主體性」的概念與主角不應該是族群,而是這個島(這塊共同生活的土地)、這個國家表現出來的意象與格調。就像一個人一樣,在旁人好友間,您的名字、您這個人代表的意義與給人的印象倒底是什麼。
任一族群、不同血緣,都可在一個正常運作的國家中、在法律保障的範圍內自由思想與生活。志學兄提到的「主體性」可能發生的問題其實是國家內部內政的問題,的確需要深思重整。而我要表述的是整個國家對外的態度、在地球村中給其他居民的image,及一個完整正常國家該具備的條件。更甚者,要問的是我們在世界上其他人的眼中,到底是不是個完整正常的國家?
20 小時前 · 讚 · 1 人
Porsche Lin 所以,到底台灣的image是什麼?
20 小時前 · 收回讚 · 1 人
朱志學 林兄果真是通達之士^^image就是個很高明的字眼。我最近鑽研的“空間詩學”就讓我對意象這兩字被嚴重忽略的高度價值,有了全然不同的體會。巴舍拉洞見深睿。簡言之:意象,不等於對象。它代表全然不同的“觀物方式”。“對象”是受制社會化或歷史記憶的舊有認知框架而決定的,它構成了“催眠並轄制我們的常規世界”。“意象”則靈動遊走於世界的“邊界”。它是跳脫一切舊有認知框架並足以昇華此常規世界之“想像力”的產物:它非按族群、政權、階層、專業、身分、地位或特定的歷史經驗來定義,而是一種姿態,一種樣貌,一種風格,一種存在方式。 是的,一種氣質,一種深淵在前卻淡定自在不改常度的寧靜眼神。我們在這次日本海嘯與核災事件,已充分見識到某種集體的文化教養所薰習出之超邁眼界與過人氣度。這是櫻花的意象,對現實苦難的昇華;也是日本文化以驚人的內化力觸動到日本人魂命深處的風格所在。
20 小時前 · 讚 · 3 人
Porsche Lin 對志學兄的引述除了按讚再說一次「讚」!
這就是我理想中的想法。只有共同內化的image,對台灣這個國家、這片土地。而沒有族群、人種或其他分類化的多餘思維。
正常的一個家庭,家裡的每個成員不都該是這種想法嗎?
19 小時前 · 收回讚 · 1 人
- Jul 02 Sat 2011 02:47
論學瑣記:從主體中心到不可化約的意象
close
全站熱搜
留言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