聽雨的冥想
朱志學寫於 2011年9月10日 17:04


“眼睛的溫室裡
她收藏了一個寫詩的男人
或許雨聲並非完全徒然
來到那則眾歇喧闌的午后
坐在後院陰涼的舊事裡
聽盡天涯襤褸斷句的湧入“

亦問候志學先生~

Re: “別有根芽,不是人間富貴花:兼評電影版周漁的火車 ”





關於聽雨的冥想:


不是每個客人都自然留存在記憶裡。
可我一直都記得舒國治初次訪我的情景。
那畫面依稀是濕潤的!
只因伴著窸窣的雨滴聲.........
原來,他抵達門口的午夜時分,突然飄起雨來.........
兩人沒打傘,只能倉促進房。
沒想這位老兄逸興不減,轉頭就興奮地對當時尚未結儷的女友說道:

“太好了!今晚我們可以聽雨入眠^^.........”

這話讓我倍感驚奇!
舒國治那亟待聽雨入眠而閃著亮光的眼睛,更是至今久久不忘。

在那之前,我對這人身世著作所知甚少。
但僅憑這人也是個懂得聽雨的人,想必是稟具幾根仙骨的!
否則何出此言?


聽雨這事兒,
常人視作尋常的聽覺經驗,幾時入得心來?
可是
李義山留下的那幾行千古名句:

"一春夢雨常飄瓦".......
“留得枯荷聽雨聲”..........

卻讓我不能不稽首讚歎:
對心事幽折曲深如李商隱者,聽雨,又何嘗限於只是聽雨?
原來,對某些稀有的靈魂,“聽雨”不只是作用在耳朵的官能經驗,而是近乎某種“鑽心而入、握手已違”的禪境!
冥神諦聽的朦朧姿態,悄然掩映著某種遠離世間邏輯的柔軟質地......

只惜
世人多忙,未曾聞問..........
夙心靈彗的詩人,卻偏能在“薄暮籬落之下,五更臥被之中,垂首撚帶,睇目觀物之際,皆有所遇”........

“遇”者,詩意瞬間的遭逢(encounter)。

詩人就著這“詩意瞬間”,將瞬間畫過腦海的詩意象凝斂成詩。
於是,
這足能在極少數人心中悄然轉化為永恆記憶的詩意象,就此內化為一切冥心聽雨者默契於心的共通靈魂印記。
聽雨,於焉不復只是聽雨...........
它在意識深處凝結為某種存在姿態。

我不陌生這存在姿態。
於是,當我看見一位陌生網友在我文章後頭留下這樣的文字:

“眼睛的溫室裡
她收藏了一個寫詩的男人
或許雨聲並非完全徒然
來到那則眾歇喧闌的午后
坐在後院陰涼的舊事裡
聽盡天涯襤褸斷句的湧入”

這是回應我評論“周漁的火車”的一篇文章。
謎一般的字句,卻在我心頭晃漾出另一番心事............

是誰,會“坐在後院陰涼的舊事裡,聽盡天涯襤褸斷句的湧入" ?

非真懂得聽雨的靈魂,又焉能如是?

如前所云:聽雨,不只是聽雨。
她更是在傾聽內心幽微的聲息、傾聽不可解於心的寂寞、傾聽沈埋歷史荒煙裡的枯劍龍吟..............
於是,就在這直抵內心幽微的深度聆聽中,
時光之流,瞬間斷裂,而悄然沿著世界裂隙,鑽入了內心的空白維度.......
這空白維度才真引渡我們穿越世界的遮隱,而觸摸到靈魂的深淵。
這深淵才是一切深於存在深味者蜷縮其中並據以包攏自身的託命之所。
聽雨,於是呼應了某種近乎“皈命”的存在姿態:

那儼然是~

一種疏離的氣質、
一襲深邃的孤獨、
一雙邊緣的眼睛、
一輪昔往的輝光.............

