呵呵^^
仁明兄:
人生何處不相逢^^
訪查宮本武藏資料,無意撞進您的博客。
不覺會心一笑^^
宮本武藏這等人物,當然值得您多留下些文字紀錄。
相關資料,竊謂就您跟谷芳師兩篇,最啟人玄思。
論哲理,入木三分;
論文筆,亦酣暢飽滿。

感念您這番文字紀錄,我受益良深^^

志學再拜
讚 · · 9 小時前
孫筱媛說讚。
朱志學 ‎"世人以常情觀之,總以為武藏之所以琢磨藝事,乃緣於對敵必須靜心,而藝事正是劍道在此修行的一環。換句話說,正由於藝事之修行,武藏乃能臻於世間劍道的巔峰。
放在尋常,這種說法自然有理,但其實不然。首先,在武藏年輕時,尚無竹刀的設計,對決非死即殘,劍客惕勵劍法猶恐不及,遑論騷人墨客之事,而就時間而言,武藏的藝作也都在巖流島之後。以此,他藝事的鍛鍊或他終於參得萬理一空有關,卻與他之前頂尖的世間之劍無涉。
其實,要看武藏的劍與藝,還得回到更根本來看!
根本在禪,禪者識得本心,應緣而發,乃無入而不自得,禪畫因此多為無心的創作,一有作意就落於下乘,同樣,真正的劍,也必須不執於一處。
劍不執於一處,是禪僧澤庵宗彭對劍道的拈提,這位傳說中將武藏計賺吊於樹上,磨其燥氣,終使武藏入天守閣讀書三年、變化氣質的禪僧,在給新陰流掌門人柳生但馬守的信〈不動智神妙錄〉裡如此寫道:「不可住心於敵,亦不可住心於己,不然,則為敵手所勝。」所謂執於一處,則為該處所奪,反之,「苟如達此無心,則能不止一事。」
正因不執一處乃不受限,《金剛經》的主旨只此一句:「應無所住而生其心。」到此無執,生命就六根互通,此時遇事成緣,當下自在。所以說,武藏的諸事臻頂,不在他是亙古的天才,不在他以藝磨劍的鍛鍊,根柢的,是他契入本心的會通,所以他的畫乃直契禪境,毫無勉強。
這樣的會通是悟者的本家之事,只是,武藏既發之於文武判然的兩端,就特別令人驚豔。"

此論不凡,俱見高手眼目^^
嘆服!

志學又及

再繼續一氣讀下,才驀然發現:
原來,這是谷芳師談宮本武藏的又一篇文字。
算來是繼“兵法何嚴厲”之後,我拜閱谷芳師論宮本武藏的第三篇文字。
初次瀏覽,未及細看全文,只覺吉光片羽,俱見勝境。
還想當然爾,仁明兄因緣殊勝,不知何時又跟谷芳師有巖流島之行了^^
沒想看到後頭,才發現這第三篇,是我誤當成仁明兄的手筆!

慚愧之餘,我心下暗恃:
怎會直覺地將兩人見地給疊影為一?
也許,表面是誤植,更深來說,卻是直覺地看見一種氣類相感的傳承。

志學 合十
3 小時前 · 讚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貝森朵夫莊主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