病人的生病現象:與世界的遙遠、時間的緩慢、空間的收縮。
病人臥病,世界變得很不一樣,有時候會很想與人親近,有時候又希望孤獨,甚至有些病人會顯得很焦躁,有些病人會因疾病拖累家人而有罪 咎感,可說是不一而足。
~余老師
在病床上痛苦的經驗之一,就是一次又地發現自己成為一件「物品」。「生病的身體」成了醫生和護士要處理的東西,身體似乎不再屬於病人,在病人面前討論他,讓病人覺得自己就是一件物品……
如果訪客在病房裡討論病人,很容易把病人看做一件物品,或是一株長得不是很好的植物。……躺在那兒,他變成讓人觀察的一個物品,別人對話的主題。……病人對自己現狀的把握只剩下:我是「一個臥病在床的病人。」
當一個病人睡著時,在他的面前談論他是不對的,即使我們確定病人聽不見,這樣的行為依舊有著令人苦惱、無理且不安的質地。……同樣的,當病人無意識的時候,在他面前討論他的病況也是不對的。從心理學觀點來看,無意識也是一種反應,是對一個已經消逝的世界所做的反應。沒有意識的人,依舊不是一個「物品」。
J. H. van den Berg
讚 · · 星期日 19:55
高平忠、蔣鵬、 Sandy Hsieh 以及其他 10 人都說讚。
朱志學 生活的脈絡中,死亡才真正是生活的質感,是每個人的生活質地,是人類存在價值的指標,作者如此陳述,並認為死亡隨時派遣疾病前來接管我們的身體,生了病的身體遂變成了難以居住的地方,是疾病要折磨的對象,曾經是可靠的同盟夥伴如今轉移陣線,成為必須去對抗的凶暴敵人。在真實的生活裡,我們遮藏、閃躲,假裝疾病和死亡好像不存在,把恐懼隱隱地潛抑在表面狀似快樂和健康的生活底下。而從心理學的範疇來做一檢視,作者認為若將人類最根本的真實--生命的毀敗性,變得隱而不顯,反而讓它更危險、更具威脅,也讓人誤認生病和死亡是件災禍,一個人如果完全沒有準備如何面對死亡,就只能在驚嚇中看見生病、死亡的到來。
作者繼續闡述,生活的脈絡被重病介入時,正常的生活抵達了終點,另一個完全未知的生活才要啟程。儘管病人焦慮地盤算即將面臨的哀傷和痛苦,可是他並不全然明白接下來的日子會怎樣。生病的人存活在另一個世界中,時間的視野縮小了,昨天的計劃不再有意義,也不再重要。未來和過去的輪廓忽然不見了,病人從未來和過去之中退縮,活在病床受限的當下,被圈在過去和未來的事情之外。他認為自己的生命是沒有價值的,甚至無法認出生活的形貌。
病人和健康者之間從此撂下了一道鴻溝,尤其當病人明白自己的病情逐漸步入不復之境時,鴻溝變成令人恐懼的萬丈深淵。無論是在發現病情的那一刻或是懷疑手術成功與否,病人有理由害怕自己得到癌症,不論健康的訪客和病人多麼親密,此刻,他再也接近不了病人。平時病人和訪客的接觸是種「情感性」接觸,是一種情緒的接觸。病人和醫師之間的接觸,是屬於「知識性」接觸,是一種認知上的接觸。醫師是個特別的角色,他與病人間的障礙幾乎不存在。在進到病房之前他就和病人「在一起」,和病人之間沒有隔閡。身為一個健康的人,醫師處於健康和生病的領域之外。是他的專業訓練,讓他在生病的領域中,在生命的敵人之前尋覓到他自己。病人身陷在疾病和死亡的縫隙裡,醫師是一位「受信任」的盟友。
沒有生病的存在,生命就欠缺砥礪。被迫躺在床上的病人,總想要討論有關生病的事情,因為討論有助於釐清想法。但是病人常常發現:沒有人可以幫助自己,即使是醫師也不例外。倒是那些陷入絕望的不安、種種不確定的挑戰,讓我們對生命有更深的領悟,能用更人性、更敏銳的方式來經驗屬於自己生命中的各種迷惑和困頓,因此,作者肯定地指出,只有在經過激烈痛苦的糾纏扭打之後,死亡才會變成朋友,而試圖用人為的方式,將生命的難處和悲傷減到最少,並不是正確的做法。
12 小時前 · 讚
- Mar 20 Tue 2012 14:57
病床邊的溫柔
close
全站熱搜
留言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