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余德慧
昨晚整夜做夢醒來
發現自己在夢裏哭到不行
那個政府依舊展露愛國愛民的笑容
假裝到我肚裡長蝴蝶
只後悔在毛蟲的時候
沒有把它吃了
現在我好像愚蠢得好幸福
繼續看著電視並且微笑
與我那長毛的天使依偎在沙發
收回 · · 分享 · 1月5日 21:45 ·
你和王桂花、蔣鵬、 Venya Huang 及其他 25 人都說讚。
被轉分享 1 次

余德慧 都已經六十二歲
1月5日 22:25 · 讚 · 1

余德慧 生命還覺荊棘 , 那...我那些年方四十的學生呢?
1月5日 22:28 · 讚 · 2

余德慧 或許他們正努力划船 趕著要上我身後的荊棘路。
1月5日 22:31 · 收回 · 7

Heba Kung 小余老師還年輕啦 !! 除了長毛天使還有更多天使陪你!! 而我們還在玫瑰花叢裡流血掙扎中!!
1月5日 22:34 · 讚

J-j Gong 老師,前方荊棘真的不少耶,但是你早就給了你的學生設法吃毛蟲的信念了,堅持下去,我們不會讓毛蟲變害蝶,六十二歲是精神生產最強的時候,坐在電視前面也一樣啦!!!!先早早祝你生日快樂、精神幸福~~~~
1月5日 22:52 · 讚
朱志學 “或許他們正努力划船 趕著要上我身後的荊棘路。”
老師這話警策!
讀後悚然而驚~_~
定庵詩云:“誰分蒼涼歸棹後,萬千哀樂集今朝。”
人生至此,其萬感哀迫有如此者!
1月5日 23:42 · 讚 · 1

Ping-han Hsieh 突然想到子曰:吾十有五而志於學,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順,七十而從心所欲,不踰矩。
1月6日 0:37 · 讚

Rachel Chuang 余老師生日感懷,出口成詩。好懷念那個充滿文學之魂的小余喔!! 除了寫研究論文,偶爾也讓文人之筆復活一下嘛!!~~
1月6日 1:01 · 讚 · 2

Yichia Lin 老師怎麼都知道,我常常看電視看到想吐(愛國愛民...兔子跳..)
1月7日 2:23 · 讚

王桂花 小余吾愛,生日快樂,永遠快樂。願彩蝶紛飛,天使齊舞,眾多祝福臨到你和家人。時時為你禱告。我的老毛病犯了,.衝到花蓮,買個蛋糕,點上蠟燭,好友圍繞,同唱生日快樂!FB生日PARTY也挺熱鬧的。感謝你,祝福你!
15 小時前 · 讚

Heba Kung 小余老師生日快樂 !!
14 小時前 · 讚




好ㄧ個“自我殖民”!
這四字才真是切要處。
除非自己一味隨波逐流,抓不住線頭.........
否則,只要不“自我殖民”,借老師的隱喻:
就算”被殖民還是可以鹹魚翻身。”
我腦海霎時浮現近當代燦若群星的猶太天才,隨便站出一個,俱見此“花果飄零”猶“靈根自植”的強韌原生力量。






余德慧
本來以為捉線頭的工作需要心智比較成熟的研究生,後來發現,這其實是一種可以成為習慣的態度。看外國文獻給出反身的迴路有竅門,老師只要提個頭,學生也容易開出來,但我看許多老師卻用表象比較,就容易誤導學生。最明顯的就是把兩文化用同樣尺度來量,以橫截面來做比較,那就成了自我殖民,
讚 · · 分享 · 1月4日 17:10 ·
Choying Yang 、石佳儀、樓昕以及其他 12 人都說讚。
被轉分享 1 次

彭榮邦 看來學生給老師信心了,真棒。
1月4日 17:12 · 收回 · 5

Ping-han Hsieh 的確是可以成為一個習慣,敏覺向自己襲來的知識或態度。只是只能默默的思想或者私底下跟任課老師討論。自己還是沒有辦法在課堂上叛逆。
1月4日 17:26 · 讚 · 1
朱志學 好ㄧ個“自我殖民”!
這四字才真是切要處。
除非自己一味隨波逐流,抓不住線頭.........
否則,只要不“自我殖民”,借老師的隱喻:
就算”被殖民還是可以鹹魚翻身。”
我腦海霎時浮現近當代燦若群星的猶太天才,隨便站出一個,俱見此“花果飄零”猶“靈根自植”的強韌原生力量。
1月5日 20:33 · 讚 · 1

Ping-han Hsieh 志學你好。我覺得還是得考慮到臺灣人被殖民的歷史與"習慣"。要說根,我們並沒有猶太人那樣強韌的種性,他們的根就埋藏在全世界最暢銷的書中-聖經;而臺灣在被各個強國殖民時,並沒有留下自己的文化論述,荷蘭人的基督教、日本人的皇民化,現在要說我們是臺灣人或中國人又會被貼標籤,沒有族群認同很難凝聚出一股力量生自己的根。再者,就算我們認同華人文化,西方以美國為首的"知識"帝國主義已經入侵臺灣學術界,看看我們近幾年建立的知識生產控管標準即可窺知一二。
1月5日 21:05 · 收回 · 2


