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e余師:關於“雍容大度”的幾點隨想
朱志學寫於 2011年9月21日 18:29

朱志學寫於 2011年9月21日 17:20
變更已儲存。


例一 。今天是開學上課第一天,我的習慣是想把陌生同學變成熟悉。但我的預備態度卻必須把所有的陌生人看做熟悉的老友,我進入課堂如與老友們歡聚。這個前置態度是個關鍵。如果我要等到我跟那個人熟了才孕育出老友感,那是很難的事。



回應ㄧ:

先放下來自世界的打量、界定、算計與籌劃.........

亦即,當機一念警策:截斷那在語言的機械性操作中型構的慣性觀物模式。
這意味,我們每因著那過渡依賴“對象性影像”的既成設定套路去進行理解,
這理解,不但沒讓我們直接“進入”經驗本身,反而遮斷了我們與經驗的直接關係。
這種作繭自縛的先置態度,只會縮減了存在豐富性,並鈍化了我們與“內在性平面”的直接連結能力。

德勒茲試圖喚醒恢復與“內在性平面”直接連結的可能。
我們可由此延伸出的洞見之一便是:
當機截斷眾流,而還它一個安然承當,就是雍容大度!
惟雍容大度者,能讓自己的立足點生根於內在性平面,而後,以凌越世間的凝視,定睛於“他者”的內在性平面,而同歸於大化流行..............

禪宗普明版十牛圖以“雙泯”歸結而入於“人牛俱忘”,意蘊深遠,令人尋味不盡...........
未牧
初調
受制
迴首
馴伏
無礙
任運
相忘
獨照
雙泯
假如我的體會沒錯,
德勒茲義下的內在性平面,無涉於語言或邏輯所型構的平台,“祂”根本就是ㄧ“永恆的流”(eternal floating...............)

這無相、無位、無滯、無縛的“流”,就是通過“雙泯”的“虛擬性”而入於法爾自然的“法身”;
就是“表象思維”所不及的存在自體(Being in itself)....................
它不落於任何語言與邏輯的界定。
所以,無法被作為一個對象而加以捕捉.......

你只能等待那不可預期的詩意瞬間,
等待那偶然臨在於你的神祕觸動,如何引領你遭逢那鑽心而入、握手已違的“eternal floating”................



例二。前置態度指的是我還沒碰到你,我卻早就有你。談戀愛的真正感覺就是那恍若前世早在一起的前置感,否則只因眼前的美麗俊俏帥氣而被吸引,那種戀想想就好,若談下去會非常不堪。


回應二、

蘇轍記述長兄蘇軾的讀書過程是:

“初好賈誼、陸贄書,論古今治亂,不為空言。既而讀《 莊子》,喟然嘆息曰:'吾昔有見於中,口未能言。今見《莊子》,得吾心 ...

東坡與莊子的交會,正是“恍若前世早在一起的前置感”:若夙契於心.......................
云何為‘夙契“?

紅樓夢第五回的〈終身誤〉唱得好:

“都道是金玉良姻,俺只念木石前盟。空對著,山中高士晶瑩雪;終不忘,世外仙姝寂寞林………”

寶玉與寶釵的“金玉良姻”,就是“可見而落於俗情知見”的世俗連結;
寶玉與黛玉上溯至三生石畔、雨露之恩的“木石前盟“,卻是“不可見、但若夙契於心”的深秘連結…..........

前者猶落在世界版圖的制約中,是相應集體價值的門當戶對而可以被精算、預測、有分明的軌跡套路可依循的“機械性連結”;亦即,一種建立在縮減存在、削弱生命的“規訓式”關係。

後者才讓連結深植於“內在性平面”所渾函凝蓄的浩瀚汪洋,是不落交換、算計,也無從預測的“存在性連結”;亦即,一種建立在對峙存在的縮減而走出“遺忘”的“綻放性”關係。




案:

“西方靈河岸上三生石畔有棵絳珠仙草,
色澤紅豔,嬌柔嫋娜,十分可人!