不意外!
以此存在姿態皈命者,
從來就是“不與時人彈同調”的邊緣人物。
云何為“邊界”?
以其虛佇於世界所觸摸不到的“詩意瞬間”,並以之為託命之域。

這託命之域,顯然是精神性的。
它蘊生自世界的裂隙,而收攏為幽藏內心深處的私密空間。

以此而談寓居之所,自跳脫一般“可見的”(visable)物理性空間。
它只能是海德格義下的“詩意的棲居”。

於是當一個孤獨者懂得以此“不可見的”(invisable)場域,作為皈命之域、埋骨之鄉.............
我以自己的存在經驗確知:
這種人是真能
自甘寂寞、不趨時變,而以常人譏為迂闊的“追慕風雅”作為死生以赴之命運的。

於是,他們的藝術,你可以從中嗅出一種近乎宗教性的“血祭”!

巴塔耶以“消盡”一詞,點出箇中深蘊:


巴塔耶認為:

“相對於以生產為基礎建立起來的世俗社會的同質性因素 ,存在着一个“聖性的世界”,它是以非生產性的“耗費”、“消盡 ”(Expenditure)為基礎的,與其有關的一切事物共同 構成了異質性的要素。”


所云“消盡"(expenditure)者,不同於世俗邏輯的“消費”。
它近於Paul Tillich所云“神聖的浪費”。

神聖的浪費,是一種植根於“血祭”的神聖衝動。
是蟄伏藝術家心底而不可遏抑的“獻身衝力”。
真正的藝術家,抗拒不了將自身生命作為祭壇上的“血祭”而獻身於更高精神聖域的神聖衝動。

所云“血祭”,當然只是形象性的譬喻。
我只借此標舉一種將自己掏空以獻身更高聖域之“非交換性”衝動。
以其非建立在生產與交換的邏輯,俗情知見視之為浪費。
夙心靈彗者卻洞燭其為“神聖的浪費”。

他們不敢輕看的浪費!:
事實上,他們於此精義殊勝的“浪費”或“消盡”,生出由衷的敬畏之情。
正因心眼雪亮,他們明白洞見:

這浪費是為了成就更高的自覺。

更準確地說:
是為了解放因為屈從生存而備受壓抑的異質性因素,以獲取存在的自主權。
這“異質性因素”正是在習慣性的屈服中,被世界給吞噬掉的。
所以,
只有打破“習慣性的屈服“中反控並縮減存在的”生存邏輯”,我們才逼近了免於被“世界”給吞吃的可能;
而免於被同質性與集體化之慣性規律所決定之“世俗世界”的吞噬,
我們才保住那真能萌生異質性與成全個體化之獨異風格的“精神聖域”(聖性的世界)。

這聖性的世界,正是極少數天才靈魂必然的皈命之所。
以其為必然,消盡( expenditure)乃能天才必然歷經的命運之途:

我姑且稱之為:

一個經由“詩意瞬間”而引導生命從“世界”朝向“邊界”過渡的精神旅程...........

這正是“消盡”一詞的深蘊所在!
它開啓的聖性世界,讓一切託命於此的“夢行者”,為自己在喧囂的世塵中找到了
寄託情思、安頓性命、求得安慰與擺脫孤寂的可能.............

這儼若玄虛杳渺,卻又讓人真實可感以至入於“血氣動蕩”的聖性世界。
於此遂成~

一種存在的方式、
一種精神的寄託、
一種命運的歸屬、
一種鄉愁的召喚、


正因它觸及~
我們內心深處最柔軟、最私密,卻被世界的喧囂給遮隱並遺忘的角落.........
聽雨者,因此握有了釋放靈魂的鑰匙。

詩的語言,就是那把鑰匙!
它是聽雨者據以解除“理性魔咒”與”世界拘役”的靈魂密碼。


陸機文賦所云:“叩寂寞以求音”.......
正是在這意義上,將無涉於“詩本質”的命句謀篇、用字遣詞等“詩律學”技巧,重新拉回到“詩本質”所從出存在基底:


一個隱身於世界裂隙裡的空白維度.........
一個縱身血氣動蕩的“邊界場域”而迴向“靈命深度”的移動...........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貝森朵夫莊主 的頭像
    貝森朵夫莊主

    貝森朵夫琴屋手記

    貝森朵夫莊主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