朱志學 感謝回應^^
底下所說,可能很不合時宜,但在我卻是實情:
你所云:“台灣人被殖民的歷史與習慣”,或“臺灣在被各個強國殖民時,並沒有留下自己的文化論述”........
我一向是很淡漠的!這類問題,從來就不足以構成我的終極關懷。
我當然理解:在台灣有無數人,終身役役只能在這些層層疊疊的框架裡頭討活計。沒辦法!這些文化的碎片,正是他們型塑自我認同的立論基礎。
可我自知:這類人嫻熟玩弄的論述框架,我卻嗅不到半點血氣動蕩的根性。以是,棲心寄命處,別有所託。它近於海德格所云被“遺忘”的“存有”。這意味~
我所云根者,倒無關血緣、無關族群認同、無關漢文化中心的彗命傳承,也無關以西方語境為中心的知識霸權與殖民優越感。
耽溺這類語詞,對我而言,才真讓自己的存在給墮陷入一種逐相不返的“失根”狀態。
云何為“失根”?
逸離縱深性的原初處境,卻妄想以橫截面的認知框架來界定或反控存有自體(Being in itself),這種對生命現場的“悖離”與“遺忘”,對我而言才是失根。
1月5日 22:24 · 讚 · 1



Ping-han Hsieh 謝謝志學的回應。有些字詞我看不懂,例如:海德格的存有,我至今還無法體認裡頭的豐富;以及存有自體(being in itself),我google了一下似乎也是海德格提的。不過可以感受到,你對生命縱深度的熱烈追求,令我敬佩。我猜你喜歡彈浪漫派的曲子。
1月5日 22:58 · 收回 · 1

Ping-han Hsieh 不過聽你這樣說,反而沒那麼悲觀了。真好...
1月5日 23:22 · 收回 · 1
朱志學 呵呵^^
我最愛蕭邦與莫札特,一心皈命處卻在極盡奧祕幽玄的巴赫。
1月5日 23:32 · 讚 · 1
朱志學 “縱深性”我意指一種現象學的凝視:亦即,看到那使一切成其為一切的基礎關係。

我稱之:floating gaze with the Being in itself

這種“妙觀逸相”的心法(逸作動詞用),切近寶黛早悟禪機所云:“你證我證,心證意證。是無有證,斯可云證。無可云證,是立足境。無立足境,是方乾淨。”(註ㄧ)

註ㄧ:

寶玉道:「什麼是『大家彼此』!他們有『大家彼此』,我是『赤條條來去無牽掛』。」談及此句,不覺淚下。襲人見此光景,不敢再說。寶玉細想這一句意味,不禁大哭起來,翻身起來至案前,遂提筆立占一偈云:

你證我證,心證意證。是無有證,斯可云證。無可云證,是立足境。

黛玉又道:「你那偈末云,『無可云證,是立足境』,固然好了,只是據我看來,還未盡善。我再續兩句在後。」因念云:「無立足境,是方乾淨。」
1月5日 23:32 · 讚 · 1

Ping-han Hsieh 謝謝拉~~~還附有出處。這在FB快速簡單的交流方式中顯得突出,我需要時間消化一下。
1月5日 23:46 · 收回 · 1

Ping-han Hsieh 哈哈~~我想現象學沒這麼厲害啦!
我的意思是,你並不是說:大家好,我是用現象學的方式來做以下分析...
如果是這樣的話,反而會被工具所奴役、限制。
而我感覺到的是,你把現象學的某些概念與自己的生活經驗結合而寫出這麼有活力的段落。
然後,我看了很久還是不懂賈寶玉說的那段你證我證...是什麼,倒是妙觀逸相這四個字兜在一起所散發出來的味道挺有趣的,那個妙字真有畫龍點睛之妙用。
1月6日 0:30 · 讚


余德慧
本土化有感
昨聽台灣學者對大一生講閱讀障礙,把拼音系的文獻混著象形系文獻,我想拼音的閱障應該與象形閱障有別吧。這樣的混搭,可說台灣心理學的特色,不同的問題用相似的知識論。在它文化與自己文化的攻錯之道應該有一條迴路,台灣學者有責任把迴路清楚地建立起來,而不是和稀泥。只要有用,世界知識皆可用,但為吾土生民計,也需作引線的功夫,而且要了了分明。
收回 · · 分享 · 1月4日 8:45 ·
你和石佳儀、 Kenji Murashima 、蔣鵬及其他 21 人都說讚。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貝森朵夫莊主 的頭像
    貝森朵夫莊主

    貝森朵夫琴屋手記

    貝森朵夫莊主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