一日,也是因緣巧合,
神瑛使者雲遊至此,
看見三生石畔這株絳珠仙草嬌弱動人,
不覺當下心念一動,
起了憐惜之心,
於是天天用甘露灌溉,悉心呵護!

這株絳珠草因受天地精華的孕育,
再加上甘露的滋養,
遂得以久延歲月。”



例三。我早就活在這世界。會在這世界覺得難耐,因為那不是我要的。最近只看動物影片,特別是野生動物的覓食、找伴侶、交配、照顧小孩,用meta-eye觀之,只見牠們對如何找吃的、如何築巢都有一種「本來就這樣」的自然,不必上學、不必專家。看牠們的身體與那些岩石、森林、海洋、土地的相濡以沫,才學會牠們在大地的雍容大度,坦然。





回應三、

“我早就活在這世界”:

內在性平面悄然深伏於語言建構的平台底層。
它是隱伏世界之下,而為語言與邏輯的彌天巨網所覆蓋的深淵。
自我成型前,其種籽,早於不可見的內在性平面悄然蘊生。
在詩意瞬間的觸動發生前,生命將繼續保持酣眠,直到世界裂解的一刻............


“會在這世界覺得難耐,因為那不是我要的”:

飄搖邊界者,終會來到一個再無法回頭的轉折點(unreturnable point)~
五嶽歸來不看山
曾經滄海難為水........
他對地穴般幻影幢幢的娑婆世間已倍覺難耐。
此時能吸引他的只有與“內在性平面”仍保持著“存在性連結”的生靈。

“最近只看動物影片,特別是野生動物的覓食、找伴侶、交配、照顧小孩,用meta-eye觀之,只見牠們對如何找吃的、如何築巢都有一種「本來就這樣」的自然,不必上學、不必專家。看牠們的身體與那些岩石、森林、海洋、土地的相濡以沫,才學會牠們在大地的雍容大度,坦然。”


本來就這樣:天地生物,除秉具複雜語言思辨能力的人類而外,其餘生靈,天生就比人類更容易趨近“法爾如是”的“法身”。

牠們排除了語言的干擾,反而容易純任生命的流行.....

就在這純任生命流行的 eternal floating 中,

山靜雲閑,如是機緣如是法;
鳥啼花放,此時歇息此時心.........

這儼若日本茶道的侘寂意境,
引領我們在鳶飛魚躍的生機酣暢處,
瞬間窺見:
那不為語言組構的世界經驗給碎裂的大氣!

這,是天地生靈與“內在性平面”相感相應、無心而自然合道的雍容大度。





例四。雍容大度=我從你那兒出生,只因分離而看不見你。一旦見到你,我“啊的”迎向前去,我的迎=雍容大度。

回應四、

寶玉為勸解黛玉反受了委屈。
因而有語:

“無我原非你,從他不解伊。肆行無礙憑來去。茫茫著甚悲愁喜,紛紛說甚親疏密,從前碌碌卻因何?到如今回頭試想真無趣!”

無我原非你,點出了“夙契於心”的存在性連結:我從你那兒出生,只因分離而看不見你。

可惜,黛玉此時猶迷執於蜚長流短的世界性語言,而不能當下領悟“木石前盟”所以有別於“金玉良緣”的立足處。

寶玉看似內藴牢騷的勸慰,卻透出了驚人洞見!(寶玉真有入道根器,而黛玉終不脫小聰明)

在我看來:

“無我原非你”到“從他不解伊”,捻提了一種根植於內在性平面的倫理關係~

無我原非你,正是余師所云:我從你那兒出生,只因分離而看不見你。
從他不解伊,則扣緊余師下一句話頭:一旦見到你,我“啊的”迎向前去!這意味:當黛玉真能跟寶玉一般洞見“無我原非你”是他倆“同命共在”的"內在性平面",就可以肆行無礙地任隨“他者”的蜚長流短在身邊來來去去,而不染著絲毫的世情悲喜。

這就讓“世情”一轉而昇華為“道情”。

對比過去只能纏繞在世情折騰終而“茫茫著甚悲愁喜,紛紛說甚親疏密”,也只能不堪回首地長歌浩嘆“從前碌碌卻因何,到如今回頭試想真無趣!”

正是:

一切從此覺情流
一切還歸此覺情
還我本來真面目
依然天下有情人

我於此恍然有悟:
內在性平面,就是那“使一切成其為一切”的存在基底。
它就是那永恆的流...........
就是流轉無盡而內具一切生命底藴的幻化生成...........
它就是被遺忘的本來面目............
它就是iyla的窸窣聲中悄然掩映的臉孔.........
它就是隱伏世界裂隙裡的力量~
來自“世界之不在”的空缺所喚醒的力量.............
當生命以其洞若燭火的靈視,而重新自“內在性平面”汲飲了存在的活泉..........
那自存在淵深處泉湧鼓蕩而發的磅礡浩氣,給予了“迎”向世界的力量。

余師結語:“我的迎,就是雍容大度!”

其意深雋綿長,未可輕易看過!

我的體會是:
既已識得本來面目(無我原非你),
那麼,
就在無所不迎裡,還它一個安然承當;也在無所不迎裡,肆行無礙平來去..........(從他不解伊)

這份在邊界性的“臨在”中,函具“孤朗、灑落、豁達”為一的“迎”........
就是雍容大度。




回應五、


虛擬性,依德勒茲的洞見,涵蓋了三個向度:

非順時性時間(裂解世界的詩意瞬間:moment of poetic)
非再現式影像(語言型構作用介入之前萌生出的image) 非同一性思想(抵制語言對存在的縮減而釋放出在同一性思路的“規訓”中備受壓抑而趨於窒息的異質性)

這三個向度打開一條通往“內在性平面”的“祕徑”

經由這從俗情知見解放出的虛擬性“回到”那在語言的慣性操弄中“被遺忘的”內在海洋。亦即,德勒茲所揭示的內在性平面。

這內在性平面讓我們獲得ㄧ“周身輕靈、不滯一處”而得以在全然的敞開中迎向“世界”(對象性的世界)的立足點。

這立足點,非對象化的影像所型構的立足點,而近於黛玉禪機早悟所揭示的立足點:一個“無可云証,是立足境“,進而調適上遂於”無立足境,是方乾淨”的立足點。

此無相、無位之立足點,以其“周身輕靈“、“遍一切處,而不滯一切處”,所以能豁達灑落,所以而雍容大度。

所以而趨近最深微的倫理內核:

對抗以同質性與集體化之慣性規律為基底而型構之“世俗世界”的吞噬,以歸趨真能萌生異質性與個體化之獨異風格的內在性平面。

“精神聖域”(聖性的世界),就源自此內在性平面。

它正是極少數精思力索
而終得入於血氣動蕩的天才靈魂
必然的託命之所。

德勒茲函“時間/影像/非同一性”為一之“虛擬性”所歸趨的“內在性平面”,於是而成為後現代的真理尋索者必然的命運:

一個經由詩意間突破世界裂隙而趨向邊界的移動:
一個皈命於內在性平面而迴向自身深度的移動...........



回應六、

全然的臨在,而後有全然的虛寂;全然的虛寂,而後有全然的迎向。

由極靜而極動
由“無我原非你”到“從他不解伊”............
由“我從你那兒出生,只因分離而看不見你“到”一旦見到你,我“啊的”迎向前去!”.........

內在轉化的奧義,已悄然藴藉其中。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貝森朵夫莊主 的頭像
    貝森朵夫莊主

    貝森朵夫琴屋手記

    貝森朵夫莊主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